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6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在种好管好全部农田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稳产高产农田
杨波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逐步地解决农业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首要任务。
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毛泽东同志在一九五五年所作的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
的报告中,充分地、完整地论述了我们党解决农业问题的这条根本路线。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更好地按照党的这条根本路线的要求,在巩固和发展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基础上,有计划地、逐步地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尽快地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
世界各国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等的不同,所采取的方针、步骤也不完全一样。大体说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地少人多的国家,它们大都是先实行化学化、水利化,然后再搞机械化,而机械化也是先抓水利和农产品加工等的机械化,第二步再实行田间作业的机械化。一类是地多人少的国家,它们一般是先实行田间作业的机械化,然后再搞化学化、水利化等。从目前的情况看,第一类国家的农业生产,大都重视精耕细作,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第二类国家的农业生产,一般是经营比较粗放,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
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应当怎样进行,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呢?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根据多年的经验,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应当同精耕细作,同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联系起来,首先解决水利化、化学化以及水利机械化和电气化的问题。
全国解放以后,在党的领导下,经过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在实现农业集体化的同时,我国农业的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农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但是,也应当说,直到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水平还比较低,农业生产还不够稳定,这就是说,有的年份丰收,有的年份歉收,就是在同一个年份里,也常常是这个地区增产,那个地区不增产甚至减产。这种情况,不但不利于我国人民生活的逐步改善,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我国的农业生产所以还不够稳定,主要是由于农业的现代物质技术基础比较差,抵抗不住自然灾害的侵袭。从历史上看,引起我国农业生产起伏不定的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和洪涝灾害。因之,我国农业的现代化,首先必须解决水利问题,使农业生产尽可能地摆脱旱涝灾害的影响,达到稳定地上升;同时,要相应地解决肥料问题,既要积极增加农家肥料,又要努力发展化学肥料,以便使农业生产能够在稳产的基础上实现高产。最近提出的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就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一条具体途径,也是彻底改变我国农业面貌、切实解决我国人民吃穿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
毫无疑问,只要把我国现有的具备条件的农田都逐步建设成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我国的农业生产就可以稳定地、持续地上升,从而我国人民对于农产品的需要就可以得到切实可靠的保证,我国独立的、完整的、现代化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建立就有了牢固的基础。
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农田,是向大自然作斗争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实现这个任务,我们要按照毛泽东同志指示的“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原则办事,即:一方面,要有不畏困难、敢于支配天地的革命意志,对于在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把我国的绝大部分农田都建设成为稳产高产农田,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具有坚强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具体工作上,必须脚踏实地,兢兢业业,一个一个地解决问题,一步一步地夺取胜利。

应当采取什么方针来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呢?一个最重要的方针,就是在种好、管好全部农田的基础上,集中力量打歼灭战。
为什么要在种好、管好全部农田的基础上,来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呢?我国现有的农田中,以生产的情况来分,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产量既稳又高的;二是生产比较稳定,旱涝都可以保收,但是单位面积产量比较低;三是单位面积产量比较高,但是生产不稳定,在各个年度之间升降幅度很大,遇到旱涝灾害就减产较多;四是产量既不稳又不高的。目前第一类农田所占的比重很小,后三类农田所占的比重很大。这种情况表明,今后若干年内我国各种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还要靠那些目前仍占多数的、产量不稳不高的农田来担负。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不是首先把全部农田种好、管好,力争使每一块农田都能逐年有所增产,而是孤立地去进行一部分农田的建设,只使这一部分农田实现增产的要求,不管其他的农田是否增产,那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少数农田增产了,多数农田不增产,有的甚至减了产。如果这样,那就违背了我们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目的。
我们对于农业生产的总的要求是:多种多收和高产多收相结合。既要种好全部农田,又要逐步地建设好稳产高产农田;既要不断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又要稳定地增加总产量。因之,必须对全部农田的生产和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不论是国家或者人民公社,在人力的安排、农业投资的分配以及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上,都应当既重点用于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又适当满足一般农田的需要;在农业生产的组织领导上,既要抓好稳产高产的农田,又要丝毫不放松一般的农田。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各类农田全面地增产,才有可能使各种农产品稳定地持续地上升。
怎样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呢?
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农业落后,仍然是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主要矛盾;只有农业的快一点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更大发展才能获得比较牢固的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发展农业放在当前发展国民经济的首要地位,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改革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给予优先安排。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并且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才有可能在整个国民经济计划的安排中和实际工作中,真正集中力量打好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歼灭战,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要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把我国现有农田中的大部分都建设成为稳产高产农田,是一个比较长时期的战略任务,不是三年五载可以完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安排一个时期的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任务的时候,应当是在做好整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的基础上,根据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实事求是地加以确定,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当冷静的促进派,不能贪多、贪大。也只有明确了这一点,并且取得认识上的一致,才有可能切实打好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歼灭战。
解决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还要解决具体工作安排上的问题。这主要是:
第一,做好全面规划,分期分批地进行建设。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也必须循序前进,建成一批,收效一批,再建一批。
不论就全国来说,或者就一个省、一个专区、一个县来说,都应当做好全面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把国家、集体和群众可能用于农业建设的人力、物力、财力,集中其主要的部分,用在一部分农田的建设上,力求以最短的时间和最快的速度建成一批稳产高产农田;而不应当分散力量,四面出击,把战线拉得很长。就是在每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过程中,也要做好具体规划,集中主要力量,分期分片地进行建设,建成一片,再建一片;而不能不分前后左右,一拥而上,齐头并进。如果不是这样,那就会旷日持久,打消耗战,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不能很快地收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实效,甚至有可能造成很大的浪费。
第二,正确地选择目标,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同军事上打仗一样,必须选准选好目标,力求取得最大的战果。
现有的各类产量不稳不高的农田,情况很复杂,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完全一样,需要花的力量有多有少,建设的时间有长有短,建成后可能得到的效益也有大有小。这就要求我们,在确定每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任务的时候,在确定每一片稳产高产农田建设对象的时候,做好调查研究,把重点选对,把目标选准。就最近一个时期来说,应当首先选择那些建设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区和地片进行建设,以便尽快地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我们进行稳产高产农田建设的目的,从长远说,是为了实现农业的现代化,根本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就近期说,主要在于给国家创建一批稳定的商品粮、工业原料和副食品的基地。因之,国家投资使用的重点,在最近一个时期内,应当是那些能够很快达到稳产高产、商品率高的地区,以及那些单位面积产量虽然不很高,但是商品粮较多的地区。对于那些旱涝灾害频繁,经过国家支援确实能够稳定产量,甚至可以提供商品粮的地区,也要适当予以照顾。至于那些建设条件太差、投资过多、费时过长、见效很慢的地区,应当推迟建设。
这样做,对于后一部分地区,从一时看,是推迟了建设时间;从长远看,则将不是延长而是有可能缩短建设时间。因为先集中力量建设那些条件好、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的地区,可以较快地发展全国农业生产,可以较快地增加国家积累,这样,国家就将有更充足的物质条件,在适当的时机,用较大的力量去建设那些条件较差、工程艰巨、投资较多的地区,使这些地区的建设尽可能地缩短时间,很快见效。我们在确定每一批、每一片稳产高产农田建设任务的时候,应当正确地处理好这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第三,搞好勘察设计,落实各项措施。指挥军队作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我们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也必须切实遵守这条原则。
所有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包括集中的大片的和分散的小片的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都应当逐片地进行规划,认真地搞好勘察设计,具体地落实各项措施。既要摸清地质、水文等基本情况,又要摸清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既要做好主体工程的规划设计,又要做好配套工程的规划设计;既要安排好基本建设的工程项目,做好资金、材料、设备、技术力量和劳动力的平衡,又要安排好各项增产的技术措施。不论是地片的选择、基本建设的施工方案,或者是增产措施的实施方案,都应当采取领导干部、科学技术人员和群众三结合的方法,进行认真的反复的研究,真正做到有科学根据,并且逐一落实到基层单位和地块。对于每一个基本建设项目,都要从枢纽工程一直到各级渠道和田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全面安排,并且定出进度,按照计划的进度和设计的标准进行建设,建成一项,验收一项,建成一片,验收一片。只有这样有准备地、有把握地进行建设才能真正实现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要求。

依靠什么力量来进行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呢?是主要依靠国家投资,还是主要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呢?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针问题。实践证明,正确的方针,应当是把国家的力量同集体和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而以集体的和群众的力量为主。
要发展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应当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援助。过去十几年中,特别是一九五八年以来,国家用于农业的投资,数量相当可观,对于整个农业的建设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今后一个时期,国家用于农业的投资还必将逐步有所增加,国家农业投资的使用也必将把重点放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方面,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就全部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工作来说,不可能也不应当什么都靠国家来办,必须主要依靠群众、依靠人民公社集体力量来办。
这是否可能呢?回答是肯定的。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彻底改变农业的落后面貌,这是我国五亿多农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
的愿望。这个愿望,在过去小农经济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在现在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条件下,依靠集体的力量,就完全有可能逐步地实现。毛泽东同志早在一九五五年我国农业合
作化高潮刚刚出现的时候就指出:“在筹集农业资金方面,农民群众中间有很大的潜在能力。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在资金方面,国家应当给予农民以必要的援助,例如现在已经设立的贫农基金和其他贷款。但是资金的主要的大量的部分,还是应当依靠农民自己筹集。而这是完全可能的。对于农民的潜在力量估计不足,是错误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上册,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三三五页)事实上,过去一个时期,各地已经出现了一批依靠群众和集体的力量,发展农业生产、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先进典型。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的大寨大队,就是其中的一个。
大寨大队是昔阳县山区的一个生产大队。这里原来是一个穷山恶水土地薄,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地方。从一九五二年冬季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他们陆续地垒起了总长十五里的一百八十多条大坝,修下了两条盘山渠,两个水库;把三百亩坡坡地垒成了水平梯田;把四千七百多块地修成了二千九百块,还新增加了八十多亩好地;每亩地平均的粮食产量,合作化以前只有一百多斤,初级社和高级社时只有二、三百斤,人民公社化以后有了显著增加,一九六三年遭了大水,还达到七百四十多斤。在过去十一年中,他们一共向国家交售了一百七十五万八千斤粮食,平均每户二万二千斤。大寨大队搞了这样多的建设,生产发展得这样快,给国家作出了这样大的贡献,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钱,只是向国家借了一次农业贷款,而第二年就还上了。
在党的领导下,组织起来的农民,在发展农业生产和进行农业建设方面,可以发挥出多么巨大的力量,从这里不是可以看得很清楚吗?!可是,我们有些同志,对于这一点,至今还没有给以足够的估计。他们每逢谈到发展农业生产,谈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常常是把群众和集体的潜力打得小小的,把向国家要的投资的数量打得大大的,好像国家少出钱或者不出钱,农民自己就办不了什么事情。其实,这是不相信农民的力量,是一种包办代替、恩赐观点的表现。应当看到,生产斗争同阶级斗争一样,不能包办,不能恩赐,只能依靠群众自觉地起来用自己的力量去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引导群众较快地去革掉低产之命,革掉落后之命。许多的事实证明,农业的生产和建设,如果不去很好地组织和发挥群众的和集体的力量,只是伸手向国家要钱,不但会助长一部分农民的依赖思想,而且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甚至造成浪费;反之,只要很好地组织和发挥群众的和集体的力量,就可以既做到因地制宜,又做到多快好省。当然,对于群众和集体可能用于农业建设的力量,也要进行具体分析、具体计算,不能无根据地硬压任务;并且要做到合理使用,不浪费一个工,不浪费一文钱。
在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工作中,我们应当普遍地提倡发扬大寨的精神,走大寨的道路。
我们所要发扬的大寨精神,所要提倡的大寨的道路,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依靠集体力量,勤俭创业,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地和因地制宜地进行农业建设,发展农业生产的道路。
毫无疑问,只要全国所有的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都发扬大寨的精神,都走大寨的道路,我们就一定能够很快地建设起一批稳产高产农田,就一定能够很好地实现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要求,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我国的农业。


第5版()
专栏:

把政治工作做到财贸部门的业务活动中去
杨春旭
没有无产阶级政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财贸工作
在财贸工作中,如何处理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问题,同样是一个根本性、方向性的问题。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保证财贸工作沿着革命化的道路前进;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多快好省地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财贸工作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财贸工作和资本主义财贸工作的根本区别所在。政治是灵魂,是生命线。有无产阶级政治,就有社会主义财贸工作;没有无产阶级政治,就没有社会主义财贸工作。如果抽掉了政治、抽掉了生命线,社会主义的财贸工作就会变成资本主义的财贸工作。资本主义的财贸工作,决不可能为社会主义生产服务,决不可能为劳动人民服务。
财贸工作的具体情况说明,认真地学习解放军,学习大庆,加强政治工作,是十分重要、十分迫切的任务。
财贸工作带有比较复杂的政策性。它联系到农业和工业,联系到城市和乡村,联系到生产和消费,联系到出口和进口,联系到农业上的丰收、平收和歉收,联系到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等等。因此,财贸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涉及到党对各方面的政策。只有加强财贸部门的政治工作,才有利于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政策。
财贸工作带有十分广泛的群众性。不论是商品的收购和销售,不论是银行的贷款和存款,不论是财政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和生产者、消费者打交道,都是和人民群众打交道。因此,财贸工作的一切活动都涉及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都涉及到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的发挥。只有加强财贸部门的政治工作,才有利于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
第三,在财贸战线上同其他战线一样,存在着比较尖锐的阶级斗争。实际生活表明,财贸战线上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社会主义经营作风和资本主义经营作风的斗争是普遍存在着的。为了保证阶级斗争的胜利,在财贸队伍中,以阶级教育为纲,加强社会主义教育,不是一早一晚的临时工作,而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因此,从财贸工作的政策性、群众性和阶级斗争的尖锐性等方面来看,都说明在财贸部门的一切业务活动中加强政治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政治和经济的统一,红与专的统一
政治与经济、红与专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方面,要反对不问政治迷失方向的实际家,另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
从一个企业来说,办得好的,是政治和经济统一的结果,今后要把企业办得更好,就更要强调政治和经济的统一;从职工个人来说,进步得快的是红与专统一的结果,今后要进步得更快,就更要强调又红又专。财贸部门“五好”企业的标准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六好”职工的标准包括红与专两个方面,就是体现了这个观点。
政治和经济,红与专为什么要统一呢?我们知道,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灵魂,政治必须挂帅。挂帅就是“挂”经济的帅,要求经济跟着政治走。问题在于要“挂”上。红与专也是如此,红“挂”专的帅,要求专跟着红走。问题也在于要“挂”上。“挂”就是结合,如果不结合,挂帅就落空了。实际上,政治这个灵魂是在经济内部起作用的,而不是离开经济而起作用的。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与经济、红与专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离开了一面,另一面就不会存在。因此,我们要坚持在政治挂帅的指导下,实现政治与经济的结合;在政治和经济结合的基础上,实现政治挂帅。
为了很好地坚持政治与经济统一的观点,必须明确地解决财贸部门加强政治工作的目的性。财贸部门加强政治工作的目的,是为了鼓起广大职工的革命精神,正确地组织财政收支、金融活动、商品流通和对外贸易,更好地为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服务,为城乡人民生活服务。
把经常的政治工作和政治运动结合起来,扎根于基层
要把企业真正办好,要使职工革命化,在政治工作上要抓两手,一手是日常的政治工作,一手是政治运动。这两手都很重要,都要抓好。政治运动是大规模的革命运动,它具有影响大、收效快的特点。不失时机地抓好政治运动,是政治机关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但是,运动究竟是暂时的。长期的工作仍然是日常的政治工作。一点一滴的日常工作是基础。没有基础工作,就没有政治运动。做好了基础工作,就能搞好政治运动。日常工作能过得硬,政治运动来了当然也能过得硬。一个企业是如此,一个人也是如此。这是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真理。因此,我们坚持把政治工作做到日常业务活动中去。哪里有业务活动,哪里就有政治工作;哪里有人,哪里就有政治工作。在柜台上要做政治工作,在运输线路上要做政治工作,在货物出库入库的时候要做政治工作。一切业务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四个第一”,“三八”作风,都要落实到人。人的作用,不活动看不出来,一活动就看出来了。过硬不过硬,在活动中才能表现出来。政治工作的效果在业务活动上表现出来,政治工作也要在业务活动中去做。政治工作要抓活的思想,活的思想存在于日常业务活动中,到日常业务活动中去抓,就能够抓到活的思想,活的思想抓到了,就能够把政治工作做得切合实际、有的放矢、生动活泼。
机关工作和基层单位的工作,都很重要,但是,机关和基层单位比较起来,基层单位更重要。因此,无论是业务工作也好,政治工作也好,应当把抓好基层单位的工作放在第一位。一切工作的根子都要扎在基层。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处在财贸工作的第一线。财政银行的收入支出,贷款存款,商业部门的收购销售、调运储存,都是基层单位直接经手的。所谓财贸工作联系各方、涉及面广,是谁在“联系”、谁在“涉及”呢?是基层单位直接“联系”、直接“涉及”的。把基层单位的政治工作做好了,就可以把党的政策“不走样”地贯彻执行,就可以顺利地克服各种困难,就可以充分地发挥社会主义财贸工作的优越性,实现财贸工作的各项任务。
政治工作要做得生动活泼,“有骨有肉”,要和广大职工交朋友,要团结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群众。既要讲清革命道理,又要解决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例如,企业里的劳逸结合问题就是一个重要问题。解决得好,就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解决得不好就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人的干劲,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说无限的,是指新的发明创造,劳动的熟练水平是无限的;说有限的,是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要有劳有逸。革命的政治工作,不是发号施令的工作,也不是形式主义的工作,更不是粗枝大叶的、浮在表面的工作,而是和群众打成一片,共呼吸、同命运的工作,是有生动内容的、细致深入的工作。这样的政治工作是生命力最强、威力最大的政治工作。基层单位有了这样的政治工作,在一切重要问题上就都能够过得硬。
做好机关和基层单位的政治工作,要有必要的政治工作机关和政治工作人员抓政治工作,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我们党的政治工作历来是群众性的工作,因此,政治工作不仅要依靠政治工作人员来做,而且要依靠行政工作人员来做,要依靠共青团、工会等各方面的力量来做,只有这样,才能把政治工作做得更好,更深入。


第5版()
专栏:

  运输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张务栋 杨冠雄
农业物资运输的特点取决于农业生产的特点。农业物资包括农副土特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民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三大类,农业物资的运输有下列几个特点:(一)农业生产本身具有种类多、数量大、面广而分散的特点。因此,农业物资运输随之具有种类多,数量大,而装卸点多,批量小,线路上的货运量集中程度较小等特点。(二)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十分显著,同时,农业生产由于受到天时的影响,各年的产量常有较大的波动,而提供商品的数量波动更大。这就使农业物资运输的季节性显著,同时,常常会在各年之间在地区上、方向上、种类上、数量上发生重大变化。(三)农业生产的时间性很强,各个生产环节都必须不误农时,因此,各种农业物资必须保证及时运输。(四)农产品的体积一般较大,重量一般较轻,其单位容积的重量也就较小。因此,农业运输的车辆载重利用率较低;再由于农产品的价格较低,虽其运输费用并不很大,但所占比重却较高。(五)运输环节多,短途运输多。
运输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
运输是农业生产经常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之一,现代化运输是现代化农业的必要条件。为了正常的进行生产活动,必须根据农事季节的需要运送肥料到田间,需要经常到田间从事作物管理,而生产出来的产品又要从田间运回农场、社队仓库和生产者家里;在工农业发达的国家,使用机动车辆来为农业服务已经非常普遍,其用途不仅表现在上述几方面,而且用来与农业机构配合工作,用在施肥、灭虫等方面,大大促进农业的发展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运输对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还表现在农村以自己生产的农产品供应城市,而从城市取得自己需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指工业品)。农业本身的地区分工使得农产品在区际和区内也出现交换的需要(主要是粮食产区与经济作物产区之间),以互通有无,相互支援。例如种籽的调换,丰产区对灾区的支援等。
借交通和运输的手段缩短时间和距离,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我国短途运输和田间运输所占用的劳动力比重很大,据典型调查,目前在平原和丘陵地区,仅田间运输所占用的劳动力,在农副业生产的总劳动量中约占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在山区约占百分之六十左右,因此运输条件的改善,不仅可以提高运输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腾出大量劳动力,加强田间管理,扩大农业经营范围,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从而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品种更多、数量更大的农产品,而且可以为逐步减少农业劳动力,并转移到其它生产事业中去创造条件。
此外,由于有良好的运输条件,运费可以降低,增加农牧民的收入,这不仅使农民生活得到改善,而且使农民有可能购买更多的农业机具、化肥等生产资料,进行扩大再生产,从而促进农业的发展。
运输对农业生产布局的作用
运输对农业生产的地区布局,也有重大的作用。在那些荒无人烟,但有着大量肥沃土地的边远地区,为了把它们开发成为粮食基地和经济作物基地,需要大批移民,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也需要运进去,同时,还要把边远地区的产品运出来,因此,就需要有现代化的交通线路和运输工具。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广大可垦荒地的大规模开发,都要以运输条件的改善为其先决条件。
运输条件的改善为现有农业地区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充分合理地利用各地区的自然条件提供物质前提。由于便利、迅速、廉价的运输条件,可以把最适于本地生产的大量农产品运出去,也可以把本区需要的农产品运进来,因而有利于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的商品性。例如,四川省在成渝铁路、宝成铁路相继通车和川江航运条件大大改善以后,大量余粮得以外运,既有效地支援了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又对省内广大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沿线甘蔗、棉花等经济作物也得到了发展。
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生产地域性限制较大、季节性很强的易腐农产品的生产布局,具有特别显著的作用,这是因为快速运输、冷藏运输设备保证了这些产品的外运。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广大山区的各种资源异常丰富,运输条件的改善可使这些地区过去积存的大批“死角粮”成为活用粮,使药材、茶叶、贵重的竹木和其它土特产不再货弃于地,成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用物资。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少数民族地区多为牧区和山区,运输条件的改善,对于我国的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运输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布局,特别是商品性较强的经济作物的布局具有显著影响。
运输是联系工业与农业的物质支柱,工业布局要紧密与农业布局相结合,农业布局也要考虑工业布局的要求,这特别明显地表现在农业原料作物的布局及其相应的加工工业布局方面,两者都必须考虑现有的和可能提供的运输条件。运输条件较好,工厂的规模可以大些,集中些,农业原料的种植面积也可以大些,集中些;反之,运输条件较差,则工厂的规模要小些,分散些,农业原料的种植面积也要小些、分散些。
在现代化陆上运输尚未出现以前,农业生产往往分布于河流两岸一定宽度的地带,这不仅因为农业生产离不开水,而且也因为河流是天然的交通线路,便于运输。在现代化陆上运输很发达的今天,内河航道对农业布局特别是经济作物布局仍然具有一定影响。
某些经济作物(如棉花、烟叶等)虽然不如甜菜、甘蔗等要那样紧密地与工业布局相结合,受运输条件的影响那么大,但在考虑生产布局时也必须考虑到接近有关的工业企业。
在配置粮食作物时,同样要考虑到运输因素。林业和热带作物的布局,不像一般农作物只是一、二年的事,而是十几年、几十年的事,布局时应郑重考虑,特别是在交通困难的地区更应如此。
运输是联系城市和乡村的纽带。郊区农业要供应城市每天需要的蔬菜、肉类、乳类等产品,这些产品含水量特别大,极易损耗腐坏,如从远地集中若干批运来,不仅增加消费者的负担(或增加国家补贴),而且降低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因此,运输条件对这些产品的生产布局具有极为明显的影响;即使在条件较差的城市郊区生产,也通常要比从远地运来便宜,供应也能保证经常、及时。郊区副食品生产实行“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是十分正确的。近几年,各地都积累了一些经验。如离城区愈近,多种植叶菜和细菜;离城区愈远,则多种植块根菜和粗菜。因为叶菜、细菜的产量大,需肥多,水分多,比较娇嫩,配置在离城区较近的地方,既便于城区支援农业机具、化肥、粪肥、污水和劳动力,又便于运送产品入城,减少运费和损耗。
运输作为农业生产经常的、必不可缺的条件之一,对于生产队作物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当前田间运输尚为牲畜驮运、人背肩挑、社员下田下地都是步行的情况下,我国广大农村的蔬菜都种植在村庄附近,就有力地说明了这一点。当然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运输对农业生产布局的限制将愈来愈小,从而为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创造愈来愈好的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