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社论

永不自满,永远向前
  ——从“毛泽东号”机车组高举红旗十八年谈起
“毛泽东号”机车包车组从一九四六年诞生以来,一直是全国铁路部门的一面先进旗帜。他们不但年年多快好省全面超额地完成国家的运输任务,而且从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实践中,形成了一套革命的思想作风,革命的优良传统,特别是培养了一批又一批能够继承革命事业和传统的新人。正因为这样,他们被誉为“火车头中的火车头”。
这个机车组坚持不断革命的精神,高举红旗十八年,深刻地启示人们:只有在前进的道路上永远不骄傲自满,越是先进就更加虚心学习,先进者才能继续保持先进,把先进的旗帜越举越高。
“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同志说得好:“越困难越鼓劲”,“越繁忙越沉着”,“越顺利越谨慎”,“越有成绩越虚心”。这是他们在十八年中长期保持先进的可贵体验,是他们在党的教育下培养起来的革命品质。
在“毛泽东号”机车组,培养起了这样一种风气:工作有了成绩,就及时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决不停顿起来,不求进步。在这十八年间,是他们带头推广、并且长期坚持实行机车包车负责制,促使铁路运输的这项根本制度日益完善起来;是他们带头试验提高机车牵引定数和行车速度,一次又一次地提高了机车运输效率;是他们在多拉、快跑、安全、节约、全面超额完成运输任务方面,不断地创造出新的成绩。正是由于他们从来没有满足于已经达到的先进水平,而是不断地提高到新的更先进的水平,才能在铁路运输战线上一直起带头作用和骨干作用,长期地保持先进的荣誉。
在“毛泽东号”机车组,培养起了这样一种风气:在荣誉面前,更加虚心好学,决不骄傲自满。他们特别重视别人的一技之长,善于以人之长比己之短。他们年年全面超额完成运输任务,却经常拿不如人的某一项单项指标去和别人比较;他们的机车经常保持优良状态,却要拿不如人的某一部件去和别人比较。从比较中,认真发现别人的长处,找出自己的短处。这样,就经常找到了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找到了应当向别人学习的地方。他们有着很好的主动精神。主动找上门去,向人求教,主动请人来,传授经验。在帮助别人时,也主动学习别人的好经验;在请人帮助时,诚心诚意地学,完全是“小学生”的态度。例如,这个机车组是以一贯节省原煤闻名全国的,可是,他们却三次恳请丰台机务段的一位焚火能手来传授独到的焚火经验,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焚火技术,使机车省煤更多。在
“毛泽东号”机车组中,很多先进的东西是从别处学来的。他们学了就用,在用中又不断发展,不断提高。这种长期地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精神,这种不断地博取各家之长的精神,是他们能够把先进旗帜越举越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毛泽东号”机车组,还培养起了这样一种风气:在荣誉面前,更加乐于挑重担子,决不居功自傲,自视“特殊”。他们不要求别人在工作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上给予“特殊照顾”,而是经常带头执行最艰苦、最困难的任务,经常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同时也更加热心地帮助别人来赶上自己。由于他们一直保持和发扬了这种无产阶级的高尚风格,因而在群众中享有高度的信任,对其它单位有很大的影响。
这是一种越有成绩越是虚心进取的革命风气,是一种永不自满、永远向前的革命风气。这种革命风气,应当广为发扬。
要发扬这种革命的风气,永不自满,永远向前,就必须经常反对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现在,有些同志仍然以为自己是先进,就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别人也没有什么经验可以给他学习。有时,这些同志也在“比先进”,但是,他们是专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根本不重视自己存在的落后方面。结果,不是越比越虚心,而是越比越骄傲。这些同志应当向“毛泽东号”机车组学习。象“毛泽东号”机车组这样一个先进单位,还可以不断从别的机车组学习到很多好经验,难道别的单位就没有必要向别人学习了么?这些人如果不坚决克服骄傲自满、故步自封的思想,那么,在当前比学赶帮运动中,他们将会远远地被抛到后面。
已经在学先进、赶先进中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单位,应当继续虚心学习,努力不断进步。要知道,争取在某项经济技术指标方面赶上先进,有时确实并不困难;但是,要使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全面赶上先进,特别是要把先进的水平坚持下来,巩固下来,并且不断发展,不断提高,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往往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办得到的,它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很多艰苦、细致的工作。如果稍有成绩就沾沾自喜,很可能有“前功尽弃”的危险。
骄傲自满,故步自封,是一种相当顽固的习惯势力,不是经过一次、二次教育就可以完全解决问题的。有的单位,即使在一定时期克服了,随着形势的发展,在新的情况下,又可能生长起新的骄傲自满情绪。我们应当经常警惕。应当把防止和克服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经常性的任务。那些工作有了成绩的单位,那些受到表扬和奖励的先进单位,尤其要经常警惕和克服自满情绪,时时检查和批评自己的缺点。要每隔一个时间,就重新温习一下毛泽东同志有关反对骄傲自满的指示;工作有了成绩,受到表扬,就按照党的要求,用更高标准来要求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一发现有骄傲自满情绪的苗头,就及时敲警钟,防微杜渐,不让它发展起来。这样经常做,反复做,坚持不懈,才能在人们中培养起越有成绩越是虚心进取的革命风气,培养起永不自满、永远向前的革命风气。
我们希望,“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同志把先进的旗帜举得更高。
我们希望,各个先进单位的同志都象“毛泽东号”机车组那样,永远虚心学习,长期保持先进。
我们还希望,一切单位的同志,都能在学先进、赶先进中,坚持不懈,不断地把比学赶帮运动推向前进。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开短会 讲短话 写短文
会应该开得紧凑一些,话应该讲得精粹一些,文章应该写得精炼一些。一时三刻能开完的会,决不延长到两小时;半小时能讲完的话,决不拖拉到一小时;一千字能写完的文章,决不写成一千一。这是《甘肃日报》就庆阳县董志公社崔家沟大队少开会、开短会的新闻所发表的短评中说的话。
短评认为:开短会和讲短话是相互联系的。要开短会,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讲短话。而要开短会,讲短话,首先要作好调查研究,不开无准备之会,不讲无准备之话。其次在开会、讲话时,要旗帜鲜明,中心突出,一次只解决一个中心问题,辅之以第二、第三问题,不能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问题都想解决,结果什么问题也解决不了。而要把文章写短,则应象鲁迅说的那样:“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
短评说: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不仅是个方法问题,也是个群众观点问题。开会是为了解决问题,讲话是为了人听,写文章是为了人看。如果会开得很长,话讲得很多,文章写得很拉杂,而又不解决问题,不仅浪费自己的精力、时间,也浪费群众的精力、时间。短评希望各公社、大队都采取革命措施,开短会,讲短话,写短文。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也要重视“泄气话”
一九六一年冬天,湖南湘乡县东山公社大茅屋生产队队长谭长桥同社员商量开垦荒地种小麦。当时有几个富裕中农反对说:“宽作一尺,不如厚作一寸。”谭长桥拿着这样的“泄气话”去激励群众,把贫农、下中农的劲鼓起来了,这一年冬天开了六亩荒地种上了小麦,但是产量很低。这时又有人说话了:“在山坡上种小麦,是燕子衔泥空费力!”谭长桥又拿着这些话激励群众:“我们是想办法提高产量呢?还是半途而废,让他们笑话呢?”大家认为,说“泄气话”的人也有些道理,那就是山坡地土质差,不改良土壤,实在很难提高产量。于是,全队集中劳力大干十天,每亩掺进三百多担塘泥,第二年种的小麦果然长得很好。找到了改良土壤的门路之后,群众开荒扩种的积极性更大了。三年来,全队已开荒二十六亩。
《新湖南报》就这件事发表了一篇杂文,题目是《“泄气话”也要重视》。杂文说:对新生事物“泼冷水”,说“泄气话”当然不好,但是,有些“泄气话”可能包含着某些正确的东西。对“泄气话”要具体分析,从中找到有益的积极的因素。即使是纯粹的保守思想的
“泄气话”,也可以以此去激励大家的干劲,正如大茅屋生产队那样,把“泄气话”变成推动工作的动力。


第2版()
专栏:

  永远跑在前面
  ——“毛泽东号”机车十八年
  新华社记者 周定舫
红色的火车头——“毛泽东号”已经高举红旗十八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从战争年代到建设年代,机车本身经历了千变万化,司机长更迭了五任,乘务员调出了六十七个,红旗却始终高举着,而且越举越高。
十八年,他们年年多拉、快跑、安全、低耗,全面地完成国家运输计划;
十八年,他们安全运行了一百六十三万多公里,等于绕地球赤道转了四十圈;
十八年,他们超过定额为国家多拉了六十八万多吨货物,等于多拉了两万节左右车厢的货;
十八年,他们节约煤炭六千一百多吨,等于在一年半内未向国家领取燃料。
他们用全部心血书写的这些数字,闪耀出晶莹夺目的光辉。他们所创造的业绩,不愧工人阶级的英雄本色,不愧她的光荣名字“毛泽东号”。
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今年五月的一天,“毛泽东号”机车的前后五任司机长在天津欢聚一堂,畅谈了他们机车这十八年来走过的道路。
“毛泽东号”机车,是一九四六年由哈尔滨市铁路工人修复的一台废旧机车命名的。她一诞生,就在人民解放战争的枪林弹雨中担负起紧张的军事运输任务。当时的九名乘务员,在机车上和人民解放军共同战斗,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我军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那时候,物质条件十分困难。没有擦车的棉丝,乘务员就用麻袋片、破衣服和干草来代替,把车擦得干干净净;缺乏润滑油,他们就自己动手用废油熬制。职工们就这样每天精心地维护着这台机车,将枪支弹药及时地运送到前线。
建设年代开始了,当年的老乘务员一个一个被调走。光荣的革命传统却象接力赛跑一样,一代一代继承下来,并且不断得到发扬光大。
现在来看这台机车,上面的设备经过无数次技术改造,早已面目一新了。可是同机车一起出世的那只“万宝箱”和节油桶,却始终放在机车上,成了他们的传家宝。职工们把随手拣来的旧零件和脏棉丝,藏到“万宝箱”里,等下班有空了,就拿出来修一修,洗一洗,重新使用,年年月月都是如此。有一只加油用的油壶,就是这样焊了又焊,补了又补,直到现在还用着。
老司机胡春东,是在这台机车上工作历史最长的一个人。平时看到鸡蛋大的一块煤也要拣起来,把它送到机车的煤箱里。青年司炉高俊亭自己特制了一个小罐,加油时挂在胸前的纽扣上,一边加油,一边把豆粒大的废油抹到罐里去。别人问他为什么这般计较?他说:“一滴油不算多,天长日久汇成河。”新司炉王达彦看到别组的乘务员都在领新棉丝,他也到材料室去领。他认为自己比规定少领了一半,已经很节约了。没料到老司机见了却问:“有旧棉丝用,为什么要领新的?”打这以后,王达彦也总是象老司机一样,把脏棉丝洗了再用,用了再洗。
一块煤、一滴油、一团棉丝,的确是极平凡的小事情。然而从这里,却使人们看到了“毛泽东号”机车乘务员们的工人阶级本色。不论在困难时期,还是在条件好的时候,他们总是牢记着一句话:“咱们是国家的主人,要发展生产,就离不开节约。”
常言道:身正影不歪。红旗机车的革命传统能够代代相传,首先就是由于机车上的老工人处处以身作则。他们的模范行为就象无声的语言,时时事事影响着新工人。
副司机周洪桥刚上这台机车时,遇到一场瓢泼大雨,雨点打在脸上,就象被小石子打的一样痛。他下意识地把探在窗外了望的半个身子往里一缩。可是向左一看,瞅见老司机郭映福仍然一动不动地探身窗外,好象并不曾下雨似的。周洪桥心中一震,立即挺身窗外,迎着风雨,学着郭映福的样子,巍然不动地了望着前方,比平时格外专心地预防大雨中可能发生的事故。
去年夏季,新司炉王庆丰第一天上车,凑巧也遇到一场暴雨。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这回是王庆丰看见副司机周洪桥在倾盆大雨中一丝不苟地引导机车。这情景给王庆丰留下难忘的印象。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上写道:“这是深刻的一课,越在困难时刻越要提高警惕!”
从老司机郭映福,到副司机周洪桥,又到新司炉王庆丰。这就是他们中的一个“三代”工人的故事。他们就是这样继承着,并且不断发扬着老一代的光荣传统。
“毛泽东号”机车,十八年如一日,高举红旗不断前进,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是什么特殊的人。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始终保持着工人阶级的本色,不断地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他们是在毛泽东思想的阳光抚育下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
每逢新工人上车,司机长就要代表大家给他上第一课——“毛泽东号”机车的艰苦奋斗史。在这台机车上,人人有一套毛主席著作,他们经常带在身边,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学了就用。这几年他们运用毛泽东思想总结生产经验,就写了《越困难越鼓劲》、《越顺利越谨慎》、《越繁忙越沉着》、《越有成绩越虚心》等六十多篇论文。前几任司机长陈捷三、李永、郭树德和岳尚武,谈起他们机车上的新人成长时,总是异口同声地夸赞说:“新一辈的乘务员,能文能武,比我们当年强多了!”
“顶风上”的精神
十八年不是一帆风顺过来的。“毛泽东号”机车是跨过一个又一个高度,才达到现在这个境地的。
在一个风沙滚滚的冬天,郭映福班从天津近郊的南仓车站返回丰台西站。当天,调度员要他们挂运三千多吨货物。郭映福眼看机车后面挂着长长六十多节车厢,耳听六级大风的呼啸声,禁不住心里打起鼓来:“来的时候是顺风,还烧不上汽来;回去顶风,拉的又多,准要晚点。”
他的心情被跟班的司机长蔡连兴觉察了。蔡连兴给他们班三个人讲了个过去同顶头风作斗争的故事。那次,天空也刮着六级大风,也是多拉着五百多吨货物,也是从南仓回丰台,由于他们事先就对沿线的桥梁、坡道、信号摸得一清二楚,知道哪里该多加煤,哪里该快跑,一切准备工作做得妥妥贴贴以后,便顶风前进,结果,提早五分钟到达丰台,还节省了几百公斤煤。大家听了这个故事,征服自然的战斗精神大增。司机郭映福拉响汽笛,大开汽门;副司机和司炉脱去棉袄,轮换着快速加煤;司机长蔡连兴跟着跑车,沿途指导。列车顶着风,果然正点到达丰台西站。
打这以后,“顶风上”就成了他们战胜困难的同义语。
一九五八年,车站运输量日益猛增,铁道部号召挖掘运输潜力,试行新运行图,要求丰台、南仓间的机车技术速度,从每小时四十六公里提高到四十九点五公里。“四十九点五公里!从来没有跑过啊!”号称“快车胡”的老司机胡春东,这时也有些犹豫起来了。机车包车组的党小组随即开了一次小组会。他们认识到这是在新的形势下,党和人民向他们提出的更高的要求,“毛泽东号”机车包车组应该坚持发扬“顶风上”精神,带头突破这个指标。全组决定推胡春东班先来试验。
试验以前,胡春东班三人开了个小会,对怎样配合,怎样操纵,怎样掌握运行点,都作了周密的考虑。他们还向调度员了解前后列车的运行情况;又对自己机车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发现一个小螺丝松了也马上拧紧。经过这样认真的准备,胡春东终于运用自己苦练出来的一套高速运行的操纵本领,安全地突破了新运行图的要求。他们这一趟试验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比铁道部提出的指标还快了二十四分钟。新纪录轰动了整个丰台机务段。各个机车包车组在“毛泽东号”的带动和帮助下,奋起直追。不到三天,全段百分之八十五的机车都达到了新运行图规定的速度。
一个考验刚刚过去,新的更大的考验又来到他们面前。
一九六○年,丰台机务段担当的京山线开始使用国产现代化的建设型机车了。新机车拉三千二百吨货,一个钟头能跑五十六公里。“毛泽东号”是老车,要拉同样重的货,即使下劲地跑速度也要差一大截。新的情况使机务段内不少工人为“毛泽东号”担心。有些人向机务段领导上建议,也给他们换辆新机车。有些人甚至在私下里议论:“老车给国家做了不少事,也该进革命博物馆了。”
“毛泽东号”机车到底还能不能跑?能不能赶上建设型?当时红旗机车上不少乘务员都在焦心地思索着这个问题。一天夜里,老司机胡春东望着那闪闪发光的围着金黄色旗帜和麦穗的毛主席象,下定决心要改造好这台老机车,让它赶上建设型。
他爬上司机室。一看,司机座上坐着蔡连兴。
司机长蔡连兴在这里坐的工夫也不少了,他和胡春东怀着同样的心情。他想起机车的战斗历史,想起老一辈的教导,接着又想到怎样再一次进行这台机车的技术改造。蔡连兴看见胡春东来了很高兴,就把自己的意思说了说。两个人的想法不谋而合,禁不住会心地笑了。
蔡连兴把他们再次改造机车的想法向机务段党委作了汇报,得到党委的支持。段上派了技术人员和钳工,同他们一起动手来改造机车。他们在铁道科学研究院和有关兄弟工厂的帮助下进行了二十多项较大的技术改造。结果,终于使英雄机车的运输能力赶上了建设型。
这台机车的司机、副司机和司炉们长期坚持“顶风上”的精神,来出色地完成着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任务。他们把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一次又一次地使这台机车焕发出新的光彩。原先跑一趟车,只能拉一千四百多吨货物;现在增加到三千三百多吨。原先的机车技术速度,平均每小时只能走行三十八公里;现在已经提高到五十五点三公里。在这台机车上,从司机长到司炉,人人都练就了一套真本领。即使是在六、七级的大风天,拉上超轴列车,司机们也能运用熟练的操作技术,常常做到正点到达和省煤。
在荣誉面前
在困难面前,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无产阶级的英雄本色;在荣誉面前,同样可以考验他是不是一块“真金”,会不会在高温下融化掉。如何正确地对待荣誉,这是每个先进者都会遇到的一个尖锐问题。
“毛泽东号”机车多拉、快跑、安全、节约,十几年来一直在全国遥遥领先。他们受到的表扬、奖励是很多的。在大量的表扬面前,开始时也曾有人出现过自满麻痹的思想苗头。上级发现了他们这些情绪,总是及时教育他们,向他们敲起警钟。
有一次,铁道部举办了五局机车牵引力试验比赛,参加比赛的大多是刚出厂的新机车,只有两台是老机车,其中一台就是“毛泽东号”。比赛结果,“毛泽东号”机车以车劲大、起车快、耗煤低获得了好评。回到段内,司机长蔡连兴以喜悦的语调,向机务段党委汇报了自己机车获得好评的经过。可是,党委书记和段长听完以后,却一个劲地追问别的机车有何先进经验。这一连串的提问,使蔡连兴立即警惕起来,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虽然做得不错,却仍有不足之处。
时隔一年,在保定又举行了一次机车性能比武大会。“毛泽东号”又荣获第一。这一次,参加大会的蔡连兴和胡春东牢记着党的教导,抓紧开会休息的时候,不停地围着别的机车,爬上窜下地观察,发现别人先进的地方赶忙记到小本子上。留在家里的组员们早已风闻自己机车蝉联第一的消息了,他们期待着司机长回来详细谈谈评比结果。可是,蔡连兴比武归来见面头一句话却是:“咱们的车,还得擦呀!”他翻开小本子,一一数说起兄弟机车先进的地方来。一些人耐不住了,当场提醒他一句:“咱们不是得了第一吗?”蔡连兴冷静地说:“不错,是第一,这个第一,是八十分的第一,离开满分还有一大截,有什么可多谈的!”一句话,使小组同志清醒起来。大家拿人家先进的地方,对比自己的不足之处,迅速订出了努力的方向。
经过长期的磨练教育,这台机车的乘务员们已经逐渐养成这样一种品质,或者说一种风气:每隔一个时间,就坐下来读读毛主席有关防止骄傲自满的指示,相互提提意见,防微杜渐;每当受到表扬,就冷静下来,按照党的要求,用高标准找一找自己的薄弱环节;别的地方出了什么事故,他们也象自己出了事故一样,立即认真研究,吸取教训。别的机车哪怕只有一技之长,他们也要虚心求教;别的机车发生了困难,他们也会毫无私心诚心诚意地帮助人家赶上自己。
丰台机务段有一位焚火能手张文增。“毛泽东号”包车组曾三请他来传授省煤经验。第一次请,被张文增婉言回绝了。第二次请,张文增说:“你们机车一贯省煤,是全国闻名的,我向你们学习还差不多。”结果,又没有请来。大家一商量,决定第三次再去请。这次,张文增总算请来了。开始,张文增一面表演焚火技术,一面还是一口一个自己不行。后来,他看到大家都是聚精会神地瞅着他,真心实意地在学,才打消顾虑,跟着跑了五趟车,向“毛泽东号”传授了独到的焚火经验。
5013号包车组是“毛泽东号”机车挂钩赛的对手车。有一段时间,这台机车生产上遇到了困难,竞赛的名次急骤下降。“毛泽东号”包车组立即派出最强的司机、副司机和司炉,到这台车上传授经验,帮助他们改进了工作,使这台机车接连扛了一年红旗。进入到第十三个月时,这台机车越过了调车信号,造成了一件事故苗子,又把红旗丢了,丢了红旗的消息传到“毛泽东号”包车组,司机长蔡连兴率领组员又来到5013号包车组,鼓励他们吸取教训,从头干起,并且耐心地帮他们寻找思想上、技术上、制度上的缺点。事隔一月,5013号包车组又重新获得了红旗。这台机车至今还是丰台机务段先进包车组之一。
“毛泽东号”机车年年月月出色的完成任务,但是他们从不强调自己特殊和要求别人给予照顾。上级领导部门也从来没有给“毛泽东号”丝毫特殊照顾,相反地,对他们的要求更严格。不久前,“毛泽东号”包车组调来一位新工人,这位新工人一上这台机车就感到很光荣,在亲友中间常爱夸耀自己在哪个机车工作。有一次,他和一位老司炉一起出外买东西,刚好他们要的东西这天缺货,他想如果说出“毛泽东号”的名字来,售货员也许会照顾。他刚冲口说出:“我们是——”三个字,就被老司炉抢过话头:“我们是丰台的工人。”在回丰台的路上,老司炉严肃地向这位新工人指出:“我们在这台机车上工作,不为名,不为利,只有感到担子更重,丝毫也不能有特殊。”
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从不强调特殊、事事为别人着想,这是“毛泽东号”长期以来培养出的好风格。在解放战争的岁月里,哪条线路有敌机扫射,哪条线路跑车最危险,“毛泽东号”总是主动要求担任哪条线路的运输。在建设年代里,随着生产的发展,国家需要他们不断试验多拉快跑,他们也总是带头试验。遇到节骨眼上,他们总是说:“我们不跑,让谁跑!”“我们不试验,让谁试验!”这种风格渗透在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正是这种风格,使他们在群众中间得到高度的信任。人们称赞“毛泽东号”不愧是“火车头中的火车头”。(附图片)
“毛泽东号”机车包车组司机长蔡连兴(右一)和乘务员们,在研究新的跑车任务。    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


第2版()
专栏:

  内蒙古牧民踊跃卖鲜奶给国家
内蒙古自治区乳品生产已进入旺季。各族牧民在制造家庭食用乳制品同时,踊跃把鲜奶卖给国家。
今年,内蒙古的乳品工业生产又有了新的发展和提高。机制和半机制乳品工厂的生产能力有较大的增长,产品质量提高,成本显著降低。全区上半年机制和半机制乳品产量计划已超额完成,比去年同期增长一倍。较大的牙克石乳品厂一到五月份的奶粉合格率和特级品率都达到百分之百,成本比去年同期降低了百分之二十七点三。
今年,自治区内有十二个乳品厂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后,全区便有十八个机制和半机制乳品厂,其中有十个分布在奶源丰富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和哲里木盟等牧区。
目前,内蒙古生产的乳制品除供应本自治区和全国各地外,一部分还销到国外。
今年内蒙古牧草长得好,牲畜升膘复壮快,奶源比去年显著增多。


第2版()
专栏:

  贵州捕捉“娃娃鱼”
捕捉鲵鱼的旺季来到了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刚栽完水稻的苗族、布依族社员们,正趁农闲使用钓竿、竹笼等渔具到山溪小河里捕捉鲵鱼。平塘县许多公社的生产队把捕捉鲵鱼当作一项重要集体副业,组织专业队伍从事这项生产。
捕捉鲵鱼从五月中旬开始。各地捉到的鲵鱼,目前仅出售给国家收购部门的已达五千多斤。
鲵鱼俗称“娃娃鱼”,是一种两栖动物,形状似鱼,口大、眼小,尾部侧偏,大的一米多长,重二三十斤。
贵州省是我国产鲵鱼较多的地区之一,由于它是一种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食品,每年都有大批运销省外。
(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澜沧江上游架起第一座吊桥
云南省澜沧江上游最近架起了第一座吊桥,从此结束了两岸少数民族世世代代用溜索过江的历史。
这座吊桥架设在滇西北高原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境内。过去住在江两岸的藏族、纳西、傈僳等族同胞互相往来,全靠横挂在江心的一根竹索,人从竹索上溜过江去。这种交通工具既危险又不方便,阻碍了两岸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


第2版()
专栏:

舟山水产供销公司派出大批运销船,到渔场收购大黄鱼。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