新闻联播 文字版 1964-07-05

1964-07-05新闻联播 文字版

欢乐的阵地

第7版()<br/>专栏:<br/><br/> 欢乐的阵地<br/> 董亦钟<br/> 我们的高射炮阵地,如同一座美丽的花园。你看那炮掩体的周围,红的是花,绿的是叶;远处,柳树条轻轻摇曳,向日葵排排挺立,簇簇拥拥,欣欣向荣,真是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br/> 一到傍晚,阵地的景象更加动人,战士们拭净炮上的尘土,洗掉手上的油腻,迎着江风,披着晚霞,三三两两,有的在朗读书报,有的在促膝谈心;俱乐部里更是热闹得很。<br/> 这个俱乐部,设计得真是独出心裁。那是在夏季练兵开始之前,指导员亲自编织了几张芦苇席子,利用葡萄架这个天然条件,左一遮右一挡搭成的。这里有“光荣榜”、“语录牌”,也有琴、棋、书、画,锣鼓家伙,样样齐全。开始夏季练兵之后,白天,骄阳似火,阵地上苦练硬功的战士们挥汗如雨,这个俱乐部就成了训练中的“鼓动棚”和课间休息室。每当课间休息的哨音一响,战士们便聚到这里,看看张贴在这里的最新的纪录,喝一碗早晾好的开水,拿起摆在大青石上的湿毛巾擦一把汗,稍稍休息片刻,便又开始了紧张的操练。一到傍晚,一天训练结束以后,这里的“高风格理发店”、“老传统草鞋铺”便又开始“招徕顾客”——这些从学习“南京路上好八连”以后开张营业的行当,一开始就受到了战士的欢迎,几乎每天傍晚,这里都熙熙攘攘,人来人往。<br/> 这一天,毛主席语录牌上又换新内容。大伙在这里竞相阅读着。有的踮着脚尖细细揣摩,有的趴在石板上认真抄记,也有的蹲在一边默默背诵。听,“……现在蒋介石已经在磨刀了,因此,我们也要磨刀。”这是二炮手李三彪的声音;他先是在默诵,可是情不自禁地便念出声来了。<br/> 那边,芦苇墙上的“新人新事”栏也装潢一新,上面用隶体字剪贴的醒目的对联是:<br/> 学好八连的样<br/> 作雷锋式的人<br/> 里面一篇表扬雷达操纵手王国安的稿子,最为引人注目,革命军人委员会专门为这篇文章加了个红色框框。喏,在翻杠子的那位青年战士就是王国安。这个去年参军的上海学生,刚到连队还闹了点情绪,一度不够安心;现在已经是个五好战士了。这篇稿子,写的是班长金明禄辅导他学习《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后,认识转变的过程,写得入情入理,文字生动,大家越看越爱看。<br/> 坐在葡萄架后面的石墩子上看书的那一位,就是班长金明禄。这位性格恬静的老战士,每天傍晚,料理完班里的事务以后,如果连里没有组织集体活动,他总要跑到这里来,坐在石墩子上学习毛主席著作,写写心得,或者和同志们一道坐在这儿谈心。今天,他抢先把班里小伙子们换下的浸透汗渍的军装,拿到江边洗得干干净净,然后便顺着江堤,登上高坡,坐在这里看起书来。<br/> 夕阳西沉了,书上的字渐渐模糊起来。金明禄站起来,伸了伸腰,解开风纪扣,深深吸了几大口清新的空气,眺望着江的对岸。多美呀!淡淡的霞光里,摩天触云的高楼,一幢接着一幢,无边无际的厂房,来往穿梭的车辆,喷着浓烟的巨轮……构成了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这一景一物,他都非常熟悉,可是他百看不厌,这是自己五年来日日夜夜保卫的目标啊!<br/> 忽然,葡萄架下传来了手风琴的轻快的旋律声,歌咏队在排练节目了。<br/> “接过雷锋的枪,<br/> 千万个雷锋在成长<br/> ……”<br/> 合唱声中,嗓门最大的那一位,就是刚才大声背诵毛主席语录的二炮手李三彪。<br/> 江对岸楼房的轮廓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了。近处的歌声、琴声、鸟声、蛙声和远处的机器声、江涛声、汽笛声交织成了一组美丽动听的交响乐。金明禄正听得出神,忽然听见“喀嘡”“喀嘡”的声音从炮掩体传来。啊!是谁在练习装填炮弹。金明禄向炮掩体走去。<br/> “喂,还没有到夜间操作时间,怎么就动手啦?”<br/> “敌人在磨刀,咱们也要磨嘛!”这又是李三彪的声音。他一定是唱罢歌子,立即就到炮上来了。<br/> 夜间训练开始了。射击场上象征飞机的小灯泡亮了。随着口令,高射炮昂起了头,炮口指向灰蒙蒙的天空。<br/> 突然,一阵紧张的警报声,接着便是庄严洪亮的口令声,节拍铿锵的装填声……听吧!阵地黄昏交响乐已经进入了高潮,这是乐章的最强音。<br/> 暮霭中,阵地绿得更深、更浓了……

北京的人们和街道

第7版()<br/>专栏:<br/><br/> 北京的人们和街道 〔智利〕巴勃罗·德·罗卡<br/> 犹如旗帜和花蕾的面孔<br/> 形成巨大的海潮,<br/> 它有革命的胜利的指导,<br/> 一切伟大的事业都能做到。<br/> 在这些用眼泪与歌声培育出来的孩子们的身上,<br/> 可以愉快地看到未来的主人。<br/> 在这海潮中,还可以看到出自往昔黑暗中的高龄老丈。<br/> 海潮中的英雄何其众多。<br/> 我看见女工们美丽苗条,<br/> 她们的笑容像迎着朝阳歌唱的莲花,<br/> 但是她们也有能力让江河咆哮,<br/> 能当好子女的母亲,在田野上又能耕作得灵巧。<br/> 在长长的宽阔的公路两旁,<br/> 正在出现重重叠叠的楼房、学校和工厂,<br/> 一切陈旧、衰老的正在死亡,<br/> 一切新的、巨大的硕果正在成长。<br/> 人们对那伟大的学说无比忠诚,<br/> 他们前进着,沉着、坚定。<br/> 他们幸福的神态,显示了这个国家的人民<br/> 正在康庄大道上健步前进。<br/> 〔赵金平 译〕

新兵

第7版()<br/>专栏:<br/><br/> 新兵<br/> 水秀<br/> 穿三号军装嫌大,<br/> 晶亮的眼睛成天直眨巴;<br/> 满脑子装着问号,<br/> 刚戴上领章就吵着要打靶。<br/> 连长发给他一支冲锋枪,<br/> 乐得他心里开了花;<br/> 忙从背包里掏出新手绢,<br/> 把这支枪擦了又擦。<br/> 白天,握着枪,<br/> 在野地里摸、爬、滚、打;<br/> 夜晚,挎着枪,<br/> 和班长走绝壁,攀悬崖。<br/> 入伍不到半年,<br/> 就炼成了个“铁疙瘩”;<br/> 名叫小龙“龙”不“小”啊,<br/> 光荣榜上安了家!

鼓呵,在欢呼——献给非洲的战歌

第7版()<br/>专栏:<br/><br/> 鼓呵,在欢呼<br/> ——献给非洲的战歌<br/> 晏明<br/> 达姆——达姆,<br/> 鼓呵,在震动!<br/> 达姆——达姆,<br/> 鼓呵,在欢呼!<br/> 密密的椰林,<br/> 长长的山谷,<br/> 是谁,是谁呵,<br/> 在咚咚擂鼓?<br/> 黑皮肤在发亮,<br/> 铁长矛在挥舞,<br/> 从种植园冲出来,<br/> 奔向山林大路。<br/> 宽广的海岸,<br/> 辽阔的大陆,<br/> 是谁,是谁呵,<br/> 在咚咚擂鼓?<br/> 黑卷发在闪光,<br/> 冲锋枪在疾呼,<br/> 从岩石上冲下去,<br/> 向殖民者猛扑!<br/> 达姆——达姆,<br/> 鼓呵,在震动,<br/> 达姆——达姆,<br/> 鼓呵,在欢呼!<br/> 是非洲的椰林,<br/> 是非洲的山谷,<br/> 是非洲的海岸,<br/> 是非洲的大陆……<br/> 不准白人殖民者,<br/> 在这里吸髓敲骨!<br/> 保卫黄金、磷灰石,<br/> 保卫钻石、铁矾土!<br/> 达姆——达姆,<br/> 阿非利加呵,<br/> 这是你战斗的欢乐,<br/> 这是你在举臂高呼!<br/> 达姆——达姆,<br/> 阿非利加呵,<br/> 这是你前进的脚步,<br/> 这是你在大喊乌呼鲁!

逸和劳

第7版()<br/>专栏:<br/><br/> 逸和劳<br/> 研义<br/> 人们对“逸”字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一种人解作悠闲、安乐,把它完全同劳对立起来。比如:图安逸,好逸恶劳等说。另一种人把它同劳看作是对立的统一。解作劳动中的必要休息。比如:劳逸结合,有劳有逸,等等。<br/> 党再三教导我们:群众的革命干劲越高涨,领导上越要关心群众生活,越要注意劳逸结合。我们党把劳逸结合,有劳有逸,有张有弛,视为保护群众社会主义劳动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并明确地提醒我们:劳而不逸,张而不弛,群众的干劲再大,热情再高,也是难于巩固持久的。<br/> 对我们来说,逸的目的是为了劳,是为了劳得更好。说到这里,想起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说的几句话:<br/> “睡眠和休息丧失了时间,却取得了明天工作的精力。如果有什么蠢人,不知此理,拒绝睡觉,他明天就没有精神了,这是蚀本生意。”<br/> 精辟之言,一语中的。劳和逸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得多么清楚!我们要记住这一教导,别去作蠢人,别去做蚀本生意。<br/>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不断深入,人们的阶级觉悟进一步提高,使得城市职工和农村社员的生产积极性更大了,很多人的劳动热情达到了忘我的高度。这种精神是可贵的,理当珍视,必须保护。然而怎样保护呢?<br/> 有一种人眼见群众奋发昂扬的干劲,不愿去劝阻他们适当休息,怕“泄”了他们的劲,怕起了“泼冷水”的作用。这种做法,看上去像是在保护群众热情,其实正是做着蚀本生意。<br/> 对头脑清醒的领导者来说,当人们持续工作、以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时,他的责任正是指出逸的重要和必要,并采取切实办法,保证群众得到劳逸结合。有无数的生活实例已经证明:凡是这样做了的,那里的群众干劲就越发地高涨起来。

赤道阳光

第7版()<br/>专栏:<br/><br/> 赤道阳光<br/> 林元<br/> 下午两点五十分,飞机从香港起飞,直向西南赤道上的岛屿飞去。一会儿飞机便飞行在茫茫的太平洋上空。<br/> 现在展现在我眼前的,是重重叠叠的云山。像千万座白皑皑的雪山。山和岩在相互变幻着。山变岩,岩变山,体态万千。有的像盘踞的雄狮,有的像奔腾的骏马;有的像独立的金鸡,有的像展翅的凤凰。这些鸟呀兽呀,给强烈的阳光照着,返射出闪闪的银光,更使这些动物生机勃勃,仿佛全要飞跑起来了。<br/> 越过了万重大山,但见一片千里无云的海洋。咆哮的太平洋,像一块巨大无比的坚硬的碧玉。汹涌澎湃的波涛,变成了碧玉上的一层美丽的皱纹。碧玉给强烈的阳光照着,也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我是在太平洋之滨长大的,我爱看太平洋上澎湃的浪涛,我爱听巨浪跟岩山搏斗发出有力的“嗬,嗬,嗬”声。它鼓舞我的斗志,增强我生命的力量。然而,我也喜爱眼前这块硕大的碧玉。它给我另一种启示,另一种鼓舞,它使我感到生命正应该像这块巨大的碧玉一样坚强无畏,光辉灿烂。<br/> 飞机平稳地向西南飞去。当我吃了晚饭,掀开机窗的窗幔一看:嘿,太阳竟在太平洋上种植了万顷金黄的稻田!多富饶的太平洋!在地面上,我欣赏过无数云霞,有清晨的朝霞,有黄昏的晚霞,还有雨后的彩虹,……可是像这样有气魄的绚丽的云霞,却从没有看过。也许是由于在飞机上看见的云霞是立体的吧,它的形象就给人以更真实的感觉。眼前这一望无际的熟透了的稻田,仿佛正在等待着人们来收获。<br/> 光线慢慢弱下去。转眼间,万顷稻田变成了万顷牡丹园。又是一片繁荣的景色。多少牡丹花啊!多少品种啊!你看,那是“大红剪绒”,那是“海棠露灿”,那是“火炼金丹”,那是“赭墨紫”,那是“紫二乔”,那是“赵粉”,那是“秦红”,……真是万紫千红。一簇簇的花,像一团团的火。牡丹花把我的心带回到了北京。每年的春末夏初,我都到北京的中山公园、景山公园欣赏牡丹。那里的牡丹品种繁多,开得又娇又艳,满花坛,满花园都是。想不到这些牡丹花竟给阳光分植到太平洋上来了。你看,千千万万朵牡丹,万万千千朵牡丹,给太平洋上的晚风轻轻吹拂着,真是姿态百出,妩媚烂漫。<br/> 光线越来越暗淡。机窗内早已拧开了电灯。机窗外变成了一片淡墨。终于漆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了。我正想放下窗幔,从茫茫的海洋上收回留恋的视线,忽然看见前面举起一支巨大的火把,火把越燃越烈,越烧越大,火光熊熊,像火车似的沿着赤道奔驰,划破了黑夜,烧红了一大片太平洋。我总以为天已经黑了,想不到赤道的落日还有这么强烈的余辉,出现这样的奇景。一位印度尼西亚的女服务员从我的座位走过,我问她现在飞到了什么地方。她看了看手表,她像熟悉自己掌纹一样熟悉太平洋上的航线,她毫不思索地用那个浅棕色的小下巴朝窗外前方一指,说:“前面是加里曼丹。”<br/> “啊,加里曼丹!——北加里曼丹!”<br/> 原来前面的火把是从赤道上的北加里曼丹燃起的。我仿佛听见了北加里曼丹人民的枪声。<br/> 飞机继续沿着赤道飞去。接着,我看见了第二支火把,第三支火把……我仿佛看见了在赤道上,在赤道两旁燃起的无数的火把。是的,赤道上,赤道旁,到处是火把。你看,那是越南南方人民燃起的;那是刚果人民燃起的;那是安哥拉人民燃起的;那是哥伦比亚人民燃起的;那是委内瑞拉人民燃起的……<br/> 赤道,宛如无数火把连结成的一条金色的火带,它紧紧地腰围着亚、非、拉美三大洲。这些火把连串在一起,火势就更旺盛、更猛烈。好一片熊熊的革命火焰啊,你一定会燃遍亚、非、拉美——席卷全世界!<br/> 飞机继续沿着赤道向西飞行着。我跌落在沉思里了。……原来火把也是阳光燃点起来的。太阳是一切生命的源泉,是万事万物的动力,是真理的化身。赤道接近太阳,它得到的光和热就更多。是的,当明天太阳从东方升起,谁知道在赤道上——在赤道连贯起来的三大洲,会出现多新多美的画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