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多为劳动模范着想
河北省农业劳动模范、武邑县审坡公社杜村大队队长杜德新,从今年一月到四月三日,出外开会六十天,参加社会活动和在队里开座谈会又占了一部分时间,实际参加集体生产劳动只有九天时间。河北日报五月十日的一篇随感录就此议论说,虽然这是杜德新同志个人的情况,但在目前的农村中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因此很值得注意。
文章说,邀请劳动模范开会、参加社会活动,既能传播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又便于他们学习党的政策和外地经验,确实是发挥劳动模范作用的必要方法。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影响他们的劳动和工作,就会走向它的反面,使开会和其他社会活动成为劳动模范的沉重负担。这样就不利于培养劳动模范和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
正确地培养劳动模范和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处处为劳动模范着想。培养劳动模范,不能总是调他们去开会、参观,主要的应当是到劳动模范所在的社队去,通过蹲点和同劳动,帮助他们提高思想,总结经验。发挥劳动模范的作用,不能总是请他们出外介绍经验,主要的应当是运用其他形式传播他们的经验。这样,他们有了经常参加集体劳动的时间,也就能够在生产实践中有更多的新创造,也就可以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带头、骨干、桥梁作用。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指导全局的起点
一个县、一个公社的工作范围很广,内容很多,只是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报表,常常不易洞察生产中、工作中的问题,就是发现了一些问题也不易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办法。如果走出办公室,到基点去,到生产中去,解剖“麻雀”,情况就会大大不同。这是由于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个别又都这样那样地表现一般。只要坚持这种个别和一般相结合的领导方法,在点里蹲下来,和群众一起劳动,一起进行科学实验,交知心朋友,就有可能对生产中、工作中的问题达到深知深解,从而逐渐摸出经验,用来指导全局。
这是浙江日报一篇评论对蹲点意义的阐述。评论接着说,通过蹲点创造了经验之后,还有一个以点带面的问题,即因地制宜推广先进经验的问题。这里要特别强调因地制宜,是因为农业生产的情况非常复杂,社与社、队与队的条件都不尽相同,推广“点”上的先进经验,应该取其最本质的东西,而不应该不分条件地生搬硬套。注意到这一点,“点”上的经验才能真正有效地普及,才能使“面”的工作推进一步。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切莫小看
在农村里,要把管好粪便、不到河滨里舀水吃等等卫生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遵守,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情。
说“了不起”,是因为喝生水、到河滨倒马桶这种举动,已经流传了千百年。历代反动的统治者几曾管过?阶级的压迫与欺蒙,生活的重担,习惯的因袭,使农民的祖祖辈辈不得不按着那样的生活方式过日子。由于不讲卫生,不知白白地戕害了多少生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的今天,这样的“生活琐事”也注意去管去做,而且不少地方管好了,做到了。
说这是一件“大事情”,是因为这种旧习惯一旦改变过来之后,疾病的主要传染源被切断了。这对于增强农民健康,保护劳动力,促进集体生产,巩固与发展人民公社,无不起着直接而重要的作用。其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然而,包括吃生水,随地吐痰,到河滨边倒马桶这类不卫生行为,有的人往往认为不过是“生活琐事”或者觉得“做起来麻烦”,因此总是不能彻底改变过来。这是什么原因?说到底,是可怕的习惯势力。习惯势力不可能在一个早上消声匿迹。这就需要我们做耐心的、艰苦的、长期的宣传教育工作,使人们自觉地起来同这些不良习惯作斗争。
上海文汇报五月十一日报道了上海郊区南汇、青浦、川沙三县一些公社把卫生工作做到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收获,并在一篇短评中发表了上述议论。
第2版()
专栏:
老钳工刘昆用高标准对待生产和生活
刘昆是湖南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工厂的老工人,一贯埋头苦干,勤勤恳恳,助人为乐。十四年来,年年月月出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从未出过一件废品,并且处处爱护国家财产。全国铁路系统和湖南工矿职工正在学习他的先进事迹。
据新华社长沙十六日电 全国铁路系统和湖南省各个城市、工矿区的广大职工正在学习刘昆的先进事迹。职工们把刘昆看作一面镜子,对照自己,激励自己进步。湖南的工人说:思想品质上学刘昆,生产工作上赶刘昆,遇到困难想刘昆,多做好事比刘昆。
刘昆是湖南株洲田心机车车辆工厂的老钳工,共产党员。在旧社会,他当过学徒,在资本家工厂里做工的时候,受过伤。解放以后,他在党的培养教育下,逐步成为一个工人阶级好战士。
刘昆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首先是因为他在生产上一贯埋头苦干,勤勤恳恳,遇到困难自己干,有了方便让别人。十四年来,他年年月月出色完成或超额完成任务,从未出过一件废品。他常对别人说:铁路工厂职工就是生产一个螺丝钉,质量好坏,都要直接影响列车的安全运转和国家运输计划的完成,产品质量是一丝也马虎不得的。每当他接受一批生产任务时,总是坚持根据图纸和样品,做出第一件产品,交给车间质量检查员检验,认为符合质量标准,才开始动手做;任务完成后,他又按照样品一个个地检查。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和工效,刘昆利用业余时间积极进行技术革新。十多年来,他自己动手先后做了七百多套模具和工具。他所在的配件钳工组,过去绝大部分活都是靠手工操作。在刘昆的带动下,全组工人经过几年的革新,现在这个小组的生产面貌已完全改变,生产的大批配件,基本实现了机器操作。
刘昆也是一个处处注意爱护国家财富、珍惜工厂一钉一木的节约能手。知道他的人常说:“刘昆手里没有扔掉的东西。”每逢他下料的时候,总是算过来,算过去,不算到家不下手;剩下的边角废料,他也有安排;实在用不上的,就收藏在他的废料箱子里。他的废料箱在紧要时刻常常发挥大作用。仅一九六三年十个月的统计,他们小组利用废料就节约了二千三百多元。
“吃一碗米的饭,操一百担米的心”,厂里的职工常常用这句话赞扬刘昆助人为乐的精神。的确,他在平时生产中,总是乐意为别人创造好的条件。刨床组的工人陈端山,担负“三线连接器”的铣槽任务,开始时工效不高,质量不好。刘昆利用业余时间,帮助他做了一套加工模具。陈端山使用上这套模具后,工效提高两倍多,质量很好,结果超额完成了生产任务。平时下了班,刘昆常常领着徒工帮助别的小组打扫清洁,做好生产准备工作。车工小组和刨床小组加工的产品,有的质量不够好,他就主动帮助他们再加一道工。工人们说:搞生产竞赛,刘昆想的是“大指标”,那就是全组、全车间、全厂,甚至是全国,都要全面完成生产计划。刘昆不但时刻想到国家和集体,对于别人生活上遇到困难,他也总是乐意助一把。比如职工家属邻里不团结、夫妻吵嘴、哪家有病人、哪家有婚丧嫁娶、哪家有急需解决的困难,不分厂内厂外界限,只要碰上他,他都主动去帮助。
刘昆深刻地理解到,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要叫青年人把革命大旗接过去。每当工厂分配他带领一批徒工时,他都向党保证说:“我虽然没有文化,不会教他们写算,但是我有一张嘴,可以告诉他们应该恨什么,应该爱什么,让他们懂得继承工人阶级的优良传统。”刘昆不但经常用今昔生活对比教育徒工,使他们提高阶级觉悟,而且在生产上也总是用一丝不苟的精神教育徒工。
刘昆对待徒工,在政治上、生产上要求十分严格,但在生活上却很关心他们。冬天给他们盖被子,夏天给他们驱蚊子;有了病送他们到医院治疗,甚至接到家里,同老伴一起细心照顾;徒工的衣服、鞋子脏了、破了,他拿回家让老伴给缝缝洗洗。徒工们看到师傅这样关心自己,没有不听他的话的,思想上、技术上进步也就更快了。
就这样,十多年来,刘昆带出来的二十多个徒工都是好样的。刘昆的优秀品质,已被不少徒工继承着,并一代一代传下来。刘昆带过的徒弟张祝英、郑成高等许多工人,学习刘昆节约国家财富的精神,随时随地地拾起丢落在地上的螺丝钉、小铁片。刘昆经常为别的小组,别的车间创造好的生产条件,许多经过他带的徒弟也照着这样做。师敏原来是刘昆的徒工,她也学师傅的样,利用业余时间带领徒弟练基本功;师敏的徒弟彭崽妹又照师敏这样做。
刘昆的先进事迹,去年夏天就在湖南全省广泛传颂着。从去年七月起,新湖南报先后连续发表了不少介绍他的事迹的消息、通讯和文章评论。中共湖南省委号召全省职工向刘昆学习。出版社、剧团在写刘昆、唱刘昆、演刘昆。中国铁路工会全国委员会和共青团全国铁道委员会,最近也号召全国铁路职工和家属学习刘昆。
第2版()
专栏:
东北按照国家计划播种大豆
辽宁吉林黑龙江都建立了稳产高产样板田或丰产田,探讨提高大豆单位产量途径,同时努力提高一般田的播种质量。
据新华社长春十六日电 我国大豆主要产区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正在按照国家计划播种大豆。目前,开犁较早的辽宁省和吉林南部地区,已经完成播种计划三分之二,节气比较晚的黑龙江省也播完三分之一以上。
东北地区的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低于当地种植的高粱、玉米。为了研究和探讨提高大豆单产的办法,今年三省都在原来大豆产量比较高的地区,建立了稳产高产样板田或丰产田,进行大面积稳产高产的科学试验。吉林省在大豆集中产区榆树、德惠、九台、永吉、舒兰五个县,建立了由干部、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和社员共同种植的五万亩大豆样板田。目前这些样板田已经按照稳产高产的技术要求播种完毕。辽宁省的昌图、开原、铁岭和黑龙江省的呼兰、绥化、海伦、巴彦、讷河等县以及国营九三农场,建立了大片大豆丰产田。这些田除在播种时十分注意质量以外,还将施用大量的化肥。
东北各地在建立大豆稳产高产样板田或丰产田的同时,还努力提高一般田的播种质量。很多公社的生产队,在播种时建立了“以犁定组,以组定地,以地定工,全苗有奖”的责任制度,播种作业的各道工序都进行得井然有条,播完的大豆田大部做到地平、土细、垅直、沟深,种子点播均匀。
今春,各地播下的大豆种籽,绝大部分是纯度较高的优良品种。
第2版()
专栏:
五千多台水轮泵陆续运农村
南方六省区四十家机械厂继续大量制造
新华社十六日讯 我国机械工业部门今年新产的五千多台水轮泵已经陆续运往农村。
水轮泵是一种经济适用的农田提水工具,构造很简单,既不需要电力,也不需要任何燃料,而是借助水落差作动力。目前,广西、福建、湖南、广东、四川、贵州六个省和自治区的四十家机械工厂,正在继续大量赶制这种水轮泵。
今年生产的水轮泵大部分是小型的。最小的一种,只要有半米水头,水的扬程就能达到三米,小溪小河都能利用。最大的一种,只要有一米水头,水的扬程就能达到六米。据有关工厂下乡调查,使用小型水轮泵要求水泥落差较小,我国南方山区溪河交错,可资利用的水源很多,加之使用水轮泵灌溉成本又低,农村公社社员都很乐意使用。
第2版()
专栏:
上海小批生产手扶拖拉机
“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体积小,操作轻便、灵活,特别适合南方农村使用。一台能抵三头牛、二三十个劳动力。除用于耕作,还能作脱粒、排灌等动力机械用。
据新华社上海十六日电 上海试制成功的适合南方农村使用的小型拖拉机——“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已经开始小批生产。第一批七十台已经运往北京、四川、河南和山东等地农村。
这种额定功率为七马力的小型手扶拖拉机的样机,是上海市农业机械制造公司所属的上海拖拉机制造厂、诚孚动力机厂等十多家工厂在一九六三年初协同制造的。今年二月份,由科学技术委员会、农业机械工业部等有关单位组成的国家鉴定委员会,对“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作了鉴定,正式批准初步定型。
在国家鉴定之前,有些样机在北京、上海、山东、河南、四川等地农村作了田间试耕;有些在有关工厂里作了连续一千五百小时的台架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它的各种动力经济指标基本上达到了设计要求,主要零件部件使用可靠,得到各试点地区的好评。各地农民都把它叫做“小铁牛”。
这种小型手扶拖拉机体积小,重量轻,操作轻便、灵活,宜于一般生产队使用。它耕作不择道路和田地大小,转弯不留地头,特别适用于江南农村的小块土地、蔬菜地、丘陵地带,也能方便地进入果园、林区。这种小型手扶拖拉机,除了在旱田耕作之外,把橡皮轮换上特制的铁轮,还可以下水田耕作;分别配上各种农具,可以耙地、开沟、培土、割草等。它还可以当作脱粒、排灌以及农副产品加工的动力机械用。
“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每小时可耕蔬菜田或水稻田一亩到一亩二分,一台能抵三头牛、二十五个到三十个劳动力。
第2版()
专栏:
广西发展经济林木
到五月上旬止,广西各族农民已营造油茶、油桐、八角、板栗、玉桂、枣子等各种经济林一百一十四万多亩,占全区春季造林总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超额完成了今年营造经济林的计划。各地营造的经济林,不仅数量比往年多,质量比往年好,成活率也高。
第2版()
专栏:
贵州山区繁殖蜡虫
今年贵州山区繁殖的白蜡虫比往年大大增加。在女贞树成片、号称“白蜡虫家乡”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许多公社生产队都放养了蜡虫。
白蜡虫寄生在女贞树或白蜡树上。分泌的汁叫白蜡。白蜡是医药、工艺模型等工业的重要原料。蜡虫要在比较寒冷的地区繁殖,再移到温暖的地区分泌白蜡。我国白蜡主要产区湖南、四川等省,正在陆续派人来贵州采购蜡虫,运回培育。
第2版()
专栏:
江苏繁育嫁接桑苗
江苏省蚕桑产区栽植的桑苗,过去大部分都靠外省供应。今年各公社生产队为了减少购买桑苗的费用,都采取自力更生的方法,组织社员自己繁育桑苗,自己嫁接。据最近统计,全省已嫁接桑苗七千万株,嫁接株数比去年多一倍半以上。
第2版()
专栏:
通道山区采割松脂
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各人民公社的采脂队,正在山上采割松脂。目前全县开刀割脂的松树,已达十三万多株。
松脂是制造松香的原料。有六十三万多亩成片马尾松林的通道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松脂的主要产地。今年各公社的采脂队上山割脂的时间,比往年提早了一个多月。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潍坊
这座号称“二百盘红炉,三千铜匠”的手工业名城,当年人工抡大铁锤的劳动正在逐渐让位给机器。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全市手工业技术革新取得很大成绩,仅最近八九个月以来,职工们就创制、改制了各种机器三百多台。
在号称“二百盘红炉,三千铜匠”的手工业名城山东潍坊市,各式各样机器的大合唱正在逐渐代替人工抡铁锤的敲打声。
在全国闻名的新胜农具社里,工人们正在用两套专用模具和弹簧锤制造农具。工人开动弹簧锤,经过一番从容的敲打,只花半分钟的时间,就把一个端正的锄鼻打成了。在另一个车间,只见坐在空气锤前面的工人钳住一块火红的、打好锄鼻的铁块,轻快地前后左右地移动着,也仅仅用一分半钟就打好了锄板的毛坯。在这里,当年的人工抡大铁锤的劳动已经让位给机器,做出了一张张新式的锄头——一块料的“独料锄”。而在半年之前,记者访问过这个合作社时,看到的是三个大汉各抡一个大铁锤乒乒乓乓地在敲打,每个人打了二三百锤,一个锄头才能打制好。
同新胜农具社一样,在潍坊市其他手工业单位打制锄、镰、锨以及刀、剪子等金属产品,也都基本上使用了机器生产。
潍坊市手工业领导部门为争取尽快地使手工业工人摆脱手抡大铁锤等笨重的体力劳动,去年特地组织内燃机修配合作工厂到淄博市兄弟厂学习制造空气锤的技术。现在,这个厂已经生产出三十多部四十公斤的空气锤,对加速全市各手工业生产单位的技术改革起了很好的作用。
技术革新的浪潮也冲击到了白铁生产合作社。千百年来,这里的白铁水桶始终是用手工制造的,劳动强度高,效率低,质量也不稳定。做了二三十年水桶的老工人夏日冬等决心改变落后的制桶技术,成立了技术研究小组,利用废旧机器的部件创造了专用设备。他们先难后易,搞成功一项再搞下一项,前后经过三个多月,就制造成功裁料、卷圆、窝底、合缝、压缝等十二部专用机器。现在,除了钉水桶鼻两道工序的机器正在试制之外,制造水桶的其他工序已经全部实现机械化和半机械化了。这一革新,不仅水桶的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达到结构严密、桶身粗细一致、外形美观等标准,同时,劳动强度大为减轻,生产效率也提高了一倍多。
一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也被广泛地运用到手工业生产中来,这是潍坊市手工业行业技术革新活动的鲜明特色之一。在历史上,这里一直用小红炉加热金属制品,然后凭眼力鉴别温度的高低,用凉水淬火,结果产品的硬度差别很大。现在,这里的金属加工行业已经普遍推广了现代的热处理工艺——盐液炉淬火。记者在红光家具社了解到,他们过去生产的剪刀因为用小红炉淬火,两股之间的硬度时常相差十几度,因而剪刀产生“咬口”等毛病;用盐液炉淬火之后,因为有仪器控制温度,剪刀两股之间的硬度只相差一二度。同时,金属制品的磨光、磨刃口等落后的手工操作方法,也全部被砂轮、布轮、水磨砂轮所代替。渗碳技术也被用于镰、锄等铁制农具的生产中去了。
潍坊市手工业领导部门的有关负责人对记者说,全市各个手工业生产单位的技术革新现在都取得了很大成绩。仅最近八九个月以来,全市手工业职工就创制、改制了各种机器三百多台,大大提高了手工业生产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目前,全市从事机器操作的手工业工人已达四千多名。
(据新华社济南十六日电)
第2版()
专栏:
为“活水龙”鸣锣开道
——广西罗城县乔善区推广水轮泵的经过
新华社记者 龚成华
一
水轮泵给广西僮族自治区罗城县乔善区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乔善是一个山区。一座座石山,把这里的二万一千多亩耕地割成许多小块。长约四十公里的乔善河,像一条绿色的腰带,从这些分散的田块间绕来转去。居住在这万山丛中的各民族社员,长久以来,都是依靠乔善河两岸转得不紧不忙的竹筒水车,提水灌田。遇到天旱,河里的水位降低了,竹筒水车就成了“风车”。当山洪暴发时,又往往把水车冲得无影无踪。
但是,现在不同了。在乔善河两岸,安装了八十二台水轮泵的七十三处扬水站,代替了昔日的竹筒水车。这些被各民族社员亲昵地称为“活水龙”的水轮泵,把六千九百八十五亩旱地和“望天田”变成了保水田。
最近,记者到乔善访问时,在古金公社纳统屯村头,看见了水轮泵扬水的情况。这是一个有两台水轮泵的扬水站。水轮泵就安装在从前安装竹筒水车的水坝和引水渠旁边。只见两个社员把进水口的闸门一拉开,引水渠中的河水,就居高临下,通过安装在水里的水轮泵的滤栅,急速地冲入水泵,泵内的叶轮,受到水力的推动,高速旋转;叶轮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又把水从水泵出水口以每小时一百立方米的水量,喷射到高出水面七点八米的稻田里。就在扬水的同时,一台改装了动力输出轴的水轮泵,带动了水轮泵旁边机房里的七瓩发电机,机房里的一台碾米机,得到电力,也轰鸣起来,社员们挑来的稻谷,一会儿就变成了雪白的大米。入夜,发电机又给纳统屯的社员们送来了光明:许多人家电灯亮了。二
水轮泵现在是深受乔善人民欢迎了。但是,它在这里扎根、开花、结果,却有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去年,乔善遇到有水文记载的八十年以来最严重的旱灾。为了抢救庄稼,中共乔善区委会召开会议,研究抗旱措施。在会上有人提出把前几年买的二三十台水轮泵用起来。这个意见一提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
原来,四年前这里安装的一批水轮泵,由于安装技术上存在着一些问题,一阵子有水,一阵子没有,有水时上水量也很小。因此很多人对它不感兴趣。
僮族区长苏冠英事前对全区的水轮泵逐台进行了调查,他认为:过去安装的水轮泵不上水或上水量很小,不是这种提水工具不好,而是安装时有缺点。但是,这并没有说服对水轮泵抱怀疑态度的人。这时,中共乔善区委支持他。在区委的鼓励下,去年六月苏冠英到古城公社巴怀生产队,动员社员安装了一台水轮泵,进行抽水试验。结果抽水还是没有达到设计要求。
正在中共罗城县委参加会议的区委书记谢光龙闻讯后,立即打电话鼓励苏冠英:“不能一碰钉子就灰心。把教训总结出来,继续试验。”
苏冠英一再察看工厂寄来的水轮泵图纸,仔细地检查安装时的缺点,然后拿起行李,和区干部莫安逸一起跑到古金公社纳统屯去重新试验。这时,巴怀试验失败的消息已经传到这里,一九五五年乔善区第一台安装失败的水轮泵也扔在这里,于是,推广水轮泵的阻力更大了。许多人都说:“莫劳民伤财!”苏冠英并不灰心,舌敝唇焦,反复说服,终于大家同意再试试看。
千斤重担压在苏冠英的肩上,他告诫自己:只准成功,不能失败。社员砌水坝时,他亲自参加;社员抬石头,他抬得比谁都卖力;夜深人静了,他又在一盏油灯下翻来复去地看图纸……。他严格按照设计要求,领导群众一丝不苟地施工,克服了过去安装时尾水管漏气、机坑不符合质量、没有正确利用河水落差这三个缺点。几天的紧张劳动过去了,这台水轮泵,终于上水了,清清的河水,灌溉了纳统屯四个生产队三百亩枯黄的稻田。
这个消息,像春风一样立刻传遍了乔善区。附近的男女老少,都来看“活水龙”。看了之后,纷纷要求安装水轮泵。但是,中共乔善区委会并没有马上制订在全区推广的规划,因为纳统屯试验成功的这台水轮泵是低扬程高水头,这对于同样地形的地方有参考价值,而对于低水头高扬程地区却不能起示范作用。紧接着,区委书记谢光龙和区长苏冠英又带着干部到乔本公社沙羊角开始了另一种试验。
他们一到沙羊角就遇到一个难题。稻田高出水面八米五,河水的落差只有一米一,而40型水轮泵的性能,按工厂的设计是,一米的落差,扬程只有四米。怎么办?“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大家一商议,都说:坡高了,一担水一个人力气小,挑不上去,两个人挑就不怎么费力;两台水轮泵串连安装在一起,不就解决了当前的难题?于是他们决定用两台40型水轮泵串连安装在一起,来达到低水头高扬程的目的。困难是,串连安装机子谁也没有搞过,苏冠英就先画机坑图,看距离,算比例。没有串连管,他们用弯管代替;缺少个尾椎,就做了个木头的……。战胜种种困难以后,哗哗的江水终于流进了在高河岸上的二百一十九亩稻田和旱地。
就在这一天,区委会和区公所在沙羊角召开了一个参观和学习水轮泵安装的三级干部会。会后,在乔善河两岸,到处都响起了为安装这种优良提水工具的劳动欢笑声。
无情的干旱还在继续发展。但是,乔善区由于在夏收以后安装了二十二台水轮泵,并对过去安装的水轮泵进行了整顿,在大旱的一九六三年,晚稻比一九六二年多插了二千亩。结果,乔善区晚造的粮食比上一年同期增产了百分之二十八,弥补了上半年的减产部分,全年粮食还比一九六二年增产四十八万九千斤。
丰收,给这个山区的僮族、瑶族、仫佬族和汉族社员带来了无限的喜悦,到处是一张张笑脸,到处都充满了赞美水轮泵的歌声:“千里天河垂玉带,万家妙手绣金边,百年大旱丰收岁,公社铁车胜过天”。三
就在各族社员兴高采烈歌颂水轮泵的时候,乔善区的干部,又在开会研究水轮泵这朵花在乔善的根子扎得深不深的问题。他们说,转眼就是冬天了,田里不再要水了,社员还会像现在这样喜欢水轮泵吗?如果明年春耕夏种天不旱,水轮泵放在那里有劲使不上,社员会不会埋怨?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那时,又凭什么去动员?这时,他们就想到把水轮泵的动力综合用到碾米、照明、榨油这些社员生产生活急需的方面去。秋收一结束,他们就利用古金公社装好的一台40型水轮泵,试点安装了一台七个瓩的发电机,和一台碾米机,让水轮泵充分发挥作用。
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活生生的事实更能说服人?经过乔善区干部这一番努力,人们已经认识到,建设水轮泵扬水站,是在有小江小河的山区,发展农田水利的一条多快好省的途径。就这样以乔善区为起点,推广水轮泵的活动,很快就扩大到整个广西山区。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北京市机电工业局设计公司的设计研究人员,用“工农七型”手扶拖拉机,装上配套犁,在京郊农村作试验。
新华社记者 喻惠如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