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13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严字当头
——访生产出色工作出色的兰州炼油厂
本报记者 王青 郭汾祥
编者按:兰州炼油厂是一个生产出色、工作出色的现代化大型企业,在去年被评为全国五个先进企业之一。这个工厂的职工,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政治挂帅、思想先行,树立了一套严肃、认真、负责的作风。他们严肃地对待国家的任务,对自己提出严格的要求,经过严谨的调查研究,解决工作、生产中的各种问题,制定严密科学的规章制度,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这样就把一个大型企业办好了。他们的经验值得所有工矿企业参考。
出色的成绩获得应有的荣誉。兰州炼油厂,工作出色,生产出色,在一九六三年召开的全国工业交通企业经济工作座谈会上,被评为五个先进单位之一。
兰州炼油厂的成绩是些什么?而主要的,又是什么使它获得了这出色的成绩?为了寻求答案,我们来到了兰州炼油厂。
对外行人来说,访问这样的现代化大型企业,是困难重重的。主要生产都通过仪表操纵,油品从大大小小的管道中经过,不见行踪。至于那些符号、表格、统计材料等等,只有熟悉它的人才能懂得其中的含义,判断它的确切价值。……可是,我们在访问。我们访问工人、干部、技术人员。我们探索,体察。渐渐地,我们似乎感觉到,这里有一种什么东西,像一股巨流,在人们身上回荡,在各个角落回荡。它挟带着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奔腾上下,散布影响。这是什么?终于,我们找到了它,同时找到了所要寻求的主要答案。
这是“严”。
严——严格,严肃,严密……。这是一种思想,一种作风,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
严,这是我们的事业的需要,是现代化生产本身提出的需要。今天需要,明天更需要。
严,提高了群众的觉悟水平,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建立了合理的管理制度,产生了出色的经济效果。精神变物质,严,产生了巨大的物质力量。
严是为了多快好省,严和革命干劲结合的结果,正是多快好省。
在兰州炼油厂,严,逐渐地形成了主流。严与不严之间有过斗争,最后总是以严的统一而告终。严与不严的斗争今后仍然可能发生,而仍将会以严的统一而告终,在更高的标准上达到统一而告终。
就这样,我们怀着喜悦,记录下了见闻的种种。
严肃地对待国家的任务
先说一些数字。
兰州炼油厂于一九五九年正式投入生产。从那时起,年年完成国家产品产量计划。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这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如以一九五九年为一百,一九六三年增长到一百五十五;其中润滑油的产量,一九六三年比一九五九年增长二点七倍。产品品种,一九六三年比原设计增加了四倍半。一九六一年以来,主要产品质量全部合格。劳动生产率,一九五九年按一百计算,一九六三年达到一百五十六。生产年年有盈余,成本逐年下降。一九六三年比一九五九年成本费降低百分之十四点二八。这个厂五年来为国家提供的积累,比国家在这个厂的投资总额还多一亿三千万元。
枯燥的数字,揭示了一幅灿烂的生产图景。每一个数字,都饱含着兰州炼油厂职工的勤劳和智慧,灌注着职工们严格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的严肃精神。在这里,“严”所表示的,还不仅是在一般意义上完成国家提出的任务,一般地达到那种说得过去的要求,而是在更高的尺度上,有一个更高的境地。
一九六二年,兰州炼油厂遇到了一个困难。困难起因于原油的变化。原油来源变了,运输成本高了,发生了大量亏损的威胁。
当时,厂内出现了两种意见:一是要求国家降低原油价格或是提高成品出厂价格;一是主张通过发动群众,努力增产节约,千方百计为国家增加积累。按照前一种意见行事,完成任务是轻松的。而实行后一种办法,则需要克服种种困难。
两种意见鲜明地反映着两种不同的态度——严肃地对待国家任务、严格地要求自己的态度,和那种恰恰相反的态度。
尖锐地对立,没有调和的余地。在会议上,在会后的交谈中,两种主张经过了初步的斗争,严,获得了初步的胜利。这年年初,全厂挖掘潜力,经过计算,由全年大约亏损三千多万元,下降到可能亏损二千六百多万元。情况上报以后,批准了可能亏损的数字。
按照常情,既然亏损得到批准,不超过这个限度,或是少亏损一些,是完全可以心安理得的了。然而,严与不严两种态度之间,这时有着更深刻的斗争:是“安分”地执行亏损计划,还是尽可能地减少亏损,以至获得盈余?当时厂党委举行的一次会议上,一位负责人的一句话表达了后一种人的心情:国家交给我们一个工厂,我们决不应该再让国家补贴。一番说服、一番斗争,一番斗争、一番说服,思想认识终于达到了统一。
于是,他们理直气壮,反反复复,向全厂职工说明了扭转亏损局面对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并且把一切经济活动都纳入了这一中心。职工们立即行动起来,发扬革命精神,鼓足革命干劲。他们分析不同原油的成分,寻求适宜的炼油方法,在生产上采取了许多措施。一系列的努力产生了可喜的结果,年终算总账,全年不仅没有亏损,反而上缴国家利润四百七十五万元。
按照同样严格的标准,同样对待国家任务的严肃态度,几年来,兰州炼油厂克服了许多困难,为国家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个厂是一九五六年开始动工兴建的。按说,如期完工也就算不错了。可是,当时的建设者,现在这个厂的一些领导人和职工,他们考虑到国家对石油产品的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在保证工程质量优等的条件下,提前十五个月投入了生产。按说,生产达到设计指标也可以说得过去了。可是,兰州炼油厂所追求的不止于此,它在许多方面都突破了设计指标,而在品种方面更为显著。……
兰州炼油厂日益强调产品的“内在美”。“内在美”,这是关于产品高质量的另一种说法。对待产品质量,兰州炼油厂也采取了非常严肃的态度。
一九六三年五月间,某一个单位派人到兰州买一批机油。调来装运这种机油的车辆是重油车。按照规定,这种油应当用轻油车装运,否则油的质量会发生变化。某单位的采购人员急于要求发货,而兰州炼油厂的人们却一再拒绝,于是发生了下面的一场对话:
某:快给我们装车吧!
兰:不换车不行啊,重油车是会影响油的质量的。
某:回去我负责交代,发生质量问题,与你们厂无关。
兰:我们不同意这样做。
某:我可以写字据,保证不跟你们扯皮!
兰:这样做不好,还是换换车吧!
结果,调换了轻油车并且经过检验合格以后,这批机油才装车运走。
这类事情,包括运输工具不当,或是某种油品调制得还不够理想,而采购人员急于要求交货的事情,在最初的一两年间常有发生;近两三年,因为国家的要求愈益严格,许多用油单位已经熟悉了兰州炼油厂的“脾气”,这类事情是较少发生了。每遇到这类情况,兰州炼油厂总是婉言拒绝的。恳求通融,提出保证,都无济于事。可能有人会想,遇到这类情况,既然对方心甘情愿,自己又不担负责任,稍稍放松一点,给人以方便,似乎也可以说得过去。然而兰州炼油厂的人们却是另一种想法。他们充分意识到,每一个用油单位,每一部使用本厂油品的车辆或机器,都是在执行着国家的任务。由于油品质量稍差,而使车辆或机器发生故障或增加磨损,都会给国家带来损失。本厂责任事小,国家损失事大。正因为这样,兰州炼油厂无论在生产过程中,无论产品出厂的时候,都力求质量尽善尽美。
对待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一般地说,有一个统一的要求标准,这就是:完成。然而这是一个最低的要求标准。出色地完成党和国家交付的任务,却是一个没有极限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能够走出多远,踏遍哪些角落,决定于责任感的大小,自觉性的高低。对一个企业整体来说是如此,对每一个岗位上的个人来说也是如此。
在兰州炼油厂,我们也看到了许许多多这样的个人。
这中间,有被人称为“王独霸”的刀具保管员王文玉。他因为要给国家节约财富,设法利用旧的刀头,一度引起少数工人的责难。然而党组织支持他,多数工人支持他;以后,责难他的人更强烈地支持他。
这中间,有因为管事太多,被人亲昵地称为“汪主任”的回收工汪玉泉。他的主人翁的态度,受到人们的普遍尊敬。
“王独霸”、“汪主任”,这类把国家利益如此看重,用高标准执行任务的普通职工,在兰州炼油厂党委宣传部编印的“新人新事”上,可以摘录下一长串名字。在这个企业里,出现这样众多的“新人”不是偶然的,这里有着弥漫上下适宜“新人”成长的气氛。兰州炼油厂建厂以来,不论在顺利情况下,不论在困难情况下,始终出色地完成国家交付的任务,也不是偶然的,它不仅因为有一个比较坚强的领导核心,更因为有着雄厚的群众基础,有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充满革命干劲的职工队伍。
严肃的调查研究精神
从实际出发,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了解实际情况,调查研究是唯一正确的途径。
然而事情往往是复杂的。做调查,就需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探寻事物的本质,掌握它的规律。在兰州炼油厂,我们看到了这种精神。
兰州炼油厂有一个车间,有一度使用的某种溶剂消耗得多了。原因在哪里?车间召集职工座谈研究。有人提出,污水带走了一些溶剂;有人指出,成品油中溶剂含量可能高了;有人揭发少数人用溶剂洗手洗工具,浪费了;有人认为,设备检修时没有把溶剂清理干净,也是消耗多的重要原因。……人们从七八个方面追踪着溶剂的去路。
座谈会是进行调查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几次座谈会反映了溶剂消耗的一些事实,从这些方面逐项改进,确也能够减少溶剂的消耗,调查也可以告一段落。然而不!厂部决定成立专门调查组,要详细查明这些漏洞分别耗损了多少溶剂,查明主要漏洞究竟在哪里?
调查组包括了厂部和车间的一些技术人员。他们开始了逐项周详的调查。每一项调查都要求得到尽可能精确的数据。过去一直没有被人注意的一个漏洞——“安全气”(二氧化碳和氮气)排出时带走了多少溶剂,这次被调查组发现了。按规定,混入设备中的氧气的含量,不得超过百分之五。超过这个限度,就要随时补充安全气,把氧气排出,以保证生产的安全。溶剂在设备中受热蒸发,安全气中含有溶剂的成分;排出安全气的同时,也会排出一些溶剂,这是难免的,是操作规程所允许的,也是人们用眼睛看不到的。平时,人们嗅到溶剂的气味,只是作为一种正常的现象而没有引起注意。因此,在车间举行的座谈会上,并没有人指出这方面的漏洞。调查组却详细研究了安全气排出的情况,经过科学分析计算,最后证实,这个岗位上的操作人员,因为过分地担心生产的安全,平时过多地补充了安全气。结果,安全气带走的溶剂,超过了全车间溶剂消耗量的一半。
真相大白,于是人们一一堵塞漏洞。溶剂消耗立即大大下降。从此,这个车间的溶剂耗量,一直低于国家规定的指标。
一九六二年以来,兰州炼油厂开始炼制几种原油。每一种原油都有不同的特点。开始,他们分析了这些原油的不同特点,把几种原油单独炼制,有的又混合炼制。慢慢地,他们发现,有的原油,某种油品的收率高,质地也好;有的原油,收率虽低,质地却有特色。有两种原油混炼,既能提高收率,又能生产质地较好的产品。……这一年,兰州炼油厂的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初步认识了原油的性格,摸索到较好的炼制方法。他们根据原油的不同特点,经济合理地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生产了国家需要的大量油品。这一年,兰州炼油厂由可能亏损变为有盈余,主要就是按照原油内在规律行事的结果。
然而,这绝不是已经掌握了这几种原油的全部奥秘。调查研究,掌握事物规律,一帆风顺者一,迂回曲折者九。一九六三年一月间,天寒地冻,有两种原油卸车时发生了困难。用蒸气融化原油,固然解决了卸车的难题,但是原油中的水分增加了。每批原油进厂以后,首先要脱水、脱盐。而增加了过多的水分,就难以脱得干净。怎么办?人们试验着把另一种原油加进去,果然奏效。这在当时成为唯一的办法。但是谁也没有料到,这种原油本身的优点却在混杂之中被掩盖起来,在炼制过程中难以显现。生产上的良策却导致了经济上的损失!月底结算,出现了亏损。上上下下大吃一惊,随即停止了这种做法。而进入二月,天气转暖,原油卸车问题也自行解决了。
一次教训并没有吓倒兰州炼油厂的人们。顽强的对象要用更顽强的斗争来对待。革命干劲正是用来征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的。当时,原油确还迟迟不愿洞开它的大门。有一种原油的残渣油,长期以来脱蜡时过滤很慢,影响处理量。车间和这个厂的研究所,一直都在探寻解决的办法。终于,车间提出用某两种混炼原油的半成品作为助滤剂,研究所经过试验肯定了这个方法,并且提出了同时应该使用什么成分和多少溶剂的建议。车间采纳了,难题大体得到了解决,人们对原油内在性能的认识也随之加深了一步。乘胜前进,研究所经过多次试验,又提出在两种混炼的原料油中,增加一定数量的另一种原料油的增产方法。车间采纳了,证实确能提高收率。这又是一个新的进展。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兰州炼油厂一层层地剥掉各种原油的“外衣”,现在已是比较深刻地把握了它们的内在规律,摸索出一套比较适宜的生产方法。至于前面提到的某些原油寒冬脱水问题,也已找到并且使用了一种有效的化学药剂。
在兰州炼油厂,调查研究经常在进行。厂的领导者懂得,搞生产,搞建设,搞科学,需要排除那种“大体”“也许”一类的概念和语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精确的数据,应当成为生产的主宰。兰州炼油厂为了弄清原油在运输途中的蒸发和其他耗损有多少,曾经不止一次地派人跟车实地调查。为了弄清冷却水中为什么会含有杂质,他们清查了有关的全部管道,找出了原因。一九六三年,厂部根据生产中的问题,提出了大小不等的六十五个调查项目,组织专人分头调查,写出了包括详细情况、原因和解决办法的调查报告。几年来,兰州炼油厂在生产上取得出色成就并没有走什么“巧”路,走过的只是追根究底地调查研究、踏踏实实地工作的“笨”路。他们尊重客观事实,他们注意以调查研究的结果作为根据,把广大职工的干劲,把增产节约的要求,组织在一种有效的活动之中。
严格的技术要求
工业生产,这是一种严重斗争。有觉悟、有技术的工人,使用着良好的工具设备,在这场斗争中,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可靠前提。
因此,不能轻视技术。兰州炼油厂从一开始就重视对工人的技术训练,用严格的要求提高工人的技术水平。
一九五八年冬季,兰州炼油厂建厂完成,开始试运转。第一个试运转的是常减压装置。常减压,这是最普通的炼油设备,国内老早就有了,当时厂内也有操作过这种设备的工人。因此,有人满不在乎,认为操作这种设备不难,“简直是手上玩的东西”。然而出乎意料,第一次试运转出现了冒油事故,竟然失败了。
教训变成了前进的出发点。兰州炼油厂的领导干部严肃地考虑了这次的教训:一方面,技术,只有同严肃认真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收到可能收到的成效;一方面,技术,只有让更多的人掌握之后,才能保证在各个环节上的正常生产,而当时,绝大部分工人却都是新手。全厂面临着一个迅速掌握技术的课题。于是,他们立即发动职工学习了毛主席关于“在战略上藐视敌人,在战术上重视敌人”的思想,同时提出了“勤学苦练,保证安全无事故试运转”的号召。
一个学技术的高潮很快形成了。在当时,新工人老工人一起学习。他们学习操作规程,一条条一字字地研究,许多人走路吃饭都念念不忘。他们了解各种管线,包括地下的、地面的、地上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有多少阀门,有多少接头,从头到尾,一根根地去熟悉。他们研究仪表和设备,了解仪表是怎样形成自动控制,怎样连通,怎样使用,又是怎样调节。他们甚至打开机泵、炼油塔、换热器,研究设备的性能。操作时要注意些什么,发生这样或那样的事故又该怎么办,也都列为学习的内容。全厂组织了技术讲课,作了反复的实际表演,经过一次又一次的理论结合实际操作的考试。
在这期间,当学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人不耐烦了,觉得差不多了,甚至又认为是“手上玩的东西”了。领导上察觉到这一点,并且用严的思想和严的方法纠正了这一点。他们有意出下技术难题,严格考试。不止一个的工人,都曾在难题面前手忙脚乱。严,克服了“差不多”思想,提高了工人的自觉,再次鼓足了干劲,技术学习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就这样,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苦学苦练,一次又一次的严格考试,终于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全厂实现了安全无事故试运转,正式投入了生产。
兰州炼油厂职工的技术学习没有到此结束。厂的领导成员充分意识到一个现代化大型企业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所担负的繁重任务。他们努力把本厂的生产放在一个高标准的技术水平上,不断地把职工的技术由一个高度引向另一个高度。每年,他们都组织职工学习技术,每年,都有一个中心课题。一九六二年以来,他们进一步健全了一年两度的技术考核制度,督促工人技术的提高。就在不久以前,年青的女仪表工马桂兰在技术考核中,仅仅因为拿螺丝刀的手势不当,而被评为不及格;随后她又继续练习,通过了第二次考试。
几年来,兰州炼油厂经过不断“练兵”,工人的技术等级普遍提高了。工人中出现了不少工程师、技师、研究员和技术员。
几年来的不断“练兵”,生产全面提高了。一般的产品年年超额完成计划,新产品的试制和生产有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当然也不能轻视设备。在兰州炼油厂,生产技术是通过设备表现出来的。
在最初的几年,兰州炼油厂对设备检修还没有足够的重视。这种状况从去年有了根本的改变。在这以前,哪台设备有了毛病,车间向检修人员提出要求;检修人员来了,在规定的时间修理完毕,使设备运转起来。上上下下在这个问题上有一个共同的观念:保证生产的进行。可是怎样保证生产更好地进行,使设备能够长时期保持良好的状态,却没有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一九六三年春天,兰州炼油厂开始了一个“设备文明检修”的活动。这个活动从检修一台重要的机泵开始。在这以前,这台机泵已经检修过几次。每次检修之后,使用时间不长,又再次检修。“保证生产”的观念遇到了挫折。这时,厂领导下了决心:宁肯多耽误几天生产,也要按照严格的要求,把这台机泵检修得完美无缺!
于是,成立了专门小组。最有经验、最细心负责的老工人张秉承等参加了这个小组。动手检修以前,他们查看了这台机泵当年的运行记录和上次检修记录,分析测定了当时的运行情况,做出了检修方案,准备了充足的配件和工具。检修的时候,张秉承和他的同伴们,对这台机泵的零部件,都是拆一件、洗一件、量一件;每量一件,核对一个数据,考察有没有磨损。每一个零部件,都有记录,都放得规规矩矩。有了磨损的零件,便剔出来,换上新的。安装的时候,内部机件之间的间隙,有的要求不得超过百分之五毫米,不及一根头发那样粗细。他们非常严格地按照技术规定安装起来,达到了高质量标准。
这次检修,比上次多花了几天的时间,但从运转以后直到去年十二月按计划检修时,都保持着正常。
这次检修,人们总结出了一个经验:严格认真,一丝不苟,这就是在检修岗位上真正保证生产的唯一做法。
这次检修,为全厂树立了设备检修的榜样。“设备文明检修”的活动迅速在全厂展开。
从此,设备检修质量显著提高了。检修过的设备,不仅内部符合质量要求,外部也擦洗油刷得漂漂亮亮,焕然如新。不仅检修时一切工具、零件摆放得整整齐齐,检修之后的场地也清理得干干净净。
从此,检修工作由被动变成主动。过去,车间提出要求,检修人员忙于应付。现在,每一次的检修都保证了设备长时间的运转,空隙时间给检修人员提供了主动地有计划地工作的条件。
看来,严,在某些时候是要付出代价的。兰州炼油厂在检修那台重要机泵的时候,曾付出了耽误生产的代价。在建厂的时候,因为重新铺设一千多米不完全合乎技术规程的地下管道,也付出过人力、财力和时间的代价。但这些代价是值得的,它不仅在生产上收到了实效,也培养着人们的严的思想和作风。
严密的制度,严格地执行
现代化的企业要求严密的制度。制度统一生产的步调,统一人们的行动。从严字出发,兰州炼油厂建立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有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各级责任制,有以操作规程和工艺卡片为中心的生产技术管理制度,以科学安全运行法为中心的安全管理制度,以机泵维修为中心的设备管理制度,等等。每一项制度之中,都包括了要求遵循的方法和要达到的指标。在经济核算方面,专业核算和群众核算的制度,五天一次的经济活动分析制度等,更加细致复杂。纵横交错、大大小小的规章制度,把全厂各部门、各工种、各班组,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把生产纳入了井井有条的轨道。
在兰州炼油厂,各种制度是随着生产的发展逐步建立和健全起来的。制度一经建立,就不轻易改变。而当生产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兰州炼油厂又及时总结新的实践经验,修订原有的规章制度。去年修订的六十二套工艺卡片,就是一年多来新的炼油经验的总结。
当然,制度并不是一切。每一个工厂、矿山、机关、商店,都有自己的一套制度。在同一个部门,在性质相近的若干单位,也会有着相同的规章制度,统一的原则规定。可是,相同的制度,统一的原则,为什么在不同的单位执行起来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为什么有的单位执行得好,而有的单位执行得就不那么好?为什么?
可见,制度本身并不是一切。制度,要求效果。用什么态度执行制度,就产生什么相应的效果。严肃地对待,严格地执行,制度才能获得生命,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在兰州炼油厂,我们看到了职工们怎样在贯彻执行制度。
前些时候,兰州炼油厂在原有的交接班制度的基础上,推行了新的“十交五不接”交接班制度。
制度实行以前,各个车间普遍做了思想动员。
制度被顺利地执行着。各车间操作更加平稳了,厂房内外更加整洁了,设备的润滑、工具的保管……有了更新的气象。
动人的故事随着出现了。
一天,热裂化车间第一班工人下班了。一切都按制度交代得清清楚楚。接班的人们,从仪表到工具,仔细检查一遍,果然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办理交接手续了,第一班的工人就要离开了,忽然,接班的工人中间,有人半真半假地提出了一个意见:炼油塔的钢架没有打扫干净,卫生工作做得不彻底!这真是一个意外,谁能想到在这上面让人挑出了毛病!一班的人们很快商量了一下,立即决定:打扫钢架。这时,车间干部和交接班双方的班长,也聚在一起研究这个意见。炼油塔,这是露天的高大设备,很少有人想到要去打扫它的钢架。提出打扫钢架的要求,固然无可厚非,但是按照实际情况,每一个班在工作时间内,确实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扫它。于是,车间干部提出了一个折衷方案:第一班把钢架下部打扫一下,上面其他部分,留待以后分班打扫。双方的班长也同意了。方案一宣布,一班的工人却不答应,随后他们就七手八脚地打扫起来。这天,他们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下一班提出的最高要求。
另一次,渣油操作工梁义锯就要下班了。他仔细地检查着仪表的状况,猛然,他发现三号炼油塔底部温度不够稳定,没有达到工艺指标的要求。怎么办?接班的工人已经到了。他,作为一个共产党员,犹豫也没有犹豫一下,主动提出了暂不交班的请求。这天,他虽然延迟下班半小时,但在回家的路上,他充满着一种完满完成工作任务之后的轻松感觉。
争执,斗争,同时也出现了。
在脱蜡车间,一场争执在进行着。冷冻岗位的工人殷文星,要求交班工人左振景把冷冻机的循环油压调整到规定指标以后再交班,因为当时还差零点零二公斤。零点零二公斤!左振景没有看重这微不足道的差别。他辩驳说:“只差一点点嘛!”“差一根头发丝也不行,要按制度办事!”双方争执不下。交班的班长牛福义要求左振景执行制度规定。恰在这时,一位副厂长来了。他静静地听取了双方的意见,然后向左振景说:“你知道军人是怎样敬礼吗?”副厂长随即做了一个不大正规的敬礼姿势,问道:“这样行吗?这不也只是差一点点吗?”大家都笑了。左振景由部队转业不久,他虽然还不大懂得工业生产的严格要求,但是完全懂得军风纪的严肃性。他心服口服,立即去调整了油压。在以后的交接班中,他做到了对人对己同样的严格。
热裂化车间还进行过一次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因为执行交接班制度非常严格,有人抱怨说:“严是严,就是不讲‘风格’了!”所谓讲“风格”,这是指接班工人要协助交班工人达到规定的交班要求。是不是“不讲风格”了?车间党支部决定在全体职工中澄清这个问题。他们通过党、团会议,通过班前班后会议,一面说明了本车间外车间的一些“讲风格”的事实,一面着重指出:严,本身就是一种风格。协作是需要的,但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执行制度。协作需要对方自愿,绝不能当成依赖。把工作做好,给下一班生产创造有利条件而不是留下困难,这是一种很高的风格!
这种风格,在这个车间,在兰州炼油厂,已经逐渐形成了。党组织的教育,广大职工的自觉,严与不严的斗争,促进了这种风格的形成,保证着制度的贯彻执行。
从一滴水看海洋;从交接班制度的贯彻执行,我们窥见了兰州炼油厂职工对待各种制度的态度,对待一切方针、政策、原则的那种严肃态度。
严无止境,继续前进
兰州炼油厂当然不是一切都十全十美的。世界上哪有一个企业没有一点需要改进的地方?问题只是:怎样对待本身的缺点?是正视,是掩饰?是斗争,是放任?是轻轻触动它,还是彻底铲除它?这就是分野。
一九六三年七月间,石油工业部组织的工作组来到了这里。工作组做了一次精细的检查,发现了一些问题,并且提出了批评。工作组指出,有的仪表上落有灰尘,有的仪表内部的螺丝留下了维修时的刀痕,有的零件焊接得不够整齐,等等。应当说,兰州炼油厂的仪表使用和维修状况,还是不错的。兰州炼油厂刚刚在全国性的会议上受到表扬,而工作组的成员绝大多数是兄弟单位的代表。怎样对待这些批评?应当看做是“吹毛求疵”吗?不。兰州炼油厂的人们懂得,这是用更严格标准进行的一次检查,对本厂来说,是一级继续上升的阶梯。他们表示了真正的欢迎态度。他们举行了有各方面职工代表参加的群众大会听取批评。领导者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借东风”。仪表厂职工连夜开会讨论改进办法,受到批评的其他方面也立即行动起来。事情正是这样:谁能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谁就能在更高的标准上取得成就,谁能用最大的力量克服弱点,谁就能获得最大的进步。工作组提出批评之后不到一个月,仪表方面存在的那些缺欠,百分之九十四点七已经得到了改正;现在,更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以上。
在平时,兰州炼油厂就注意学习兄弟单位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争取在各个方面达到更高的水平。现在,他们变得更加自觉了。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不久以前,这个厂在操作和节约方面,又提出了许多新的指标。如炉温的波动幅度要求更小了,溶剂的消耗要求更低了。实行起来,这当然比过去更加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掌握更高的技术。然而工人们欢迎这种日益严格的要求,他们说:要唱戏,就要学梅兰芳!
严无止境,犹如生产没有止境。有严格的标准,有更严格的标准。从不严到严,从严到更严,这是一个前进的过程。兰州炼油厂,通过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职工的革命干劲,通过经常的斗争,用严的思想培养严的作风,从生产上,从技术上,从各个方面,一步步走向更高的峰巅。
“严”,在兰州炼油厂已经逐渐成为众多职工自觉的思想和作风。可是也许有人问:是谁给了他们这种思想和作风?严,来源于何处?
严,来自对党的事业的高度责任心,对社会主义祖国的高度责任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冲天干劲。有了这种责任心,有了这种干劲,领导者就能严格律己,以身作则;广大职工就能勇往直前,朝气勃勃。有了这种责任心和这种干劲,就会大无畏地承担任务,兢兢业业地执行任务。这种责任心和干劲,给人以不断进取的力量,征服困难的信心,敢于坚持原则、敢于斗争的勇气。
兰州炼油厂没有特殊的条件,它只是由于进行了不断的斗争,大量的教育组织工作,有意识的提倡和培育,才结出了这“严”的果实。
这是可喜的果实,值得大量繁衍的果实。(附图片)
兰州炼油厂职工严格执行石油产品质量出厂检验制度。这是化验人员在油缸上取油样。 曾善余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