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从最坏处着想 向最好处努力 不图侥幸 不赖天时
做两套安排 争生产主动
胜一大队抗旱防涝春播等项工作抓得好
据福建日报报道 福建泰宁县城关公社胜一大队党支部,在领导春耕生产中,紧紧掌握“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努力”的原则,凡事两套安排,不图侥幸,使增产措施落实在牢靠的基础上。
从去冬以来,胜一大队党支部就组织干部、党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并开始把学习所得用到生产领导中去。他们懂得要争取生产丰收,必须做两手打算,“宁肯把困难想得多一些”,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风调雨顺”上。去年这个大队遇到大旱,一千八百多亩耕地,有一百二十亩绝收。今年开春,社员认为“大灾之后必有丰年”,不注意防旱。党支部就教育各队不要存侥幸心理,建立防旱抗旱“防线”。除岁修二十五处水利工程外,大队还领导各队扩建水渠,使八十亩“望天田”能抗百日大旱;另外四十亩“望天田”,由于地点分散,无法提水灌溉,大队干部就告诉有关队干部,最好作好两套安排:如果春雨下得足,这些一向种单季晚稻的“望天田”就全部插上早稻;如果春雨不足,也要全部种上耐旱作物。根据这个安排,队里既准备了早稻秧苗,又准备了耐旱作物种子。前些时这里下了一场透雨,四十亩“望天田”全部插上了早稻秧。社员们看到早稻秧苗长得好,都称赞党支部“这一着棋下得好”。
这个大队在防旱的同时,也注意防涝。早在春耕前,各生产队就按大队提出的要求分别给一千一百亩山垅田挖了防洪沟。在开沟的时候,有些人曾在背地议论:“一会说防旱、一会又说防涝,笑话!”可是四月下旬这里下了三天暴雨,这一千多亩山垅田由于有了防洪准备,没有遭受损失。社员们说,还亏党支部会打算,不然要有百把亩山田被冲掉!
胜一大队对于实现今年增产计划,也有两套安排。一套是抓低产,改造低产田,争取在气候条件较正常的情况下,超额完成增产计划;另一套是抓高产,在旱涝保收的田地里建立丰产田,争取在出现大的自然灾害下能够以丰补歉,完成增产指标。现在,这两项措施都抓得很好。例如全大队今年选择好田扩种双季稻,使双季稻面积比去年增加一倍多。现在正加强田间管理,力争多收。有九个生产队组织了远耕组,改造边远的低产田,并发动社员上山采青,给边远山田增施了绿肥。
大队党支部还教育生产队干部,在日常农事活动中,也实行两套安排。在浸种育秧的时候,各生产队的灌水渡槽需要重修,负责修建渡槽的工程队原来保证在播种前通水。但是,支部不放心,又组织各生产队把一条废弃的水圳修复。果然,由于种种技术原因,渡槽推迟到播种后半个月才通水,十多亩秧田全靠那条“后备”的水圳才得适时播种。今年的田间管理主要抓追肥,各队计划每亩田追十担农家肥和二十斤化肥。但化肥供应的数量当时还不清楚。于是各队也作了两套打算,发动社员积了不少灰肥。后来,上面分配给队里的化肥平均每亩约十一斤,由于队里做了两套安排,积了肥效较高的灰肥,仍然保证完成了追肥计划。现在稻苗长得很好。


第2版()
专栏:

湖北省罗田县石桥铺人民公社的这片水田,在没有进行水土保持前,年年被山水冲刷下来的沙石淤压,严重时,甚至不能耕种。经过水土保持后,沙石淤压现象减轻了,水稻产量随之提高。  新华社记者 刘心宁摄


第2版()
专栏:短评

凡事豫则立
千百年来人们依靠自己的社会实践得到这样一条经验: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说明办任何事情,事先要对它的结果作周到的考虑,要作充分的准备,要根据实际生活提供的经验,不是只预想一种可能、一种前景,从而只作一手准备;而要预想到两种可能、两种前景,从而作好两手准备。有了两手准备,作为一支战斗部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使自己立脚于不败之地;作为生产领导,可以防患未然,掌握生产的主动权。
两手准备,首先是人们从最坏处着想之后得来的。从最坏处着想,就是要在进攻中预想到转入防御,在前进中预想到暂时退却,在顺利中预想到出现困难,在胜利中预想到挫折,在风调雨顺的日子预想到大旱大涝……。然而做到这点是并不容易的。在困难的条件下,人们比较重视做两手准备,以克服重重的障碍;但在顺利条件下,在大好形势之下,有些人却往往不重视两手准备,只有一手准备。结果往往在困难临头的时候措手不及,招致损失。革命者的可贵处,恰恰是善于在后一种情况下从最坏处着想,作两手准备。
从最坏处着想不是可有可无的,也不是一时一地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种严肃的科学的工作态度。胜一大队的某些社员,一时不了解党支部提出防旱防涝两手准备的意义,背后议论那种作法是个“笑话”。然而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些社员的看法是错了,党支部的安排是周到的正确的。胜一大队党支部在这里掌握了一个认识规律,懂得争取丰收是人同自然界的一场斗争,客观情况变化很大,在生产的主要环节上要做好两手准备,才有可能打胜仗。这件事情告诉我们,对于完成某项工作,人们原来的设想、计划、安排,能实现的当然要力争实现。但是实践证明,人们的各种设想、计划和安排所根据的条件,往往发生变化,而农业生产尤易发生自然灾害等激剧的变化。人们必须预想到各种可能发生的变化,根据两手准备的原则,力求自己的设想、计划和安排适应可能发生的变化,保证计划的实现。
我们在各种工作中既要从最坏处着想,更要向最好处努力。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有些同志不愿去设想可能有的种种困难,以为尽自己最高的热情最大的努力就可以把工作做好;另一些同志在看到困难之后,又往往为困难所迷惑,前怕狼后怕虎,举步迟疑,不敢行动,这些都是不对的,从最坏处着想,是为了向最好处努力;向最好处努力,又须站稳脚跟,预先把困难想够。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很好地结合起来。这样,我们就会勇于从最坏处着想,并且越是设想困难,越多能增长科学预见和胜利信心,越能激发革命精神,提高克服困难的能力,我们就有可能向最好处努力,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第2版()
专栏:

铜墙铁壁二十里
——孙家养路工区纪事
本报记者 叶剑韵
人翻身,铁路也要翻身
今年三月,孙家养路工区在模范基层单位的道路上,走过整整十年了。
孙家养路工区,在东北大虎山到郑家屯的铁路线上,他们的任务,就是维护保养十公里的铁路。
“一处低、一处高,高高低低大沙包,春天飞沙埋线路,夏天洪水冲铁道,秋天路肩长荒草,一到冬天鼓大包。”这就是孙家工区的十公里铁路。
孙家工区,是锦州铁路局彰武工务段的一个基层单位。十五年前,孙家工区是个头顶青天,脚踏荒原,要房子上无片瓦,要工具手无寸铁的“光腚”工区。
然而,这里有党的思想,有毛主席的思想,人们就用这个伟大的思想,在艰难困苦的日子里,喊出了“人翻身,铁路也要翻身”的口号。
一九五四年三月,孙家工区翻身了。从这一年起,他们提出了“要在每一寸铁路线上,不叫它出一点毛病”的奋斗目标。
十年来,他们把十公里的铁路,从外部的自然条件,到内部的路基道床,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造工作。他们搬走了两个大沙包,种上了一万六千多株杨柳。冬天铁路冻得高高低低,他们就在七百八十八米铁路的道床下面,挖去了一米深的冻土层,换上了不冻的沙土。
革命的工人,用革命的思想,降服了种种自然灾害。十年来,这十公里的铁路,一直保持了头等的质量;十五年来,这里没有发生任何责任事故。
十五年来,孙家工区还培养了八个能文能武的基层干部;由当初的一个共产党员,形成了现在的战斗堡垒党支部。
天是冷的,心是热的
在孙家工区,恐怕再没有什么样的词句,比“铁路是咱们的”这句话更能说明人们内心的情感了。
一九五○年冬天,吴化民到孙家工区来当工长。这个铁路上的老工人,东北一解放,他就爱听解放军战士喊一声“铁路是咱们的啦”。共产党员吴化民带着这样的感情,来到了孙家工区。一来,工人们就向他诉说,说这里的铁路怎么破怎么烂。可是,这个年近半百的老吴头觉得:破也好,烂也好,这是社会主义的一份产业,当年印把子抓在人家手里,人家就凭这个拿鞭子抽人。再破再烂,这是无数个同志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是咱们自己的。从此,共产党员吴化民,就成了孙家工区第一个知烂犯烂,迎烂而进,知破犯破,迎破而立的闯将。
十八双手,要把需要三百七十个车皮才能拉走的道碴,用面盆大的筛子清筛一遍;要把两万米钢轨,用人力一节一节的抬起来,再把一万八千根枕木起高、方正、垫平、钉实;要用七斤重的大镐,打三百四十五万六千镐,把石碴捣固到枕木底下去;还要铲平上万米的路肩。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一提“铁路是咱们的”,二话没说,人们就加劲地干起来了。
阳历二月,大地冻得铁板一块,大镐刨下去,火星四溅;蒙古高原刮来的北风,像一把尖刀。工程天天在前进,离住地越来越远了,一个工作日,来去走路的时间得花两个多小时。怎么办?这个时期,工区没有落脚点,工人们住在老乡家里“打游击”。辽西的荒原,地广人稀,这村到那村,少的三四里,多的八九里。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哩!人们知道,吃苦和耐劳总是要联系在一起的。于是,他们索性在铁路沿线掏些地坑,用废旧枕木支起棚子,吃在路旁,睡在路旁,修到哪里,住在哪里。食宿在野外,冬天干粮冻成了冰块,人们就在胸口贴心的地方焐一焐。“胸前有个大炉灶,又烙饼,又煎糕。”春天漫天飞沙,干粮无法进口,人们就脱下上衣,把头蒙起来吃饭。“脱下衣服支食堂,食堂顶在脑壳上”。就是这胸前的“炉灶”,脑壳上的“食堂”,一九五四年第一季度,使孙家工区第一次出现了头等的养路质量。
从少数到多数
“铁路是咱们的”,原来只是少数人这样想,渐渐地,这样想、这样说的人多起来了。
你看,被人称做工区“老管家”的韩文,十多年来,他总是一个劲。小桥坏了他修,小树旱了他浇,工区的小事没有他不管的;铁锹上有土他擦干净,大筐湿了,他拿到透风的地方去晾一晾,工具坏了他修补,道钉弯了他调直。十五年来,孙家挑来搬去,运了上万方土石,这要挑断多少根扁担,装烂多少副大筐?这些没有要国家花一个钱,总是他领着几个年轻人,在那里编呀削的。
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这正是这里人们的普遍风格。
再看外号“老满”的孙满。这也是孙家的闯将。他是个政治情绪常年饱满的人。十五年,除了生急病请过十五天病假外,他没缺过一次勤。老满力大过人,干起活来总是拣重担子挑,又事事认真过细,这样,每次评比,他是个老第一。有几天老满拉后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跟他睡在一铺炕上的老王发现了事情的秘密。原来每次评比,孙满心里都搁下了一桩心思。他想:“一个人再能干,只是一双手,每次评比都是我领先,这追赶起来还有多大意思哩。如果我少说点成绩,让有些人追上我,有些人压过我,赛起来有劲,这活儿不就可以多干了!”
一九六二年以来,孙满两次代理班长,一次代理工长,每次当组织上派来新干部的时候,他都是不动声色,真心诚意地协助新领导做好工作。有人就问孙满:“老满,你说说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老满说:“有啥好想的,只要把这段铁路闹好了,谁领导还不是一样!”孙满的“不图名,不图利,愿做无名英雄”,不正是孙家这部教科书上的又一个回目。
于万贵是目前的工长,他在这部教科书上写下的就更多了。在生活困难的那一年冬天,王凤私自回家了。正当他在车站候车室里打盹的时候,于万贵踏着积雪从几十里以外赶来。于万贵一看王凤睡得正熟,就脱下大衣给他盖上。王凤这一觉睡了一个多小时,于万贵就坐在他身边等了一个多小时。等王凤醒来,一看大衣,满以为工长要狠狠批评他一顿。万万没有想到,工长却在轻轻地问他:“车票买好了吗!”
回到工区,有人主张开大会,把王凤好好教训一番。于万贵说:“一根枕木旧了,咱们还要细心地镶补六七次,为什么对一个人的缺点,就不能耐下心来,帮他改正哩!”
十五年来,孙家工区先后换过五个工长,他们共同的特点:思想工作做得细而耐心。这已经成了孙家做人的工作的传统。
千万不能忘本
一九五七年,孙家工区有些人的思想上出现了一片浮云,前进的方向模糊起来了。
在此以前,他们搞过三次大规模的阶级教育。他们知道,在这十八个人当中,有十五个是贫雇农出身,十二个人给地主扛过活。成份好,可不能躺倒在好成份上靠成份吃饭。何况,工区又处在广大农村的包围之中,农村各个时期的阶级斗争,不可能不反映到这支队伍里来。可是,在胜利的面前,工区个别领导人却把这些忘了。
这一年,孙家已经当了三年模范,于是有人说:“只要保住现在这个成绩,哪一年开劳模会也拉不下咱们。”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孙家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国家给工区盖了三间工房,还修了十几套家属宿舍。就在这个时候,有人生活上开始铺张。有人买酒,一买就是十几斤。有人穿点破的,就觉着走不出去。这股风很快就从生活刮向了生产。有人对治冻害消灭荒草失去了信心。个别念过书的,嫌苦怕累,说什么:“十年寒窗苦,大镐手中舞,三百六十五,咸菜拌沙土。”
这个时期,吴化民早已退休了,由他培养起来的接班人刘占山担任工长。他也是党小组长。刘占山干劲大,哪里困难哪里上。但是,他在阶级斗争、思想斗争方面,由于经验不多,还不那么敏锐。
这么多问题来了,使刘占山大吃一惊。于是,连夜召开了党小组会。党小组知道要做思想工作。可是,党的支部设在彰武,离这里二十里地,沿途没有车站,请示报告很不方便。
一天,支部捎信来,叫大家进城去看戏。开始,几个党员还不愿意去,认为:“工人闹吃喝闹成一团,还让看戏,这不是火上加油。”最后去了。台上演的《刘介梅忘本回头》。孙家党小组没有解决的这个问题,党帮助他们解决了。答案是:阶级教育,还是阶级教育。
于是,一九五七年,孙家工区进行了第四次阶级教育。
“刘介梅”像一面镜子,大家都在照。照着照着,大家憋了一股劲,尽想干活。可就是刘臣,他像若无其事。刘臣曾买过一头小毛驴,弄了挂辊子车,想丢下工人不当,去拉脚挣钱。干起活来松松垮垮。党小组的同志找他谈过三次,他一口咬定:没有忘本,跟刘介梅不沾边儿。人们又找他娘、他老婆、他弟弟谈。
这几天,大家都在诉说过去,刘臣走到家里家里诉,走到工区工区诉。把他憋的受不了,最后,他终于转变了。原来刘臣父亲死得早,他娘为生活所逼,扔下他们弟兄改嫁了。他八岁给地主放猪,九岁放牛,直到解放,脚上没穿过一双像样的鞋。冬天光着双脚,冻得疼痛难忍,望着牛拉下来的热粪,牛在前面拉,他在后面踩。“没有办法咯,有点办法谁作这个难。可我忘了……”说到这里,眼泪把他止住了。
《刘介梅忘本回头》唤起了刘臣的忘本回头。被一片浮云遮住了眼睛,一度迷失了前进方向的孙家工人,一股阶级感情、阶级意志、阶级力量又旺发起来了。
向一个又一个的高标准前进
孙家养路工区,一九五八年整治了曲线,一九五九年搬走了沙包,一九六○年整治冻害的工程基本结束,一九六一年修起了防洪堤壋水埝,一九六二年荒草全部消灭了,同时层层的防沙林带,也已经绿树成荫。他们满足了吗?没有,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万里长征第一步。”奇怪,过去只是有了那么一点点成绩,有人就觉得“差不多”,为什么现在有了这么大的成绩,反而觉得差得远哩。
答案是:读了毛主席的书。他们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就用“读得少,讲得透,议得开,联系工区、联系自己”的办法,拣自己需要的,一节一节的学,一句一句的议。他们学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只读第十节。当他们读到“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的时候,他们读了又读,议了又议。议的结论是什么?是高标准,是把现在的生产指标再提高一步。
铁道部规定:两根钢轨之间,距离误差,宽不得超过六毫米,窄不得超过二毫米;轨面水平的误差是四毫米。在设备粗放,在野外作业的情况下,本来这是个高标准的要求。可是孙家又把它斫去了一半。斫一半,是争一两个毫米的事情,一毫米只有一根缝衣针那么粗细,要在这火车开过来,大地震得连心跳,树木摇晃,房屋颤抖的地方,争一两个毫米,这要真本领,要硬功夫。他们说:“要争,一定得争,干革命嘛,哪一样革命果实,不都是争了又争,争上个八九十来遍,才拿到手的!”
他们争了,他们争的是一两个毫米,争的又是一个现代产业工人的:严肃、严格、严密,争的是一个科学态度,争的是一个老老实实。从此,孙家工人不论是捣固、打道钉、筛石碴、方正枕木,还是挑碱土,每件工作物上都要留下谁干的记号,每次作业完毕,除了自己检查一遍质量外,还要分工互检互验,最后才由工长验收。
经过种种努力,一九六一年实现了高标准的要求。紧接着又提出了“防止钢轨爬行”,“举镐抡锤,不伤钢轨,不碰枕木”等等一个又一个高、严、细的努力目标。
(附图片)
孙家养路工区的工人们为了使线路经常保持良好,每年都要分段把石碴清筛一次。阎海岐摄


第2版()
专栏:

四川新建四十七条山区公路
四川省在最近半年之内又新建成四十七条山区公路。
这些公路的总长为八百公里,目前都已正式通车,正在把大批日用百货、食盐和机电提灌物资源源运往山区,同时把山区的粮食和土特产品等运进城市。这些公路通车之后,每年可以节约农村运输劳动日八百万个,节约运输费用六百万元。
到目前为止,四川全省的一百九十一个县市已经有一百八十三个县市和三千六百多个人民公社通了汽车,公路里程共长三万五千多公里,比一九五七年增加一点五倍,比解放初期增加四倍。


第2版()
专栏:

一种弹花机可用三种动力带动
一种既能用电力带动又能用牲畜或水力带动的弹花机,最近在甘肃省天水综合机械厂成批生产。
这种能用三种不同动力带动的弹花机,是天水综合机械厂职工根据人民公社社员要求生产的。它每小时能弹新棉二十五斤,或者翻松旧棉二十斤。第一批产品在不久前出厂,受到使用者的普遍欢迎。最近,工厂又收到不少人民公社和社员寄来的汇款,要求订购这种弹花机。


第2版()
专栏:

三座大型变电站
国家在山西运城盆地永济、运城、夏县修建的三个三万五千伏大型农村变电站,最近建成。
这些变电站,通过六百八十多公里长的输电线路,把电力送给永济、运城、夏县、临猗四个县的一千多眼电灌机井,车水灌溉十三万亩农田。
三个变电站分别于去年四月份开工建设,到今年四月底全部完工。


第2版()
专栏:

多种经营
吉林
吉林省今年种植甜菜的面积已超过计划指标。目前,甜菜小苗生长良好,各地正在进行田间管理。
宁夏
宁夏回族自治区羊绒收购进入旺季。截至六月五日,已经收购入库的羊绒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四十三。
安徽
安徽省产烟地区正抓紧时机移栽春烟。凤阳、定远、怀远等三个重点产烟县目前已栽下四万二千多亩。今年,安徽省春烟的计划播种面积比去年大。春烟也叫早烟,生长期长,因此产量高,质量也好。
贵州
贵州省苧麻产区今年苧麻普遍生长良好,麻茎高大粗壮。目前各地正在收割头道苧麻。季节较早的榕江县,头麻已经收割完毕,产量比去年增加二成以上。(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水乡运茧忙 新华社记者 孙忠靖摄


第2版()
专栏:

低洼易涝地区保障农业生产的一种有效办法:
修台田
大秦圩公社修建一万多亩 高粱玉米等一般都长得好
据新华社合肥八日电 安徽省宿县大秦圩公社总结推广当地群众的抗涝经验,以修台田的办法,建设稳产保收农田,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全社种植在一万多亩台田里的高粱、玉米、甘薯等作物,一般都长得很好。
台田,就是根据地形在农田两侧挖出排水沟,将挖出的土垫高田面,并整治成鱼脊形使之既利于排水,又能防止外水的浸淹。有些生产队还在台田的沟渠两边,种植既能护坡、又有经济价值的茴草、紫穗槐等经济作物,有的还栽了白杨树苗,一眼望去,形同园田。
这个公社的经验证明,在低洼易涝地区修建台田,是预防雨涝灾害和保障农业生产的有效办法之一。去年夏、秋之间,这个公社遇到连绵阴雨,降雨量达一千三百多毫米。这时,一般农田都普遍积水一尺左右,三五天才退落,可是全社的台田几乎没有积水,有的稍有积水,退得也快。秋收结果,全社台田的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比一般农田高二倍多。今年春季,这个公社又遇到了二十多天阴雨,在这种情况,一般农田因地过湿不能适时播种,种上以后又受涝受渍,而田面较高的台田都适时种上了春播作物,没有被水浸淹,长势很好。
这个公社的这些台田,大部分是最近三年依靠集体的力量逐步建成的。他们的做法是:按照统一规划,台田小沟由生产队挖,中沟由大队或几个大队联合挖,大沟由公社组织力量挖。修建一亩台田,一般只要挖六十方左右的土,十几个工就能修成,而且冬季施工,春季就可受益,每个生产队都可以办,很受群众欢迎。现在,全社的台田面积,已占到全社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