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在京剧里表现工农兵  谭富英
在这次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我看了山东省京剧团演出的《奇袭白虎团》和北京京剧团的《芦荡火种》,感到很兴奋。这两个戏,既是京剧,又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斗争生活。
京剧演现代戏,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以我自己来说说吧!解放初期,看了评剧演的《小女婿》等现代戏后,一方面觉得这些戏很好;一方面却认为京剧是个古老剧种,要像评剧这样演现代戏恐怕有困难。当时我对党的文艺必须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体会得很不深,简单地以为京剧工作者只要多给工农兵演几出戏就算是为工农兵服务了。
经过这些年的学习,逐渐体会到我们京剧工作者必须向工农兵学习,必须在京剧里表现工农兵,才能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看了这次观摩演出,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京剧演现代戏,不单是大有可为,简直是太有可为。
《奇袭白虎团》的演员大都是青年演员,演得很好。从唱、念、做、打各个方面来看基本功都很磁实。运用京剧程式、舞蹈动作也很真实自然,使人看了相信我们志愿军就是那么英勇顽强。尤其在武打方面就更为突出,许多硬功夫如:“云里翻”“台扑”“撕腿挂”“虎跳前扑”,三种“卧倒”就采用三种不同的姿态(侧身打腿卧倒、掉小翻卧倒、劈叉卧倒),就是一握枪、一立正等等动作,都那么严肃、齐整,真是优美动人,有生活、有气质,看着很有功力。由此可见,有人认为京剧演现代戏不再需要基本功了,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不但原来的基本功需要,还应该学会、练好更多的新的基本功,才能表现今天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更好地表现新的英雄人物。《奇袭白虎团》这出戏唱工不多,但是扮演志愿军团长的方荣翔和扮演政委的殷宝忠都唱得不错,演来也很像志愿军。方荣翔跟裘盛戎同志学过戏,殷宝忠也跟我学过戏。他们演的志愿军都超过了老师。我现在身体不好,如果能登台,根据我的年龄等条件,演崔大爷那样的角色还是可以的。
《奇袭白虎团》演出的成功,不单凭技巧,主要是由于他们的生活基础比较厚实,这是演好现代戏的基础。抗美援朝期间,他们很多演员是作为一名志愿军参加了中、朝人民的斗争。他们不但深刻了解志愿军的战斗生活,同时也熟悉朝鲜人民的生活,有了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的思想感情。他们回国后,仍坚持深入工农兵,经常下连队、下乡、下厂向工农兵学习。这为他们创造角色扎下了很深的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因此说没有生活,心里就没底,内心空虚,唱、念、做、打就没根,看着和假的一样,怎么能把现代戏演好呢?
北京京剧团排演现代戏虽然不是从现在才开始,但是应该说参加这次观摩演出才是一个比较好的真正的开端。京剧《芦荡火种》的演出,曾经得到上海沪剧团同志的不少帮助,经过京剧团同志们的努力,很好地发挥了京剧的特点,比较成功地刻划了阿庆嫂、沙奶奶、刁德一等人物。阿庆嫂是我们新四军的地下联络员,可是她的公开身份是茶馆老板娘。在智斗一场里,她表现得不卑不亢,恰如其分。赵燕侠同志在演到刁德一向她递烟时,她微微一笑,然而又不去接他的烟。这么一来,一方面表现了阿庆嫂对敌人的蔑视,一方面还表明在敌人面前还不能太随便,以免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刁德一是个毒辣阴险的人物。对这样一个人物,光出他洋相不行,把他演得太威风也不行,因为敌人毕竟是外强中干的。马长礼同志表演时比较好地掌握了这个分寸。
艺无止境,这两出戏也并不是已经十全十美了。现在正值会演期间,真是我们学习的大好机会,我们要抓紧时机向各地来京演出的兄弟剧团学习,吸取他们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让我们把现代戏演好。


第6版()
专栏:剧评

富有地方色彩的京剧
——看京剧《千万不要忘记》的演出 张胤钊
在刚刚为北京实验京剧团演出的《箭杆河边》的成功而兴奋喜悦的时候,又看到了黑龙江省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的《千万不要忘记》的演出,非常激动。这个剧团的成员,都是在党的阳光雨露下抚育成长起来的新的一代。全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只有二十三岁左右。他们边学习、边实践,在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方面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从这个戏里不但看到了青年演员们的成长,同时也感到京剧演现代戏是为青年演员开辟了一条展才华、施本领的大好阵地。
《千万不要忘记》有两个鲜明的特色。首先,它的生活气息比较浓厚。这出戏刻划人物所用的语言,带有强烈的地区风格,保存了原话剧本语言上的地区特点。像丁爷爷和姚母的念白使用了地方话,工会干部大刘的口头语:“看,这事整的”等,这不但有助于准确地刻划人物,而且使人物性格更加突出。在京剧的传统表现手法中,不少戏是京白或韵白与地方话在同一个剧目中出现的。不过过去往往是把说地方话的人物看成是讽刺对象或为取得笑料而运用的,像《玉堂春》里的沈燕林、《打砂锅》里的卖砂锅的小贩等。现在这出戏批判地继承了这个表现手法,反面人物姚母和正面人物丁爷爷都使用了地方话,而由于人物思想感情不同,塑造方法不同,就起到了不同的效果。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段刻划人物、表现内容是京剧的特长,京剧演现代戏是能在批判的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这个特长的,在《千万不要忘记》中又得到了一个例证。当然,这个戏使人觉得生活气息浓厚,不完全是由于语言上的地方特点,主要还是因为演员在工厂农村中有较长时间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工人农民的思想气质。
给人另一个较突出的感觉是:青年演员们在这出戏中塑造了几个比较成功的人物形象。他们从生活出发,不拘泥于守成,不过多地从外形上运用较为夸张的大动作来取得人物的形似,而是重视人物内心世界的剖析。徐威扮演的丁海宽情绪持重,演得很有分量。王柏岩扮演的丁爷爷质朴爽直,爱憎分明。二十三岁的刘瑛扮演的姚母,成功地刻划出这个人物圆滑和老练的特征,杨秀敏扮演的姚玉娟对人物的刻划也较为丰富,有分寸。由于他们比较准确地掌握了人物性格的分寸,因此,能够比较准确地表现出人物形象的基本特征,给人以真实、贴切的感觉。体现在表演技巧上,也是自然中见功夫,平凡里见才华,毫无造作之态。这和他们认真、严肃的演出态度;不断深入生活,理解工人的思想感情是密切相关的。
这出戏的不足之处,那就是在有些唱腔上的革新,似乎还不够妥贴,京剧本身可以运用的好的唱腔,用得少了些,但这是进一步提高的问题。青年演员们在党的培养下,在党的文艺方针的指引下,一定会更健壮地成长起来,在现代戏的创作中,一定能取得更多更大的成绩。(附图片)
丁海宽对儿媳姚玉娟说:“……夫妻的生活内容,不能光是吃、穿、玩,最重要的是互相督促进步,互相负责任哪,孩子!”


第6版()
专栏:

三点体会 史若虚
这次现代戏会演,京剧界人人都很高兴,我们做戏曲教育工作的更是振奋异常,因为这次参加演出的很大部分是在党的哺育下成长起来的青年演员。这说明祖国的京剧艺术事业正在一天天地发展,京剧艺术的接班人正在一批批地成长起来。
这次演出,在思想上得到不少启发。首先感到,京剧要演好现代戏,头等重要的一条是演员要深入生活。从演出的几个戏看,有的戏所以得到观众的热烈赞扬,固然由于它技巧高超,或者唱得好,但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它有生活,演兵像兵,演工人像工人。如《奇袭白虎团》、《六号门》,如果演员不是到部队里和工厂里去和战士、工人们同生活同呼吸,是不会有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这样感动人的。又如《芦荡火种》中扮演阿庆嫂的赵燕侠同志,若不是到连队去当兵,是不会这样成功地表现出阿庆嫂的革命气质的。深入生活,这是所有演员共同存在的问题,但京剧演员更为突出,因为过去演惯了老戏,和实际、和人民群众脱离得比较远,要使京剧艺术有无限的生命力,能够胜任表现我们这个新时代,京剧艺术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
其次体会到京剧演现代戏不能脱离本剧种的特点。京剧这门艺术,经过多年的创造和提炼,在唱、念、做、打、舞各方面都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程式,但这些程式又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些变化是以本剧种的特点为基础的。假如以不变的眼光,原封不动地拿京剧的程式表现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势必成为“旧瓶装新酒”,势必会失掉生活的真实感。但假如完全不顾京剧的固有规律和剧种特点,完全另起炉灶,那实际上也就是否定京剧可以演现代戏了。要“移步换形”,不能蹦,蹦得太远,就容易脱离群众的欣赏习惯。这次会演也证明,在保持京剧特点的基础上,并根据剧本和人物的需要加以革新和创造,京剧是可以演现代戏而且可以演得很好的。如《奇袭白虎团》、《革命自有后来人》这些戏里,既适当地运用了京戏的传统技巧,又比较好地反映了现实生活。
再一点体会是京剧演现代戏不能放松对基本功的训练。在前一个时期,我听到有的青年学生说,京剧一演现代戏,原来那套基本功没有多少用处了。通过这次会演看出,基本功万万不能丢,相反,把基本功练好,对表演现代戏大有好处。例如《草原英雄小姊妹》里的龙梅、玉荣和风雪搏斗的场面,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不能表现出她们那种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的。


第6版()
专栏:

既改造戏 又改造人 萧盛萱
看了京剧现代戏的演出,心情挺激动。
京剧演现代戏,这是京剧界一件大事。演现代戏,不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京剧艺术,使京戏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通过演现代戏,也教育了京剧工作者,提高了京剧工作者的思想觉悟。真可以说既改造了戏,又改造了人,一举两得。
解放以来,我们京剧工作者也经常为工农兵群众演出,可十有八九,演的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这类老戏。这类戏,内容虽然不一定都有毒;有的戏,也还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无论如何,观众从这些戏里看不到社会主义,得不到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人物给予他们的鼓舞力量。所以尽管时常演戏给工农兵群众看,却没有做到真正为工农兵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应该包含两个内容,一个是演给工农兵群众看,更重要的一点是演工农兵。这点我们京剧工作者没有做到。如今,党提出来京剧要演现代戏,这对我们京剧工作者是鼓励,也是鞭策。
现代戏的会演还刚开始,可是苗头很好。已经出现了一些好戏。正像不少观众所评论的:是现代戏,又是京戏。比如在《革命自有后来人》这出戏里,当狱中敌人用拷打奶奶威逼铁梅招供时,演员选择了大幅度的动作,用“跪步”、“卧鱼”等京剧程式,和捂头、咬辫子、咬手等生活动作,来表现铁梅的愤怒和心痛欲碎的复杂感情,既继承了传统的东西,又有破格创新,很有感染力。
看了演出,我还联想到一个问题。在旧社会,女演员结了婚,一过三十岁,艺术生命多半就完结了。特别是演花旦这个行当的,年岁一大,多半只好离开戏班子另找饭碗,最好的情况,不过是改行演丑婆。解放后,演员的生活有了保障,自然不用再为穿衣吃饭发愁。可演传统戏,年龄对花旦这个行当还是有限制。而在这次会演中,看到年过四十的云燕铭同志扮演十几岁的小姑娘,唱腔上,来了个大小嗓结合的改革。这就把传统戏严格的行当观念打破了,演员的戏路也宽了。这就使演员的艺术才能,不但没有因为年岁大受到限制,相反,演现代戏,使演员的艺术才能更进一步丰富提高了。


第6版()
专栏:

京剧现代戏人物赞 田汉 诗
奶奶和铁梅
〔《革命自有后来人》,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京剧团演出〕
三家两代一灯存,
风雨相依即祖孙。
送到北山机密件,
后来人更党人魂。
阿老 画
老 庆 奎
〔《箭杆河边》,北京实验京剧团演出〕
箭杆河中水怒流,
沙沉刀鞘几春秋。
庆奎炯眼明如火,
唤醒麻痹对血仇。
陈今言 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