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3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剧评

豪情浓墨绘英雄
——观摩京剧现代戏《杜鹃山》学习笔记
何慢
一九六四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出现了许多塑造现代革命英雄人物艺术形象的优秀剧目。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演出的《杜鹃山》(根据王树元同名话剧和辽宁评剧院同名评剧本改编),即其中之一。
《杜鹃山》有一个鲜明的思想主题,它通过戏中主角之一——乌豆,从自发的革命农民转化成为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艰辛历程的描写,塑造了党代表贺湘与乌豆两个英雄人物,阐明了:革命的历史证明,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的一切革命者,只有在党的领导之下,置身于革命队伍之中,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把思想武装起来,严格执行党的政策方针和遵守革命组织纪律,把自己从自发的斗士改造成为自觉的、集体主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才能真正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
宁夏回族自治区京剧团的《杜鹃山》,以京剧艺术和剧团自己独特风格的演出,突出地体现了这个思想主题。
戏,是在粗犷、纯朴、豪壮的气氛中进行的。整个演出,就像一幅巨卷泼墨人物画,雄浑、酣畅、协调、完整,表演上立意很新,充满了农民参加革命初期的那种壮志豪情。
人物一出场,墨色就很浓。
舞台序幕揭开,呈现出悬崖峭壁,怪石野草,杂陈在昏暗沉寂的深夜里,忽然几声枪响,锣鼓紧急,在人声呐喊中,出现了浓眉大眼,蓬发虬须的乌豆(李鸣盛饰),他戴着手铐脚镣,身穿囚衣,可是,脸上满露着“猛虎回山”的自豪神色。看得出来,地主土豪的铜锁铁链,丝毫也没有磨蚀他“庄稼汉都要翻身”的壮志,而这些手铐、脚镣、囚衣,反而衬出了他那“誓报旧恨新仇”的锐气。
此时此地,人物正好高歌言志,演员李鸣盛,以老生与黑头交融而组成的苍劲醇厚的唱腔,唱:
黑夜中冲出了天罗地网,
雄鹰展翅又飞翔。
千斤镣铐难阻挡,
猛虎脱险又回山岗!
尽管山下枪声紧急,他仍然沉着、激愤地在岩石上撞击手铐,终于将手铐挣脱了,敏捷地抓住山上一条粗藤,奋力纵身跳涧而去。待伪靖卫团长“毒蛇胆”带领他的团丁、地保等爪牙追来的时候,乌豆早已无踪无影,远走高飞了。
从这一节戏中,我感到:明朗的人物形象,纯朴的生活气息,浓郁的京剧色彩,是这样交织形成的:一声紧急锣鼓,几个简练有力的动作——急上场、脱铐、跳涧,四句富有感情的唱腔,贯串着农民要革命火焰一般的感情,就墨色浓烈地把一个性格刚强,有“万夫莫当”之勇的乌豆形象,轮廓明朗地留在观众印象之中了。
看来,京剧《杜鹃山》的创作集体——编剧、导演、演员、音乐和舞台美术工作者,都不仅十分一致地重视生活、人物、主题和京剧艺术的特色,而且很重视人物出场时在观众中“第一次印象”的明朗感。
人物出场时,给观众“第一次印象”的明朗感,会给下面的戏进一步深入刻划人物和阐明思想主题,提供有利的基础,但是,这毕竟是人物轮廓的勾勒,距离人物形象的树立还很远。要把人物形象成功地在舞台上树立起来,还必须对人物的性格、思想、感情,步步深入地层层展示。
序幕以后,第一场戏,演员李鸣盛似乎把他演的乌豆,定了一个基调。这个人物,粗壮而不莽撞,胆大中有几分心细;因此,他的动作、唱腔,都显得勇猛之前有沉吟,豪放之中有持重。这个基调,是合乎乌豆“这一个”人物的。因为他这一次“猛虎脱险又回山岗”,已经是第三次了。虽然为了“庄稼汉都要翻身”,他敢于天不怕地不怕地向地主土豪猛打猛冲,可是,他那支“冒牌”的“红军铁血团”,却是三起三落,每次都失败了。弟兄伤亡,血的教训,迫使人物在行动之前,不得不有所思索了;然而,这个时候的乌豆,到底还是个自发的斗士,虽有思索,却又粗疏。
下面一节戏,可以看出,演员李鸣盛,是准确地掌握了乌豆这个人物特征的。
三次失败的教训,“杜鹃妈妈”的劝告,红军在湖南节节胜利的消息,都使乌豆想到湖南去找红军。因此,当“铁血团”的战士都高喊到湖南去找红军,找共产党的时候,他稍微沉吟了一阵,旋即猛步向前,站到“铁血团”的旗帜下,稳立在山岗,充满了沉痛而坚定的感情说:“咱铁血团,立了三次,败了三次,现在不能再胡闹了。全体集合,上湖南找共产党去。”
几经周折,他们决定用“劫法场”的办法,将被“毒蛇胆”关在狱中,即将杀害的一位女共产党员救出来。这样,既可以救出一位共产党员,又可以“抢”来共产党,和党建立联系。
这种行动之前有思虑、将要行动有安排的人物活动,使我们虽然没有看到三次失败之前的“红军铁血团”和乌豆是什么样的人,但通过演员的表演,使我们很容易想像得出他们的过去,从而能看得出他们现在的发展和变化。
导演和演员,在前几场戏对乌豆的形象塑造到相当深度之后,接着就把主要艺术力量,集中使用在女共产党员贺湘(李丽芳饰)上山之后的描写。因为乌豆思想的成长,从自发到自觉的转化;共产党人贺湘形象的树立;党的威信在杜鹃山上的奠定,关键都在贺湘上山以后的戏中。
贺湘上山这场戏,表演的轻重主次,分得很清楚。这场戏,头绪较多,有庆功、闹酒、分财、阶级分析教育等等。如果把表演的重点放在庆功、闹酒等情节上,戏当然会热闹些,但是,这对后来贺湘进行阶级分析教育的气氛会减弱,对塑造贺湘、乌豆的形象也都会减色。因此,导演和演员,对庆功、闹酒、分财等情节,没有作过分的渲染,只是简明扼要地点了几笔;而把表演的重点,放在贺湘进行阶级分析教育这一节戏上。这样选择表演重点,突出剧本的思想性,显然是颇具匠心的。
党代表贺湘是党派到杜鹃山来的,途中险些被“毒蛇胆”杀害,农民弟兄在最危险的时刻中救出了她,在抢救她的时候,看到了她在敌人面前的英雄气概,因此,她一上山,就得到了绝大多数“铁血团”战士的拥护,和他们建立了阶级感情。只有温七九子(殷元和饰)害怕贺湘到来,会影响他在山上的权力地位,因而百般挑拨贺湘同乌豆和战士之间的关系。并且诬蔑贺湘是“女人头发长,见识短”。而山上个别的战士和乌豆本人,阶级觉悟还没有提高,对革命的真正意义和党的政策方针,一时还不能理解,因而,听信了温七九子的挑拨,不信任贺湘,这就使贺湘处于十分尖锐的矛盾之中,她必须解决这些矛盾,使乌豆提高阶级觉悟,揭露温七九子的阴谋,但又不能操之过急。
在这样情境之下,杜鹃山接连发生了:滥收新战士;不宽待俘虏;不照顾合法商人经商和错把长工当土豪等四件严重违犯党的政策的事。这四件事,又都是温七九子主使的。
这时候,贺湘态度分明,对温七九子的错误行为,表现得非常坚定,一定要按照党的政策办事,严格挑选新战士;优待俘虏;照顾合法商人。但对错把长工当作土豪一件事,则采取了耐心启发的态度,有意识地通过这个事件,使乌豆和战士懂得阶级分析,懂得谁是阶级弟兄,谁是朋友,谁是敌人。使大家在革命斗争中,知道团结什么人,打击什么人。
这一节戏,演员的内心思想感情和外部形体动作,都结合得很紧,运用得很准。
在温七九子的挑拨下,激起了乌豆的愤怒,他带着病上场,责问贺湘:为什么“做事不为穷人想,反为豪绅倒帮忙,分明是假冒共产党!”说到激动处,竟要向贺湘动武。这时,一群战士迅速围拢,卫护贺湘。
贺湘看见乌豆要动武,稍微震惊了一下,随即镇定下来,轻轻拨开卫护她的战士,稳步走到乌豆面前,问他:“为什么要打长工?”又问大家:“谁给土豪干过活?”经过一阵犹豫,每个人都回答,给土豪干过活,连乌豆本人,也给财主抬过十四年的轿子。这一问,是非接近清楚了,贺湘以沉稳而发人深省的声调问:“难道你们都是土豪,都应该挨板子?”
演员运用的语气,既有力量,又亲切,既抓紧了启发教育的时机,又沉着无躁。整段念白,又都在京剧语言节奏之中,比较准确地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阶级感情和革命气度。
由于贺湘有力和亲切的指引,使乌豆第一次懂得了阶级分析,因而他激动地唱:
请恕我性情粗鲁不会讲话,
不懂得共产党革命的“王法”!
这两句话,不仅很合乎乌豆“这一个”人的性格,而且使这个人物可爱又可信,这,一方面,固然是演乌豆的演员,表现得诚挚;另一方面,也还在于演贺湘的演员表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宽大胸怀,促人猛省,才能使乌豆思想转折的语言,获得强烈的艺术说服力。
因为人物的发展,在表演上层次鲜明,重点突出,所以在乌豆最后一次违犯组织纪律,私自冒险下山与敌人作战,几乎全军复没,经过党的教育,彻底悔悟,向自觉的革命战士转化,就显得水到渠成似地可信。从而比较完善地体现了戏的思想主题。
整个戏,在艺术革新上取得的成就,也是十分可喜的,李鸣盛老生腔的突破和融合;李丽芳的大小嗓结合,都很成功。
这出戏如果再进一步加工的话,似乎可以把“杜鹃妈妈”被敌人劫去,乌豆下山夺回的情节,再推敲一下。因为像戏中现在所表现的,把敌人灌醉,把“杜鹃妈妈”抢走的情节,安排得不尽合理,因而可信的程度较弱。除此之外,再把贺湘、乌豆以外的人物作进一步深入地刻划,使他们更丰满,更生动,更完整些,则可以预期,《杜鹃山》将以思想性、艺术性结合得比较美,富有京剧特色的优秀现代戏而列入京剧艺术宝库。(附图片)
党代表贺湘(右)在对乌豆(左)进行党的政策的教育。
陈志摄


第6版()
专栏:

演麦力生老人的体会
 高百岁
我在京剧《柯山红日》里扮演藏族民歌手麦力生。这是位老艺人。他世代卖唱,受尽了人间之苦。他富有忠厚直爽,倔强侠义的性格。他对奴隶主怀有深仇大恨。一九三五年红军长征路过金沙江时,他接触过红军,对革命有认识。演好这个人物,对于真实地反映奴隶们迫切要求获得解放的心情,对于歌颂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胜利,以及歌颂解放军为藏族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的精神有着重要意义。
怎样把麦力生这个形象树立在舞台上,对我来说是有困难的。因为,我虽然演了五十年的戏,但未曾扮演过真正创造历史的劳动人民形象。尽管有困难,我必须把他演好。
按照剧本规定,麦力生第一次出场是被柯山土司柯陆亚德的武士们抓回来的。这时他已经知道当年的红军到了柯山脚下,所以当柯陆亚德侮辱他的时候,他敢于当面以理辩驳。在柯陆亚德命他唱歌跳舞时他有大段的演唱。这段唱词从含蓄到显露地表达出人物对奴隶主的控诉,对奴隶们的鼓舞,以及对红军的怀念和盼解放的渴望。编曲者管公衡同志对这段唱腔作了一些新的设计,安排了以高拨子、吹腔为基调,并吸收藏族民歌的音调加以揉合来表现人物。我根据唱词的要求尽量想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开始“柯山顶上雪茫茫,世世代代有虎狼”的一节,从高拨子导板起转原板,强调对奴隶主的控诉,带有低沉悲郁的心情。从“当年的菩萨从天降”到“虎归来更猖狂!”的一节里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从对红军的怀念转到对奴隶主怀有深切痛恨。随着人物演唱情绪的发展,唱到“休叫苦、免悲伤,昨夜雪山放红光”,“红旗耀眼放光芒!”时,突出人物对解放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最后唱到“盼星星、盼月亮”,“奴隶们翻身见太阳!”人物的喜悦之情达到了最高峰。
对于这一大段唱词,有京剧界同行提出疑议,认为麦力生在奴隶主的面前这样演唱太外露了,不够真实,这意见很值得我们参考,目前我是根据现有的唱词这样处理的。这段唱词长达二十六句,以高拨子、吹腔为基调揉合藏族民歌的表现方法,我自己感到尚能体现麦力生此时此地的人物思想,对表现麦力生的倔强性格、革命激情提供了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段。
第五场戏是麦力生到杨司令员处去“讨令”。根据剧情的发展,距第一次出场时相隔八年,全国各族人民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可是柯山寨依然如旧,麦力生才从柯山寨逃跑出来。这时他已被奴隶主用滚油烫伤了身体,挖去了左眼。由于解放军给他治好了烫伤,他特别感谢解放军,所以当他听说反动土司制造叛乱时,他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来到了杨司令员的办公室,愿讨一令,说服洛卡,表达他那为革命鞠躬尽瘁的心愿。这段戏,仍然是以唱为主来表现的,共有八句唱词。但是在唱腔的设计上没创新腔,而是二黄原板老调借用。不过我是吸收了孙(菊仙)派、汪(笑侬)派,高(庆奎)派与麒派的唱腔揉合一起来体现麦力生这时的心情。如“谢首长关心我感之不尽”在“关心我”这三个字的处理上是长腔,这是孙派的唱法,如豪放的“黄钟”细腻而又醇厚,能蕴蓄地体现出他内心深处的感激之意。在“唯有那柯陆亚德别有野心”一句中,对“别有野心”处理为拖腔,表现他对奴隶主的愤怒情绪。到“我劝洛卡若遇着叛匪盘问”时,对“我劝洛卡”的唱法突出间顿,表示斩钉截铁的完成任务,这是汪派的唱法。最后一句“为革命死也甘心”又一个长腔,回到麒派的唱法来。以慷慨激昂的情绪鲜明地表示出最后为求解放,忠于革命的决心。
我之所以没创新腔,吸收了汪、孙、高各派的唱腔加以揉合,是因为这些流派的二黄腔特别好,各具特色,如孙派的黄钟大吕苍劲有力;汪派的悲哀凄凉以及刚烈激情;高派的高亢有力,能够借用过来表现人物。我以为创新、变旧的目的是正确树立人物形象,而且还要我们在新的思想内容要求下,保持京剧的特色。我们不能为创新而创新,不能为腔而腔。
在麦力生的形象刻划上,说白也是问题,我开始时是念韵白,但是当我念到“毛主席”“解放军”“首长”“司令员”……这些新的词句时,总是感到非常别扭,像外国人讲中国话。尽管他是长须老者,也是不能传达出真实的感情来。人物感情要求我必须放弃五十年说韵白的老习惯,我决心说京白,这次重排,我进行了京白的尝试。经过一段实践,全念京白又很不习惯。特别是当人物感情激动,表现人物对党忠诚,对敌人激愤时又显得平淡无力,不能传达出这位老人的倔强性格。经过一番研究,我对全部念白作了这样处理:基本上用京白,但有别于京戏传统中丑角或是花脸的京白,对台词的念音进行推敲,掌握人物心情的起伏变化,和人物之间的感情交流以及语言交流。利用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使之富有音乐性,我自知运用的生硬,不够贴切,但我是想在某些语中尽量使念白的台词产生传达思想感情效果的。
京剧艺术十分注意身段形体动作,它具有严密的程式和高度的技术性,讲究夸张、洗炼、舞蹈化和雕塑美。但是以往旧有的技巧是表现古人的凝固的死东西,麦力生的化妆造型虽是白发苍苍,服装是宽袍大袖,这也只是一些有利条件,原封不动地运用传统老生程式动作来表现麦力生这样一位藏族老人是很困难的。因此我在形体动作处理上,第二场主要是以生活动作为依据,在歌舞时用一点藏族舞基本动作,同时也采取化用一些《徐策跑城》的步法、身段表现人物心情。在载歌载舞时,不能为舞而舞,而要歌、舞、做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联系,这样既能揭示人物的行动,又有藏族生活气息,这既是京剧旧形式的采用,又有所删除和增益。
我演的麦力生是非常粗糙的,离剧本要求相差甚远,但是我有决心在广大同行和广大群众的帮助下不断加工提高。
我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在京剧艺术大革命中,我人老心不老,决心听毛主席的话,好好读毛主席的书,向工农兵群众学习,向文艺界同志们学习特别是向新的一代学习。不惜毕生精力,改造思想,为彻底实现京剧艺术的伟大革命运动贡献力量,更好地服务于工农兵,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