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6月1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人民解放军海军隆重举行祝捷授奖大会
庆祝击落P2V敌机的重大胜利
苏振华海军上将严厉警告美蒋匪帮,任何飞贼、水鬼胆敢前来窜犯,都必然被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拳打得粉身碎骨。
新华社十四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今日在华北某地隆重举行祝捷授奖大会,热烈庆祝十一日夜间击落美制蒋匪帮P2V型飞机的重大胜利,并奖励作战有功部队和人员。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海军上将,作战部队人员及其所在军区的首长,当地党和政府负责同志,杜义德海军中将,刘道生海军中将,陶勇海军中将,以及海军各舰队、航空兵、院校的代表出席了大会。
大会在雄壮的军乐声中开始。刘道生海军中将宣读国防部长林彪元帅的嘉奖令以后,宣布了在这次作战中立功受奖的单位和人员名单。执行这次战斗任务的有关部队荣立集体二等功,陈根发、石振山等九人荣获提前晋升军衔的奖励。
苏振华海军上将在大会上讲话。他首先向击落美制蒋机的指挥员、战斗员和有关人员表示热烈祝贺。他说:这次美制蒋匪帮P2V型敌机的窜犯,又一次告诉我们,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决不会甘心失败。我们必须百倍提高警惕。
苏振华海军上将严厉警告美蒋匪帮,中国人民是不可欺的,任何飞贼、水鬼,胆敢前来窜犯,都必然被中国人民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铁拳打得粉身碎骨。一切蒋军官兵,只有选择徐廷泽的道路,弃暗投明,才有出路。
苏振华海军上将说:这次击落P2V敌机战斗的胜利,是部队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结果,是坚决执行党中央、毛主席、军委和林彪元帅的指示,坚持四个第一,开展创造四好连队运动的结果。事实证明,技术是重要的,但人的精神因素更为重要,任何复杂的技术,在思想红、作风硬的部队官兵手中,在平时和战时都能运用自如,发挥巨大的威力。他希望到会海军官兵要坚决贯彻执行林彪元帅的指示:“很好地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战术、技术,戒骄戒躁,再接再厉,为争取新的胜利而努力”。
作战部队有功人员陈根发少校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话。他表示要很好地遵照林彪元帅的教导和首长的指示,认真总结这次战斗的经验,进一步提高战术技术,争取新的胜利。他说:如果美蒋匪帮胆敢再来窜犯,我们将一如既往,继续叫它有来无回,空中开花。


第2版()
专栏:

海军领导机关树立一批先进标兵
据新华社十四日讯 在保卫祖国海防的光荣岗位上作出优异成绩的一批海军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最近在人民解放军海军领导机关召开的四好连队和五好战士代表会议上被树立为标兵,成为海军各部队、各行各业人员学习的榜样。
这些标兵都是从海军部队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中评选出来的。其中,有舰艇部队、航空兵部队、炮兵部队和观测通讯部队,有食堂和炊事班;有政治工作干部、军事行政干部、五好战士、技术能手、教员、炊事员和职工。他们都在保卫祖国海防的艰巨斗争中作出了贡献。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成效显著的二○四舰,一九五九年以来,积极组织全舰人员学习毛主席著作,坚持在一切工作中用毛泽东思想挂帅,并且把学习毛主席著作和创造四好连队运动紧密结合起来,各项工作都做得很出色,连续三年被评为四好单位。曾经在一九五○年解放万山群岛战役中立过战功的“先锋一号”艇,十四年来,人员虽然换了好几批,但是优良的战斗作风却代代相传。他们长年累月在夜间、恶劣气象和礁区、新航道中,结合执勤巡逻,自觉地苦练过硬本领,七次实弹射击,两次良好,五次优秀。战斗在东海前线的某护卫艇队六号艇,一九五八年在福建前线曾和兄弟艇一起击沉过敌舰“沱江号”。自那以后,全艇同志一直以海为家,以苦为荣,保持了紧张的战斗作风。有一次,海上刮起了大风,这个艇奉命到某海区抢救遇险渔船。失去制航能力的渔船不由自主地向敌占岛屿漂去。六号艇拖船的钢缆好几次都被风浪刮断,每断一次,渔船就向敌占岛屿逼近一些。他们一面准备战斗,一面抢救,和风浪搏斗了十一个小时,终于把渔船拖回来。几年来,他们执行类似“虎口”救船的任务二十多次,每次都完成了任务。
在被树为标兵的先进人物中,有九年坚持学习毛主席著作,处处按毛主席指示办事的积极分子梁叶枝;有九年服役九年红的水兵王行志,他工作从不挑肥拣瘦,叫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像一只不锈的铆钉一直在主机二班工作,全心全意把主机二班带成了一个连续三年的四好班,他本人也年年立功受奖。还有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改造思想,进步很快的知识青年战士马容辉,他在两年零八个月里,挤出了两千多小时反复学习毛主席著作,树立了当好普通一兵的思想。此外,十五年来一贯忠心耿耿为革命的五好职工陈子良,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五好护士蒋炳英等,也都在会上被树立为全海军学习的标兵。


第2版()
专栏:

《中国青年报》发表社论指出
贫农下中农是阶级教育的好教员
本报讯 《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戚城大队依靠“五老传家谱队”,对青年进行阶级斗争的教育的同时,发表题为《贫农下中农是阶级教育的好教员》社论。社论说:这个支部的工作经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就是在农村,对青年的阶级教育必须坚决依靠贫农下中农这支阶级队伍的力量。这是我们对青年进行教育工作中必须贯彻的阶级路线。
社论说,在农村,为什么要依靠贫农、下中农向青年进行阶级教育呢?这是因为贫农下中农在旧社会受苦最深,他们每人几乎都有一本受压迫受剥削的血泪史。这些血泪史是启发青年的阶级觉悟,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压迫和剥削的最好的教材。这是因为贫农下中农最听共产党的话,服从党的领导,革命最坚决;他们是农村一切剥削阶级的死对头,是社会主义制度最坚定的拥护者;因而他们有着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所有这些,对缺少阶级斗争锻炼的青年来说是十分可贵和需要的。青年把这些接收过来,就可以更好地站稳阶级立场,爱所当爱,恨所当恨;就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革命传统,把革命进行到底。这还因为,在贫农下中农身上有着劳动人民的勤劳节俭的优良品德。这是担负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大业的青年一代所必须继承下来的宝贵财富。
社论说,生长在社会主义社会的青年,一般说来是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政治警惕性不高,敌情观念不强,在某些场合下,对于敌我界限和是非界限容易模糊,因而有时容易上当,也容易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戚城大队团支部的工作经验生动地说明了这点。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他们集中向青年进行了一次阶级教育,使青年的阶级觉悟有了显著的提高。可是运动过后,阶级教育放松了,有些青年的思想就“返潮”了。这告诉我们,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争夺青年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我们对青年的阶级教育也必须长期地反复地进行下去;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决不中途停顿或放松,直到阶级完全消灭为止。因此,依靠贫农下中农这支阶级力量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也应当是长期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对青年的阶级教育经常化起来,从而把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培养成为革命事业的可靠接班人,把革命事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社论说,戚城大队团支部的工作经验说明,依靠贫农下中农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是一种最有效的群众路线的方法。要使阶级教育经常化,必须使之群众化。贫农下中农是农村人口中的大多数,他们常年和青年们劳动、生活在一起,如果说,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是广大青年锻炼成长的大课堂,那末,广大的贫农下中农就是他们最亲切的教师。
社论最后说,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正在全国的农村和城市普遍深入地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大大提高了广大贫农、下中农的阶级觉悟,也提高了他们教育青年的自觉性;教育青年的事业成了整个阶级的事业,这就为进一步对青年进行阶级教育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各地团的组织应当在党的领导下,紧紧依靠贫农、下中农的阶级队伍,把青年的阶级教育抓紧、抓实、抓到底,为促使我国青年的不断革命化而努力。


第2版()
专栏:

戚城大队党团组织阶级路线鲜明
依靠贫农下中农教育后代
青年觉悟提高,懂得了爱所当爱恨所当恨,积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 河南濮阳县胡村公社戚城大队共青团支部,从一九六三年初开始,依靠一批老工人、老贫农、老军人、老干部、老党员,结合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向青年进行新旧社会对比、阶级斗争、革命传统和艰苦奋斗的教育,使全大队大多数青年的阶级觉悟大大提高,积极参加了集体生产劳动。现在,这个团支部已经把这种做法作为向青年经常进行阶级教育的一种制度固定下来,长期坚持下去。
建立“五老传家谱队”
这个大队从一九六二年十月起,开展了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青年的阶级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可是,运动过后,有些青年的阶级观点又逐渐淡薄了。一九六三年二月,党支部和团支部共同学习了毛主席关于经常加强青年阶级教育的指示,回顾了前阶段阶级教育的工作,分析了当前的阶级斗争形势和青年的思想状况,认为:(一)阶级敌人并不甘心死亡,他们正在通过各种办法来腐蚀和拉拢青年,妄想在青年一代身上“借尸还魂”。(二)青年一般都缺乏阶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特别是每年都有几十名少年进入青年队伍,更需要对他们不断加强教育。(三)前段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由于时间短,教育还不够深透,还有不少青年没有受到教育。这么一分析,大家认识到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对青年的阶级教育也应当是长期的。党支部书记薛怀修说:“阶级教育一抓就灵,一停,青年的思想就可能返潮要使青年革命化,就要经常进行阶级教育。”
怎么才能做到经常化呢?他们根据前段的经验,决定把“五老”重新组织起来,依靠他们经常向青年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教育。团支部协助党支部选聘了三十四名阶级觉悟高、有一定威信的“五老”,组成了“五老传家谱队”,由党支书薛怀修任主任,按居住远近,分四片成立四个小组。这些老人中,有办社元老王玉林,有三辈当长工的崔秋季,有讨了十三年饭的牛宗山,还有当过童养媳的曹金兰。
把阶级教育经常化
“五老传家谱队”建立之后,这些老人们就运用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大量的阶级斗争事实,结合现实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工作,针对青年的思想实际,有的放矢地向青年进行教育。大队还规定每月的初五、二十五日两天为阶级教育日,由“五老”给青少年上课。大队的三史展览馆定期开放,由“五老”作讲解员,现身说法。每逢重大革命节日,也由“五老”作关于党的革命传统的报告。
由于“五老”经常和青年劳动生活在一起,最了解和熟悉青年,所以他们对青年的教育最实际最生动,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去年这里遭受了自然灾害,党支部号召大家自力更生,生产救灾。团支部就请老支书薛怀修给青年讲了一九四二年大灾荒的惨景,和新社会党对群众的无限关怀,进行了两种社会、两个灾年的对比,鼓舞了青年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团支部组织了有一百二十名青年参加的排水突击队,七天之内排水一千多亩,减轻了受灾程度。
去年四月,鉴于有些青年对党在农村中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的阶级路线认识不足,团支部便在阶级教育活动日,请老党员楚建秋、楚文学,专门给青年讲授了“为什么要依靠贫农下中农”。他们向青年们详细介绍了贫农下中农的阶级本质和他们在土地改革、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次运动中的作用。会后,团支部又组织青年学习了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在讨论中,青年们说:贫农下中农有三个坚决:土地改革坚决,走集体化道路坚决,执行党的政策坚决。有四个带头:参军参战带头,劳动生产带头,维护集体利益带头,执行政策法令带头。大家认识到贫农下中农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依靠力量,只有依靠他们才能把革命进行到底。接着团支部又组织青年开展了为贫农下中农办好事的活动。一月之内,全队一百二十名青年为贫农下中农困难户办好事六百多件,进一步加深了青年的阶级感情。
“五老”还结合青年思想上的各种问题,在饭场、田头随时向青年进行教育。如去年年底,老贫农楚贵成发现有些青年计较吃穿,就在古历腊月初八早晨,端着“腊八粥”到饭场,告诉在场的青年,旧社会穷人到“腊八”吃米饭和二十三日吃“祭灶糖”就犯愁,怕地主逼债要粮。还讲了过去流传的“伤心的米饭要命的糖,除夕叫人愁断肠”的故事,教导青年吃着今天的甜饭,不能忘记过去的苦难。青年宋连江不愿参加会,劳动也不积极,社员牛银学就经常给讲宋连江的家史,讲他父亲过去打游击干革命的光荣事迹,启发了他的觉悟,劳动积极起来了。四队有几个女青年,借口家务事多,经常不参加会。贫农老大娘曹金兰和她们在一起做针线活时,边作边讲过去的家史,女青年们听到悲苦处都掉下泪来。表示要参加会议,好好学习党的政策,搞好集体生产。现在,每个“传家谱”的成员发现青年思想出了杈,就及时进行教育。
由于“五老传家谱队”所起的示范作用,也启发了其他贫农下中农培养教育青年的责任感,他们都主动加强对自己子女的教育。不少老贫农遇机会都给儿女讲一段痛苦的历史,教育后代不要忘记过去。这样,就使教育青年的工作,成为整个阶级的事业,使阶级教育更加经常、普遍化和深刻了。
几项紧要的工作
为了使“五老传家谱队”更好地向青年进行教育,团支部还做了以下几件工作:一、协助党支部帮助“五老”学习毛主席关于阶级教育的指示和党的有关政策,提高他们对教育后代的光荣感和责任感,并帮助他们解决一些思想顾虑和实际困难。二、协助党支部定期召开传家谱队员会,交流传授“三史”的经验,使他们了解每个时期党的方针、政策和工作任务,及时向他们反映青年的思想动态,研究每个时期传授的中心内容,使阶级教育既结合青年的思想实际,又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三、教育青年尊敬“五老”,虚心向“五老”学习。(附图片)
河北安次县廊坊人民公社西小街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宝珍(中),给少先队员们讲他在旧社会讨饭的悲惨经历,向孩子们进行阶级教育。
袁 浩 国 汉摄(河北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郑凤荣梁仕强打破两项田径全国纪录
据新华社太原电 一九六四年华北区田径运动会六月十一日上午又打破了两项全国纪录。
在女子五项运动比赛中,应邀参加表演的山东著名选手郑凤荣以四六四五分的成绩,打破了她去年在第一届新运会上获得这项冠军时创造的四五二五分的全国纪录。北京选手梁仕强以五十二秒三的成绩,打破了他本人在一九六一年十月间创造的男子四百米中栏五十二秒四的全国纪录。
他们打破全国纪录以后,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少先队员向他们献了花。
女子五项运动是从十日开始举行的。郑凤荣的每个单项成绩都比去年创造全国纪录时有了提高。
这次田径运动会在十一日下午全部结束。三天来,连同北京选手吴浮山打破的女子跳高全国纪录,共有三名选手打破了三项全国纪录。另外,参加比赛的北京、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代表队中,共有三十六名男女选手打破了二十五项本省、市、自治区的纪录。北京队获得了团体总分冠军。


第2版()
专栏:

卡斯特罗总理赠送我国的礼物
一批古巴良种牛运抵南宁
迁居南宁的两批古巴牛蛙都长得肥壮活泼
新华社南宁电 古巴总理菲德尔·卡斯特罗赠送给我国政府的十四头“圣塔·盖尔特鲁迪斯”良种牛,十日由湛江运抵南宁,它们将在这里安家落户。
这些良种牛已被送到南宁市郊的广西僮族自治区畜牧研究所。这里已为它们新盖了三百平方米的牛舍。牛舍近旁,有一座二百亩的草山,作为它们的专用牧场。牛舍的仓库里,已储备了适合它们需要的粗、精饲料七十多万斤。
广西畜牧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对这批新来的远方“客人”,十分关怀,为它们进行了体格检查和消毒,听取了接运的专家介绍了情况,并用它们的古巴名称,逐个建立了档案。
在专家们沿途的精心养护下,这批牛的健康状况都很好。
南宁的地理纬度,同哈瓦那相近,气候温和,四季常青。僮族农民,也有悠久的养牛习惯和经验。广西畜牧研究所是以牛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研究所。
据新华社南宁电 迁居广西南宁的两批古巴牛蛙在这里生活得很好,长得肥壮、活泼。一九六二年夏天引进的五只牛蛙,当时每只体重二三两,现在长到一斤多重,并已进入产卵期。一九六三年夏天引进的一千三百多只牛蛙蝌蚪,也都长成二三两重的幼蛙。
两批先后引进的古巴牛蛙的生活情况表明,因为南宁四季气候温暖,很适合它们的生长和繁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