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5月20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读《儿童文学》
茅盾
五六岁的孩子缠着爸爸妈妈讲故事,七八岁的孩子自己会找“小人书”,看不懂文字说明就找大人讲解;十来岁的孩子呢,那就见书就啃,做大人的就怕他们啃了不卫生的东西。这些,我们做大人的都有同感。细算起来,全国一年出版的少年儿童读物,确也不少,可是,当孩子们伸手要东西的时候,往往不知道给他们什么好。这,至少,我自己有这个经验。
正因如此,读了《儿童文学》第一、第二、第三期以后,我松了口气,对自己说:这至少可以满足孩子们部分的如饥如渴的需要了!
《儿童文学》出版以来,早已有口皆碑。不劳我再给它宣传,它早已供不应求。我这篇短文,一来是,作为家长的我,对于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们表示热烈的感谢。二来呢,感谢之余,犹有所求。
已出的三册《儿童文学》的特点是:品种多,可以满足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的需要。何谓品种多呢?拿已出的三期来说,每期都有这样的作品:一、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二、进行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的,三、国际时事(同时也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教育)和科学知识。这三大类中,就有童话(寓言式)、儿歌、儿童戏剧、小说、散文等等,花色很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青少年和儿童们的不同的审美要求。
广播电台已经广播过《狐狸打猎人的故事》(金近)、《小狮子找奶妈》(丘德平)、《我有个好爸爸》(露菲)等作品,电视台表演过《打电话》(柯岩)、《小马克捡了个钱包》(刘厚明、马联玉、果青)。这几篇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各有特点。《狐狸打猎人的故事》是寓言式的童话,意义深刻而用笔浅显,十分难能可贵。狐狸的“神话”只能吓唬那个从来没有战斗过的猎户少爷,这在不同年龄的儿童和少年能够各就其认识程度之高低而各有会心。《小狮子找奶妈》,用极富风趣的笔墨介绍科学知识。《小马克捡了个钱包》的故事,看来颇为怪诞,而实际上是揭露了美国生活方式的本质。
第三期的“友谊之歌”,登了四篇散文和游记。在儿童文学的花园中,这是新开垦的一角,却已放出了美丽的花朵。这不但介绍了各国的风土文物,也培育了小朋友们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在路上》(刘真)、《月牙儿初上》
(茹志鹃)、《小北大荒人》(吉民),这三篇各有风格,主题思想大致相同,而使我最为钦佩的,是在短短的篇幅里写出了活生生的几个人,有小孩子,也有大人。文笔的清丽又其余事。写学生生活的作品,不但有教育意义,而且故事能别出心裁,不落套,例如《画春记》(王路遥,第三期)。
总而言之,三期的《儿童文学》内容丰富多采,有教育意义而又符合儿童的兴趣。我们感谢各位作者,也感谢编辑同志们的煞费苦心的安排。但是感谢之余,犹有所求。求的是什么呢?
第一,希望以后每一期都能保持百花齐放的精神,在题材、体裁、风格等等方面,尽量多种多样,使其能够满足不同年龄儿童的不同需要。就已出的三期看来,适合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作品还嫌少些,适合于学龄前儿童的,就更少了。希望今后能适当增加。
第二,用新旧对比的方法进行阶级教育的作品,在已出的三期中占了一定的比重。这些作品都很有教育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描写新时代儿童的风貌,启发少年儿童们树雄心、立壮志的作品,相形之下,却少了一些。希望能在这方面加强。
第三,儿童文学除对少年、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而外,也负有扩大儿童眼界(包括历史、地理、自然科学的知识),诱发儿童想像力的任务。两者的结合,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希望将有更多的游记、科学小品、科学幻想小说等等,在进行思想教育和扩大视野、诱发想像力相结合的情况下,提供给我们的千万小读者。这样,我们的儿童文学就能在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这个伟大、神圣的事业中,更好地尽其应尽的一份力量。
我们的儿童文学作家的队伍还不大,但从已出三期的《儿童文学》中,我们已经知道新人正在发现,而且一鸣惊人(第一期的哈斯巴拉、徐心、丘德平,第二期的露菲、王喆、苏平凡等)。可见社会上的潜力是很大的,普天下的父母衷心盼望,随着《儿童文学》一期一期的出版,儿童文学界的新人将不断出现,愈出愈多,为祖国的两万万左右的少年儿童提供更多、更精美的精神食粮。
四月二十七日,于北京。


第6版()
专栏:

欢迎你们,非洲的艺术使者!
——几内亚共和国第二国立舞蹈团演出观后
隆荫培
来自遥远的大西洋彼岸的非洲艺术使者——几内亚的艺术家们,给首都观众带来了丰富多采的、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歌舞艺术。通过他们的精彩表演,使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几内亚人民的生活、斗争、思想、情感的风貌,并将进一步增进我们两国人民的情谊和相互了解。
浓郁的民族色彩,强烈的生活气息和健康奔放的情感,是演出给我留下的突出印象。
晚会的节目是以《鼓的召唤》开始的。三位雄壮的鼓手,以灵活多姿的手掌,击出非常富有表现力的、扣人心弦的鼓声。这铿锵的节奏,既表现了非洲人民的觉醒,又是有力的战斗的召唤;它既反映了争得民族独立后几内亚人民的无限兴奋和欢乐,也描述了他们在建设新生活的斗争中必将最后胜利的信心……。“当当”的鼓声,是整个晚会的序曲,也是向中国观众揭开几内亚人民新的生活面貌篇章的第一页。
在舞蹈节目中,青年们欢庆丰收的《冬冬巴》舞,有着快速的节奏,激昂的舞步,所表现的火一样炽烈的情感,是很难用语言形容的。从小伙子们手持镰刀的动作和步伐中,使我们看到了这个舞蹈和劳动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在舞蹈的后半部,一个个小伙子在姑娘面前显露自己舞蹈特技的精彩表演,不仅使得舞蹈所表现的情绪达到了最高潮,而且它们还是与舞蹈所贯串的“姑娘们走来选择自己称心的伴侣”这一情节内容的不可分割的整体。青年们优美强健的舞蹈,不仅显示了舞蹈者在艺术上的灵巧、智慧和才能,更重要的是它表现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劳动的能力。这是姑娘们寻找共同生活伴侣的重要条件。所以说,这个舞蹈也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其它,像健美活泼的《飞雷格罗巴舞》,情绪热烈的《玛松卡》舞,也都以不同风格特色的舞蹈动作和技巧表现了这一生活内容。《飞雷格罗巴舞》自古以来都是由小伙子向自己未婚妻显示健美和活力的男子舞蹈,现在换成姑娘们来跳这个舞,有力地显示了几内亚人民今天男女平等的新气象。
在几内亚的传统民间舞蹈中,除了表现某种单一情绪的舞蹈外,还有很多是具有一定情节故事的舞蹈。《猎人舞》就是其中之一。舞蹈通过猎人击毙凶神凯塔的情节,表达了要以勇敢和战斗来对待前来侵犯的敌人的寓意。它的演出将对争取自由独立的人民起到一定的教育和鼓舞作用。
晚会中,几内亚的艺术家还演唱了许多动人的歌曲。特别值得提出的是他们自己创作的《唱给毛主席听》。演唱者以对中国人民及其伟大领袖无限热爱的真挚情感,表达了中几人民兄弟般的深情厚意。友谊的歌声激动着每一个观众的心。友谊的歌声,将为中几人民并肩前进增添无限动力。
感谢几内亚艺术家们在中几文化交流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预祝他们在中国的访问演出胜利成功!


第6版()
专栏:

帅旗奖给谁?
戈炳源
我们车间里有一面流动红旗,红旗中央镶嵌着金光灿烂的“帅”字。“帅”旗奖给煤气质量最好,费煤最少的那座煤气炉的工人。
帅旗在八号炉上飘动着,飘动着,一天两天,七天八天……,它像在八号炉生了根子似的。日子一天天过去,煤气的热值虽在一卡一卡地上升,但张友良的心事愈来愈沉重了。这个四十多岁的老煤气工人,脸儿变得狭长了,那密布皱纹的脸色苍老了,一双尖利闪光的眼睛,一次又一次地斜睨着十号炉。
十号炉的操作者是他的老战友安彪,一个矮敦敦满脸络腮胡子的精壮汉子,干活的猛劲不亚于毛头小伙,凭张友良操作炉子二十年的眼力,一眼就可看出这几天老安的劲没有少花,但煤气的热值还达不到设计的最低水平。
这是多么焦灼人心的事哪!帅旗牢牢地插在自己炉上,可别的炉子却达不到设计指标。作为一个“五好”工人,张友良的心怎么能平静呢?!为这,他不止一次偷偷地到十号炉上细细察看,可炉子情况,没发现什么问题。
“肯定是老安操作有问题!”这个沉着不多言语的老工人默默地想:“但是,问题在哪儿?为什么老安不想办法改进呢?”张友良再也憋不住了,他来到了十号炉上。
“老安,不是我埋怨你,可你总不能老拖着条尾巴……。”
“你怨我,我去怨谁啊!这炉子不如你们的炉子好侍候。好媳妇作不了无米饭呐!”
“我说老安,外厂已经证明,你们这号炉子是最新式的呢!”
“那么你是说我安彪操作没使劲?”安彪一手拔出插在孔眼里的钎子,往冷水箱一丢,虎势势地又说:“那你来试试!”
“那你来试试。”这是张友良早巴望安彪说的,他知道安彪这人虽然老实肯干,然而不大虚心,现在安彪自己提出来了,那正好。
“那好吧!我今天就上你炉子操作,不过,我不是说你操作没使劲,兴许是这台炉子的脾性咱没摸透……。”张友良慎重谦虚地说罢,就回到八号炉上,把任务交给助手阎通。
张友良师傅在十号炉上整整转了七天,他听过炉子的风声、气声;他看过煤块、渣子;看过火苗、白烟。他烤红了眼睛,听疼了耳膜,终于被他发现煤层厚薄不均的怪现象。他欣喜地对安彪说。
“我找到毛病了。”
“啥子毛病?”
“煤层厚薄不均呐!”
“这…这我早就看到了!”老安不屑地说。
“那你不早说哪!”
“说有啥用,没法子解决呀!”老安摇着头说。
“哼!我说老安你这人就有这缺点,你没法子解决,可别人也许能解决。我们找几个人开个会研究研究怎样?”张友良说。
× × ×
讨论十号炉煤气质量的会议一开始,发言就很热烈。
“我看哪,是钎子捅得少了,不信么,多出几身汗,多捅几回炉子就好了。”一个二十上下的红脸小伙子说。
“你一个班捅几回炉子?”安彪的助手小于反问道。
“一个班十六回。”
“嘿,咱安师傅一个班捅二十二回呢!”小于说完,安彪得意地笑开了。
“我看是空气和蒸汽进得少了。”又有个小伙子说。
“这不对,我亲自看过空气和蒸汽的进给量,没什么毛病。”张友良解释,接着说:“大家在煤上多想想,是不是有问题。”
“煤的质量有毛病不?”张友良助手阎通说。
“少废话,咱们用的是一个煤斗子的煤哪。”安彪不假思索地说。
“兴许是下料斗有毛病?”
“这……,从哪见得?”安彪一怔,这个问题他还没思索过。
“哈嗬!是洒煤器有毛病吧!我去看看。”张友良一拍大腿,飞步到炉上去了。
洒煤器经过改装,炉子用煤费得少了,煤气质量——热值突然上升了一百大卡,十号炉无论从哪方面比较,很快超过了车间里所有的炉子。
按照车间的规矩,现在该把帅旗插上十号炉了。这天,在三百多人隆重的授旗大会上,大队长手持帅旗,庄重地说:
“请十号炉安彪师傅领帅旗!”
“请安彪领帅旗!”大家不见安彪上台,都扭转头寻找他。
“我在这儿呢!”安彪和十三号炉的赵家洲从外面奔进了会场。他一看帅旗,不觉一怔,半晌,他哈哈大笑着说:
“我们十号炉的记录已经是老黄历了!刚才十三号炉竟出现了每立方米热值一千六百八十大卡的记录。”
“这是安师傅亲自帮助我们改进操作达到的结果哩!”十三号炉赵师傅喊着:“我说帅旗该奖给……”
“该奖给八号炉张友良师傅,我是学他的样呢!”安彪说着,想接过旗交给张友良。但张友良突然伸开大手按住安彪,沉着有力地说:
“现在先奖给十号炉,等我们八号炉达到了一千七百大卡再抬回来!”
四周立即响起一片掌声。


第6版()
专栏:新闻纪录片之窗

一份新“食粮”
——推荐《农村简报》
辛雪
从今年起,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别为全国农村观众摄制一个新片种——《农村简报》,作为送给农民兄弟的新的精神食粮。
这是一种新闻杂志片。从最近摄制完成的两号来看,内容都比较新颖而有意义。比如第一号,第一个主题就是《毛主席是咱社里人》,其中有纪录毛主席回到故乡韶山的情况。在银幕上可以看到,毛主席迈着稳健的步伐,在社员们热情亲切的陪伴下,看稻子、看菜地、看棉花。主席还来到一群小学生当中,拿起课本,考了考他身边那个孩子。最后,一个孩子踮着脚给毛主席系上一条红领巾。第二号第一个主题是首都天安门广场的概貌介绍。有人民英雄纪念碑和那上面的八个大金字,有历史博物馆和里面那几门太平军用过的大铁炮,还有人民大会堂和耿长锁、王国藩、张秋香等代表都在那里开过会的万人大礼堂,等等。
这两号还报道了一些农村情况。第一号里面有河北省饶阳县五公村社员庆祝他们组织起来二十年的活动,第二号里面有陕西省渭南县双王公社双王生产队养牲口的情况。
每一号里面也有一些工业消息。一种是报道工人老大哥正在为农业第一线制造汽车、拖拉机、肥田粉、收音机、热水瓶、洗脸盆等各种工业品的情形。另一种还带有普及科学知识的性质,像第二号里面介绍塑料的那个主题中,它告诉观众,塑料是用什么东西做出来的,经过一些什么工序,最后可以用到农业上作秧田的防寒罩等。
除了上面这些内容外,这两号都配上一点文娱体育活动的新闻。第一号里面有中国煤矿文工团歌舞团为农村观众演出的舞蹈《赶会》;第二号里面是将军和农民赛篮球。这个主题很有趣,一边是以许世友上将为队长的将军队,他们纷纷脱下军装,穿上运动服,就好像运动员一样;另一边是由五好社员和干部组成的社员队,他们个个精神抖擞,似乎非要把将军们打败不可。他们的比赛很正规,见面时还彼此赠送一面小旗子作纪念。比赛在观众喝采声中结束,将军队赢了社员队十分。(附图片)
将军和农民赛球


第6版()
专栏:

谈“自找麻烦”
余里
倘说社会上有所谓“自找麻烦”的人,最近报上就接连揭载了两个实例。我们是以极为赞许的眼光来看待这些所谓“自找麻烦”的人的。
“自找麻烦”,要看是什么性质的麻烦。如果是对社会主义事业、集体的事业有利的麻烦,那么,这样的麻烦,“自找”的人越多,那是越好的。这样的“自找麻烦”,也就是高度革命责任感的表现。
天津有位家庭妇女任桂珍,十三年来如一日地招来一批批的小学生在她家学习,为了让孩子们收听儿童广播节目,她省吃俭用地买来一架收音机,还为街道社会青年组织了两个学习小组,为青年们订了《红旗》等杂志……十三年来已经有上百名孩子在她家学习过了,如今有些已经成为大学生了,仍然回来看望任妈妈。然而,有的人看了有点不解,于是便问她:你不嫌麻烦吗!
麻烦吗?十三年来寒去暑来,风里雨里,恐怕总会有一些的,但,像任桂珍这样的人完全懂得:如果自己尽力所能及主动地承担一点个人的“麻烦”,却正可以给许多家长和学校,甚至于给我们的社会减少许多“麻烦”!
事情无独有偶,广西右江革命老根据地凤山县有位僮族姑娘黄美秀,看到八十二岁的革命老人黄恒勋一个人生活很不方便,主动向生产队建议搬到老人家里去住,日夜照顾老人的起居饮食。和任桂珍一样,她也是个爱“自找麻烦”的人。她俩一个是扶养别人家的老人,一个是教育和照管别人家的孩子,做的却都是助人为乐的事,她们的行动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什么是一个人的国家主人翁的感觉呢?什么是共产主义的思想觉悟呢?什么是阶级友爱的感情呢?任桂珍和黄美秀以自己的行动树立了新时代的崇高的道德规范。
任桂珍出身童工,现在是共产党员;黄美秀是共青团员,自幼过着流浪生活。总之,两个人都有一段苦难的过去,这就是她们热爱第二代,热爱革命老人,热爱新社会,热爱党的思想基础。这就是她们乐于“自找麻烦”不以为苦,反以为乐的原因。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干部就是要作这种“自找麻烦”的人,我们为人民承担起一切的“麻烦”,把“自找麻烦”当作是为人民应尽的职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