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心红艺更精
红线女
一个演员创造的角色,一旦在舞台上出现之后,便使观众久久不能忘怀。这是演员在创作中付出了辛勤劳动的结果。这次全国京剧现代戏会演,就有不少出色的演员,塑造了不同类型的角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京剧院演出的《红灯记》剧中老奶奶的扮演者高玉倩同志,便是其中的一位。
舞台上的老奶奶,真是形容毕肖。我说毕肖,还不仅是指的演得象;最难得的,是她准确地掌握了角色思想感情的变化,无论一举手,一投足,一点眼神的运用和语调行腔的设计,都恰如其分,既有真挚的生活感情,又没有给人以生硬雕琢的感觉。这是演员同志刻意塑造而又是亲切传神的艺术形象。它一出现,那种工人阶级特有的革命气派,立刻充溢整个舞台,发出一阵阵的热流,表现出一种磅礴的英雄气概。老奶奶的儿子李玉和被捕后,敌人鸠山企图利用母子深情来动摇她的革命意志。当时她那种把生死置诸度外的凛然气概就在那么简单的一句话中表现出来了:
“你就是鸠山?能不能让我收拾一下,跟你走!”
在这里,玉倩同志并没有用多少复杂的动作。只是在设计坚定的语调同时,把紧蹙着的眉头放松了,两眼微微一扬。就在这刹那间,一股不可抗御的革命火焰,从她两只已花的老眼发射出来,直逼得鸠山抬不起头,解嘲地惶顾左右而言他。固然,演员的表演,是由剧本所规定,导演所要求,对手的启发和衬托。但是,我们也看得出,玉倩同志对剧中人物理解得比较深刻,掌握得相当准确。老奶奶不只是一个革命者,而且是一个革命者的母亲,她爱孩子,更爱革命,她坚信革命一定胜利。“为有牺牲多壮志”。表演者正因为掌握住了这种思想感情,一个平凡而又高大的工人阶级的光辉形象便活现在舞台之上了。
高玉倩同志对老奶奶性格的处理,从外形看,好象只着重于坚强和朴质两个方面。可是内心活动却不是直线一条。当她意识到儿子马上要被敌人从家中抓走的时候,从她发颤的两手,和随地后退了两步的身躯,使人立刻感到她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震动,她意识到儿子一落入敌人魔掌,牺牲是不能幸免的了。她不能不震动。可是她挺住了。个人的悲痛击不倒她,却化成了更大的仇恨和力量。她以豪迈的声音压住了喉中的哽咽。她拿起酒杯来了,这是儿子往日喝剩的酒,平日,为了不让儿子耽误工作,她不让喝酒,可是现在,她亲自把酒送到儿子手里了。这是母亲的心,革命的心,千言万语尽在这个纯朴而又震撼心灵的动作里,她拿自己的心伴着儿子去迎接摆在面前的残酷斗争。
李玉和被带走了,铁梅禁不住哭起来。我们的老奶奶紧握着双拳,一边用亲人上路不许哭的革命家规,声色坚毅地激励铁梅;可同时又忍不住冒出了两点泪花。这泪花,象火焰一般叫人燃烧起来,挺起腰干,奋发战斗。玉倩同志在这个戏里,无论语言和动作,处理得这样细致、朴实,有这样强烈的感染力,这是演员抓住了老奶奶这个母亲和革命老人的性格核心的缘故。
《红灯记》中的老旦一角,唱、做、念的功夫都很吃重。高玉倩同志能出色地完成这个任务,不是偶然的。我想,她有深厚的功底,也有过去旧社会身受压迫的生活体会,特别是她有着和老奶奶那样的革命理想和工作责任心。她没有因为本身行当而拒绝演出老奶奶的角色。也没有因为从唱惯了的小嗓改成大嗓所遇到的困难而退出阵地。相反地,她刻意钻研,勤学苦练,老奶奶这个人物塑造成功了。看了玉倩同志的演出,不仅在表演艺术上得到启发,在思想上也受到很大的教育。


第8版()
专栏:剧评

  光辉的形象 动人的歌唱
  ——看京剧《红嫂》与《再接鞭》
  唐真
山东省淄博市与青岛市京剧团根据知侠同名小说改编演出的《红嫂》,通过沂蒙山区一个山村的群众保护解放军伤病员的故事表现了人民群众与解放军之间的血肉关系,塑造了红嫂这样一个平凡而又高大的妇女形象。这个极为普通的农村妇女,在极端危难中显示了她的高贵品质。
红嫂一登场,便是写她舍己为人,帮助生病的张大娘逃难。后来,由于她丈夫吴二舍不得家中的坛坛罐罐,未能及时的转移到东山,便只好留在村中。当她上山去挖野菜时,于乱草石堆中发现了敌人正在搜查的彭排长,红嫂连忙解下自己的头巾与饭单给彭排长包伤。彭排长由于伤重口渴,已经失去知觉。红嫂知道这时伤员最需要的是水,但伤员的水壶已空,回家去烧怕遇到敌人,河边去取,又想到冷水不能救伤员。在火在眉睫,“点滴温水把人难”的时候,红嫂用自己的乳汁救活了彭排长。救活彭排长这还只是第一步,如何在还乡团疯狂的搜索下,使彭排长能在这里养好伤,回前线,才是最艰巨的任务。虽然敌人宣布了隐藏伤员者全家杀头、房子烧掉,虽然在红嫂的家中还有吃奶的孩子和胆小怕事的丈夫,可是她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把伤员妥善的安置在山沟中的草堆后,而且经常冒着危险为伤员送茶送饭。红嫂对伤员关怀备至,将仅有的一只母鸡杀掉,为伤员煮鸡汤。一件小事,显示出她的精神境界。
还乡团的地主刁鬼,终于对红嫂发生了怀疑,亲自到她家来查看,并殴打了她的丈夫,捣毁了她的炉灶。但这一切并没有吓倒红嫂,她巧妙的摆脱了敌人的监视,仍然把吃食送到亲人手里,并将旧衣浆洗干净,撕成绷带,为彭排长包伤。她又怕彭排长为她的处境担心,不肯谈出村中的紧急情况。不料彭排长早已看出了真象,为了不牵累红嫂全家,他坚决要重返前线,但重伤未愈,走了几步,几乎跌倒。这时一个要走,一个要留,双方僵持不下,最后还是红嫂想出了主意,她要冒更大的危险,上东山找游击队来迎接伤员。戏发展到这里,随着敌我矛盾的尖锐,军民关系愈加亲密。
红嫂的丈夫吴二虽然胆小怕事,但他毕竟是个受压迫的劳动者,何况他挨过敌人的毒打,见过敌人的罪行。正如红嫂所说:“孩子他爹:……是个忠厚老实的庄稼人,……”因此当红嫂说明真象并用满腔至诚启发了他的阶级觉悟时,他果然答应要替红嫂去东山送信。这时红嫂激动得用手背擦了擦脸上的热泪,随手拿过一件衣服来,亲自替吴二穿在身上。这一笔正和前面红嫂用脚擦净草上的血迹一样,皆是从细节中突出了人物个性。
通过上面一系列逐步深化的矛盾斗争,红嫂的形象在观众心目中愈来愈高大,再加演员张春秋演得深刻细致,感情饱满,而又朴素无华,就越发使人感到她光辉夺目,令人难忘。我认为在演惯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京剧舞台上能塑造出这样一个农村劳动妇女形象,是非常值得我们高兴的。
与《红嫂》同台演出的还有江苏省京剧团的《再接鞭》,这是一出现代戏中的唱工戏,用一根牛鞭贯串全剧,小中见大,从牛鞭引出一篇血泪家史,给不愿务农的青年人一番深刻的阶级教育。
刘志高是出身于贫农的中学毕业生,还乡参加生产后,由于轻视农业,借牛出气,打跑了耕牛,又扔掉了鞭子,他的祖父刘老爹曾告诉他这鞭子是传家宝,可是志高不相信,认为“一根鞭子有什么了不起”,这就激起了刘老爹更大的愤怒,从鞭子讲起他十七年前被地主逼得家破人亡的经过。
在叙述这段家史时,扮演刘老爹的金少臣有一大段二黄碰板三眼,唱得悲愤激昂,感人至深。蒋慕萍扮演的刘大妈,也用悲壮苍凉的唱腔,告诉志高,他的母亲是如何被逼吊死的,他的大姐是如何因饥饿吞食观音土而死的,他的二姐阿环又是怎样被卖出去的。这一切都给了志高极大的震动与教育。
戏的后半,使失散了十七年的阿环,由于得到公安部门的帮助,恰巧在这时转了回来。骨肉团聚,场上气氛为之一变,新旧社会的对比也更加明显。但戏的结束仍落在这根牛鞭上,因为阿环是亲眼看过她的祖父被地主用这条鞭子毒打的,通过阿环对志高进一步的教育与启发,志高终于重新拿起这根牛鞭来,向祖父母表示决心要大办农业,绝不再把这根传家宝的鞭子扔掉。(附图片)
彭林苏醒过来,发觉红嫂救了自己。他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山东省演出团供稿〕
刘老爹让刘志高看自己被地主鞭打的伤痕,唤起刘志高的阶级仇恨 罗明扬摄


第8版()
专栏:剧评

  深入生活的成果
  ——谈《烈火里成长》中先进人物的塑造
  龚啸岚
广西僮族自治区京剧团创作的《烈火里成长》,取材于广西柳州市鱼峰消防队副中队长、模范公安人员韦必江同志生前事迹,作者没有局限于真人真事,更没有孤立地描写凌永涛(剧中的先进人物、某消防中队队长)的英雄行为,而是首先反映了这个四好消防中队的面貌,凌永涛只是这先进集体中的一个成员,在毛主席思想光辉照耀下和大家一道成长起来。
凌永涛在中队长郑方调工作以后,担任了中队长的职务,这时,队里业务水平较高的老战士安庆仁滋长了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不安心工作;新战士连锋不熟悉业务,不习惯纪律严格的集体生活,第一次出车救火时就没有赶上;小队长周少昆工作方法简单,常常帮助同志而得到相反的效果,使这个中队在创造四好单位的运动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凌永涛缺乏领导经验,开始也感到力不胜任。后来他认真学习了毛主席著作,认识到帮助同志要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他分析了安庆仁的思想问题,认为这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在革命队伍成员头脑中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于是他紧紧抓住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这就使得这个消防中队的思想面貌迅速得到改变。
剧本通过不少生动的细节和发人深省的对话,把凌永涛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做好人的思想工作的活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周少昆要求处分安庆仁,并主张把他调离消防队。凌永涛向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仓库里汽油着火,为什么用水浇不熄?周少昆认为扑灭汽油燃烧是要用泡沫液体的。凌永涛又进一步发问:“要是决心扑灭它,把救火车里的水都打上去呢?”周少昆断然回答:“再多也不行,方法不对嘛!”凌永涛只重复了一句:“哦,方法不对!”就使周少昆省悟过来了,原来他解决不了安庆仁的思想问题,也出在“方法不对”。
在一个除夕的夜间,凌永涛带着安庆仁和连锋出外巡查,大街小巷灯火辉煌,人们都浸沉在幸福生活和节日欢愉之中。当他们走到安庆仁的管段时,安庆仁能准确无误地回答出每一处水源、每一个消防栓的所在。可是当凌永涛问到这里有个化工厂的易燃物品放在第几仓库时,安庆仁记得在第三仓库,而小连按照“作战计划图”查对却在第七仓库,原来老安有两个多月没有下街,情况已经变了。保卫社会主义财富和人民生命安全的责任感激发了夜巡的消防战士,安庆仁也开始正视了自己的错误。
表现工农兵的革命的现代戏,必须从工农兵的现实生活出发。演员只有深入生活,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才有可能运用戏剧艺术手段,把我们这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生动鲜明地表现出来。《烈火里成长》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全体演员发挥了集体主义精神,用京剧的艺术手段,创造了一个四好消防中队的战士群象。
在急促的警铃声中,舞台上出现了一群消防战士,由打击乐器和唢呐曲牌伴奏,他们迅速整齐地穿上消防服、系好安全带、着起长靴、戴上钢盔……一共只用了二十几秒钟的时间。在表现消防业务训练时,演员们把掷带、滑绳、攀登、救援等特技,演得生动、逼真,又符合剧中人物的要求。是生活的真实,又是艺术提炼的结晶,也是他们深入生活学习解放军苦练过硬功夫所取得的成果。
广西僮族自治区京剧团在排演《烈火里成长》时提出了“在台上演革命戏,在台下做革命人”的战斗口号,这个口号提得好!正因为我们创作的革命的现代戏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象凌永涛这样光辉的先进人物的形象,既教育了观众,也教育了演员自己。(附图片)
消防队中队长凌永涛(中)从烈火中把消防队员安庆仁抢救出来
 何宗跃摄


第8版()
专栏:

  《耕耘初记》〔江苏省京剧团演出〕
  洪炉画 江城诗年轻儿女胸怀阔,志在耕耘。志在耕耘,大好河山万里春。风霜雨雪都经过,跟上前人。跟上前人,硬了肩头红了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