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7月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好领导 好办法 好风气
——记哈尔滨市新兴造纸厂的勤俭办企业
本报记者 顾雷 王宝馨
我们访问哈尔滨新兴造纸厂,了解了他们勤俭办企业的许多事迹,令人久久不能忘怀。这个只有一百一十五人、年产千多吨包装纸的小厂的领导干部和工人那种经常化的克勤克俭的行动中,蕴藏着一种伟大的思想、作风、习惯。
开始,我们听到的,大都是说明造纸厂职工节约成风的事例。
处处精打细算节省开支
这个厂用的原料原来是稻草,每天用三四吨。草运到了,工人们自己动手运进工厂,然后用铡刀铡碎;长年如此,从不间断。后来,改用废纸作原料。为了节省运费,厂里讨论了四次,从雇汽车到雇手推车,把每天的运费从二百元降至六十元,只此一项,一年节省两万七千元。厂里的一切土木工程建筑,如扩建或修理厂房、变电室、办公室、厨房以及粉刷顶棚,给烟囱刷油等,除竖房架、上房顶、砌外墙等重要活请外人,其他的都是干部和工人自己干。机器上用的运输带,是用旧皮带拼在一起的。所有的铜网、毛布,都是从大造纸厂买来旧的、破的,经过缝接、焊补再用,只此两项就节约了三万二千多元。一九五八年,国家拨给工厂十一万三千四百元投资,扩建厂房,增添设备。厂长、技术员、工人,展开了热烈讨论,千方百计想办法少花钱多办事。原设计一台薄纸板机,需五万元,他们从一家染厂买回一台旧干燥机,加以改造,代替薄纸板机,只花了四千多元。所有土建工程,大部分自己动手,突击了四个月,胜利完成了扩建任务。最后核算,只花了七万元,把剩下的四万多元,如数交还国家。纸厂的办公室十分简朴。至今,办公室仍是“板夹泥”的房子,室内没有沙发,没有写字台,全是简单的三屉桌、硬板椅。办公用的信封、文件夹、大头针、回形针,多半是从收购的废纸中拣出来的。
为了说明纸厂工人如何勤俭办企业,人们还向我们讲了两件动人的事情。本厂已经退休的老工人刘连升,病重临危时,把在纸厂工作的儿子刘文彬叫到床前,嘱咐道:“创业要勤俭,守业更要勤俭,你要好好听党的话,一切要勤俭,不能给工人阶级丢脸!”另一件事情是工厂里的勤杂工高亚民,在伪满时被日本人打成了哑巴。解放后在纸厂工作很积极,看见别人动手干这干那,有时也动手干,如挖土、抬砖、抹墙等等。一天,他看到别人在院子里指着铁烟囱比划,知道工厂要给烟囱刷油了,便去找厂长、支部书记,打着手势,要求去干刷烟囱的工作,领导上不答应,闹着不走,最后还是达到了目的。
这样的事情,还可以举出几十几百件。看起来,这些似乎很零碎,但这正是它们的可贵之处。其所以可贵,是因为在这个厂里,从领导干部到勤杂工,从安装设备到维修,从基建到日常的修修补补,从运输费用到办公费的开支,十一年如一日,处处精打细算,事事精打细算。于是就在工厂中形成了一种作风、一种习惯、一种气势。这种气势,是做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的。这种气势可以带来无穷的力量。孙子说过“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
继承艰苦奋斗优良传统
新兴造纸厂既然形成了勤俭办企业的作风、习惯、气势,其中必有成功的经验。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访问了这个厂的党支部书记侯玉贤同志。
侯玉贤是转业军人,今年三十四岁。他说话痛快,直来直往,观点明确,爱憎分明。对我们提出的问题,他回答的很简单。说:“没有啥经验。咱工作办法少,水平低,就知道带头做样子,什么事都好办了。”又说:“其实,许多革命老前辈,过去都是这样干的,我们就是动员大家学一学。我们也找差距,用不着到处找,跟老革命比就行了。”粗一听,侯玉贤的话很平常。细一想,他道出了一条极其重要的经验:新兴造纸厂所以勤俭成风,是厂里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继承我们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带头参加劳动,时刻与工人工作、生活在一起,不断向习惯势力进行斗争的结果。
有一件事情,曾在工厂里引起很大的震动。一九六○年的一天,管总务工作的同志,发现许多大厂、小厂的领导干部办公室里都有沙发、皮椅、台布。他出于好心,想到自己工厂的领导:我们的领导也该坐把软椅子了。他向支部书记侯玉贤说出了自己的打算,想买几把软椅子。谁知侯玉贤却说:“咱们要同人家比勤俭,比对国家的贡献,千万不能比阔气,比排场。为什么要坐软椅子呢?工人们一天到晚跑着、站着干活,我们还坐着硬椅子哩!”
不买软椅子是件小事情,但这种工人阶级感情的流露,传出去以后,却使工人想起一连串的事实。十多年了。工厂里拉稻草,领导干部参加,和工人在一起出汗;从废纸里往外拣东西,领导干部同样和大家坐在一起劳动;抹墙、刷天棚、砌砖、挖土、清除垃圾、扫院子,哪一次也少不了领导干部;雨天,原料库进水了,领导干部跳进水里,向外搬东西;院子里有了废纸屑,领导干部带头拣起,放进节约箱;秋天,工厂组织人到工人家里帮助苫房、抹墙、盘炕,领导干部拎着瓦刀一起去;有的工人,需要在夜间加班检修机器,炊事员忙不过来,领导干部给加班的工人送饭送水;这个工厂领导干部从来都与工人一起在食堂吃饭,吃的喝的都是一样。一次,炊事员在打菜时,多给侯玉贤打了半勺,侯玉贤当面告诉炊事员说:“你们的心是好的,可是领导上多吃一口是不舒服的,反倒说话不好使唤,工作不好作了。你们本来是关心领导的,反而给领导增加了困难,你们也就不好做工作了。”一席话,说得炊事员心服口服,又把半勺菜舀回去了。这许许多多的事情,工人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们说:“我们工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沾有领导干部的汗水,他们是为了谁呢!”工人们从厂长张德林、支书侯玉贤、副支书孙凤海、团支书王德有身上看到了艰苦奋斗、勤俭刻苦的具体榜样,理解到党提出的勤俭办一切事业的伟大现实意义,于是也就学起来。工人说:“什么事,干部都带头干,咱们还有啥说的!”
坚持勤俭办企业的原则
自然,新兴造纸厂的节约活动,不是没有过斗争的,而这种斗争往往是反映在领导思想上的。节约的对立面是浪费,爱铺张、讲排场、摆阔气,其中有些现象往往是一种习惯,而习惯势力往往是最可怕的。例如请客,新兴造纸厂的领导干部,就曾经受过这种事情的考验。
事情发生在一九六一年。一天,哈尔滨市轻工业局供销处一位专搞协作的干部,给造纸厂打了个电话,大意是满洲里来了一位炼油厂的负责干部,住哈尔滨旅社,他们厂子里产沥青,是生产油毡纸不可缺少的原料,希望造纸厂不要放过这个“协作”的机会,并说也通知了哈尔滨炼油厂,要造纸厂派人去,一起招待招待。纸厂负责供销工作的人,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张德林和侯玉贤。顿时把两个人难坏了。其所以为难,全在“招待”二字上,何况哈尔滨炼油厂已派人到旅社陪着“协作对象”吃了一顿呢!有心不去,这是领导部门帮助挂的钩,不好推辞。有心去吧,不是一杯白开水能过得去的,如果请客人吃一顿,不是破坏了原有的制度吗!
他们想到的制度,其实是不成文的,不过是几个领导干部为同样一件事作的口头决议而已。这件事发生在一九六○年春天。省里组织五个小型造纸厂相互间巡回检查、评比、交流先进经验。参加的人员是各厂厂长。这项活动先从牡丹江开始,人员一到,牡丹江造纸厂就举行招待,还有外单位的人出席。第二个就挨到哈尔滨造纸厂了。这使张德林、侯玉贤受了难为。有心也招待一番,那就会把农场生产的东西吃掉很多,陪客的是领导干部,不但犯了特殊化的毛病,而且等到经验学到手,本厂工人也没有东西改善生活了。再说,照侯玉贤的说法:“党也没有这个规定,从来说的是节约。财务上也查不出请客的根据,参观评比,为的是相互学习,人家也不是为了改善生活来的。”几个领导干部一商量,决定所有来宾与本厂工人吃一样的。参观的人来了,睡的是办公桌,吃饭在大食堂,工人吃土豆片,客人吃的是土豆丝,切得细些,算是优待。这一行动得到了全厂工人的好评。当时,几个领导干部陪客时还有点不好意思,也曾听到有人说自己是“小扣”“小胆”,但事后却很轻松愉快,因为他们在一件细小的事情上听了党的教导,维护了原则。
有了前一次的考验,第二次就好办了。几个领导干部一商量,决定不去哈尔滨旅社招待客人,宁可不协作,也不能破坏规矩。
花的钱很少办的事很多
我们访问新兴造纸厂,听到的尽是些小事情。这些小事情又多、又经常,就产生了力量。根据这个厂的统计,十一年来,他们上交给国家的利润达三百一十万元,相等于十一年前全部固定资产的二十六点八倍;十一年来所花的扩大生产的投资不过三十万元,而现在的产量却等于原来的四倍。一九六三年,国家又拨给他们二十万元资金,安装生产高级单面白纸板的造纸机。他们同样采用节约的方法,只花了十二万六千五百元,就实现了扩大生产的计划,节省百分之三十六的投资。从精简工作看,他们的决心也是很大的。他们厂原有四个股,供销、财务、生产、秘书,管理人员加非生产人员共二十五人,占全部职工百分之二十一点七。现在,他们撤销了四个股,改成了员,管理人员加非生产人员只有十人,约占全部职工的百分之九。这十个人是:厂长二人;支部书记一人;财务、成本一人;计划、出纳、统计一人;总务一人;炊事员一人;收发、打更、烧开水三人。技术工作,他们下放到车间,直接解决问题。据侯玉贤同志谈,这样做的结果很好。从这些方面看,新兴造纸厂无愧为是个少花钱多办事的典型了。正由于他们通过小事情做出了大成绩,成为黑龙江省勤俭办企业的一面红旗,而且是深得人心的一面红旗。
访问过新兴造纸厂,深感新兴造纸厂勤俭办企业的全部活动中,最有意义的恐怕是领导干部的作风了。他们经常不懈地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厉行节约,时刻想到党的艰苦勤俭的传统,努力加以实践,逐渐养成了对党的方针、政策严肃负责的精神、作风。有了这样的精神和作风,自然就养成了勤俭、朴素的习惯,养成与工人同甘苦、同劳动、事事带头的习惯,养成对一切浪费、对一切陋习作斗争的习惯。领导干部是这样的,全厂工人跟上来是很自然的事了。这一切,无疑的对所有企业领导干部来说,都是最重要不过的了。


第5版()
专栏:来信综述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把学生培养成革命的接班人
自从报纸上发表了有关“减轻学生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改革的报道以来,本报先后收到了北京九中的丁传陶、陕西铜川一中的穆明远、甘肃师范大学附中的崔星文、北京师大女附中的汤一雯、上海华东师大的徐光明、湖北广济县文教局的姜深等近百位教师和教育战线上的行政领导同志的来稿来信。他们对教学改革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现将这些意见综述如下:
这是一场思想革命
不少来稿提出: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实质上是教学工作上的一场思想革命。在学校里,经常的、大量的、主要的活动是教学活动,但是,教学活动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在于,通过这些教学活动,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坚强接班人。在教学改革中,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主导思想,如果离开了这个总的目标,就不能够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
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有的来稿谈到,他们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曾经组织教师学习毛主席著作里有关知识分子改造的文章和报刊有关的报道,启发大家进一步认识德、智、体三者的辩证统一的关系,认识教育的阶级性,批判了过去强调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的片面的教学观点,以及“教书不教人”的资产阶级的教学思想。有的教师读了毛主席讲的“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这些话以后,深深感到自己过去教学上的片面性。
改进教学方法,不仅是端正教师的教学思想问题,也是改进领导思想和领导方法的问题。片面追求升学率不只来自教师,更大程度与学校领导有关。只有学校领导和教师思想都提高了,认识一致了,才能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先进经验,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
启发式与少而精
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和“少而精”的原则,是毛泽东的教育思想。毛主席一贯教导我们采取启发式,废止注入式;要少而精,不要多而杂;要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不要使学生成为“书呆子”。过去由于理解不深,体会不够,往往采取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在来稿中谈到这个问题。有的说,他过去辛辛苦苦准备了好多教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得口干舌燥,但效果却很不好。有的写道:“主帅无力,累死三军。”在教学上来讲,教师就是“主帅”,学生就是“三军”,共同的任务是攻下一个个的文化科学知识堡垒。能不能让学生用较少的代价,攻下尽可能多的堡垒,关键在于“主帅”指挥是否有力。这次教学改革提出少而精的原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究竟怎样才算是少而精?有的来稿提出:从字面上看,少而精很容易使人在“数”和“量”的概念上打圈子。教师不敢多讲,也不敢让学生多做作业。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也以数量的多少为准绳。这样使得教师缩手缩脚,教学质量无法提高。有人提出少而精的精神,应该是把毛主席的抓主要矛盾的思想贯彻到教学活动中。精讲既不是笼统地少讲,也不是平均分配自己的精力,而是要求教师在讲授中,全力找出主要矛盾,突出重点、难点,精讲多练。教学中要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主要问题,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要很好地做到少而精,必须从实际出发,吃透两头,了解教材目的,摸透学生实际。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人认为,少而精是针对目前教学中的多而杂的现象提出来的,多而杂的现象改变了,少而精就不必提了。又有人认为目前学生学习方法不好,不能自觉地消化更多的知识,少而精是对症下药,将来学生的学习水平提高了,少而精就可以变成多而精了。来信认为,这些看法还是把少而精看成是教学方法上的部分改良,没有把它看成是教学改革中需要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不少来稿都提到: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必须共同明确教学目的,共同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现在,不仅有些学校领导和教师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有些学生也存在单纯升学的思想。他们对党的教育方针理解不够,对为谁学习、为谁服务的问题不大明确,再加上某些学校狠抓毕业班的工作,更助长了他们单纯追求升学的思想。另外,在教学改革前,课堂讲得多,课外作业多,考试测验多,学生也就没有办法摆脱被动局面,更谈不到发挥主动性了。事实上,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的主动性不能代替学生的主动性。学生要真正学好,决定因素在于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内因。教师的教,只是学生学好的外因。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的,明确培养什么样的接班人。其次,对学生进行阶级教育,教育学生树立为祖国、为人民、为革命而学习的正确目的,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哪些方面来培养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呢?有些来稿提出:第一,在教学中要认真克服“满堂灌”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有讲有练、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是教和学的过程,不能把知识灌给学生,要步步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进去。第二,要重视培养学生钻研教科书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教科书上是怎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这些知识,并学会消化和运用。第三,要培养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独立判断答案是否正确的能力和习惯。养成这个习惯,需要有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
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
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以后,学生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复习功课和阅读课外书籍,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就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来稿中提到,课外书籍范围很广,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文学艺术,医药卫生等等是一片知识的海洋。教师除了把课本知识教好以外,还必须把学生引导到这个海洋里来。这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扩学生的眼界,活跃学生的思想,而且对于课堂教学,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是大有好处的,因为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知识多了,就可以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有的提出,首先要教育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阅读目的。让他们懂得,读文艺书籍不是单纯为了有趣,而主要是从中受到教育,提高思想觉悟,培养共产主义品质,逐步树立起革命的世界观。其次,在阅读的过程中,要逐步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经过教师的教导和学生的实践,使他们学会做阅读笔记,写心得体会。第三要启发学生用心思考,把所学的东西尽可能地消化。“学而不思则罔”,光读不想是不行的。


第5版()
专栏:

沙漠中的艺术宝库
——访敦煌文物研究所
本报记者 姚秉鉴
甘肃省敦煌县境内的莫高窟(名千佛洞),是我国著名的“沙漠中的艺术宝库”,也是世界驰名的一所伟大的美术馆和画廊。座落在这里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解放后十多年来,临摹了大量的壁画和彩塑,曾在北京、天津、西安、兰州、酒泉、玉门、敦煌等七个城市和印度、缅甸、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日本等六个国家的十二个城市展览过。
今年六月初,记者乘车出敦煌县城东门,行五公里,再折向东南,就进入一片荒无人烟的大戈壁中。这里看不见一棵树和一丛草。远处的流沙,在烈日下泛着金光。阵阵热风迎面扑来,犹如火?。又行十多公里,一道宽阔的河床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唐代有名的大泉河,过去这里急流汹涌,现在只有一股清澈的细流潺潺地流着。汽车继续前行,只见黯红色的三危山逶迤于东,金黄色的鸣沙山横亘于西莫高窟,远远的被绿树笼罩着,就像一颗巨大的绿色宝石,镶嵌在三危山和鸣沙山之间。再往前行,见大泉河西面的悬崖陡壁上,密布着大大小小像虺窝一样的洞窟,这就是有名的莫高窟。窟前遍植树木,郁郁葱葱,浓荫蔽日,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同志们说:解放前,这里树木稀疏,很多都是解放以后新栽的。在院中,还开了几道小水渠,流水淙淙浇灌着各种树木和花草。
在莫高窟,五点多钟天就亮了,直到下午十点才暮色朦胧,太阳挂在空中整整十五六个小时。由于日照时间长,日光反射强,洞窟里光线充足,温度适中,正是临摹的好时候。大家都说:夏天是他们的黄金季节。为了很好地利用这个季节,每天早晨,当太阳从三危山后面刚一露头,人们就赶快跑进洞去临摹,中午匆匆地吃完饭,也不休息,继续进洞工作,一直工作到太阳从鸣沙山后面落下去。一天上午,我到第二百二十号和第二百一十七号洞窟去参观,见他(她)们正全神贯注地在临摹壁画。洞窟外烈日炎炎,洞内凉飕飕的有点像中秋。洞里宁静异常,只听见铅笔在画纸上“沙——沙”地响着。他们画一笔,扭过头去向墙上望一眼,然后再扭过头来在纸上画一笔,有时还要站起来,用尺子量一量壁画,再量一量临摹画,看画的是否一样大。临摹窟顶藻井上的画时,头要一直向上仰望。然而他们一点也不叫苦,而是长年累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一笔一笔地描绘着。有些壁画,因为年代久远,已经褪色、线条剥落、形象模糊,给临摹造成很大困难。他们往往为了找出一根线条要费去很多时间,把眼睛都瞅痛了,为辨认壁画上的一个题字要反复研究无数次。
临摹,必须忠实于原画,既要形似,又要传神。然而各个朝代的壁画的线条、色调等等都各有其特点。为了不走原样,他们苦练基本功——每天不间断地练习描线,以便熟练地掌握各个朝代的线条特点。另外还艰苦地琢磨颜色的配合比例,使临摹画的色调、光彩等等符合原来的壁画。很多壁画,取材于佛经中的故事,他们还要研读佛经,来熟悉临摹对象的内容,这样才能更好地描绘。这个研究所不仅仅搞临摹,还担负着对这座艺术宝库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要研究莫高窟艺术,就要涉及历史、美术、绘图史、建筑、考古等许多方面,而这些正像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一样等待着他们去开辟。因此,抓紧时间,刻苦学习,成为他们日常不可缺少的东西。
莫高窟虽然被誉为沙漠中的绿洲,但终究是一个荒凉偏僻的地区。这里没有戏院,没有电影院,没有灯火辉煌的大街。他们面对着的是幽暗的石窟和默默不语的石像。四周除了高山就是沙漠和戈壁。人们一定认为他们过得很寂寞吧?然而我在这里看到的,却是一片洋溢着欢乐的景象。每天工作之余,有人在林荫路上散步,漫谈着工作和学习;有人去篮球场上参加球赛;有人拿上铁铣去果木园里松松土,浇浇水;也有人去练唱革命歌曲。今年五月,他们参加了敦煌县的文艺会演,还得了奖。天黑以后,庭院中的马达开始轰鸣,发电机开始发电了。洞窟内灯光照耀得如同白昼,有些人又赶紧钻进洞去争取多临摹几个小时;有人就在图书室或宿舍里聚精会神地研读有关图书和文献资料,伏案直到夜深。
为了能正确地去研究莫高窟艺术,这里的工作人员还积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主席著作,组织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今年,他们在学大庆、学解放军过程中,还运用了三查(查临摹稿的准确性,查涂色的准确性,查艺术效果是否符合原作)四评(评临摹稿的质量,评临摹工作计划,评临摹中的钻研精神,评临摹后的心得)的办法,来提高临摹工作的速度、质量和业务水平。想想看吧,四百八十六个洞窟,两千多个彩塑,需要有多大的耐心和毅力才能临摹完呵!这还不算那大量的研究工作和艰巨的保护工作。我访问了一些搞业务和搞行政管理工作的同志,他们都异口同声地说: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艺术遗产,为了使莫高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更好地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他们愿意在这里工作一辈子。
研究所同志们的这种辛勤劳动,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极大关怀。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水平,比解放前都大大地改善和提高了。解放前,那种吃不饱,穿不暖,一手举蜡烛,一手临摹,没有好画笔,好画纸,甚至连最劣质的颜料都没有的工作条件,一去不复返了。现在,他们用的是质量最好的画笔、画纸和颜料。所内安装了电灯、电话。还有两部汽车,解决了过去进城时要徒步或骑牲口越过戈壁滩的困难。国家拨给这里的经费,在逐年增加着,今年就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三十三,比一九六二年增加了百分之六十。人员、设备都在不断扩大着。他们的劳动,也受到当地群众的关怀,敦煌县杨家桥人民公社,专门派了一部分社员在莫高窟地区种植蔬菜和饲养羊只,供应研究所的工作人员食用。
(附图片)
美术工作者在临摹壁画


第5版()
专栏:

盘里的菜为什么多了?
烈日当空,风砂扑面。驻在某海岛上施工的工兵连的干部和战士们,照样在露天“饭堂”吃饭。
指导员萧人民端起菜盘,忽然发现菜盘里的菜比往日多。起初,他以为是炊事员给他多分了菜,可是回头一看,战士们吃的菜也同他一样多。“这是为什么?”萧人民琢磨开了。他猛然想到,是不是战士们看到连队快要移防了,想把生产地里的菜吃光再走?他问了炊事员和几个战士。他们回答说:“咱们快搬家了,地里这么多菜留着干啥?”“不把它吃完,将来带着走多麻烦。”
菜是吃光或带走好,还是既不吃光也不带走好呢?这个问题在萧人民脑子里思索着。当然,连队自己种的菜,吃光或者带走,都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不吃光或不带走又会怎么样呢?他回忆起连队刚来海岛的时候,要从大陆上买菜吃,时常因为风浪大运不来菜吃。后来,经过大家动手种菜,才解决了吃菜的问题。但是更重要的是,他考虑到只有平日教育战士养成团结友爱、助人为乐的风格,战时才能具有密切协同、英勇奋战的作风。
他把自己的想法同几个干部商量以后,立即就这件事向全连战士进行了一次“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的教育。并且组织大家讨论。讨论以后,许多战士自觉地检讨了“吃光再走”的思想。而且一致要求从这一天起,连队吃菜可以减少一些,多留一些菜给接防的兄弟连队。从此,战士们不仅更加注意蔬菜的田间管理工作,同时还抽空打柴,留给兄弟连队用。过了不久,新来接防的九连上岛后,看到地里有两千多斤绿油油的蔬菜,伙房里有三千多斤柴禾,还有许多其他用具,十分感动。
以后,这个岛上移防的连队,留下柴、菜,为兄弟连队办好事,成了一种优良传统。
解放军六八五五部队 江式高 周学之 卢林


第5版()
专栏:

我们指导员想得真周到
解放军某步兵学校十四队指导员黄建民,带病和大家一起千里野营行军。一路上,他总抢着把患病学员的枪支、背包背在自己身上。有一天,在九十里地的山路行军中,太阳毒得像火?,学员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口干得连唾沫也吐不出来,身上的那一壶水早已喝光了。黄建民也和大家同样口渴,但他身上的那壶水只喝了一点点,剩下的都让给了患病学员李友财。李友财双手接过水壶,感动地说:我爬也要爬到宿营地!
又一天,行军大休息的时候,黄建民发现厕所里有的粪便带血,他想到可能有人生病,立刻就到学员中去查问。但是便血的学员怕给领导上添麻烦,却不肯说出真情。部队宿营以后,他仍然放心不下,到驻地厕所察看,果然又发现便血。他不顾行军的疲劳,再次到班里去调查。在乡村,部队住得很分散,他走出东家,又跨进西院,根据自己平时了解的情况,特别着重查问了几个患过痔疮、痢疾的学员。王金山、李庙龙等四个便血学员,被黄建民关心同志的精神所感动,为了不再让领导上为这件事操心,便把真情告诉了他。黄建民除了为他们请医生治疗和从生活上照顾以外,又找队长和军医研究,据他们说这跟菜淡、喝水少有关,于是黄建民又找炊事班商量,改善伙食,让学员们吃好喝足。学员们感动地说:“就是亲生父母,也有个一时想不到,可我们的指导员却事事想得周到,你就是铁打的心肠,也会被他感动!”
北京军区 布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