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20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试论工业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陈宝森
  一
设备更新是固定资产在物质形态上的再生产,是保证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保证社会再生产还需要其他条件,比如劳动力的再生产,劳动对象的再生产,但是,绝不能缺少机器设备的再生产。机器设备在需要替换时得不到更新,社会的再生产就要受到妨碍。设备更新如果是用新的机器替换老旧的机器,或者用新的技术装备代替陈旧的技术装备,这属于维持简单再生产的范围。如果结合采用新技术,增添设备,提高生产的装备程度,就转化为扩大再生产。不过这种扩大再生产仍然是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在这里正好是扩大再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看,更新设备而不采用新技术是比较罕见的。更新设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机器老了,失去了精度,或者丧失了工作能力,要求用新机器代替它;另一种情况是机器在技术上落后了,不能适应生产上提出的新要求,而国家又已经有了性能更好的新型机器可以代替它。上述两种情况虽然起源于不同的需要,但其结果都可以导致技术的进步。
由此可见,设备更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重的意义。一方面它是维持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在维持简单再生产的同时可以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另一方面设备更新又是技术进步的条件,是实现国民经济技术改造必不可少的一个途径。
  二
设备更新是一切社会再生产的一个重要条件。机器设备在生产中的磨损引起了更新的需要。这种需要发源于物质生产,并不因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受到影响。
然而,这不等于说生产关系的性质对设备更新的进程不会加上自己的烙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正是从这个角度考察资本主义设备更新问题的。同时,他们还预见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设备更新上可能表现的种种优越性。
马克思在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问题的时候,考察了固定资本的物质替换在年度之间的不均衡,由此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的一个因素。他认为,固定资本自然形态上的更新,在下述两种场合下,都给资本主义生产带来扰乱。一种场合是需要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量超过平均的年度水平,这时就要求第一部类的某些生产部门提供较大的生产物,这种变化如果不使劳动和资本由第一部类某些生产部门转移到别的生产部门是不能实现的,每一种这样的转移都不免引起暂时的扰乱。另一种场合是需要在自然形态上再生产的固定资本总量小于平均的年度水平,那么第一部类就要缩小生产,这对该部类的劳动者和资本家就是危机。
马克思还从固定资产自然形态的再生产和价值形态的再生产在时序上的不一致,补偿基金的暂时闲置发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在局部更新中逐渐扩大的规律,论证了资本家从自己狭隘利益出发必然要造成企业畸形扩张的趋势。他说:“在资本主义生产内,营业渐次扩充时,一方面会有许多物资被浪费,另一方面又有许多这种不合目的的侧面扩张(部分地对于劳动力有妨害),这是因为一切都不依社会的计划来行,一切都视个别资本家的有无限差别的境遇财力等等而定。由此发生的,是生产力的大浪费。”①
马克思论证了固定资本更新和资本主义竞争与危机的联系。竞争和危机对固定资本的更新是一种促进力量,不过在这里也包含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是生产力的浪费。关于后一点马克思是这样说的:“竞争战又使旧的劳动手段,在它的自然寿命未满以前,必须由新的劳动手段来替换,而在有决定性的变革时,尤其是如此。使经营工具未到时候就依大的社会的规模来更新的,主要是大恐慌,危机。”②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反转过来又给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说:“我们可以假定,对于大工业中那些有决定重要性的部门,这个生命循环现在平均是一个十年的循环。当然,在这里,我们要问的,不是确定的数字。但由此我们已经知道,若干互相联系的周转在若干年内形成的循环(资本因有固定成分,才被拘束在这个循环内),曾为周期的危机,给予一个物质基础。在周期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停滞时期,相当活跃时期,过度激动时期,危机时期。不错的,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相异的,分散的。但危机往往是大规模新投资的始点。所以,就全社会考察,那又多少是下一个周转循环的新的物质基础。”③
马克思这些深刻的论证,经受了资本主义历史发展的考验,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依然摆脱不了这些铁的规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北美、西欧、日本的垄断资本都拼命地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他们这样做是由于世界市场更激烈竞争所促成的,是为了巩固各自的竞争地位,挽救国内经济危机而注射的强心剂。但是,设备更新的直接结果却是大量解雇工人④,缩小国内市场。失业的增加和国内市场的进一步缩小又影响企业开工不足,反过来形成阻碍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的经济力量,并促进新危机的成熟。
这一切说明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在设备更新上也有它的充分反映。新机器带给社会的节约,伴随着生产力的浪费;技术进步中孕育着发展的停滞;局部更新中包含着企业的畸形发展。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主义在设备更新上出现的种种弊害都有避免的可能性。
固定资产更新在年度上的不均衡,以及由此给生产带来的干扰,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建立后备去解决。按照马克思的说法,就是用“不断的相对的过剩生产来救治”,“这种过剩生产等于是社会对于它自己的再生产所需各种物质资料的控制器”。
利用补偿基金扩大营业,以及由此可能出现的企业的畸形发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可以通过由国家管理折旧基金来解决。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并不排斥利用闲置的补偿基金扩大生产,但是集中的有计划的分配却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式的浪费。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没有经济危机,更新旧设备、采用新技术不受竞争和危机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更新旧设备、采用新技术是扩大再生产的客观要求。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更新设备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既不会出现技术的停滞,也不会出现疟疾式的对旧机器、旧设备的疯狂破坏。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设备更新和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都有着复杂的有机的联系,要使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能够多快好省地进行,就应当认识这种联系,正确处理设备更新和各方面的关系。
  三
  要多快好省地实现设备更新,首先应当正确处理更新和新建的关系。
我国国民经济原有的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工业布局很不平衡,生产门类还有不少空白。要高速度地发展社会生产必须兴建许多新的企业,发展许多新的行业,建设许多新的工业地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大量的劳力,大量的物资和设备。另一方面,我国现有的老工业基地、老企业也已经具备相当规模,要维持这些企业原有的生产水平,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必须有计划地更新设备。这也需要不少投资,不少劳力,不少物资和设备。但是,国家生产机器设备的能力是有限的,技术力量也是有限的。以有限的机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应付两方面的庞大需要,这是一个矛盾。
解决这个矛盾,正确地处理更新和新建的关系,要求我们在重视建设新基地、新企业的同时,又要重视老企业、老基地的设备更新的技术改造。
我们应当看到,要加速设备更新,必须建设新基地、新企业、新的生产部门,为老企业的设备更新提供物质基础。
同时,老企业和老基地是我国发展国民经济的前进基地,是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建设新企业、新行业、新基地,要从这里得到技术和设备的支援,也要依靠这里积累建设资金。很容易理解,如果老企业的设备老旧不堪,又不能有计划地获得更新,那么机器设备就会失去精度,失去效能,失去工作能力。一些企业的产品质量就会被迫降低,以至减产或停产。用这种代价换来建设新企业的速度,必然抵不过老企业生产萎缩所带来的损失。
问题还不止于此,如果不重视老企业、老基地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实现工业现代化,就会延迟赶上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时间。大家知道,老基地、老企业通过设备更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是能做出特殊贡献的。首先,利用老企业的原有基础更新一些设备可以较快地突破技术难关,实现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的要求,这因为是老企业一般拥有一批技术熟练的老工人和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同时老工业基地的生产门类比较齐全,有较好的协作条件,一个企业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得到其他部门的协作。这样,老工业基地、老企业在研究解决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问题时,就要比新企业、新工业基地容易一些。其次,通过对老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还可以较快地为建设同种类型的新企业提供“样板”。一个具有高度技术水平的现代化企业的出现,绝不是靠工程技术人员凭空想出来的,它要以老企业经过改进了的技术实践做基础。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老厂更新设备,采用新技术,是企业实现技术现代化的“试点”,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更快地找到某个行业技术现代化的道路,这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是有重大价值的。
正确处理更新和新建的关系,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具体的界线应当是,根据先简单再生产、后扩大再生产的原则,首先保证那些不替换设备就难以维持生产的老企业的更新需要。其次,对那些在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中能起重大作用的老企业,也要加速它们的设备更新。在此范围以外,有些企业的设备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只要能够继续使用,那就应当通过加强维修,使这些老设备继续工作下去。通过这种安排才可能做到在加强新企业的建设的同时,保证必要的设备更新,解决国民经济技术改造中迫切需要的特种材料和先进技术装备的问题。
  四
要多快好省地实现设备更新,还应当正确处理在设备更新中个别部门、个别地区、个别企业和全局的关系。
前面说过,对不替换设备就不能维持生产的企业来说,设备更新应当给以优先保证。这种保证是无条件的,是不分地区、部门、企业的。但是,如果从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要求出发,那么哪些部门、哪些地区、哪些企业应当是设备更新的重点,就应当有所抉择。
拿部门的设备更新来说,首先应当明确,工业部门的设备更新和技术进步,必须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起主导作用。但是,工业本身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部门。工业中的不同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所能发挥的作用是很不相同的。比如,消费品工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虽然也能促进品种的增加、质量的改进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改造所能起的作用,却不能和生产资料部门相比拟。假定机器制造行业通过设备更新能给国家制造更多高级精密的设备,假定冶金、化工行业通过更新设备采用新工艺能给国家生产更多的高级合金钢和特种原材料,那么,不仅工业部门本身,而且农业、建筑、交通运输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就都可以更快地进行。其结果是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改造的进程。由此可见,用于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有限物资,在部门之间是应当有所抉择的。
在设备更新问题上,地区和全局的关系也应当正确处理,这里的关键问题是必须安排好设备更新中新工业基地和老工业基地的关系。老工业基地一般继承了旧中国较多的遗产,摊子烂,问题多,设备更新的需要迫切,同时老工业基地的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又往往能够较快地攀登技术高峰。新工业基地、新企业投产不久,一般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短期内没有更新的迫切需要。因此,国家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投资应当优先照顾老工业基地。但是,老工业基地又有一个使自己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规划服从全国生产力布局的问题。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可以服从不同的要求,从建厂需要接近原料产地、考虑国防条件以及其他政治经济条件来说,往往要求老工业基地的某些行业在布点上有所改变。因此,老基地的设备更新就应当服从全国生产力配置的总规划。从全国说,照顾老工业基地的更新需要;从老工业基地说,服从全国生产力的布局,这样老工业基地的设备更新就能对全国做出更大贡献。
设备更新、技术改造对部门和地区说都应当抓住重点,对企业说也不例外。哪些企业是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重点呢?这决定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改造的可能性。不同的企业对支援农业、支援出口、试制新产品等方面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同时,企业有新有老,技术水平有先进有落后,他们对设备更新的需要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自然资源的状况不同,有的有发展前途,有的没发展前途。例如有些设置在居民区的工厂,场地狭小,连生产的工艺路线都不能作合理的安排,有些矿山林区资源已经用尽,如果在这些企业的原有基础上进行设备更新,显然是没有意义的。象这样的企业,在衰老以后就可以整个报废,另觅新的场所,建设新的企业。
总起来看,在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上正确处理个别部门、个别地区、个别企业和全局的关系,要求在投资上有所侧重,避免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分散使用。这样做,非重点部门、非重点地区和非重点企业的设备更新似乎是慢了。但是,由于这样做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所以从长远看必将加速所有企业、所有部门、所有地区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进程。

设备更新和充分利用老设备这两方面的关系也应当正确处理,这是关系到设备更新能不能多快好省地进行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新工艺的利用,新技术的发展和采用新设备总是分不开的。我们要改造老企业,使老企业的生产不仅能够维持,还要有所发展,并且赶上国际先进的技术水平,不更新设备是不行的。当然,全国解放后,在许多企业中依靠职工的创造性和精湛的技艺,克服了设备落后的不利条件,制成许多高级、精密、尖端的产品。但是要使人的因素巩固持久地发生作用,仍然需要新的装备。因此,要实现技术进步,安于现状、故步自封是不行的。企业必须经常研究本行业的技术发展,鼓励群众性的发明创造,在国家计划允许的范围内通过改造和更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装备水平。
但是,正如前面所说,我们的生产力还不发达,现阶段更新设备的速度还要受原有技术基础的制约,仅有的用于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的装备又必须有重点的使用,这样,在我们面前又提出一个充分利用老设备的问题。
充分利用老设备的必要性并不难于理解,问题是在什么条件下,采取什么措施就可以充分利用老设备。
根据各地的经验,这些条件是:(一)提高机器设计制造的质量,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二)在部门之间合理调济机器的使用。从我国实践看,对一种生产说是落后了的机器,并不一定对任何生产都是落后的。不同生产由于工艺不同,加工要求不同,对机器性能的要求也不一样。比如一台精度减退了的机床,对精密机床厂已经失去了使用价值,但是拿到通用机器厂可能还是好东西。对通用机器厂说精度不合要求的老机器,拿到金属制品厂可能还很受欢迎。这些例子说明,对一种生产说应当淘汰的老机器,只要适当调整或降级使用,在别的生产岗位上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作用。(三)通过机器设备的局部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技术进步,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大家知道,“一切已经发展的机器,都由三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发动机,传动机构,和工具机或工作机——构成。”⑤在技术进步中对机器的三个主要部分有高低不同的要求。例如,采用金属高速切削的新工艺,基本要求是增加主轴转数。适应这种要求必须加大机器的功率(发动机部分),改进传动装置(配力机部分),提高机床的刚性。有些老式皮带车床,原来刚性好,只要把集体传动改为功率较大的单机传动,安装上马达,换上齿轮箱,在一定时期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适应新的工艺要求。还有一种情况,某些企业,例如酒精厂,它的主要生产工序是切碎、蒸煮、搅拌、发酵、蒸馏。这类企业技术进步往往不表现为容器的更新,而是生产的连续化、自动化。因此只要实现了生产的连续化,采用自动仪表控制就能大大提高生产水平,使原有的设备和容器恢复青春的活力。
* * *
正确处理设备更新和各方面的关系,最后应当集中体现于国家计划。因此,国家对于全国各地区、各部门以及所有企业的设备更新,不仅要有年度计划,而且还要有长远规划。
国家计划的第一个着眼点,应当是通过有计划地更新设备保证简单再生产,维持原有的生产规模。为此,计划部门对全国企业的机器设备哪些已经濒临退废,对全国矿山林场的自然资源哪些已经接近枯竭,都应当摸清楚。对这些企业或行业替换旧设备,开发新资源所需的机器设备,要予以优先保证。
计划的另一个着眼点,应当是结合设备更新,实现技术改造。为此,首先必须确定各行各业技术发展的长远政策,制订全国各地区生产力配置的全面规划,同时对设备更新的地区重点、部门重点、企业重点要有慎重的选择。
还应当看到,固定资产的再生产包含实物形态的再生产和价值形态的再生产,设备更新是固定资产再生产的实物形态方面,折旧基金的提取是它的价值形态方面。从理论上说,折旧基金应当是设备更新的唯一来源。因此,如何管理和分配折旧基金,对设备更新有重要的影响。对于这个问题应当进行专门的研究。
①《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九五页。
②《资本论》第二卷,第一九三页。
③《资本论》第二卷,第二一二——二一三页。
④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一九六一年二月二十七日版引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议员郝兰德调查报告中的材料:美国钢铁企业原来用五十万人干的活,在采用新装备以后只用二十五万人了。汽车行业实行自动化的结果,仅在底特律城就有十六万汽车工人永远不能再回到原来的工厂。煤炭企业在十年中有四十万人被机器挤掉了工作。铁路的机械化在二十年中使一百万人失掉了职业。轮胎工业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八年雇用工人减少了百分之三十,工作周缩短了百分之二十九。
⑤《资本论》第一卷,一九六三年版,第三九六页。


第5版()
专栏:经济资料介绍

  美国垄断资本对世界石油的控制
  朱正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石油财团的势力有了特别迅速的发展,它在美国经济和政治生活中,特别是在美国对外侵略和掠夺的活动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美国石油垄断组织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工业是由少数庞大的垄断组织统治着的。石油垄断组织的财力特别雄厚,规模极其巨大。据美国《幸福》杂志的资料统计,一九六二年,资本主义世界最大二十家工业企业中就有九家是石油公司。其中,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纽约美孚飞马石油公司、得克萨斯石油公司、海湾石油公司、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及英国石油公司等七家,号称石油工业中的“七巨头”或“七姊妹”。在这七家具有世界规模的大石油公司中,除了“英荷”和“英油”外,其余五家均属美国垄断资本集团。这五家石油公司的资产达二百八十三点八七亿美元,占二十家最大公司资产总额的百分之三十三点二八;营业额达二百一十七点三○亿美元,占二十家最大公司营业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六点零九;它们的雇佣人员总共达三百七十万人。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业务绝大部分为它们所控制。
美国五家世界规模的大石油公司是由洛克菲勒、梅隆等财团控制着的。洛克菲勒财团是在十九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石油经营中发家的,后来很快地控制了美国大部分石油工业,成为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它的势力迅速向海外扩展,近几年来,更是达到了空前的巨大规模,在世界的石油投资、销售市场以及在国际金融活动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
以洛克菲勒家族为首的美国石油财团在国外拥有巨额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投放在西亚、拉丁美洲和加拿大等地的石油工业中。美国的海外投资从一九四五年的八十三点六九亿美元增加到一九六二年的三百七十一点四五亿美元;其中石油投资则从十五点三八亿美元猛升至一百二十六点六一亿美元,计增加了七点二倍。据报道,洛克菲勒财团的最大石油垄断组织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在一九四六——一九六一年间,对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各部门的投资竟达一百二十多亿美元。
美国石油财团在资本主义世界拥有一套遍布各地的控制机构网,通过层层联结的女儿公司、孙女公司和分公司的组织机构(洛克菲勒财团的六家最大石油垄断组织在一九六一年底控制了五百八十一家女儿公司),把它们的势力伸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将资本主义世界的石油工业的很大一部分控制在自己手里。根据一九五六——一九五七年的材料: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拥有石油租借地七百六十三万八千多平方公里;属于它们所有的已探明石油储藏量达一百六十一亿一千八百多万吨,约相当于资本主义世界已探明总油储量的百分之六十六点二;在它们掌握下的原油开采量达五亿七千八百多万吨,相当于资本主义世界原油总开采量的百分之七十七点九;它拥有的炼油厂的生产能力,直接蒸馏部分为五亿五千四百多万吨,热裂部分为三亿二千二百多万吨,各占资本主义世界该项生产能力的百分之七十点六和百分之八十五点五。
对世界石油资源和开采的垄断
美国石油财团为了垄断世界石油资源和原油的开采,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种种途径,把它的势力渗透到盛产石油或新发现油矿的国家和地区中去,它们除了垄断美国国内的石油资源而外,西亚和拉丁美洲是它们首先掠夺的对象。近年来,非洲和大洋洲新油矿陆续发现,美国垄断资本在这些地区的活动也更加频繁了。
美国石油财团通过大量投资,以其雄厚的资本力量控制西亚和拉丁美洲的石油资源和开采。据不完全统计,一九六二年,它们在拉丁美洲石油部门中的投资额为三十一点五九亿美元,在西亚各国石油部门中的投资额为十一亿四千八百万美元,在加拿大的石油部门中的投资额为二十八亿三千四百万美元。美国石油财团通过大量投资在上述地区建立并控制了一系列女儿公司以及其它的持股公司来榨取和掠夺这些国家的资源和财富。在西亚,如科威特的“科威特石油公司”、沙特阿拉伯的“阿美石油公司”、伊朗的“国际石油财团”和伊拉克的“伊拉克石油公司”,都是由外国的垄断资本控制的。美国的垄断资本在这些公司中所占的份额依次为百分之五十;百分之一百;百分之四十和百分之二十三点七五。委内瑞拉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出产石油的国家,这个国家的“克里奥尔石油公司”便是“新泽西美孚”的女儿公司。哥伦比亚的“美孚油公司”,厄瓜多尔的“埃索美孚油公司”以及在拉丁美洲的“国际石油公司”、“热带石油公司”,也都是美国石油垄断组织的女儿公司。在加拿大,洛克菲勒财团通过其女儿公司美国“帝国石油公司”来控制当地的石油资源和市场。
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在上述两地区拥有大量石油租借地。在拉丁美洲,美国“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占有委内瑞拉四百五十多万公顷土地;在秘鲁,“新泽西美孚”以它的女儿公司“国际石油公司”的名义取得五万多公顷的石油租借地;在阿根廷,美国资本拥有一千二百多万公顷石油租借地;在巴西,美国垄断资本霸占着亚马逊河流域和巴拉那省的大量土地。在石油蕴藏量最大的西亚,一九五七年时,有二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的、属于外国资本的石油租借地,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四点五为美国垄断资本占有。近年来,由于这些国家中的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和经济独立的斗争,迫使帝国主义将租借地中一部分交还给该国的政府,但同时它们又采取种种办法阻挠和拖延租借的期限。
美国垄断资本通过上述办法,把西亚和拉丁美洲很大一部分石油蕴藏和开采量控制在自己手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势力就往西亚渗透,至一九六一年底,在西亚全部原油产量二亿八千三百万吨中,属于美国垄断资本所有的为一亿五千七百万吨,占了全部原油产量的百分之五十五点四八。至于拉丁美洲的石油开采,早就被美国垄断资本控制了。如委内瑞拉原油生产的四分之三,哥伦比亚的百分之八十五,秘鲁的百分之八十,都属于美国垄断资本所占有。
近年来,由于非洲和大洋洲新油矿的不断发现,美国垄断资本对于这两个地区的扩张活动也日益频繁。美国在非洲的投资,从一九五○年的二点八七亿美元猛增至一九六二年的一二点六四亿美元,其中石油投资为六点二七亿美元,占该年全部投资的一半。对于大洋洲的投资也从一九五○年的二点五六亿美元急剧增加到一九六二年的一二点六一亿美元,其中石油投资达四点六二亿美元。
对石油加工和销售的垄断
美国垄断资本不但控制了世界石油的资源和开采,而且还加紧对国外石油加工部门的控制。现在西欧一些资本主义国家既是资本主义世界石油加工的主要基地,又是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石油销售市场之一。近年来,美国垄断资本为了打入西欧石油加工部门和控制西欧的石油销售市场,便积极参加对这些国家的石油加工部门的投资,以避开西欧各国关税壁垒从而夺取当地的石油市场,并且还进一步控制石油化学等其他的工业部门,以此和它的敌手展开对石油销售市场的争夺战。在英国,三家美国石油加工公司就控制了英国炼油能力的三分之一。属于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埃索石油公司”所属的福来和密尔福·海文两家炼油厂,一九六三年底各拥有一千一百五十万吨和四百八十万吨炼油设备能力,成为在英国境内最大的炼油厂。英国的采油设备制造和油厂设计,也几乎为凯洛格等五家美国公司所包办。此外,美国垄断组织还在加强对英国石油化学部门的渗透。在西德,美孚石油公司所属的三家女儿公司,就占了西德炼油能力的百分之十九点四。在法国、意大利的石油加工部门,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处在美国垄断资本的控制下。近年来,美国加紧了对西欧石油市场的争夺。英国国内石油总销售额中,大约有百分之四十五为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占有。而且,它们还拼命收买英国中小资本的石油公司和大量设置加油站。法国国内的石油销售总额,也有百分之二十一百分之三十掌握在美国石油垄断资本的手里。在意大利,仅是美国“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一家,就占了石油销售市场的百分之二十。
美国资本在西欧石油加工部门和销售市场上的扩张,正遭到西欧各国的垄断资本的强烈反抗和抵制。例如,法国垄断组织正在用减少对于美国原油的进口而尽量利用撒哈拉地区的原油,来和美国垄断资本相对抗;最近英国两家大石油公司准备兼并另一家英国资本开设的“缅甸石油公司”,就是为了抵抗美国进一步扩大它在英国石油市场中的势力;意大利碳化氢公司也不顾美国垄断资本占主要地位的国际卡特尔协定的束缚,设法在美国垄断资本的势力范围以外去寻找石油资源。
美国垄断组织对于拉丁美洲和西亚地区的石油加工和销售业务的控制活动也丝毫没有放松。委内瑞拉炼油设备的三分之二,秘鲁的百分之九十六和哥伦比亚的几乎全部炼油设备都属美国的垄断资本所有。在这些国家的石油销售额中,绝大部分都为美国的垄断资本控制着。每年有着大量石油出口的委内瑞拉,石油出口业务的百分之七十五是由美国公司控制的;哥伦比亚原油出口业务的百分之八十也握在美国公司手里;巴西石油资源由于美国资本阻挠未能加以开采,它的石油进口业务几乎全部由美国石油公司所掌握,而国内石油销售业务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操纵在美国垄断组织手中。又如,在西亚的八千二百一十二万吨炼油设备(据一九六二年底的计算),美国垄断资本就占有三千二百七十二万吨。
石油垄断组织的高额垄断利润
世界规模的扩张活动替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带来了高额垄断利润。请看下表:美国几家大石油公司的纯利润表(单位:百万美元)
   1915年 1935年 1955年 1962年 1963年 1915—1963年合计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 61 63 709 840.9 1019.0 13,160.9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 10 19 231 313.8 322.0 4,800.8纽约美孚飞马石油公司 16 23 208 242.3 271.8 4,112.1海湾石油公司 23 11 218 340.1 371.0 4,623.1得克萨斯石油公司 6 17 263 481.7 545.7 5,629.4
一九六三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的利润创美国石油工业有史以来的新纪录,即其纯利润超过了十亿美元大关。
美国石油垄断组织的利润大半来自国外。根据资产阶级大大缩小了的统计,一九六三年,上述美国五大石油公司公布的利润总额为二十五亿二千九百五十万美元。
特别要指出,美国垄断组织在国外石油投资的利润率是很高的。根据美国官方统计资料,一九六二年,美国资本从拉丁美洲各国石油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约为在该地区的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十六。同年,从西亚地区石油投资中获得的利润约为投资总额的百分之七十四。应当指出,这些数字是大大地掩盖了石油利润率的真相的。我们不妨以一九五六年在科威特等四个西亚国家为例,外国石油垄断组织在这四个国家中共开采了十一亿二千六百万桶原油,每桶生产成本为零点二一美元,而售价却为一点八六美元,每桶利润一点六五美元,总利润为十八点五七九亿美元,其利润竟为生产成本的百分之七百八十六!可见,石油垄断组织所掠夺的利润已经达到如此惊人的地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工人受剥削的程度比以前加深了,而石油工人则更为厉害。有人估算,一九六一年,以石油垄断资本为主要内容的洛克菲勒财团每年从每个产业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比起钢铁、煤炭等工业部门工人要大一点五倍。特别是对正在发展中的国家的石油工人的榨取,其程度就更加骇人听闻了。如在西亚各国的石油工人每天从事十二到十六小时的繁重劳动,而所得平均工资仅及美国石油工人的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对于世界石油资源和石油工人廉价劳动力的掠夺榨取,成了美国石油财团发财致富的源泉。为了榨取高额垄断利润,美国巨大财团和金融寡头日益加强对国家机器的操纵,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在战前美国政府就提出把“拉丁美洲拉进美国轨道”,以确保委内瑞拉等地的美国石油垄断资本利益的政策;在战后又利用反革命两手,打着对“经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援助”的幌子,控制和掠夺亚、非、拉广大地区,以确保美国石油财团海外利益,并取代老殖民主义的地位。美国石油财团对于世界石油的掠夺,已经引起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其他地区人民的强烈反抗和日益高涨的斗争,在全世界肆无忌惮地掠夺石油资源的时代是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的,丰富的石油宝藏一定要归还给世界各国人民自己所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