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1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宋庆龄副主席为工人日报“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问题讨论撰文
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
据新华社九日讯 宋庆龄副主席为《工人日报》“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问题讨论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把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担当起来》。
宋副主席在文章中首先列举了新中国孩子的许多优良品质以后说,我们的孩子们这一切优秀品质的成长,是党教导的结果,是社会各方面关怀和培育的结果,是我们成年人的先进思想和先进行为影响的结果,是保育员、教师和少先队辅导员辛勤劳动的结果,也是和家长们细心的教养分不开的。
文章指出,离开了教育,即使无产阶级家庭的子女,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无产阶级思想;离开了教育,即使老子是英雄,儿子也不一定会成为好汉;离开教育,孩子不会因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而“自然红”起来。我们的孩子降生在社会主义的肥沃的土地上,有着党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育,他们完全有可能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但是也要看到:他们生长在和平的环境中,没有经受过剥削和压迫,没有经历过残酷的阶级斗争,不了解旧中国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苦难,不了解革命成果得来不易,加上他们年轻幼稚,知识不足,因而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袭,缺乏抗毒的能力。而我们这个社会上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不甘心死亡的阶级敌人,把消灭共产主义的企图寄托在我们的下一代的身上,千方百计地用腐朽的资产阶级思想影响下一代。因此,把我们的孩子教育成具有坚定的革命立场,成长为吃得了艰苦,经得起风浪,挑得起重担的英雄,乃是“百年树人”的重要工作,是关系到我们革命事业的成败的问题,是关系到能否保得住社会主义江山,我们的革命在今后几代人手里会不会变质,共产主义事业能否取得最终胜利的重大问题。
文章说,把这一代孩子教育成符合革命需要的人,是全社会的责任,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很好的结合起来。其中家长的责任非常重大。教育子女的工作,是革命工作的一部分,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政治意义。我们没有权利放弃责任。
文章指出,担当培养革命后代的责任,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就是说,用什么思想去教育孩子,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是单纯的,但教育孩子并不简单。
文章说,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阶级,使教子的“经”具有不同的内容。旧社会的“经”,不外是要么做“人上人”,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要么安分守己,逆来顺受,甘心做奴隶。我们社会主义时代的“经”,无产阶级的“经”,是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下一代,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教育下一代,把我们的下一代培养成像雷锋那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像雷锋那样“忠于革命忠于党”,像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把我们的孩子们培养成能够继承革命传统,成为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成为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的战士。
文章指出,有人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抱着“养儿防老”的目的,只关心孩子个人前途的发展,希望他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不积极鼓励孩子参加革命斗争、参加生产劳动;把孩子拖在身边“膝下承欢”,而不让他远走高飞。这正是一种私有观念的表现。企图把孩子关在家庭的小天地里面,既表现了父母的个人主义思想,也滋长了孩子的个人主义思想,是要不得的。
文章说:有人说,我们受了一辈子苦,现在应该让孩子们享享福了。于是有些父母不愿意对孩子讲过去受的苦难,怕损伤了孩子的心。只要给孩子吃好些,穿好些,生活得舒服些,对孩子的某些缺点,也不认真教育,不严格要求,以为这样才表现了父母之爱。试问这样的爱,将产生什么结果呢?势必把孩子惯成好吃懒做,贪图安逸,把他们引导到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享受的路上去。这种对子女的娇惯、溺爱,实质上是资产阶级的教育观点,和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要求背道而驰。文章说,爱孩子,是人之常情;但怎样爱法?怎样才是真正的爱?都很有值得研究的道理。长辈人经历了千辛万苦,抛头颅、洒热血,打下了今天这个社会主义江山,现在革命的道路还很长,建设的任务还很重,这就要求我们的下一代继承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准备把革命的接力棒接过来,奔向胜利的终点。对孩子的任何娇惯、溺爱,不但害了孩子,也不利于革命。对于将肩负大任的新的一代,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而不是娇生惯养。应该分配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的事情尽可能自己做,这样来培养劳动观点。等待着一代新人的,是复杂的国内外阶级斗争,是艰巨的建设任务。这就要求他们具有清晰的头脑,健强的身体,他们要准备到高山、海洋、森林、沙漠中去进行战斗,要在生产战线上和科学技术领域中去进行艰苦劳动、去创造、革新、发明。等待他们的不仅有胜利的欢呼,还有困难、失败、犯错误等的考验。如果不能从小养成吃苦耐劳的习惯,坚忍不拔的意志,独立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那末长大以后,就不可能担负起党交给他们的任务,就不可能在任何艰苦的条件下保持旺盛的、乐观的革命精神。因此,我们爱孩子,就应该是革命者的爱,把革命的传家宝交给下一代,把他们培养成不怕严寒风雪的松树,而不是养成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纤花细草。
文章在谈到有人说孩子的好坏是天生的,或者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好的时候指出,这些都忽视了教育的作用。孩子的好坏主要是教育的结果。孩子从初生之日起,就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他们是“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生活环境随时随地在感染孩子。成年人——特别是亲人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思想品德强烈地影响着孩子。在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两条道路的斗争的情况下,孩子们受到的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极其错综复杂的。资产阶级思想和旧的习惯势力并不因为孩子太小而不去影响他们,事实上,国内外阶级敌人正使用各种方式来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应该引起警惕。借口天生的坏孩子管也好不了,从而放弃教育;或者借口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会好的,从而放任自流,都是不负责任的表现,都会给资产阶级思想侵蚀下一代以可乘之机。我们应该随时随地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插下革命的秧苗,不断地用共产主义精神去教育他们,增强他们的抗毒能力,使他们能够分清好坏是非,爱憎分明,成长为坚强的无产阶级战士。
文章说,还有人往往喜欢问孩子的志愿,“你长大了要干什么?”有些孩子就回答要当工程师、医生、音乐家、运动员、解放军等等。发问的人听到这些回答以后,不免称赞孩子有志气,鼓励一番。这里遇到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是有志气的孩子?孩子应该有什么样的志气?立志愿和选职业是两回事情,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当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且随着孩子各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真正的志愿不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后代的大志应该是革命,立志做个革命者,做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为实现共产主义而终身奋斗。只要是革命工作,不管是哪一行,都要认真做好。雷锋提出“做一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这正是革命者的大志。这样的螺丝钉愈多,革命的火车头愈能飞驰前进!有人说做螺丝钉就是没有头脑,这是用资产阶级的人生观看问题。目前有些国家的青少年在所谓美国生活方式和现代修正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正在一步一步地垮下去,和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比起来,他们将成为废铁!我们要把孩子炼成革命的优质钢,不管把他们制成什么成品,都能永远锋利、坚韧、不生锈。
文章指出,在树立了正确的教育观点,明确了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之后,还需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成年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的榜样,大人骗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欺骗;大人打孩子,孩子也就学会了打人。大人大公无私、团结友爱、艰苦朴素、诚实勇敢,才能为孩子树立榜样,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这就叫“以身作则”,这就叫“身教”。单凭“言教”是不行的,孩子的认识主要是直观的、感性的。父母、教师以及社会各方面人士都要为孩子树立行为榜样。为了教育下一代,更应该严格要求自己。
文章说,孩子由于年幼无知,分不清是非,意志薄弱,贪玩等等,往往产生一些错误行为。对待这些问题,只能用反复教育,启发诱导的方法,而不能粗暴对待。有些人采取“打”的办法,认为孩子不听话只有“打”才能生效,“棒头出孝子么”。打,可以使孩子被迫服从,勉强行事,但是不能使他心悦诚服地改正错误,反而会损害他们的心理发展。打的办法会使一些孩子因恐惧而屈服顺从,逐渐养成怯懦无能、抑郁自卑的性格;会使另一些孩子起而反抗,逐渐形成粗暴专横的性格;还会使一些孩子表面服从、背后故犯,逐渐养成虚伪欺骗的习性。教育孩子是个十分细致的工作,不能简单急躁行事,尤其不能因泄愤、出气而打孩子。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教育原则,与培养革命后代的要求不相容的。
文章说,对孩子要坚持正面教育,运用启发、说服、鼓励等方法进行长期的、反复的教育工作。对孩子应该严格要求,不放松任何小事情,但也要讲究教育方法,从正面进行教育纠正。
文章说,孩子活泼好动、好奇敢问,这是年龄特点使然,不能把这些一律当成调皮捣蛋。我们希望孩子成为生龙活虎,坚强勇猛,敢于追求真理,敢于冲锋陷阵的人;而不希望他们变成委靡不振、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人。那么活泼好动、好奇敢问正是孩子的优点,而不是什么调皮捣蛋。关键在于引导他们,利用他们好动好问的特点来进行教育。
文章说,要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相信集体力量能使孩子更自觉地上进。让孩子在集体玩、集体工作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精神,在集体舆论的约束下,养成服从集体利益,遵守纪律的习惯。孩子只有在自己的集体中,才能更好地成长。
文章说,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坚强的革命后代,使他们成长为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的新生力量,使他们成长为共产主义事业可靠的接班人,这个担子责无旁贷地落到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做教师的人的肩上。但是教育下一代毕竟是全社会的事业,社会各方面人士都应该以对党和革命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积极参加教育下一代的工作。
文章最后说,我们的孩子们有党和毛主席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教导,有家长、教师和各方面人士的细心培养,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和当代人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的影响,一定会成长得更坚强、更聪明、更健壮,成长为我们英雄人民的英雄后代。


第2版()
专栏:

加强阶级教育 培养革命接班人
工人日报组织讨论“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问题收到良好效果
据工人日报报道:在前一段时期,工人日报就“怎样教育我们的子女?”问题,组织了一次群众性的讨论。
讨论从去年八月二十日开始,到今年二月十一日结束。历时五个多月,刊出三十七期。讨论的内容包括: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家庭教育的作用;培养第二代的目标;教育方法等四个方面。广大职工和职工家属,中、小学教师和机关干部,以及人民解放军战士和农村人民公社社员等,热烈地参加了这个讨论。他们在两千二百多份来信来稿中,畅谈了自己对教育子女的看法、意见、要求和经验。
有的读者认为:“孩子的好坏是天生的。好孩子天生就好,不用管;不好的孩子,管也好不了。”有些读者认为:“生长在新社会,生长在劳动人民家庭的孩子是‘自然红’,不会变坏的;就是坏,也坏不到哪里去。”还有些读者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小时不懂事,长大就好了。”有的读者同意上述意见。但是,绝大部分读者不同意上述意见。教育部蔡君启同志认为:孩子的好坏来自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需要通过正确的教育,才能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真正的工人阶级后代。“因此,不能认为孩子生长在社会主义社会里会‘自然红’,‘老子革命,儿子一定也是革命者’。”对“树大自然直”的思想,许多同志来信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虞挺英同志认为:“树大自然直”的思想,实质上是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对孩子们的成长抱着侥幸心理和缺乏真正的关怀。我们应当坚决抛掉这种不正确的消极想法,从小就对孩子们做好教育工作。
去年十一月初,工人日报又发表了上海老工人周福祥等同志的来信,他们提出:“教育孩子的责任主要应由学校负责,做家长的只照顾吃穿住就行了”;“教育孩子没有时间”。一位机关女干部认为:整天为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事操心,是眼光短浅,缺乏志向。
在这一段讨论中,广大读者都认为甩手父母当不得,做父母的应该积极担负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许多教育工作者也列举许多理由,说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等重要;教师和家长应当密切配合,要求一致,行动一致。
接着,幼儿园教养员章玉琴来信反映:有些家长以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思想和认识影响孩子,希望孩子成名成家。工人家属张大妈也来信说:由于她娇惯孩子,引起邻居的议论,但她不同意,并提出:“资本家的孩子娇得,咱们工人的孩子就娇不得吗?”工人日报编辑部根据这两封来信,又拟定“培养什么样的第二代?”的题目,作为这一阶段讨论的中心。广大读者在来稿、来信中,都非常强调要用革命思想,即阶级斗争的思想来培养第二代。辽宁海城陶瓷厂女工徐忠兰说:我们工人和资本家是不同的阶级,在教养孩子上也绝对不能学资本家,我们工人疼孩子是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工人家的孩子是娇不得的。”
最后,工人日报编辑部还根据读者的要求,进行了教育方法的讨论。但是,教育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次只着重讨论了粗暴压服的办法好,还是说服教育的方法好?在讨论中,大多数人都认为粗暴压服不是办法,应该坚持说服教育。
这次讨论,影响比较深远。许多父母和教师一致表示:要认真教育好下一代,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让他们来接我们的班,接共产主义的班。


第2版()
专栏:

河北定县清风店公社南街生产大队的军属姚老会大爷,给清风店小学学生讲革命故事。 操惠摄 (河北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短评

参观要讲究质量
虚心的人,都很注意参观访问学习别人的经验。但是,热心于参观访问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虚心的人。
精选参观人员,经过调查研究,明确学习重点,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深入地看,倾心地听。这叫做“看门道”、“钻门道”,是真正的虚心。
一次出动多人,一拥而来,东张西望,看不真切,听不仔细。这应该叫做“赶热闹”,而不是真虚心。
翼城城关公社的同志们,是真正虚心学习的人。他们十分讲究参观访问的方法,讲究参观访问的质量,讲究参观访问的实效。派出参观的人不多,个个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因此,参观后能解决各种人的问题,对促进本单位的工作起了较大的作用。他们事先仔细研究了别人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缺陷,然后“带着问题”学先进,因此,用较短的时间解决了比较重大的问题。
到了先进单位,时时关心人家的生产和工作,尽可能少给人家添麻烦,爱惜人家的一苗一叶,这是对先进单位真尊重。
到了先进单位,不考虑人家当前的生产和工作,不爱惜人家的时间,不爱惜人家的庄稼,这实际上是对先进单位不尊重。
翼城城关公社派到大寨去参观的人们,是真正尊重别人的人。他们不但去参观的人尽可能少而精,在农事不太忙的季节去,而且尽可能少耗费人家的精力。凡是已经有了文字材料,看了材料就能解决问题的,就不再要人家介绍。请人家谈的,是自己最需要而又在材料上还得不到答案的少数几个重要问题。访问社员,就同社员一起劳动一起吃饭。大寨的同志们没有感到他们去添了许多麻烦,他们也取到了真经。
打开眼界,参观访问先进的事物,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方法不对头,组织得不好,反而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在这春耕大忙的时候,领导上更要注意这个问题,一般不要到远地去参观,到近的地方去参观,也要好好组织,不要影响自己的生产,也不能影响被参观单位的生产。


第2版()
专栏:

全国乒乓球锦标赛单打结束
庄则栋韩玉珍获男女单打冠军
据新华社南京九日电 二十三岁的北京选手庄则栋和二十一岁的黑龙江选手韩玉珍今晚在四千多人的热烈掌声中,获得了一九六四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的男女单打冠军。他们今晚在决赛中,分别以三比一和三比○战胜了山西选手周兰荪和江苏选手狄蔷华。
周兰荪和狄蔷华分别取得了男女单打亚军。
庄则栋虽然两次获得过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但是他从一九五七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乒乓球比赛以来,还是第一次获得全国男子单打冠军。韩玉珍自一九五八年第一次参加全国乒乓球比赛以来,也是第一次获得女子单打全国冠军。
这次男女单打是从四月四日开始的。韩玉珍先后参加了九场比赛,每场都以三比零获胜,创造了这次比赛中每场皆胜、不输一局的纪录。各地男女选手十日将休息一天,十一日开始进行男女双打比赛。
男女单打前五名名次
新华社南京九日电 一九六四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男女单打前五名名次。
男子单打:第一名庄则栋(北京);第二名周兰荪(山西);第三名蒋时祥(上海)、吴小明(浙江);(无第四名);第五名李富荣(上海)、马金豹(四川)、王家声(贵州)、何祖斌(湖北)。
女子单打:第一名韩玉珍(黑龙江);第二名狄蔷华(江苏);第三名鄢桂芬(四川)、梁丽珍(广东);(无第四名);第五名萧洁雯(广东)、张云(湖北)、林慧卿(上海)、马光泓(四川)。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移风易俗话“清明”
今年清明节,各地人民怀念革命先烈,纷纷为烈士扫墓,表示要继承烈士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许多青少年在烈士墓前和纪念碑前,举行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活动,表示决心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为了破除清明节的一些迷信风俗,解放日报、南方日报、湖北日报、新民晚报、羊城晚报等报纸,分别从相同和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议论。这些议论认为,清明本是我国二十四个农事节气中的一个,正是开始春耕大忙的时候,人们应该趁此大好春光,奋发精神,努力生产;对清明扫墓、踏青、寒食、插柳等风俗习惯,要破除其中的迷信观念,要提倡有利生产、有益身心的新风尚。
踏青和扫墓
羊城晚报四月三日发表一篇短文,漫谈清明踏青和扫墓。文章认为,在春光明媚的时刻,利用假日结伴郊游,或者下乡“采风学稼”,这样的踏青很有意思,是值得提倡的。至于扫墓,文章说,虽然我们是无神论者和无鬼论者,明知道人死是不能复生的,也决不相信有所谓“灵魂”的存在;但是一个人,只要他是正直的劳动的人,生前少不了做过一些有益的事情,后人思念他们的创业辛勤,借此清明时节,以鲜花一束,表示一下心意;这是一种纪念活动,我们是不反对的。然而,有些人,他们相信有鬼,相信死人仍在阴间生活着,要享受人间烟火,因此在扫墓的时候大烧元宝蜡烛和金银衣纸。这是一种迷信思想在作怪,而且是铺张浪费,我们是要反对的。
解放日报四月三日的文章还说,神鬼观念还会模糊阶级意识。目前有些人把扫祖先的墓看作是单纯个人私事,不管死者生前是流氓恶霸,还是地主、反革命分子,每逢清明都要照例上坟祭扫,还认为这是“人之常情”。这种丢弃阶级观念、不分敌我的扫墓不是很有害吗?
花圈和钱纸
湖北日报的一位读者问:“既然可以献花圈,为什么不可以烧钱纸?”四月四日的湖北日报答道:献花圈和烧钱纸不能相提并论,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相信不相信有鬼。献花圈只是一种纪念仪式,并不是假定死者有“灵”才对他献花圈的。烧钱纸就不然,是先相信有鬼,相信鬼还要钱用,才去烧它。纪念死者,和相信死者有“鬼魂”,是毫不相干的两回事情。无神论者并不相信死者还有灵魂,但这并不妨碍他去纪念死去的同志和亲人,就是在死者面前宣誓或提出保证,也并不是相信死者真能听到,只是表示自己继承遗志罢了。纪念死者是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们反对的只是迷信、有鬼论和唯心主义的观点。所以说,花圈和钱纸的问题,实际上是有鬼与无鬼的问题,唯心与唯物的问题,要首先把这条重要界线弄清楚。
“寒食”和插柳
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介子推的日子,相传要冷食几天。寒食插柳,原是古代春天钻榆柳取火的象征,后来附会为避邪驱鬼的迷信活动。因为寒食只在清明前一两天,寒食和插柳又逐渐成为清明的风俗。南方日报和羊城晚报载文说明了这种旧风俗形成的经过。南方日报四月五日的文章说,这些习俗的形成,是以“灵魂不灭”的思想和封建意识做基础的。寒食节叫人不烧火煮饭做菜,要吃几天冷东西,分明是一种陋习,曹操也早已严令禁止了。倘若每逢清明节都来纪念那个贤臣、孝子介子推,就很难看得出有什么现实意义。文章说,相信随着群众觉悟的提高和科学文化卫生知识的普及,这种陋习将会被彻底破除。
新民晚报四月一日刊登了上海杨浦区长白街道内江新村里委会关于清明不折柳的倡议。倡议说,有些居民在清明节前,定要采一些杨柳条,戴在自己或孩子的头上,据他们说:“清明戴杨柳,来世有娘舅”,“清明不戴柳,来世变黄狗”。这些迷信的旧风俗,不但影响人们思想的健康发展,每年对树木也带来了很大的损害。因此,我们要广泛宣传清明不采、不戴杨柳的道理,加强对树木的保护,培养勇于移风易俗的好风气。


第2版()
专栏:

一次事半功倍的参观
本报记者 王孔诚
不久以前,山西省翼城县城关公社组织了一个参观访问小组,到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参观。这次参观事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在参观访问过程中,既没有给被访问的单位增加过多的麻烦,又学习到了自己最需要的经验。
翼城城关公社是晋南专区的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之一,著名的农业劳动模范吴春安、马芳庭都住在这里。这个公社的干部和一些社员,看了报上登载的大寨大队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建设山区的事迹,普遍觉得大寨比自己好,是学习的榜样,要求派人去大寨请教。公社党委研究了一下,认为这个意见很好,应当办。但又想到自己这个地区同大寨的情况是不同的,条件是不一样的,自己是晋南平川,大寨是山区,参观访问要解决哪些问题,能解决哪些问题,是很复杂的事情,应当作充分的准备。于是,先让各队社员学习报纸上登载的有关的材料,使大寨经验家喻户晓。接着公社又召开了社员代表会和党团员会,来分析过去一年的成绩和缺点,对照大寨找出差距。他们发现不如大寨之处有五个:一、大寨人树雄心、立壮志,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有长远打算;城关公社则缺少长远计划。二、大寨的土地普遍高产;城关公社有高产,有低产,不平衡。三、大寨人革命精神高,朝气勃勃;城关公社有些单位在取得一些成绩后,就骄傲自满起来。四、科学试验不如大寨。五、思想政治工作也不如大寨。
找出这些差距,是不是凡有差距的项目都须去参观才能解决问题呢?城关公社的同志们认为大寨的经验,有一些从报纸上可以学到的,要去大寨学的必须是解决不了的问题。这样,他们确定,到大寨去要解决的问题是:一、大寨人为什么革命干劲那样大?二、大寨的农田基本建设到底是怎样搞的?三、大寨的经常的思想政治工作是怎样作的?
在配备参观访问的人员时,城关公社只派四个人去。这样的好处是少给大寨添些麻烦,自己也开支少些。虽说去的人少,但是有一定的代表性。他们选了劳动模范、公社党委委员吴春安做小组长。他在生产上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信,去了不光能把经取回来,而且易于推广。还选了城南大队支部书记赵廷贵、下高大队支部书记樊天岩、西梁大队返乡知识青年吕兴国为组员。赵廷贵是个老劳动模范,他提高认识后,对一部分生产上作风比较扎实但眼界不太开阔的人,能够起解放思想的作用。樊天岩是一个新起的生产能手,有些骄傲情绪,去大寨看看有利于他学习谦虚精神,并对那些有同样情绪的人能多做些工作。吕兴国去大寨,一方面可以把大寨精神在青年中传播开来,一方面还可以帮记录访问材料。
城关公社参观访问小组在大寨住了两天。这两天过的非常紧张而又有条不紊。他们一到大寨,就和大寨党支部协商安排了参观访问日程,提出了自己所要了解的问题。后来,他们踏着半尺深的雪,顶着冷风,翻山越岭,参观了大寨十多年来所作的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和仓库场院等地。他们深深感到同大寨比条件,自己在天上,大寨在地下;同大寨比成绩,自己在地下,大寨在天上。一致认为今后应当奋发图强、急起猛追。大寨支部书记陈永贵按照他们所提的问题,讲了大寨农田基本建设的经验,讲了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和大寨社员革命干劲的由来。他们觉得很开心窍。为了把带来的问题理解的深透,他们还和大寨的干部进行了座谈,访问了一部分社员。当时,大寨的社员正在重修梯田、另打新窑、克服去年洪水带来的灾害。在访问社员们的时候,吴春安带领小组的成员挽起袖子和社员们一起搬石头垒地坝。为了了解大寨饭场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他们端着碗,同社员一起在大柳树下吃饭。每天晚上他们都要开会,小结当天的参观访问工作。
在访问中间,吴春安也向陈永贵介绍了自己公社开展“一带二”活动的经验,还坦率地给大寨在绿化方面,道路建设方面提了意见。
参观访问小组满载经验而归,在全体社员中作了详细的传达。大大地激发了广大社员的革命干劲。各生产大队普遍修订了原订的生产计划,添加了生产措施。各生产队都大搞农田基本建设,力争建立更多的高产稳产田。到三月中旬止,全公社平整土地、培地埂一万三千多亩,扩大水地五千多亩。各生产队普遍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社员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变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