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中国缅甸联合公报
奈温将军和周恩来总理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当前的国际问题,特别是有关东南亚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两国领导人对东南亚特别是南越和老挝日益恶化的局势,深表关切;决心继续寻求对局势的和平解决;并且一致认为,应该召开一次关于老挝问题的十四个日内瓦协议参加国的会议。——双方同意采取必要措施,加速执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两国领导人重申双方根据两国签订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条所分别承担的义务。
新华社十二日讯 中国缅甸联合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阁下和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于一九六四年七月十日至十一日在缅甸联邦进行了友好访问。
奈温将军和周恩来总理利用这次访问的机会,就两国共同关心的问题和当前的国际问题,特别是有关东南亚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两国领导人对东南亚特别是南越和老挝日益恶化的局势,深表关切;决心继续寻求对局势的和平解决;并且一致认为,应该召开一次关于老挝问题的十四个日内瓦协议参加国的会议。
两国领导人回顾了两国在发展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充分体现了平等互利、互通有无和互相支援的精神,有利于两国的国家建设事业。为了进一步加强这种合作,双方同意采取必要措施,加速执行中缅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且进一步扩大两国之间的贸易。
两国领导人对于两国友好关系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所取得的不断发展,表示满意。
两国领导人还借此机会重申双方根据两国签订的友好和互不侵犯条约第三条所分别承担的义务。
会谈在友好和亲切的气氛中进行,并且进一步促进了两国的相互了解。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一日于仰光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陈副总理离仰光回国
  奈温主席吴蒂汉外长等到机场欢送
新华社仰光十二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在缅甸进行了友好访问之后,今天清晨乘专机离开仰光回国。
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到机场欢送中国贵宾。
到机场欢送他们的还有缅甸外交部长吴蒂汉,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委员丁佩准将、山友准将、拉汉上校和丹盛上校,国防部军事情报处处长伦上校以及其他高级军政官员。
中国驻缅甸大使耿飚和夫人以及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也到机场欢送。
周恩来总理在离开缅甸国境的时候,打电报给奈温主席,感谢他的亲切款待。电报全文如下:仰光缅甸联邦革命委员会主席奈温将军阁下:
在我们即将飞离缅甸国境的时候,陈毅副总理和我对阁下和缅甸联邦政府给予我们的亲切款待,再一次表示衷心的感谢。
祝缅甸联邦繁荣昌盛
祝中缅友好不断增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二日(附图片)
  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同奈温主席(左三)等缅甸联邦的领导人举行会谈
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摄(传真照片)


第1版()
专栏:

  我国今起举行支持越南人民反美共同斗争周
新华社十二日讯 我国人民从七月十三日到二十日,将举行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共同斗争周。
在这个共同斗争周内,首都将隆重举行集会,纪念一九五四年日内瓦协议签订十周年,支持越南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和统一祖国的正义斗争。我国其他的一些城市也将隆重举行群众集会。首都将举办有关反映越南人民斗争和建设的图片展览会,还将放映越南影片,介绍越南人民和越南南方人民斗争的伟大胜利。


第1版()
专栏:

  刘少奇主席电贺法国国庆
新华社十三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今天打电报给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夏尔·戴高乐,祝贺七月十四日法国国庆。电文如下:巴黎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夏尔·戴高乐将军阁下:
在法兰西共和国国庆的时候,我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并且以我个人的名义,向阁下和法兰西共和国人民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深信,随着中法两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在我们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和相互了解将会日益增进,两国的友好关系将会得到不断发展。
祝法兰西共和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


第1版()
专栏:

  全国冬小麦收割完毕
  多数地区比去年增产
新华社十二日讯 我国南北各地的越冬小麦已经收完,多数产区获得了好收成。目前,各产麦区的人民公社,正在组织大批劳力和畜力,一面趁晴打场脱粒,一面在麦茬地抢种水稻、玉米、甘薯和豆类等晚秋作物。
地处长江流域的四川、湖北、江苏、安徽和上海市郊区,多数地区的小麦比去年增产。湖北省的一千六百多万亩冬小麦,在扬花吐穗期间遇到了阴雨,一部分麦田积了水,由于各地社队及时开沟排水,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收成仍然好于去年。收获面积超过去年的江苏省,不仅长江两岸的麦子长势好,就连历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徐淮地区也普遍增产。上海市郊区各县收打的麦子,亩产量大多比去年增产一成以上。
黄河流域主要产麦地区,大多也获得了好收成。历年产量较高的山东省胶东地区和泰(安)莱(芜)平原,晋南地区,冀中平原和北京郊区,今年的小麦大都长得秆高穗大,增产幅度较大。山东、河北等省的低洼盐碱麦区,因为雨水充足,盐分被压了下去,加以兴修的水利工程发挥了排水洗碱作用,小麦收成也大大超过了前几年。
以小麦为主的夏熟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长江流域和黄淮平原的农村,一向把争取夏熟作物的丰收,作为夺取全年粮食增产的重要一环。去秋,这些地区冬小麦的播种面积比上一年有所扩大。由于冬春雨雪充沛,广大社员进行了精细的管理,小麦在返青期间长势普遍良好。进入四月以后,南北产麦区阴雨连绵,给小麦生长带来有利和不利的双重影响。多数地区获得一次饱满的返青、拔节水后,小麦长得更加茁壮;部分地区由于长时间的多雨低温,小麦发生锈病。一些低洼地区又因积水过多,使小麦生长受到一些影响。各地社队根据这些情况,及时采取开沟排涝、防锈病等措施,从多方面加强麦田管理,终于使大面积的小麦获得了好收成。(附图片)
江苏丹徒县江心公社江心大队第八生产队的社员,正在用机器拾小麦脱粒 董维穆摄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周总理电贺伊拉克国庆
新华社十三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今天打电报给伊拉克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萨拉姆·穆罕默德·阿里夫,祝贺七月十四日伊拉克国庆。电文如下:巴格达伊拉克共和国总统阿卜杜勒·萨拉姆·穆罕默德·阿里夫阁下:
在伊拉克共和国国庆的时候,谨向阁下和伊拉克人民表示衷心的祝贺。祝伊拉克共和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刘少奇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
新华社十三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打电报给伊拉克共和国总理塔赫尔·叶海亚,祝贺七月十四日伊拉克国庆。电文如下:巴格达伊拉克共和国总理塔赫尔·叶海亚阁下:
在伊拉克共和国国庆的时候,谨向阁下和贵国政府表示诚挚的祝贺和良好的祝愿。祝伊拉克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和建设自己国家的事业中,取得新的成就。祝中伊两国人民的友谊日益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 周恩来
一九六四年七月十三日


第1版()
专栏:

  新会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多快好省为农村培养人才
  学生从社队来到社队去
六年来,这个学校共培养三百多名农业技术人才。学生都由社队选送,绝大多数是经过一定劳动锻炼的贫下中农子弟;毕业后回到原来社队参加劳动,和农民一样评工记分,既是普通的劳动者,又是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
本报广州十二日电 广东省新会县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坚持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中共新会县委提出的“半耕半读,从社队来,到社队去”的办学原则,多快好省地为农村培养技术人才。一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公社和大队的技术骨干。
新会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是在一九五八年创办的。六年来,共培养了中专班毕业生三百三十七名,其中有二百一十八人回到生产队,当了生产队长、育种员、技术员;有六十七人在公社搞农业科学研究工作;还有一部分毕业生作了教师、会计和售货员。另外,有一千一百零五人在该校和农业部门合办的各种短期训练班毕业。短期训练班的学员有生产队长、技术员、会计、畜牧保育员、农业中学教师等。他们结业后全部回社、队工作。
新会县不少社、队干部非常称赞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说他们是“能文能武的好后生”、“建设新农村的生力军”。一九六○年中专班毕业生邹朝根,回到司前公社邹边第二生产队参加劳动,不久被群众选为生产队队长。邹朝根在这几年中,积极领导群众改良稻种,改良土壤。这个队原来有十五亩酸性田,连年失收。邹朝根把他学习到的改良土壤的知识教给群众,发动群众采取多施有机肥料、适时灌溉等办法,改良了酸性田的土质。这些酸性田去年平均亩产达到五百斤。一九六○年中专班毕业的柯明福回到礼乐公社作技术员,他密切结合生产实际进行科学研究。礼乐公社的土质原来不易种植花生,每亩产量只有六、七十斤。柯明福从一九六一年春着手进行花生栽培试验。第一年他采用坑播、起畔、适当施用化肥等技术措施来改良土质,当年四亩试验田平均亩产二百八十五斤。以后,他又继续采取选种、深耕、加施磷肥等办法,并在土质较差的早造稻田进行花生与水稻轮作试验,产量逐年提高。一九六二年平均亩产三百二十斤,一九六三年又增至四百一十六斤,最高的一亩达四百六十八斤。通过这些试验,柯明福不但创造了花生的高产纪录,而且为改良稻田土壤、增加绿肥、提高水稻产量找到了有效办法。从去年起,礼乐公社许多生产队都推广了他种植花生和实行水稻与花生轮作的经验。
新会中级农业技术学校为社、队培养技术人才,采取了长短结合、两条腿走路的办法。这所学校的中专班,主要是为社、队培养中级的农业技术人才,招收的是相当于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知识青年和初中毕业生,经过两年或三年学习,担任技术工作。这所学校在农闲期间开办的短期训练班,主要是培训社、队生产上急需的各类技术人才。例如一九六三年社、队需要很多农业会计,县委农村工作部便从各社、队选拔了七百多名初中毕业生到校学习农业会计,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回到社、队担任财务会计工作。这个县生产队长一级的干部许多人缺乏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为了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也采用了短期训练的办法。目前,全县二十一个公社都有农校中专班的毕业生,最少的有十人,最多的有三、四十人。至于在短期训练班学习过的学员,每个生产队都有。
这所学校的学生来源和毕业生的分配,是采取“从社队来,到社队去”的办法。这个办法好处很多。它招收的学生,都是经过公社、大队选择和保送的,绝大多数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弟。他们在农村中已经经过一定的劳动锻炼,劳动观点较强。入学前,社、队又对他们进行过教育,学习目的比较明确,能够自觉地努力学习。学校的专业和教材设置,完全是根据社、队各个时期的要求开设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家庭报告书都由学校发至家长和原选送的生产队,待家长和干部审阅后,再由学生带回学校,凭证注册。这样,既方便社、队及时督促学生勤奋学习,也逐步养成学生对社、队的责任感。学生毕业后都回到原来的社、队参加劳动,和农民一样评工记分,许多人都达到了中上全劳动力的水平。社队干部对这点很满意。社、队在工作上和生活上,也对他们作了妥善的安排。几年来,这所学校中专班的毕业生,百分之九十都是按照所学专业使用的,社、队也注意培养他们,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和业务水平。
新会农业技术学校半天上课,半天生产劳动。学校附设有农场,师生们称它为“绿色实验室”和“技术课堂”。教务处既抓教学,也管生产。班级和学习小组,在生产的时候就是生产队和生产小组,各班的班主任就是各个生产队的队长,专业课教师也下到队里当技术员。师生在农场生产劳动的好坏,是衡量他们理论能否联系实际、政治觉悟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使学生熟悉公社的一套经营管理方法,学校农场的管理工作近似公社的生产管理。通过生产劳动,学校的教学密切联系生产实际,增强了师生的劳动观点,同时也得到经济收益,解决了部分教学经费问题。
这所学校的农场在当地还起了示范作用,成了当地生产的样板。农场自建立以来,水稻亩产量都名列前茅;他们在培育良种方面,也取得优异成绩。
这所学校有取舍地使用了全国性的中等农业学校的教材,增加了地方教材;经常邀请老农和土专家到校讲课,师生每学期还下乡进行调查实习。


第1版()
专栏:短评

  近水解近渴
广东新会县举办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历时六年,已有三届学生毕业,取得很大成绩。这个学校有如下特点:一是教育同劳动相结合,学生半天在课堂读书,半天在农场劳动;二是教育同科学试验相结合,学校的农场就是教学和劳动的科学试验场;三是学校教育同公社需要相结合,学生由公社和生产队选送,毕业后由公社和生产队分配工作;四是长期培养同短期训练相结合,学校设有学习二年到三年的中等专业班,也设有学习一周到两三个月的短期训练班。因此,这个学校既为国家节省了办学经费,又为公社培养了技术人才,还对全县农业中学的技术课教学起了辅导作用,一举多得,的确是一个值得重视的办教育的好经验。
在农村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要进行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样伟大的革命运动,每一个人民公社都需要大量具有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人从哪里来呢?国家举办的中等专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可以培养一部分,但是从满足各个人民公社的需要来说,实际上会象人们常说的,是“远水不解近渴”。因为我们国家的这类学校还不多,在若干年之内也不可能满足农村人民公社在这方面的需要。新会县举办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的经验告诉我们,农村人民公社要逐步地大量地增加有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以推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各个地方应该主要靠自己,也完全可能靠自己。这个学校六年来已经为全县各个公社培养了三百多名技术人才,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已经成为生产技术指导和科学研究机构的领导骨干。象新会县这样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如果能够逐步普及,这对农村人民公社需要具有一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的劳动者来说,就不是“远水不解近渴”,而是“近水解近渴”了。
新会县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学生从社队生产劳动中来,毕业以后又回到社队生产劳动中去。他们在学校既是学生,又是农业劳动者,回去以后,既是农业生产的技术骨干,又是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他们和其他社员一样评工记分,一样按劳分配,他们增加了科学技术方面的本领,却保持着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这一点是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特别欢迎和称道的。而且,由于他们原来就懂得生产,学习期间仍然不脱离生产,毕业以后再把学来的科学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可以说是“驾轻车,就熟路”,没有多大困难的。这是新会县中级农业技术学校最成功的经验。
全日制中等技术专业学校和新会县这样的中级农业技术学校,各有所长,因此,不能有所偏废,不能重此轻彼。就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来说,我们需要很多中级技术专业学校,同时,也需要更多的象新会县这样的中等农业技术学校;这正同我国的农业生产需要很多机械化农具,同时也需要更多的半机械化农具和改良农具一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