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检验人员在工人中间 本报记者 蒋青萍 同命运共呼吸
有一天,已经是深夜十二点钟了,南京无线电厂的检验工谢世雄从车棚推出自行车,正准备回家的时候,忽然想到车间里还有一个工人正在赶制最后一批机架。这批机架规定最迟第二天上午八点钟前完成。按规定明天上班检验也不迟,可是,他想,如果检验不合格,临时返工怎么来得及呢?想到这里,他又把自行车推回车棚,回到车间里,和那个工人在一起,边做边检验,直到凌晨三点钟,最后一批机架经过检验,开出了合格证,两个人才轻松愉快地回家休息。
又有一次,三车间机械加工工段二级工人姚大隆接受了加工整流子的任务。这种零件精密度要求很高,过去一直是五级老师傅加工的。姚大隆心里很紧张,目不转睛地看着机床,生怕出了废品。这时,在车间巡回的检验工徐翠银也来了。她悄悄地站在姚大隆机床旁边,姚大隆加工好一道工序,她就检验一次,第一件合格了,第二件又合格了。徐翠银这才放心地离去。可是,巡回到半路,她想到二级工人加工精密零件,需要加强他的巡回检验次数。她又重新回到姚大隆的机床旁边,拿起新加工的两个一检验,糟了,都不合格!姚大隆固然着急,徐翠银更着急。她马上和姚大隆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了办法,这以后,加工的整流子就全部合格了。
在南京无线电厂里,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之间,在生产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同命运共呼吸的感情是很多的。在车间里人们可以看到:检验人员不停地巡回在机床旁,巡回在流水作业线上,他们时而细心地观看工人操作,时而侧身倾听机器的声音。工人刚加工好第一个零件,他们就忙着量尺寸、查对图纸。这里的检验工作刚结束,又和那里的工人在一起研究生产技术,消化图纸资料……。而工人发现自己加工的零件有问题,也及时主动地告诉检验人员。
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在工作中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去年以来的产品质量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基本上实现了产品入库无返工。去年废品损失也是历史上最低的一年,今年头四个月,废品损失又比去年同期下降。 不愉快的回忆
可是,检验人员和工人之间,建立这种融洽关系,也是经过一番斗争的。
有一次,装配车间因为烘箱温度不均匀,烘出来的零件废品率比较高。有位检验员不问究竟,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封条,就往烘箱上一贴,命令立即停止使用。
三车间有位检验员检验收音机上的电源变压器。他自作主张,突然增加了一项技术条件,使许多合格的变压器变成不合格了。生产工人不承认他增加的技术条件,坚持继续生产。检验员也不问情由,干脆来一个拒绝检验。
检验人员为什么这样“牌头硬”?他们认为,自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保证产品质量。国家赋予技术监督科很大权力,他们有质量审定权、拒绝验收权、禁止出厂权、禁止使用权、停止生产权、否决权等等。因此,每当与车间发生争执时,有些人就理直气壮地说:“我们是国家的代表,决不让一个不合格的产品出厂!”
可是,车间的工人也有自己的理由。他们一心想把生产搞好,谁也不愿意出废品,一旦出了废品,就希望赶快查明原因,接受教训。可有些问题,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发现,辛辛苦苦干了一天,送给检验人员,却因不合格而退了回来。个人完不成计划事小,工时浪费,原材料消耗,怎能不使工人们痛心呢?特别是车间生产任务紧张时,有些检验人员不能体谅工人,不能主动配合,有些零件虽然达不到技术条件要求,但并不影响产品的质量,检验人员也要硬卡,非报废不可。工人们并不反对严格检验,但是对检验人员的这种态度,却憋着一肚子意见。一九六二年底,在一次生产班长座谈会上,生产班长就向检验人员提出了二百一十四条意见。
这些批评和意见,不能不引起检验人员的深思。应该怎样来改进自己的工作,使车间工人和检验人员站在一起,共同为保证产品质量,维护国家利益而努力呢?
技术监督科组织全体检验人员重新学习了生产方针和检验工作原则,认真地检查了过去的工作,还帮助几个好的检验人员总结经验。技术监督组长朱宝贵,每当工人接受一批新的生产任务,总是耐心地告诉工人应该在生产中注意什么;在生产过程中,他总是在车间里巡回检验,防止成批零件的返工报废。老检验工黄加生也是如此。他曾经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到组件装配车间学习,把他所在车间加工的零件的性能要求和零件在组件上的部位、作用等等都弄清楚,同时,对车间容易发生废品的工人、机床、零件等情况,也都摸得很熟悉。这样知己知彼,他就可以主动采取各种办法,预防废品产生。因此,在他们所在的两个车间,成批报废的零件就很少。而车间领导和生产工人对他们也是口服心服。他们说,这两人卡质量,才真是卡在节骨眼上。
从朱宝贵和黄加生的身上,检验人员受到一个最大的启发,就是要把自己放在工人中间,满腔热情地关心工人体贴工人的甘苦,牢牢地依靠工人群众提高产品质量,把技术监督工作做到工人们的心里去。从此,检验人员和车间工人之间,就出现一个崭新的关系。 质量预报
四车间需要加工四百个齿条。这种零件的齿根和底面的平行度要求很高。以往加工这种零件,废品率有百分之五左右。在组件装配车间装配过程中,还会发现有些零件不合要求。这次,检验人员事先集体分析了过去造成废品的原因,同时用书面报告车间领导,又告诉生产工人在加工中需要注意什么问题,采取什么预防措施。检验人员还特别加强了巡回检验工作。终于使这批零件的加工达到了百分之百的合格。
每当一批零件、元件、成品开始生产之前,检验人员就把过去检验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和生产中可能发生的质量事故的苗头,一个个进行排队,一个个分析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以便在检验工作中积极预防。同时,他们将分析的意见,事先告诉车间,工段负责人,要求安排生产时注意。他们将这种办法称之为“质量预报”。这种办法现在已成为检验工作中的制度。 追查到底
在这样一个生产上千种零件的工厂,在质量上难免不发生问题。加工的零件达不到技术条件是常有的事,有的是工人操作问题,也有设备、设计、工艺等问题。遇到这些问题,检验人员总是怀着满腔热情,帮助工人实事求是地处理。
工厂生产的收音机,除了按照一般的检验方法检验质量外,还要用一百八十伏的低电压试听。有一个时期,发现有的收音机用低电压收听广播时没有声音。在这种情况下,技术监督科本来可以命令停止生产,由设计、工艺部门研究解决。但这样做势必影响全厂生产计划的完成。这次,他们接受了过去的教训,将有毛病的收音机拿出来,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进行试验,检查原因,原来是电子管的质量有问题。他们一方面建议设计、工艺部门将库存电子管,全部进行测试,将测试后没有问题的电子管,仍继续供应车间;一面通知北京电子管厂。北京电子管厂很快派来了工程师,弄清了情况,表示回厂一定采取措施解决。这样,既没有影响车间生产,又没有使北京电子管厂为难,双方都很满意。 协商办事
检验人员虽然赋有相当权力,却十分珍惜自己的权力,从不轻易使用“上方宝剑”。他们遇到重要问题,总要与有关部门充分进行协商,取得一致意见以后,再作出决定。
技术监督科长倪引年到五车间技术监督组跟班劳动。他发现收音机电气性能检验以后,再装木壳,最后检验以后,再装后盖板。有时木壳、后盖板供应不上,不得不将检验合格的收音机堆放在一起。他感到没有装木壳的收音机搬来搬去容易损坏,同时灰尘多了,会影响质量,需要从调整检验点解决。可是这样会给车间生产带来困难,如果收音机木壳供应不上时,就会影响出成品。他登门拜访了设计科长、工艺师、生产长,提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改进建议,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都支持他的建议。生产长表示愿意在生产调度中注意零件、木壳的齐套供应,避免车间生产受到影响。倪引年又拜访车间主任。车间主任同意先试行五天。结果试行到第三天,工人也都很满意。这项改进措施实行以后,既使生产秩序正常了,又保证了质量。 以理服人
装配车间检验人员在成品的最后检验中,发现有几台成品的玻璃绝缘子开裂。检验人员和车间领导都非常重视这一现象。检验人员和车间都作了分析研究。车间的同志认为可能是零件本身的问题。检验人员认为可能是装配过程中的问题。双方各执己见,但是都没有充分的依据说服对方。检验人员把这些情况告诉了技术监督科领导。技术监督科派了技术员叶湘帆进行调查研究。叶湘帆到零件仓库进行了调查,仓库收进和发出的玻璃绝缘子都是合格的,肯定不是零件制造上的问题。可是装配工序很多,问题究竟出在哪一道工序上呢?他一道道工序观察工人操作,发现工人上螺丝时,用力不均匀,绝缘子的金属壳变形,致使玻璃开裂。问题找到了,他又进一步作了分析,认为工人操作固然有缺点,但设计所考虑的强力也不够。设计师同意这种分析,修改了设计。车间领导对他这种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也很心服。
现在,检验人员在车间领导和工人们的心目里,已经改变了过去的印像。最近,全厂在评比中,技术监督科已被各车间和各科室公认为“五好”单位。


第5版()
专栏:

旅客的知心人 本报记者 孙静
掖县汽车站是胶东半岛烟(台)潍(坊)公路的中间站,是山东省汽车客运服务战线上的一面红旗。不久前,在全国交通会议上被表扬为先进单位。
这个汽车站,从一九五九年以来,收到来自全国各地旅客的表扬信和表扬意见达一万九千多件。旅客们称赞掖县汽车站是“旅客之家”,服务员是“旅客的知心人”。
树立面向旅客的服务观点
掖县汽车站的服务工作,开始并不是做得很好的。在一九五九年以前,有些服务员认为,服务员是侍候旅客的,是“低人一等”的工作。因而,他们往往片面地强调规章制度,不积极为旅客提供方便。
根据中共掖县县委的指示,汽车站党支部就服务员中存在的思想问题,组织大家讨论服务工作是“为谁劳动,为谁服务”?“搞好服务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经过讨论,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汽车站的工作接触面广,工农兵学商都是服务对象,服务工作做得好与不好,会直接影响到党、国家和群众的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汽车站的领导干部又积极带头,热心为旅客服务。张站长亲自动手打扫候车室的卫生,为旅客端茶送水,搬行李,对服务员们启发很大。女服务员徐再华说:“张站长四十多岁的人了,还这样热情为旅客服务,我们年轻人应该干得更好。”党支部还启发服务人员经常以“假如我是旅客”、“假如旅客是我的亲人”这两句话,来鞭策自己,不断前进。
经过一系列的言教和身教,这个汽车站的服务工作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面貌。凡是旅客需要,而又力所能及的事,从站长、服务员直到会计和货运组组员,都主动热情地去做,并且做到使旅客满意。
把工作做在旅客要求的前面
掖县汽车站曾经提出,对待旅客要“百问不厌”,但是,有些旅客发生困难时,认为这不是服务员的事,而不愿意提出来。这样怎能做到“百问不厌”呢?这时,汽车站的领导上又向服务员们提出“把服务工作做在旅客要求的前面”的要求。服务员们积极响应这个号召,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从旅客的神态、谈话来琢磨旅客的要求,努力做到嘴勤、腿勤、手勤,主动、适时地为旅客服务。
一天早晨,快要到剪票上车的时间了,服务员徐再华发现一位四十多岁的农民和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在低声交谈,似乎遇到了什么难事。她立即走上前去,亲切地问道:“老大娘到哪儿去,有什么困难吗?”
“俺二儿子在沈阳工作,最近媳妇生了个小孩,要我去照应,带的小米和鸡蛋,上下车不好拿。”
“您不是两个人吗?”
“这是俺大儿子,我想叫他到潍坊送我上火车再回来。”
不等老大娘的话落音,这位曾经两次出席过省“群英会”的女服务员就寻思:这位大哥为了送母亲上火车,就要去一趟潍坊,不但要多花钱,还要耽误农业生产。给她找个旅伴不就解决了困难了吗?于是,她就在候车室里寻找去济南的旅客。说来也巧,县手工业管理局的任同志正好走了进来,他是因公去济南的。徐再华把帮助老大娘上火车的事托付给他,又给老大娘的儿子办理了退票手续,使他放心回到了大原公社,老大娘也高高兴兴踏上了旅途。
不久,老大娘的二儿子从沈阳市百货公司第一商店给掖县汽车站寄来一封感谢信,表示要以实际行动学习他们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火热的革命感情
这个汽车站对旅客的照顾为什么那样妥贴、周到呢?因为服务人员们对旅客有一颗火热的革命感情。
今年四月五日,这里风雨大作,气温骤然下降。将近傍晚,一位女同志带着两个孩子从潍坊乘汽车来到掖县。别的旅客都陆续地走了,唯独她在发愁,孩子在啼哭。这位女同志是从济宁送孩子回掖县老家的,因家离汽车站有十四五里路,带孩子步行,雨淋路滑是很难行动的;当时,既雇不到人力车,也住不了旅社。在这进退两难的时候,站上的负责同志早就为她想出了一个解决困难的好办法:决定由服务员王启林、傅吉田和孟召德三个人冒着风雨,连夜把他们娘儿三人送回家去。副站长张云桂随即从身上脱下棉大衣给这位女同志穿,服务员傅吉田等人也把自己的衣服给孩子穿上。王启林等三个人推着自行车刚走上公路,六七级的西北风带着大雨,就向他们迎面扑来,但他们不怕艰难,摸着黑,一直推着自行车前进。走不多远,孟召德看到雨水淋在小女孩的头上,就把自己戴的帽子给她戴上,而自己却任凭风吹雨打;王启林发觉孩子经风一吹,仍然寒冷,就把自己贴身的小皮袄脱下来,给他穿上。他们与风雨搏斗了两个多小时,终于安全地把他们母子三人送到了目的地。这时,天更黑了,风雨也更大了,他们三人不顾劳累,饭不吃,茶不饮,转身就往回走。当他们回到汽车站,虽然已经九点多钟,浑身上下淋得像落汤鸡,但大家的心里却是热乎乎的。
不久,这位女同志的公公翟占有老大爷特地给汽车站送来了一张“感谢亲人”的鲜红大字报,热情地赞扬他们是红色的服务员。


第5版()
专栏:

顺蔓摸瓜
——倪秀亭做思想工作的故事 张恒吉 杨建章
涞水县北义安公社南义安大队共产党员倪秀亭,是一九六二年夏天由部队复员回农村的。去年春天被选为第一生产队副队长,负责做思想政治工作。他在工作上做出了显著成绩,下面介绍的是他做思想工作的三个小故事。
从一块木板上发现问题三月初的一天早晨,倪秀亭到饲养棚去看刚产的小骡驹,老饲养员倪国祥凑到秀亭跟前说:“秀亭,你买不买木板?李华昨天说要卖一块木板。”秀亭被小骡驹吸引住了,没把买木板的事放在心上,只是“哼”了一声。到吃晚饭的时候,秀
亭想起李华要卖木板的事来。他想,李华全家老小五口人,靠着他一个劳力吃饭,他说卖木板,一定是有困难。他撂下饭碗,就奔李华家。一了解,原来是他生活上有点临时困难,又不愿给集体增加麻烦,打算卖一块木板子买些烧柴。
秀亭摸透了情况以后,向队干部作了汇报,经过研究,决定把饲养棚里存的草根和豆秸给李华家烧。李华感动地对倪秀亭说:“你们是我的恩人,我感激不尽。”秀亭解释说:“你要感谢共产党、毛主席,关心社员生活是毛主席教导我们这样做的。以后你要积极出工,把队上的生产搞得好好的,谁家的日子也困难不了。”从此,李华生产更积极了,成了生产上的积极分子啦!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还是在小麦返青的时候,倪方、郭秀武等四名社员去给小麦浇返青水。一天,倪方等三名社员回家去吃午饭,留下看管畦口的郭秀武,却在地头上睡着了。回家吃饭的社员饭后来上工,郭秀武还没醒来,水流到枯井里,气得社员们三番五次地向干部告他的“状”。秀亭知道秀武平时干活漂浮,但没有想到会出这样的事。谈起他们在部队里的生活来,秀亭说:“你放过哨吗?”
“那还用问,当过兵的,谁没有放过哨!”
“如果一个哨兵睡了觉,你觉得怎么样?”
秀武觉得话里有话,脖子和脸都红了,回答道:“那还了得,简直是失职。”
趁这个机会,秀亭扯到浇地的事,说:“就拿你白天做的事说吧,这要是在军队上能行吗?我们应该把军队上的光荣传统带到农村来,给群众做出个榜样。”他翻过来、倒过去地讲道理,说得秀武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从那以后,秀武一天比一天强了。
调解家庭纠纷
女社员殷玉勤会过日子,能劳动,出工也积极,就是有时爱占点队上的小便宜。为这,两口子常常“顶牛儿”。倪秀亭想:家庭不和会影响生产。他一有空就去殷玉勤家串门,还参加了他们的三次家庭会议。在会上,秀亭用摆事实,讲道理办法,使殷玉勤知道了哪件事办得对,为什么对了;哪件事错了,错在什么地方。从此,殷玉勤不和爱人吵架了,对集体也关心了。有一天,她的小车在队里用了半天,应记半分工。晚上记工的时候,记工员错记为一分工,玉勤知道后,冒着小雨找到记工员,把多记的半分工勾掉了。这件事传到倪秀亭的耳朵以后,在社员会上表扬了殷玉勤。
(原载《河北日报》)


第5版()
专栏:

吴兴春(连环画)
吴兴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贵州省从江县人民武装部的组织科长。十一年来,他一直在从江县的苗族、侗族地区工作。他帮助兄弟民族组织了人民武装,粉碎了公开的和暗藏的阶级敌人的各种阴谋破坏活动;他帮助这个县组织了第一个生产互助组、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在生活上,他始终坚持和群众同甘共苦,和兄弟民族人民建立了血肉相连的关系。兄弟民族的群众称赞他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苗家、侗家的好儿子”。(见本报三月十日第二版《赤胆忠心的好战士吴兴春》通讯) 池家卫 潘中亮 梅肖青编绘(附图片)
一,一九五二年六月,吴兴春才二十一岁,就肩负着组织人民武装、帮助兄弟民族建设社会主义新山区的光荣任务,来到都柳江岸的苗族、侗族地区。由于长期的民族隔阂,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的造谣破坏,当地人民对人民解放军还不了解,因此,都不敢接近吴兴春。
二,吴兴春看到这种情形,对工作并没有失去信心。他坚持访贫问苦,帮助群众生产劳动。他这种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使群众深为感动,从此大家和他亲近起来了。
三,吴兴春密切联系群众,工作逐渐深入,影响逐渐扩大,地主阶级和反革命分子就利用反动组织“五堂公”,散布谣言,煽动群众反对他,并企图暗杀吴兴春。群众劝他回县里去。吴兴春坚定地说:“不!我决不能离开苗、侗族父老乡亲,决不能放弃斗争阵地。”
四,吴兴春一村又一村地串联群众,组织了侗族第一支民兵队伍。经过侦察,摸清了反革命组织“五堂公”全部阴谋叛乱的情况。县公安部队在民兵的密切配合下,“五堂公”组织内的反革命分子全部落网了。
五,在消灭了反革命叛乱以后,一九五四年,吴兴春团结了一批积极分子,成立了以范银春为首的孔明乡第一个互助组。吴兴春和组员们一起参加田间劳动。
六,一九五八年,从江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吴兴春带领几个民兵,爬进了一个山洞里去找水源。他们穿过石缝,来到几丈深的悬崖上。把绳子捆在崖石上后,吴兴春抓着绳子往下溜,终于在这个洞的底层找到了水源。
七,吴兴春的实际行动,鼓舞了兄弟民族人民的劳动热情。苗族、侗族群众得知找到了水源,便积极地开起渠来。渠开成后,清清的泉水流出洞外,流进稻田。兄弟民族人民一致称赞吴兴春是毛主席派来的好干部。
八,吴兴春每天劳动回来,总要给孤寡老人陆奶定坤打柴挑水。一天,吴兴春打柴回来,见老人病倒了,就连忙去请医生,还亲自服侍老人。在吴兴春的照顾下,陆奶定坤老人的病很快好起来。
九,陆奶定坤老人病好了以后,逢人就说:“共产党、毛主席好!”“吴兴春是苗家、侗家的好儿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