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3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驳“刺头”论
河北省隆化县大沈屯生产大队有的干部说:贫农社员爱提意见,不好领导,是“刺头”。在这个队蹲点的县委书记赵锡廷,用生动的事实揭穿了这种谬论。《河北日报》为这件事发表了短评:《驳“刺头”论》。
短评问道:贫农社员“爱提意见”吗?回答是肯定的。这些在旧社会被剥削阶级踩在脚下喘不过气来的穷哥们,今天作了国家和集体经济的主人,有了说话的权利,有了监督干部的权利;他们为办好集体经济,要出主意,要提意见;见了损害集体经济利益的事,要干涉,要制止;干部有缺点,办事不公正,他们也要管要问。这样的意见,提的是越多越好,基层干部对贫农社员的质问、批评,应该闻过则喜,并从他们的批评中,研究改进措施,办好集体经济。如果对贫农的意见听不进去,或者看成是什么“歪风邪气”,那正好说明,他已经脱离了贫农、下中农,走上了错误的道路,不马上回头是很危险的。
短评说:有人因为贫农社员提意见“刺人”、“不顺耳”,因而不爱听,这是不对的。贫农社员胸襟坦率,直言不讳,正说明他们对集体的忠心。这样的话,听起来刺耳,但都是肺腑之言,每一句“刺耳”的话里,都包含着他们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最大关怀。应该十分重视这种“逆耳忠言”。那些拒绝听阶级兄弟“逆耳忠言”的人,常常会被阶级敌人用糖衣裹着的炮弹打落下水。
短评说:说贫农是“刺头”,完全是谬论。有这种看法的人,至少是表示他们对阶级兄弟缺乏感情。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在一切工作中坚定地依靠贫农、下中农,珍视他们这种坚持社会主义、敢于向坏人坏事做斗争的积极性,大大发扬他们的革命正气。这就是我们在农村工作中必须坚持的阶级路线,是我们胜利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保证。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有了成绩找不足
一九六二年,上海足球队在蝉联全国冠军已成定局的时候,在最后一轮对辽宁队的比赛中,由于自以为了不起,踢得马马虎虎,结果以一比二输给辽宁队。后来,他们接受了教训,在每次比赛之后,总要以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找三个方面的不足:放眼全国找不足;看到别人的优点找自己的不足;从具体细节找不足。这样,今年在全国联赛第一阶段上海赛区比赛中,他们就屡战屡胜了。
《文汇报》在报道这条新闻的时候,发表评论说:打了“胜仗”,这是指取得了较大的成绩,成绩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正在此刻,更要努力去找缺点。因为在一片掌声和赞扬声中,人的头脑往往会发热,眼睛容易模糊,让骄傲这个无形的敌人钻了进来。
“有了成绩找不足”,正是一分为二的方法的具体运用,是防止产生骄气的切实保证。
评论说:骄气要不断地扫,不停地扫。我们要谨防它“明里去,暗中来”。不要以为扫了一次就太平了,差不多了。我们对明摆着的骄气,要扫;对刚露头的骄气,也要扫;看得见的骄气,要扫;看不见的骄气,也要扫。只有一扫再扫,才能使我们从一个高峰攀登到另一个新的高峰。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机器的“劳”“逸”
人们做工作,搞生产,需要有劳有逸,劳逸结合。同样道理,企业里的机器设备,也有个“劳”“逸”的关系问题。“劳”,指的是生产;“逸”,指的是维修。《山西日报》报道了长治轴承厂做到了机器设备有“劳”有“逸”,保证了生产任务全面完成,成品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
报纸就这件事发表评论说:从表面上看来,机器设备的运转、使用同检修、维护是相互矛盾的。机器设备进行维修的时候,不能直接生产产品,好象是“耽误了生产”,也好象是“蚀了本”。其实不然。如果害怕“耽误生产”,害怕“蚀本”,而不停息地使用机器设备,到头来才要真正的耽误生产,才要真正的蚀本。因此,设备的“劳”与“逸”,即生产和维修,是同一事物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长治轴承厂抓维修促生产的事实,又一次生动地证明了这个道理。
评论指出:在任务紧张的时候,人们往往容易只注意抓当前生产,而忽略了适时的、正常的设备维修工作,不能正确地处理当前生产和设备维修的关系问题。这样就要做“蚀本生意”。关于这一点,在比学赶帮的运动中,很值得引起注意。


第2版()
专栏:

依靠老工人 培育临时工
抚顺市政工程处第二筑路小组每年都有占全员总数百分之六七十的临时工。他们在老工人的熏陶教育下,阶级觉悟提高,进步很快,月月超额完成生产任务。
据《辽宁日报》报道 辽宁抚顺市政工程处一工区第二筑路小组的老工人,十分注意教育临时工。这个小组每年都有占全员总数百分之六七十的临时工。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思想各种各样,可是来到这个小组以后,都进步很快,全组团结得象一个人一样。这个小组尽管年年更换临时工,却年年、季季、月月超额完成任务,工程质量也逐步提高。
筑路工作是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些临时工刚来时嫌脏怕累,工作不安心,小组长和老工人们在分配工作时,便尽量照顾他们,先让他们干轻活。他们达不到定额,老工人便耐心细致地给他们传授技术。谁在生活上有困难,大家就设法帮助他。所以临时工一到这个小组,就感到了集体的温暖,很快安下心来。临时工林庆发刚来时,干活挑轻躲重,工作不安心。组长冷长忠知道他在抚顺没有亲人,经常到单身宿舍去跟他谈心。他衣服破了,就拿回去给洗好缝好。林庆发很感动。后来老工人又教给他技术,终于使他成了全组有名的挖土能手。
老工人特别注意对临时工进行阶级教育,提高临时工的阶级觉悟。老工人们经常把黄继光、董存瑞、雷锋等革命先烈的事迹告诉临时工,带着他们学习《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等文章。在生产上,老工人们吃苦耐劳,抢重活干,不计较个人得失的模范行动影响着他们。有一天,正在进行一项紧急施工,突然下起了大雨。老工人们都把自己的雨衣让给临时工。后来雨越下越大,组长冷长忠要新工人们进帐篷里躲雨。等新工人们坐定以后,才发现老工人还照样在工地上忙碌着。这些新工人连忙跑到工地上去和老工人一起抢修紧急工程。在遇到挖污泥、掏粪便的时候,老工人都抢在前边;在评分的时候,老工人都主动退在后边。这样天长日久,老工人们的优秀品质,在临时工身上也开始显现出来。有的临时工下班后,也和老工人一样,总是在现场上转一转,看看有没有丢下的工具。临时工孙鼎元去年被评为“五好”工人。他说:临时工在这个组是“晒红了皮肤,炼红了心。”去年初冬修理沈(阳)抚(顺)灌渠时,临时工和老工人一起,利用业余时间,把从灌渠里挖出来的污泥送到附近生产队的菜地里去。象这样助人为乐的事,在这个小组里经常发生。


第2版()
专栏:

绿树拦沙话南三
新华社记者 张广友
湛江市郊区南三公社是广东省沿海沙区第一个造林治沙获得成功的人民公社。这个公社所在地——南三岛,过去以风沙灾害在周围闻名。如今,一行行绿色林带,代替了从前的一条条黄色沙龙。这里的自然面貌已经完全改变了。
遍地荒沙覆绿树
盛夏的一天,记者来到南三岛。只见一条黝绿色的林带,横亘在眼前,象是一道绿色屏障,蜿蜓在海滨沙区,一眼望不到尽头。这条长达四十五里,宽一里到十里的沿海防护林和岛内纵横交错的农田防护林交织在一起。在防护林中的农田里,成熟的早稻结实累累,甘薯的叶子一片葱绿,社员们有的在犁田插秧,有的在收刨甘薯和花生,到处充满了好收成的景象。
解放前,南三岛上除了个别村庄有些矮小灌木外,大部分是连草都很少生长的飞沙滩,风沙灾害十分严重。据历史资料记载,从一九二九年到一九四九的二十年间,南三岛上被流沙埋没的农田就有一千多亩。那时候,每当大风一刮,飞沙满天,庄稼有的被风吹毁,有的被沙埋没,一年收成不够半年口粮,人民生活十分贫困。那时候,这一带曾经流传过这样的说法:“有女不嫁南三人”,“再贱也不过南三沙。”
解放后,南三岛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不懈地长期开展群众性的植树造林活动,特别是从一九五四年到现在,十年多的时间,全岛共造林五万九千多亩,除了一些小片荒地外,绝大部分沙荒都栽上了树木。过去飞沙滚滚的南三岛,如今到处绿树成荫,林木葱茏。
南三岛林业生产的发展,固定了流沙,改变了自然面貌,促进了农业生产。现在,全公社四万多亩农田在林带保护下彻底免除了风沙为害,过去被流沙埋没的一千多亩农田已经全部复耕,同时由于造林和围垦海滩,扩大耕地面积一万多亩。一九六三年全社农田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一倍多;总产量比解放初期增长了两倍多。这个公社的粮食已经达到自给有余。
林业生产的发展也彻底改变了南三公社历来烧柴和用材不足的问题。过去住在南三岛上的群众烧柴十分困难,每年要从吴川县和湛江市区购买大量烧柴;现在单是林木修枝和扫集落叶,就已经烧不完。近几年来,每年还都能有一千多万斤烧柴出卖。一九六三年,仅这一项就增加收入达二十多万元。过去找根刀把、鞭杆都很困难的南三岛,现在用材也已经自给有余了。一九六二年冬季以来,全社用间伐下来的木材为社员新建房屋四千多间。
飞沙滩上种树人
提起南三岛的变化,南三公社的社员们无不称赞现在的公社林场副场长、共产党员凌乾发。
凌乾发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家庭。由于他解放前饱尝了南三岛上风沙灾害的苦味,解放以后就下定决心,要制服风沙。
凌乾发第一次治沙是在一九五一年。那年春风特别大,眼看刚刚出了苗的庄稼,就要活活被风沙打死,凌乾发非常心痛。有一次他偶然发现墙脚下迎风面堆积了很多沙子,而背风面的沙子就很少。他想如果在地边上修起一道防沙堤,挡住风沙,沙害不是可以减轻么?于是他就选择了一块地,在地边上筑了一道防沙堤。可是头一天刚刚修好,第二天就不见了,原来堤上的沙子全被夜间的大风刮到地里去了。
第一次治沙失败了,凌乾发没有灰心,又开始了第二次治沙。那是一九五二年的春天,他领导的由七户贫下中农组织的一个互助组,刚刚成立。在组员会上大家商量怎样才能争取粮食增产时,凌乾发又提出了治沙。当时组员们都觉得他说的方向对,但是怎么样才能治住风沙,谁也提不出具体办法。正好不久省里来了一位林业干部,他介绍了造林治沙的办法。当时很多人怀疑在草都不长的沙滩上,怎么能种树?凌乾发和一些积极分子却主张先试试看。那时候,只有村边和房前屋后有几十棵黄槿树,凌乾发和几个组员就挖了一些小树苗移栽到沙滩上。过了几天叶子全干了,一棵也没活。这时候有些人就劝凌乾发不要再梦想在沙滩上种树了。有的人还说这是“劳民伤财”。
凌乾发听了这些冷言冷语,心中很难过。他把这些情况向区委作了汇报,区委书记对他说:任何一件革命工作,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既要敢于斗争,经得起胜利的考验;更要有不怕失败,科学求实的革命精神。这些话给凌乾发很大鼓舞,他下决心继续试验。
有一次凌乾发到离灯塔村几十里地以外的老赵村办事,看到老赵村村边沙滩地上长了一些高大的木麻黄树,这些树引起了凌乾发的极大兴趣,他想这些树既然能在沙地上成长,要是用这种树造林治沙一定能成功。第二天他和几个农民来到老赵村采集了几百斤树种。
种子采回后,怎么样育树苗又是个新问题,全村谁也不会这个技术。凌乾发想,花在花盆里能栽活,要是把木麻黄种子种在花盆里培育一定能行,于是他就发动群众,到各处收集破坛坏罐当花盆育苗。就这样种下了一百多棵木麻黄种子。几天后种子果然发芽了,经过两个多月的细心培育,树苗长起来了,他们就连盆里的泥土一起栽到沙滩地上。半年多的时间,长了一人多高。以后,他又试验把种子放在苗圃里培育,也成功了。
木麻黄树在沙滩上种植成功的消息,迅速传遍了附近各村,人们都纷纷到这里来参观学习。于是南三岛上一个大规模的群众性造林治沙活动很快展开了。
雨季造林 多快好省
一九五四年春天,南三岛种下了十九万三千多株木麻黄树,但是刚栽下不久,大部分树苗都死了,群众造林积极性受到很大挫折,不少人又动摇了。中共南三区区委会及时地组织干部和群众认真总结了经验教训,找出了死亡率高的原因主要是群众没有掌握造林技术,栽种时质量不高,栽后没有及时管理,造林后又遇到一场台风,所以大部分都没有成活。一九五五年的春天,南三区在组织群众造林时注意了这些问题,造林前普遍进行了技术训练,这一年栽下二十多万株树苗,成活率达到百分之七十以上。
大面积造林成功,给群众很大鼓舞,但是成活率仍然不高。怎样提高成活率呢?中共南三区委又发动群众讨论研究。在广泛讨论中,有些人分析:成活率低的原因,是因为春季造林正赶上干旱季节,要用水浇树,又缺乏水源。针对这种情况,当时有些人提议试验在雨季造林。这里的雨季是从七月开始到九月结束,雨季里雨水充足,对造林有利,可是,这儿却从来没有人在雨季造过林。为了取得经验,中共南三区委会就选择了重点地区进行试验。各地试验结果证明,雨季造林不仅成活率高,而且因为这时正是农事较闲的季节,能够用于造林的劳力,也比春天多,能够加快造林进度。这条经验,为加速绿化南三岛指出了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于是岛上的社员年年在雨季造林。仅一九五八年的雨季,就造林三百多万株,成活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为南三岛实现绿化奠定了基础。


第2版()
专栏:编后

去掉临时观点
许多工业、基本建设和交通运输单位,常常要吸收一定数量的临时工。临时工的职务是临时的,但是对临时工的培养、教育,却不能抱着临时观点。
临时工,是和固定工相对而说的。从局部来看,他们在某项工作中是临时的、短期的;但是从全局来看,却并不是临时的。他们离开了这个岗位,又转到了另一个岗位,依然是劳动大军里的一个固定成员,依然是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支重要力量。如果不是从眼前、从局部看问题,而是从长远、从整体看问题,任何企业单位都不能把临时工看成“外人”,把对临时工的培养教育看做是不重要的事情。
老工人是工人阶级的骨干,有许多临时工则是非工人阶级成分。由老工人组成的固定工,应该象一个红色的熔炉,用工人阶级的思想作风去感染、教育、改造临时工。
现在有部分矿山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亦工亦农”的制度。抚顺市政工程处第二筑路小组的经验,对这些单位很有参考价值。


第2版()
专栏:在劳动岗位上

共产党员杨怀远是上海—青岛航线“民主五号”客轮上的服务员。他是复员军人,把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带到了新岗位,热情为旅客服务。
新华社记者 丁峻摄


第2版()
专栏:

技术人员和装卸工人合力帮助
阎传钊何瑞福创造装运木材新方法
采用这种方法可节约大量木材、资金和劳力,有关部门决定大力推广
新华社二十九日讯 一种装运木材的新方法——敞车无立柱装车法已经试验成功。有关部门认为,采用这种方法装车,对于节约木材、节约国家资金和节省劳动力很有意义,因此决定大力推广。
无立柱装车法,是伊春乌敏河、上甘岭林业局装车工人阎传钊、何瑞福创造的。阎传钊曾经数次跟随装满木材的列车到达哈尔滨、北京、上海等地,在运行中进行观察研究。他在技术人员和装卸工人的帮助下,经过多次改进,已使无立柱装车法完全适合当前铁路运输的各项质量要求。
过去装运木材,都是在敞车车厢两面插十根左右木立柱,然后用镀锌铁丝将高出车厢的原木捆绑扎牢。采用无立柱装车法,可以不必再用木材作立柱,只要用钢丝绳将木材捆扎加固就能装运。据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东北、内蒙古林区如果全用无立柱装车,今年就可以少采伐四百万株专作主柱的幼树。
采用这种新的装车法,还能大大节约国家资金和镀锌铁丝。用有立柱装车法装运木材,平均每个车皮所花的加固材料费五十四元现在可以降到二元四角以下。过去,每隔三年需要消耗镀锌铁丝一万八千多吨。用无立柱装车,三年内只要一千八百吨钢丝绳就够了。
据有关部门反复考察,无立柱装车法能确保行车安全。他们曾经采取驼峰溜放和急煞车等试验,装在车上的木材都没有发生倾斜等不安全现象。这种装车法操作简便易行,装车工人经过一星期训练,便可熟练掌握。


第2版()
专栏:

“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王秀娥学成全省绱鞋能手
一九六一年她从高小毕业,学徒两年半,刻苦钻研技术,总结出一套快速绱鞋工作法,老行家都心服口服。
新华社济南二十九日电 青岛市的青年女徒工王秀娥最近在山东省手工业技术人员代表会议上做了一次绱鞋表演。只见她坐在低矮的“马札”上,两只手敏捷而又娴熟地扎锥、提帮、挂扣、挑绳、拔钉,动作协调,从容不迫,仅仅用了不足五分钟的时间,一只反绱的三十六号女式塑料底布鞋就出手了,而且鞋的质量完全符合标准。这时,就连过去对她创造的快速反绱鞋新纪录抱怀疑态度的老行家们也都口服心服了。不等代表会议结束,从济南、潍坊等地来的同行们就纷纷邀请她去“传经”。
王秀娥于一九六一年高小毕业后,就考进青岛市手工业管理局靴鞋厂学习绱鞋,时间仅仅过去了两年半,她就成了全省的绱鞋能手。从今年三月以来,她一天八小时反绱的三十六号女式塑料底布鞋,一直保持在四十三双左右,比快手老师傅的效率还高;她绱的鞋质量也很好,不但针脚匀,鞋帮也没有“皱脸”和露绳等现象。
王秀娥在省手工业技术人员代表会议上说,她这手快速绱鞋的硬功夫,是工厂党组织和老师傅们热情培养、教育的结果。她刚进厂的时候,不仅坐在低矮的“马札”上不习惯,一天下来腰酸腿痛,同时两只手也不听使唤,不是握不牢锥子,就是夹不住鞋,忙得满头大汗,绱出来的鞋还不符合质量要求。不久,她在困难面前就有些动摇了,觉得当个“鞋匠”没有多大出息。这时,车间主任、共产党员张聿智和一些老师傅们,看透了她的心思,就耐心地启发她提高阶级觉悟,鼓励她克服困难。回到家里,曾经在旧中国受过熬煎的她的父亲也多方开导她。这样,她逐渐认识到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于是,又重新鼓起了勇气,决心学好绱鞋这门技术。
老师傅们看到王秀娥学习技术的劲头大了,就更加热心地把技术传给她,做示范动作不解决问题,就手把着手的教。开头,她在绱鞋时用无名指煞绳,煞得既不紧又不对劲;师傅贾洪娥就把用大拇指煞绳的经验传授给她。师傅王桂兰经常在早晨提前上班,帮助她纠正“架式”。组长李清甫等人也一再指点她如何学习好扎锥、勾绳、挑绳等操作技术。
王秀娥在领导和老师傅们的帮助下,懂得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句话的重要意义,就成天苦练基本功。在厂里,她总是利用早晚和中午工余时间一次又一次地摹仿师傅们的动作;在家里,就找出母亲用的锥子,一锥子又一锥子地苦练。经过一番勤学苦练,王秀娥的绱鞋技术有了很大的长进,这时,她钻研技术的热情更加高涨了。有时在街上看到一个好的鞋样,就仔细琢磨是怎么绱的;听到邻居大娘、婶子们对绱鞋的一些意见,也积极想办法改进。她又根据自己的体会,把向每个老师傅学到的特长,配成为一套快速绱鞋工作法,使绱鞋的效率由原来日产二十几双,逐渐提高到四十三双左右。
现在,王秀娥的先进操作经验,已经画成图,印成册。青岛市和全省其他地区的一些同行学习她的经验后,反绱鞋的效率也有了很大提高。


第2版()
专栏:

广东沿海地区积极造林防沙建设保收农田
遍种木麻黄 改造沙荒地
据新华社广州电 记者张广友、伊晓报道:造林治沙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的广东省沿海沙区,目前,人民公社社员们正在利用雨季继续在沙荒地上植树造林。今年沿海沙区各地群众造林积极性高,各级领导抓得紧,造林进度比去年快,质量好。电白、湛江等县、市许多沿海沙区的人民公社和生产队,今春以来都把进一步开展植树造林工作作为改变沙区农业生产面貌的一项重要措施,很多地区的造林工作都是围绕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进行的。
广东省是我国沿海各省海岸线最长的一个省。全省海岸线总长达七千多公里,其中有两千多公里是宜林沙荒地区,沙荒面积达二百多万亩,主要分布在湛江、海南岛等地的沿海地区。这些沙荒大部分是由于潮水冲积和内陆水土流失带来大量泥沙形成的。解放前,这些地区风沙灾害十分严重,那时候大风一起,飞沙满天,庄稼有的被吹毁,房屋有的被沙土埋掉。据统计,解放前全省沿海沙区平均每年被沙埋掉的耕地面积都在四万亩左右,有近二百万亩农田因风沙为害而严重减产。
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广大群众迫切要求改变自然面貌。沿海各地党组织根据广大群众要求,积极领导群众向沙荒展开了斗争。一九五四年,省和沿海各地专、县领导部门抽出干部组成了联合工作组,在电白、吴川、湛江、徐闻等县、市进行了大面积造林治沙试点。但是沿海沙荒和内陆不同,不仅干旱水分少,而且沙土含盐分多,苗木不易成活。因此,几次试验都失败了,但是这一年却有个别地区试验在沿海沙地上种植木麻黄树获得成功。一九五五年就在湛江市郊南三岛和电白县博贺镇的海滩上,种植木麻黄树三十多万株,成活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
南三岛和博贺镇大面积沙荒造林试验成功,为沿海各地造林治沙树立了榜样。于是从一九五六年开始一个群众性的大规模造林治沙活动,在广东沿海各地蓬勃展开。经过八年多的不断努力,现在,占全省沿海宜林沙荒总面积四分之一以上的沙荒地,都营造了大片防护林。
为了加强沿海沙区的造林和营林工作,沿海各地人民公社、生产队已经建立起一千一百多处社、队办林场和苗圃,有七千多人常年从事林业生产。国家还在重点地区建立了八处国营林场,经营林地面积八十多万亩。
广东沿海沙区造林工作的迅速发展,对改变自然面貌,促使农业生产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来全省沿海各地已经有一百多万亩过去受风沙危害严重减产和失收的耕地,造林后解除了风沙为害,成为保收农田;有六万多亩沙荒被垦为农田;许多过去被风沙埋没的农田也已经复耕。不少地区由于营造防护林和兴修水利、全面贯彻执行农业生产八字宪法,单位面积产量获得成倍增长,牧业、渔业的生产也得到发展。


第2版()
专栏:小资料

木麻黄
木麻黄是一种热带乔木,木质坚硬,原产于澳洲,故又名澳洲铁木。它的材质好,适宜作矿柱和建筑用材,又是人造丝的好原料。
木麻黄是深根性树种,扎根深,叶面小,抗风力强。它的突出的特点是:耐瘠、耐碱、耐旱,不怕海潮,生长迅速,适于在高温多雨的海边沙滩上生长。木麻黄树的根系带有菌根菌(菌根菌是一种最好的自然肥源),能固定空气中的氮素,供应树木生长和需要,所以它能够在连草都无法生长的沿海流动沙丘上生长,而且长得很快,是生长最快的树种之一。据广东省有关部门的调查,栽种在海滩上的木麻黄每天能长高一厘米左右,在多雨的秋季每天能长高两厘米。海南岛文昌县一九五六年春天栽下的单株木麻黄,八年时间就高达二十八米,胸高直径二十九厘米。(据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编后

动力
王秀娥小学毕业出来,走上工作岗位才两年半,就做出了优异的成绩,成为全省的绱鞋能手。什么力量推动她进步这么快?
最根本的动力是阶级觉悟,是因为她真正认识到了“不管干什么工作,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所以她勤苦学习技术,热情钻研技术,终于在绱鞋这个平凡的行业中攀上高峰,摸索出了对全省的同行都有学习价值的经验。
王秀娥是服务行业的热心人,是为人民服务的热心人。希望有更多的象王秀娥这样愿意热心为人民服务的人,参加服务行业工作。希望更多的象王秀娥这样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人,爱上和人民息息相关的服务行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