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大庆精神 大庆人
本报记者 袁木 范荣康
延安革命精神发扬光大
列车在祖国广阔的土地上奔驰着。它掠过一片片田野,越过一条条河流,穿过一座座城市,把我们带到了向往已久的大庆。
大庆,不久前人们对她还很陌生。如今,人们在各种会议上,在促膝谈心时,怀着无比兴奋的心情谈论着她,传颂着她。有机会去过大庆的人,绘声绘色地描述着这个几年前还是一个未开垦的处女地,现在已经建设起一个现代化的石油企业;描述着大庆人那一股天不怕、地不怕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没有经受过革命战争洗礼和艰苦岁月考验的年轻人说,到了大庆,更懂得了什么叫做革命。身经百战的将军们,赞誉大庆人“是一支穿着蓝制服的解放军”。在延安度过多年革命生涯的老同志,怀着无限欣喜的心情说:到了大庆,好像又回到了延安,看到了延安革命精神的发扬光大。
我们来到大庆时,这里还是严冬季节。迎面闯进我们眼底的,是高耸入云的钻塔,一座座巨大的储油罐,一列列飞驰而去的运油列车,一排排架空电线,和星罗棋布的油井。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现代化石油企业的壮丽图景。同它相对衬的,是一幢幢、一排排矮小的土房子。它们有的是油田领导机关和各级管理部门的办公室,有的是职工宿舍。夜晚,远处近处的采油井上,升起万点灯火,宛如天上的繁星;低矮的职工宿舍里,简朴的俱乐部里,不时传出阵阵欢乐的革命歌曲声,在沉寂的夜空中回荡。到过延安的同志们,看着眼前的一切,想到大庆人在艰苦的条件下为社会主义建设立下的大功,怎么能不联想起当年闪亮在延水河边的窑洞灯火哩!
但是,对于大庆人说来,最艰苦的,还是创业伊始的年代。
那时候,建设者们在一片茫茫的大地上,哪里去找到一座藏身的房子啊!人们有的支起帐篷,有的架起活动板房,有的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被丢弃了的牛棚马厩里办公、住宿。有的人什么都找不到,他们劳动了一天,夜晚干脆往野外大地上一躺,几十个人扯起一张篷布盖在身上。
霪雨连绵的季节到了。帐篷里,活动板房里,牛棚马厩里,到处是外面大下,里面小下,外面雨住了,里面还在滴滴嗒嗒。一夜之间,有的人床位挪动好几次,也找不到一处不漏雨的地方。有的人索性挤到一堆,合顶一块雨布,坐着睡一宿。第二天一早,积水把人们的鞋子都漂走了。
几场萧飒的秋风过后,带来了遮天盖地的鹅毛大雪。人们赶在冬天的前面,自己动手盖房子。领导干部和普通工人,教授和学徒工,工程技术干部和炊事员,都一齐动起手来,挖土的挖土,打夯的打夯。没有工具的,排起队来用脚踩。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垒起了几十万平方米土房子,度过了第一个严冬。
就在那样艰苦的岁月里,沉睡了千万年的大地上,到处可以听到向地层进军的机器轰鸣声,到处可以听到建设者们昂扬的歌声:“石油工人硬骨头,哪里困难哪里走!”夜晚,在宿营地的篝火旁,人们热烈响应油田党委发出的第一号通知,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孜孜不倦地学习着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
《矛盾论》。他们朗读着,议论着,要用毛泽东思想来组织油田的全部建设工作。没有电灯,没有温暖舒适的住房,甚至连桌椅板凳都没有,但是,人们那股学习的专注精神,却没有受到一丝一毫影响。
为了全国人民的远大理想
时间只过去了短短四年,如今,这里的面貌已发生根本变化。我们访问了许多最早来到的建设者,每当他们谈起当年艰苦创业的情景,语音里总是带着几分自豪,还带着对以往艰苦生活的无限怀念。他们说,大庆油田的建设工作,是在困难的时候,困难的地方,困难的条件下开始的,如果不是坚信党的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号召,如果不是在党的总路线和大跃进精神的鼓舞下,如果没有一股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的革命闯劲,今天的一切都将是空中楼阁。许多人还说,他们过去没有赶上吃草根、啃树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也没有经受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战火考验,今天,到大庆参加油田建设,也为实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远大理想吃一点苦,这是他们的光荣,是他们的幸福!
深深懂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这个革命传统的伟大意义,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劳,临危不惧,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而能把这些看做是光荣,是幸福!这,不正是大庆人最鲜明的性格特征吗?
有着二十多年工龄的老石油工人王进喜,大庆油田上有名的“铁人”,就是大庆人这种性格的代表人物。
当年,这里有多少生活上的困难在等待着人们啊!但是,四十来岁的王进喜在一九六○年三月奉调前往大庆油田时,他一不买穿的用的,二不买吃的喝的,把被褥衣物都交给火车托运,只把一套《毛泽东选集》带在身边。到了大庆,他一不问住哪里,二不问吃什么样的饭,头一句就问在哪里打井?接着,他马上就去查看工地,侦察线路。
钻机运到了,起重设备还没有运到。怎么办?他同工人们一起,人拉肩扛,把六十多吨重的全套钻井设备,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他们的手上、肩上,磨起了血泡,没有人叫过一声苦。开钻了,一台钻机每天最少要用四五十吨水,当时的自来水管线还没有安装好。等吗?不。王进喜又带领全体职工,到一里多路以外的小湖里取水,保证钻进,这样艰苦地打下了第一口井。
无语的大地,复杂的地层,对于石油钻井工人来说,有时就好像难于驯服的怪物。王进喜领导的井队在打第二口井的时候,出现了一次井喷事故的迹象。如果发生井喷,就有可能把几十米高的井架通通吞进地层。当时,王进喜的一条腿受了伤,他还拄着双拐,在工地上指挥生产。在那紧急关头,他一面命令工人增加泥浆浓度和比重,采取各种措施压制井喷,一面毫不迟疑地抛掉双拐,扑通一声跳进泥浆池,拚命地用手和脚搅动,调匀泥浆。两个多小时的紧张搏斗过去了,井喷事故避免了,王进喜和另外两个跳进泥浆池的工人,皮肤上都被碱性很大的泥浆烧起了大泡。
那时候,王进喜住在工地附近一户老乡家里。房东老大娘提着一筐鸡蛋,到工地慰问钻井工人。她一眼看到王进喜,三脚两步跑上去,激动地说:“进喜啊进喜,你可真是个铁人!”
像王“铁人”这样的英雄人物,在大庆油田岂止一人!马德仁和段兴枝,也是两个出名的钻井队长。他们为了保证钻机正常运转,在最冷的天气里,下到泥浆池调制泥浆,全身衣服被泥水湿透,冻成了冰的铠甲。
薛国邦,油田上第一个采油队长。在祖国各地迫切需要石油的时候,他战胜了人们想像不到的许多困难,使大庆的首次原油列车顺利外运。
朱洪昌,一个工程队队长。为了保证供水工程赶上需要,他用双手捂住管道裂缝,堵住漏水,忍着灼伤的疼痛,让焊工在自己的手指边焊接。
奚华亭,维修队队长。在一次油罐着火的时候,他不顾粉身碎骨的危险,跳上罐顶,脱下棉衣,压灭猛烈的火焰,避免了一场严重事故。
毛孝忠和萧全法,两个通讯工人,在狂风怒吼的夜晚,用自己的身体联接断了的电线,接通了紧急电话。
管子工许协祥等二十勇士,在又闷又热的炎夏,钻进直径只比他们肩膀稍宽一点的一根根钢管,把总长四千八百米的输水管线,清扫得干干净净。
……。
大庆人都贯注了革命精神,他们的确是特殊材料制成的。历年来,在大庆油田,每年都评选出这样的英雄人物一万多名。
请想想看!在这样一支英雄队伍面前,还有什么样的困难不能征服!岩心和赤胆忠心
但是,大庆人钢铁般的革命意志,不仅表现在他们能够顶得住任何艰难困苦,更可贵的是,他们能够长期埋头苦干,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这正是他们在同大自然作战的斗争中,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在油田勘探和建设中,大庆人为了判明地下情况,每打一口井都要取全取准二十项资料和七十二个数据,保证一个不少,一个不错。
一天,三二四九钻井队的方永华班,正在从井下取岩心。一筒六米长的岩心,因为操作时稍不小心,有一小截掉到井底去了。
从地层中取出岩心来分析化验,是认识油田的一个重要方法。班长方永华,当时瞅着一小截岩心掉下井底,抱着岩心筒,一屁股坐在井场上,十分伤心。他说:“岩心缺一寸,上级判断地层情况,就少了一分科学根据,多了一分困难。掉到井里的岩心取不上来,咱们就欠下了国家一笔债。”
工人们决心从极深的井底,把失落的岩心捞上来。队长劝他们回去休息,他们不回去。指导员把馒头、饺子送到井场,劝他们吃。他们说:“任务不完成,吃饭睡觉都不香。”他们连续干了二十多个小时,终于把一筒完整的岩心取了出来。
这从深深的井筒中取上来的,哪里是什么岩心,简直是工人们对国家建设事业高度负责的赤胆忠心啊!
几年来,就是用这样的精神,勘探工人、钻井工人和电测工人们,不分昼夜,准确齐全地从地下取出了各种资料的几十万个数据,取出了几十里长的岩心,测出了几万里长的各种地层曲线。地质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根据大量的第一性资料,进行了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的分析、化验和计算。
想一想吧,是几十万次,几百万次,几千万次啊!那时候大庆既没有像电子计算机这一类先进的计算设备,又要求数据绝对准确,如果没有高度的革命自觉,没有坚忍不拔的革命毅力,没有尊重实际的科学精神,这一切都可能做到吗?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自觉、这种毅力、这种实事求是精神,这种以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新作风,在几万名大庆建设者的队伍中,形成了一种非常值得珍贵的既是继承了我党的优良传统,又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全新的风气:他们事事严格认真,细致深入,一丝不苟。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出发点都是:“我们要为油田建设负责一辈子!”
大庆的钻井工人们有一个永远不能忘记的“纪念日”——“难忘的四一九”。那是指一九六一年的四月十九日。这一天以前,大庆人封掉了一口新打的油井。这口井,如果同老矿区的井比起来,已经不错了,照样可以出油,只是因为井斜度超过了他们提出的标准,原油采收率和油井寿命可能受到影响,建设者们含着泪,横着心,把它填死了。“四一九”这天,大庆人召开万人大会总结经验教训,展开了以提高打井质量为中心的群众运动。
“四一九”以后,这里的油井都打得笔直。最直的井,井斜只有零点六度,井底位移只有零点四米。打个比方说,这就等于一个人顺着一条直路走,走了一公里,偏差没有超过半米。
一二八四钻井队有一次打的一口油井,发生了质量不合格的事故。这个队的队长王润才和工友们,把油井套管从深深的地层中拔出来,逐节检查,研究发生事故的原因。他们终于发现,有一处套管的接箍因为下套管前检查不严变了形。后来,队长王润才就背上沉重的套管接箍,走遍广阔的油田,到每一个钻井队去现身说法,给全体钻井工人介绍发生质量事故的教训。
对油田建设负责一辈子的大庆人,用科学精神武装起来的大庆人,就是这样对待自己工作中的缺点的。从那时以后,油田上打井因为套管接箍不好而造成质量事故的情况,再也没有发生过。
“好作风必须从
小处培养起”
不仅对待关系到整个石油企业命运的大事情如此严格,即使对待一些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也同样一丝不苟。大庆人说:“好作风必须从最小处培养起。”
今年春天,油田上召开了一次现场会。会场中央,端端正正放着十根十米长的钢筋混凝土大梁。这些大梁表面光滑平整,根根长短粗细一致,即使最能挑剔的人,也找不出它们有什么毛病。但是,油田建设指挥部的负责人却代表全体干部在会上检讨说,由于他们工作不深入,检查不严,这些大梁的少数地方,比规定的质量标准宽了五毫米。
五毫米,宽不过一个韭菜叶,值得为它兴师动众地开一次几百人的现场会吗?不,值得!大庆人性格的可贵之处正在这里。会上,工程师们检查了他们没有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关口把得不好;具体负责施工的干部和工人,检查了他们作风不严不细,操作技术不过硬。人们纷纷检查以后,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们,抄起铁铲,拿起磨石,把大梁上宽出五毫米的地方,一一铲掉,磨光。人们说:“咱们要彻底铲掉磨掉的,不只是五毫米混凝土,而是马马虎虎、凑凑合合的坏作风!”
这种一丝不苟的作风,在工程技术人员中也形成了风气。几年来,他们不分昼夜,风里雨里,奔波万里,为的是找到一个合理的科学参数;他们伴着摇曳的烛光,送走了多少个不眠之夜,为的是算准一个技术数据。
青年技术员谭学陵和另外四个年轻人,花了整整十个月时间,累计跑了一万二千多里路,从一千六百多个测定点上测得五万多个数据,找到了大庆油田最正确的传热系数,为整个油田输油管道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根据。
技术员蔡升和助理技术员张孔法,在风雪交加的冬季,身揣窝窝头,怀抱温度计,五次乘坐没有餐车、没有卧铺、没有暖气的油罐列车,行程万余里,在挂满冰柱的守车上实地探测原油外运时的温度变化。
技术员刘坤权,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的学生,一连几个严冬,冒着风雪从几百个不同的地方挖开冻土,进行分析化验,终于研究出这里土层的冻涨系数,为经济合理地进行房屋基础建筑提供了可靠数据。
亲爱的读者,你们看到这些事例会想些什么?当我们听到这一切时,都被大庆人这种可贵的性格深深地感动了。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
在大庆,我们访问过不少有名的英雄人物,也访问过许多在平凡的岗位上忠心耿耿的“无名英雄”。从他们身上,我们发现,大庆人不论做什么工作,心里都深深地铭刻着两个大字:“革命”。
电测中队现任副指导员张洪池,就是大批“无名英雄”中的标兵。
四年前,张洪池是人民解放军这个伟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兵”。来到大庆以后,他当过电测学徒工,当过炊事员,样样工作都做得很出色。在长期的平凡劳动中,他显示了一个自觉的革命战士的优秀品质。他在自己的日记上曾经写道:
“共产党员要像明亮的宝珠一样,无论在什么地方,都要发光发亮。”
“我要像个万能的螺丝钉一样,拧在枪杆上也行,拧在农具上也行,拧在汽车上,机器上,锅台上……凡是拧在对党有利的地方都行,都要起一个螺丝钉的作用,而且要永远保持丝扣洁净,不生锈。”
做一粒到处发亮的宝珠!当好一颗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这就是大庆人对待生活的态度。
一天夜晚,在一间低矮的土房子里,我们见到了油田的一个修鞋工人。他的名字叫黄友书,三十来岁年纪,也是个复员军人。他到大庆以后,当过瓦工、勤杂工、保管工,磨过豆腐,喂过猪。后来,领导上又派他去给职工们修鞋。
修鞋!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战线上,去当一个“修鞋匠”?对这种平凡而又琐碎的劳动,你是怎样看待的?
黄友书二话没说,愉快地接受了任务。他说:“战士没鞋穿打不了仗,工人没鞋穿也搞不好生产,谁离得了鞋啊?给工人们修好鞋,这也是革命工作!”
他跑遍附近好几个城镇去找修鞋工具。他每天挑着修鞋担子下现场。他经常收集废旧碎皮,捡回去洗净揉好,用它来给职工们掌鞋。
黄友书看到职工们穿着他修好的鞋踏遍油田,心里乐开了花。就是这个并非油田主要工种的修鞋工人,每年都被职工们选为全矿区的标兵,被誉为忠心耿耿为人民服务的“老黄牛”。
在大庆,这样的事例是举不胜举的。从大城市的大工厂调来不久的老工人何作年,自豪地说:“在咱们大庆,人人都懂得他们做的工作是革命。扫地的把地扫好了,是革命;烧茶炉的把开水烧好了,又省煤,也是革命。一个人懂得了这个道理,做啥也浑身是劲。大家都懂了这个道理,就能排山倒海,天塌下来也顶得住!”
一切工作都是革命,所有的同志都是阶级兄弟。人们精神世界的升华,渗透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去,谱成了多少扣人心弦的乐曲!在大庆这个革命的大家庭中,人们时刻铭记着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的教导:“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
关心别人胜过自己
在大庆,干部们对工人的关心,关心到了一天的二十四小时。每天深夜,干部都要到工人的集体宿舍中去“查铺盖被”,看一看工人兄弟休息得可好,睡得是否香甜。
一场暴风雪过后,气温骤然下降了十多度。年轻的单身工人张海青,被子又薄又脏,还没有来得及拆洗,没有添絮新棉。支部书记李安政“查铺盖被”时,发现了这个情况,他趁工人们上班,悄悄把张海青的被子抱回家,让自己的爱人拆洗得干干净净,又把自家的一床被拆开,扯出一半棉花,絮到张海青的被子里。张海青发现他的被子变得又洁净又厚实,到处查问是谁干的,李安政在一旁一声没吭。新从一个大城市调到大庆的老工人王文杰,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暗暗掉下了眼泪。
一二○二钻井队的十几户家属,听说技术员李自新的妻子死了,遗下两个孩子,争着把孩子抱到自己家里看养。她们说:“孩子没妈了,我们就是她俩的妈。”前任队长王天其的爱人李友英,天天把奶喂给李自新一岁的女儿小英,却让自己正在吃奶的孩子小香吃稀饭。有人为这件事写了一份材料给钻井指挥部党委书记李云,李云把这份材料转给李自新,同时含着泪给李自新写了一封意味深长的信:“等两个孩子长大了,告诉她们:在新社会里,在革命大家庭里,人们是怎样关怀她们,养育她们长大成人的。叫她们永远记住,任何时候都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
在地质研究所、设计院、矿场机械研究所这些知识分子干部集中的“秀才”单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有一次,地质研究所女地质技术员陈淑荪,看到同一个单位的地质技术员张寿宝的被面破了,就把一床准备结婚时用的新缎子被面,从箱底翻出来,偷偷缝在张寿宝的被子上。张寿宝发现了,怎么也不肯要。陈淑荪对他说:“你说说,我们是不是阶级兄弟?是不是革命同志?是,你就把被面留下。不是,你就还我。”这几句话,说得张寿宝感动极了。他含着两眶激动的眼泪,再也说不出不要被面的话了。
为了实现六亿五千万人民的远大理想,心甘情愿地吃大苦,耐大劳;为了对国家建设事业负责一辈子,事事实事求是,严格认真,一丝不苟;为了革命的需要,全心全意地充当一颗永不生锈的万能螺丝钉;在革命的大家庭中,人人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这些,就是大庆人经过千锤百炼铸造出来的可贵性格。在我们伟大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是多么需要这样的性格啊!
也许有人要问:大庆油田的辉煌成就和建设者们身上的巨大变化,这一切是怎样得来的?大庆人的回答很简单:“这一切都是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一个晴朗的早晨。我们去访问油田的一个工程队,想进一步了解毛泽东思想在大庆是怎样的深入人心。同路的一位年轻工人说:“那里今天开会,不好找人。”我们问他开什么会,他说:“冷一冷。”冷一冷,这是什么意思?年轻工人解释说:“我们大庆经常开这样的会,找一找自己的缺点,找一找工作中还存在的问题。找准了,就能迈开更大的步伐前进。”
在大庆人已经为祖国建设立下奇功的时候,在全国都学习大庆的时候,他们还要冷一冷,继续运用毛主席提出的“两分法”,从自己的不足处找出不断前进的动力。这不正是我们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也是大庆人更可贵的性格吗?(附图片)
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的五面红旗。从左至右: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 新华社记者 袁苓摄
大庆油田一角(速写)  邵宇作
大庆油田的原油装车待运
新华社记者 袁苓摄


第1版()
专栏:编后

崇高的榜样
从今天开始,本报将陆续发表有关大庆油田的报道。
《大庆精神,大庆人》是介绍大庆油田精神面貌的一篇综合报道。
大庆精神,就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大庆人,是特种材料制成的人,就是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人。这种精神,这种人,正是我们学习的崇高榜样。
看看王进喜、马德仁、段兴枝、薛国邦、朱洪昌,他们胸怀远大理想,抢挑万钧重担,吃大苦、耐大劳、赤胆忠心,谁能不连声赞美,从他们身上得到无穷力量和鼓舞呢?
看看蔡升、张孔法、谭学陵、刘坤权,他们敢想敢干,不断革命,坚持科学态度,重视实践经验,老老实实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谁能不翘起拇指,说他们是又红又专的好青年呢?
看看张洪池、李安政、李友英、陈淑荪,他们火热的阶级感情,助人为乐的动人行为,甘当万能螺丝钉的高尚品德,谁能不点头称是,从他们的思想作风中得到深刻的启示和教益呢?
大庆油田的一切成果,集中到一点上来说,那就是由于他们坚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把高度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紧密结合在一起。
学习大庆,首先就要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


第1版()
专栏:

春雨连绵给农业带来有利不利双重影响
行动起来战胜阴雨低温
部分地区麦田渍水,麦苗发生锈病,或出现烂秧烂种现象。有些地区已派出干部,组织社员力争完成春播,做好夏收作物田间管理
新华社十九日讯 本社记者报道:今年进入四月以来,我国北起长城南到南岭之间的许多地区阴雨连绵,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淮河以北地区气温比常年同期偏低。
据从有关部门了解:春雨多,对于广大地区,特别是春季易旱的地区是有利的。“春雨贵如油”,是流传很广的农谚。由于今年春雨充沛,全国一般没有发生旱象,墒情普遍较好,南方蓄水比去年多。特别是华北易旱地区,往年春天要用大批劳动力抗旱,今年可以集中力量提高春播质量。这是今春天气对于农业生产有利的一个方面。
但是,多雨,气温长期偏低,日照少,给今春的农业生产也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方面。据从有关部门了解:河北、河南、山东和苏北、皖北,已有部分低洼的麦田渍水或麦苗开始发生锈病;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局部地区发生早稻烂秧现象;山东、河南和苏北、皖北等地已播下的玉米、高粱等作物也有烂种现象;北京等地的春菜等作物生长较慢。阴雨还使南北方不少地区推迟了播种期。
现在有些地区已专门召集会议,研究战胜阴雨低温的措施,并已派出一批干部,加强对当前生产的领导,组织广大社员和阴雨低温现象作斗争,力争完成春播和夏收作物的田间管理工作。
据中央气象台的天气图表明:今年四月初,随着寒潮入侵,华北地区和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中下游地区都下了近年来少有的大雨。从那时到现在,这些地区阴雨一直未断。最近半个月,一般下雨四十毫米以上。其中,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下雨最多,许多县雨量达一二百毫米;河南信阳专区有的地方达三百毫米,超过了历史上四月份的最高降雨量;北京郊区雨量之多,也是近几十年来同时期所少有的。同时,月初的寒潮还引起上述许多地区气温剧烈下降。一般下降了摄氏十到十五度。最近南方各地气温已回升,江南连续出现了三、四天的好天气,但是北方气温回升很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从气象台的高空大气环流形势图上可以看出:今年四月处于我国南北高空的两支冷暖气流的运行情况和往年有所不同。往年春天北方高空盛行由西北向东南运行的冷气流;南方则盛行自西偏南向东偏北移动的暖气流。而今年四月北方却出现了和纬度线几乎平行的由西向东运行的偏西气流。高空的冷空气沿着这支气流从西伯利亚经蒙古人民共和国向东移动,近地面的一层冷空气,因被长白山脉阻挡,被迫沿长白山并经渤海转向西南,注入太行山以东的华北大平原。往年从西北方下来的冷空气,经过蒙古和西北高原上的干燥地区,变得比较干燥,常造成华北春季干旱多风;今年冷空气从东北方下来,受海洋的影响,变得比较湿润。另外,今年四月,从我国南方北上的孟加拉湾暖湿气流较强,流向也较往年更偏北一些。两支比较湿润的冷暖气流相遇,造成上述地区阴天多雨。由于两支气流相遇的地区比往年偏北,春季一向少雨的华北地区,今春雨水也普遍增多。月初寒潮侵袭,再加上不断有小股冷空气继续补充,持续阴雨,地面得到太阳辐射来的热量少,所以有些地区温度一直较低。
目前,在我国北方高空仍维持偏西气流。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最近三五天华北到淮河这一带一般仍多阴雨。要等高空气流有较大变化,变为西北气流时,天气才有可能比较彻底转好。(附图片)
左图:福建龙海县颜历公社苍岭大队社员适时插秧
高南君摄


第1版()
专栏:

刘主席接见朝鲜文化代表团
新华社十九日讯 刘少奇主席今天下午接见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委副委员长康久永率领的朝鲜文化代表团全体成员,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接见时,曹瑛、张映吾等在座。朝鲜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郑凤珪也在座。(附图片)
四月十九日,刘少奇主席接见了由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对外文委副委员长康久永率领的朝鲜文化代表团。这是刘少奇主席和康久永副委员长(右四)等亲切交谈。               
       新华社记者 张赫嵩摄


第1版()
专栏:

江苏新华日报根据天气形势要求全省广大干部社员
充分做好一切准备
迎战各种自然灾害
新华社南京十九日电 四月以来,江苏各地连续阴雨,加上春雪多、底水大,部分麦田开始积水,影响夏熟作物的正常生长,有些地区的小麦条锈病开始发生蔓延,徐淮地区的春播也受到影响。长江水位高于一般年份,淮河中上游出现洪峰。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后一两个月内仍然多雨,很可能桃汛接上梅雨。七月份又有可能转旱。为此《新华日报》四月十六日发表社论,号召江苏各地动员广大干部和社员充分做好一切准备,迎战今年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
社论指出,各种自然灾害每年都会发生。要接受历史上的教训,经常做好防灾抗灾的准备。要看到当前雨涝和麦病发展的趋势,做好排涝防病的工作;更要预想到夏秋两季可能发生的洪涝、干旱、台风和病虫等自然灾害,做好一切抗御灾害的准备;既要做好防治三麦(小麦、大麦、元麦)病虫害的准备,更要做好防治水稻、棉花以及各项作物病虫害的准备;既要做好物质上、技术上的准备,更要做好思想上、组织上的准备。各个时期的大段计划和小段计划都要有两套打算,有时甚至要有几套打算。总之,要有全局思想,根据各个时期可能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作通盘打算,真正做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有了全局思想,把可能发生的灾害都估计到了,而且做了相应的防灾、抗灾准备,就可以做到有洪抗洪,有旱抗旱,有风抗风,应付自如。
社论指出,要做好抗御自然灾害的一切准备,最重要的是防止干部、群众中的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社论还指出,要战胜各种自然灾害,夺取今年农业丰收,必须充分发扬不怕困难、顽强战斗的革命精神,正确地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既要有冲天的革命干劲,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要认真总结过去抗灾斗争的经验教训,积极进行科学试验,逐步掌握自然规律,提高驾驭自然的能力。
社论最后提出,各级党委和各有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在抗灾斗争中,要切实改进作风,到抗灾斗争的第一线去。工业、财贸、交通运输、科学研究和文教卫生等部门,也要主动地支援农业战线的抗灾斗争。


第1版()
专栏:

为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
朝鲜临时代办举行招待会
新华社十九日讯 朝鲜驻中国大使馆临时代办郑凤珪,为以对外文委副委员长康久永为首的朝鲜文化代表团访问中国,今晚在大使馆举行招待会。出席招待会的朝中两国同志共庆两国文化交流不断发展。
康久永副委员长和应邀出席的对外文委副主任张致祥先后讲话,热烈颂扬朝中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张致祥在讲话中说,中国通过文化交流向朝鲜学了许多好经验,今后还要好好向朝鲜同志学习。
应邀出席的还有李德全、曹瑛、刘皑风、徐平羽、崔义田、黄中、老舍、魏传统、顾文华等各方面的负责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