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6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社论

比自力更生,比对国家的贡献
今天本报报道了我国最北部地区农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黑龙江省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这个大队的农民在党支部的坚强领导下,发扬了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紧紧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一年又一年,向风沙干旱和水土流失进行了顽强的斗争,终于使这个村庄由穷变富,在稳产高产的道路上胜利前进。
太平大队的先进事迹,有两点特别引人注目:一点是用自力更生的精神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技术改革。从农业合作化以来,这个大队没有向国家借过一文钱,没有向国家要过一斤化肥,完全依靠自己的勤奋劳动和集体智慧,大大地提高了生产。他们自己买了汽车,自己出钱架起了高压电线,实现了农副产品加工电气化。另一点是在发展生产、增加公共积累和社员收入的基础上,对国家作了巨大的贡献。八年来,这个大队年年超额完成农产品交售任务。八年中间共向国家提供商品粮食二千一百多万斤、肥猪两千多头。一九六三年全大队平均每个农业人口向国家交售二千一百一十九斤粮食,平均每个农户向国家出售一头肥猪。因此,太平大队是一个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的好榜样,也是一个用实际行动支援国家建设的好榜样。
在生产建设方面,坚持自力更生精神,艰苦创业,力求减轻国家的负担,在支援国家建设方面,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力求给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这是我们的农业战线上最高尚的风格。在农村中的比学赶帮运动当中,我们应当大大发扬这种高尚的风格。我们不是要比先进,找差距吗?希望大家都来在自力更生方面比先进、找差距,在对国家贡献方面比先进、找差距。当然,在农业战线上比先进的方面很多,但是,这两方面无疑是评判先进或落后的两个重要的标志。我们常说,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灵魂,政治上思想上的先进,是达到先进水平的基本条件。就一个地区、一个单位来说,政治上思想上的先进,应当具体地表现在自力更生地发展生产的实际行动上,表现在力争为国家更多地做出贡献的实际行动上。因此,自力更生和对国家的贡献这两条,应当成为农业战线上比学赶帮运动的中心内容和重要动力。
为什么我们要特别强调比自力更生呢?
自力更生精神是一种旺盛的革命精神。发扬了这种革命精神,我们就能够正确地处理生产建设当中人和物的关系,从现有的物质条件出发,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一步一步地改造自然,一步一步地改变生产面貌。最近,本报陆续报道了许多实现了或者正在实现稳产高产的典型,例如山西的大寨大队、福建的音西大队、北京远郊区的南韩继大队、广东的茶山公社、黑龙江的太平大队、辽宁的营口县以及其他一些单位和地区,所有这些单位和地区,都有一个突出的特点,这就是坚持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依靠广大群众的劳动热情和智慧,充分发掘本单位、本地区的内部潜力,扎扎实实地进行生产建设。在治山、治水、改土的斗争中,曾经经受过无数的艰难困苦,甚至也遭到过一些局部的失败和挫折。但是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他们都坚持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太平大队和其他许多单位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方面举办了许多事业,但是没有花国家一文钱;另外有些单位在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革当中,虽然也曾得到国家在资金方面的必要的帮助,但是他们始终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以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尽量节约使用国家的支援,他们把国家支援的钱花到刀口上,花得很有效果,用较少的钱办了较多的事。所有这些单位的经验都证明,用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进行生产建设,是发展农业生产的一条最有效、最正确的道路。在今后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斗争当中,在农业技术改革当中,如果大家都大大发扬这种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那末,我们的建设稳产高产农田的任务就会加速实现,我国农业技术改革就会迅速前进。
自力更生精神又是同集体主义精神、同爱国主义精神相联系着的。凡是坚持用自力更生精神进行生产建设的地方,还有一个特点,这就是从领导到群众,都有着坚强的整体观念,都能够顾大局识大体,能够“站在家门口,眼看天安门”,能够立足本区,面向全国。因此,他们不论办什么事情,既想到本地区、本单位,也想到兄弟地区,想到国家,体谅国家的困难,体谅兄弟地区的困难,“把方便让给别人,把困难留给自己”。凡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可以办到的事,就尽着自己的力量去办,国家的钱,能一文不花就一文不花,能少花就尽量少花。在农业技术改革当中,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当中,如果大家都能发扬这样的高尚风格,都能本着这样的自力更生精神办事,那末,国家就可以把农业方面的投资切切实实地集中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使每一文钱都发挥最大的效能。
用自力更生精神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经验,不但最有普遍意义,而且最有说服力和鼓舞力。像太平大队、大寨大队和其他许多先进单位那样,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英勇奋斗,勤劳苦干,依靠自己的力量征服了穷山恶水和风沙干旱,最后实现了由穷变富的榜样,最能令人信服,最能激发人们的建设热情,增强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人们看到,只要像他们那样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坚持不懈地苦干实干,就一定能改变本地区、本单位的穷困面貌。正因为这样,在比学赶帮运动中,应当普遍提倡在自力更生方面比先进,号召大家都来在自力更生方面找差距,互相交流和吸取自力更生发展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这样,全国各地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大寨,更多的太平,更多的茶山,更多的营口;这样,我们国家里就一定会出现更多的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农田。
比先进,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比对国家的贡献呢?
我们的国家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和农业互相支援,是巩固工农联盟的基础。我们用很大的力量在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加速农业的技术改革,目的就是为了给国家提供更多的商品粮、工业原料和副食品,以便促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反过来,工业进一步发展了,就可以给农业提供更多的耕作机械、排灌机械、化学肥料、农药、钢材、水泥等等生产资料,从而加速农业的水利化、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加速稳产高产农田的建设。所以,在农业战线上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应当大大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大力支援工业建设,应当把对国家的贡献这一条,做为竞赛和评比的一个重要项目和重要标准。当然,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单位,自然条件有好有差,社会经济条件有强有弱,因此它们向国家提供的商品粮、工业原料等等也会有多有少,这是不能单纯地用数字去衡量的;但是,任何地区、任何单位,只要是在发展生产上做出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又能根据自己的可能性,比条件相同的地区和单位更多地向国家提供了产品,这就应当说,它对国家做出了更多的贡献。一个单位是不是先进,不光是要看它使社员个人增加了多少收入,还要看它是不是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相应地扩大了公共积累,尽可能地向国家提供了较多的农产品。
教育广大农民和农村工作干部自力更生地发展农业生产,并且用发展生产的成果为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是农村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需要从各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这里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里,要不要自力更生地进行生产建设?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去改造恶劣的自然条件?用什么态度对待国家的支援?应该不应该在增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向国家交售粮食和工业原料?这些问题往往是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思想中经常考虑的问题,这就要求各级领导要善于抓活思想,善于培养和发现先进的典型,认真地总结和推广先进单位的经验,不断地提高干部和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建设热情,使大家都向先进的单位看齐。发动群众在自力更生和对国家的贡献方面比先进、学先进、赶先进,还要求每个地区、每个单位正确地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积累和消费、长期建设和当前生产之间的关系。处理这些关系,一定要统筹兼顾,不能偏废。一定要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切切实实地加以解决,绝不可主观行事。只有样样工作落实了,农村的比学赶帮运动就一定能更蓬勃地更健康地向前发展。


第1版()
专栏:

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闪闪发光
太平大队胸怀全局勤奋创业
本报讯 黑龙江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过去一片黄土沙包,没水没树,农民们年年向国家借款,吃救济粮。从一九五六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他们没有向国家要一分贷款、一斤化肥,自力更生,治山改土,植树造林,精心耕种,发展牲畜。结果农业生产稳定上升,现在公共财产已达六十九万多元,自己出钱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买了汽车,农副产品加工都使用了电动机械,运输普遍用胶轮车,社员生活家家大变样。
八年来,这个大队年年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八年中一共给国家提供了二千一百多万斤粮,商品粮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七以上。一九六三年更达到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平均每人提供二千一百一十九斤商品粮。八年中他们还卖给国家二千多头肥猪,七千多斤羊毛,一九六三年平均每户卖了一口肥猪。
下面介绍的就是这个大队自力更生勤俭创业八年的动人事迹:
在大兴安岭南麓的连绵起伏的陡坡土岭中间,座落着六个偏僻的山村,这就是黑龙江省农业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单位——甘南县中兴公社太平生产大队。三十年前,这里还是渺无人烟的野兽出没之地。一九三五年前后,几家地主招了一百多户逃荒的灾民,带着几台火犁到这里来跑马占荒,开垦山地。这里正是大兴安岭的风口,一片黄土沙包,无河、无树,一到春天,狂风怒吼,飞沙走石,人睁不开眼,地抓不住苗。到了雨季,山洪下泄,庄稼难保。那时,一亩地只能打八九十斤粮食。缴了租,纳了税,农民只剩下两只空手。没吃的只好讨糠皮挖野菜,没穿的只好披狗皮,有些人的名字也没有了,被叫做“辛狗皮”、“王光腚”。副大队长徐和,当时就叫“徐光腚”。土地改革后,农民们依然很贫困,年年向国家借贷款,吃救济粮。互助组、初级社时期,全大队的社员还欠国家一万二千元生活贷款。
这个缺吃少穿的穷山沟,现在已经变成家大业大,向国家提供大量商品粮的富饶山村了。
自从一九五六年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太平庄的人们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没有向国家要一分贷款、一斤化肥,依靠集体力量,治山改土,植树造林,发展畜牧业,精心耕种,八年来如一日。农业生产稳定上升,到一九六三年粮豆薯总产量达六百四十一万多斤,平均每亩产粮二百九十斤。总收入六十三万四千六百六十元,平均每个劳动日值三元,每人平均收入二百元。
生产发展后,太平大队的群众没有忘记困难时期国家给的支援,他们深深认识到有国才有家,多交一斤粮食,就可以为国家增添一份力量。八年来,年年都超额完成征购粮任务,共交售粮豆二千一百零七万一千斤,商品率一直在百分之五十七点九以上。一九六三年粮豆亩产只有二百八十二斤,却向国家交售粮豆四百三十三万四千斤,占总产量百分之七十二点三。平均每个劳动力交售粮豆一万一千二百二十七斤,每人提供二千一百一十九斤商品粮。不仅卖粮多,还向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畜产品。八年出售肥猪二千零三十口,羊毛七千二百五十斤;一九六三年平均每个农户卖了一口大肥猪。 
八年来,集体经济日益兴旺,家底越来越厚,公共财产总值已经达到六十九万五千八百多元。全队铡草、制米、磨面实现了电动机械化,普遍用胶轮车运输。
社员生活也大变了样。全队四百零五户,户户丰衣足食,每家都装有电灯和广播喇叭,共有收音机一百零八架,自行车一百多辆,缝纫机八十八台。三百四十五户社员存款十四万多元,三百零六名适龄儿童,有二百九十五名入学读书。一九五六、一九五七两年已还清欠国家的全部生活贷款。人人都说公社是条幸福路,太平庄由穷变了富。
从一九四五年解放以来,太平庄只有四个风调雨顺年,太平大队由穷变富的这段路程是怎么走过来的呢?党支部书记吕和同志说得好:“是毛主席给我们指的方向,是总路线给我们带来的力量,是愚公移山给我们作的榜样。”
让山制服人,还是人制服山?
耕种了二十来年的一万多亩山坡瘠薄地,水土流失一年比一年严重。耕地上几十斤的石头,半截埋在地下,半截露出地面。小鹅卵石遍地都有,每年种地趟地碰坏犁铧是常事。洪水汇流地段,冲出一条条深沟,人走道夹脚,马走道打晃。因此,人们说在这里种地就是“闯大运”,得听天由命。太平庄的人们在这里能不能长期站住脚,是一件最大的心腹事。
让山制住人,还是人来治服山?这个问题在太平庄人们中间有过无数次的争论,干部常常为这件事坐不稳、睡不安。
建立高级社那一年,党支部发动全体社员讨论发展生产的计划,那时还有人对在这穷山沟扎根毫无信心,提出把“露骨地”扔掉,另外开荒找出路。吕和反复考虑:“难道活人就让穷山恶水制住了?难道就没有法子治理穷山恶水?太平庄人在旧社会还能在这个地方熬上了几十年,现在还反而被困难压着?”于是他提出治山改土,挖鱼鳞坑,植树造林的办法,征服水土流失。多数贫下中农社员赞成,公社党委支持。
党支部经过讨论,根据四队队长王世五赞成治山改土的意见,决定先在四队南坡上七十五亩地里试验。于是,太平庄人征服水土流失的战斗序幕揭开了。
挖鱼鳞坑,每坑栽一棵黄菠萝树,垒石峪坊,打土埂子,搬掉地里的大石头块,改顺山垅为横山垅等等,男女老少齐下火龙关。干了一冬一春,把七十五亩“露骨地”改造得面貌一新。太平庄的人第一次看到自己的集体具有不可估量的改天换地的力量,第一次看到在穷山恶水地区一样可以绣新图。待到秋收,每亩地打粮二百六十多斤,比邻近的二队未改的地块每亩多收一百多斤粮。这个数字本来很小,但在关外一个穷山沟,却引得人们心花怒放,增长信心,凭添干劲。
一九五七年秋收后,太平大队党支部又发动全体社员总结办高级合作社第一年的生产经验。这时,各个生产队都哄动起来,定要治山、改土。经过群众总结鉴评,一致认为在山坡地带治山治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改顺山垅为横山垅,在山洪冲刷的大沟里垒起石峪坊,清除地里的大石块,拉肥土垫地。这时候,各个生产队都做治山改土规划,征服穷山恶水的一场战斗,从一九五七年冬季全面开展起来了。
太平庄人们治理水土流失的工程,是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季节进行的。全队人从山坡上到山脚下,同山石和硬得像铁板一样的冻土层作斗争。在山沟里,人们把冻到三四尺厚的沟淤土用大镐刨起来,一车一车的拉上山坡地。在山坡地里,人们又把扬着脸露出半截身子的大卧牛石撬起来,一块一块的搬到地外。多少把铁镐磨秃了,多少把铁锹磨短了,多少件棉衣浸透了汗水,多少双手掌被冻土石头磨破、震裂。但是,从来没听到有人说一句丧气话,从来没见到有人打退堂鼓。
苦战三年,植树造林九百亩;挖鱼鳞坑二万二千五百个;垒石峪坊五十五道;把二万二千多车山沟冻淤土拉上山坡地;从地里运出七百多车大石头;在一千零五十亩水土流失严重的瘠薄地里,铺上一二寸厚的土;在二千二百五十亩露了骨头的土地上,补上了肥土;八千七百亩山坡地的顺山垅改成横山垅。全大队水土冲刷面积一万九千五百亩,已经治理的有一万五千亩,占百分之七十七。这些耕地,每亩平均产量都比治理前增长一倍以上。
太平庄人没有被山制住,反而治服了穷山恶水,不仅站住了脚,而且扎下了根。
观天看地 摸透庄稼的脾气
干旱像一个恶魔,同当年的山洪水一样,多少年来,一直折磨着太平庄几个山村。
因为这里是大兴安岭风口地带,经常刮七八级大风,沙土飞扬,遮天盖日,春季雨量稀少,十年九春旱,不是种子烙干,就是大风刮平了垅台,卷走了种苗。总是一种再种,历年毁种补种的面积要占总播种面积百分之三十左右,常常违误农时,庄稼生育不旺,长短不齐,秋后严重减产。
战胜干旱,就成为太平庄人们发展农业生产又一个战斗任务。人们为了抗旱保苗,多收一粒粮食,不知熬了多少心血,绞了多少脑汁。要战胜干旱,当地既无河流,又无泡沼,用引水、蓄水的办法来抗旱保苗,眼前是办不到的。支部书记吕和根据自己四十来年的种地经验,访问过当地的许多老农,同社员在一起反复商量,终于从适应自然条件这个方面,找到了战胜干旱的途径。
吕和说:“种地不能像开火车一样,顺着一条铁道跑,要学会观天看地,摸透庄稼的脾气。”
每年春耕播种以前,吕和从“立春”到“清明”这段时间里,每天都观测风向。据他多年的经验,如果刮西北风的日子多,他说这是冷风、硬风,气候干燥,就判定可能是春旱年;他就告诉各队多种苞米、谷子等耐旱作物,少种黄豆等喜水作物。如果刮东南风的日子多,他说这是暖风,空气潮湿,就判定可能是春涝年;他就告诉各队多种大豆等喜水作物。他就是这样研究自然现象,适应自然特点,指导农业生产的。
干旱年头,吕和还运用了适应当地自然条件的农民固有的“压、劐[huō豁]、耲、夹、捞、铆”的耕作方法,进行抗旱播种保苗。从一九五六年到一九五八年,经过连续三年的试验,结果年年一次种好地保全苗,年年丰产。
一九五九年,是太平庄历史上没有过的大旱年,一直到七月二十一日才落透雨。春播前,地旱透了垅,墒情很坏,人人担心种不上地。公社党委召开大队干部会议,讨论抗旱播种保苗措施。会上,有些人提出引水上山,有些人主张坐水埯种(刨坑点种)。吕和提出不同的意见说:“我们这里水源少,播种时间又紧迫,引水上山和坐水埯种小面积可以,大面积办不到。”他还说:“我们搞农业生产不仅要解决社员群众生活问题,还要支援国家建设,一定要考虑种好大面积耕地。”这时,他就提出自
己那套保苗的办法。
会后,公社组织各大队的干部到太平大队参观。各队干部,
看到太平大队就是采取吕和说的办法播种,许多人议论纷纷,用平原地区的耕作要求来看缺雨山区的耕作方法,有的说这是落后,有的说太粗放。没有仔细研究,就各自回去了。
这一年太平大队又是苗全、苗旺。秋季获得了大丰收,向国家交售一百九十四万斤粮食,比春季在公社抗旱会议上自报的一百三十万斤,超额六十四万斤。公社在秋后评奖时,补发了太平大队一面“一年无雨保丰收”的奖状。
一九六○年,吕和根据“立春后”常刮东南风的情况,判定是个春涝年,大队多种了抗涝的大豆,又获得了丰收。
吕和在连续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就同社员一起总结丰产经验,终于找出一套适应当地自然规律的大面积抗旱增产的耕作法——“三看三定”和“六字”技术措施。三看三定,就是根据作物的生育特性,看风向,断旱涝,定作物种植比例;看墒情,定播种方法;看天时,根据茬口定作物播种顺序。六字技术措施,就是压、劐、耲、夹、捞、铆(注:压,是趟沟引墒压种;劐,是原垅深劐沟,见湿土点种;耲,是原垅耲种——是播种方法;夹,是复土培垅;捞,是捞平垅顶干表土;铆,是趟土——是保苗方法。)过去认为太平大队抗灾保苗得丰收是“押宝”、“闯大运”的人,现在口服心服了,到太平大队“取经”、向吕和学习的人越来越多。
挡住卖马风波 牲畜发展粪肥多
太平大队在干旱的土地上站住脚以后,注意发展畜牧业,实行农牧结合,促进粮食产量稳步增长。
这里地面广阔,每头牲畜负担八十多亩;山坡瘠薄地多,没有大量的肥料,土壤难于改造。因此,社员把牲畜看做是搞好农业生产的“命根子”。他们在建立高级社初期就注意保护大牲畜,逐步建立和健全了饲养、使役、繁殖奖励责任制度。但是,这里大牲畜的发展,取决于多次的复杂斗争。
一九五五年冬季酝酿建立高级社的时候,有的富裕中农企图不交入社投资,提出要卖马,被广大贫下中农顶住了。一九五六年冬,高级社刚刚建立起来,有人又以偿还多余的入股基金为名,挑起了卖马风波。党支部书记吕和想,卖掉了马怎么种地呢?少一匹马就要荒芜几十亩地,无论如何也不能卖马啊!人强马壮,集体经济才能兴旺,吕和把挑起的卖马风波报告了乡党委,党委书记来到了太平庄,在干部群众中进行教育,卖马的风波又被平息了。以后在一九五七年春耕的时候,一九五九年春夏大旱时候,都有人主张卖马拴车去拉脚。一九六二年架电线资金不足的时候,也有人建议卖马安电灯。吕和同志多次把这个问题提交到了大队社员代表会议上讨论,大多数贫下中农代表坚决抵制了这些不利于发展农业生产的主张,连续煞住了五次卖马风潮,保证了大牲畜直线上升。现在全大队有马三百九十七匹,牛二百一十五头。
这个大队从一九五六年就开始集体养猪,那时集体只养十头母猪。各队干部坚决贯彻了公养私养并举的养猪方针,到一九六三年,集体养猪已发展到二百四十五头,其中饲养了一百二十多头大母猪和十多头种公猪。从一九六一年到一九六三年供给社员仔猪五千九百多头,保证了社员养猪的猪源,扶助了贫困户,有力的打击了农村高价卖仔猪的投机倒把行为,促进了养猪事业大发展,实现了全大队平均一人一口猪。
永远不忘记过去 永远不满足现在
太平庄人既发扬了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的革命精神,又具有扩大再生产、使集体生产不断向前发展的革命气魄。
在建立高级社的初期,集体的家底子很薄,但是他们认为人穷要有志气,家业要自己创,困难要自己克服,不能躺在国家身上过日子。他们采取自力更生的办法,去克服一个又一个的困难。缺麻就割猪鬃草代用,饲草不足打羊草补充,没有小农具自己造,车出远门人带粮食、马带草料。高级社原有的九十五副大犁,经过一再修理,现在还有八十一副继续使用。“钢”铡刀,挂马掌,修理胶轮车,“钢”车轴,套螺丝等,都是由生产大队经营的小红炉修理制造,仅一年半的时间,修理了四千七百多件农具,节省了四千五百多元,生产费用也由一九五九年占总收入的百分之二十四点三,下降到百分之十五点八。
生产发展了,又认真贯彻自力更生勤俭办社的方针,公共积累不断扩大,集体经济越来越巩固。一九五八年以来,各队每年的积累都占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左右,高级社以来八年间共提取公共积累三十九万多元。
他们用这些钱修建了畜棚、羊圈、农具库、粮食库、种子库二百二十九间,不向国家要一文钱,自己拿出十三万多元架起高压输电线路,又拿出八九万元,买了电动机、制米机、磨面机、磨粉机、铡草机,买了大汽车、胶轮车。实现了太平庄人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达到了非田间生产机械化、照明电气化、运输胶轮化。
太平大队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结果,不仅又快又好地壮大了集体经济,还培养锻炼了一批经得起风险、过得硬的干部队伍,使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在社员群众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大队党支部用回忆对比的办法进行阶级教育,激发了人们的阶级觉悟。总结过去,展望将来,支部书记吕和说:“我们永远不忘记过去,永远不满足现在!”
董彬 钱乃臣 刘坤


第1版()
专栏:

刘少奇主席接见老挝贵宾
新华社五日讯 刘少奇主席今天下午接见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和由他率领的老挝王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国民教育、青年、体育、艺术大臣仑·英锡相迈,青年、体育、艺术国务秘书汶通·沃拉冯,公共工程、运输国务秘书昭苏·冯萨,首相府顾问拉·诺林,首相府军事办公厅主任通丰·阿努冯,特别军事办公室第四局局长坦·萨雅西赛纳上校等。
刘少奇主席同老挝贵宾们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李先念,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陈叔通,国防委员会副主席蔡廷锴,对外贸易部部长叶季壮,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对外经济联络总局局长方毅,中国驻老挝大使刘春,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副司长曹克强,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
老挝驻中国大使坎京·苏万拉西也在座。
(附图片)
刘少奇主席同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前排左起第五人)等老挝贵宾合影。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第1版()
专栏:

日共中央代表团回京
彭真康生等同志到机场热烈欢迎
新华社五日讯 日本共产党代表团团长、日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袴田里见和代表团团员:日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松岛治重、日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米原昶和日共中央委员西泽富夫,在我国东北地区参观访问后,今天上午乘专机从沈阳到达北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政治局候补委员康生,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杨尚昆,中央委员廖承志、刘宁一等到机场热烈欢迎代表团。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郑凤珪,越南民主共和国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黄北,也到机场欢迎。
专程前往沈阳迎接代表团的中共中央候补委员赵毅敏等陪同代表团到达。
代表团离开沈阳时,中共中央东北局第一书记宋任穷,第三书记马明方,中共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黄火青,辽宁省委第二书记黄欧东,东北局候补书记强晓初,辽宁省委书记处书记周桓、白潜,沈阳市委第一书记焦若愚以及各界群众一千多人到机场欢送。
(附图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彭真在机场和日共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袴田里见亲切握手。   新华社记者 邹健东摄


第1版()
专栏:

周总理回访梭发那·富马首相
双方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会谈
文化部和中老友协举行晚会欢迎老挝贵宾
新华社五日讯 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今天上午前往宾馆回访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双方并且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会谈。
陪同周恩来总理回访和参加会谈的有: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中国驻老挝大使刘春,外交部第二亚洲司副司长曹克强,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
老挝方面参加的有:国民教育、青年、体育、艺术大臣仑·英锡相迈,青年、体育、艺术国务秘书汶通·沃拉冯,公共工程、运输国务秘书昭苏·冯萨,首相府顾问拉·诺林,老挝驻中国大使坎京·苏万拉西。
新华社五日讯 文化部和中老友协今天举行音乐晚会,欢迎由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率领的老挝王国政府代表团。
老挝贵宾由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陪同,欣赏了中央乐团交响乐队、中央广播文工团民族管弦乐团和首都歌唱家演奏和演唱的音乐节目。
出席晚会作陪的,还有文化部部长沈雁冰,外交部副部长姬鹏飞,中老友协会长连贯,副会长邓岗,中国驻老挝大使刘春等。老挝驻中国大使坎京·苏万拉西也参加了晚会。
演出结束后,梭发那·富马首相和其他老挝贵宾,由周恩来总理等陪同走上舞台,向演员们热烈致意并赠送花篮和礼品。
(附图片)
左图:四月五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前往宾馆回访老挝王国政府首相梭发那·富马亲王,双方并且在友好气氛中进行了会谈。右起第四人是梭发那·富马亲王。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