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改变了对一位老贫农的看法
辽宁安东县前阳公社胜利大队挂网沟生产队长 张德财
我们队里有个老社员,名叫王雨亭。他今年五十七岁,从小就给地主放猪、扛活,累成了“罗锅”。十五年前老伴下世了,没留下儿女,现在他孤身一人,炕上地下全得自己干。可是这些年来,他在队里干活从来没误过一次工,每年都做三百多个劳动日,是队里数得着的好劳力。有时候别人劝他:王大爷,身板不好少干点吧!队里又不太缺人手。他听了不太满意:“我腰没断,腿没瘫,吃饱穿暖不干点活干什么?”他心直口快,看到别人做了不利集体的事,就批评,不怕得罪人。一九五九年,他在蔬菜组当组长,有个社员晚上私自拔了几个萝卜,让他看见了,说了多少好话他也不听,第二天就把这事告诉干部了。秋天起胡萝卜,有的人一边拔一边吃,他狠狠地批评他们。前任队长的妈妈拿了两个回去给小孙子吃,他说什么也不让:“你儿子当队长,你怎么能随便拿队里的东西呢,你拿了大伙也跟着拿怎办?”秋天稻子熟了,他看见谁家的鸡鸭没圈起来,糟蹋稻子,就捉住送到队里,坚持照章罚款。平时他看见谁干活不卖力气、不用心,张嘴就批评。
天长日久,有人背后就议论开了,说他“越老越糊涂,有福不会享”,“孤独棒子人,天生就是怪”。有人公开讽刺他是:“三队长”、“义务管理员”、“老钱锈”、“老怪头”……,有些社员干活时离他远远的。日子长了,我听了这些七言八语,也觉得这个人是有些倔,小理小气的太怪;肯劳动倒好,可不该这样招惹人啊!
有一次我在地里干活,随便和他唠,我说:“王大爷呀,怎么很多社员都对你有看法呢?”话音刚一落,他有点气哼哼地朝着我说:“怎么?别人对我有看法,你当队长的对我也有看法?”被他这样一问,我倒真答不上来了。我一边干活一边想:是呀,老王头究竟错在什么地方呢?
后来我就留上心看他到底什么事做的对,什么事做的不对。有一年,队里种了一亩青麻,小苗出来以后就赶上插秧,没顾得侍弄。插完秧,社员放了两天假,都办自己的事去了。他看麻苗和野草一齐长,就坐不稳了,一个人蹲到地里一点一点整整弄了两天,把一片青麻地收拾出来了。当时他谁也没告诉,后来才知道是他干的。八月初,青麻叶该打了,他又自动利用午休时间,一棵棵打好了。稻子快熟了,家边道边的稻子有的扑倒了,他就抽空一棵棵扶起来,用包米秸绑上。队里买了些石灰,块大,有些社员不愿意去砸,嫌呛;他却一声没吭,三天砸了九千多斤,怕砸得不细,又用筛子筛了一遍。他自己日子过得非常仔细,手里积攒了三千多元存款,可是一件棉袄穿了三十年,一年到头就是年节才买三五斤肉。可是他对集体、对别人,手一点也不紧。种地时队里牲口料不足,他从家拿了三十斤高粱米来;社员崇喜家有困难,他张嘴就借给一百元;青年社员于作礼结婚没有房子住,他听说了就把自己的房子腾出一间来。
这些事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对比前后的事情,我翻来复去想了又想,开始认识到:不是老社员王雨亭错了,是我自己错了。王雨亭八岁就给地主放猪、扛活,一直扛到三十九岁,三十多年挨打受骂,忍饥受冻的,不知受了多少苦。记得有一年,他给一个姓贺的地主干了一年,吃的是猪食一样的饭,干的是剥皮一样的活,秋后一算账,还没赚下一双草鞋钱。这样的人今天怎能不一心一意靠集体,勤劳节俭,大公无私呢!他没有忘本,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而我这个贫农出身的人,当上了干部,竟然连谁好谁坏都分不清。越想越觉着惭愧。
认识提高了,我就下决心主动接近他,表扬他。队里换化肥缺粮少钱,他主动拿出三百七十斤稻子,一百元钱借给队里,我在社员大会表扬了他。别人看场园一冬烧两千斤好稻草,他看的时候就光烧乱稻草和稻糠。队里送粮缺细绳扎口袋,他一早一晚搓出六十多丈。夜里下大雨,他起来冒雨把大车一台台拖进棚子。……。这样的事真是太多了,数不过来。每当他做了这些好事,我都及时表扬他鼓励他,号召大家向他学习。有时候我和社员一起干活闲唠也说:老王大爷无儿无女一个人,这么大年纪了,还和咱们一样干,把队看成自己的家,真使人钦佩!社员都点头称赞。说人家一心为集体,真值得学习。就这样,慢慢就把这个老贫农在队里树立起来了。过去背后议论过他的人,现在尊敬他,学他。
有了这样的好社员,我当队长的像多了一个膀臂,少操很多心。有时候我出去办事,他就领着大伙把活干了;什么事情疏忽了,他就提醒你。所以,我看了“佟金凤”的文章以后(“贫农佟金凤的革命风格”,见六月十一日本报第五版),就想到了我对王雨亭的态度。现在,我更明白了,当干部的什么时候也得紧紧依靠贫下中农,大大发扬像佟金凤、王雨亭那样贫农的革命风格。他们是队里的顶梁支柱,支持他们,鼓励他们,集体经济没有个办不好的。
(原载辽宁日报)


第2版()
专栏:短评

怪不怪?
老贫农王雨亭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对党、对集体事业忠心耿耿,对危害集体的行为嫉恶如仇。可是队里有些人偏偏说他“怪”,讥讽他是“老怪头”。
王雨亭到底“怪”在哪里呢?
他今年已经五十七岁,从小就给地主放猪、扛活,累成了“罗锅”,受了一辈子苦。现在他翻了身,一个人手里积攒着三千多元存款,似乎满可以少干些活,过自在清闲的生活。有人劝他这样做,可是他不。照有些人看来,这怎能不算个“怪”。所以有人背后议论他:“越老越糊涂,有福不会享”。然而,在具有无产阶级集体主义思想的人看来,劳动是光荣,“自在清闲”是耻辱。劳动是人生的第一要素,劳动是幸福的泉源,只有积极参加劳动,才能把集体经济办好。
王雨亭心直口快,只要看到别人做了危害集体的事,就提出批评,不怕得罪人。他当蔬菜组长,前任队长的妈妈拿了两个胡萝卜带回去给小孙子吃,他不让……。照有些人看来,这是小事。吃几个胡萝卜,又不是他个人的,干吗要这样认真,得罪人呢?而他竟这样做,这怎能不算个“怪”。所以有人公开讽刺他是:“三队长”、“老怪头”。然而,按照一个热爱集体事业,处处维护集体利益的人看来,这是大事,不是小事。决不可慷集体之慨,损集体之利,以求不得罪于人。他懂得必须防微杜渐,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爱护集体,爱护干部和爱护社员。
老贫农王雨亭的“怪”,实际上不是怪。他是一个有着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先进人物。他的思想突出地表现了在无产阶级和共产党领导下的贫农、下中农热爱集体经济、热爱社会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同小农经济的自私自利思想是矛盾的,尖锐地对立着的。因此,他被一些人叫做“怪”,倒是不奇怪的。
在农村,像老贫农王雨亭这样的人到处都有。贫农佟金凤和许多“管得宽”都是这样的人,李双双也是这样的人。他们是集体经济的顶梁支柱。他们的思想,是社会主义的正直的思想,他们的风格,是集体主义的正直的风格。应该拿他们做榜样,向他们学习。这是一场深刻的自觉的思想革命。只有这样,才有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把集体经济办好。
在农村里,人对人常常是有议论的。像王雨亭这样的好人,为什么还有人说他“怪”呢?是真怪,还是假怪?是什么人说他怪?在什么事情上说他怪?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都应该冷静地想一想,千万不能轻听轻信。要做到这点,最主要是时刻站稳无产阶级的阶级立场,对人对事要作阶级分析。生产队长张德财同志听到有人说王雨亭同志“怪”,开初没有作阶级分析,有些动摇,也觉得他真有些“怪”,差一点错怪好人。以后对王雨亭同志的“怪”作了阶级分析,是非才分明,真相才大白了。一个领导者,一个干部,正应该像张德财那样,深入到生产和生活中去,正确地观察、颂扬和扶植王雨亭一类人的思想风格,消除“怪”论,提倡正论。这是每一个农村干部是否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是否有官僚主义的一块试金石。


第2版()
专栏:

从整体利益着眼提高质量 从挖掘潜力着手降低成本
上海正泰橡胶二厂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矛盾
本报上海二十日电 记者周永康报道:在生产“回力牌”长球鞋这一名牌货的上海正泰橡胶二厂里,最近传出了一个“一角六和一元六”的故事。所谓“一角六”和“一元六”,就是这家工厂把局部利益的小账,服从整体利益的大账,从而节约了大量的社会财富。
事情是从推广外地的一项先进经验开的头。这项外地经验,叫做“炭黑的合理用量”。炭黑,又称补强剂,是橡胶工厂不可少的辅助材料,对提高产品质量关系很大。去年九月间,正泰二厂派人去天津一家橡胶厂学习时,发现对方的炭黑用量比自己厂合理,于是就把这项经验学了回来。在推广这项经验时,碰到了具体的困难。原来,天津那家工厂的炭黑用量,在全部辅料中约占百分之五十左右,而正泰二厂却只用百分之二三十。由于用量偏低,加上其他一些原因,正泰二厂长球鞋的穿着寿命,在一次评比中,比对方少穿四分之一的时间。可是,增加炭黑的用量,每双球鞋的原料成本要增加九分钱;炭黑用量增多以后,厂里现有的炼胶机不够用,委托外厂加工,又要加上七分钱的加工费。两项合计,成本要提高一角六分。而正泰二厂每双球鞋净得的利润是多少呢?也刚好是一角六分。就是说,工厂如果这样办了之后,无利可得。
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这两者之间的矛盾,是不是像人们常说的鱼和熊掌两者不可兼得的呢?对这个矛盾应该怎样去认识呢?正泰二厂后来又算了一笔账:如果本厂多花一角六分钱的原料和加工费用,消灭那个穿着寿命方面的“四分之一”的差距,按市场上长球鞋六元多钱一双的价格折算,无形中等于为整个社会节约了一元六角的财富。一元六和一角六之间,恰恰是十与一之比。这意味着,在正泰二厂里,虽然少得了一角六分的利润,可是整个社会却可因此而节约价值九倍的物资。
一笔大账,打开了职工们的视野,大家认识到在这个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的矛盾中,首先应该考虑整个国家的利益。
提高产品质量的目标是明确了,但怎样来解决利润和成本之间的矛盾呢?正泰二厂职工们就在研究和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又明确认识了一个问题:从其他方面去降低成本。在这个思想指导下,全厂职工从每一环节上动手挖掘潜力,一分一厘的节约资金,为提高炭黑用量积极创造条件。有的人设法提高海绵底发泡率,使每双鞋成本降低两分一厘;有的人改进配方,调整胶种,每双鞋又降低了一分七厘;有的合理使用棉布,每双鞋上节省了六厘钱的布料;有的还在锅炉上想办法节约煤炭,给每双鞋节约了四厘钱。就这样,经过各方面的努力,到去年年底,终于使每双球鞋降低了一角钱的成本。到这时,炭黑的用量和天津厂一样,但每双球鞋的成本却只增加了六分钱。今年第一季度,他们继续采取了些新措施,炭黑用量虽又比去年第四季度提高了百分之五,成本却比去年第四季度降低了一角一分。现在,每双球鞋的成本已比去年去天津学习以前还要低七分钱。他们拿到的已经不是“一角六”,而是“两角三”。球鞋的质量大有改进,最近作了一次测试,以前一双鞋放在磨底机上,磨了一个规定的时间,要磨掉一点三立方公分的橡胶;现在同样作这种破坏性的试验,磨掉的橡胶比过去减少了一半多。这样,不但那个“四分之一”的差距没有了,每双鞋给国家节约了价值“一元六”的物资,而且由于球鞋的质量更好,节约的物资就也超过了“一元六”。根据这个厂目前的球鞋产量,就以“一元六”计算,一年就等于节约了价值三百八十万元的物资。


第2版()
专栏:

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举行会议
听取了聂真关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第五期学习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了招收第六期学员的工作计划。
新华社二十日讯 政协全国委员会学习委员会,今天下午举行会议,听取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聂真关于第五期学习情况的汇报,并讨论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招收第六期学员的工作计划。
聂真说:第五期学员共三百四十人,其中科学技术界的学员一百七十九人,比以前各期都有增加,这是本期的一个特点。
聂真说,第五期学习的内容有六个单元,即实践论,矛盾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社会发展规律,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这些单元都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中心内容,把阶级斗争作为贯穿这些单元的一根红线,着重启发学员自觉地学习毛泽东思想,用无产阶级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聂真在分析了各界学员的学习情况后认为,经过学习一般在思想认识上,都有不同的收获,同时,也说明各界人士进行学习改造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
聂真还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招收第六期学员的工作计划作了说明。第六期招收学员名额共为四百名,学习期限一年。学习内容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基本问题、社会主义革命基本问题和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四个方面。


第2版()
专栏:

红壤,这是大自然给农业生产带来的难题。怎样治理红壤、改良红壤,把红壤变成良田?人们反复调查研究,反复试验,不断发掘群众中行之有效的办法,总之,用科学态度、用科学方法向红壤进攻。结果:
十二年换了个新进贤
本报记者 宋培基 雷力行
在江西,进贤县以红壤著称。不过,以前它是以红壤多、红壤低产出名;现在,它是以红壤改良好、红壤增产多闻名。全国红壤科学研究中心——江西红壤实验站就在这里。
地瘦、水恶、收成微薄,是进贤旧日的面目。由于不断改良红壤,在短短的十二年间,换来了个新进贤。易旱易涝的红壤,有了排灌设施,百分之六十的田旱涝保收;水土冲刷现象,已经得到控制。过去“斗种难收半箩粮”的红壤地,现在有不少产量可与一般肥地相比了。
这是进贤人民治理红壤取得的重大胜利。
辛勤掌握第一手资料
进贤是十二年前开始改良红壤的。那时,全县有七十多万亩红壤水田和旱地,占了耕地面积的百分之九十。这种土壤酸性很重,缺水缺肥,水土流失严重,产量一直很低。改良红壤,发展生产,是这里群众的迫切要求。
一九五二年,这个县在捉牛岗创办了一个红壤改良示范农场,揭开这一斗争的序幕。这年农场在一百多亩最瘦的红壤水田里,进行改良试验,采取施重肥的办法,每亩田施下一百多斤豆饼及大量的牛栏粪。春去秋来,获得三种结果:有的田产量由三十多斤迅速增到二百多斤;有的田略有增产;少数田苗不吃肥。同样措施为什么会有不同结果?他们一丘一丘田去查原因,原来是红壤类型不一,特性各有差异。由此他们得到一个重要启示:要改良红壤光凭一般认识是不行的,需要把红壤的情况摸清摸透,才能做到因地制宜,有效地改良土壤。
他们把这一事例向群众宣传,把改良红壤的斗争引导到扎扎实实做好调查研究,掌握红壤第一手资料的工作上去。
这年冬季,一个群众性的调查研究活动便广泛展开了。在丘陵、平原和湖滨三种不同地区,分别成立了调查队。县、区、乡各级共组织了一千多名干部和农民,踏勘了大大小小数千个丘陵、山岗和湖汊,对红壤的分布,对不同红壤水田和旱地的种类,逐丘逐片进行了分类排队,造册登记。一个冬春调查获得了结果:全县红壤土中一种是丘陵红壤,面积最大,有五十多万亩;一种是山谷坑地红壤,面积有十多万亩;再一种是湖滨红壤,这种红壤虽然因湖泥沉积,土壤大有改善,但春涝秋旱无法保收,仍具有红土壤的特点,面积有四万亩左右。红壤耕地的类型,水田有七八种,旱地有四五种;每种类型田地的座落、面积等,也作了详细调查记录。这样,便把红壤耕地的自然面貌查清了。
接着,他们又调查红壤耕地的特性。这个调查,包括要查清构成各种红壤不同特性的土质、水肥条件与耕作性能等因素,任务更复杂。他们先后一项一项地作过红壤地力、排灌条件、水土流失、耕作制度与耕作习惯等多次调查。共调查了三十多个公社和垦殖场,召开了群众、技术人员、干部座谈会与田头鉴定会上千次,找出了各种类型的红壤,挖了二千多个土坑进行土壤化验分析。前后经历过四五个冬春,终于把各种不同红壤耕地的特性弄清楚了。例如,在捉牛岗农场试验中,发现有些田的禾苗不吃肥,其他地方也有这种田地。经过考察分析,原来这种田不是苗不吃肥,而是土质比其他红壤更瘦,土壤又板结,水土冲刷也严重,肥料很难溶解,遇上一场雨水,肥料便被冲光,因而出现苗不吃肥的现象。
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进贤县领导部门积累了比较完整的红壤普查资料,从红壤耕地的分布状况、种类,到各种红壤耕地的特性,以及红壤耕地上的水利设施、水土流失、作物分布等情况,都有全面调查的材料,有的还绘制成了示意图。
依靠群众反复试验
占有充分的资料后,进贤县就根据不同类型的红壤制定了不同改良措施:改造丘陵红壤,主要抓增加土壤的肥力;改良山谷坑地红壤,先从治理水土冲刷入手;改造滨湖红壤,着重防涝防旱。经过反复试验,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效果。
种植绿肥,是这里改良丘陵红壤的一项重要措施。一九五三年,他们在下埠、五里、三里等地,开始试验在丘陵红壤上种植绿肥红花草。县的负责同志亲自参加下埠的试验。头一年,下埠村在“秋分”边播下了五十亩红花草。红壤瘦田种绿肥不是件容易事情,这年有的田块就没出苗,有的田块只稀稀松松出几根苗,试验失败了。第二年,他们总结了经验,针对红壤田又瘦又旱的特点,把上次“满田扬”的播种施肥方法,改为点播、点肥,同时推行了既灌溉又防渍的技术,加强了田间管理。这年,下埠试验的五十亩田长出了茂盛的红花草。从下埠和其他的试点中,他们初步找出了红壤田种植绿肥作物的办法,到一九五四年冬,绿肥面积便扩大到十七万亩。
有些山岗梯田,土薄缺水,不长绿肥作物;有些山坑垅田水土淤积,土厚潮湿,也长不起绿肥作物。怎么办?他们又与老农座谈,找出这些田的特性,进行新的试验。如梯田缺少灌溉条件,不适合种红花草,就试种肥田萝卜、燕麦等较耐旱耐瘦的绿肥品种;山垅田采取冬季施暖性肥料和推行多种绿肥品种混播的办法,都获得成功。他们就这样,通过一步一步试验,找出规律,总结出了红壤田种植绿肥作物的全套经验。以后绿肥作物种植面积年年扩大,至今已推广到三十四万亩,基本上实现了红壤水田绿肥化。由于有了绿肥,加上逐年增施猪牛粪、草木灰等农家肥料,便逐步改变了红壤田瘠瘦的面貌。
这个县还有十八万多亩红壤斜坡地,大部分属山坑红壤地。雨水冲刷严重,是这些地的致命伤。进贤人民就从治理水土入手,采取挖沟、作埂等办法,也把它制服了。
尊重传统耕作经验
进贤县在改良红壤中,把总结推广群众的传统耕作经验,列为改良红壤的一项重要措施。
十多年来,他们在科学技术部门的配合下,曾作过多次这方面的调查。一九五五年,他们取得省农业科学研究所红壤改良站(全国红壤科学研究中心的前身)的协助,组织工作组到前坊、新前、新荣等地,调查了群众如何利用红壤。他们发现群众普遍实行“冬深耕,夏浅耕,春不耕”的方法,使红壤地里的作物生长良好。红壤冬深耕,能促进土壤疏松和养分分解,同时有利小麦冬播;春不耕防止雨水冲刷土壤;夏季结合锄草进行浅耕,能保水防旱。这是群众长期改造利用红壤的宝贵经验。他们及时向全县推广,解决了红壤地的合理耕作问题。
群众在麦地套种大豆的经验,经过他们总结,也得到普遍推广,而且有了提高。现在,他们大部分红壤地推行了小麦——大豆——芝麻,或小麦——大豆——粟一年三熟的制度。过去全县麦豆套种面积只几万亩,现一地三茬,不仅多争了一季作物,而且套种面积扩大到二十多万亩,既增了产,又做到了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
前年,他们在县农业劳模会上还推广了三阳公社赵埠大队群众“盘地”的经验。这个大队有一千多亩红壤旱地,虽然注意了保护水土,但每年总有些斜坡地上坡的肥土,被雨水带流到下坡,对作物生长很不利。这个队的社员就用“盘地”办法,每年秋收以后,以“愚公移山”精神,把十万多担下坡浮土“盘”往上坡,使一千多亩红壤地保持了肥土均匀,作物年年增产。
大部土地的颜色变了
进贤改良红壤取得了巨大成绩,全县已有百分之八十的红壤水田和大部分红壤旱地,经过改良,土色由红变紫,由紫逐渐变黑。最近县农业技术部门在?前垦殖场对七千多亩原来典型的丘陵红壤低产田进行土壤测定的结果,改良前有效含氮量只万分之五(即万斤土五斤氮,下同),含磷、含钾只万分之八,酸碱度达五点四;改良后土壤含氮、含磷量增加到千分之一,钾的含量也提高,酸碱度已接近中和(六点五),达到了一般肥地水平了。
一九六三年,进贤农业丰收,全县三十八万亩水田,稻谷平均亩产已达三百七十多斤;棉花有十三个亩产六十斤皮棉的生产队;四十多万亩大豆、小麦,亩产近七十斤。粮食大豆产量同解放初比,单产提高百分之五十,总产增加百分之七十二。这是改良红壤取得的巨大成就。
进贤县正在进一步发动群众继续改良红壤,力争在今后若干年内把已经改良的红壤进一步熟化,把部分尚未改良好的红壤改良好,使大面积红壤变成盛产粮、棉、油、豆的富饶之地。


第2版()
专栏:编后

既算大账,也算小账
社会主义的企业,在算增产节约账的时候,无疑要先算大账,不能先算小账,更不能单算小账,小账一定要服从大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要摆得适当,不可摆错,不可颠倒。上海正泰橡胶二厂先算为社会和国家节约十倍于本厂利润的大账,而不先算本厂利润的小账,正是这样一种算法和摆法。
那么,事情是不是到此为止了呢?不。国家利益的大账和本厂利润的小账,是整体和局部的先后主次的算法和摆法。顾了先,顾了主,决不是说不必再顾后,再顾次。本厂利润这个小账是国家利益这个大账的一部分,整体是局部构成的,不可顾此失彼,重大轻小。这个厂在先算国家利益的大账后,又把本厂利润的小账,即局部利益放在一个适当的地位。既算国家利益的大账,又算本厂利润的小账,千方百计把算大账后亏损的每双胶鞋的一角六分利润捞了回来,最后反而增加了七分,也正是这样一种算法和摆法的结果。


第2版()
专栏:

“宜林山国”气候好
友谊之树安了家
一千四百多株阿尔巴尼亚油橄榄树,最近在贵州山区里“安家”。这些友谊之树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国营林场职工的精心培育下,百分之九十七点五的植株已长出新枝嫩芽。
这批油橄榄,是今年年初阿尔巴尼亚政府在周恩来总理前往访问时,赠送给我国的一万株油橄榄树苗中的一部分。这些树苗运到贵州省独山县国营林场时,独山县县长刘静芝亲自到林场指导种植,县级机关干部和邻近公社的社员,运送了三万五千多斤肥料到林场,并且抽出劳动力帮助林场整地、挖窝。在栽植后,林场成立了专业队,给每株树挂牌编号,建立档案,细心管理。
一向被称为“宜林山国”的贵州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新植的阿尔巴尼亚油橄榄树生长情况良好。


第2版()
专栏:

主人饲养有方 牛蛙子孙满堂
落户南京的一批古巴食用牛蛙,经过两年的饲养和繁殖,它的第二代已经开始产卵。
最近记者访问养殖牛蛙的长江水产研究所时,看到牛蛙在饲养池中生活得很好,蝌蚪在水中不断地上下洄游。养殖人员告诉记者,开始落户南京的古巴牛蛙只有一百多只,到去年就繁殖到一万多只,今年已经育成蝌蚪二十万尾。如果以成活率百分之五十计算,到年底将增加十万只牛蛙。
两年来,长江水产研究所在成蛙的运输、饲养、越冬、产卵、孵化以及蝌蚪、幼蛙的饲养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一些比较成功的经验。这个研究所两年来还向十三个省、市供应了一批蛙种。


第2版()
专栏:

采桑种,育桑苗
四川农村目前正在开展采摘桑种、培育桑苗活动。一个多月来,全省已采摘桑种十二万斤以上,这是近几年采摘桑种最多的一年。


第2版()
专栏:

拆卸水泵新机具
抚顺老虎台煤矿设备检修工人最近制成一种拆卸水泵用的新机具。检修水泵卸螺丝不再用手工,节省了人力,拆卸时间也比过去缩短了将近四分之三。


第2版()
专栏:

结合实际编新书
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了一套《农村小学教师丛书》。这套丛书是根据农村小学教学实际需要编写的,从去年六月以来,已出版了十余种,其中《怎样纠正病句》、《空气》、《小学自然实验和自制教具》等书,受到广大读者欢迎。


第2版()
专栏:

梧州发现古墓群
广西文物普查工作组最近在梧州地区发现了大批历代古墓群和石器时代的文物。
新发现的古墓群从战国起到汉、唐、宋、明各代都有,共九十六处四千多座。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九十六处,采集到的文物有双肩石斧、石?、石?、石网坠、石刀等。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金刚灯笼
朝鲜平壤市姜希源委员长赠给彭真市长的金刚山名花金刚灯笼,在北京西郊苗圃开放。紫色的花朵,好像精巧的小灯笼。
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