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运用阶级斗争的历史教育青年
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 张玉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以后,河北省农村普遍开展了以阶级教育为纲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为了使青年受到深刻的教育,各级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一方面发动青年积极参加全民教育活动,一方面针对青年不了解过去的特点,依靠贫农下中农,加强了村史、家史、社史(以下简称三史)的教育。两年来,“三史”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据调查,约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村庄进行了“三史”教育,其规模和深度都是空前的。各地在讲“三史”的同时,还编写了村史,收集了大量的实物,编出许多“三史”戏剧。这些不仅对现在的青年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可以作为“传家宝”,代代相传。
近两年的实践证明,要使农村青年革命化,进行“三史”教育是不可缺少的。广大青年从大量的血泪斑斑的史实中,更深入地懂得了人剥削人的旧社会的不合理,懂得了必须依靠贫农下中农对地富反坏分子实行专政的道理,从而激起了对旧社会的仇恨,更加热爱党、毛主席和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提高了走集体化道路的自觉性。实践证明,树立明确的阶级观点是青年革命化的根本问题,而“三史”教育正是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的很好的办法。
怎样向农村青年进行“三史”教育?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青年从多方面获得阶级
和阶级斗争的感性知识
在新社会里成长起来的青年,大都没有受剥削受压迫的切身感受,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缺少具体的了解。进行“三史”教育,首先就要使他们了解过去,获得这方面的感性知识。这就需要抓住阶级和阶级斗争这个纲,从多方面进行教育:既要讲解放前阶级斗争的历史,也要讲解放后阶级斗争的表现;既要讲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也要讲劳动人民的反抗和斗争;既要讲贫农下中农过去的苦难,也要讲广大劳动人民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既要揭露恶霸地主的凶暴残忍,也要揭露“笑面虎”地主的阴险毒辣。只有这样,才能使青年对过去有个比较全面、比较深刻的了解。
揭露旧社会,要采用多种方法,总括起来,就是典型教育和一般教育结合,了解别人的苦同了解自己家的苦结合,听讲同看实物结合。各种方法,作用不同。苦大仇深的典型,感染力强,能使青年了解过去穷人苦难之深;广泛访问,能更彻底地揭露旧社会,帮助青年认识苦是整个阶级的苦;问父母,使青年了解自己家的苦,更能打动他们的心,激发他们的阶级感情;编写村史、家史,可促使青年多访多想,加深认识;口授是“传苦”的主要形式,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搜集实物,举办展览,使青年看到旧社会地主富农剥削压迫穷人的罪证,印象深刻,牢记不忘。
当青年了解到一些史实以后,帮助他们把感觉和印象在脑子里反复几次,系统起来,会进一步加深对他们的教育。有些地方采取了摆苦摆甜等办法,使青年们弄清旧社会穷人都有哪些苦,新社会都有哪些甜;同时进行漫谈讨论,交流情况,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受到的教育愈益深刻。
对于不同出身的青年,还应进行一些特殊的教育。如对于地主富农家庭出身的青年,除了让他们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所受的剥削压迫以外,还要有领导地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访问受过他家剥削的老长工、老佃户,揭露他们家里的罪恶,拆穿所谓“勤俭起家”、“慈善为怀”的骗人鬼话,帮助他们认清剥削阶级的反动本质,同家庭划清界限。
二、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
青年们知道了过去苦,但往往找不到真正的苦根;懂得了今天的幸福,可还对幸福的来源体会不深。他们思想上容易产生这样一些问题:旧社会穷人为什么苦,地主、富农为什么富,到底谁养活谁?地主、富农是否有善恶之别?现在的甜到底是怎么得来,等等。抓住这些问题,组织青年进行专题讨论,把它们一一解决了,思想才会提高一步。许多地方抓住这些共同性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引导青年追根求源,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上去,效果很好。
帮助青年提高理性认识的根本途径,是带着问题学习毛主席著作,学习运用毛主席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释阶级斗争中的问题。如在挖苦根时,学习《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会帮助青年挖到了苦根。在摆集体化的优越性时,组织青年学习《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从而更加坚定了大家走集体化道路的思想。青年们说:“这样学,把问题对上了号,真解决问题。”
挖苦根,找甜源,是对青年进行“三史”教育中提高他们觉悟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在摆苦后挖出苦根,摆甜后找到甜源,才能帮助青年理解社会发展和阶级斗争的规律,真正提高青年的阶级觉悟;才能使青年从恨一个剥削者到恨整个剥削阶级,痛恨旧制度;从感激拯救自己的某个人,到真正热爱党和毛主席,热爱社会主义;从不忘自家的苦,到不忘阶级苦,看到世界上还有千千万万受压迫的阶级兄弟没有获得解放。这样,才能使“三史”教育在促进青年革命化,帮助青年确立革命的世界观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把阶级观点贯彻到行动中去
青年们觉悟提高以后,很自然地要求进一步改造思想,并且落实到行动中去。正如有的青年所说:“把泪变成恨,把恨变成劲,革命干到底,为党献青春。”这时因势利导,推动青年自觉地对照检查,积极投入当前斗争,就可以更好地巩固教育的成果。讲收获、谈体会活动的内容,总的要围绕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同人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在讲收获,谈体会,提高觉悟的基础上,引导青年把教育成果落实到行动中去。这样把进行教育和组织行动结合起来,教育促进行动,行动又巩固教育的成果,并且进一步起到教育作用。要注意从实际出发,不可要求过高过急,要认真执行党的各项政策,避免简单从事。
我们深深体会到,用一段时间,比较集中而又系统地对青年进行一次“三史”教育是十分必要的;而在集中的“三史”教育搞过去之后,仍须在青年中经常进行“三史”教育。这是因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始终存在着阶级和阶级斗争;“三史”教育不可能一次搞得很普遍、很深入,即使搞得比较普遍和深入,也需要不断重温,温故可以知新。随着形势的发展,青年的思想还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青年在不断变换,少年不断地一批批地补充进来。经常的“三史”教育,必须紧密结合当时的斗争任务和青年中存在的问题,使青年每次都能得到新的收获。
为了经常对青年进行“三史”教育,建立一支队伍,搞好一套教材,树立一些制度也是很重要的。有些地区不仅请老党员、干部、革命战士、贫下中农作报告,并且和他们中的不少人建立了比较固定的联系;编写村史、家史,编演以“三史”为内容的戏剧;搜集实物,建立阶级教育展览室;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历史遗迹,加以保护,用作教材;利用革命节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有的县、社和大队还根据自己的情况,推行了“传代”活动。南皮县在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个贫农的小孩因折了地主家的一枝杏花,被地主打死的事件。每年到杏花开时,全县许多团支部和少先队就以“杏花泪”为内容过一次团日、队日,讲“杏花泪”的故事,演“杏花泪”的剧,唱“杏花泪”的歌,对青少年进行不忘血泪仇的教育。这样搞了两年,有关“杏花泪”的故事,已在全县青少年中几乎人人皆知了。创造这些条件,经常在青年中进行“三史”教育,使其逐步形成传统,使广大贫农下中农的“家谱”代代相传,对培养革命后代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第5版()
专栏:

承认困难 分析困难 向困难作斗争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笔记 廖初江
我从入伍以来,在训练、工作、学习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为什么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呢?究竟应当怎样正确认识和对待困难呢?我决心带着这个问题好好向毛主席著作请教。
我先把过去针对各种具体困难学过的毛主席语录集中起来,又重新阅读毛主席著作,把凡是有关困难的论述都抄了下来。经过反复阅读和琢磨,觉得《关于重庆谈判》中“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一六二页)这句话,可以作为一条线,把其他语录联系起来,进行比较系统的学习。
为什么要承认困难呢?看了《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文章,我认识到: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事物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困难就是还没有解决的矛盾。因此,无论是在整个革命事业中,还是在每个人的具体工作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着困难。事物是在矛盾斗争中发展的,革命事业是克服一个一个困难胜利前进的。
既然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既然革命事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那么,为了推动革命事业的发展,提高自己参加革命斗争的本领,我们就要正视困难,战胜困难。要战胜困难,首先必须承认困难。“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难。但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一六二页)承认困难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矛盾,这是唯物主义的态度;无视客观存在的困难,采取“不承认主义”,这是唯心主义的态度。不承认困难,害怕和躲避困难,就谈不上去战胜困难。
我们不但要承认困难,还要善于分析困难。分析困难,就是要认清困难的性质、原因和程度,找出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以便于采取有效措施去克服困难。分析困难,首要的是要认清困难的性质。正如毛主席所说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三页)困难的性质最根本的有两种:一种是反动势力的困难:一种是先进阶级的困难。“反动势力面前和我们面前都有困难。但是反动势力的困难是不可能克服的,因为他们是接近于死亡的没有前途的势力。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因为我们是新兴的有光明前途的势力。”(《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二一五页)这使我懂得了对于困难,也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阶级观点进行分析,才能够在任何困难面前具有清醒的头脑,站稳无产阶级的立场,始终保持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心。
困难和顺利是相比较、相联系而存在的。“没有顺利,无所谓困难;没有困难,也无所谓顺利。”(《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一六页)在我们的革命事业以至每项具体工作中,一般说,总是有顺利和困难的两个方面。在一定阶段,克服了困难,事情就能顺利地发展,而在发展中又会产生新的困难,需要再去克服。因此,我们看问题就要“一分为二”,既要看到顺利的一面,又要看到困难的一面。并且,越是在顺利的时候,越要多想到困难;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要看到成绩,想到胜利。这样才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永远前进。毛主席教导我们说:“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四页)又说:“谁要是只看见光明一面,不看见困难一面,谁就会不能很好地为实现党的任务而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九四页)我国的革命事业正是在毛主席这种英明思想的指导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用毛主席的这种观点来观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就看得更加清楚了。比如,前几年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暂时困难的时候,我们既正视了困难,又充分看到克服困难的有利条件,看到全国人民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因而充满着克服困难的信心;现在当我国经济形势已经开始全面好转的时候,我们在欢欣鼓舞的同时,还要看到,在我们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新的困难,还需要我们“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戒骄戒躁,以便争取更大的胜利。
要正确地分析困难,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矛盾的双方,无不在一定条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困难和顺利也是这样。在一定的条件下,困难可以变为顺利,顺利也可以转化为困难。在这里,条件是重要的,没有一定的条件,就不会转化。所谓一定的条件,当然包括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者,向来认为客观决定主观;但是同时认为,人具有相对独立的主观能动作用。比如,变困难为顺利,一定的客观条件只是提供了可能性,要变这种可能性为现实性,决定的因素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毛主席说:“革命斗争中的某些时候,困难条件超过顺利条件,在这种时候,困难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顺利是其次要方面。然而由于革命党人的努力,能够逐步地克服困难,开展顺利的新局面,困难的局面让位于顺利的局面。”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三一三页)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人的主观努力程度如何,决定着成绩的大或小,事情的成功或失败。我们连有个战士,开始在射击训练中,成绩是优等,可是在打了两个优等之后,就有点不虚心了。别人督促他好好练,他说:“没啥了不起。”结果,夜间射击刚“及格”。后来,在首长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下,他接受了这次教训,下定决心苦练,在以后的几个射击练习中,再次获得了优等的成绩。这个事例向我们表明,这个战士的“不虚心”,正是使他由成功转化为失败的重要条件;他接受教训,“下决心苦练”,正是使他由失败再转化为成功的重要条件。这就告诉我们,在分析困难的时候,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困难,又要看到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创造条件,把困难变为顺利。
怎样向困难作斗争呢?毛主席说:“为了同敌人作斗争,我们在一个长时间内形成了一个概念,就是说,在战略上我们要藐视一切敌人,在战术上我们要重视一切敌人。”(《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发言》)同困难作斗争也是一样,在战略上要藐视困难,在战术上要重视困难。因为我们的革命事业,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努力,我们在革命斗争中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有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作指针,我们的困难是能够克服的。所以我们有根据在战略上藐视困难。但是,困难也和敌人一样,你不打,它就不倒,只有向困难作斗争,才能克服困难。为了更快地促进革命事业的发展,更有把握地做好工作,我们要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从最坏的方面着想,把战胜困难的措施想得更周到一些,一个一个地去克服各种困难。
从毛主席的教导中可以看出,向困难作斗争还有这样一些精神:下定决心,百折不挠,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埋头苦干,勤俭节约,依靠群众,艰苦奋斗,等等。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使我进一步找到了向困难作斗争的三条根本办法:首先,依靠党和毛主席的领导,坚决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其次,是依靠群众,“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信任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九七页);第三,就是依靠自己努力,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武装头脑,掌握事物发展的规律,在实践中,百折不挠地向困难作斗争。经过这样的学习,当遇到各种困难,进行具体分析的时候,我感到有了方向和办法,有了勇气和信心。在我当了副指导员以后,有一次全连要进行实弹射击第二练习,当时,指导员、副连长都集训去了,三个排长有两个外出,连长又有病。在这种课题新、干部少的情况下,要搞好这次练习,对于我来说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困难。但是,毛主席的关于“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鼓舞。我又反复地学习了《愚公移山》这篇文章,毛主席说:要完成党的任务,“首先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但这还不够,还必须使全国广大人民群众觉悟,甘心情愿和我们一起奋斗,去争取胜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一一○一页)这段话,使我受到很大启发,使我进一步认识到,要克服困难,就必须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于是,我就发动党员做思想工作;组织班长临时顶替排长;找技术好的当辅导员;团支部、革命军人委员会又开展了多种辅导活动,掀起了热火朝天的预习热潮。结果,这次练习,在干部少、课题新的情况下,取得了优等成绩。
总之,通过学习毛主席的关于对待困难的论述,使我深深体会到:千难万难,有了毛泽东思想就不难;千难万难,依靠群众就不难;千难万难,有了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就不难。


第5版()
专栏:

同工农群众相结合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生 王惠卿
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长期在学校里读书,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一心一意想在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不愿意到农村去。一九六二年夏天,我父亲响应党的号召,要求下放到农村,我极力地反对说:“爸爸,你是转业军官,年纪又大,在城市住楼房舒舒服服的度过晚年有多好,何必到农村去?”我在高中毕业时,爸爸劝我报考农学院,我说啥也不干,怕下乡。当我接到哈尔滨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时,高兴极了,心想,将来当上大夫,有了铁饭碗,清闲自在,受人尊重。
去年春天,毛主席发出了“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学校里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雷锋的伟大革命精神,使我深受感动。我在雷锋事迹的启发下,开始学习毛主席著作。先后读了《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三十几篇文章。《五四运动》、《青年运动的方向》、《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有关论述知识分子的文章,我反复学习了多次。毛主席的话句句打动了我的心。毛主席说:“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并且指出“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结合的,是革命的,否则就是不革命的,或者是反革命的。”这两段话犹如春雷一般,使我醒悟了。过去我认为自己是在红旗下长大的,上了社会主义的大学,也就自然是一个革命者了。现在,对照毛主席说的,想想过去自己想的,在毛主席的教导面前,我认了错。我第一次认识到我的所谓伟大理想,只不过是想高人一等,把自己置于工农群众之上,走上危险道路。但是,怎样才能和工农相结合,遵循着毛主席的指示改造自己呢?我还不清楚。带着这个问题,我重读了毛主席关于论述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著作。毛主席在《五四运动》一文中说:“我希望他们认识中国革命的性质和动力,把自己的工作和工农民众结合起来,到工农民众中去”。这时我暗暗的下决心,坚决遵照毛主席的教导到工农群众中去,走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一九六三年暑假,我回到了家乡克东镇。当时我们县的广大农村正在进行社会主义教育,我想,这正是按着毛主席的教导到农村和广大农民结合的好机会,于是我就向县的领导机关汇报了我的想法,县的领导同志支持我,让我参加了县的工作组的工作。我接触了六百多名社员,参加了很多诉苦会,搜集了贫雇农家史二百多份。这一切,培养了我的劳动人民的阶级感情。在一次诉苦会上,我听到这样一件悲惨的往事:房兆龙和他的儿子给地主扛活。一天,孩子在地里赶磙子,被狼咬伤,可是地主只给被狼咬伤的马治病,而不给小长工治病,还逼他做工。可怜的小长工终于因为没有及时治疗而死去。他母亲因此精神受刺激,贫病交迫,第七天上也离开了人间。接着房兆龙也悲愤成疾死去。房兆龙死后不久,他的小儿子也死了。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全家五口人被万恶的地主阶级夺去了四口。这样悲惨的往事,何止老房家一家有呢?我听着心如刀绞,十分难过,哭了起来。由此而想起了自己的家庭。伪满统治时期,我家住在龙江县农村,爸爸是小学教员,生活很艰难,揭不开锅是常事,我的两个哥哥,因为无钱治病而死去了。一九四五年的春天,妈妈抱着小妹妹,拉着我去地主家借粮,狠心的地主不但不借给,还放狗把我妈妈的大腿咬伤。冬天,我没有鞋穿,把脚都冻烂了,现在还有个伤疤!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十分激动和惭愧!这时我想到毛主席的话:“革命的或不革命的或反革命的知识分子的最后的分界,看其是否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民众相结合”。从前我读到这句时,理解的并不深刻,现在我才开始明白,这里的中心问题是个阶级感情、阶级立场问题。
一九六四年二月,我和同学们一起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第二次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我耳闻目睹了农村阶级斗争的现实,产生了对阶级敌人的仇恨。我痛心地检查了过去的错误观点。过去,我一直认为:地主富农被剥夺了土地,也参加劳动了,那还有什么阶级斗争。但是,到农村去和工农结合,耳闻目睹,对阶级斗争就有了切实的感受,心明眼亮了。当我再次读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和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公报时理解得更深刻了。毛主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指出:“在我国,虽然社会主义改造,在所有制方面说来,已经基本完成,革命时期的大规模的急风暴雨式的群众阶级斗争已经基本结束,但是,被推翻的地主买办阶级的残余还是存在,资产阶级还是存在,小资产阶级刚刚在改造。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这些话真是千真万确。我听到贫、下中农说:“地主的土地、房屋被农民分了,他们能和咱们穷哥们一条心吗?”“可不能和地主富农混在一起,混在一起,咱们的国家就要变色,社会主义就保不住。”这些话,使我认识到贫下中农不仅懂得生产斗争、具有进行生产斗争的本领,而且在阶级斗争方面也是坚强的主力军。这时又促使我重温了毛主席的著作,真正懂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光靠知识分子是不够的,“光靠了它是不能打胜敌人的,因为它还不是主力军。主力军是谁呢?就是工农大众。”“所以全国知识青年和学生青年一定要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和他们变成一体,才能形成一支强有力的军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使世界革命有可靠的保证。在火热的斗争中,我懂得了什么是阶级和阶级斗争,思想感情有了很大的变化。
有一次,学校组织同学下乡参加劳动,我也参加了。可是干了几天,就觉得腰酸腿痛,有心想歇一歇,一看同学和社员都干的挺起劲,觉得落在后面,不好意思,就坚持干下去。晚上疲乏得很。我想:劳动可以改造思想,可是现在一和实际接触,咋这么难哪!越寻思,越信心不足,想放下耙子不干,可是又一想,毛主席不是说过和工农群众结合是要经过痛苦的磨炼过程吗?不过劳动关,怎能培养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呢?毛主席的教导又给了我力量,决心坚持下去,战胜困难。过了几天,干起活来就轻松多了。劳动的实践,不仅使我得到锻炼,也使我看清了自己的弱点。
过去我一贯认为,农民土里土气,不讲卫生,没知识,可是,我把自己的思想和农民一比较,我才真正体会到毛主席说的:“拿未曾改造的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比较,就觉得知识分子不干净了,最干净的还是工人农民,尽管他们手是黑的,脚上有牛屎,还是比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都干净。”
通过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到农村中去锻炼、学习,我才有了一些进步。一种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的思想油然而生。思前想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暗暗发誓:毕业后一定到农村去扎根,红在农村,专在农村,把毕生的精力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事业。


第5版()
专栏:

培养新生力量是老干部的光荣任务
张湛
一个老党员、老干部怎样才算尽到自己对于革命的责任呢?坚守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水平,把工作做得精益求精,好上加好——这当然是很好的。但是,这还不够。
毛泽东同志在抗日战争的前夕,就指出:“指导伟大的革命,要有伟大的党,要有许多最好的干部。”他谈到体现在已经死去的优秀党员、干部和党的领袖身上的无产阶级品德和革命作风,说:“我们无疑地应该学习这些东西,把自己改造得更好一些,把自己提高到更高的革命水平。但是还不够,还要作为一个任务,在全党和全国发现许多新的干部和领袖。”
可见,对于一切老党员、老干部来说,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这是老同志对党对人民应尽的义不容辞的责任。
把这个任务很好地承担起来,要有革命的远见。“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革命总是要发展的,而革命队伍中老的骨干总是要逐渐衰老和减少的。革命的大业靠谁继续推进?主要依靠已经成长和正在成长起来的新生力量。正像毛泽东同志对青年人说的:“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每一个老党员、老干部都应当有这种眼光:不但看到今天,而且看到明天;不但看到革命的现状,而且看到革命的发展;不但看到党的事业的中流砥柱,而且看到党的事业的后继有人。培养新生力量,这不是对于老同志的额外负担,这是革命的“传宗接代”问题,是党的建设中带有战略性的根本问题。
辽宁盖平县太阳升公社何屯大队党支部,不久以前制订了一个巩固集体经济、发展农业生产的远景规划。在制订规划的时候,支部考虑由谁来实现这个规划,认为重要的问题是要有一批红色接班人,否则远景规划将会变成一纸空文。支部分析了本队的干部和党员情况,一些骨干平均年龄已经超过了四十岁,再过十年二十年怎么办?由谁来接班?支部书记说得好:“人是一辈接一辈,革命也得一辈接一辈。一定要着手把小青年尽快培养好,要好好把住江山。”他们对全大队的男女青年进行了调查研究,挑选出一批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中的积极分子作为培养对象,并且采取以老带新、在实际工作中锻炼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来教育和提高他们。何屯大队党支部的这项工作虽然刚刚开始,但是他们在制订生产建设长远规划时,不仅看到物,而且看到人;不仅算经济账,而且算政治账;不仅考虑各种增产措施,而且把推进生产建设同培养人材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实现远景规划有着可靠的保证——他们这样高瞻远瞩,深谋远虑,很能给人启发。
不是有人认为培养提拔新生力量“并非当务之急”吗?他们从当前需要看得多,从长远需要看得少;他们认为以目前的干部力量来应付眼前的工作还过得去。这就缺乏一点战略眼光。殊不知培养新生力量是一件十分细致和艰巨的工作。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造就真正坚强的革命接班人,既需要时间,又需要做工作。办这件事宜早不宜迟。
把这个任务很好地承担起来,要有对待新生力量的正确态度。毛泽东同志说:“一切老干部应该以极大的热忱欢迎新干部,关心新干部。”一要欢迎,二要关心,这就是对待新生力量应有的态度。
新生力量的迅速成长和大批涌现,正是我们的革命事业不断发展的结果,也是我们的事业发达兴旺的表现。我们应当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不但一般地欢迎新生力量的成长,尤其要欢迎“后来居上”。新生力量在成长过程中超过了“老生力量”,自己领导过的干部走到自己前面去了,这种情况好不好呢?好得很!滚滚长江要不是后浪推着前浪,就会顿失滔滔,成为一泓死水。学生超不过老师,徒弟超不过师傅,新干部超不过老干部,我们的事业就只能原地踏步,而得不到发展。只有没落的阶级才认为世界应当永远是这个样子,不应当有任何发展变化。只有沾染上没落阶级思想情绪的人,才不高兴甚至害怕新生力量超过自己。欢迎后来居上,这不但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眼光看问题,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者心目中只有党的、人民的、革命的利益,丝毫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样一种党性的表现。
老干部不但要欢迎新干部,而且要关心新干部。关心,就是要帮助新生力量更快地健康地成长起来。帮助之道,最重要的莫过于放手让他们在实际斗争中锻炼。斯大林说得好:“书本是培养不出领导人的。……领导工作人员只能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年轻干部太“嫩”,“嘴上无毛,办事不牢”吗?不要紧,把他们放到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第一线去,让他们经风雨,见世面,受考验,就能取得经验,增长才干。哪一个老干部没有经过“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阶段?哪一个老干部不是在实际工作中“闯”出来的呢?对新生力量这也担心,那也顾虑,不敢放手使用,能挑十斤重的担子只让他挑七、八斤,这不是真正关心新生力量。那样,非但不能促使新生力量迅速成长,反而压抑了他们,阻碍他们的成长。
新干部也和老干部一样,他们有优点,也有缺点;有长处,也有短处。新干部的某些优点,往往是老干部缺乏的;而老干部的某些长处,也往往是新干部的短处。所以,新老干部需要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对于老干部来说,既要充分认识和发扬新干部的优点,又要以己之长补人之短,使新干部更健康地成长。在这里,特别重要的是要把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传给新干部。这要依靠老干部的言教,更要依靠老干部的身教。你要求新干部具有明确的阶级观点吗?你自己就得随时随地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坚决地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你要求新干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吗?你自己就得提供一个热爱劳动的样板。你要求新干部做工作重视调查研究吗?你自己就得在蹲点、种试验田等方面做出范例。……经过老干部的言教加上身教,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才能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能干的人,有才能的人,我们有千千万万。只须去了解他们,及时提拔他们,使他们不致老呆在原有的工作岗位上而开始腐朽起来。去找吧,而且是会找到的。”斯大林这样说。
“丢掉错误的观点,干部就站在面前了。”毛泽东同志这样说。
发现和培养新生力量,是党和人民交给老干部的光荣任务。让我们把这个任务更自觉地担负起来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