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关于黄土高原坡耕地的改造利用
方正三
在水土流失地区,要有计划的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产量,逐步达到稳产高产。这样才能将陡坡地退耕还林、还牧,改变耕作粗放、广种薄收的不良习惯,转向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山区生产。然后,才能彻底控制水土流失,根本改变山区的面貌。
黄土高原的基本农田,包括梯田、坝地和川平地。根据在晋西临县、离山和中阳三县的调查,川平地约占现有耕地面积的百分之八,可能建成的坝地占百分之十五左右(现有坝地仅占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五),其余都是坡耕地。所以将坡耕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应该是黄土高原基本农田的主要来源。
黄土高原的年雨量,一般在四百至五百毫米上下,且年变率较大,以致旱年频繁,绝大部分山地缺乏灌溉条件。那么,将来修成水平梯田后,能否做到稳产高产呢?这是一个大家关心的问题。据几个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试验结果和群众的实践经验,都已肯定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如山西离山、甘肃天水和陕西绥德三个地区的水土保持试验站,在一九五八年分别修成了七十亩、五十亩和八十六亩的水平梯田,使产量得到稳定的提高:一九五九年到一九六三年的五年间,这三个站的水平梯田的平均产量分别为每亩四百四十六斤、四百二十二斤和二百三十斤。其中,一九六○年、一九六二年虽是旱年,也减产得不多。在修成水平梯田前,这些坡耕地的每亩产量只有五六十斤。
从群众的实践经验来说:(1)山西石楼县义牒大队,过去一般年景亩产量不过三十多斤。一九五六年修成一百九十六亩水平梯田。一九六三年虽遭春旱、伏旱和秋涝,亩产量仍达一百三十五斤。(2)陕西省米脂县高西沟大队,修了三百多亩水平梯田,在一次降雨一百毫米下,水不出田。一般年景,亩产量一百五十到二百斤,比坡地产量高出一倍以上。在一九六二年的大旱情况下,亩产量仍达一百零五斤,比全县平均亩产量三十一斤高出了二倍多。(3)陕西子长县王家湾公社马家沟生产大队,在一九六三年修成水平梯田四百六十二亩,其中有四百三十二亩比坡地增产百分之三十到百分之七十,只有三十亩和坡地产量相接近。
上述修梯田的增产实例证明,黄土高原地区只要把坡地改造成水平梯田,彻底控制水土流失,就能够为稳定丰产创造基本条件。黄土高原的梯田能在无灌溉条件下稳定丰产,主要由于下列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了梯田后,拦蓄了全部水、土、肥。黄土的特点是,土质疏松,总孔隙度达百分之四十七到百分之五十六;透水性良好,保水力强,几乎能将全部有效降雨(一般认为大于五毫米的降雨,就是有效降雨)储蓄于根栖层内。黄土的田间持水量为百分之二十左右,雕萎系数为百分之九上下。在这个范围内保持的水分,对植物是有效的。两米到三米深的土层内,有效水分的储量,分别为二百五十到三百七十毫米左右。由于土壤毛管力的作用,储蓄在根栖层中的水分,很少向深层渗漏。这种有效水分,随着土层深度以不同比例被作物根系所吸收,同时又得到入渗雨水的补充,所以土壤成为一个天然的蓄水库。如能做好保墒措施,以抑制土面蒸发,那么丰水年供作物利用和棵间蒸发损失而多余的土壤有效水分,就可供来年作物利用。因此,来年即令遇上旱年,作物产量仍能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这是因为黄土高原旱年的降雨量,一般不低于二百五十毫米,如再加上前一年土层中保存着的储水,就可基本上满足一季作物的需要。这是梯田在旱年也能相当稳产的原因之一。
二是施肥较足,并注意农业技术的改进。离山、天水和绥德三个地区的水土保持试验站,每年施在每亩水平梯田里的农家肥料分别为六千、五千和二千斤。至于三个生产大队的梯田的施肥量,也都在一千斤以上。这一带坡耕地的施肥量,一般每亩只有五百到八百斤。增施农家肥料后,不但能促使梯田土壤的熟化,增强保水力与肥力;如同时采用深耕措施,还能促使根系生长旺盛,向下延伸,更多的吸取较深层土壤中的水分。据武功西北生物土壤研究所的试验,随着增加施肥量和采用深耕的措施,可以使小麦根系从一百到二百厘米的土层中多吸收水分百分之六十左右。并且,随着施肥量和产量的增加,作物能更有效的利用水分。就关中旱塬小麦来说,当亩产由三百五十斤增至六百斤时,生产一斤小麦所需的水分,就由约一千三百斤减至约九百斤。以上两点是使梯田稳产高产的主要原因。此外,这几个水土保持试验站,还注意改进农业技术和选用良种等措施。
这里产生了另外一个问题,究竟修梯田是一次修平好,还是分年修平好?一次修平梯田,可以马上控制水土流失,但是费工很大。如果不保留表土,第一年还可能会减产。据离山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试验,采用保留表土的方法,在坡度为十至二十五度的坡地上,修成宽十米的水平梯田,用工量每亩为五十到一百一十八个工。可见,一次修平梯田十分费工。
上面说的这三个水土保持试验站,在劳力、畜力、肥料、工具等方面的条件都较好,因此能将试验场内基本农田的坡地一次修成梯田,并且做到连年丰产。至于上述三个生产大队一次修平的梯田却只占总耕地面积的一小部分。按照目前黄土高原缺肥缺劳力的情况,一般应采用逐年加高地埂,利用耕翻和雨水冲刷使土壤向下坡搬运,以达到逐年变平的办法来修梯田。但是这样做,会不会使修平梯田的速度变慢呢?从山西中阳县赵家山公社张子山大队的经验来看,一次修平一亩梯田的用工,可以在相同坡度的坡地上,用同样的田面宽度培成地埂八至十一亩。这个大队除边远地和陡坡地外,有二千九百亩坡地需要修平,建设成基本农田。如果采用逐年修平的办法,需要十一到十五年时间,但若采用一次修平的办法,用同样的工,就需要三十四年左右的时间。并且据估计,拦泥蓄水和增产的总效果,也都以分年修平的较高。又根据在天水田家庄调查的结果,单凭用犁翻耕三到四年后,梯田埂的高度可达九十厘米左右;翻耕五到六年后,则埂高增至一百一十厘米左右。从而可知,今后在黄土高原改造坡耕地,主要应采用分年修平的办法。
当然,在人多地少,劳力肥料充足的地区,每年应有计划的选择一部分坡度缓、土质好的坡耕地,一次修成水平梯田,以加速基本农田的建设。
在梯田变平的过程中,要结合整地,因地制宜的采用各种改变微地貌的田间工程和各种水土保持耕作法,以加强蓄水保土的能力和提高产量。
黄土高原由于过去在封建统治下,长期遭受破坏,以及自然条件本身的特点,要将坡耕地改造成梯田,合理加以利用,以达到稳定高产,就必须加强下列几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1)山地农具和梯田规格。分年修平梯田,主要借助于耕地时的翻土作用。因此犁的深耕和翻土能力对修平梯田的速度就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黄土高原上群众所使用的山地犁有三种,即旧式的耩子、活壁犁和新式的十六号山地犁。耩子除铧尖外,全是木制的。耕地时仅将土抬起而无翻土作用,耕深只有十一厘米左右。所以改造坡地的效果较差,每小时仅能耕地零点三到零点五亩,牵引比阻每平方厘米高达零点四二公斤。它的唯一优点是重量轻(五六公斤),上山下坡搬运方便,所以有些地区的群众仍旧在使用。
活壁犁的翻土性能较好,工作效率比耩子高百分之三十左右。牵引比阻却只有耩子的一半左右,且可耕得稍深,但比耩 子重得多,约有十一公斤。
十六号山地犁是解放后才推广的,相当受群众欢迎。耕深约十三厘米,耕宽约十六厘米。耕作质量胜过旧式犁。它的缺点是较笨重(十六公斤),在山区搬运不方便,并且在凹形坡地或三十度以上的陡坡上入土困难,犁体不稳。总牵引阻力约为六十公斤,超出旧式犁十公斤左右,因此较小的牲口拉不动。
由此可知,目前黄土高原的旧式犁固然有缺点,新式犁也需加以改进,主要是减轻重量、减少牵引阻力。在不同坡度和微地貌条件下,犁的稳定性、切土深度与翻土性能等都不相同,适用于缓坡地上耕作的犁,在陡坡地上不可能有同样的耕作质量。应针对不同地貌类型设计几种犁型,才能较普遍地提高犁地翻土的效率,以加速修平梯田和改善耕作质量。
逐年加高地埂,可以使梯田变平得较快。一九五八年以来,对培地埂的工具各地都有不少创造,如槽式培埂器、培埂板、培埂犁、埝板、拍板、顿子夯等,一般可以提高工效半倍或一倍。但是,应进一步加以总结提高,且必须通过中间试验后,才能定型推广。
从我国今后工业发展的前景来看,在若干坡度较缓、地块较整齐的坡地上,用动力机具修梯田,也应作为发展方向之一。兰州水土保持试验站,曾试用Д159—B型推土机在五至十度的坡地上修梯田。可以提高工效十八点三倍,降低费用百分之四十五。但Д159—B型推土机原用于平地推土,如能设计专门用在坡地上修梯田的推土机,则还可以提高工效。
与此同时,还须开展梯田规格的研究。从减少土方量和缩短修平梯田的年限来说,梯田愈窄愈好。可是为了耕作的方便,又不能过窄。同时还应考虑到将来可能机械化的程度,把坡耕地加以类型区划,并选定几个有机械化或半机械化可能的代表性地点进行典型试验。对将来究应采用何种动力(乘式拖拉机、手扶拖拉机或固定动力的绳索牵引等)进行田间作业;不同种类的动力对梯田的宽度和连片程度又有什么不同的要求;田间道路应如何布设;在坡度较缓、地块较大的塬地(如董志塬、洛川塬)上为了便于机耕,是否可修筑波式梯田等一系列问题,都应加以研究解决。
黄土高原的梯田占基本农田的比重很大,因此群众对梯田如何实行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的前景,都十分关心,经常向工作干部提出这方面的问题。所以必须加以研究解决。从全国机械化的布局来看,重点应先放在平原地区是完全合理的。可是,科学研究工作必须先走一步,而且在将来有可以实行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山区,必须及早提出对土地规划整理的要求,然后才能进行梯田的规格设计,以便着手把坡地分年改造成梯田。所以,这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确已提到日程上来了。
在将来机械化与半机械化的可能性较小的地区,梯田的规格应从总结群众经验而加确定。同时应注意黄土的质地呈现出由南向北逐渐变粗的特点。如较南部的山西省洪赵县娄村一带,由于土质较粘重,梯田埂有高达四五米的,但到陕北与晋西北则土质变粗而较松散,就应适当缩小梯田宽度和地埂高度。所以各地区梯田的规格并不一致,应作较深入的调查,并根据各地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加以研究后,才能确定。
(2)牧草和草田轮作。在建设基本农田的过程中以及建成之后,都需要增施肥料,才能不断提高作物产量。黄土高原肥料的来源,主要应依靠种牧草,改良土壤和饲养牲口积肥来解决。群众也有“草多、畜多、肥多、粮多”的经验,是十分正确的。
目前在黄土高原较大量种植的牧草只有苜蓿和草木樨两种。由于草木樨耐旱、耐碱又耐寒,产草量相当高,可以解决饲料、肥料和燃料问题,颇受群众欢迎。可是这种草含有苦味,适口性较差,又非多年生的。苜蓿虽是多年生的牧草,但对土壤条件的要求较高,在水土流失较严重、地力过差的土地上不易种好。并且生长五六年后就会衰退下去,不能持久利用。所以还须继续加强牧草的选种和引种工作,俾可培育出适于不同地貌类型与土壤条件下种植的牧草。如两色胡枝子、达乌里胡枝子、无芒雀麦草、宿根巢菜等牧草于黄土高原各地普遍分布,是较有希望的保土牧草,应当加以选育栽培,进行试验。
草田轮作制是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和增加产量的好办法。可先选择离村较远,运肥不便,而又冲刷严重的瘠薄山坡地试行草田轮作制。据离山水土保持试验站试验的结果,以草木樨与作物轮作,改良土壤的效益显著。在表层五十厘米深的土层内,种草后第一年的残根量达每亩一千零五十四斤,落叶量达每亩四百五十八斤,团粒结构比原有轮作对照区增加百分之二十二点二,毛管孔隙率增加百分之三点九。五年轮作期内两年种草,三年种作物。三年作物的总产量为八百四十三斤,比原有轮作制的五年间作物的总产量七百二十六斤增产百分之十六。同时种草的二年还收到草木樨青草四千多斤。草田轮作制比原有轮作制减少土壤冲刷量百分之六十八左右(根据天水水土保持试验站的资料)。这一试验结果有力的证实了,在遭受水土流失的低产山坡地上实施草田轮作制后,粮食总产量既可增加,同时又收了牧草,保持了水土。
但是,种多年生牧草后,因根系往下深扎,能大量消耗较深层土壤中的水分。如种苜蓿一年后,约一米半深的土层中的有效水分将被全部用尽;二年后,吸水范围可延伸至约二米深的土层;三年后则可用尽二米半左右土层内的有效水分。所以针对这一特点,多年生牧草地的后作应种植耐旱较强的作物。也可考虑从调节牧草收割和后作的播种期来解决土壤水分的矛盾,如在雨季前将牧草翻耕,而于雨季后播种作物。
据山西五寨一带群众的经验,将草木樨与作物混种,可节省劳力,又能多收一季作物。作物收割后,地面因有牧草保护,还能减轻水土流失。又据西峰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初步试验,草木樨与苏丹草混播,既改善了牧草的适口性,又可以提高产草量百分之二十左右。
因为黄土高原地区有计划的进行草田轮作的经验尚不普遍,所以各地水土保持试验站和有条件的人民公社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进行试验,作出榜样,以便示范推广。
(3)农田水分平衡。黄土高原的梯田一般没有灌溉条件,雨量又较少,故需实施旱农作业。旱农作业的关键是采用各种技术措施,使农田水分在满足作物要求而获得高产的前提下,达到收支平衡。
黄土高原的地下水位很深,一般都有几十米,所以地下水通过毛细管作用向上的补给量是微不足道的。并且土壤从空中取得的凝结水量也很有限。所以梯田内土壤水分的最主要来源是降雨。土壤水分的支出为无效的土面蒸发与有效的作物蒸腾。
如能做好保墒措施,在一般情况下,土面蒸发的无效损耗,只相当于农田总蒸发量(作物蒸腾量加土面蒸发量)的六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因此提高复种指数与增加密植程度,都将增加水分的消耗。目前黄土高原大多地区的复种指数是一年一作,或三年四作。在改变复种指数时应当注意到,黄土高原的年平均雨量只有四百至五百毫米左右。如果过分提高复种指数,土壤水分将会入不敷出而失去平衡,反不如适当加以控制,使农田水分达到平衡,能得到较好的收成。如在关中旱塬地区,秋雨稍缺年份种植回茬麦以提高复种指数,曾遇到减产。还不如种植歇茬麦能保证稳产高产。黄土高原其他地区的雨量大都小于关中,如何合理提高复种指数,应经试验后决定。
关于密植也应考虑到水分条件。如在前作期间采用密植而多消耗了一些水分,那么留存于土壤中可为后作利用的水分就会相应的减少。所以密植问题应从前后两季作物生长期间的农田水分平衡着眼加以考虑。密植和提高复种指数都会增加农田的水分支出,究竟如何配合才能使一定量的水分收入生产出最高额的产量,也是有待研究的问题。
在梯田的水分平衡中,还应考虑到高达数米的地埂外侧的蒸发损失。地埂外侧如已长草,可起到保护作用,但水分的损失却要比不长草的大得多。
不同作物品种的抗旱能力是不相同的。选育抗旱品种也是减少梯田的水分支出,提高产量的一条有效途径。
为了改造利用黄土高原的坡耕地,做到稳定丰产,应很好地开展上述几个主要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同时,相应的综合性科学研究机构的加强组织,和在各级农业学校内水土保持专业干部的培养,则为完成各项科研任务所必需。


第5版()
专栏:

自动调整理论在心理学上的若干应用
封根泉
自动调整理论是研究自动调整技术的理论问题的学科,它是控制论的组成部分之一。近年随着控制论在生物科学上的广泛应用,自动调整理论在心理学上的应用也有了进展。本文的目的是对心理学上这一新的发展方向作一简单的介绍。
自动调整理论在感知觉和动作研究上的应用
自动调整系统的各个环节,通常各自进行着一定的信息加工。如果把人与自动调整系统作某种类比,那末能不能考虑:人不仅仅中枢神经系统进行信息加工,其他环节是否也可能进行着一定的信息加工?这种考虑在近年的某些研究中得到了支持。比如研究表明:蛙眼的感受器分成许多类型,各自对外来刺激进行不同的加工。有的感受器只对光的出现作反应,有的只对明暗对比的变化作反应,有的只对尖角起反应而对平的轮廓没有反应,有的只对圆形起反应而对方形没有反应,等等。人和其他动物的眼睛也具有对光刺激的变化率作反应的能力。有人在听觉上也发见类似的现象。从生物学观点来看,感觉器官的这种信息加工至少具有两个重要意义:(一)大大减轻中枢信息加工负荷;(二)消除或削弱了某些不重要的信息,而突出(加强)了某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意义的信息。感觉器官的信息加工现象表明:人的心理过程与各个环节分别进行信息加工的自动调整系统有其相似之处。
许多心理现象是一个波动过程。对于这些波动现象,传统心理学上缺少有效的分析方法和理论解释。近年有人引用自动调整理论中关于调整过程的分析方法,对心理学上的某些波动现象进行分析,获得了良好的结果。比如,苏联学者对等级运动员自行车竞赛中的足踏板运动进行“加速度数值的分析”,发见足踏板运动的加速度数值乃是一种周期波动的过程,并且这种波动周期竟恰恰与脑电α节律相合。有人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生物电和手抖,发见这些看来似乎杂乱的电波和颤抖原来都反映着某些有规律的信息。这些情况表明:运用自动调整理论的某些分析方法,可以发现即使人的某些看来似乎杂乱的动作活动和生物电反应,实际上也反映着人的一定的有规律的调整过程。近年有人引用自动调整理论,对某些心理学上的波动现象进行理论解释,也获得了一定的进展。比如,有人用自动调整理论来分析人瞳孔在光刺激下的收缩反应的波动过程,结果表明:不同人这种波动过程的“调整品质”优劣是不同的,正与自动调整技术系统中调整品质优劣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况相似。一九六三年我们对人在看守工作低负荷条件下(信号间隔时间特长,这种条件叫做“低负荷”)信号察觉效率的波动过程也用自动调整理论进行分析,发见:随着工作条件的困难增大(比如信号数目增多,间隔时间范围增大),调整过程的“偏差”增大,“稳定度”降低。这与技术系统中当工作条件复杂化、系统的调整品质变劣时所出现的情况十分相似。
自动调整理论在感知觉和动作研究上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理论发展,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比如,感受器信息加工理论在雷达上很有意义。可以这样设想:假如雷达也能像人和动物的感受器官一样把一些不必要的信息排除,而把一些重要的信息突出,则必会给雷达看守带来很大好处。
“人的传递函数”问题
“传递函数”原来是一个技术概念,它表示一个自动调整系统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函数关系,而用一定的数学形式表示出来。自动调整理论通常用“传递函数”来描述一个“系统”的性能。人在“特定操作活动”中的机能也可以“类比地”用一个传递函数进行描述。这一方面近年已有了相当的进展。从最简单的“手搬动东西”的活动,直到比较复杂的“操纵活动”,“人的传递函数”都经过某些研究。人的传递函数的确定,对于人操纵活动的电子模拟,以及参考人的操纵活动进行自动化系统的设计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比如,有人根据研究所得的“人的传递函数”,用电子计算机模拟人的操纵。当一个飞行员在地面练习机上进行操纵时,研究人员偷偷地用这种模拟计算机替换了人的操纵,而飞行员竟长时间还以为是他自己在操纵着。
“人的传递函数”的研究本身是中枢机能研究的一个新的发展,对于心理学理论建设所起的作用是显然的。不仅如此,人的传递函数的研究还在心理学上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仅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实践意义。
比如第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就是:人的传递函数的导数项最高可达几阶?亦即人在操纵活动中最高能解几次微分的方程式?近年的研究表明:原来人的这种能力是很低的。人效率最好的是不解微分方程的操纵活动。比如操纵活动的大小正好与仪表的指示数据成比例的那种操作对人来说是最适宜的。要求人解一次微分的操纵活动,比如根据目标运动速度进行操纵活动,人的效率就差了。要求解二次微分的操作,比如根据目标运动的加速度进行操纵活动,人的效率很差,几乎已达人的能力极限了。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有人建议采用所谓“补助操纵”方式,亦即当需要人作“高阶微分”的操纵时,用机器进行补偿。在这种“机器补偿”的条件下,人操纵时可以不必考虑目标的运动速度和加速度,只需根据目标离开瞄准子的距离大小进行操纵,而由机器根据操纵量的大小自行补偿一个速度和加速度数值,使瞄准子追上目标。这就大大提高了人的操纵效率。这种“补助操纵”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中曾经发挥过一定的作用。应当指出:人的传递函数阶次虽然不高,但人的传递函数可塑性和灵活性很大,人的运算可靠性也很高,这是任何机器所不能及的。
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早已知道,对于机器惰性(或惯性)的掌握是一个困难问题。比如电车必须在到站之前开始减速和刹车,但是,究竟提前多少时间开始减速和刹车是一个颇难掌握的问题。心理学上虽然早已知道这个事实,可是对于“惯性掌握”究竟为什么困难,却缺少合适的理论解释。对“惯性操作”中人的传递函数的研究表明:原来,这种操作要求人的传递函数具有较高的“导数阶次”。如前所述,“导数阶次”高,人就难于很好胜任。这就找到了“惯性操作”所以困难的理论解释。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有人提出:用“提前显示”的方法,把机器在一定时间之后将出现的状态在指示器(比如仪表等)上提前显示出来。如果这种“提前显示”的“提前时间”选得合适,那末人在操纵时就不必考虑机器的惰性了。研究表明:这种显示方式的确有其好处,操纵者感觉方便,操纵的精确度也提高了。
简化人在操纵活动中的传递函数的另一个途径是用计算机替代人的运算。比如,近年有人考虑在飞机和宇宙飞船中采用一种所谓“整合显示”方式。这种显示器不像传统的飞机仪表那样把有关飞机飞行状态的各种数据直接显示出来,而是用电子计算机把飞机的飞行状态结合飞行航线的要求进行计算,把计算的结果——飞行员应当怎样操纵——报告给飞行员。这种显示方式之一就是所谓“万能图形指示器”。这是一个简单的屏幕,上面有一个光点和一根横线。光点在屏幕上的位置就表示飞机驾驶杆应当安放的位置,横线的斜度就表示足蹬应作的操作。比如,屏面上光点处在右上方,横线向右上方倾斜,这就表示应当把驾驶杆推向右上方,把右足蹬推向前方。显然,这种显示方式大大减轻了飞行员的信息加工负荷。
人的“系统特性”问题
一个自动调整系统有它的特性,人与自动调整系统作“类比”他的“特性”如何呢?关于这个问题,传统心理学上已经积累了一些事实,但是缺少系统的分析。近年有人引用自动调整理论的
“系统特性分析方法”,将这些特性加以系统化和发展,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此只举三个例子:
(一)人的“取样”特性。人的神经肌肉有一个“不应期”,即是当神经肌肉接受一个刺激之后一定时间内,对其他刺激即不能作出反应,或反应减弱。人作为一个整体,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有一个“不应期”,叫做“心理不应期”,一般相当于零点五秒左右。比如,人对运动目标的瞄准操作,看来似乎是连续不断的,但实验记录表明,这种操纵曲线是梯级状的,每一级大约历时零点五秒左右。人的“心理不应期”的事实表明:人是每隔一定时间(零点五秒左右)对外界作一次反应的系统,这可与自动调整系统中的“取样系统”作类比。
(二)人的“预计”特性。人具有一定的预计能力。这种预计能力在“人—机”系统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一般瞄准系统有二种方式。一种叫做“尾随式”,即在显示器上同时显示目标与瞄准子两者,操纵者通过操纵活动将瞄准子套住目标即达到瞄准。这种指示方式由于操纵者可以看出目标的运动情况,可以充分发挥他的预计能力,所以操纵效率较好。另一种叫做补偿式,这种指示器只指示目标与瞄准子之间的差距,由于操纵者无法看出目标的动向,难于发挥其预计能力,所以效率较差。
(三)人的频率特性。这就是说,人每秒作几次“感知—反应”活动最为适宜?一般讲,人在操纵活动中的最适频率范围约等于每秒一次到每二秒一次的反应。每秒五至十次的选择反应对人来说就会感到无法处理,每秒二十至十五次的选择反应一般人都干不了了,这就是所谓“超负荷”。另一方面,人的“感知—反应”频率太低也是不合适的。我们一九六二、一九六三年的研究表明:如果信号出现率太低,那末虽然看守工作很简单,而竟出现信号很长时间不能被察觉的现象。实践中某些自动化企业的值班人员经常无事可做,一当警戒或事故信号突然出现,却往往出现手足无措等现象,这可能即与信号出现频率过低有关。
两点注意
自动调整理论在心理学上应用有两个问题值得注意:
一、不少作者在心理学中应用自动调整理论的时候,或多或少地忽视了人的社会性以及人在人—机系统中的主导和主动作用。这是我们应当坚决反对的。
二、近年随着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西方作者们流行着一种所谓的“机器替代人”、“有生命有智慧有意识的机器”、“机器比人聪明”、“机器超越人支配人”以及把人简单地与机器等同起来等等的荒谬观点。这些观点乃是夸大技术作用贬低人的作用的现代资产阶级思潮的一种表现。机器从来只是人的产物和工具,它不外是人手和脑的延长,它永远只能为人服务而决不可能是相反。机器无论怎样复杂、灵巧,它归根结底总是依据人的设计思想和人的意志而行动,并且接受人的监督的。此外,机器为谁服务,服务些什么,也都是由人决定的。可见,机器永远离不开人的支配,永远不可能超越人和支配人。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甜菜科学研究工作的讨论
第三次全国甜菜科学研究工作会议,不久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甜菜研究所主持下召开。会议着重讨论了全国十年甜菜科学研究任务、一九六三年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总结及一九六四年品种区域试验任务、重要的调查研究方法等,并对搞好今后甜菜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会议认为,进一步提高甜菜单位面积产量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目前甜菜单位面积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大面积田间保苗率低(一般只有六成苗)。会上对不同地区甜菜保苗技术提出了如下意见:东北、华北地区以春季整地保墒和防治病虫害为主;西北地区(新疆)除注意上述措施外,还要防止苗期盐碱为害。
会议认为,大量繁殖甜菜种子、提高良种繁育系数、解决甜菜种子不足等问题,是当前甜菜生产中的主要任务之一。会议建议各甜菜产区制订出良种繁育制度和建立种子繁殖基地,大量繁殖甜菜种子。会议认为,在东北、华北地区应用夏播母根采种,在黄河下游、淮河流域应用秋播露地越冬采种,是当前解决甜菜种子的有效途径之一。经过几年试验,证明这些办法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等优点。应用夏播母根所采的种子比春播母根所采的种子千粒重增加二至三克,发芽率提高百分之十;用露地越冬方法所采种子产量比移栽方法采的种子增加百分之十至二十。会议认为今后应当进一步研究南方露地越冬所采的种子,北方甜菜产区播种的后代原料块根是否会出现当年抽苔的不良现象,以及适合露地越冬采种地区的自然条件及技术措施等。
为了满足生产上有更多的、适合各地区栽培的甜菜优良品种的要求,会议认为今后各地区甜菜育种目标仍须坚持丰产、高糖、抗逆力强、单位面积产糖量比当地推广品种提高百分之十以上的原则。由于多倍体甜菜品种具有高产优质的特点,会上建议一九六七年前在黑龙江省建立甜菜多倍体育种试验站,为培育优良甜菜多倍体品种打好基础。
在国家甜菜品种区域化试验方面,会议确定:对于国家品种区域试验中连续两年以上一贯表现优良的双丰二号、双丰三号、合作二号、公系五号和内蒙古三号等品种,于一九六四年参加生产鉴定试验。会议还讨论和修订了“国家甜菜品种区域试验试行办法(草案)”。
此外,会议讨论了有关甜菜稳产高产栽培技术问题,以及甜菜病虫害防治、甜菜品种资源的整理和利用等方面的问题。(郭人伟)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中西医结合对肾的研究
藏(脏)象学说是祖国医学基本理论之一,而五脏之中又以肾较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喻为生命之体。近几年来上海第一医学院部分中西医师对肾进行了研究,并获得了初步成果。最近,姜春华、钟学礼、顾天爵、沈自尹主编了《肾的研究》(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一书,对这些研究成果作了报道。他们在这本书中集中地介绍了运用现代医学科学方法与祖国医学辨证施治相结合的研究过程和试验方法。
自一九五七年起,这本书的作者们就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从许多疾病中寻找共同规律,终于发现其中有现代医学认为是病因全然不同的六种疾病:无排卵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妊娠中毒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红斑性狼疮和神经衰弱,当发展至某一阶段而呈现“肾亏”症状时,可用同样补肾方法来提高疗效。这本书除了对祖国医学中有关肾与命门的文献资料作了集中的整理和复习以外,还着重介绍了肾的研究工作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异病同治”入手来探求肾的物质基础,发现在不同病种的肾阳虚病人的二十四小时尿十七羟皮质类固醇含量,普遍低于正常值。
第二阶段重复证实上一阶段工作的可靠性,且观察到肾阳虚病人的冷压试验亦呈反常表现。在治疗过程中,由于用药过偏(中医用药原则,一般肾阳虚用温药,肾阴虚用凉药)而发生阴虚阳虚转化时,可以看到尿十七羟及冷压试验亦有相应的变化,这就证明肾阴肾阳是有共同物质基础的。
第三阶段为进一步探求肾阳虚病人尿十七羟低下的原因,进行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二日静脉滴注试验,结果发现肾阳虚病人反应多有迟延,而于补肾调整阴阳后即可复原,从而说明肾上腺皮质代谢紊乱可能为肾阳虚机制之主要环节之一。
(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