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提高南方农田产量的问题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侯学煜
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农业生物研究所 张先婉
湖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 肖泽宏
华南师范学院 钟功甫
华南农学院 陆发熹
中国科学院中南分院广州地理所 余显芳
广西科委耕作制度研究室 黄青禾
我国南方①的自然条件具有很多优越性。气候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无霜期长。在水肥条件充足的地方,复种指数大大高于北方。南方的降水量是丰富的,比北方高二至四倍,比西北地区高十倍不等,因此,一般旱作物不经灌溉,就可正常生长发育。土壤一般不含危害作物的盐分(除了海边以外),不像北方由于灌溉不当,而会发生次生盐渍化的现象。南方地形主要是山地和丘陵,各处的土壤和局部气候变化很大,因而适宜于多种经营。
在这样优越的自然条件下,为什么有许多农田的产量还是不稳、不高呢?从自然条件来看,原因不外有这几方面:首先,除河流两岸三角洲、湖滨以及四川盆地等处的土壤较肥沃外,很多地方的土壤肥力是不足的。土壤肥力不足的原因,一方面,土壤母质(第四纪红色粘土、酸性砂页岩、火成岩等)原来含的养分不多,在气温高、降水多的条件下,岩石风化后所释放出来的养分又易于被雨水淋洗;另一方面,有些地方一年栽培两季或三季作物,土壤养分消耗较多,补充不足。其次,南方的降雨量虽多,但全年分布并不均匀,有的地方经常发生春旱(如川北、两广南部);有的地方发生秋旱(如湖南);更多的地方在夏秋季降水量大,加以山上缺乏森林这个生物蓄水库,每当降雨后,河流两岸以及湖滨容易发生涝灾。此外,南方的山地和丘陵经常分布有石灰岩地层,在它下面有许多漏洞,建筑的水利工程难于解决水库和渠道漏水的问题。同时,这种地区的土壤下面往往缺乏不透水层,不易保水,因而种水稻也是比较困难的。此外,南方海滨还有不少面积的盐土低产田。这些情况,都是南方农田生产中存在的不利的自然因素。
为着充分发挥南方有利自然条件的作用,同时克服那些不利因素,我们提出下列四个问题,供有关方面讨论:
关于肥料问题
南方有大面积的红壤、黄壤,酸性强,氮、磷、钾、钙都很缺乏;由于气温较高,水分丰富,有机肥料施到土壤中以后,分解很快,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很低。因此,施用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就有同等的重要性。
绿肥和厩肥的需要在南方是很普遍的,尤其对于沙、粘、板的低产田。
南方农民对用田、养田相结合的豆科绿肥施用早有经验。但是,豆科绿肥的种类选择和推广,要根据土壤条件和当地耕作制度而有所不同。
在一年种水旱两季作物的地区,如成都平原,灌溉条件好,土壤水分充足、肥沃度高,栽培紫云英、苕子、蚕豆等,既可作肥料,又可作饲料,蚕豆还可作粮食;而在双季稻的地区,如湖南可选用紫云英。在双季稻三熟地区,在水肥较好的稻田适于发展粮肥兼用的蚕豆和豌豆,或试种早熟的苕子品种;对瘠薄的稻田就需要选择耐瘠的绿肥种类。在提倡栽培绿肥的同时,对于农民多年来形成压青的习惯(即利用野生绿肥)也不可忽视,例如川、黔、湘等省农民,经常利用野生的牡荆和马桑等作绿肥,肥效一直很好。此外,南方冬水田内的水生绿肥——红萍,其体内共生有能固氮的蓝绿藻,也值得大量繁殖。还要指出,近年来已证明磷肥在增产绿肥(特别是豆科和十字花科绿肥)中的积极作用,所以,在提倡绿肥的同时,就需要解决磷肥的供应问题。
厩肥的增加决定于畜牧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六畜之中究竟以猪或牛为首,应根据饲料供应情况和饲养习惯来确定。一般平原地区应以猪肥为主,山地应以发展牛为主,以牛粪为主要肥料。
在推广绿肥和厩肥的同时,无机肥的施用,对于保证农田的高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广东潮汕地区的几百万亩水稻田,大面积平均亩产量达到一千斤以上,就与每年每亩施用氮肥六十多斤和一定数量的河泥分不开。当然由于土壤类型、作物品种以及施用有机肥的多少不同,所需要的氮肥数量是不同的,这方面还需要各地经过科学研究才能确定。土壤缺磷的现象在南方普遍存在。目前南方大面积的红壤、黄壤地区的土壤(死黄泥、黄泥巴、烂泥田等),施用磷肥的效果很好。
为着改良南方酸性的低产田、土,在施用有机肥和氮、磷化肥的同时,石灰的施用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石灰改良土壤酸性后,有利于豆科绿肥的根瘤菌和土壤中自生固氮细菌的生长,还可使土壤中磷的有效度增高,并且可改良土壤结构,使紧土变松,泡土变紧。事实上,很多地区的农民早已知道石灰对于前述酸性土壤的功用。例如贵州西北部的农民反映“石灰压到哪里,好到哪里”,“施用石灰后,玉米茎秆粗壮,籽粒密而饱满”,产量大大提高。该区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石灰后,玉米一般可增产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少数甚至可增产一至二倍②。对广东滨海地带的“咸酸田”来说,在施用有机肥和磷肥的同时,石灰(石灰石粉)也是特别需要的。现在的问题是,目前有些酸性土地区因缺乏石灰肥料的来源,不能充分发挥其生产潜力。有不少肥料学工作者以及有关部门,对于石灰肥料在南方酸性土上的施用,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石灰的施用,首先要考虑到土壤原来是否酸性,有无需要,再根据土壤性质和作物的要求,确定施用量、施用时期与方法。此外,还不可忽略与其他肥料(特别是有机肥)混合施用。以上这些都是需要各地农学家进一步研究的。
南方农民施用的石灰都是烧石灰,它的肥效虽快,但维持时间不久,容易被水淋失,使土壤板结,施用在旱作土壤中不易均匀。如果能改为施用石灰石粉末,不仅可以克服用烧石灰所存在的缺点,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燃料,这对于保护山林和节省饲料消耗都是有好处的。因此,生产石灰石粉末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磨碎机械的问题,这是当前提高酸性土低产田的重要措施之一。
关于水利问题
防治南方旱涝灾害,要考虑南方复杂的具体自然条件和经济效益,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在雨量不均经常发生春旱和秋旱的地区,必须兴修灌溉工程,但是,灌溉工程究竟应采取蓄水还是提水的办法是有争论的。我们认为,在一个省区内自然条件复杂,不能一般化地确定“以提为主”或“以蓄为主”的方针,而应根据具体地点的地形来确定。例如四川盆地在东部及其周围的山地或山前有平原的地方,可以利用其有利地形兴建中、小型水库,以蓄水为主来进行自流灌溉;如果在这些地方也是以提水为主,不仅扬程很高,而且要有几级提灌,必然是很不经济的,同时也不易做到按作物的生长发育要求进行水浆管理。但是,在河谷地区,扬程比较低的地方,则可以采取以提水为主的方针。在盆地中心的某些丘陵地区,修建中、小型水库没有地形条件,灌溉系统也很难建立,提水也无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就宜于充分利用堰、塘来蓄水,同时现有的“屯水田”和“冬水田”制度都是群众历来用以克服春旱的有效办法,不宜随便废除。
在南方水利工程中还要正确地认识到排水在增产中的作用。例如广东的东、西、北三江的中下游低塱田(积水田)就有一百三十多万亩,沿海低沙田地区低洼田也有数十万亩,湖南洞庭湖地区经常受淹的渍水田就有一百多万亩。这些积水田,由于地势低洼、雨季积水成泊,河水或湖水高出田面,形成季节性的内涝,影响耕作季节和水稻正常生长。如果通过排水,就能有效地改良土壤,迅速增加产量。例如广东积水较深的低塱田,目前只能实行鱼禾轮作,种植特殊的水稻品种——深水稻(又名大禾),水稻产量很低,一般亩产不过一百至三百斤。如果加固堤围,建立电动排灌站,排除内涝积水,亩产量就可提高到四百至五百斤。如再结合单造改为双造及培肥等措施,提高到八百斤也是可能的。
南方的山区和丘陵区,有不少处于山谷底部的冷浸烂泥田。由于受地下水位高的影响,土温低,作物生长不良,产量不高。这类田面积很大,如湖南省就有三百万亩以上,但由于冷浸烂泥田分散,易被忽视。这类田只要建立田间排水系统,基本可以消除低产的主要因素。所费工程不大,也不必要国家投资,只要有组织有领导地依靠群众的集体力量,就可以得到解决。
在雨量丰富的南方,应该特别强调生物蓄水的重要性。山地森林的保护和造林是解决南方水利问题的根本方针。因为有森林的山坡上,雨水除了一部分落在树冠上被蒸发掉以外,大部分沿着枝干落入地被层与枯枝落叶层,然后缓慢地渗入土中,变为地下水,就形成山泉。这样就能够长期地供应灌溉的需要。如果森林被破坏,降雨就会直接引起地表径流,迅速流失,而且新建筑的水库、塘埝也易于淤塞;良田也被淹浸。所以在湖南的会同、江华以及其他有森林的山区就很少有旱、涝灾害。相反的,贵州大方县海马箐原来是一个古老的森林区,该处山势陡峻,古木参天,形成了若干山泉,这些山泉流量非常稳定,久雨不涝,久晴不旱,山下有八千亩田和七千七百亩土地,就靠着这些山泉灌溉,连年获得丰收。但是,近几年来,由于砍伐森林,山下水流也随着干枯,一向水源丰富的田块连插秧的水都没有。所以,在南方建造水库的同时,依靠森林蓄水应该是防止旱涝的根本的方向。
关于推广双季稻、水旱轮作问题
我国南方从热量条件说,除高山外,绝大多数地方冬、夏两作(或水旱轮作)是不成问题的。另一些热量更为充足的南部地区,还可以栽培双季水稻或一年三熟;可是实际上南方不少地方还是一年种一季作物,没有充分利用这样优越的热量条件。近年来为着扩大复种指数,曾经推广双季稻和废除冬水田制而改为水旱两作,有些地方是成功的,另一些地方是失败的。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地的地形、气候、土壤肥力、水利以及经济条件各有不同,所以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也是各不相同的。
一年一熟的冬水田,也是南方许多低山丘陵地区争取水稻稳产、高产的一个重要环节。特别在春旱较为严重的地区,如四川盆地丘陵部分、广西东北部和贵州北部和中部等处,冬水田具有如下的优点:(一)蓄水防旱,保证春插;(二)繁殖红萍、丝草等水生绿肥;(三)长期浸水使稻根及施入的有机肥充分腐烂,既培肥土壤,又消灭螟虫;(四)土壤结构分散,耕作省力,节省春耕劳力、畜力;(五)养鱼养鸭,多种经营。因此,一般冬水田都是稳产或比较高产的。但是冬水田长期浸水,对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可能产生一些消极的作用,如泥脚可能变深,还原物质增加等,根据不少群众的经验,施用石灰和间歇性晒土
(例如三年一次晒冬或生长期内烤田)的办法,是可以解决的;另一方面,冬水田限制了复种指数的增加,要靠单季稻达到八百斤是有困难的。因此,在水、肥、劳力和畜力条件能够解决的地方,把一部分冬水田分别改为双季稻或水旱两熟制度还是必要的。
大气热量是否充足,是决定南方各地能不能种植双季稻的首要条件。但是,在热量已够的地方,也还要看水源肥料和劳力、畜力等条件是否具备,才能考虑大面积的种植。前几年,四川盆地(除长江谷地外)、贵州高原及一些高海拔地区推广双季稻没有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热量不足。在那些地区,由于早春气温不够,早稻在三四月间容易烂秧(最低气温降到摄氏五至七度以下),晚稻在九月下旬经常受到低温(摄氏十七至二十度)的影响,造成开花不实的现象,加上春旱的原因,因而双季稻产量常常只等于一季中稻,甚至还低于一季中稻。
湖南省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推广双季稻虽然种植季节紧张一些,但基本上是成功的。那里虽然年平均气温低于四川盆地,但春、秋季气温较四川盆地高,特别是九月中、下旬的气温适于晚稻生长。其中湘南盆地的气温虽比北部高一些,但双季稻的种植面积反而比湘北少。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湘北的土、水、肥条件较湘南为好。因此,要在湖南推广双季稻,首先必须解决土、水、肥条件的问题。
华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种双季稻在热量上虽没有问题,但实际上也还有不少地方只种植单季稻。分析其原因,有的是由于水肥条件不足,有的则是由于劳力、畜力不足。例如广西西南部的明江谷地,在不少水利已经解决的地方仍然有一半水田种植单季稻。主要是由于土壤肥力和劳力、畜力不足的缘故。
因此,在热量已够的地方发展双季稻,除了要考虑一般不利因素外,主要是要解决土、水、肥条件和劳力、畜力不足的问题。
南方在大气热量或其他条件不足以推广双季稻的地方,只要土壤质地不过于粘重,具有排水条件的,一般都可以通过水旱轮作的办法来提高水田复种指数。旱作物需水量比水稻少,冬作对温度的要求也较低,其中豆科作物还有增加土壤氮素的作用。因此,根据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确定适宜的水旱轮作制度,也可以充分利用自然条件的潜力,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水旱轮作不需要水利投资,花钱少,收效大。成都平原虽然热量不够双季稻的要求,但是水源不成问题,如果能够开辟肥源,增施肥料,就可以扩大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的种植。这样,只要小麦亩产二百五十至三百斤,水稻亩产四百至五百斤,总共就可达到亩产八百斤左右。湖南南部和广西东北部容易遭受秋旱的地区,可以利用秋冬气温较高,土壤温度也还适宜旱作物生长的条件,可以实行早稻复种秋玉米或秋红薯的水旱二熟制。如果早稻亩产四百至五百斤左右,秋玉米亩产约二百至三百斤,或秋红薯亩产约一千五百斤,水稻加旱作,折合稻谷也可以接近亩产八百斤。两广南部,容易遭受春旱,在水利条件不大好的地方,可以实行早玉米或小花生复种晚稻的水旱二熟制,早玉米在土肥条件和栽培技术好的地方,亩产可以达到四百至五百斤,加上晚稻亩产三百至四百斤,总共也可达到亩产八百斤。在海南岛和华南沿海地区,热量和水肥条件种双季稻还有余,但种三季稻又不足的地方,可以种植双季稻,再复种越冬旱作双季稻的水旱三熟制。这种三熟制除双季稻可达亩产八百斤外,越冬作物红薯、马铃薯、蚕豆、豌豆、大麦和小麦等,平均也可达亩产二百斤左右,三熟合计可以达到亩产千斤左右。
复种旱作物虽然对热量、水利条件要求低于双季稻,但肥料和劳力、畜力的消耗,也是必须增加的,因此,复种旱作物的面积,也要同肥料和劳力、畜力条件相适应。
关于因土种植、合理用地的问题
南方由于地形和地质条件复杂,各地的土壤和局部气候变化很大,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类与品种也很多。在这样情况下,所谓肥土或瘦土、高产作物或低产作物、良种或劣种是同一定的条件联系着的。同一种土壤,栽了适宜种类的作物,就是好土;反之就成了坏土。同一种作物或品种,种在适宜的土壤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下,就是高产作物或良种;否则就成了低产作物或劣种。
南方大面积的酸性红壤、黄壤(如黄泥巴、红泥巴田等),在缺乏石灰和其他肥料的情况下,对于水稻、玉米和黄豆的生长是低产田、土,而在少量施肥的情况下,对油茶、茶叶、小种花生、烟草、芝麻、绿豆、狗爪豆、饭豆、猪屎豆、肥用萝卜、凉薯、红茹、黑麦、木薯(桂粤南部)等喜酸或耐酸性土壤的植物来说,就不一定是瘦土。例如广西来宾县有大片酸性红壤,种玉米亩产只有五十斤,而种小种花生亩产八十至一百斤。在酸性红壤上种植蔓性大花生及黄豆等,即使水肥充足,也往往徒长茎叶,果实很少。但在不适于玉米和黄豆生长的酸性黄壤上,种起烟草来则往往品质优良,色泽金黄,芳香油和糖分的含量高,而尼古丁和蛋白质的含量低,用这种烟草制成的卷烟,烟味特别香醇。我国云南、贵州、福建等省烟叶香味好的原因就与这种不适于玉米、黄豆生长的酸性黄壤的土质分不开。
广西境内略带粘性的水田土壤,可以实行水旱轮作。但这种土壤如旱作种红薯、小麦、苕子和紫云英等,就不如种蚕豆、豌豆、大麦、萝卜青和大蒜等生长好。在四川盆地内丘顶浅层紫色土上种植喜排水良好,适应浅层土的豌豆、花生、红薯和绿豆等,就比种喜湿润厚土的小麦、蚕豆、油菜和玉米等要好一些。
在南方丘陵地区,提出“坡改梯、陡改缓、薄改厚”的改土措施是正确的;但结合具体地点,需要考虑经济成本的核算。有的地方目前这种“改土”的成本每亩需花费一千至三千元不等,这实在太不经济。原来种旱作的丘顶,兴修水利很困难,在没有提水的条件下,如果现在改为梯田,反而会成为“望天田”,就不如保持原来旱作(耗水较少)的耕作制为好。在南方的石灰岩地区(如广西、贵州等省区的某些地区),岩层容易漏水,地下水位又深,修水库成本大,效果差,近期内也不如种耐旱作物。
广东海滨地区的低产田,如“咸田”、“咸酸田”等,种植水稻,产量很低,且不可靠,但种植甘蔗,却可获得较好的收成。如广东中山平沙农场咸田和咸酸田区,种植水稻每亩产二百至三百斤,有的甚至在一百斤以下,但种植甘蔗,亩产可达八千至一万斤,所以,把这些低产田改种甘蔗对于发挥它的生产潜力是有好处的。此外,在南方丘陵地区还有许多长期积水的低产田(如“滥泥田”和“滥湿田”等),必须排水以后才能种植水稻。在还没有条件进行排水以前,则可以通过种植莲藕、荸荠、芋头和席草等湿生经济作物的途径来提高总产值。
在南方各地经常可以见到玉米与花生、黄豆间作,蚕豆与油菜、大麦或小麦间作。这些间作制度不仅可以增加土壤氮肥,而且由于作物密度加大,可以抑制杂草的生长,充分利用土地和日光,从而可以增加单位面积的总产量。
南方某些高原和山区,由于热量不足,对于发展粮食作物是不利的。因此,应当在保证粮食自给的条件下,大力发展适宜于该地自然条件的牧业、林业和副业。例如贵州高原西北部的威宁一带,海拔二千二百至二千五百米,气候高寒,仅在局部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的山谷中,可以种植玉米和黄豆,并且一年只能种一季,单产很低。虽然试种了几年水稻,但都由于夏季气温不够而未成功。这个地区大片土地是天然四季牧场,并适宜于燕麦、荞麦和马铃薯等喜凉作物生长。这些作物除了可以用作粮食以外,还可以用作精饲料,因此,大力发展当地原有的猪、黄牛、马和绵羊等牲畜的饲养,是完全可能的。此外,在山顶上还可发展生长快而木材又好的华山松;品质优良居全国首位的栓皮栎;出产白腊虫的白腊树(西南系其种源地),出产松脂的云南松(可在种植云南松的地方建立松脂基地),以及漆树、板栗和核桃木本油粮等。糖料作物的甜菜(产量和含糖量都高)和油料作物的胡麻等也适宜于在这一地区推广。
因此,在西南高寒地区,改变单纯发展粮食作物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畜牧业、林业、副业和木本粮食,是使这一地区农业增产的方针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①本文的南方地区,主要指四川、贵州、湖南、广西、广东等省区。
②曹文藻:《黔西北高寒山区施用石灰改良土壤的调查研究》,《土壤通报》,一九六四年第一期。


第5版()
专栏:

在实际工作中用哲学
——读李雪峰同志的《让千万个周明山更好地成长起来》
沙英
人民日报五月二十八日第五版登载的李雪峰同志的《让千万个周明山更好地成长起来》,是一篇好文章,很值得一读。作者用不长的篇幅,生动地介绍了一个普通的村庄——南柳村在党支部书记周明山领导下,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好好劳动,由穷变富的光辉事迹;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优秀的革命接班人,在火热的实际斗争中,怎样经过一步一步的锻炼而成长起来的过程。我觉得:不仅南柳村人民那种顽强的革命精神和周明山的高贵品德值得我们学习,而且他们的科学态度——特别是周明山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闪烁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光采,也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我想对后一点谈一些感想。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矛盾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因是主要的,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南柳村原来的基础差,底子薄,是山西省绛县出名的又穷又落后的村子,以前每年要靠国家贷款和供应粮食过日子。不过,南柳村的人想变,想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那么,能不能变呢?有人认为不能。他们说:“南柳穷,南柳穷,南柳处处不如人。缺乏牲口和农具,种的全是坡沟地。辛辛苦苦整年干,干来干去穷光蛋。要想穷变富,除非太阳从西出。”可是周明山说:穷和落后并不是铁箍箍定了,“在党的领导下,全国都变了,南柳也一定能够变。”其次,要变,又怎样变呢?有人主张靠国家、靠别人。就是说靠外力。周明山等人主张,穷要有志,要靠自力更生,靠自己的双手好好劳动。经过这些争论之后,南柳村的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满怀雄心壮志,向贫穷、向落后开战了!
现实生活是千头万绪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是很多的,要变,要革贫穷和落后的命,应当从哪里入手呢?俗语说:“家有三件事,先抓主要的。”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说,“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周明山从这些话里得到了启示,从本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反复思考,并同群众商量,开始就抓领导核心不团结的问题,认为这是全村的主要矛盾,应当先从这一环突破,才能领导全村人民发展生产。
领导核心为什么不团结呢?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经过进一步动脑子思索,并且虚心访问年老的贫下中农,又抓住了搞好生产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关键。但是,又怎样才能搞好生产呢?群众中意见纷纭。有人主张治坡整地,有人说要养羊,有人说要种瓜,还有人提出“要发财,做买卖。”于是周明山依靠贫下中农,发动群众反复讨论,最后决定:“地是刮金板,治坡整地是第一”。由于经过土地加工,治坡整地,实行了水土保持,结果旗开得胜,取得了“初战”的胜利,仅仅一年的光景,就做到了不吃国家供应粮,被评为公社的先进单位。一旦生产发展了,工作进步了,上级表扬,群众满意,再做些思想工作,干部的关系也就逐渐改善和团结起来了。
矛盾是永远存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出现了。主要矛盾也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了,情况也就变了,于是便要抓住另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那么,南柳村在整修了土地以后,生产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周明山仍然从实际情况出发,经过调查研究,紧接着就抓畜力不足这个问题。经过一个时期的摸索和学习,他总结和推广了王岐山饲养牲口的经验,建立了制度,促进了牲畜的繁殖和发展。在几年内,牲口由五十七头发展到一百九十三头,还不包括支援外村的六十四头。
不幸的是,在六年中,南柳村曾遭到两次毁灭性的自然灾害。第一次是一九六○年,二百五十七天不下雨,这时主要的问题当然是抗旱。第二次是一九六三年,正在开镰割麦的时候,一场大风和冰雹,全部麦子被刮倒,埋在冰雹里,一尺多高的棉苗被打得光秃秃的。这时主要的问题是:挺起腰来,带动群众战胜灾害。由于他们两次都抓住了主要问题,大力加以解决,结果都战胜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而且增了产,把坏事变成好事。特别是第二次,竟然变大灾为丰产,使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历史上最高的纪录。
在实践中,人的认识,受了许多条件的限制,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但是,只要人们的思想能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前进,按照客观的规律办事,便会有科学的预见性。周明山在领导南柳村发展生产的过程中,不仅注意当前的问题,善于抓主要矛盾,而且能站得高,看得远,有科学的预见性。他总是当走第一步的时候,就想着如何为第二步做准备。所以能抓住工作链条中的主要环节,随着客观情况的发展,一个一个地加以解决,把工作一步一步地推向前进。这是因为他能研究分析实际情况,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他不仅注意一般事物的规律,而且特别注意研究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例如他为了解决畜力不足的问题,就注意观察,发现了新鲜事物——王岐山喂养的牲口膘好、病少、繁殖快。于是他就在饲养房里住了半个月,细心地学习和总结王岐山饲养牲口的经验,摸清了饲养牲口的规律,然后根据规律制订办法,建立制度。经过几年的努力,完善地解决畜力不足的问题。此外,他治坡整地,抗旱,与风、雹作斗争,以及解决干部的团结问题,等等,也都是因为摸清了这些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因势利导,才得到成功的。就是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也和南柳的实际情况具体结合起来,不是原封搬运。这就是说,不论办任何事情,只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是只凭主观愿望办事,就会有科学的预见性,可以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再经过主观的努力,发动群众去干,就会把计划变为现实。
周明山在工作中,不论在遇到困难或者胜利的时候,总是采取分析的态度。胜利了,并不骄傲自满,安于既得的成绩,沾沾自喜,他总是看到工作中的缺点,估计到前进中会遇到的新困难。例如一九六二年南柳大队被评为全省的先进单位,就有人和曲沃的杨谈大队相比,认为“差不多”了。可是周明山作了具体分析之后说:“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他强调要虚心学习外地经验,防止骄傲自满。在工作中受了挫折,碰了钉子,也从不悲观消极,哪怕是遇到了毁灭性的自然灾害,他也看到有利的条件,鼓起大家的革命干劲,非战胜困难不可。这就是说,周明山善于运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他总是向前看,具有不断革命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南柳村在周明山的领导下,人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六年中年年增产,粮棉产量节节上升,六畜兴旺,不愁吃不愁穿,已经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一跃而为山西省全省特等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之一。实践已经证明了周明山的道路是正确的,方法也是正确的。
那么,周明山为什么善于抓主要矛盾,又能有科学的预见,而获得这样光辉的成绩呢?总起来说,是因为他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道理办事。大家都知道,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周明山的每一个主意、计划和办法,不论解决干部团结问题,不论解决发展生产的一系列问题,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调查研究、同群众商量而产生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因此,他的认识是符合客观外界的规律的。这就是物质变精神。当他的主意、计划和办法又付诸实践,动员和组织群众行动起来,就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使南柳村由穷变富、由落后变先进,面貌为之改观。这就是精神变物质。周明山的经历,具体地说明了认识客观事物是一反复实践的过程,同时也证明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认识论具有无敌的威力。
大家都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的发展规律,而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是事物的矛盾规律。人们只有掌握辩证法,特别是掌握它的核心,才能正确地观察和处理问题。周明山总是牢牢地抓住这个矛盾规律,在工作中运用辩证法,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发展地、全面地看问题,所以他总能把握住主要矛盾,有科学的预见性,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以促进事物的发展。
如果再问一下:周明山为什么会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办事呢?为什么他在工作中会运用辩证法呢?我想他最重要的经验有三条:第一条,有坚定的革命立场和顽强的革命意志,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无限的信心。人的认识,与立场有极密切的关系。一个人的立场不对头,或者不坚定,那是不可能正确认识生活的规律的,也谈不到什么科学预见的。如果周明山不坚定,没有革命精神,被种种困难压倒了,碰了钉子就后退了,他是不可能成功的。群众说他“钉子碰了三百三,肉头碰成了铁蛋蛋”。正因为他这样坚定,在实践的过程中勇敢地探索,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认识逐渐深化,也逐渐锻炼得更加坚强。第二条,他是自觉地按照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来办事的。他多年来一直坚持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和党的文件,而且注意学用结合,活学活用,摸索着用毛泽东思想来解决实际问题,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事。他一遇到问题,就向毛泽东著作请教。例如抓主要矛盾这个方法,就是因为读了《矛盾论》,受到了启发,经过反复地思考和总结经验,才把这个方法学到手的。第三条,遇事同群众商量,虚心学习别人的经验。他每一遇到了问题和难题,就找群众商量,向老农问计(聘请老农成立了顾问团),发动群众反复讨论,特别是注意听取贫下中农的意见。在这方面最重要的是虚心,这种虚心不是表面的谦虚,而是出自内心的真诚,在群众面前甘当小学生。周明山常说:“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要注意学习外地的经验。晋南地区许多知名的劳动模范,他不是亲自前去访问,就是请到村来指导。正因为他能走群众路线,虚心向一切人学习,汲取许多人的优点和先进经验,所以能使自己不断进步。
俗语说:“从一滴水可以看见太阳”。从周明山的例子,可以看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光芒。并且,周明山的例子,具体地证明了:哲学并不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周明山不是哲学家,也并没有读多少书,不过是一普通的农村青年党员,高小毕业生,但是他在工作中努力学习,注意应用,也能掌握这个锐利的武器!
同时,我们还要指出,周明山的例子虽然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但这绝不是个别的例子。只要我们留意,这样的例子,在报刊上很多,在实际生活中更多。例如大庆、大寨等等先进单位,在他们的先进经验中,都体现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办事情。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学习他们经济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学习他们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来处理实际问题的本领——这是一种活的哲学;再例如,在各个战线上涌现出来的许多雷锋式的人物,在他们的英雄事迹中,也充满了活的哲学。而且他们本人学习哲学大都很有成绩,有的还写出了生动的哲学论文,放射出天才的闪光!总之,无数的事例已经证明:在工作中学哲学、用哲学不仅是必须的,而且也是可能的,问题在于我们努力学习和善于学习!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东北举行大豆食心虫学术会议
沈阳、长春、哈尔滨、旅大、吉林、延吉、佳木斯等市农学会、植保学会,前不久在哈尔滨市联合召开了大豆食心虫学术会议。
会议对大豆食心虫为害的原因和防治工作进行了讨论。与会同志认为,几年来对大豆食心虫的生活规律已基本摸清。发生时期大体在七月末至九月初,成虫发生期虽长,但盛发期一般为五至七天,这个特点有利于药剂防治成虫。
在药剂防治方面,大多数同志认为,百分之六的六六六加百分之五的滴滴涕混合粉剂有很高效果,单用百分之六的六六六粉也有一定效果。
在耕作栽培技术方面,有些同志验证了越冬幼虫潜土多集中在垅台上,以深度四至六厘米为多。因此,勤铲趟和及时翻耙豆后茬,对抑制幼虫羽化数量均有一定作用。
在抗虫品种方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已选出十个抗虫力较强的品种。但是会议认为,目前药剂防治还是绝不可忽视的措施。
(邵广武)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