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8日人民日报 第8版

第8版()
专栏:

京剧艺术的发展 
尚小云
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来自祖国各地的京剧工作者,以高度的革命精神,运用京剧艺术,反映了我国民主革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以及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战线上的阶级斗争,塑造了一系列光辉的工农兵英雄形象,给了观众强烈的感染。这是京剧艺术一次翻天复地的伟大革命。每次观摩归来,我的激动的心情,都久久不能平静下来。
我从事京剧工作五十多年了。解放了,才认识到一个戏曲工作者应该走的道路:为工农兵服务。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鼓舞下,我曾经致力于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和对舞台艺术进行革新,觉得这就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了。
可是,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在蓬勃地发展,时代在迅速地前进,而我们京剧艺术,却老是在封建时代打圈子。慢慢地,我发觉人们渐渐地不那么爱看我们的演出了。广大的观众,争先恐后地要求看《夺印》《李双双》《霓虹灯下的哨兵》,家长们鼓励儿女去看《年青的一代》《三代人》《千万不要忘记》,就很少有人鼓励自己的孩子去看《拾玉镯》《大登殿》……!京剧流传了多少年,为什么现在人们不爱京剧艺术了呢?这个问题在心里闷了很长时期,找不到一个明确的答案。现在才明白,不是人们不喜爱京剧,是京剧脱离了时代,脱离了群众,和人民的思想感情和革命要求渐渐疏远了……这真是关系到京剧能不能为工农兵服务,关系到京剧本身存亡和发展的问题啊!
党的号召,像贯耳的春雷,豁然震醒了我们:京剧艺术必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反映伟大的时代,出社会主义之新。在这个光荣的任务中,京剧工作者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眼界开了,心里亮了,全国京剧工作者意气风发地投入了这场革命,放下了那些朝笏、宫灯、羽扇、罗帕,收起了那些一摇三摆,忸怩作态,从死人身上挺身而起,坚决地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立志要创造出社会主义的京剧艺术,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在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中,舞台上出现了一些很好的戏。看,《芦荡火种》的阿庆嫂、《奇袭白虎团》的志愿军团长、严伟才,《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李玉和,《箭杆河边》的佟庆奎,《草原英雄小姊妹》的龙梅和玉荣,《洪湖赤卫队》的韩英……在舞台上站起来了多少光彩照人的英雄形象啊!这些都是演员们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对京剧传统艺术作了批判地继承和大胆的突破所创造的结果。这些英雄形象的思想高度,是任何历史剧里的古代英雄所不能比的。
同时,现代戏内容的革命化,又大大推动了京剧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这样的发展,也是过去任何时代从来未有、也从不会有的。肯定地说,京剧艺术不是不美了,而是更美了;不是被舍弃了,而是更加丰富多采了;京剧的观众不是少了,而是越来越多了。看了观摩演出的剧目,人人都说:“既是现代戏,又是京剧;既给人思想教育,又给人艺术享受。”从舞台上欣欣向荣的动人景象和观众们热烈的反映里,我兴奋地体会到:京剧新生了!是时代给了它新的生命,人民给了它新的生命,党和毛主席给了它新的生命!革命的艺术,和革命一道前进,它的生命,必然是永远旺盛,永葆青春的!


第8版()
专栏:

可贵的努力 有益的尝试 
——看南昌京剧团的两出现代戏
李行
江西省南昌市京剧团演出的《强渡大渡河》,比较真实可信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在敌人强大兵力封锁下强渡天险大渡河的英雄事迹,十八位勇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品质,给了我们很大的教育和鼓舞。应当说,江西省南昌市京剧团的同志们,为反映现代生活、塑造新英雄形象所作的艰苦努力,在这出戏里,取得了可喜的收获。
京剧表现古代战争、塑造古代战斗英雄的舞蹈身段,是从古代的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用以表现现代战争、塑造红军战斗英雄的形象,存在着内容与形式之间的矛盾。《强渡大渡河》的演出,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最主要之点便是他们在表现新的生活内容时没有硬搬旧的表演程式,而是从生活出发,有选择地运用传统程式,改造传统程式,并且创造了一些新的程式化动作,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新内容与旧程式之间的矛盾。例如,在“强渡”一场中,表现船在险涛恶浪中冲破敌人的密集火力向对岸疾驶,船身颠簸,勇士们时而卧倒闪过敌人火力,时而奋力推桡加速前进,时而开枪反击……运用了传统的划船的虚拟动作,和“探海”、“踹鸭”、“盘腿卧鱼”等跌扑功夫。这些传统的表现程式,根据战斗的方式(用步枪、机枪而不是用弓弩刀矛)和战士的服装、气质等方面都与古人有显著不同的情况,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造,或者重新组合。因而,这一战争场面才比较真实可信。又如,在第一场中,导演和演员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持枪、背枪、整队、向左转……等动作加以提炼,创造了一些新的舞蹈身段,这些具有一定典型性的舞蹈身段,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戏的现实感,更是值得称道的。
其次,这出戏在编导方面,也有一些可取之处:从接受任务,行军开始,以夜袭敌人为铺垫,到强渡形成高潮,到歼灭对岸敌人结束,情节比较集中,重点突出,具有京剧武戏的特色,便于以舞蹈身段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出。几支昆曲合唱安排的地方也很恰当,气势雄浑,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以十八勇士的塑像配上《长征》诗的合唱作为序幕,收到了一开幕就点明主题的效果,构思是比较新颖、巧妙的。
另一出戏《李双双》,是从豫剧本移植过来的。京剧本对豫剧本来说,虽然在结构、情节等方面很少改动;但是,为了适应京剧的艺术表现手段的要求,在许多地方也作了不同的艺术处理。
《李双双》的导演和演员,努力把握剧本“寓庄于谐”的风格,以严肃谨慎的创作态度,着力从丰富的生活情趣中去揭示出它所蕴藏的思想意义,而不单纯追求表面的剧场效果,整个演出给人以朴素、简洁的印象。扮演李双双的雪湘蓉同志,嗓音宽亮,唱腔圆润,动作利索大方,从人物出发有选择地运用了一些传统程式和表演技巧。同时她注意了人物性格中耿直、泼辣的一面,也注意到了角色性格中热情、稚气的一面,力图把人物形象塑造得丰厚一些。例如,在第一场李双双批评孙有婆放猪糟踏庄稼的一段戏中,剧本上只有几段不长的念白,演员却能够从语气、神态、手势及爽朗的笑声中,体现人物的基本性格,给我们留下了印象。
如何解决布景与虚实结合、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京剧表演艺术之间的矛盾,是一个新的课题。从观摩演出大会中已经上演的十多个剧目来看,每个剧团都在进行认真的探索。《李双双》的舞台设计,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作了有益的尝试。一道印着河南民间图案的蓝白花布作为舞台外框,一道中央有一幅象征农村人民公社繁荣景象的图案的底幕,构成了整个戏的舞台装置的基础。加上一个和这些图案风格一致的桥栏和几块石头,便成了广阔的田野;加上一张屏风式的小景片和几件风格相近的家具,就成了喜旺或金樵的家。可以看出,舞台美术设计者吸收了传统戏曲舞台装置的特色和经验,而又有新的创造,试图以最少的带装饰性的布景和几件必不可少的道具,唤起观众的联想,点出剧情所规定的生活场景,制造出剧情所需要的氛围,又适应虚实结合的表演。我认为,设计者的意图是收到了一些预期的效果的。例如第一场,舞台上并没有直接出现河南的村庄田畴,但是,却使人感受到了一些农村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和河南的乡土气息,与表演动作也比较协调。当然,还不能说这一尝试已很完善,但是我们要欢迎这样的实验。
这出戏也还大有加工的余地。例如:剧本的改编对豫剧本删节过多而显得单薄;表演和音乐在破旧创新方面,还不很大胆,因而,能够强有力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段不够多,还不能完全满足塑造新人物的要求……。但是,我们深信,在现有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加工提高,《李双双》定会日臻完美。
(附图片)
李双双指着喜旺说:“打从土改到现在,谁对咱亲?谁对咱近?还不是共产党和毛主席!”  陈娟美摄
红军勇士们征服了大渡河天险,战胜了白匪军,坚守阵地,迎接主力部队过江。  毛秉权摄


第8版()
专栏:

小谈群众角色和群众场面
湖北省观摩团 汪洗
我是一个年轻的歌剧工作者。看了京剧现代戏的演出,内心异常振奋。京剧舞台,长时期以来被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霸占,而今,工农兵以及其他战线上的劳动人民,已成为京剧舞台的主人。不仅如此,在这次会演中,我看到许多剧团为了演好现代戏,既批判地继承了本剧种的艺术传统,又有创新。出现了不少优秀剧目,塑造了不少生动、感人至深的英雄形象,给观众以深刻的教育和鼓舞力量。
通过这次观摩,思想上得到的启发和收获很多,在这篇短文里,我想仅就排演群众角色、群众场面,谈一点体会。
现代戏中,革命群众、工农兵新的英雄人物已成为舞台的主人公。导演固然要细致准确地帮助主要演员创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是在排演工作中首要的任务),但群众角色的创造也是相当重要的。在舞台上经常出现革命群众的集体群像,如果处理不好,常常会影响一台戏的完整性。在传统剧目中,观众时常可以看到“龙套”、“上下手”、“众百姓”的“站门”、“走过”等群众场面,传统戏里的群众角色和群众场面往往不当主要的环节来处理,但在现代戏中,却往往以群众角色和群众场面的排演成色来检验全剧的艺术创造是否完整,否则较难正确地体现时代精神和更好更深刻地体现剧本的主题思想。这次会演中我们看到几个剧目的导演出色地排演了群众角色和群众场面,这也是京剧表导演艺术新的发展。如:《奇袭白虎团》中的志愿军侦察排战士、朝鲜男女群众,《战海浪》中的轮船船员,《六号门》中的搬运工人,《芦荡火种》中的新四军伤病员,《延安军民》中的八路军英雄连,《黛婼》中的景颇族男女群众,《强渡大渡河》中的红军十八勇士等,都排演得精雕细刻,鲜明有力,给人以不可磨灭的艺术感染。这与导演的匠心处理和扮演群众角色的演员们的认真严肃的刻划人物,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艺术创造上的整体观念是分不开的,因而使全剧的演出艺术形象统一和谐,生活气息浓厚,思想行动鲜明突出。其中,我感到《奇袭白虎团》的群众场面处理得相当出色。在第二场美李伪军拷打崔老汉时,在场的朝鲜男女老少群众,不仅在舞台部位调度上安排得突出有力(充分地表现出朝鲜人民坚强不屈、英勇顽强的民族性格),而在场的每个群众都根据不同的年龄、性格,采取了不同的姿态和眼神,有不同的内心独白;但在对敌人的愤恨和怒火燃烧的感情表达上是浑然一体的。在群众角色的位置布局上又采取了一个个小组的静中有动的亮相,整个舞台上呈现出一幅朝鲜人民抗敌不屈的英雄塑像,和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不同性格鲜明突出的集体形象。另一方面,在排演上对反面群众角色的处理,导演也进行了细致的创造,紧紧地抓住每个群众角色的内心活动,给以恰当的舞台调度。如这场戏中站在高坡上的一名李伪军士兵,当他看到伪军官由拷打直到枪杀崔老汉的瞬间,他背过脸去掩面拭泪。李伪军中的士兵有的是被迫当兵,当他看到自己同胞被屠杀的时候,他敢怒而不敢言,只好暗自落泪,这反映了美李伪军中官兵之间的矛盾。这就突出并加深了剧本的思想性,丰富了群众角色的表演创造。


第8版()
专栏:剧场内外

琴弦和心弦
江池文 苗地画
京剧现代戏里的音乐受到了不少观众的赞许,人们说:不失京剧的传统味儿,却又不是照搬京腔大戏里的老腔老调,而是比旧曲调更丰富了,更提高了。
说起来,这新腔新调的得来也并非容易呢!哈尔滨市京剧团演《革命自有后来人》,为了一支开幕曲的调子,乐队的同志们反复琢磨,多次更易草稿,后来又跑到当地革命历史博物馆去搜访抗日战争时期的战士歌曲,选定以进行曲的旋律来创作开幕曲。搬上舞台以后,大家又发觉曲调所表达的政治情绪是对头了,但是,它是进行曲,还不是京剧。不行,再改!最后,变成现在这样子,是京剧的曲调,然而却巧妙地把激昂的进行曲的旋律化进去了。
有些旧的唱腔确实很美,但那种味儿、那种情调却并不符合现代戏里的人物身份。例如《革命自有后来人》里的李奶奶,用的是老旦唱腔,但又不能照搬《吊金龟》里张义母亲的老调儿,因为李奶奶是一位革命的妈妈,这正是旧琴弦难和现代人物的心弦呵!
为了解决这类矛盾,乐队的同志们和导演、演员结合起来,一起突破这个难关,例如《六号门》里的胡二唱的是架子花,按老规矩,架子花与青衣对唱的就很少见了,而在这里不仅要对唱,还要唱反二黄,结果呢?破了旧的,却创作出一种刚健有力、悲愤抒情的唱腔,既符合剧情,又不脱离传统,观众听来熟悉、亲切,琴弦和上了心弦!
《六号门》开幕时也有四句合唱,为了使这四句唱既能传达出工人的气魄,又能有地方特色,天津市京剧团乐队的同志们到东货场去和搬运工人们一起劳动,并采录下工人们在解放前唱过的所有的劳动号子,最后终于觅得称心的曲调。当时向工人们学得的劳动号子虽然多,能用上的也不过十分之一,然而为了更准确地让琴弦和上人们的心弦,不到劳动中去,不到生活中去,不到工农兵中间去,是永远也不会寻觅到那最激动人心的新声的。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