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6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剧评

景颇山上的金凤凰
——试谈关鹔鹴在《黛婼》中的艺术创造
刘乃崇
云南京剧院演出的《黛婼》,主要是通过景颇姑娘黛婼的成长过程,写出了景颇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摆脱了旧的制度和落后的习俗给他们的束缚,把他们居住的地区从一个原始状态的初期封建社会飞跃进社会主义社会,从而体现出党的民族政策的伟大,勾画出祖国各民族团结起来共同建设新社会的美好图景。
黛婼,这个居于奴隶地位的姑娘,不甘心受侮辱、受损害,冲出了山官们的牢笼,投奔了解放军,在党的教育下,提高了觉悟,担任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社长。剧本描写了她在解放的道路上,向多种困难斗争的过程,以强烈的戏剧冲突吸引着观众。她抗拒了山官对她的人身伤害;斥责了山官出面阻挠群众参加互助生产;说服了在山官威逼下不敢斗争、不敢支持她的在群众中有威望的文帅爷爷;并由此动员起来家乡的群众。她就是在这一场复杂的阶级斗争中受到了锻炼,逐渐成长为受到群众爱戴的农村基层领导干部。
这样崭新的题材,崭新的生活内容,崭新的人物形象,出现在京剧舞台上,就要求艺术家们创造出崭新的京剧艺术形式来表现。云南京剧院的同志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成功地演出了这个戏,在舞台上闪耀着浓郁的民族色彩,洋溢着时代的革命精神。
关鹔鹴同志在这个戏里扮演黛婼,她以精湛的演唱艺术技巧准确而细致地塑造出了这个景颇姑娘的生动形象。她从表现生活内容的需要出发,突破了京剧艺术的传统程式,融合进具有景颇族民间生活特色的艺术处理,创造出既富有民族民间生活色彩又符合京剧艺术基本规律的、与革命内容相结合的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她在戏里的表演动作色彩鲜明,富有节奏感。在黛婼挣脱了山官们的“吃人的篾索”逃下山去的路上,她高唱着“挣断千斤铁锁链”,冲出樊笼,在山道上滑跌了一跤,蹲踞在地,挣扎着裹着紧上衣、破统裙的身躯,甩动起披在脑后的乱发,深沉的眼光里透出了愤恨、惊恐、徬徨的感情,一个短暂的停顿,把这只“飞来飞去落哪边”的小雀鸟的心情体现了出来。追捕者赶来了,她闻得声音,右臂往身后伸出一指,回头一望,转身躲避。躲过追捕之后,仍感到无路可走。随着突然升起的清脆的笛声,她徐徐扬起了头,在眼里出现了她心目中的“红星”——解放军的光辉形象,猛地站起来,紧接着一个“鹞子翻身”,便似箭离弦般冲下山去了。在山下受到解放军工作队的关怀,她活动渐渐越来越开朗了,她一伸手抄起了两个人抬来的一只药箱,背在肩上,以坚实的步子向前走了几步,一回头,向着工作队的同志们莞尔一笑,笑容里充满着愉快、感激的感情。演员在这几个地方,用了几个简洁的动作,鲜明地揭示出了人物内心节奏的变化。这些动作不仅是用一个手势或一个眼神在表演,而是用全身来表演的,是用心来表演的,都是发于中而形于外的。这些动作也已经不是京剧旦角原有的表演动作,但却是以京剧艺术表现人物的方法来表现此时此地的人物,因此,与京剧的锣鼓、音乐是能够和谐一致;同时,其中吸收了景颇族的姑娘们在生活里常有的动作,激动时两手当胸握拳和企求时两拳平伸出去等动作。如果演员没有对这受苦难的景颇姑娘的深厚感情,将不可能在这些地方演得如此动人,如此鲜明有力。
解放了的黛婼,不再有低眉深恨的感情,她整个身心都像是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关鹔鹴同志有不少地方着重用音乐形象地把她的心情表达出来。黛婼回景颇山,在欢快的乐声中,步法是轻快的,根据“南梆子”的基调变化而来的唱腔也是轻快的。在恋念家乡的
“只是难舍我与高山千缕情”那句唱腔的拖音里揉进了景颇山歌的音调;“家乡哪”三个字又揉进了缠绵的昆曲韵味,都能突出她回乡时的心神愉快。到后来劝说文帅爷爷时的几段“二黄”,也抒发了她与抚养她长大的老爷爷的深情,先是用“慢板”来诉说以往的苦难,后来用“快板”唱出了“黛婼我哪怕刀砍斧劈、粉身碎骨,也要把这红旗世世代代永相传”的决心,感情的发展是层次分明的。最后,歌唱农业生产合作社建立的歌声,运用了京剧小生的刚健有力的腔调,也能恰当地表现出她那胜利的情绪。
关鹔鹴同志是文武昆乱不挡的京剧演员,由于她娴熟地掌握了丰富的京剧传统技巧,才能在表演里使用了花衫、刀马、武旦甚至武生的动作,在歌唱时把“二黄”、“西皮”和昆曲揉合在一起,用起来竟是那样得心应手。但她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景颇族一代新人的艺术形象,仅有这高超的艺术本领是大大不够的,从演出来看,她对生活的熟悉和对生活的理解,实是创作的最根本的动力。她的艺术创造充分说明,只有具有革命思想、对革命生活的体验,才有可能驾驭京剧传统的艺术技巧,才能创造出富有时代精神的新的京剧艺术。
(附图片)
当黛婼再次反抗抢亲的时候,工作队赶来救她脱险。
(云南省京剧院供稿)


第6版()
专栏:

抒革命战士之情
陕西省京剧院 尚长荣
《延安军民》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军民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保卫陕甘宁边区的战斗故事。我在这个戏里扮演解放军某连连长张志勇。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我认真重读了毛主席有关论述陕北战争的著作,看了不少回忆延安生活的文章;对于反映解放军战斗生活的戏和电影,我更不放过,有时一天接连看好几场。电影和戏里的解放军如何操练,如何说话,甚至如何敬礼,我都牢牢地记在心里。但是同志们看过彩排后,都说我演的不像个革命战士。当时我想不通,还闹过几天小情绪。不久院领导上组织我们到驻陕西某部的一个连队去体验生活。时间虽说不长,却是我有生以来最宝贵的一段经历。同志们那种英勇顽强、勤学苦练、克己为人、坚持原则的事迹,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活生生地摆在面前,我从心眼里爱上了解放军同志。我进一步想:他们为什么能这样呢?我悟出个道理来,这就是我们的军队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他们具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的气质。于是,我决心向解放军同志学习,做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由于思想情况变了,以后演出的效果也就不同。这里就两段戏简单谈谈我是如何表现张志勇这个英雄人物的。
戏的第四场,老炊事班长为给同志们取水牺牲了。张连长有一段唱词,词中有十三个“为革命”,都是怀念老班长的。我每次研究这段唱词,面前就浮现出一个革命老战士的形象,我仿佛看到他顶着大风雪,身背行军锅,行走在长征道上。又看到他精神抖擞地把大片生荒地开垦成肥沃的土壤,看见他在枪林弹雨中,拎着沉重的水桶在崎岖的山道上飞跑,倒下了,挣扎着爬起来。水拎来了,他牺牲了……我第一次彩排到这里,掉下了眼泪。但是,张志勇是个久经锻炼的革命战士,战友们牺牲了,他当然沉重难过,却绝不会脆弱地哭泣。所以我确定表演时既要抒发出对老班长深厚的阶级感情,同时令人感到悲中见壮,激励人心。为了适应这个需要,在“为革命”这段唱腔上,我以二黄三眼为基础,适当地揉进了汉调。为了感情的变化,在唱法上我又借鉴了老生的一些唱法。唱到悲,运用老生的唱法,以显示低和重;唱到壮,正适应了我本行花脸腔的高亢激昂的特点。在气氛上,我又基本上采取了以静带动的办法。这段唱词过后,“解放兵”石化金,觉得自己不配穿老班长遗留下的衣服,想把衣服交还给张连长。接着张连长有几句唱词是:“老班长一生值得崇敬,这军衣却含着革命的深情,但愿你能记着老班长的遗训,从今后作一个真正的解放军。”唱到最后一句时,我把“真正”两个字拖长一些,接着庄重地吐出“解放军”三个字。随着锣鼓经的“住头”,把衣服披在石化金身上,两手扶住他的肩膀,给石化金以力量,给战士们以力量。之后,又用以动带静的办法,大步走上前去,提起老班长的水桶,面对战士们,高亢激昂地念道:“这是老班长用鲜血换来的一点水,这是天下最纯洁的水,同志们喝一口,让我们饮水思源,永远记着老班长,学习老班长,化悲痛为力量,将革命进行到底,将革命胜利的种子,撒在他的家乡,撒在全中国!”念到末三字,我用前弓后箭的动作,右手提桶,左手有力地伸向远方,既显示撒种,也显示他和战友们革命的信心。
“撤出延安”一段戏,是他对党中央对毛主席和对延安的感情的抒发。表现这种感情时,过分沉痛或过分激动,都会损伤张志勇的性格。按照情节和自己的体会,我把这段戏化成惊愕——沉重——坚定几点来表现。当他听指导员说要撤出时,他和战士们一样惊愕。当指导员传达党中央决定撤出延安的命令,张志勇虽然一言不发地站在一旁,但内心的活动却是十分复杂的;他在听党的命令,也在怀念着延安,同时又想着如何去打通战士们的思想。随后,我在念“……延安的水,延安的土,延安的人民都和我们有深厚的感情,现在我们要撤出延安,我心里跟同志们一样沉重、难过……”这一节词的时候,是用低沉稳重的语气,配合念白,用眼神和手势的变化,表现出他沉重难过的心情。此后,稍停顿一下,抬起头来,斩钉截铁地吐出“但是,有党、有毛主席,我们一定能够胜利!”两句,最后“现在我们应该坚决服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主动撤出延安”两句,我特意加重了“坚决”二字,表示坚决听党的话,同时流露出对延安的深情厚意,给人以忍痛切肤之感。
我才学着演现代戏,对如何演好革命英雄人物,还正在摸索中。十多天来,看了许多好戏,也看了不少同志介绍经验的文章,受到很大教育。今后一定要深入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努力改造自己的思想,以便更好地表现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6版()
专栏:

路子打开了
孙盛文
京剧要演现代戏,这条道儿,我打心里觉着没错;可怎么个演法,才能做到演的既是现代生活,而又是京戏,心里一直没个实底儿。看了头一轮的几个戏,就觉着原先的担心是多余的了。这几个戏的演出说明:京剧不但能演现代戏,而且可以演好。
就拿《芦荡火种》这出戏来说吧。戏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事儿,在表演上,演员运用了大量的京剧的传统技巧。比如“智斗”这场戏里,扮阿庆嫂的赵燕侠和扮刁德一的马长礼,就用的传统戏的步法、眼神、手势,来表现角色的思想感情;演七龙到芦荡去送信,和捉到刘副官时,演员运用了“窜毛”、“扑虎”和武打;“芦荡”一场戏里,演员们用京剧的集体舞蹈来表现伤病员和暴风雨搏斗。这些传统技巧,由于经过融化,运用得恰当,发挥了京戏的特色,为整个戏的演出增加了光彩。京戏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唱,这出戏的唱相当多,可唱的不是老腔老调,而是在不打乱西皮、二黄基调的基础上,根据剧情和人物的需要,作了改革和创新,这样,既比较好地表现了角色的内心活动,也保留了京戏的特点,使得观众听来,承认它是京戏。
这次会演,有一点特别使我感动,那就是党对京剧艺术的重视、爱护,对京剧工作者的关心和培养。解放后,由于党的尽力扶持,京戏虽然作过一些改革,可是因为受传统的束缚太深,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就在这节骨眼上,党提出来京戏要演现代戏。为了演好现代戏,党又从各方面给京剧演员提供有利条件:演员没有生活,就送他到部队、工厂或者农村去体验生活;有的戏需要借鉴别的剧种的先进经验,就把那个剧团的同志请来,让大伙学习;一个戏,一个月排不好排两个月,两个月还排不好,排三个月、四个月……直到排好为止。这要换在旧社会,不说别的,一个剧团为一个戏排上几个月,那整个班子的人非得饿饭不行。
京剧演现代戏,现在看来路子是打开了,可是怎么样坚持下去,使现代戏在群众中间站住脚,我觉得质量问题很关紧要。京剧的现代戏不是早年的时装戏、文明戏,它要有革命的现代题材的内容,又要有一定的艺术水平。
有人认为,演现代戏和演传统戏是两码子事儿,我不这样看。我认为演传统戏功底好的,演现代戏也容易演得好,这点《奇袭白虎团》是很有力的说明。反过来,演好现代戏,对丰富传统戏,对教师、对演员本身的提高也大有帮助。现代戏讲究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多演现代戏,能促进传统戏在刻划人物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和追求。我就有这样的看法,京剧要能把现代戏演好了,传统戏也能跟着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第6版()
专栏:

喜相逢
江池 文 苗地 画
离开演还有一段时间,人们都在剧场前面的空场上乘凉,三三两两地一起交谈着。不时还有一批批刚来的观众走进来。
这时,从外面走进两位年纪较大的观众,一位手里提着一件上衣,一位手里拿着一把折扇,当他们还没有踏上剧场的石阶的时候,忽地被一些年轻人发觉了:“校长,老师,您来了!”
两位被称呼校长、老师的人,来不及应接从四围伸向自己的手,他们兴奋得简直不知道该把手中的上衣和折扇往哪儿搁了!
“好,好,你们都来了……唔,你呀,我看了你的戏了……还有你,都担任主要角色了,……第二轮演的是不?……看过了……看过了……”拿折扇的人说。
年轻的姑娘们活泼地挽住了老师的胳臂,小伙子们似乎沉稳一点,握住了老师的手也不想松开。一会儿,又有好多年轻人闻声跑来,校长呵,老师呵,同学呵地喊着,热情点的竟拥抱在一起了:“老师,我们忙得还没来得及瞧您们去呢。”
“不忙,先把戏演好,多观摩学习些新东西吧。我瞧瞧你们,嗯,你在宁夏;你们几个分配到内蒙古自治区了吧;你……我知道你在东北;你们俩呢?对了,在新疆吧……好呵,你们这些同学多幸福,才离学校好久呵,都为演京剧现代戏出力啦!”
“老师,您瞧他,人家都担任导演了!”一位姑娘调皮地说。
“去你的,别在这儿给我吹了!谁呀?谁呀!”小伙子一边说一边用手捅那位女同学。
“不要紧,别不好意思嘛,学生总要胜过老师的!你们年轻,应该为演现代戏多贡献点力量。”当老师无限欢欣地望着自己的学生们这样说的时候,年轻人都急了:“您说到哪儿去了,我们才离开学校几年哪,这次演现代戏,正好有许多疑难问题要向老师们请教呢……”
剧场里传来就要开演的铃声,年轻人簇拥着两位老师进场了,那位校长边走边说:“我看这样吧,等观摩演出结束之后,咱们学校定个返校日,请你们回到学校来向我们当老师的,还有你们的那些在校学习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讲讲你们演现代戏的体会,交流一下经验,我们要拿你们的演出成果当教材呢……到那时,我们也把戏都看完了,有啥意见一定跟你们扯扯……”
年轻人有的已经分散开来,各自寻找自己的座位,但是他们小声地嚷嚷着:“一定到母校来向老师和同学们汇报……”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