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23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编者按 山东《大众日报》最近刊登了几封读者来信,反映烟台地区人民对去秋一些受灾地区人民的热情关怀。这里选登了其中的两篇。《大众日报》同时发表的“编者的话”指出,类似这两封来信中所讲的社员“偷偷”放到干菜包里去的粮食等物,仅招远、掖县、蓬莱、栖霞四个县的不完全统计,就有地瓜干八万多斤,杂粮四千多斤,小麦和面粉二百多斤,猪肉三十多斤。这些感人的事迹,生动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公社社员崇高的精神面貌和对灾区人民深厚的阶级感情。这是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影响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表现。多年来,广大农民从切身的经历中体验到,每当他们遭到人力不能抗拒的灾害,生活和生产遇到困难的时候,除了党和国家多方救济以外,群众总是积极发扬阶级友爱精神,互助互济。活生生的阶级教育是最有力量的。蓬莱的一个社员说的好:“过去俺遭灾,人家帮俺;如今人家有了困难,叫我袖手不管,这能是个理吗?”这个社员道出了广大农民的心声。
人家有了困难,怎能袖手不管
今年二月初,梁山县领导上派我们到蓬莱县收购干菜。到了蓬莱县,当地党政领导机关一听说是灾区来收购干菜的,马上帮我们联系,安排各社采购站代为采购。群众听说我们是从灾区来的,都热情地接待,积极地送交家里储存的干菜。徐集公社泥沟大队团支部书记杨福厚,把家里的一百零五斤干菜打包送到采购站。付款给他,他拒不肯收,说:“支援灾区是俺应该做的事。”马格庄公社三村、钢井、湾子大队的社员,把八百二十斤干萝卜丝和三百七十斤地瓜干,打包送到采购站,放下就走。采购站的同志再三招呼他们回来办手续、支钱,他们头也不回地答道:“俺什么也不要,只要你们收下就行。”
在当地群众的热情支持下,采购站不几天就收到了大批干菜。本来,领导上是叫我们来收购干菜的,可是人家不但不要钱,连个条子都不要,这样怎么能叫收购呢?实在叫我们为难。
想不到后来还有使我们更为难的事。大季家公社小苗家大队社员苗生才,拿着五十斤小麦送到采购站,一定要我们收下,转送给灾区兄弟过春节。他说:“早先俺受灾,外地帮助俺,现在俺收成好了,不能忘了受灾队。”还有许多群众也纷纷拿着粮食送到采购站。我们一再向大家解释,我们的任务只是收购干菜。可是,群众却不理会。徐集公社何沟大队社员刘乐璧,背着三十斤地瓜干送到采购站,当我们婉言谢绝时,他不满意地说:“过去俺遭灾,人家帮俺;如今人家有了困难,叫我袖手不管,这能是个理吗?”
我们实在说服不了送粮的群众,只好向这些社员说:“等我们向上级请示以后,再决定收留不收留。”可是,过了几天,在烟台负责调运干菜的同志回来说:运往烟台车站的一些干菜,有些因包装不好撒出了粮食。一听这种情况,我们心里就明白了。于是,便对社员交来的干菜,进行了检查,也发现很多干菜内包有粮食。这样的事究竟有多少,没法统计。让我们举几个例子吧:大辛店公社辛店大队四十七户社员送来的干菜里,包有地瓜干二百八十八斤。刘沟公社吴沟陈家大队送来的一包没记名的干菜内,包有地瓜干四十七斤。大季家公社许家大队第六生产队送的一些干菜内,包有玉米、黄豆、地瓜干等一百九十多斤。这个公社的芦阳大队,在干菜包里放了一百斤地瓜干。马格庄公社山北头大队第三生产队在一包干菜内,也放进了七十斤地瓜干。
当地群众对灾区同胞的关怀,还不只表现在赠送粮食上。有一次运干菜的汽车停在一个庄头上,一位老大娘提着一包花生米递给司机说:“你把它捎给灾区吧!让那里的人们尝尝咱这里的花生。”还有一位老大娘,抱着一捆葱送到采购站,要捎给灾区人们过春节。遗憾的是,这两位老大娘连个姓名、地址都没留下。
收购干菜的事,让我们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教育,更加体会到在党和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真是充满了春天的温暖,而困难却像冰块,再大,也经不起春天的融化。
王慧生 宋春江


第2版()
专栏:

干菜那样重,原来是……
今年二月间,俺站领导上派我把支援灾区的干菜运到灾区东明县去。在装车时,发现各车装的数量都不一致,最少的装三千多斤,最多的装四千八百多斤。我怀疑可能是部分干菜的水分多,湿度大,所以份量重。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和司机一同上车拆件检查,一看,菜很干;重量大的原因是有些干菜内包有很多的地瓜干、杂粮,个别的还有面粉。每车干菜中最少包有二三百斤,最多的包二千斤左右。后来我到招远县城关、纪山两个公社的收购部门去联系运输干菜的事,知道他们也发现大捆干菜内包有地瓜干或杂粮。春节前,在一次装车时忽然从干菜内掉出了一块十多斤重的猪肉,还有一封慰问信捆在猪肉上。
这些动人的事例,使我想起了二十四年前家乡闹灾荒的凄惨情景:那年连续八个月未降雨,秋后一粒粮食没收,全村大多数农户缺吃没烧,忍饥挨饿。投机奸商从外地套购了地瓜叶,掺上大量的泥水沙石,到集市上高价出卖。干菜价格飞涨,有钱也买不到粮食。人们无法,拿变卖田产的钱,买冰冻了的地瓜叶充饥。第二年春天,剩下少量麦田,麦苗已经秀穗,再等一个月就可以收割。虽然谁也不舍得卖,可是整天饿得直不起腰,抬不起头,不卖又咋办?这时狠心的地主,将存了多年的霉烂地瓜干和垫仓底的泥沙一起打扫起来,“借”给人们度荒。每“借”四十斤,到麦收时就得让他收割一亩小麦。这一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被地主害得家破人亡,逃荒到外地讨饭;地主和投机奸商却发了横财。
想想过去,看看现在,我更加憎恨旧社会,更加热爱新社会。
招远县汽车站 胡伟韬


第2版()
专栏:

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面向基层的一项革命措施
到现场去设计一举数得
提高了设计质量,加快了设计速度,更好地适应了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
据新华社重庆二十二日电“把设计工作拿到工程现场去做”,这已经成为重庆黑色冶金设计院的一种新风尚。最近,这个设计院有六百多名设计人员跨出设计大楼,背起铺盖和行李,带着图板和资料,奔赴鞍山、湘潭、成都、重庆等地的工程现场。他们在现场就地收集设计资料,就地进行设计,同时在设计中认真吸取施工单位的意见和生产操作中的先进经验,加快设计速度,提高设计质量,使设计工作更好地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
今年,这个设计院的设计人员在学习了解放军和先进企业的革命精神和战斗作风以后,对到底是在办公室里进行设计好,还是在现场设计好,作了反复的研究对比。最后,大家认为:设计所需要的原始资料在现场、设计的协作关系在现场,进行现场设计工作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的一项革命化的措施。他们还认为,本院今年担任的新建、改建工程的设计任务比较繁重,设计力量不足,进行现场设计,也是加快设计速度、提高设计质量的有效措施。把设计工作拿到现场去做的好处找出来之后,三月初,这个设计院的大部分设计人员组成五个现场设计工作队,在党委书记和院长率领下奔赴工程现场“安家落户”。
不少设计人员一到工程现场,立即亲自动手查勘、测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收集第一手资料,并且同建设、施工单位一起研究解决工程中的各种问题。参加重庆钢铁公司大型轧钢车间设备技术改造工作的一批设计人员,专门深入现场查勘和测绘了一个多月。这项工程中有一处需要开挖和运输八万立方米土石方,工作量大,开挖运输条件都比较困难。他们在现场反复观察研究地势地形,分析可能产生的困难,先后拟订了四种设计方案,又邀请建设、施工单位一起研究、比较,最后才选定了其中最合理的一种方案。现在,这项工程的初步设计已经提前一个多月完成。去鞍山的设计人员们,临时接受了一种大型自动化高炉大修工程的任务,他们人手少、时间又紧迫,特别是原有的图纸资料不齐全。但是他们没有强调困难,自己一面收集图纸资料,一面一次次在数十米高的高炉上爬上爬下地观察研究,只用半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过去要一个半月才能完成的设计图纸。在设计中,他们还吸收了十二项生产操作中的先进经验。这项工程,被有关部门领导誉为是一次高速度、高质量的设计,鞍钢党委和行政领导方面还特地给他们写了感谢信。
在现场进行设计的实践,使许多设计人员的思想认识大大提高了一步。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们对生产、建设工人的劳动有了进一步的深刻认识,在设计中都着重考虑施工条件和生产效果。土建设计人员去年为一家钢铁厂设计一个处理生产用水的沉淀池,由于资料不充分,连续返工两次,第三次,许多人已认为比较合理。但是这次,他们来到工程现场之后,亲自爬山涉水研究地形、观察岩石结构,发现仍然有进一步改进的可能。于是,他们根据当地的地形特点,研究出了一种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这项设计同去年的设计比较,工艺流程趋向更加合理,管道基础也更为安全,而且还节约了大量建筑材料,可以节约建设资金五万多元。
这个设计院在现场做出的设计,都履行了国家规定的严格的审核和批准程序,并且注意了上下结合,因而避免了片面性。


第2版()
专栏:

田头舆论 丁绍岚
正确的群众舆论,不仅对于好人好事是一种鼓舞和支持,而且还能使这些好人好事迅速传播开去,遍地开花结果。这就是群众舆论的作用所在。
容县杨梅公社大人山生产队的社员们,在大冲开第二山水圳的劳动中,就有这样两件事。一次是在修一处水利的结束工程中,剩下最后一担泥,当时社员们都准备收工,谁也不愿去担,平时很少说话的社员沈进西却一声不响地去担了。一次是在工地休息的时候,女社员黎畅贤发现工地附近一块水田的田角,由于犁耙不到而荒了下来。她觉得很可惜,就利用休息时间用锄头把这个田角锄好了。毫无疑问,这些都是社员平时劳动中常有的事。做的人不感觉什么稀奇,旁人也往往因为这是小事而忽略了过去。
可是,如果把这些好人好事在群众中议论一下,那情况可就完全不同了。比如沈进西为什么能够去担最后的一担泥?黎畅贤为什么能够在休息的时间去锄那块犁耙不到的田角?只要多议几议,这些看来似乎是小事的事,就都闪出了它们应有的光芒。大人山生产队的干部们就是把握住这些小事,在群众中组织了议论。群众说沈进西能挑最后一担泥,这是越到最后越不松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做得好,应该学习。黎畅贤能利用休息时间锄田角,是处处关心集体利益的表现,一个田角能多种八蔸禾,个个都能像她这样,那增加的禾苗就多了。自然,也应该学习。群众的舆论就这样起了作用。大家一学习,好人好事就遍地开花结果了。工程快结束时,大家都想到了沈进西,更加起劲认真地做好收尾工作。休息的时候,大家又想起黎畅贤来。青年社员们更在各项工作中争做工头工尾和别人忽略和不愿干的事。类似这样的舆论一多,人们的精神面貌就大大改变,生产也越来越好了。
群众把这叫做“田头舆论”。
好一个“田头舆论”!群众欢迎这样的舆论,搞政治工作的同志更应该欢迎这种舆论,有意识地去组织这种舆论。思想政治工作不能只讲大道理,特别是对农村社员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尤其不能空讲大道理,但是大道理又非讲不可,要做到不空讲,就要有意识地去运用群众舆论的作用,善于在生产中去发现一些活人活事和活思想,进行群众性的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生动活泼起来。
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群众对于各种好人好事总是有舆论的。这是干部做好思想工作一个活跃的场地。我们必须在生产中,和群众一道,充分发挥这种舆论的作用。
(原载广西日报)


第2版()
专栏:

营造经济林木 发展山区经济
南方各省区栽种大量油桐
据新华社讯 今年春季南方各省区栽种了大量油桐。据林业部了解,各地栽种的面积和株数,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油桐重点产区的四川、湖南、广西、湖北四个省(区)栽种的面积,相当于这些省(区)原有油桐林面积的四分之一左右。广东、浙江两省栽种的面积,比去年同期约多一倍。现在,南方各地的春季植树造林活动已经结束,几场春雨过后,新栽的油桐树已经放出鲜嫩的叶芽,一些直播的油桐籽也大部分破土出苗。
去冬今春,各油桐重点产区都因地制宜地制定了造林规划,并且把营造以油桐、油茶为主的经济林,作为发展山区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各地在栽种油桐时,都很注意质量,湖南、四川、江西等省的许多地方,造林前严格检查整地质量,造林后及时进行管理。


第2版()
专栏:资料

我国的油桐
油桐是一种经济价值很高的木本油料。用桐籽榨出来的油料叫作桐油。桐油是车厢、船艇、用具等主要涂料,同时也是人造革、塑料的重要原料。据统计桐油在农业、渔业、航运业、工业等方面的用途有八百多种。
我国桐油的产量一向占世界第一位。油桐林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山区和丘陵地区,其中以四川、湖南、贵州、湖北等省为最多。解放后,随着造林事业的发展,油桐林的面积有显著的增加,到一九六三年底,全国油桐林面积即已比解放前增加了一倍左右。过去油桐林较少的广东、福建、云南等省,解放后新栽种的油桐林面积,分别比解放前增加了三到六倍。
(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用雷锋精神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
石景山发电厂涌现大批“五好”青年工人
老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有这样的接班人,心里就踏实了
据新华社讯 石景山发电厂涌现了大批雷锋式的青年工人。在最近厂里举行的座谈会和汇报会上,青年工人们向党和老工人汇报了自己学习雷锋的成绩,有一百七十六名青年工人被评为“五好”职工和“五好”青年。老工人们高兴地说:我们有了这样的接班人,心里就踏实了。
石景山发电厂是一个有四十五年历史的老厂,解放后老工人不断派出支援外地,新进厂的青年工人占了全厂工人总数的百分之八十。这些青年工人都是在新社会长大的,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接受新鲜事物快,但是缺少过去工人阶级被压迫被剥削和阶级斗争的体会。他们来自不同阶级成份的家庭,有些人对如何当工人还有各种各样不健康的看法。为了把这些青年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觉悟和文化技术水平的工人,工厂党委从一九五七年开始就不断组织青年工人到附近解放军部队参观学习,并且广泛宣传当年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事迹,教育他们向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学习。雷锋事迹在报上发表以后,立刻引起全厂工人的重视。他们热烈响应毛主席提出的“向雷锋同志学习”的伟大号召,很快掀起了学雷锋的热潮。厂的共青团组织举行了歌颂雷锋的诗歌、歌曲晚会。工厂还树立了十位热爱党、爱厂如家、忘我劳动、艰苦朴素的老工人为“活雷锋”,引导青年工人远学雷锋,近学师傅。
青年工人们还提出了这样的行动口号:要像雷锋那样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做毛主席的好学生。为此,他们组成了许多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经常带着问题认真地活学活用。通过反反复复地学习《为人民服务》、《青年运动的方向》、《纪念白求恩》等文章,他们懂得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当好工人,学会像雷锋那样眼看全球、心怀天下,生产劲头越来越足。
这个工厂的青年工人学雷锋的活动同每个时期的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做什么事情都先学雷锋,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雷锋,忘我劳动比雷锋,助人为乐学雷锋,艰苦朴素赶雷锋。去年三月,工厂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九百多名青年工人组成了二十二个“雷锋突击队”,在全厂检查出成千件积压多年的工具和贵重材料,从工厂各个角落收集废铁九十多吨,结合设备大修堵塞漏洞二千九百多处,消灭了“事故苗子”。五月,工厂最大的高度自动化的发电机组开始大修,青年工人们在老工人的带动下,以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用吃大苦、耐大劳的顽强精神投入工作。青年起重工王振海是农村来的初中学生,过去连年被评为先进生产者,老工人们都夸他勤快。但是他学习雷锋以后却惭愧地向党汇报说:“我过去干活不怕脏不怕累,是因为自己从小就有劳动习惯,不知道偷懒。但是心里总觉得自己是个中学生,当起重工有些屈才,没有像雷锋那样全心全意地把心贴在‘公’字上进行工作。”从此王振海处处以雷锋为榜样,每逢遇到艰难的活,总是挺身而出,跑在最前面。阎树田是团支部委员,业余时间也很忙,过去觉得实在没时间钻研技术理论,后来想到雷锋当班长比自己更忙,他能用“钻”和“挤”的办法学习,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从此白天上班向老师傅学习技术,下班开会前后和星期天学习钳工技术理论、三角、代数,不懂就问别人。这一年阎树田不仅能熟练地在钻床、刨床和擦床上工作,而且还学会了加工精细活的硬本领。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做了好事不露姓名,已经成了这个厂的厂风。青年工人吴志刚看见集体宿舍院子不干净,每天就不声不响地去打扫。他路过家属宿舍的时候,看到水管子漏水,便找来一个旧管子给接好。


第2版()
专栏:

广东头造春茧丰收
广东省头造春蚕已经收获,产茧量比去年同期多二成多。
广东省气候温暖,适于养蚕,每年可以养七八造,第一造春蚕在三月中下旬开始饲养。为了争取今年头造蚕茧丰收,去冬以来,各地就对桑园及时松土施肥,促进春梢生长,使春桑苗壮叶大,提供的春叶比去年增加三成左右,保证了头造春蚕的需要。


第2版()
专栏:

湖北开始饲养春蚕
湖北开始饲养春蚕。全省今春发放的蚕种比去年同期增加百分之十左右。
这个省桑蚕主要产地罗田、麻城、南漳、远安、洪湖、监利等县,各公社的生产队在养蚕前,对蚕室用漂白粉等消了毒,有些重点桑蚕公社去冬今春还兴修了部分蚕室,添制、修理了蚕具。各地对桑园也加强了培育管理。全省去冬今春还新植了一百多万株桑树。


第2版()
专栏:

江西蚕桑生产扩大
江西省蚕桑生产今年又有扩大。各地桑园面积已由去年的三万亩扩大到四万亩,春蚕放养量也比去年增加。现在养蚕的蚕农们正在精心喂养第一批春蚕。
江西在明代就有养蚕的记载。解放前蚕桑生产被国民党彻底破坏,全省仅剩下几万株零星的老桑树,许多老蚕区的养蚕技术也已失传。人民政府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引进浙江的湖桑和瀛汉等良种蚕,有计划地恢复和发展桑蚕生产。现在养蚕业已扩及十余县,共建桑园七十个,桑树已发展到二十多万株。
(新华社二十二日讯)


第2版()
专栏:

浙江省海宁县钱塘江公社蚕农在刷洗养蚕工具 新华社记者 沈楚白摄


第2版()
专栏: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逝世
新华社二十二日讯 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马师曾,二十一日上午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马师曾生前对粤剧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曾经被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并担任广东粤剧院院长。
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政协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易礼容、辛志超,中国剧协主席田汉,以及在京的广东省副省长李嘉人、广州市副市长孙乐宜等有关方面负责人,今天去同仁医院向马师曾遗体告别,并向马师曾家属表示慰问。今天向马师曾遗体告别的,还有他的生前友好和首都戏剧界人士连贯、廖梦醒、张庚、马彦祥、张东川、阿甲、张君秋、白云生、李桂云等。
马师曾治丧委员会已由区梦觉、齐燕铭、徐冰、田汉等组成。马师曾遗体将在京火化后送回广州,并定于四月二十七日在广州举行公祭。


第2版()
专栏:

看杨启接班 新华社记者 张慧贤
给清华大学学生讲过课,同教授们一起研究过水泵构造原理的石景山发电厂八级老工人宋殿贵已经被提升为汽轮机检修班的技师长了。他原来担任的水泵检修组长的职务,交给了他的徒弟、二级工杨启。这下子可轰动了全厂:“杨启能接得了宋师傅的班吗!?”“我看够呛,弄不好出了事故可不是小事。”
人们议论纷纷。二十四岁的共产党员杨启也急得没法子,上宋师傅家来了。
“让我接您的班?宋师傅,您再考虑考虑!”
宋殿贵像对亲儿子一样地对着杨启说:“我今年已六十五岁了。就因为身子骨硬朗,精神好,工厂也需要我,我才坚持不退休。可是我还能跟你们多少年呢?谁接我的班这件事儿我已经寻思了好几年。我看你是个好孩子,干活儿心细,能吃苦,再学习雷锋的样儿,加劲儿锻炼锻炼,我看能行。”
学雷锋的样儿!杨启从宋殿贵家走出来,心里老念叨着师傅这句话。他回到宿舍打开《雷锋日记》,一连看了四遍。对!就是要学雷锋下苦功锻炼硬本领的样儿。
这时,他想起师傅在车间干活时那股子神气!不管水泵里有什么动静,用耳朵一听,准能说出是哪儿的毛病。这可不是一日之功啊!师傅有了四十多年工龄了,自己不把技术本领练得棒棒的,就接不了师傅的班。可是他又想到自己事儿也确实太多了,如今又担任了组长,要带着三个青年工人干活,又是团支部委员,行政会、团支委会、写黑板报、民兵训练、上夜校……屈指一算,业余时间就剩下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了。对!就这么办,学习雷锋,学习他的“钉子精神”,善于“挤”,善于“钻”。
星期六晚上,别人去看电影,杨启捧着本《水泵构造》,在宿舍里埋头看着。
杨启是一九五八年从农村来的高小毕业生,文化水平低,要学的书技术理论又高,看来看去实在弄不懂书上说的是什么。他真有点泄气了。但是一想起雷锋下苦功练习投掷手榴弹,师傅在旧社会为了每天挣二斤混合面而冒着生命干危险活的情景,又感到有一股力量在鞭策着他。师傅六十五岁还在坚持为社会主义建设工作,我才二十四岁,不好好学习怎么当接班人?!杨启下定决心要钻进去。公式弄不懂,主要是不会计算,他就先向技术员王树立学代数。王树立看电影去了,他就等他回来再请教。一到星期天,杨启又一早到宋师傅家。师徒俩走进工厂,一人拿着一个听针,一前一后地围着水泵转。师傅听听,他听听。师傅总爱问他水泵里面是什么动静,然后再给他指出毛病。
三个月过去了。没想到九号机组就要开始大修。这是全厂最大的一套发电机组,厂里要求二十四天大修完成。这下子又把杨启急坏了。
杨启又来到宋师傅的家,说什么也要宋师傅回组帮助完成大修任务。宋殿贵这次却严厉地对他说:“雷锋遇到困难的时候像你这样慌慌张张没主意吗?要我去能考验出你的本领吗?活是人干的,经验是人闯的!”
杨启二话没说,回来就召开团小组会,依着雷锋的榜样,有问题就学习毛主席著作。他们边读边议《愚公移山》这篇文章,越读信心越大,大家都表示要在困难中锻炼自己,每个人都订了保证条件。这时已经是深夜十一点。本来他们应该第二天早上上班,为了给别的小组创造方便条件,杨启小组的工人带着愚公移山的热劲儿,晚上十二点就赶到现场。四个人分两组,一气干到天亮,就把水泵全拆开了。这一夜,宋殿贵也没有睡好,半夜里来车间偷看过他们两次。其实,这老人嘴里鼓励杨启,心里也是放心不下:四个人,最大的杨启也才二十四岁,凭他的经验,这些孩子们要包下大修水泵的任务也确实不容易。不管怎么说,刚会走路的孩子还是有大人领着走稳当。天亮了,宋殿贵看到过去该用十六小时才能拆开的活儿一夜就干完了,高兴地鼓励他们说:“雷锋不是说要通过困难看到胜利吗?你们第一仗是打胜了,这是大胆的胜利,下一步该检修了,就该要心细着点。”
杨启带着三个小青年,有问题就开“诸葛亮会”,一块合计着干活儿,实在不懂了才去找师傅。经过十九天的奋斗,水泵大修任务提前完成了。宋殿贵以技师长的身份来检查水泵大修质量,证明压力、流量、振动都比过去好多了。
这下子杨启信心可足了。小组的工人也感到自己的小组长真顶事儿。前些时候担心杨启接不了班的好心人也改变了话题,都说:“什么师傅培养出什么徒弟”。
可是杨启却不那么想。他觉得自己还差得远。每到星期天和星期六晚上,他照样坚持到工具室去学习,不懂就问技术员王树立。王树立看到杨启这样下苦功钻研技术,很受感动,好几次杨启找上门来,他都放弃电影不看,热情地回答杨启提出的问题。经过一番艰苦努力,杨启学完了汽轮机和水泵构造原理、代数和几何。
星期天爱起早的人,准能看见宋殿贵和杨启还是那样一前一后地走进工厂,一人拿着一个听针,绕着水泵转圈地听。过去师傅问杨启水泵里是什么动静,杨启说对的时候少,说不对的时候多;如今,渐渐地变得说对的时候多,说不对的时候少了。有一次,十三号水泵振动声太大,宋殿贵听完以后就让杨启听,看是什么毛病。杨启听了果断地说:“是轴儿磨细后变弯了,甩力大,往外返水。”宋殿贵点点头说:“这回完全对了。” (本报略有删节)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