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首先是自己的革命化
俞振飞
一九六四年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标志着京剧这个古老剧种,已经走上了革命化的康庄大道。仅从一二轮演出中看到的这些戏来说,每个剧目都洋溢着强烈的生活气息。这些戏,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革命人民的高贵品质和精神面貌。的确,在这次观摩演出的舞台上,看不到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是古往今来,史无前例的。也是京剧史上展开了空前的,崭新的一页。作为京剧工作者之一的我,亲眼看到这种欣欣向荣的雄伟景象,能不由衷地感到振奋!
最近几年来我们上海市戏曲学校,也曾在编演现代戏方面作过一些尝试,但限于当时的思想水平,对演现代戏的深远的革命意义,认识不足,缺乏和困难作斗争的坚强毅力。对于京剧演现代戏,既要具有时代精神和生活气息,又要使观众承认是京剧的这些要求,并不能说一点不懂,可是一遇到具体困难的时候,往往会感到束手无策,因此成了事倍功半。经过华东区话剧会演之后,对文化革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在这次京剧现代戏演出大会上,听了陆定一同志的讲话,方向更明确了;心里也觉得更亮了。
社会主义社会是有阶级斗争的社会,客观形势要求我们,必须以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新思想的现代戏,帮助群众提高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激发他们的无产阶级革命感情。京剧所以要演现代戏,就是要使它和其它的文学艺术一样,能在兴无灭资的斗争中发挥它思想武器的战斗作用。我们在戏曲战线上,要坚定不移地拿起现代戏这个思想武器,通过艺术形象,加强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是我们自己的革命化。连日看了各兄弟剧团的演出,使我有更深的感受。第一轮的剧目中《奇袭白虎团》的严伟才,《芦荡火种》的阿庆嫂,《革命自有后来人》的李玉和、铁梅,《箭杆河边》的佟庆奎等这些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的英雄形象,在舞台上多么高大!他们对革命事业忠贞不渝,勇敢坚强的气概,感染了观众,教育了观众,从而自然地使观众连想到,扮演这些角色的演员,如果本身没有满腔政治热情,不踏踏实实地从生活出发,而想体现英雄人物的气质,是根本不可能的。另一方面,这几出戏,无论唱腔、念白、舞蹈动作以及音乐锣鼓,都突破了传统,又保持了京剧特色。具体说明了演员和音乐工作者在批判地运用传统方面,下了苦功夫。即使一个小腔,一个眼神,看得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所以能够如此,首先,还是因为他们把演现代戏当作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又能认真地以生活作依据,才能明辨传统程式中,哪些该吸收融化;哪些该毫不吝惜地“割爱”。实践证明,一个演员除了应该具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应该深入生活,与工农兵相结合,也还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思想、生活、技巧,三者不可缺一,不过,最重要的,先得在思想上政治挂帅。离开这一点,一切都是空谈。归根结蒂,要创造出在社会主义时代的工农兵群众中生根立足的京剧现代戏,如果演员自己的思想不革命,是不可能的。
看了第一轮演出,已经使我如入宝山,觉得思想上收获很大。我想,无论老一代或新一代,只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只要坚持到火热的群众斗争中去,锻炼自己,改造自己,就能摆脱旧框框的束缚,创造出反映现代生活的表演技巧和程式。从而使自己的舞台艺术放出新的光采。
通过这次的观摩、学习,更了解了自己工作的伟大意义,同时,对如何批判地运用传统来塑造现代人物的英雄形象,也得到了不少的启发。我一定追随先进的同志们,为京剧革命化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第6版()
专栏:剧评

革命人民不可征服
——京剧现代戏《延安军民》观后感
艾克恩
陕西省京剧院演出的京剧现代戏《延安军民》,是一出质朴而感人的戏。它虽然没有离奇的情节,看后,却给人以鼓舞斗志的力量。在这个戏里,作者突出表现的不是延安保卫战的一般过程和惊险的战斗场面,而是通过延安军民的亲密关系和艰苦的战斗生活,相当真实地、感情充沛地表现了我人民解放军和边区群众的革命精神、英雄气概与不可摧毁的战斗力量。
延安保卫战,是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有意义的题材。但要把它写好,写得集中、概括而又生动感人,确实不是容易的事。在一出短短的戏里,企图概括整个西北战场的全貌,写出青化砭、蟠龙、沙家店等几个大的战役,很容易使戏变得大而空;相反,如果只写斗争的某一侧面,把生活面缩得很小,又很容易使戏只有点没有面。因此,选择典型事件非常重要。恰恰在这方面,《延安军民》作了较好的处理。它只选择了金盆湾、松树岭的七昼夜阻击战和延安撤出后的第一个战役——青化砭战役,就把戏的主题思想表现了出来:通过七昼夜的阻击战,表现了延安军民的团结和保卫党中央、毛主席的决心;通过延安的撤出和青化砭的胜利,表现了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伟大和延安军民最后必胜的前景。戏始终体现了毛主席这样一个英明的论断:“若干城市的暂时放弃,不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暂时放弃若干地方若干城市,是为了取得最后胜利……。”
延安,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所在地,是革命的心脏,全国的灯塔。因此,这出戏在表现延安军民的斗争时,始终将这一斗争同党中央和毛主席联系在一起。一些亲身参加过这次战斗的同志觉得,它真正写出了他们的斗争生活,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感情。保卫党中央和毛主席,不仅是延安军民的光荣任务,同时也是他们所有力量的源泉。你看,当他们听到毛主席亲自指挥陕北战斗的时候,他们是何等的振奋,何等的有信心、有力量。向党写保证书、暂时撤离延安等场,都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战士们表示“我们必胜,敌人必败”,“流尽最后一滴血,也要把延安守住”,以及连长、指导员失去联系后,首先关心的是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等等,虽然表现的是剧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实际也是表现了广大群众的思想感情。
这个戏的矛盾斗争写得尖锐而深刻。反动势力开始很嚣张,妄想以二十万的兵力,在三天之内夺取延安,歼灭我主力部队。开头几场戏,写出了敌人的这种猖狂气焰,正如匪军熊师长吹嘘的:“非是兄弟夸口,不出一月,我要在陕北地区创造惊人的奇迹。”我军主动撤出延安后,敌人简直是得意忘形,不可一世。但是,剧本一直着力描绘正面力量,这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形成压倒的优势。虽然当时我军只占敌军不到十分之一,仅有两万多人,但它是无敌的。出现在舞台上的英雄连,就是整个解放军的一个生动缩影。从指导员、连长到每个战士,都是个个精神抖擞,斗志昂扬,生龙活虎。面对强大的敌人,他们的誓言是:“只要我们英雄连还有一个人,还有最后一口气,敌人休想前进一步!”正是这样一支尖兵,在金盆湾、松树岭一带抗击了敌军整整七个昼夜,大量杀伤了敌人,粉碎了敌人三天占领延安的妄想;也正是这样一支尖兵,同主力部队一起,很好地执行了毛主席的军事路线,诱敌深入,用“口袋战术”,一举歼灭了敌军一个师。貌似敌强我弱,而实际永远是敌败我胜,这是全剧矛盾的结局,也是生活本身的逻辑。
英雄连是由革命者的群像构成的一个战斗的整体。“阻击”、“突围”、“伏击”等,都有一些显示集体力量的精采场面。譬如,连长一声号令:“同志们!上好刺刀,准备好手榴弹,有什么武器用什么武器,杀!”个个战士如同猛虎出山,杀得敌人丢盔弃甲。紧张的京剧锣鼓点和巧妙的京戏武打,在这里有力地表现了革命战士的英雄气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同时,这些场面,也适当地注意了突出个人的特点:班长王大刚一连刺杀了五个敌人,力竭倒地,被敌人包围,但他又突然一跃而起,拉响了仅有的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尚长荣同志扮演的连长张志勇更是一个难忘的形象。很好地掌握了连长的性格特征:有勇有智,智勇双全,性情豪爽,沉着老练。他和战士们同样不愿放弃延安,但他有一条:相信党,相信毛主席。因此,他说出了一段非常感人的话:“延安的水,延安的土,延安的人民都和我们有深厚的感情,现在我们要放弃延安,我心里跟同志们一样沉重、难过,但是我们相信党中央、相信毛主席,我们应该坚决服从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决定,主动放弃延安。”还有老班长孙德厚,戏虽然不多,但仅从他冒着弹雨去找水,为掩护同志负伤牺牲,以及要把延安的谷种带回家乡、撒到全中国,都表现了他那忠心耿耿、公而忘私和志向远大的品格。连长张志勇的一段激愤的唱腔,生动地追述了老班长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使在观众面前浮现出多少为革命牺牲的英雄形象。许多同志看了演出,称赞他们演得像兵,有革命战士的气质。这是演员们深入连队、体验生活的结果。据了解,他们曾同战士们一起,学过操练、拼刺、冲锋以及急行军、挖战壕,和战士们一块在泥里滚、地上爬。因此,他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操练技术,同时也较深一层地体会到了战士们的思想感情。
《延安军民》在表现民的一面,比起表现军的一面来,尽管还不够充分,但也塑造了一个十分可爱可敬的延安老赤卫队员李如松的革命老农的形象。在这位老人身上,剧本概括了新型的农民的许多优秀品质,这就是党所培养的经过实际斗争锻炼,献身于革命的精神、坚强的革命意志和豪爽、耿直的性格。六十高龄的孙钧卿同志,扮演的这个角色相当出色。他紧紧把握并很好体现了这个人物的主要精神面貌:对党、对毛主席和人民军队的深切热爱,对蒋匪军的刻骨仇恨。敌人进攻延安,他决心要“人不离乡枪不离肩”;敌人在后边追赶,他敢于给敌人送上“见面礼”(地雷)……。特别是第六场和第九场,同样是带路,但他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态度和情绪:给自己的军队带路,舍命去干:“休道我年纪迈,我身强力不衰,今日能为我军把路带,纵然一死也心甘。”而给敌人带路,则坚决不从:“除非长江倒流日出西。”当敌人用武力威逼他时,他斩钉截铁地说:“就是死,也要站起来死!”
人们常说,没有反面人物,就显不出正面人物来。可见,反面人物写得好不好,也是关系到正面人物的问题。这个戏的反面人物,不是都写得很好,但也有写得相当好的,最突出的是匪军头子熊师长。史美强同志扮演这个人物,很有深度和分寸。他没有追求外形的夸张,也没有过多的琐碎动作,而主要是从内心来剖解敌人的丑恶面目。因此,人物的面貌相当清楚:空虚,而又张牙舞爪;阴险,而又冠冕堂皇;狠毒、傲慢常常是隐藏在斯文和伪善之中。他接到“胡长官”的电报,与其说对“三天之内攻克延安”有兴趣,倒不如说对“赏法币一千万元”有兴趣。“人为财死,鸟为食亡,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是这伙人的内心剖白。剧本和演员在许多细节上作了辛辣的挖苦和嘲笑:记者团要参观他编造的“战绩”(所谓俘敌五万余人,毙敌三千余人,等等),他竟“临机应变”地想出了士兵化装、“俘虏”搬家、挖假坟墓等妙计;匪军找不到粮食吃,他机灵地指使下级:“有枪就有粮”;当延安变成一座空城、连三岁小孩也找不到的时候,他自我安慰地说什么“也好,我们进城的安全就有了可靠的保证”;地雷炸死了他的部下,他自作聪明地大骂一通:“一群饭桶,连地雷跟粮食都分不出来。”解放军包围了他,他一面说什么“军人系党国之栋梁,岂能临阵脱逃!不成功便成仁。”而一面却偷偷换上了便服,指向副官要“从后山逃走”。最妙的是,剧本越是通过剧中人称赞这位熊师长是“不愧为天才的军事家”,“真是难得可贵的将才”,就越显出了嘲笑和挖苦的深刻性来。
任何一出好戏,都是经过多次修改的,《延安军民》也不例外。这出戏曾在部队中演出,开过座谈会,广为征求意见,据说前后大改过七次。当然,艺无止境,还要不断进行加工。戏的后半部分,似乎还显得单薄一些,最后一场结束得不够干脆利落,匪军师长的戏还可以精炼一些,以便更好地烘托正面力量;老赤卫队员李如松的出场入场交代得不大清楚,送粮领路、被俘、逃脱等,变化得比较突然。我们相信,在目前这个很好的基础上,经过更大的坚持不懈的努力,再加以丰富和提炼,《延安军民》将成为一出对青年和广大群众进行革命教育的优秀的保留节目。
(附图片)
老赤卫队员李如松带领解放军绕道袭击蒋匪军
(陕西省京剧院供稿)


第6版()
专栏:

提供了好经验
赵桐珊
京剧演现代戏,对这一改革的重要意义,我思想上能认识到。但怎么改革法?一改革,会不会把京剧改得非驴非马?起初心里确实存了个问号。
就说京剧的武功,我就曾经这样想,现在的人打起仗来用的是飞机、大炮、坦克、手枪,传统戏的那一套武功现代戏里用得上吗?看了《奇袭白虎团》,这个疑问打消了。
在《奇袭白虎团》这出戏里,演员根据剧本的要求和角色的特定情景,运用了很多京剧的传统武功。在志愿军深夜袭击敌人巢穴“走边”这一场,就用了不少京剧短打武生的特技,如“翻身”、“?子”、“飞脚”、“摔叉”等。又如演到尖刀班遇到敌人的铁丝网,演员们一个筋斗翻了过去,这是借鉴了《雁荡山》翻城,《四杰村》过桥的表演程式。因为运用得恰到好处,很能表现当时那种紧张、迫不容缓的战斗气氛。
又比如说唱腔。演现代戏,如果一律还用传统戏的老腔老调,自然就很难表现现代人物的思想感情,必须有所革新,有所突破,可具体怎么个革新法,心里也没谱。看了《箭杆河边》,得到不少启发。
这出戏从小龙泄露了佟善田的变天账,夏花问佟庆奎“咱们家的房子都是他们家的吗?”开始,佟庆奎有一大段唱腔。像传统戏的唱法一样,由“二黄倒板”转“回龙”,再转“原板”。但在锣鼓打起了“倒板头”、胡琴拉起了“倒板”过门后,演员没有马上开唱,而是与夏花的一段对白完了,才开始唱,唱到“罪大恶极”时才转“倒板”。唱腔这一改,就突出了老庆奎对旧社会的仇恨。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地方突破了传统唱腔,唱着遂心了,而又没有脱离京剧的范围。
这次会演,为京剧演现代戏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我相信,以后只要演员能深入生活,表演上能很好融化运用京剧的传统,一定能演好现代戏,京剧的现代戏里,也一定会出现许多为观众欢迎的保留剧目。


第6版()
专栏:

京剧现代戏人物赞
《黛婼》〔云南京剧院演出〕
叶浅予 画 袁 鹰 诗
阳光清露来滋养,
喜看新苗长。
翻身孤女显英姿,
记得鞭痕泪影少年时。
青山铺起黄金路,
哪怕风和雨?
云消雾散好家园,
长是春光万里艳阳天。
(附图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