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伙房里有哲学
福建前线空军某部汽车连炊事班长丰福生同志,给地主放过牛,给资本家当过徒工,没有读过几天书。多年来,他一面努力学文化,一面努力学毛主席著作,把《毛泽东选集》通读了四遍,有些文章反复读了四十多遍。他并且组织炊事班的同志一起学习。工作中遇到问题,就按毛主席的话办事。结果,全班同志的思想觉悟逐步提高,炊事工作越做越好。他们办的食堂,连续三年被评为五好食堂。
三月二十七日的解放军报,发表了有关消息,同时在编后中写道:
一个炊事班,每天不外是油盐酱醋,锅碗瓢勺,办这些事,也要学毛主席著作吗?
要学。他们学了,结果证明:不但从根本上树立炊事员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而且立竿见影地指导他们改进了炊事工作。
他们把两个战役之间进行休整的论述,运用到两顿饭之间,工作搞得有条有理,生活搞得有劳有逸,伙食得到显著改善。他们把外因和内因关系的论述,用来解决人少事多的矛盾,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脑子灵了,办法多了,工作做好了。
毛泽东思想管大事,大至国际国内的革命斗争;毛泽东思想也管小事,小至我们每个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丰福生同志为革命学习毛主席著作,为工作学习毛主席著作。因此,即使一些哲学问题,他也能学会、弄通,加以运用。哲学在生活中,伙房里也有哲学。


第2版()
专栏:

此风大可长
上海振声钢铁厂厂长谭增瑞同志,看到前来学习的天津正明玛钢厂厂长吴祥同志学先进不够虚心,他没有采取客客气气、相安无事的态度,而是坦率地提出认真的批评,并且热情地帮助吴祥从头学习先进经验。
正明玛钢厂厂长吴祥听到兄弟厂同志的批评,没有垂头丧气,没有不满的抵触情绪,而是衷心感激对方的批评,立即穿起工作服,跟班劳动,虚心学习。
学习组的领队、天津市机械局负责人听说吴祥同志受到批评,立即赶往兄弟厂,支持他们的正确批评,并帮助吴祥同志克服缺点。
这是比学赶帮运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天津日报三月二十八日刊载了正明玛钢厂厂长的文章和短评,叙述和议论了这件事。
短评写道:为什么这些同志有这样好的风格?是因为他们对党负责,把革命事业放在第一位;他们对同志负责,用深厚的阶级感情对待同志。虽然他们不在一个地区工作,过去素不相识,却能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看到同志的缺点就热心帮助,听到同志的批评就虚心检查自己,看到下级的缺点就及时帮助改正。他们这种革命的风格,值得我们学习,也值得我们深思。有些同志多年在一起工作,却不能正确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总怕影响“关系”。其实,从怕影响“关系”出发,结果往往真正影响了关系;事事从党的利益出发,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才能建立亲密的战友之谊。


第2版()
专栏:

“服远也服近”
在比学赶帮运动中,少数单位和少数人有一种“服远不服近”的表现,重视学外地的先进经验,忽视学当地的先进经验。新华日报为了提倡就近学先进,三月二十四日发表消息和短文,介绍江苏吴江县七都公社丁西生产队,见到邻近的丁东生产队勤俭办队的经验可学,就老老实实学习的做法。
短文说,向邻地、邻队学习,根底好摸,学起来便当,一次没学透,过几天还可以再去;邻地、邻队条件相近或相同,差距容易找,学起来可以少费周折。不过有些人不这么想,他们“服远不服近”,认为向近处学习,站不到人前去。其实,这是完全不对的,不论是远是近,只要有先进,就应该服,就值得学。不向近处学,这不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2版()
专栏:

做红色交班人——父母的光荣责任
《中国妇女》发表文章指出家长应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子女
做父母的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孩子?是把孩子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还是培养成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
据新华社一日讯 “怎样才是真正爱孩子?”今天出版的《中国妇女》杂志第四期发表文章回答这个问题时指出,真正爱自己的子女,就要以无产阶级思想去教育他们,把他们培养成坚强的革命战士而不是温室里的花朵,保证革命的红旗代代相传。
这篇文章是《中国妇女》编辑部就这个问题举行笔谈会的总结。笔谈会从去年七月份开始,十个月中共有一千五百多名来自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读者来信来稿参加讨论。他们中有中小学教师、小学校长、保育工作者、工人、解放军官兵、人民公社干部、机关干部、商业工作者、医生、演员等。通过这次广泛的讨论,人们谈到了许多经验和建议,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希望得到正确解决的问题。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用无产阶级思想教育子女,保证革命红旗代代相传》。文章首先指出,做父母的究竟应该怎样去爱孩子,是把孩子培养成温室的花朵,还是坚强的革命战士?文章说,真正爱自己的子女,并不仅仅表现在照顾好孩子的生活,而是首先关怀他们思想品德健康地成长,关怀他们学习不断地进步,关怀他们的身体健康;而最重要的是要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为坚强的革命后代。
文章谈到,有的人认为:“孩子生在新社会的福窝窝里,完全有条件让他们吃得好、穿得好、玩得痛快,何必苦了孩子?”他们对孩子一味娇生惯养,千依百顺,对孩子思想中不好的苗头,视而不见,见而不思,当孩子发生错误行为时,姑息迁就,甚至采取袒护、纵容的态度。
文章说,父母在生活上细心照顾子女,让他们吃得饱,穿得暖,长得结实,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这是完全应该的,不能说是娇生惯养。我们反对的是娇宠溺爱子女,只养不教,忽视阶级教育,不注意用无产阶级的思想感情去影响孩子。这样娇养大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太阳晒,这和我们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目的,是不相符合的。
文章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教育孩子也是一样,应从小打好基础。做家长的应当积极配合学校,耐心细致地用阶级观点、革命观点、劳动观点、集体主义观点、艰苦朴素的思想教育孩子,从小把革命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里,使他们长大了,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战士,把革命的红旗一代一代传下去。
文章接着回答了一些读者提出的问题: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孩子,是自然会“红”,还是经过教育才能够“红”?文章说,少年儿童的无产阶级思想的成长是学校、社会、家庭反复教育的结果。在我们国家里,为少年儿童成长创造了最适宜的环境和最优越的条件。但是,并不是有了这样的环境和条件,父母就可以不必再为孩子操心,不必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担当起来。家庭是对孩子们进行思想建设的第一个基地,家庭教育是整个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父母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生长在革命家庭和工人家庭的子女,是否生下来就会有无产阶级思想?文章说,无产阶级思想不是遗传的,不是从娘胎里带来的。革命干部具有无产阶级思想,是党的培养教育和亲身参加革命斗争的结果,并不是自然就有的。同样,革命家庭、工人家庭的子女,他们不是自来就“红”的,不是自然就会革命化的。生长在革命家庭和工人家庭里的子女,可以直接地、经常地从父母那里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这对于培养子女的无产阶级思想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文章强调指出,为什么有些父母认为生在新社会的孩子可以自然“红”呢?这多数是由于他们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忽视了在新社会还有阶级、阶级斗争,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旧思想还不断影响儿童。为了使少年儿童思想健康地成长,做家长的应当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抓紧对他们进行无产阶级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能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
文章谈到如何做好红色交班人的问题。文章说,培养红色接班人,必须有红色交班人。除了学校和社会以外,在家庭里,家长要做好交班工作。文章随后谈到对少年儿童的两种教育方法。一种是讲道理的方法,就是用无产阶级思想,针对少年儿童的年龄特点,针对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进行启发诱导和说服教育。另一种是以身作则的方法,父母做出样子来,对孩子起示范作用。在家庭教育中,讲道理的方法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但是,更有效的还是父母的思想、言语和行动对孩子起的作用。
文章说,做家长的不仅在工作中要以身作则,在家庭生活中,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要以身作则,严格地要求自己,认真刻苦地学习毛主席著作,促进自己思想革命化,作风革命化。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只有自己的思想改造得好,才能够在孩子面前起以身作则的作用,才能做好交班工作。
文章最后说,把子女培养成为红色接班人,是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也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应尽的义务和光荣的责任,希望家长们做红色交班人,把培养红色接班人的工作切实认真地担当起来。


第2版()
专栏:

一心引导孩子走红色大道
——记荆振昌夫妇以身作则教育子女
革命老干部荆振昌和他的爱人杜玉清,处处注意以身作则教育子女,他们的七个孩子个个养成了热爱劳动、勤俭朴素、团结友爱、刻苦学习的良好品德。
荆振昌是参加过长征的老干部,现在是铁道部电务局局长。他进城以后,还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衣服鞋袜破了自己补;墩布散了自己扎;上下水道、水箱、炉灶坏了自己修理。家里备有各种工具,从缝纫机、鞋掌、鞋砧到锥子、钳子等。在他的影响下,他家的孩子们也都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孩子们能洗衣服的就自己洗;小点的孩子不能洗衣服,就洗自己的手绢和袜子。小孩子扫地,大孩子就拿墩布拖地。到粮店去买粮食,是两个大孩子的事。孩子们把家务事都做得有条有理,根本不需要父母督促。大孩子延园在家的时候,他就是家里的“小总管”。如今,他进了解放军通讯学院学习,“小总管”的职务就移交给了老二荆奇。今年才十六岁的荆奇已经从爸爸妈妈那儿学会了做饭,做菜,还学会了使用缝纫机。
前几年,有一天荆振昌买回来一把推子,当起“家庭理发师”来。过了不久,这“家庭理发师”的职务就传给了大孩子。延园离家后,又传给了老二,老二把这任务一直担任到现在。
孩子们身上平常都不放钱,也从不随便向父母要钱。每次买东西找回的钱,回家后都交给大人,谁也不落自己的腰包。家里有吃的东西,谁都不动手先拿。孩子们把朴素当做美德,给什么穿什么,从不挑挑拣拣。老二有件衣服破了,他找了几块碎布,拿到缝纫机上补一下,又穿了一些时候。荆振昌并非买不起像样的衣服给孩子们穿,而是觉得不能娇惯孩子,让孩子们生活艰苦些,就可能多一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在这方面,他还有过一点小的教训。他的三个大孩子是男孩,后来生了个女儿,他爱人不免格外欢喜,特意取名叫“如心”。自小就给她打扮得漂漂亮亮。如心被照料得比哥哥们都周到,不光穿得比哥哥们好,就是吃东西,也总是让她先挑;家务活儿,也总是让她少做。慢慢地,如心就养成了个不好的习惯:她在家里,手脚不如哥哥们勤快,脾性也不那么温顺。为了纠正她这个毛病,荆振昌夫妇在她身上付出了最多的精力。现在如心的娇气已逐渐被克服,她做家务事比以前勤快了,也学会自己洗衣服、钉鞋。
荆振昌和杜玉清更为关心的,是对孩子们进行品德教育。前几年,小六还没上学,杜玉清交给他一件差事:每天早晨到楼下去取牛奶,并且把邻家的牛奶也捎带回来。有一天,邻家的牛奶不见了;问小六,小六说不知道。妈妈看出他的神色不对,就耐心地问他牛奶怎么会平白无故少了一瓶?这时候,哥哥从楼梯后面发现了破牛奶瓶子。妈妈对小六说:“牛奶瓶摔破了不要紧,你可不能撒谎。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她立刻叫孩子拿着自家的一瓶牛奶,给邻家送去。
有一次,因为哥哥有事,小五、小六到理发店去理发。理完发回来,杜玉清就听见有人说:理发店丢了两毛钱。她想:“莫非是孩子们拿了?”问孩子,孩子说没拿。她觉得事情虽小不能放松,就再三启发,再三询问,孩子们终于承认了拿钱的错误。这以后,家庭里再也没有发生过这种事情了。
每当进入寒暑假,荆振昌就要召开一次评比会,谁的功课好,品行好,由大家来评议。到了假期结束,孩子们又各人带一份自己写的假期生活的汇报材料,交给学校老师。荆振昌和杜玉清把家庭和学校看作两个互相紧扣的环节,他们总是努力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每次学校开家长会,他们总要抽空去参加。在父母亲的严格要求下,孩子们都养成了自觉地遵守纪律和努力学习的好习惯。
有人问荆振昌:“工作这样繁重,又要为孩子的成长这样操心,精力能分得过来?”他说:“教育子女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孩子们的步子走得是正,是歪,家长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现在即使分出一些精力,又有什么值得吝惜呢?我们要配合学校和社会,把孩子教育得像个新社会的青年,成为红色接班人,这才问心无愧。”(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党和各族人民热情关怀蒙古族小英雄
乌兰夫等到医院慰问龙梅和玉荣,她们的伤势已显著好转
新华社呼和浩特三十一日电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今天到医院亲切慰问英勇救护集体羊群的蒙古族英雄小姐妹龙梅和玉荣。前往慰问的还有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自治区副主席王再天,自治区党委书记处书记权星垣和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驻军首长廷懋等。
今天,龙梅和玉荣分外高兴,姊妹俩带着鲜艳的红领巾,白色衣服映衬着粉红的笑脸,显得更加活泼可爱。她俩用蒙古族和汉族语言向前往慰问的党、政府和军队领导人问好。乌兰夫的夫人云丽雯疼爱地把小玉荣搂在怀里,同她亲切交谈。乌兰夫把用蒙古文和汉文写的题词送给龙梅和玉荣。题词说:“愿你俩早日恢复健康,努力学习,继续前进,永远做内蒙古人民的好女儿,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
两位蒙古族小英雄从白云鄂博矿区医院转入呼和浩特市内蒙古人民医院以后,中央卫生部特派北京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骨科教授杨克勤和北京积水潭创伤骨科组长王亦聪,到呼和浩特协助治疗。现在,龙梅和玉荣体温稳定,伤口愈合有显著好转,食欲也很正常,龙梅体重已增加二市斤,玉荣增加了一市斤。
最近,龙梅和玉荣收到了北京、上海、天津、沈阳、湖北、广西等地以及内蒙古各地各族人民的慰问信一千四百多件。
(附图片)
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第一书记、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右)等领导人,到医院慰问龙梅(前右二)和玉荣(左二)。
新华社记者 赵连升摄 (传真照片)


第2版()
专栏:

贺龙元帅接见解放军四个会议代表
新华社一日讯 贺龙元帅今天下午接见了中共北京部队第三届党代表大会、全军报纸工作会议、工程兵四好五好代表会议、铁道兵四好五好代表会议的全体代表。
接见时在场的有:张宗逊上将、张爱萍上将、李天佑上将、陈士榘上将、廖汉生中将、刘志坚中将、崔田民中将、郑维山中将、张南生中将、王紫峰中将等。


第2版()
专栏:

西安到安康通班机
新华社西安一日电 连接陕南山区的西安到安康的定期班机,四月一日正式通航。这是陕西省从一九五八年起开辟的第三条地方空中航线。另外两条是西安到延安和西安到榆林。
西安到安康,原来有公路可通,但要翻山越岭,路程达三百七十多公里。现在通航之后,把地面上需要两天的汽车途程,缩短为一小时零几分钟。


第2版()
专栏:

庄则栋等在列车上为旅客服务
新华社南京一日电 在北京到上海的列车上,三月三十一日出现了一批年青的新“列车员”。他们活跃在各个车厢里,一会儿扫地、擦桌子,一会儿倒水泡茶,忙个不停。
旅客们很快就发现他们原来是我国的一些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认出身体健壮、干活最卖力气的是男子单打世界冠军庄则栋,帮助餐车服务员收饭盒的是世界男子双打冠军之一的王志良,送年老旅客下车的高个子是削球能手郭仲恭,还有韩玉珍、王健、李赫男、林慧卿、王家声、周兰荪、于贻泽、王雪坤等人。
这些优秀的乒乓球选手都是到南京准备参加将从四日开始举行的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其中有的是北京、河北和山西的选手,还有的是刚从苏联参加国际比赛回来的贵州、上海和黑龙江的选手。他们为了学习雷锋,上车以后,就提出要做件好事,决定每人为旅客服务一个小时。庄则栋等世界乒乓球名将们这种平易近人的行动,使旅客们很受感动。同车的合肥工业大学的一批学生联名写了一封表扬信,信中说:“就是他们,曾经为我们祖国争得过荣誉,现在又这样热情谦逊地为旅客服务。我国优秀乒乓球运动员们这种高尚的共产主义风格,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第2版()
专栏:

好竹出好笋 好种好收成
福建仙游县赖店公社山尾大队 陆财
我们种田人都说:好竹出好笋,好种好收成。种子是种田的一项重要事。解放前,我家自己没有土地,租来田种。当时常想,肥一样下,田一样种,要是有好种子,或者可以多收几斤粮食。可是,过去臭政府不管种田人的死活,看不起种田人,更不管种子。那时我一家生活真惨,一日三顿缺两顿,日夜烦恼,哪顾得及去选种?解放后,太好了,种田人光荣,有田种,有饭吃,安安稳稳,无挂无虑。心想,要是有好种子,农民多收成,也会更多地支援国家建设。这样,我就想培育好种子。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鼓励下,加上有干部的帮助,一九五二年,早稻“陆财号”培育成功了。自己种,增产了,队里种,增产了;别的地方换种去种,也都得到好收成。前几年,干部对我说:“陆财号”传到七个省,种了千万亩。我听了很高兴。党和政府真真是重视农业,重视种子培育推广工作,好种子才会到处传。
我们种田人常说:好花无百日红,好种无年年好。的确是这样,引来好种,头一两年收成好,以后没有再提纯复壮,就一年不如一年。农业技术干部叫它是“种性退化”。要避免好种退化,就要选种,好的留下来,坏的去掉,一定会年年好收成。我们生产队就是这样做,年年早稻都是播“陆财号”,季季好收成。去年是大旱年,一季平均每亩还收六百二十斤。我们的队长陆火元,副队长陆德秀,都很看重种子,同我们几个老农经常在一起商量选好种子的事,从头管到尾。每年早稻成熟时,我们就一齐下田去选,“两粒尾、三粒尾”的好穗,就选下来,“尖尾穗”,一穗也不要。有时怕在田里疏忽了,错选出坏穗来,“一粒老鼠屎,弄坏一锅汤”,所以田里选过以后,再一穗一穗地重选一次。
选种,像民兵放哨一样,眼睛要很亮,一个坏的也不给它溜进来。有人想省工,到田里不管好穗坏穗,出手就拉粒,这不是认真选种。我们要选认真的人去做选种工作。
除了认真选种,我们还注意繁殖。去年我们用两分地一本一本地种,收来的稻谷百分之百是纯种。七分地用“倒种春”稻种收的谷子纯度达到百分之九十九。另外,还建立种子田,去年种了六亩二,虽然遇着大干旱,长的还很好,出的穗整齐好看,想到过去没有选用良种的稻田,出穗有高有矮,有稀有密,对比一下,真是天差地别。我有一个侄子是解放军军官,回来探亲,看到种子田,一直说这片早稻真可爱。收时他去打谷,他说,没打多久,谷桶的谷粒就涨起来,挑都来不及。收完晒干一称,平均一亩一季收八百二十斤。我们留一部分,卖给国家八千二百斤,都是一级良种。
前两年,听说有些地方,“陆财号”退化了。我到本县的大济、枫亭、园庄几个公社,看来看去,退化的原因,主要是选种这个关口把守不严,没细致地选。
去年,福建省人民委员会发出指示,要我们各社队都建立种子田,年年要选种,种子要专人管理,队长要亲自负责。这些话说得很对,我完全拥护。政府替我们种田人想得实在周到。听党和政府的话,认真做好选种工作,一定会多收粮食。我们生产队听政府的话,“陆财号”严格地选,晚稻“汀秋五号”也认真选,甘薯、豌豆等等也都一样选择、培育好种。所以收成都比较好。
我的岁数大了,这几年只做点对比试验:试验“陆财号”与“南特号”杂交,希望能克服“陆财号”较易掉粒的缺点。目前还在继续试验。只要我活着一天,就一天也忘不了做好种子的事,我要尽我的力量,把“陆财号”继续研究下去!


第2版()
专栏:

福建农业科学院聘请陆财为正式研究员
据新华社福州一日电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最近聘请早稻良种“陆财号”选育者陆财为该院正式研究员。并按照规定拨给研究费用,让他进一步开展水稻良种研究工作。
现年六十八岁的老农陆财,家居仙游县赖店公社山尾大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深深体会到“好竹出好笋,好种好收成”的道理,年复一年地致力于研究培育水稻良种的工作,终于培育出一个优良的早稻新品种。经过山区、平原、沿海等不同地区试种,证明这个新品种具有产量高、谷壳薄、出米率高、抗病虫害力强、不易倒伏等优点,深受各地农民欢迎。一九五六年九月,这一优良的新品种被命名为“陆财号”。几年来,“陆财号”不仅在福建各地得到了推广,并被广东、江西、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省农民引种。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曾于一九六○年聘请陆财为特约研究员。几年来,陆财一直坚持进行水稻选留种等研究工作。


第2版()
专栏:

第十个春天
海南岛国营兴隆华侨农场青年突击队建队的第十个春天,记者到这里作了一次访问。
荒山上创奇迹
一到农场,人们就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在农场西北山区住着一户黎族农民,世代以来通过他家门口的都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但是,在一九五九年的一个清早,这一家黎族同胞在梦中突然被一阵奇怪的声音惊醒。开门一看,原来是一部吉普车停在门口。他们感到惊讶、疑惑,是什么人一夜之间从四公里外把公路修到这里来?青年突击队五年前创造的这个神话般的奇迹,至今在农场里仍然传为美谈。
十年来,从各地汇集到这里来的几百名归侨青年,把满腔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激情化为力量,使二万四千多亩荒山变成了肥美的热带作物园林。他们逢山开道,遇水搭桥,修筑了一百三十多公里的农场公路,还在渺无人烟的地方创立了九个居民点。在这些地方修建房子,开辟球场,栽上果树,挖下鱼塘,留给后来陆续到此安家落户的新归侨。
学习雷锋好榜样
《学习雷锋好榜样》是突击队员们最爱唱的歌曲之一,也成了他们日常的行动。
去年八月间,有一位姑娘到管理区的卫生所看病,碰上那里的场员正在义务劳动,大家干得热火朝天。她情不自禁地卷起袖子和人们一道干起来。人家见她身体不好,不给她工具,她就一块一块用手搬。事后人家问她姓名,她只说:“我是突击队员。”后来人家打电话给队长表扬她,查了好久,才知道是刚来队不久的莫秀萍。
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很多。记者曾经看到一位名叫傅枝南的队员,傍晚放工回来,搁下锄头就拿起扫把,从这个宿舍到那个宿舍,乃至周围环境都清扫一遍,然后才去洗澡。第一天记者以为他值班,第二天、第三天……,还是他在扫地。一打听,原来他很久以前便开始这样干了。他说:“我少休息一些,别人就可以多休息一些。”
欢乐有趣的工余生活
这些归侨青年热爱劳动,也热爱生活,同时还善于自己动手充实自己的生活。
在这里从黄昏到夜晚,按照时间顺序,突击队员的活动中心有三处:球场、溪畔、俱乐部。球场是他们自己开辟的,放工归来,许多人一看见球就忘了疲劳,球场上你争我夺,欢叫不绝。他们成立了男女球队,女队名冠全场,队员中近一半是万宁县女子篮球队的选手。
晚饭前后,溪畔聚拢的人逐渐增多。洗衣服的,游泳、嬉戏的,欢声笑语喧闹一片。下游的密林隐蔽处,还传来了姑娘们阵阵的歌声。
入夜,青年们又聚集到俱乐部里,听广播,读书看报,下棋,聊天,拉小提琴。宿舍内外,歌声笑声荡漾。
中国新闻社记者 符国柱


第2版()
专栏:

一批归侨知识青年到农场参加生产
据新华社讯 最近有一百二十多名归国华侨知识青年从北京到海南岛国营兴隆华侨农场参加农业生产。同时到这个农场的还有三十多名从汕头去的归侨知识青年。他们大部分是北京、汕头归国华侨学生中等补习学校的学生。
北京归侨知识青年在离开北京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同他们进行了亲切的谈话,勉励他们到农村后一边劳动一边学习,把文化知识跟农业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又红又专的好青年,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国际主义精神的好干部。
这批归侨知识青年到兴隆华侨农场后,得到了热情接待和妥善安排。农场为他们兴建了宿舍,准备好各种用具和生产工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