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5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革命医院创业史
受到国防部和卫生部奖励的“艰苦奋斗的二六一医院”,座落在首都远郊的乡村里。
从战争年代迎着战火和困难走向胜利的白衣战士们,十三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地方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依靠自己努力,三座破庙起家,办起了一座主要科室齐全、具有一定医疗水平的驻军医院。
十三年中,他们遵循着毛主席“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教导,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发扬了无产阶级战士赤手空拳打天下的奋发图强精神,攀登医学科学技术高峰。在医疗设备比较简陋的条件下,和兄弟医院的大力协助下,使烧伤面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病人和严重的脑外伤病人获得了新生,多年卧床不起的癔症性瘫痪病人重新站了起来,肝脏破裂等复杂外伤患者健康地返回了保卫和建设祖国的岗位。
每一个来这里取“经”的人,看到这里到处洋溢着的革命朝气,听到医院艰苦创业十三年的光辉历史,都由衷地赞扬他们是用革命精神办医院的一个范例,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的新型医院,是办好社会主义医院的好榜样。
三座破庙起家
二六一医院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不久建立的。
那时候,几十名长年活跃在火线上的卫生战士,第一次接受建设一个陆军医院的光荣任务,是多么兴奋啊!但是,迎接他们安家的地方却是杂草丛生的三座破庙。他们的全部药品和器械,照旧是从战场上带来的那一些,总共不足一马车。二百多个伤病员没有病房,几十个工作人员没有住的地方,真是困难重重,条件太差。
在这种条件下,怎样建设一个医院?医院党委会上讨论着,军医中间争论着,护士中间辩论着。
向上级喊困难吗,上级向谁去喊困难?物质、技术条件再困难,也比战争年代“游击医院”、“地下病室”好多了!
向领导上伸手要院房、要设备吗,新中国刚成立不到一年,国家百废待兴,资金有限,怎么说得出口!
全院上下学习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学习《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复讨论毛主席的教导:“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社会的财富是工人、农民和劳动知识分子自己创造的。只要这些人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又有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路线,不是回避问题,而是用积极的态度去解决问题,任何人间的困难总是可以解决的。”
毛主席的话,照亮了全院人的心,指出了医院建设的方向。
人们方向明确了,精神振奋了,看到的不仅仅是三座破庙了,他们说:“不怕医院小,就怕志气小;不怕条件差,就怕干劲差;不怕困难多,就怕方向错。”
全院上下,一致下决心:“决不被困难吓倒,一定要压倒困难,在破庙里把革命医院办起来!”
于是,改造大庙的第一场战斗就在秋雨绵绵中开始了。
他们把大部分伤病员暂时分散安置在四个村庄的民房里。全体工作人员,从院长、政委到军医、护士、清洁员,一起动手,把一车又一车垃圾从破庙里清除出来,把荒草铲光运走,把斑剥的墙壁进行了粉刷,修了门,开了窗,使一部分病员很快住进了光线充足、空气流畅的病房。乡村小路,雨天积水成河,运粮运菜,接送病人,完全靠人抬。他们推起小土车,拉起大石碾,把弯曲小道修建成了大马路。他们还在杂乱的庙院内,开辟了纵横交错的小道,在两旁栽种上各种花木,以便伤病员散步、观赏。
这时候,工作人员们和部分伤病员仍旧分散住在几个村庄的民房里。夜班护士巡视病房,转不了三圈,天就亮了。
这时候,吃水要到几里地外去挑。夜间照明用的是煤油灯。工作人员睡的是地铺,吃饭、上课、开会全在露天里。生活是艰苦的。但大家精神愉快,斗志昂扬。他们打赢了第一场思想仗,终于在这里扎下根来了。
精神变物质的战斗
在艰苦的日子里,二六一医院有这样一种豪迈的气概,这就是:“以革命精神战胜困难,创造物质财富。”
十三年中,这种精神变物质的伟大战斗,一直进行着。
在院房最紧张的时候,他们接到通知:一个月内要再增收一百四十名病人。大庙病房住满了,四周村庄可以借用的房屋也住满了。到哪里去找这一百多人的合适病房呢?
院党委发出了紧急号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双手,在一个月之内把新病房修起来!”
背着药包在战场上抢救过伤员的医院院长田园,扛着铁锹上阵了!
从“地道医院”里战斗出来的老八路、医院政委任天民,拿着瓦刀上阵了!
军医、护士脱下了白诊衣,也上阵了!
几十个人一条心:提前修好病房,迎接前来就诊的阶级兄弟!
大雨浇不熄他们的战斗激情;狂风挫伤不了他们的革命锐气。他们利用庙墙作后墙,利用竹竿、秫秸架屋顶,打土坯,垒土墙。宁可自己淋得浑身透湿,滚得一身泥水,把席子、雨衣、雨布盖在土墙上,冒雨施工。经过紧张突击,五十三间土房在雨季中陆续落成,提前十多天接收伤病员。
艰苦奋斗的精神,何止创造五十三间土房!清毒室的三间工作室,不是在这种精神下自己动手用废旧料盖起来的吗;外科的手术室,不也是这种精神指导着大家在破庙里隔房、铺地、开窗、刷墙,改造起来的吗!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们国家新建的医院一个一个盖起来了。二六一医院这下该阔气点了。
二六一医院的人们可不这样想。国家拨给他们的每项建筑费都是算了又算,不光考虑物质力量,还要加上精神因素,不花钱,也办事,少花钱,办大事。他们说:“就是国家拨多少款,艰苦作风也不能丢!”
一九五七年,上级拨给他们建筑二十间工作室的经费,他们算了算,决定自己出工,起早贪黑地干,结果盖起了四十间。
一九五九年,一条高压线从医院附近通过,医院有条件由部分用小发电机发电,改为全部用电厂的电了。一个通讯员学会了安装技术,又教会了一个护士和一个清洁员,利用兄弟单位支援的电线,自己动手架线、安装,花了不多的钱,解决了全院的用电问题,把点了八年多的煤油灯、小马灯最后送进了仓库。
一九六一年,上级看他们工作人员住得较苦,又拨给他们修建七百多平方米宿舍的经费。可他们反复计算的结果,觉得只要再增加六百平方米面积,全院工作室和病房就都解决了。于是,他们向上级提出了请求:“修宿舍缓一缓,把钱先集中用在病房建设上。”上级批准了。他们把建筑工程中能干的活全部包了下来,使一千三百平方米的建筑经费,盖了一千六百平方米的病房。
就这样,他们有了足以收容几百伤病员的病房和工作室。
他们还以这种精神,因陋就简,创制了许多适应医疗工作需要的设备。
医院办中药房缺少药材,他们跋山涉水到百里地外荒山上去采。饿了吃个冷窝窝,渴了喝口凉开水,采得中药五万多斤。缺少药柜子和制药工具,他们也自己动手,没花几个钱,把一座中药房建设了起来。
医院要用大量药液,没有无菌操作室。他们先做一个木制操作柜,进行制剂操作。接着,又从调剂室隔出一间制剂室,屋子小,没有通风、保暖设备,夏天热得头晕,冬天冻得手脚疼,但几十种注射液源源从这里制作出来,满足了临床需要。司药们说:“为了节省国家开支,为了伤病员,再冷再热也没啥。”
医院急需血库,没有电源,他们就搞土的。他们改制了一个土冰箱,又从兄弟医院得到一些储血瓶,只花了三元七角钱,就把土血库建成了。这个血库一直使用到一九五九年医院有了电源。在这以前,共输血二十八万多毫升,一千一百多人次,达到安全供血要求。
一切为了病人
医务人员应该用什么态度去对待伤病员?是你看病,我治病,例行公事;还是以阶级兄弟的态度热情关怀?这是无产阶级医院和资产阶级医院的根本区别之一。长时期来,二六一医院的同志们,批判了“爱病不爱人”;爱治罕见病,不爱治常见病;爱治急性病,不爱治慢性病;爱做大手术,不爱做小手术等思想偏向,树立了无产阶级的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医疗思想和服务态度。他们在极其困难简陋的条件下,一切为了病人,一切方便病人,千方百计造福病人。
建院初期,医院的技术力量是十分薄弱的。全院十三名军医、四十五名护士,绝大多数没有进过专业学校。从战争中卫生员成长起来的军医,只能诊治一般疾病,像阑尾炎这样普通的手术,只有两个军医会做,而且还不够熟练。
但是,他们有一颗热爱伤病员的红心。为了病人的健康,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病人要皮,他们从自己身上割;病人要血,他们从自己身上抽。他们夏天给重病人挥扇去暑,冬天烧砖暖脚。他们还给病人讲革命传统故事,演革命文艺节目。只要病人舒心愉快,自己再苦再累也甘心。护士姚珍,在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时,连续三天三夜没有睡觉,昏过去了,醒来后第一句话就是问:“病人怎样?”护士马金爱,有时宁愿让自己的孩子吃代乳粉,却用自己的奶喂养产妇的婴儿。产妇莫荣培因病转科,马金爱就把她的婴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照顾,还给婴儿做了小棉衣。婴儿的妈妈出院时,感动地说:“我自己带,也抚养不了这么好。”护士司敬先,小时候母亲、妹妹活活饿死,自己腿被地主打坏,没钱医治。现在时刻把病人当亲人。病人吃不下饭,他想方设法给做可口的食品。病人大便干燥,拉不出来,他帮助病人一点一点向外掏。他说,“帮助阶级兄弟解除病苦,是我最大的幸福。”病人都说:“二六一医院的物质条件虽差,但服务精神实在叫人感动!”
为阶级兄弟解除病苦,需要技术。他们以“土包子”也一定要掌握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英雄气概,废寝忘食地向文化和医疗科学技术高峰奋勇挺进。在煤油灯下,军医护士苦学苦钻,深夜不寐。他们以能者为师,互教互学,广泛开展技术民主,通过会诊、病例讨论,术后总结,治一病进一步。他们带着问题读医学书籍,带着问题到北京、沈阳、广州等地兄弟医院求师取经,带着问题请院外名医来院会诊和作技术指导。他们还向祖国医学遗产学习,向老农请教家传秘方……。
多少个紧张的白天,不眠的夜晚啊!他们把病人的痛苦看成是自己的痛苦,千方百计为提高治愈率而斗争。
一九五五年,医院接收了一批癔症性瘫痪病人。其中,有的是来自保卫祖国战斗岗位的英雄战士,也有的是生产战线上的工人和农民。白衣战士们眼看着这些患者被病魔缠倒在床上,不能为奔腾前进的伟大祖国贡献力量,心中十分着急。医院党委和内二科党支部领导医护人员日日夜夜研究治疗方案。护士赵吉民整天和患者在一起,看到病人长久卧床的痛苦,心中更是难过,时时刻刻想着怎样为病人解除痛苦。他受到兄弟医院用针刺治疗癔症的启发,积极向领导建议用针刺治疗癔症性瘫痪。领导上就派他去学习。他刻苦钻研,顽强地参阅了十七本针灸著作和七十篇有关文章,反复背熟了人身上的穴位,并且经常针刺自己身体,体会各个穴位的感觉,终于找到了针治癔症性瘫痪的成功疗法。他同军医一起,使卧床五六年的癔症性瘫痪病人重新站了起来。一九五七年以来,从这里痊愈走出去的癔症性瘫痪病人已经达到四十二人。一九五九年前的二十个病人,平均住院二百天,一九五九年后的二十二个病人,平均只要二十九天就恢复了健康。三年不会说话的癔症性的聋哑病人、公社社员彭光来,经他们针疗后喊出了:“毛主席万岁!”。
上海广慈医院抢救钢铁工人丘财康生命的战斗结束不久,穷乡僻野的二六一医院也同样奏出了抢救铁厂工人辛树明生命的凯歌。辛树明灼伤面积百分之七十多,抬到医院已昏迷不醒,而二六一医院连一间“无菌病房”也没有。在长征中曾用牛骨粉等治好了许多红军战士疾病的院长、党委副书记王铁金亲自上阵。他说:“我们要用比一切条件和设备更宝贵的革命精神,创造条件,夺回阶级兄弟的生命。”
医护人员们立即动手,把一个普通病房,重新裱糊了墙壁,地上铺上席子和毯子,再洒上药水,进行彻底消毒,作为“烧伤病房”。并且采取各种措施,使患者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两个多月以后,重新返回了生产岗位。
上海广慈医院分党委副书记金伯刚不久前来这里参观,十分感动地对周围的人说:“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能救活这样大面积的烧伤病人,真是难得!”
他们还积极为驻地人民群众治好了不少重病。凡是急症和危症,不论农村社员、工人、学生、地方干部,都是随来随看,来不了就派军医去。驻地杨大娘的小女儿得了皮下坏疽,大儿子患急性肺脓疡,丈夫因车祸负伤,她自己五十二岁流产出血,都是生命垂危,先后经他们积极救治好了的。杨大娘逢人就说:“二六一医院救了我家四条命,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解放军。”
就这样,他们一心为病人,战胜了许多疑难病症,使许多患者恢复了健康。他们自己——出身贫寒的工农子弟,也红在病房,专在病房,在实践中使自己的技术水平来了一个飞跃。
原来只有两名军医会做阑尾炎手术的外科,现在已经能做胃、胆囊等手术和处理比较复杂的创伤外科了。一百六十七个灼伤病人在他们手下,恢复了健康。
只念过五年书、开始做检验工作连化学元素符号都不认识的、贫农出身的杨长明,现在已经是检验科的主治军医了,在他带领下,全科已能做一百六十多项检验项目,基本上满足了临床工作的需要。
革命院风长在
十三年来,二六一医院的院长、政委换了好几次,老骨干调走了不少,新血液增加了很多。医院的面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但艰苦奋斗、勤俭办一切事业的革命院风却代代相传,青春长在。
现在,尽管所有的病人都住进了他们用汗水修建起来的新病房,但他们自己,从院长到护士,许多人至今照旧住在伸手可以摸到屋顶的土屋农舍中。内二科副主任黄振伟的家,还是从前的羊圈。是他冒着寒风,挑走羊粪土,拣了一些碎砖修起来的。虽然土屋低、羊圈小,但他们的心胸开阔得很,谈起来都说:“比起过去好多了!”
尽管医院的技术设备不断得到补充,家大业大了,但全院上下“节约一点是一点”的精神一刻也没丢。他们对过去传留下来的老器械和自己改造制做的土器械,能修就修,能补就补,尽力延长使用寿命。解放战争时期缴获的一个器械包,至今仍然很完好;旧药箱制成的药架,废铁架子自制的胃肠减压器,自来水管焊成的骨折牵引用的布朗氏架等土器械,虽然样子没有洋的好看,但大家对它们也还是爱不忍丢,继续使用。有的手术盖布,补了三十多个补钉,仍在为医疗服务。检验用的玻璃试管,几分钱一只,口碰坏了也舍不得扔掉,烧一烧、磨一磨再用。封装药液的铝制瓶盖消耗太大,就用三到四层玻璃纸夹一层白布代替。
这院风,是在党的教导下培植起来的,是在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十三年中,医院的党组织,始终坚持以毛泽东思想为指针,把毛主席的“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指示,作为医院工作的指导思想,结合各个时期的思想、工作实际,组织大家活学活用毛主席著作,使全体人员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伤病员服务的思想,并且把这一思想落实到不断改进医疗工作和加强医院全面建设上;始终坚持党的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方针,坚持用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建设医院,并且通过讲传统、学院史、参加体力劳动、忆苦思甜等活的阶级教育和传统教育,使全体人员发扬了我党我军的革命传统,永远保持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艰苦奋斗的本色。
这院风,也是医院中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老的骨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带起来、传下来的。
在那艰辛创业的日子里,从雪山、草地走过来的老院长,多少次给大家讲红军医院的故事。他说,那时候,红军一个师的医院只有几个军医,主要药物是食盐水、纱布条;过草地时,食盐水、棉花球用完了,就拣羊毛煮了以后消毒擦伤口,用纸敷在伤口外面代替盖布,用竹子削尖了做探针,拾死马骨烧成骨灰治消化不良。他教育大家说,干革命就是要克服困难。要常把革命事业放在胸怀,不要忘记过去,不要愧对未来。
不论是抢救危重病人还是上山采药,不论是修建房屋还是田间劳动,在建院初期最艰苦的日子里,在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进军中,在勤俭朴素作风的养成上,全院的干部和党员,每个人都是站在群众之中,干在群众前面!
门诊室刚盖好,没有顶棚,有人嚷屋里脏。年过半百的副院长屈建国就动手用高粱秸编顶棚架,用纸糊顶棚。他的行动成了“无声的命令”,带动大家一齐干,不久就把顶棚糊好了。他笑着对大家说:“你们看,嚷一年不如干一天,这不就有了顶棚啦!”
一阵风雨过后,门诊室土墙塌了。工作人员找到院长王铁金,请求派两个工人修一修。院长走去看了看,第二天就同院务处副处长张桂森拿着瓦刀来了。院长一上谁都跟上,泥里水里干了一天,新墙起来了,自己能干就不找人的作风也带起来了。直到现在,各科从没叫过泥瓦匠。
内二科护士有一个时期业务学习搞得不好。政治教导员王瑞行就与护士一起学习,考核成绩达到九十分。使一些原来不好好学习的护士大为感动。他们说:“再不好好学习,真不应该!”很快掀起了刻苦钻研技术的热潮。
新护士宋义华一次给火炉添煤,不小心把个煤球掉在了地上,他正准备把它和煤灰一起倒掉。老护士贾锡章走了过来,检起煤球丢进炉子里,并且对宋义华说:“记住,每个煤球、每根火柴都是人民的血汗。我们国家底子薄,我们要从小处着手,珍惜国家财产,这是我们的传统作风,千万要把它继承下来。”宋义华一开始工作就受到革命院风的熏陶。现在,他又在用这样的事例教育着新来的同志了。
就这样,二六一医院在全国医务战线上高高树起了一面用毛泽东思想办医院的大红旗。它那革命医院创业史的光辉诗篇,今天已经成了全国医院学习的活的教材。向二六一医院学习的活动,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医院中蓬勃展开。(本报略有删节)
新华社记者 周泽民 王毓琛 康家林
(附图片)
二六一医院院长、老红军战士王铁金上校,拿着抗日战争中缴获来的小型显微镜,对青年医生和护士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李书良摄(新华社稿)
癔症性瘫痪病人徐品文经过七天正式治疗,开始站立起来了。
杜 心 周 虓 王传科摄


第2版()
专栏:

西藏一千多个乡完成基层选举
经过普选产生的乡人民委员会,已占全区总乡数百分之四十多
据新华社拉萨四日电 西藏地区已有一千零三个乡完成基层选举,由翻身农奴和奴隶自己选出了乡人民委员会。经过普选产生的乡人民委员会,已占全区总乡数的百分之四十八点二。江孜、浪卡子、日喀则、南木林、曲水、乃东、林芝等七个县已结束选举,并举行了首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出了县人民委员会。
这些已经完成普选的乡和县,有一万多名翻身农奴和奴隶被选为乡和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五年前西藏上层反动集团武装叛乱中心之一的山南专区乃东县,三十六个乡全部完成了普选。各乡选出的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劳动人民的代表占百分之七十以上。这个县去年召开首届人民代表大会会议,选出十七名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其中十四人是藏族。
各地参加投票的选民都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许多地方达到百分之百,选举的日子胜过最隆重的节日。举行代表大会前,选民们热情地把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告诉人民代表。乃东县百分之六十二的选民向人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第2版()
专栏:

全国举行“学习解放军电影展览”
据新华社三日讯 从四月上旬开始,全国各地将先后陆续举行“学习解放军电影展览”。这一展览活动是文化部、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共青团中央为配合全国各个战线学习解放军的活动而联合举办的。
在这次展览中,各地将放映一批反映解放军优良革命传统和革命作风的影片。其中《高原红四连》、《我们都是神枪手》、《雪地练兵》、《硬骨头六连》、《破浪前进》等片,纪录了解放军连队指战员在各种困难条件下进行艰苦训练的军事生活,反映了我军的高度机智勇敢和顽强的战斗意志;《南京路上好八连》、《海上南泥湾》、《向林海进军》、《艰苦奋斗的二六一医院》等片,表现了解放军在日常生活、工作、训练中,如何克服困难,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还有反映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优良作风的《首长亲临训练第一线》,反映部队中灵活多样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指战员们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两忆三查》、《井冈山野营记》、《永远做毛主席的好战士》等。


第2版()
专栏:

新疆柯尔克孜族有了本民族知识分子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电 我国柯尔克孜族人民有了本民族第一代的医生、兽医、大学教师、记者和演员。
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各行各业中,现在有一批柯尔克孜族知识分子在工作。过去柯尔克孜族没有一个本民族的兽医,现在自治州的千里牧场上,到处都有本民族的兽医。自治州文工团大多数演员和创作人员都是柯尔克孜族,他们常年到山区和牧场演出。放羊娃出身的乌苏尔担任克孜勒苏报记者后,他的亲友竞相传告,为柯尔克孜族有了本民族的人民记者而高兴。在新疆大学里,现在有两名柯尔克孜族教师。回到牧区参加生产的柯尔克孜族中小学毕业生,在改进牧放管理方法和传播先进经验方面起了很大作用。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春耕大忙中抓生活
“越是春耕大忙,越要关心群众生活”。新湖南报三月三十日介绍了郴州地区的经验。
这个地区从过去的实践中和从大寨、毛田、红菱湖等先进单位的经验中认识到:凡是抓活思想、抓生活出色的地方,生产工作也一定出色。因此,把安排好群众生活,作为组织春耕高潮一项重要措施,逐级健全了抓生活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许多地方组织干部重新学习毛主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有关著作,到队、到户去问寒问暖;还特别注意帮助贫农、下中农困难户订增产增收规划,鼓励和帮助他们多出工。贫农、下中农社员克服困难后,生产劲头特别大。
报纸的编者按语中说,在春耕大忙时期,郴州地区各级领导更加注意关心群众生活,组织干部深入到队到户问寒问暖,帮助一些困难户解决当前吃的、烧的、用的、住的各方面的实际困难问题;并因户因人制宜,安排他们做力所能及的工作,让他们多出工,多收入。群众受到了极大的鼓舞,放心生产,有力地促进了春耕。这个经验说明:抓思想、抓生产、抓生活一定要紧密结合进行。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得有一身硬骨头
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广饶县油郭公社油郭大队党支部书记郭占一同志,在学习解放军的革命化、战斗化作风时说:有三种人、三种骨头——
一种人,是硬骨头。遇到困难就上,敢于斗争,敢于胜利。
一种人,是软骨头。平时还好,可是经不起严重困难的挫折。
还有一种人,没有骨头。稍许有点困难,就躺下了,连一点风也受不住。
大众日报四月二日在新辟的“一事一论”专栏中,就郭占一同志的这几句话议论说,干革命,同阶级敌人、自然敌人作斗争,不能没有困难,不能没有牺牲,想不遇到困难,不经过斗争,就能轻易取得胜利是天真的。革命就是斗争。只有斗争才能胜利。阶级敌人也好,自然敌人也好,工作中的困难也好,它们都是欺软怕硬的。你越怕它,它就越来欺侮你。你硬是顶住,它倒怕起你来了。因此,我们要想办成一件、两件事情,就得有一身硬骨头。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正史”与“野史”
“大力提倡编写社史、村史、家史、厂史等活动,就可以为写作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近、现代史和各种专史打下基础。”这是四月一日天津日报一篇杂文中的意见。
这篇文章说,过去,封建地主阶级的历史学家,总是把帝王将相活动的记录当作正史;而把反映劳动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史,看作“野史”。现在,在我们人民的史学界,这种说法是没有了。但是,旧思想、旧习惯的影响还是存在的。不是吗?有些人总觉得,村史、家史、厂史等哪能算作历史,“这些东西至多只能算作‘野史’吧!”
文章说,什么是“正史”?什么是“野史”?事实是很清楚的。历史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劳动人民是历史的主人,那末,劳动人民活动的记录不应该算作“正史”吗?几千年来,封建阶级的历史学家,把帝王将相的活动当作历史的主体,而把劳动人民排除在外,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现在,我们应该恢复历史的正统,使劳动人民的活动在历史中得到其应得的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