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学术研究

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特点
任继愈
一、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形态
从世界哲学史的发展看,唯物主义发展有三个形态,它们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一阶段。机械唯物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唯物主义,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二阶段。辩证唯物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武器,它是唯物主义发展的第三阶段。在历史发展各个阶段上,这三种不同的唯物主义形态,是由当时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经济制度、阶级斗争和科学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中国哲学史的发展,也同样经历了这三个阶段,也有这三种发展形态;只是在中国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哲学史的一般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还有它的特殊表现形式。
奴隶制和资本主义社会在欧洲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而封建制社会在中国发展得比较充分、比较典型。
当中国资本主义没有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外国侵略者就摧残了它的生机。因而资本主义没有成长起来,中国资产阶级也没有形成为强有力的领导阶级,革命的历史任务就落在无产阶级的肩上。因而资产阶级也没有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我国工人阶级有长期的革命传统,有反帝反封建的丰富经验,又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经验,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在我国有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体系。
本文只讲中国哲学史中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这一阶段的唯物主义的特点。
二、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中国哲学史有丰富的唯物主义传统。特别是由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得比较完全而典型,它的朴素唯物主义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发展也比较完全而典型。如果与欧洲封建社会时期朴素唯物主义相比较,这一特点就更加看得分明。在欧洲中世纪,一切学术都沦为神学的奴婢,唯物主义哲学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体系。唯鬼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只是在教会经验哲学内部展开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唯名论还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框子,西欧朴素唯物主义没有超出过古代希腊原子论的水平。
一般说来,朴素唯物主义最初是在和上帝创造世界万物的原始宗教迷信思想斗争中成长起来的。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者认为,世界万物的构成不是由于什么上帝的力量,而是由于自然界中某些自然存在的物质元素,如五行说(水、火、木、金、土)或水为万物之源(如《管子·水地篇》)。古代希腊的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由水或气、或火、或无限、或土、水、火、气构成的。恩格斯曾指出:
这种唯物主义,“它在它自己发展的最初阶段便十分
自然地把自然现象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看作自明的东西,并
且就在某个一定的有形体的东西中,在一个特殊的东西中
去寻找这个统一,如塔利斯在水里去寻找一样。”(《自然辩
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六年版,第一五一页)古代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为了把自然的多样性的统一看作自明的东西,并在自然界中寻找某种特殊的物质元素以说明万物的起源,这是中外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所共同走的道路,即使有这些共同之处,中国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也还有它的特点。比如五行中有“金”,就值得注意。木、水、火、土都是自然物,不必由人们加工制造,而“金”,在中国古代商周时代具体指的是铜和锡。自然状态的“金”是矿石,要经过加工、冶炼才能成为“金”,才可以就范、成器。而“金”又确实是自然界的元素,而不同于一般的人造的成品。这说明我国古代的唯物主义充分利用了当时的科学成就,生产知识,把当时农牧业、手工业生产技术知识加以概括,用在哲学上。这是古代人们对五种物质进行深入观察,通过实践,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才有了深入的认识。
这种形式的朴素唯物主义,中外的共同特点是在自然界中选取一种或几种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万物的成因。这是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在我国哲学史上约为西周初到春秋老子以前。这一种形式的唯物主义以元素说明世界的起源,现在称之为“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用某些特殊物质元素说明万物的起因,是唯物主义的道路。但是,这种理论还有它的困难,特别是在说明和它的性质相反的东西时。比如主张水为万物之源的,如何说火也是由水中产生的;主张火为万物之源的,如何说明水是从火中产生的,等等。虽然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是那些解释看来总觉得有些勉强。
三、精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式是原子论。原子论认为,世界万物不是某一种特殊的元素,而是由无数的微小的、不同形状的、不同重量的原子构成的。印度古代唯物主义也有类似的说法,它认为构成世界万物的是一些无限的小的微粒叫做“极微”。原子论和极微说,就不同于第一阶段的元素论。元素还可以用肉眼看到,用身体感触。如水、火、木、金、土都可感触,风或空气虽不可见,但可感到它的流动。而原子和极微则不可直接感触。
中国古代与原子论相当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是老子的“道”和宋?、尹文的“精气”说。老子的道①和宋尹的“精气”都是原始的混沌的物质,是用肉眼看不到、身体也直接感触不到的。用道或精气说明万物的起源,就避免了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所遇到的困难。元素论,不论哪一派,其缺点是用部分说明全体,用具体的一种元素来解释整个物质世界。它的概括性和抽象思维的水平还比较低。而“道”和“精气”说,一方面继承了前一时期唯物主义传统,指出世界万物有它的统一的物质根源,同时也避免了前一阶段的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困难。用它说明世界的统一性更方便了,也更合理了。根据上面的理由,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和宋尹的“精气”说,和希腊古代的原子论、印度古代的极微说,都是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较高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朴素唯物主义,现在称之为“精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哲学史上的老子、宋?、尹文、荀子、韩非的朴素唯物主义,都属于这一形式。这种唯物主义主要以上帝创造世界的迷信思想为批判的对象,同时比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能更好地说明身体和精神的关系,生命的起源,人类才能的差别,事物发展的规律性等比较复杂的现象。老子认为世界上事物的变化之所以有规律,就在于它符合“道”的规律。宋尹用精气说明万物的构成,人的聪明差异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决定于是否得到了精气和所得精气的多少。万物品类的高下,性质的差别,也是由于所得的精气的不同的结果。它论证的范围、涉及的问题,都比前一时期的元素说仅仅涉及万物构成的问题,要广泛得多。所以说,它是元素论的提高和发展。
四、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秦汉以后,中国发展成了大一统的封建专制国家。统治者要为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寻找理论根据。董仲舒是汉朝官方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为了使神学与哲学相结合,为王权神授制造借口,他建立了他的目的论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他宣称,天或上帝虽然不就像人那样,有眼有手、有意志,能发号施令,但是通过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可以体会到上帝是有意志的。董仲舒认为整个自然界就是为了体现上帝的意志而存在的。天有阴晴、有雷电,这说明上帝有喜怒,有好恶。天在上、地在下,他认为天地的秩序正说明社会上的君臣上下的统属关系是不可违抗的。如此等等。
与这种思想针锋相对,汉代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提出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学说。王充认为,世界万物的发生是由于元气自然运动的结果。天地不是有意识地产生人和万物,正如父母不是有意识地产生子女一样。万物的产生都出于自然,没有目的。王充还以大量科学论据驳斥了神学目的论荒诞不经的说法。他用元气自然论把神学目的论驳得体无完肤。
唯心主义的目的论遭到打击,不得不改变它的花样。魏晋的王弼等人为了维护门阀士族的利益,为了反对唯物主义,提出了唯心主义的本体论。他们不敢正面论证世界不存在,更不敢公开主张天能赏罚的目的论,因而提出新的问题,即体用、本末的问题。他们说,具体的事物虽说是存在的,但是在具体存在的事物之后、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根本的本体存在着,这个本体虽然看不见,但它是一切看得见的东西赖以存在的基础,而万物则不外是这个精神性的本体的体现。这个精神性的本体,王弼叫做“无”或叫做“本”。王弼这些人表面上冲淡了神学的痕迹,实际上是用本体代替了神学的上帝。他认为本(与末相对待)、无(与有相对待)、道(与器相对待)是第一性的。而具体的事物、现象是第二性的,是由精神性的本体派生的。这样的本体,实际上不过是改装了的“上帝”。
唯心主义本体论避开了粗糙的宗教形式,开始以精致的哲学形式出现。到了宋代,二程、朱熹等人在魏晋以来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理”、“太极”作为世界万物的根源。这都是唯心主义本体论的继续。
从魏晋到唐末,唯物主义仍然处在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阶段。唯心主义改换了形式,由神学目的论改为唯心主义本体论,而唯物主义哲学由于各方面的准备条件不具备,还停留在元气自然论的阶段。这样,相形之下,唯物主义处于相对的劣势。从哲学史上看,从魏晋到隋唐几百年间,唯心主义比较猖狂,也出了不少的唯心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唯物主义阵营显得单薄,处于低潮。②南北朝的范缜是一位卓越的唯物主义者和战斗的无神论者,他唯物主义地解答了哲学上争论的形神关系问题,但没有回答当时唯心主义的全部哲学问题的挑战。他讲到世界的构成等问题时,根据的还是王充以来的元气自然论③。唐代的柳宗元、刘禹锡在有些哲学问题上有些新见解,但是他们还不敢面向当前影响最大的佛教神学进行冲击。唯物主义的这种被动局面,直到北宋张载、明代王夫之时才得到根本扭转。张载、王夫之等人建立了“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经过以前唯物主义者思想资料的积累,以及他们的不断努力,中国朴素唯物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元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直到鸦片战争以后,才为外国输入的机械唯物主义所代替。
五、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
针对唯心主义本体论提出的诘难,宋以后的唯物主义理学家,如张载、王安石、王夫之、戴震等人,不断地努力,终于建立、并完成了元气本体论的唯物主义。
现在试以王夫之为例,说明元气本体论是如何有力地驳斥了唯心主义本体论的。王夫之集中力量反击那些宣扬有所谓超越于万物之上的本体(道)的唯心主义观点。他说:
“道者物所众著而共由者也。物之所著,惟其有可见
之实也。物之所由,惟其有可循之恒也。……故盈两间(天
地)皆道也,可见者其象也,可循者其形也。出乎象,入
乎形;出乎形,入乎象。两间皆形象,则两间皆阴阳也。两
间皆阴阳,两间皆道。”(《周易外传》卷五)这是说,道并不能脱离有形有象的具体事物而超然存在。王夫之还指出,道不能先于万物而存在④:
“道者,天地精粹之用,与天地并行,而未有先后者也。
使先天地以生,则有有道而无天地之日矣。彼(道)何寓
哉?”(《周易外传》卷一)王夫之对于道放在第一位,器放在第二位的唯心主义本体论的观点,给以有力的驳斥。他说:
“天下惟器而已矣。道者器之道,器者不可谓之道之器
也。……苟有其器矣,岂患无道哉?”(《周易外传》卷五)这是说,器是第一性的存在,道从属于器,只能说道是器之道,不能颠倒过来说器是道之器。王夫之在这个问题上,坚持了唯物主义原则。
中国哲学史的朴素唯物主义发展到元气本体论,才给唯心主义本体论以全面的反击,并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以后的唯心主义没有提出什么新的花样,在理论上无法与唯物主义抗衡。
西方哲学史的朴素唯物主义只有两个发展阶段,即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与原子论的朴素唯物主义。这两个阶段都是在西方奴隶制社会时期发展完成的。与中国的元素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精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形成的阶段大致相当或接近。
欧洲中世纪的神学和教会的力量过于强大,专制和迷信的落后力量扼杀了唯物主义正常发展的生机。因而欧洲中世纪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幼苗只能在神学的巨大岩石镇压下,扭曲地萌发着,产生了宗教外衣下的唯名论。它的理论水平没有超出古希腊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中国的封建社会有它不同于西欧中世纪的历史条件。阶级斗争的激烈,特别是农民起义的规模之大、次数之多,为世界历史所仅见。中国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和自由买卖,也相对地使人身依附的关系较西方中世纪为松弛。表现在意识形态方面,封建宗教神权的横暴、专制,也相对地有所削弱。因此,唯物主义的发展也相应地有它的特点。在精气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之后,又出现了元气自然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和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使朴素唯物主义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达到了更高阶段。
我们说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是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更高阶段,有以下的涵义:
第一,原素论和原子论的唯物主义主要在于说明世界构成的问题,它反击的对象是上帝创造世界说。而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涉及的内容则不止解决上帝创造世界这一方面的问题。
第二,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比较深入地从理论上驳斥了唯心主义本体论,对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如体用、道器、理气、以及心性、道德方面,都尽力做出唯物的答案。
第三,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把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结合得比较紧密,唯物体系比较完整。而原素论和原子论以前的朴素唯物主义在这几个方面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它的唯物主义体系比较松散。
第四,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对当时各种唯心主义(包括影响较大的佛教的唯心主义烦琐哲学)都给以系统的驳斥,较好地执行了作为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战斗任务。
由于以上这四种理由,我们说它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同时也必须指出,它毕竟还是朴素唯物主义,在整个唯物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还只能算是低级形态的。它低于机械唯物主义,更不能与辩证唯物主义相比。因为:
第一,它具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一般特征,它没有摆脱感性直观的臆测的性质。比如说,“元气”这个东西就不具备近代科学可以证实的基础。
第二,它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这些辩证思想是自发的,是与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它还没有达到具有近代科学机械分析的形而上学的阶段。有人说王夫之的唯物主义比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还高明,这是从表面的某些假象上来说的。其实,它所以不具有形而上学性(或者说它的形而上学性较少),并不是由于它超过了费尔巴哈的阶段,而是由于当时的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各个方面还没有达到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水平。
第三,元气本体论的朴素唯物主义当它反对唯心主义本体论时,起了积极作用。但“本体”这一概念本身,就包涵着唯心主义的漏洞。在近代科学产生以前,讲万物的“本体”,它指的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阶级斗争等所有方面的最后依据。从它的哲学体系上不得不承认社会、文化、道德以及全部上层建筑都以元气为“本体”。结果,必然使它离开了社会存在去说
明社会意识,把自然界的物质根源(元气)看做社会意识的根
据,必然离开了唯物主义轨道陷于唯心主义。如果把唯物主义
的原则贯彻到底,那末只有把社会存在作为社会意识的根据,才
不致背离唯物主义路线。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所有的古代的唯
物主义者都失足了。由于他们坚信有一个元气作为万物的本
体,他们必然把一切现象(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归结为元气的本体。这样的本体尽管与唯心主义的精神性的本体有区
别,但也还是无法用科学证实。这种唯物主义不能把唯物主义原则贯彻到底(特别是在社会历史领域)。
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不讲本体论,不承认一个现象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依据的“本体”,而只是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性。
这就从根本上免于跌进过去所有唯物主义哲学失足的泥淖。
从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四个阶段,我们可看到我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达到了当时世界朴素唯物主义的高度水平,正如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曾发展到封建社会的世界高度水平一样。
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不同发展阶段,可以更清楚地识别中国哲学史发展的阶段,可以避免过去前人讲中国哲学史,把几千年的唯物主义哲学家讲成面目笼统,面目模糊的缺点。
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不同阶段,可以看出后一时期的唯物主义是如何在与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斗争中,克服了缺点,壮大了自己,得到了提高。
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可以进一步认识朴素唯物主义毕竟是朴素唯物主义,它不能超过经过近代科学武装的机械唯物主义的水平。如果不承认这一点,就会离开了历史主义原则,陷于错误。
从中国朴素唯物主义的发展,更加深了对经典作家所划分唯物主义三个基本形态的认识。唯物主义发展的三个形态,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唯物主义只能是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是最高形态的唯物主义,它是现代科学,现代工业,现代工人运动下,总结了过去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产物。我们认识到唯物主义的各种形态不是随便什么时代,随便什么阶级都可以互相采用的,这样就使我们哲学史工作者既避免了把古人现代化的错误,又避免了歪曲古人的错误。
①关于老子的哲学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目前学术界
还有争论。我认为老子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
②何以如此,需要另作说明,这里只举出这一历史现象。
③《神灭论》最后一段中说:“陶甄禀于自然,森罗均于独化。
忽焉自有,怳尔而无”。
④王夫之这里指名反对的是《老子》的道“先天地生”,而实际
所指的是那些唯心主义本体论的哲学体系。见拙著《唯物主义
的王夫之为什么反对唯物主义的老子?》,载《光明日报》一
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一日《哲学》专刊。


第5版()
专栏:

从创造发明看人造物和观念的关系
齐振海
关于《桌子的哲学》问题的讨论正在进行。我想从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选出一些创造发明,介绍一下发明它们的经过,并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有不少人造物是在实践活动的盲目成分中产生的。这种情况就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不能完全避免。
人造染料是在十九世纪中叶发明的。在发明人造染料以前,人们染衣物只能采用天然染料。第一种人造苯胺染料——苯胺紫,是培琴发明的①。培琴原来从事于制药的研究。当一八五六年试制金鸡纳霜(奎宁)时,他将苯胺与重铬酸钾及硫酸相化合,得到了一种黑色浓膏。加醇后,这种浓膏就成为一种极美丽的紫色溶液。它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造苯胺染料——苯胺紫。对于制造它的培琴来说,他事先是有目的、有设想的;但是,他的目的、设想是为了制造金鸡纳霜,而不是为了制造人造染料——苯胺紫。
在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类似的情况不只是苯胺紫一种。自从一八二四年味勒无意中、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无机物中,用普通的化学方法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以来,现在化学家已经知道了将近一百万种有机物,其中多数是人工合成的。在这些人工合成的有机物中,并不都是按照预定的目的制造出来的。这种情况特别是在有机化学发展的初期,并不是很个别的。
虽然如此,如果认为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一切创造发明,都是“先由不自觉地生产出来,而后才过渡到自觉地生产出来的”,都是“首先在实践活动的盲目成分中产生出来的”,那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二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特别是当人们刚刚进入一个新的科学技术领域的时候,一种创造发明、一件新东西,往往是经过了反复试验,最后才创造出来的。因为新的科学技术领域中的一些规律尚未被人们认识和掌握,人们在创造一种新东西之前提出的设想、设计往往不切合实际。就以制造火车的过程来说吧,一七五八年瓦特曾试制过一辆火车的模型,但遇到了很大困难,没有继续进行。一七六九年法国人库诺制成了一辆火车,它的速度很慢。经过不断改进,每小时速度才达到四哩。一七七零年斯敏顿和勒德各制造了一辆火车,但它们只能供试验之用。直到一八○一年,特勒微提克才制成了一辆实际应用的火车。这辆火车可容七、八人,在普通道路上行驶。此后,又有数人各自制造了形式、构造不完全相同的火车。其中对过去火车做了许多改进,基本上制成大量载人、拉物的火车的是斯蒂芬孙。其实,第一辆火车并不是他首先创造的②。从火车的发明过程可以看到:不仅每一个试制火车的人,经过反复的多次试验,而且从瓦特开始试制火车到制成第一辆火车,也是经过了许多人、几十年的努力,才获得成功的。试制火车的整个过程,是试验、失败、再试验的过程。我们怎么能够简单地说,在制造第一辆火车的实践活动之前,人的头脑中已经有了第一辆火车的观念呢?
人们试制缝纫机的过程,也生动地反映了发明、创造一件新东西的复杂性。最初,一些人曾机械地模仿人的手指的动作,设计和制造缝纫机,结果都失败了。一七五五年魏森特尔发明了两端尖锐针,才奠定了制造缝纫机的基础;而实用的缝纫机,直到一八三○年才由提孟尼制成③。我们当然不能说,最初人们机械地模仿手指的动作设计的缝纫机,就是后来制成的缝纫机的观念。三
在近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人在创造某种东西之前,提出的设想、设计,经过实践检验,被证明它和实际情况大体符合。例如,今天在塑料工业或人造染料工业中,人在合成一种新型的塑料或染料之前,能够预测到它的化学结构、性能等等。
但是,人创造某种东西之前提出的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人看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些东西,得到了启发就产生的呢?不是这样,或者说主要不是这样。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分析、思考才形成的。一般说来,这种情况是在某一科学技术领域中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以后出现的。当人们还没有掌握新的科学技术的一些规律的时候,人们是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创造某种东西之前提出的设想、设计,还要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修正、补充。
当然,我们也不否认,自然界中的一些东西,也会给人一些启发,有助于人在创造某种东西之前形成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虽然我们不能说,看见了天上的飞鸟,就产生了关于飞机的科学的设想、设计,因为制造飞机的科学的设想、设计主要是在实践(包括制造飞机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天上的飞鸟也给了人一定的启示,甚至今天有人还企图模拟飞鸟的翅膀,制造两翼能活动的飞机哩!关于人造丝的科学设想、科学设计,是人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但也不能否认,蜘蛛之类动物的吐丝“织”网,也给了人重要的启示。试制人造丝的科学家卜翁,曾用大量的蜘蛛胶液抽成丝,制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副人造丝的手套,现在还陈列在巴黎国家研究院里。④
问题不是否认自然界中的一些东西,也会给人一些启发,而是承认不承认这种启示,只有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只有和人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经过分析、思考的作用,才可能形成关于创造物的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
应当指出:人第一次创造某种东西,和已经作成了某种东西之后,再来复制它或对它作部分修改、补充的情况是不同的。例如,人民大会堂是我国工人、工程师在党的领导下的一个巨大的创造。但是,这种创造是在人类已经积累了大量建筑房屋的经验的基础上的创造,它和人创造第一座房子的情况是不同的。先有人民大会堂的设计,后有人民大会堂,既不能证明,人类历史上第一座房子,一定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建筑起来的;也不能证明,人在建筑第一座房子之前,先有它的观念。
我们说人造物的观念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这是不是贬低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呢?不是的。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不仅表现在创造某种东西之前,可能提出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而且也表现在创造某种东西的实践活动中,能够从现象中看到本质,从偶然中看到必然,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改正错误的认识,发展正确的认识,形成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达到预想的目的。只有既看到前者,又看到后者,才可能在人造物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又变物质的历史,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历史。一切人造物的观念,都来源于实践活动。如果看不到观念对实践活动的依赖关系,认为人看见了自然界中的一些东西,受到启发,就产生了人造物的观念,或者认为一切人造物的观念,都是在创造它的实践活动之前存在,那末,必然会得出认识不是来自实践的错误结论。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承认,人在创造某种东西之前,有可能提出科学的或比较科学的设想、设计,预测到人造物的大致样式、性能等等。否认这一点,也是错误的。
①②③参看徐守桢著:《现代科学发明史》,商务印
书馆一九三○年出版。
④参看方柏容著:《化学纤维小史》,载《科学画
报》一九六四年第一期。


第5版()
专栏:

有没有用蒸汽机作发动机的飞机
周盛
郭宏达同志在《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人民日报一九六四年三月二十六日第七版)一文中,希望讨论的文章具有更严格的科学性,这种意见是好的。但是他说,“世界上并没有用蒸汽机作为发动机的飞机的”,“蒸汽机与飞机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这种说法却不合乎历史事实。
现代飞机当然是没有用蒸汽机作为原动力的。而在航空发展的初期,确曾有人试图用蒸汽机作为飞机的发动机。
例如,俄国莫查伊斯基曾在一八八二年,进行了载人飞行的试验。他的飞机就是用蒸汽机作为原动力的。英国马克沁(一八九四年)和法国克毕豪·安杰尔(一八九七年),也都曾制成了用蒸汽机作为发动机的飞机。但是,马克沁的飞机因过重而未能升空。克毕豪·安杰尔的飞机虽曾升入天空,但在降落时坠毁。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汉字停滞在表意阶段的原因
文字演变的三个阶段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汉字是表意文字阶段的文字体系。为什么汉字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而没有发展成为拼音文字呢?施效人在《文字改革》四月号上发表《试论汉字长期停滞在表意阶段的原因》一文,对这个问题从六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汉语语音结构与一字一音原则。作者认为,汉语的音节结构比较简单,单音的词素占优势,汉字一字一音的原则就是这一情况的反映。而单音词素都是构词的意义单位,构词能力很强,现代汉语里虽然双音词占优势,但是绝大多数都是由单音词素构成的合成词。大多数汉字代表了词素,这样就奠定了汉字一字一音的原则。汉字的原则是音节的,而不是词的,要是一种语言的音节结构非常复杂,并且复音的单纯词又占优势,那么像汉字这样单音的原则就较难适应了。
二、汉字与词的形态变化。作者认为,汉语语法手段主要是依靠较为固定的词序和虚词的运用来表达的,因此,单音节的汉字就可以长期地勉强使用下去。如果在形态变化较复杂的语言里,汉字就比较难于适应。
三、汉语的多方言现象与汉字的超方言性质。作者认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产生了汉语的多方言现象,而超方言性质的汉字在这个条件下就能长期使用下去。
四、言文分家与表意字。作者认为,文字与口语长期分家,文言文始终占据正统的地位,这与表意字停滞不前是个互为因果共存的现象。秦汉以后的文人写的是一套死语,说的又是另一套话语,而文言文只求目治,不用耳朵,表意的汉字更助长了这一倾向。这样,语言与文章分了家,就不可能再向拼音方向发展了,因为拼音只能写下人们听得懂的活的语言,不能用来书写人们听不懂的死的语言。
五、形声字与活口语。作者认为,语言的音节数总是有限度的,但是词汇却不断地发展,这样就会在口语中出现大量复音词,否则就会有不少单音节同音词出现,造成语言的混乱。但是,形声字有了义符为标识,可以目治,就不怕同音词了,口语向复音词发展,书面语向形声字发展。形声字弥补了同音假借的混乱,同时也限制假借的任意滥用;也就缓化了拼音化的过程。
六、社会条件。作者认为,汉字虽然也是全民的交际工具,但是在旧中国,汉字掌握在少数有闲阶级的手里。群众手头字和俗体字,是不被承认的。同时,封建大帝国的闭关自守,又使古人意识不到汉字改革的需要。我们祖先虽然早先发明了反切的原理,在与印度文化接触过程中,由于翻译梵文的需要,还创造了一些反切式的汉字,但是这类字仅是凤毛麟角,没有动摇过传统的六书原则。一直到清末以后,才意识到文字改革的问题。
作者认为,汉字长期停留在表意阶段,既有语言文字方面的内在原因,也有社会条件的外在原因。但无论是内因外因,都只能起延缓作用,而不能阻止汉字必然向拼音化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