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1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正确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战线上一场思想革命
必须用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
北京部分中学校长座谈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问题
新华社十一日讯 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最近邀请北京市一部分中学校长举行座谈,研究在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过程中,学校领导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会上,大家就这方面交流了有关情况和经验。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首先是领导的问题
出席座谈会的校长们在发言中都谈到学校中目前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得过死的现象。大家认为,这不仅是有关教学方法的问题,也是关系到如何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样的下一代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必须采取既积极又慎重的态度,逐步努力加以解决。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各校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大都是首先一面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思想,一面进行调查研究摸清情况,然后通过试点,树立样板,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凡是采取比较稳妥的步骤来克服学生负担过重现象的学校,效果一般都比较好。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从上学期开始,就分别采取了远期和近期、治本和治标的两种措施;北京景山学校对目前有把握改进的一些问题作了初步的改革,对某些较难解决的问题,则继续进行调查和试点,逐步加以解决。这样安排的结果,既能立见成效,工作开展得也比较顺利。
校长们在座谈中还指出,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得过死,虽然和讲授方法有很大关系,但是这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首先是一个思想问题;也不只是教师的问题,首先还是领导的问题。因此,要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固然要依靠广大教师共同努力,但必须首先从领导上抓起。许多发言的材料都说明,只要学校领导上采取认真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和教师一道学习教育方针,改进教学方法,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深入调查研究摸清情况
大家认为,从学校领导来说,首先要认真学习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把思想武装起来;同时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只有这样吃透两头,才能使问题得到解决。有些学校的领导人谈到,他们过去对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学习不够,理解不深;对学生学习情况也了解不多,因而虽然听到学生负担过重的一些反映,思想上并不重视,认识也不统一。上学期以来,学校领导干部在学生和教师中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举行了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和家长座谈会,摸清了情况,同时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这才真正开始认识到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危害,下定决心加以改进。
到会的校长们还指出: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学生负担过重、学习过死的问题,是教育战线上的一场思想革命。因此必须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解决思想问题。大家在发言中都谈到用党的教育方针和毛主席的教育思想来武装自己和教师的许多体会。有的学校从上学期以来,每学期初和学期末都在教师中结合总结工作,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初步扭转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有的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一场什么是教育质量的讨论,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衡量质量高低的标准,不是只看书本知识学得怎样,而要看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不是“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是不是能真正“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有的学校组织教师学习了毛主席著作,发现过去教学中的问题是只顾教书,不管教人。现在已认识到,决不能做“教书匠”,要时刻注意为国家培养革命后代。有的学校教师还从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中,认识到必须克服自己过去教学中的经验主义,改变了长期习惯了的老一套教学方法。有些学校把有关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调查材料,拿到教师中去进行讨论,和教师们一同摆事实讲道理,想办法加以改进,结果就使一些对这个问题认识不足的人很快改变了看法。经验证明,这些都是进行思想工作的好方法。总结教学经验树立样板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出席座谈会的校长们一致指出,许多教师在重新学习了毛主席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以后,进一步明确了方向,受到很大的鼓舞。但在具体教学方法上,如何改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到既减轻学生负担,又提高教学质量,还有不少人感到缺少办法。因此,还必须及时地具体帮助教师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的问题。许多学校负责人认为,这一点,也并不太困难。事实上有不少教师在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只要多和他们商量,帮助他们总结,就可以逐步找到一些办法。也可以重点深入,具体帮助教师作些试验,树立样板,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在会上发言的许多校长都谈到,最近半年来,通过领导干部有重点地深入班级蹲点听课,或者组织教师互相听课,已经总结出一些教师的好的教学方法,许多教师在听课后都认为受到很大启发。事实证明,采取走群众路线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发言的人还指出,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主要应学习它的基本规律,至于具体的教法,应该从学生条件、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不能照抄照搬,否则容易流于形式。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安排有益课外活动
许多校长在座谈会上反映,目前各校采取一些初步措施,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大多数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学,或者从事各种有益的课外活动,但也有少数学生不善于利用时间。大家指出,学生从被动转向主动,有一个过渡时期,这是必然的现象,但是学校应该积极地加以引导,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和进行课外活动的兴趣。有的学校已经开始在学生中发现和培养善于学习的典型,树立榜样,加以提倡。有的学校对学生的课外活动已注意进行适当安排,并加强了指导。在座谈中也有人指出,课外活动的安排,一定要出于学生自愿,而且同样不能过多过死,同样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有的校长在座谈会上还介绍了他们做好学生家长工作,争取社会支持的经验。他们认为,家长和社会舆论,对学校师生有很大影响,因此,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取得家长和社会舆论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
在座谈会上,校长们还对改进课程教材、改进招生方法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这次座谈会是在四月一日和四月七日先后举行的。出席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的有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第十一中学、第二中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北京市第四女子中学、第四中学、北京丰盛学校、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北京铁路职工子弟第二中学、北京二龙路学校、第一○一中学、北京景山学校等十二所学校的负责人。


第2版()
专栏:短评

情况明 决心大 工作细
教育部召开的北京部分中学校长座谈会上,一些校长介绍了他们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经验。看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加强和改进领导。而加强和改进领导的关键在于吃透两头,做到情况明,决心大,工作细。
学校的领导一定要首先好好地重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教育思想,重新学习党的教育方针。教学不甚得法,不只是教师的问题,而且是同领导思想不明确大有关系。学校领导只有用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把自己武装起来,才能很好地帮助教师们提高认识。
学校的领导一定要认真地进行调查研究,做到情况明。学生课业负担重,是个总的情况,各校的情况并不都是一样的。中学和小学不一样,高中和初中不一样,这个学校和那个学校不一样。负担重,重在哪里?在一个学校里,各年级之间、各科之间也不是一样的。负担重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有的表现为“多”(讲得多、作业多、考试测验多),有的表现为死读硬记。只有把情况摸准,胸中有数,决心才不是空的。也只有把情况摸准,才能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采取改进的措施。
情况明,决心大,还要工作细,学校的领导首先要深入地耐心地进行思想工作。改进教学方法,先要端正教育思想。思想认识的提高有个过程,同时各人有各自不同的思想问题,而且旧的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在改进教学过程中,就要善于抓活的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有的学校一面组织教师学习党的教育方针和毛泽东同志的有关著作,一面组织他们到学生中去了解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有些老教师看到实际的教学效果同党的方针有距离,就自己得出了必须改革的结论。进行思想工作也不能采取“注入式”,而要善于启发,善于引导;思想一时不通,就要善于等待,不能性急,不能简单化。
其次要扎扎实实地进行典型试验,创造经验。现在许多教师感到教学方法应当改进,老路是走不通了,但新路子怎么走?没有经验,缺少办法。学校的领导就应当深入到教学中去“种试验田”,摸索经验,同时注意在教师中发现先进经验,培养样板,然后逐步推广。推广先进经验,不论是本校的还是外校的,都只能采取示范和倡导的办法,都要强调从实际出发。这是推动教学改革最切实有效的办法。
情况明,决心大,工作细,也就是把革命精神和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改进教学工作的目的。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有意栽花”和“无心插柳”
上海文汇报四月八日发表一篇文章,谈论目前某些教师对讲课要少而精的不同意见。
文章说,上海育才中学的教师教学的经验是:应该按照教材规定的知识,并从学生原有知识基础出发,要求明确,目标集中,讲其所当讲,讲得少而精;要启发式的画龙点睛,不要注入式的满装多灌。可是,有些同志很不放心。他们说:“有意栽花花不发”,如果讲得少,即使讲的是关键问题,但只讲那么一点,要是学生偏偏没有能理解,岂不是全盘落空?如果讲多些,明知学生不能全部接受,但只要他们能从中吸取到一点半点,日积月累,也就可能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文章说,这种好心好意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首先应该弄清楚的是: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习必须通过主观能动的作用才能收到效果(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是必要的条件)。如果有调查、有研究、有计划、有重点,这样少而精的讲解,学生怎么会偏偏不理解呢?有意栽花,花是一定会发的。如若不发,问题恐怕在于人们“栽”的方法、技能和气候、土壤条件如何了。
至于“无心插柳柳成荫”,文章说,其中的盲目成分就未免太大了。教学中如果无计划、无重点,有啥就讲啥,不分主次,不别精粗,教师尽其所有讲个不休,学生能理解多少算多少,成绩的好坏似乎要碰运气,这显然不是一个正确的办法。
文章说,教学工作本身是存在着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只有去摸索它、研究它,才能发现它、掌握它。打破旧框框,去掉盲目性,自觉地“栽花插柳”,我们就有可能更快、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天天宣传无神论
人们头脑中的封建迷信观念,有很深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因此,必须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无神论,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消除封建迷信观念,来武装人们的头脑。
这是浙江日报三月三十日在评介长兴县经常开展破除迷信的活动时首先说的一段话。
长兴县科学技术协会针对当地尚存的迷信思想和迷信活动,举办讲演、实验、展览和弹唱等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无神论,破除迷信,很受群众欢迎。例如雉城镇一户居民的住房,去夏遭雷火。许多人说这是“天公报应”。后来亲眼看了科协会员的雷电实验表演——把一只老鼠放在感应圈的两极间,放电后,老鼠触电而死,大家才明白打雷是自然的放电现象,不是“天公报应”,要防止雷击只有做好避雷工作。
浙江日报的评论分析了迷信观念形成的原因。评论说,原因很多,但是归根到底,在于人们对于种种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无法科学地理解,因而感到一种不可知的力量在支配着自己。如果不解除这种思想束缚,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就会产生靠天思想,就不相信人的因素第一,不相信依靠集体力量能战胜自然灾害,不相信人们能通过科学实验,掌握自然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以说,普及科学知识,宣传无神论,是关系着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运动的一件大事。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胜中求“败”
空军某部大队长鲍寿根同志有一身出色的飞行本领,多次比赛都没有对手。但是,他并不因此骄傲自满,而总是在比赛之前先把自己准备好的一套战术技术动作原原本本地告诉对方,诚恳地希望对方破自己这一套动作,把自己战败。有一次他真的被对方打中了,吃了“败仗”。他感激地握紧对方的手,比打一个“胜仗”还要兴奋。有人问他为什么希望自己输呢?他说,多么好的战术技术总有破的方法,只有被人破了才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弱点,才能更快地提高自己;在训练中输给自己的同志,在实践中才更有把握战胜敌人。
这是解放军报一篇文章中叙述的一个关于胜中求“败”的故事。文章说,“失败是成功的先导”,不怕失败,善于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的人,才能不断进步。胜利之中潜在着失败的因素,胜利而不骄傲自满,善于从胜利中总结经验,竭力搜寻出失败的因素的人,才能不断进步。鲍寿根同志说,多么好的战术技术总有破的方法,可谓生动地点破了这个胜败之间的辩证关系。


第2版()
专栏:

戈壁滩上的“钢县长”
新疆于田县维吾尔族社员把副县长樊建福叫做“钢县长”;永不生锈的钢,在维吾尔族人民心目中是最珍贵、最美好的象征。
新华社记者 梁鸣达
在新疆于田县,维吾尔族社员们把他们的副县长樊建福叫做“胞拉提阿克木”(“钢县长”)。无比坚硬、永不生锈的钢(维吾尔语“胞拉提”),在当地人民的心里是最珍贵、最美好的象征。如果谁被人们用“胞拉提”来称呼,那是他所能够得到的最大赞扬了。
樊建福在县里分工领导水利工作。于田县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缘,终年不雨,全靠引水灌溉,水利建设在这里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樊建福从一九五六年领导当地人民兴建起全县第一座水库——十月水库开始,几年如一日地为当地水利建设而呕心沥血。
一年秋天,五万多亩晚玉米正要浇水灌浆,来自昆仑山上的克里雅河水却一天天减少,流不到昆仑大渠里去。樊建福带领四十多个社员,来到昆仑山脚下的昆仑渠首处筑堤导水。这里海拔高达一千八百多米,终日寒风呼啸,雪融成的水冰冷刺骨。堤址一选好,樊建福第一个跳进齐胸的河水里,一步步试探深浅,随后又和大家一起截流。整整八天,他每天和社员一道下水。身体老泡在水里,又受冷风吹袭,身上渐渐裂开米粒似的口子。到大坝合拢那天,樊建福最后一次上岸时,两腿两臂裂纹密密麻麻,疲乏得走不动路,躺在沙滩上半天站不起来。大家要抬他回帐篷,他谢绝了,坚持自己走回去。大家在灯下一看,裂口最多最重的樊建福,走过一段路之后,关节处裂口竟溢出血来。女社员波衣斯罕看着他血迹斑斑的裂口,感动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围着的社员们也都眼里含着泪水。樊建福却一面笑着劝慰大家,一面找来一些羊油,忍着疼痛给别人擦着裂口,擦完大家,才擦自己。
樊建福已经领导建设了二十多项根治于田旱涝的水利工程,并且在施工中从来就是这样刻苦耐劳,站在群众前头。每年,他总有八个月是住在河边、渠旁和正在浇水的灌区里。他随身带一部电话机、一个简单的铺盖卷,就地办公。社员们赞扬他说“阿克木的办公桌是安在水跟前的”。樊建福的邻居们说,他们常常看到樊建福家里鸡叫做饭,天不明他就下乡去了。在防洪的紧急关头,樊建福总是呆在险段上。在最缺水的春灌时期,水流到哪里,他跟到哪里,不论刮风下雪,总是在田间,常常忘了吃饭和睡觉。
被维吾尔族人民誉为“钢人”的樊建福,身体并不壮实。他三十八九岁,看起来却像四十多岁。一九四二年他参军后,曾在吕梁山上的抗日战斗中和保卫延安的战斗中四次负伤。一九五一年转业时还是三等乙级残废军人。
人们说:“他很少想到自己,心里装的是十万多维吾尔族人民。要不,怎会是胞拉提呢?”经常和樊建福在一起的维吾尔族水利委员们,在不同的水利工地上谈了许多樊建福因公忘私的事迹。有一次,樊建福的妻子刚生孩子不久,还没有下床。分娩时樊建福不在家,十多天后才从工地上回来。那天,家里正缺肥皂,他答应妻子上街去买。哪知道他妻子直等到天黑,肥皂没买来,连人也不见了。一打听,他早就上了戈壁滩。原来,樊建福刚走到集市上,就碰到一个水利委员前来报急,说阿瓦甫渠道决口五十多米。他忘记了买肥皂的事,拔脚就到决口地点去了。直到把决口补牢,看见一个社员腰带上裹着一块烤饼,他才猛然想起买肥皂的事来。
人们赞扬他全心全意为维吾尔族人民服务的精神,赞扬他为维吾尔族人民的幸福历尽了艰苦,可他却争辩说:“你看哪一件事不是该作的呢?要不,党派我们到边疆来干什么?再说,个人的劳苦比起人民的疾苦来,总是微不足道的。”樊建福谈到了干旱给当地人民带来的苦难。他说,于田县的七八成河水集中在两三个月的洪汛期间,那时往往洪水泛滥成灾;在枯水期,特别是四五月份,涓涓细流穿过戈壁沙丘,半途流失渗漏,又常常流不到绿洲上。解放初期,他在七区当区委书记,洪水到六月初还没来,渠道断流已三个多月。桑甚已经熟透,枯萎的麦苗才两三寸高,玉米更播不下种。那时,他亲眼看到焦急已极的维吾尔族同胞整夜跪在地上痛苦地祈求上帝保佑。那种情景使他心痛得收缩起来,他整夜在想:不能解除群众疾苦,算什么共产党员?一个革命者,怎么能眼看着群众把希望寄托在“胡大”(上帝)的身上?
樊建福说,那时他深深地认识到:兄弟民族的苦难是如此深重,对水的需要是如此迫切。于是,他冒着生命危险,带领几个有经验的农民,跋涉在昆仑山上的雪山冰峰间勘察水源。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对水利建设着迷起来。
樊建福负责领导全县的水利工作以后,更加认识到了水利建设的重要。但是,贫农出身的樊建福只上过两年学。在部队里学过文化,但程度仍然不高,水利建设的一些技术问题,像设计施工、工程管理等,都不大懂,开始时还看不懂设计图。当地的治水经验,更需要认真摸索。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来对待面前的种种困难。不懂就问,边作边学,一点一滴地积累知识和经验。刻苦努力赢得了收获,现在樊建福对水利再也不是外行了。他已能自己作出一些水利工程的设计,进行选地,领导施工。
学习本地治水经验,不通语言是个难关。于是,樊建福就一个字一个字地学习维吾尔族语言。现在,他已能用维吾尔语和当地农民谈心、讨论工作。六十多岁的老水利委员库万米拉甫说:“胞拉提阿克木爱我们维吾尔族人,迷水利,吃苦头,学语言,就因为他爱得深呵!”
现在,于田县的水利面貌已大大改观。七条防渗的卵石渠道,把大部分绿洲串连了起来,从未见过的钢筋混凝土闸口和水电站修起了十一座。水,在冬季也长流不息;农田增加了十多万亩;庄稼长得更加茂密。


第2版()
专栏:

新疆边境牧民生活蒸蒸日上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第三公社所在地过去只有一些破毡房,现在像一座小城镇,农业年年增产,牲畜迅速增加,去年每户平均购买近五百元的商品。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十日电本社记者宋政厚、张宏文报道:新疆西部边境哈萨克草原上的一个人民公社,去年平均每户买了近五百元的商品。这是一个空前的数字,表明哈萨克族牧民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
记者不久前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第三公社访问时,看到供销社门前一字儿拴着购货牧民骑来的十几匹高头大马;在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售货员和供销社经理忙得不可开交。牧民们每次总是乘兴而来,满载而归。据这个公社的供销社经理说,解放前贫困的哈萨克族牧民,要用两只羊到一百多里外的县城才能换回半块砖茶。现在商店货物一应俱全,价钱合理,去年一年全公社一千四百多户牧民共买了六十八万元的商品。
牧民购买力的提高,是这个牧区经济繁荣的一个标志。公社所在地沙尔阔普,有四百多座新房舍,商店、学校、邮局、银行、饭店、医院等现代城镇所必需的设施,这里全都有了。沙尔阔普哈萨克语就是荒草滩的意思,解放前只有六七户牧民,住在一些破毡房里。沙尔阔普面貌的变化,使一九五八年一位从外乡回来的读书人,怎么也不相信这就是他的故乡。
这个全部由哈萨克族组成的人民公社,几年来生产有很大发展。社员们经营的一部分农业年年增产。牲畜平均每年增长百分之十二。全社五年中新辟了八十八座草场,修了九百座棚圈,每个生产队都建立了兽医站。近几年来全公社涌现的五好社员和五好干部有二百多人。
解放前牧民们从来没有人进过学校门,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三年,这个公社的中学里已有一百七十多名学生毕业。这里的人们还喜欢夸耀自己公社设备相当完善的医院。沙尔阔普医院院长吉提拜是在这里土生土长的,他谈到解放前这个草原上没有一个医生,人口死亡率很高,他母亲生过六个孩子,就只活了他一个。现在情况已经根本改变,全公社的六千七百多人中,有一千零一十七人是一九五八年后出生的。
一天晚上,我们投宿在老牧民克米尔拜克家里,亲身领略了哈萨克族牧民幸福的新生活。好客的老牧民和他的老伴用油炸饼、酥油、奶茶和手抓羊肉款待我们。在晚餐进行中,他弹起冬不拉,同为我们带路的牧民对唱起即席编成的歌。他们歌唱现在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甜的生活,解放前的牧民是世界上最苦的人。接着,他为每人斟上一杯酒,高声念起长篇祝词,建议大家为祖国边疆哈萨克族人民的美好生活干一杯。(附图片)
天山北麓绍苏县盛产著名的绍苏马,这是昭苏县第三人民公社一大队的社员在牧马。
赵作慈摄(新华社稿)


第2版()
专栏:

上海出版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
本报讯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数学课外读物,第一批三本书已经和读者见面了。
这套读物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着重在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这方面的读物,如已出版的《速算与验算》和《不等式》等。二、着重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方面的读物,一般都是与中学数学有关的专题,或者介绍数学方法和逻辑知识,或者介绍数学某些分支的概况、数学史方面的知识等等。如已出版的《数学归纳法》就是。
这套读物是由上海市教育局领导下组成的编审委员会编辑的。数学界华罗庚教授和苏步青教授以及一些年轻的数学工作者,有经验的中学数学教师,参加了这一编写工作。


第2版()
专栏:

台北居民愤怒反抗蒋匪帮强拆民房
包围拆房“工程队”,痛打警察,痛骂市政当局
新华社十一日讯 据台湾报纸透露,台北市等地居民为反对蒋匪帮强拆民房,最近不断包围并殴打警察和蒋帮人员。
据台湾《联合报》二日报道,在蒋介石居住的草山,当地“管理局”以“防洪”为借口,要拆毁六十多户居民的住房,激起这些居民的强烈不满。一日下午,当草山“管理局”派出一批警察,随同“工程队”前往拆屋时,当地居民扶老携幼,聚集三百多人,将警察和“工程队”包围。警察以蒋匪帮的“政府命令”相威胁,居民毫不理睬,双方僵持很久,直到草山“管理局”被迫答应“暂不动工”,居民才逐渐散去。
另据台北市《征信新闻报》报道,三月二十八日,台北市腾宵里居民为抗议强拆民房,曾痛打蒋匪帮警察。消息说,腾宵里是台北市著名的贫民窟之一,有居民三千多人,都自搭简陋的木屋居住。台北市蒋匪帮人员竟把这些木屋说成是“违章建筑”,强令拆除。这天凌晨一时许,蒋匪帮的“拆除大队”在警察保护下,乘人们熟睡之际,前往腾宵里拆除民房时,被居民发觉,当时聚集一百多人上前阻拦,与警察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有六个警察被打伤,居民也有多人被警察打伤。蒋匪帮慌忙调集大批警察,并逮捕了当地“里长”等六名居民。
据《征信新闻报》报道,台北市信义路因埋设“美援”的自来水管,要把原来可以不拆的民房二十余户拆毁,台北市蒋匪帮人员还多次扬言,如不自动拆除,警察就要半夜去拆。当地居民对蒋匪帮横蛮无理的行动,非常愤慨,不久前,信义路的数十名妇女冲入“台北市政府”请愿,痛斥蒋匪帮市政当局接受“有钱人家”的贿赂,为了使他们的房子不被拆除,故意把埋设水管的路线由直改曲。她们突破警察的阻拦,把“市长”黄启瑞包围,并扯破了他的衬衣。
在这以前,台北县“警察局”的“拆除队”,在这个县的板桥镇拆除一间“违章建筑”的小屋,六十一岁的户主林清福跪在地上苦苦哀求免拆,但“拆除队”队长王振荣仍然登上屋顶,动手拆屋。当林清福爬上屋顶请求缓拆时,王振荣竟把他一推而下,林清福当场跌死。消息传出,引起全县人民的公愤,纷纷要求严惩凶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