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参加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分别座谈交流艺术创作经验
深入生活改造思想更好塑造当代英雄形象
继承传统大胆创新努力发扬京剧艺术风格
据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参加一九六四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各地京剧剧作者、演员、导演、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人员,在大会期间分别举行座谈,交流了演出革命现代戏的艺术创作经验。
在分组座谈中,大家从不同的业务角度,集中地讨论了深入工农兵生活和思想改造、塑造当代英雄人物——工农兵的形象、继承和发扬京剧艺术特色以及向兄弟剧种和其他艺术形式借鉴等共同性问题,同时交流了各方面具体的艺术创作的经验。大家一致认为,这次现代戏观摩演出和创作经验交流,使近年来各地京剧界演出革命现代戏过程中的艺术创作经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和提高。这许多成功的艺术改革经验,大大丰富了京剧艺术的宝库,并且为京剧艺术的进一步改革打下了新的基础。
继续提高剧作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塑造典型的正面人物形象,使京剧舞台上的工农兵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这是剧作者们所探讨的中心课题。会上分析了这次观摩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着重研究了通过塑造正面人物来反映时代精神的问题,并且从理论上批判了不从阶级分析的观点出发来认识时代精神的错误看法。许多剧作者都表示,今后要更好地深入生活,改造思想,精益求精地进行艺术实践,努力塑造出更完美的正面人物形象,热情歌颂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和共产主义的高尚品德,从而使京剧革命的现代剧发挥更强大的战斗作用。
在座谈会上,大家还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健全创作队伍,并做好组织作者长期深入生活、进行创作的规划和安排,逐步从根本上解决创作落后于现实生活的矛盾。与此同时,还应大力进行改编和移植工作。大家认为,改编和移植也是一项再创造,不论创作或改编、移植,都要注意适应京剧独特的表演规律,保持和发扬京剧的艺术风格。这次观摩演出的不少优秀剧目在这方面取得了宝贵经验,应加以研究推广。
在表演组的讨论中,周信芳、盖叫天、俞振飞、高盛麟等著名演员以及许多青年演员都发了言。大会同时又邀请了宋玉庆、关鹔鹴、赵燕侠、纪玉良、李荣威、高玉倩六位演员先后向全体演员介绍了表演经验。各地京剧演员们在谈到深入生活和演出现代戏的心得时,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要塑造好当代英雄人物形象,除了必须过“生活关”和“思想关”以外,在艺术创作上,还必须克服过去演传统戏时多从程式出发或不适当地突出个人等旧习惯,真正做到形式服从内容,个人服从全局。许多演员指出,为此必须严格做到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首先要敢于突破行当、程式等一切束缚;同时应遵循京剧的表演规律,在符合生活真实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前提下,批判地活用传统程式,进而创造新的表演方法。演员们认真研究了这次观摩演出中许多大胆创新的经验,研究了例如创造新韵白、交替运用大小嗓、行当的突破或溶合等现代戏表演中的一些新问题。他们一致指出,由于演出革命的现代戏,京剧的表演艺术肯定是更丰富、更发展了,它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没有被破坏,而且得到了发扬。大家谈到,今后为了更好地演出革命现代戏,首先应当抓住深入生活这个重要环节,同时不应忽视基本功的锻炼以及对于传统表演经验的研究和借鉴。对于兄弟剧种和其他艺术形式中一些可用的表演手段,也都要批判地加以吸收、消化,使它变成自己的营养物。
导演们在座谈中,分别介绍了他们在深入生活、帮助创作人员正确阐释主题、分析人物,以及艺术构思等方面的体会。许多人强调指出,进一步健全导演制度,充分发挥导演的作用,是保证演好京剧革命现代戏的一个重要条件。现代戏的艺术实践也对京剧导演提出了更多的学习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在深入生活方面,导演要比其他创作人员更深些,更广些;导演不仅要加强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还要尽可能地多学些京剧唱、念、做、打、音乐、舞台美术等方面的知识,以便善于运用这一综合艺术表现现代生活。京剧导演还需要注意发挥集体创作的力量,把各种专业人员的智慧最大限度地集中起来。导演既要当好艺术上的“班长”,还要学习当好政治上、思想上的“班长”,认真做好人的工作,加强同创作人员的团结,和他们建立起同志式的集体创作关系。
许多京剧音乐工作者在座谈中指出,京剧革命现代戏的音乐,使人们听到了时代的音响,洋溢着生活气息,但又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旋律和风格,这些创新,为京剧音乐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许多人还指出,一些传统的曲牌和腔调,例如过去常用以表达悲切、哀怨情绪的反二黄等,经过演员批判地再创造后,如今被用来抒发当代英雄的革命豪情,听来既新鲜又耳熟,声情并茂,亲切动人,达到了许多人预想不到的效果。这次观摩演出的许多戏在运用京剧唱腔、曲牌基础上还出现了独创一格的伴唱、齐唱、二重唱等新唱法以及吸收革命歌曲、兄弟民族民歌等的新尝试,听来也都比较和谐。音乐工作者在总结这些创新的经验时指出,“善于吸收”,是京剧音乐发展的好传统,对于这一点,应当在保持京剧风格的条件下,继续加以发扬。至于在京剧音乐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打击乐以及流派唱腔等传统因素,也应当根据表现现实生活和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需要,批判地加以运用。
革命现代戏的舞台美术设计如何既有生活气息又适合京剧特点,这个问题集中反映在现代戏舞台美术的虚实关系上。舞台美术人员在探索这方面的创作经验时指出,从这次观摩演出的布景和舞台美术设计来看,有些戏比较实,有些戏以虚为主,有些戏则虚实结合,有的戏完全没有布景。不少戏的布景和舞台设计,显示出强烈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论美术风格,有的从国画吸取营养,有的脱胎于民间艺术和少数民族艺术,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大家认为,这些尝试都是有益的。考虑到现代戏的内容和表演需要,以及广大工农兵观众喜欢看布景的要求,京剧现代戏适当装设布景是一种必然趋势。但是由于戏的内容各种各样,对舞台美术的要求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有的人主张有些现代戏的舞台美术可以虚实结合,以虚为主;有些人主张把舞台美术搞得更实些;有些人认为,或虚或实,要按剧情需要而定,原则是舞台美术和布景尽可能同京剧表演上的虚拟、夸张等手法相适应。
这些座谈会历时一个多月,截至二十五日止已经先后结束。许多京剧艺术工作者表示,他们回到各地以后,将结合艺术实践,进一步开展这样的学术性讨论,把京剧艺术改革推向一个新的水平。


第3版()
专栏:

欢呼京剧现代戏  苗地


第3版()
专栏:

培养新型劳动者的一条良好途径
学习时半工半读 毕业后能文能武
天津感光胶片厂自力更生办学校培养技术人材
据河北日报讯 天津市感光胶片厂,以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创办半工半读技术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材。
这个厂是由解放前的手工业作坊发展成为具有现代化设备的工厂。到一九五八年,全厂职工增加到二百四十一人,而技术人员只有十一名,有百分之六十五的职工,文化水平不到高小程度。为解决这个矛盾,从一九五八年起,工厂以自力更生精神,创办一所半工半读学校,经教育和劳动部门批准,从初中毕业生中连续招收了四期学员。这些学员通过半工半读,既提高了思想觉悟,又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已毕业的三期学员共三百七十五人,除支援兄弟单位外,留本厂工作的有二百多人。今年暑期还有九十七人结业。
工厂办学初期,曾经遇到一些困难,但工厂领导上本着勤工俭学的精神,发动全厂职工,挖潜力想办法,自力更生解决问题。各车间腾出了午间休息室和一间仓库,作为教室;用工厂的废料赶制出简易桌凳。并且组织工程师、技术人员、老工人编写适用的教材。教师是由本厂五名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担任。河北大学和天津市第四中学也抽出一名助教、三名教师、五名大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轮流到工厂上课。
这所半工半读学校学习和劳动时间的安排,开始是半日学习半日劳动,或劳动一天学习一天,后来因为生产和学习的需要,改为一周学习,一周到车间劳动。为了使学生了解全厂生产概况,掌握系统的知识,还采取了轮流在各车间跟班劳动的办法,到二、三年级时,再按所学专业,固定车间,参加生产。他们在课堂上是学生,到车间是徒弟,在课堂上学了知识,到车间去实践。这种紧密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不仅使学生能按图纸和配方进行生产,按工艺规程进行操作,按质量标准检验,而且能够使他们把一些感性知识总结提高,上升为理性知识。检验科毕业生陈宝元、张泽鹏两人,根据所学检验测定技术,总结制定了各种产品的检验操作规程,使检验工作达到科学化、制度化。老工人对他们的努力很满意。夸他们是“能文能武”的新工人。现在,这些毕业生,多数人已成为研究、生产、检验、设计、维修等方面不可缺少的骨干力量。毕业生占全厂生产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有八名首届毕业生被提拔为技术员,有二百五十四人成为技术工人。这个厂的主机涂布机,是一台机械化、自动化程度较高的近代化设备,工艺过程复杂,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在这台机器工作的十四名毕业生,是各个工序的骨干,能够独立操作。
学习与劳动相结合,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劳动观点和阶级观点。首届毕业生傅玉增考入半工半读学校后,只注意课堂上的学习,不认真参加劳动。有一次,课堂上学了一个复杂的方程式,他背得很熟,但到车间实习时却不能应用,差点出了事故。老师傅对他说:“学知识是为了用,学了不能用,等于没有学。”老工人、老技术员在生产中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工厂一草一木的爱护,使他明确了学习的目的,自觉地克服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想,后来在学习、试验中成绩一直保持前几名,毕业后,被评为全厂生产能手,多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这个学校的毕业生不仅能文能武,而且能上能下,服从组织调动,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去年这个厂缺少司炉工,领导上调了一批毕业生去烧锅炉,个个服从分配。毕业生张广生说:“只要生产需要,烧一辈子锅炉也行!”
随着技术力量逐年成长壮大,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个厂由只能生产几种一般感光材料发展成为能够生产数十种高级感光材料,各种电影胶片、爱克斯光胶片和供科学研究用的光谱感光版等现在都能生产,产品质量大大提高,为国家积累了大量资金。
最近,这个厂总结了几年来的办学经验,进一步认识到半工半读是培养新型劳动者的一条良好途径。他们准备在今年暑期招收一批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职工,仍用半工半读办法,培养高一级的技术后备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第3版()
专栏:短评

公正的评价 响亮的耳光
一九六四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的锣鼓声刚起,美帝国主义就在那里象煞有介事地大嚷大叫起来:“谁去看这种单调的新的社会主义现代戏?”紧跟着,修正主义也咒骂它是“短命的戏剧”,“谁也不看”。接着,就是蒋介石匪帮的一批喽罗,力竭声嘶地上阵,费劲地吐上几口唾沫。这些先生们远隔重洋,根本连现代戏的影子都没有看见,却在那里大放厥辞,实在可怜亦复可笑。
尽管敌人在那里诬蔑、咒骂,京剧的革命仍然大阔步地前进,并且立即在工农兵群众中得到热烈的欢迎。正是在敌人的这种破口大骂中,才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我们进行的这场文化战线上的大革命是多么必要,影响将有多么深远。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在社会主义时代,工农兵群众成为历史的主人、时代的主人,他们在文艺上必定也要一扫压迫阶级的统治地位,登上戏剧舞台,成为舞台的主人。这是时代的潮流,是历史的必然。一切没落阶级的咒骂诬蔑和咬牙切齿,拉不住历史倒退,也无法把工农兵的英雄形象扯下舞台。本报今天发表的通讯《革命人爱看革命戏》,正是说明革命现代戏在工农兵群众中已经牢牢地扎下根了。
广大的工农兵观众为什么那样兴高采烈地欢呼京剧现代戏演出的成功呢?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们从京剧舞台上看到了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轰轰烈烈的光辉业绩,看到了足以代表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英雄人物,看到了鼓励自己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中奋勇前进的正面力量。从这些革命的现代戏里,人们受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教育,也欣赏了革命的艺术。那些来自工农兵群众的热情歌颂,不是恰好给帝国主义者和修正主义者以一记响亮的耳光吗?我们今天的观众所以欢迎京剧革命的现代戏,恰恰是因为京剧舞台上开始表现了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所咒骂的那种“工农味”。至于他们希望我们最好千秋万代地保存下来的那些龙袍绣鞋、牛鬼蛇神等等发霉发烂的封建的、资本主义的臭味,才真正是我们这时代的工农兵观众所“无法忍受”和“很难领会”的!
京剧现代戏的演出还只是一个开始,但它刚一出现便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心,不论是老一代京剧爱好者,还是新的年青观众,都是热情称许,赞不绝口,并且积极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帮助它更好地发展。这种衷心的、热情的支持和拥护,也一定会有力地促进京剧革命的深入开展,促进整个文学艺术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入开展。广大京剧工作者也将再接再厉,信心百倍地不断提高演出的质量,京剧现代戏的演出将精益求精,日臻完美,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让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者咒骂和哀叹去吧,广大的观众和历史已经对京剧现代戏作出了最公正的评价!


第3版()
专栏:

各党派负责人无党派民主人士举行双周座谈会
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各党派负责人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在二十七日和二十九日举行了双周座谈会。
会上,大家就当前国内外形势进行了座谈。座谈会由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副部长徐冰主持。


第3版()
专栏:短评

半工半读学校前途远大
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是我国新兴的一种教育制度。在农村,半耕半读的农业中学有了较大发展,它的好处已经尽人皆知。在城市,半工半读的职业学校虽然数量还不多,但也开始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天津市感光胶片厂半工半读技术学校证明,这种学校的好处很多:
第一,经费全部或大部可以自己解决,师资也能按照“能者为师”的原则就地找到,是少花钱,多办事。因此,许多厂矿企业不需要花多少钱,不需要增加人,就可以举办这种学校。
第二,可以迅速培养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个厂用了五年多的时间,为本厂培养的技术员和技术工人,就占了全厂生产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并且还有一部分技术人材支援兄弟部门。这里特别值得称道的,是由于实行半工半读,学习与生产劳动密切结合,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较全面,而且学得又快又扎实。还由于学生同老工人一起劳动,他们经常受到老工人的熏陶,也有利于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形成和阶级觉悟的提高。
第三,有力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个厂过去只能生产几种一般感光材料,由于职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政治和科学技术水平,劳动热情高涨,已能生产几十种高级感光材料,而且质量大大提高了。
目前,我国主要有三类学校,即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的学校,各种形式的业余学校。后两类学校,都是不脱离生产劳动或者基本上不脱离生产劳动的学校。它和全日制学校构成了我国的两种教育制度。这种学校在我国现在和将来的实际生活中,起着全日制学校所不能代替的重大作用。全日制学校总是受到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不可能无限制地增加,而年青的一代,也不可能个个都从小学一直读到大学。因此,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相当数量的人将是在工作或劳动岗位上,通过半工半读的道路,提高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
举办半工半读的学校,使青年们又读书又劳动,迅速地提高政治、文化和技术水平,既能多快好省地培养训练大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型劳动者,又能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这对国家和对人民都是有益的。


第3版()
专栏:

革命人爱看革命戏
本报记者 姜德明 朱宝蓁
一个多月以来,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在首都人民文化生活中引起了巨大的浪潮。人们到处议论纷纷,兴高采烈,真是“满城争说现代戏”。在首都和各地的报刊上发表了很多观众的来信和反应。广大工农兵观众衷心地欢迎京剧现代戏,欢呼这个古老的剧种在这场伟大的文化革命运动中得到了新生,发出灿烂的艺术光彩。京剧现代戏的演出,使长期统治京剧舞台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牛鬼蛇神,一变而为革命的工农兵群众,古老的京剧艺术迈开了新的步伐,为广大的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了。
在京剧现代戏演出以来,每当海报贴出,五个剧场和售票亭前便挤满了争购戏票的观众,许多从郊区工厂、学校、机关和部队来的,甚至赶了头班公共汽车进城。这种盛况,在过去演出传统剧目的时候是很少见的。
一看就爱上了
最近,我们访问了石景山钢铁厂。京剧现代戏的演出在这儿也引起了广大职工的兴趣。有的职工下了班,特意带上干粮赶到城里去看戏;每逢电视机里播放京剧现代戏的时候,每个电视机旁都会挤满观众。在工人宿舍里,差不多每家都有一架收音机,只要电台一播送京剧现代戏,人们就打开了收音机,围坐收听。很多工人说:“过去我们下了班一回到家里,收音机里唱的尽是《李慧娘》《秦香莲》,要不就是《三不愿意》《柜中缘》,我们上班时炼钢,搞的是社会主义建设,学的是雷锋,下了班听的尽是封建的玩艺儿,不是皇上娘娘,就是公子小姐,要不就是鬼神,太不相称了!”
前些日子,有的剧团到石景山演出了京剧现代戏《芦荡火种》和昆曲现代戏《红霞》、《飞夺泸定桥》等,场场挤满观众。过去演旧戏都不敢在家属区露天剧场演,怕人太少,这次在露天剧场演现代戏,观众足有二千多人。
王府井百货大楼的电视机前,过去放京剧,稀稀拉拉地就是几个“戏迷”看,最近一个多月以来,青年职工看电视的比过去增加了两倍。
在连队里,也出现了许多新的京剧观众。公安部队某部三连副指导员张德增同志说,过去部队遇到看京剧时,大家都不乐意去,因为去了连词都听不懂,便没有兴趣了。这次他去看《洪湖赤卫队》,本来担心听不懂,可是一看便坐住了。他还问一起看戏的战士们能不能听懂,战士们回答:“听得懂,特别清楚,不看幻灯字幕也能听懂。”
著名劳动模范、北京四季青公社副主任李墨林很喜欢京剧,但是他也觉得总是在几出老戏里打圈子不够劲。“现在京剧演现代戏,我们社员是鼓掌欢迎。这一来,京剧的观众面就大大扩大了。”
老“戏迷”的新感受
石景山钢铁公司生产处一位调度值班主任田良,是一位老京剧爱好者,京剧现代戏演出以来,大部分戏他都看了。星期日骑车走四十多里路进城看戏,平时在电视机和收音机旁又看又听。他说过去爱好京戏不管剧情,只是听演员的唱腔和“味”儿,现在是欣赏艺术,更重要的是受到革命教育。工人出身的安全处处长蔡毓礼也是一位老“戏迷”,他说现在很多平时爱哼两口京剧的京剧爱好者们,也被现代戏里的新腔吸引了,例如《芦荡火种》里“我是本乡生来本乡长……”一段,《箭杆河边》老庆奎劝二赖子一段,《黛婼》里唱的“山下学习一月整,眼又亮来心又明……”等等,很多人都会哼了!这次他参加《石景山旁》的演出,也受到了深刻的教育。起初他排演剧中的老工人时,由于长期演帝王将相的原因总也演不象,有的工人便说,他是不是工人出身呵!蔡毓礼听了十分受刺激,觉得自己当了几十年的工人,如今连这个观众都怀疑起来了。这样就更进一步促进他认真地排演现代戏,关心工人生活了。工会生产部的杨绍彭,也是一位老“戏迷”了,过去参加业余京剧团演小生,虽然自己是位工人,演的角色却多是书生、公子哥儿,他爱人一直不赞成他演,说他纯粹是为了贪“玩”,他当时还反驳爱人说,参加业余京剧团演戏是给工人服务,也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一部分,怎么能说是为了“玩”呢!但是始终也没能说服爱人。这次他参加演出京剧现代戏,爱人才同意他的看法,说:“这回你可不是单纯地‘玩’了,是真的为工人同志服务了;这才是党的宣传教育工作呢!”
京剧演革命现代戏的浪潮,也冲击着群众业余艺术活动。石景山钢铁厂有一个业余京剧团,最近他们自己编演了反映本厂斗争历史的《石景山旁》,在厂内一共演了三场,至今不能满足职工的要求,大家一再要求重演。许多老工人看了戏引起了对新旧社会的回忆对比,许多青年工人受到了生动的阶级教育。广大职工都欢迎和关心京剧现代戏的演出,例如老工人出身的机械厂的一位党支部书记武春茂、修理厂厂长王玉章,他们看了三次《石景山旁》,每次都对演出提了极为详细的意见。
既受教育,又欣赏艺术
京剧演旧戏,演鬼戏,观众越来越少,一演革命的现代戏,万人争看,根本的原因在哪里?我们问接触到的一些京剧现代戏的新老观众,得到的回答是一致的:“老戏和现实生活隔得太远了,不说看不懂,听不懂,就是能看懂听懂,顶多解解闷,思想上得不到甚么教益;革命的现代戏就不一样,演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一看就懂,一听就懂,既能受教育,又欣赏了艺术。”
石景山钢铁公司炼钢厂的值班长范继宗同志和我们谈起他最近看了现代戏的心情。范继宗同志是公司业余京剧团的演员,不消说,是个“京戏迷”。可是在以前,不管是自己演给别人看,或是看别人演传统戏,演完,看完,也就完了;这次看了《芦荡火种》《革命自有后来人》等现代戏以后,心里总也平静不下来。阿庆嫂、李玉和,这些英雄人物的形象,老在脑子里盘旋,想到阿庆嫂冒着生命危险单枪匹马地在敌人的心窝里活动,想到隐蔽在芦荡里的十八个伤病员,在那样艰险困苦的情形下,依旧充满乐观主义的精神;想到李玉和从容就义,英勇不屈的气概,心里立刻涌起一股劲,工作上有天大的困难,也有勇气去克服。
范继宗同志的心情,也正是广大京剧现代戏观众的心情。在会演期间,我们注意到这样一种现象:往常剧院演出传统戏,很少听到观众议论戏的思想内容,这次现代戏会演,情况大不一样,不论是在休息的片刻,或是散了戏回家的电车上、汽车上,都可以听到观众们兴奋、激动地谈论剧中的英雄人物。还有许多同志给报社编辑部寄来了热情洋溢的信,诉说他们从现代戏里所受到的启发和教育,表示要向戏里的英雄人物学习。
搬运工人张荫宗,是北京市西城区的人民代表,看了《六号门》,回想起旧社会搬运工人苦难的生活,对照今天的幸福,很受感动,说台上演一个胡二,教育了台下千百个胡二,戏教育人们不能忘记那“货重腹空路难行,灶头十日九无烟”的日子,教育人们一定要掌握好刀把子,决不能让马金龙那帮坏蛋再来喝工人的血汗,教育人们为了劳动人民将来更加幸福的生活,为了共产主义早日实现,一定要鼓足干劲,把工作做得更好。
黄土岗公社草桥大队会计?春瑞看了《红管家》,十分称赞聂小江热爱集体,热爱劳动,处处注意节约的好品德,表示要好好向聂小江学习。
老职工、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张秉贵看了《柜台》以后,感慨地说,我站了二十八年的柜台,在旧社会,店员工人受的苦,恐怕青年职工是想象不到的。他还说,我们老一辈有责任用自己过去的亲身经历,教育青年职工,为社会主义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
北京四中应届毕业生孙承重、郝洪,看了《耕耘初记》,感到特别亲切。说:剧中主人公田志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我们面临的道路;她所遇到的问题,甚至很多思想活动,也是我们所具有的。他们决心在学校领导下,作好“一颗红心,两种准备”的打算。若是就业,就坚决学习田志耕做个新式农民。
工农兵登上舞台
石钢党委宣传部曹洪森同志说:“我十二岁开始做工,到解放前二十一岁那年,大概是一九四八年,才头一回看到了京剧,然而刚挤到了前边看了一眼,特务们在台上便拿着鞭子、竹竿子打挤在台前的工人们,我戏没看成却挨了一顿揍,从那以后再也不想看京剧了,那年月没有工人看戏的份儿!再说,既便能看的话,台上演的戏跟我们工人的生活也是两码事,没有心情看!现在京剧舞台上演工农兵,我们工人双手欢迎,现在在厂内一碰到工人同志就都找我要票,想尽办法要看京剧现代戏。广大观众欢迎京剧现代戏,只有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才破口大骂,激烈反对,他们根本不欢迎我们工农兵登上戏剧舞台,而让他们喜欢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继续霸占着,但是,我们革命的工农兵大众不答应!”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将要胜利闭幕了,现在许多剧团还留在首都公演,一批批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又涌进了剧场,为京剧舞台上出现的我们时代的主人而鼓掌,为京剧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开拓了新的广阔的前途而欢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