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4月1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话剧艺术迈出新步
新华社记者
富有战斗传统的我国话剧艺术,在最近的这一年里,以及时、鲜明、深刻地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斗争生活的特色,标志着它在社会主义戏剧的发展道路上又迈出了新的更有力的一步。
从去年春天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轰动首都观众以来,到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许多优秀剧目最近来首都公演的这一段时间里,人们可以看出,我国话剧艺术工作者高举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红旗,以跃进的战斗的姿态,在深入地反映工农兵群众的斗争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时代工农兵英雄形象,用阶级观点正确反映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人民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鼓舞人民群众的劳动热情等方面,作出了显著的成绩。
毛主席、刘主席、朱委员长、周总理以及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怀和重视话剧工作者坚持工农兵方向所取得的这些新成就。他们曾分别观看了《霓虹灯下的哨兵》、《雷锋》、《年青的一代》、《千万不要忘记》、《第二个春天》、《三人行》、《激流勇进》、《丰收之后》、《一家人》、《南海长城》等优秀剧目,接见了创作和演出人员,并且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为发扬文艺的教育作用和战斗作用,巩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促进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广大工农兵观众也热烈赞扬这些反映时代精神的话剧,并且以实际行动表明了他们从这些话剧演出中受到的教益和鼓舞。《人民日报》、《文艺报》、《戏剧报》等报刊先后发表了大量评论文章,为话剧创作的丰收而欢呼。
当前话剧艺术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反映新中国成立十四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斗争生活的剧目。已成为创作、改编和演出的主流,从而使话剧舞台上出现了一片朝气蓬勃的动人景象。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上演的反映社会主义时代现实斗争生活的话剧剧目,比一年以前增加了十倍以上。几个月以前参加华东区话剧观摩演出的各省市和部队的十九个话剧团体演出的二十个剧目,全部是新创作的反映十四年来现实斗争生活的多幕剧和独幕剧。还应当着重指出的是,去年发表和上演的几十个以现实斗争生活为题材的话剧剧目,无论主题思想、题材范围、人物形象或是艺术形式,都有所创新,有所提高。其中,经过广大观众考验而初步保留下来的优秀剧目,就有二十多个。有些剧目已经演遍全国,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一年来话剧艺术发展的另一特点是,剧作者们在创造中运用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来正确反映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扩大题材范围和提高剧作的思想性创造出一个新的局面,同时也为社会主义戏剧的创作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去年春天以来开始在首都上演的二十多个新的话剧剧目中,既有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也有反映工业、商业、部队生活以及知识分子和儿童生活的。这些题材多样的剧目,绝大部分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生活领域,深刻地揭示出人民内部的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先进和落后,以及个人、集体和国家之间的矛盾,批判了资产阶级思想和一切反动、落后的思想,进一步以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武装了人们的头脑,热情地歌颂了新时代的新人新事、新思想和新风尚。
这一年来的话剧艺术创作所以比过去更加激动人心,使观众念念不忘,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创造了更多的真实生动、有血有肉的工农兵正面人物形象。例如《霓虹灯下的哨兵》中的鲁大成、洪满堂、春妮、赵大大,《年青的一代》中的萧继业、林岚,《千万不要忘记》中的丁海宽、丁爷爷、季友良,《激流勇进》中的王刚,《丰收之后》中的赵五婶,《一家人》中的杨国兴,《远方青年》中的沙特克,以及《李双双》中的李双双等,他们的先进思想和崇高品德,感染和教育着观众。这些在舞台上“生活”着和“战斗”着的工农兵先进人物,比过去舞台上同类型人物更加充实丰满,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具有各自不同的典型性格。这些社会主义戏剧中的一代新人,已经以更高大的形象和更充沛的生命力开始活跃在千百万工农兵群众的精神领域中。戏剧界人士在谈到这些成就时指出,这是同近年来话剧创作人员进一步深入生活,改造思想感情,并且积极提高创作技巧所作的努力分不开的。
这一年来又是话剧表演团体空前规模地深入农村,使话剧艺术向农村普及的一年。文化部直属话剧表演团体以及大部分省、市、自治区的话剧团体在这一年中,普遍组织了农村演出队,把话剧艺术送到农村去,为农民服务,向农民征求意见。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是,反映现实斗争生活的话剧受到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村干部的热烈欢迎,清除了有些干部和创作人员过去认为“农民不爱看话剧”的顾虑,扩大了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阵地,并且促进了话剧艺术的发展和提高;另一方面,由于创作人员们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既演了新人,又学了新人,也获得了思想、艺术双丰收。
在总结过去一年中话剧工作的成绩和经验时,许多戏剧界人士还指出,尽管这一年来的话剧新作品在思想上、艺术上并不是都达到了同样的高度,在数量上还不能完全适应各阶层广大观众的需要,话剧工作者在深入生活、深入工农兵方面还存在着差距,还有一些新的问题需要解决,但是,这一年毕竟是我国话剧发展里程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的一年,它为我国社会主义戏剧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吹起了进军号。
(本报有删节)
(附图片)
左图: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接见获得一九六三年以来优秀话剧创作奖和演出奖的全体剧作者、编剧和演出团体代表。
上图:陆定一副总理在授奖大会上讲话。
新华社记者 陈娟美摄


第2版()
专栏:

拉萨市长顿珠才仁畅谈平叛和民主改革后的巨大变化
拉萨人民满怀革命热情建设新生活
五年来,市区建设日新月异,适龄儿童绝大部分入学,各种传染病基本消灭,手工业有很大发展,粮食产量增加,各种牲畜净增三十二万多头。
新华社拉萨三十一日电 拉萨市长崔科·顿珠才仁最近向本社记者畅谈拉萨市在平叛和实行民主改革后的巨大变化时指出,拉萨市五年来各项建设蓬勃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市区面貌日新月异。人民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热情,努力建设着自己的新生活。
崔科·顿珠才仁说,过去拉萨是农奴主和贵族老爷聚居的中心,他们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只知道敲诈勒索,从来不顾城市的建设。过去的拉萨没有一个完整的排水系统,污水四溢,拉萨河和流沙河年久失修,每逢汛期,严重威胁市区安全。五年来,人民政府拨出巨款进行建设,整修和加固了河堤,新修了道路和排水沟,把过去的烂泥塘变成了现在的繁荣市场。他说,旧拉萨有数千人流落街头。平叛后人民政府组织他们劳动就业,并解决了他们的住房问题。现在可以说没有一个流浪街头的人了。对鳏寡孤独和老弱残废,政府都妥善安排了他们的生活。
崔科·顿珠才仁说:平叛第二年建成的拉萨纳金电站,基本上满足了拉萨的工业和照明用电。市区和部分郊区农村都安装了电灯。他说,五年来拉萨地区办起了二百七十多所民办小学,市内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适龄儿童都上了学。全市卫生条件也有了很大改善。除拉萨市人民医院、拉萨市藏医院外,自治区人民医院和第一工人医院也都设在拉萨,各县也建立了卫生院或卫生所。政府经过几年努力,已基本上消灭了过去威胁藏族人民健康的各种传染病。
崔科·顿珠才仁还谈到,平叛后,上层爱国进步人士在政治地位和生活上都得到了很好的安排。在拉萨市人民政府中,有许多爱国进步的上层人士担任着正副市长、局长、主任、科长等领导职务。他们中许多人在党和人民政府的教育、关怀下,一年比一年有所进步。
崔科·顿珠才仁强调说,同西藏其他地区一样,拉萨市(包括所属各县)在废除最反动、最落后、最黑暗、最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后,由于农民做了土地的主人,发挥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粮食平均单位面积产量比平叛前提高了百分之三十左右。各种牲畜五年来纯增三十二万多头(只),城市手工业也有很大发展,二千多个手工业者自愿组织起八十九个互助组,手工业产品品种增加,质量也提高了。
崔科·顿珠才仁是原西藏地方政府(噶厦)的高级官员之一,西藏上层反动集团发动武装叛乱时,他积极参加了反对叛乱的斗争。一九六○年一月拉萨市举行第一次人民代表会议时,他被任命为这个人民城市的代理市长,后来又被国务院任命为市长。现在他还担任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自治区选举办公室主任等职务。


第2版()
专栏:

南海县委在大丰收后始终保持冷静头脑
找出新矛盾 争取更高产
组织干部社员学习先进经验,打开了眼界,修订了增产措施,比学赶帮运动蓬勃开展,春耕生产热火朝天。
本报广州三十一日电 去年获得大丰收的广东南海县,发扬革命精神和实事求是的作风,虚心学习外地的经验,认真总结自己的经验,根据全县农业生产的新形势提出新的课题,发动群众开展比学赶帮运动,力争今年再获丰收。
南海县处于珠江三角洲水网地带,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是个水稻集中产区。但是,历史上经常遭受水旱灾害,农业生产很不稳定。一九五七年冬季以来,这个县用极大的力量进行水利建设。特别是最近三年来,南海县在广东省委和佛山地委的领导下,正确地总结了几年的生产建设经验,继续发扬苦干实干的精神,集中力量发展电力排灌事业。到一九六三年年底已初步建成三百六十多座电动排灌站。全县五十多万亩水田基本上可以旱涝保收。在肥料方面,近几年来也作出了很大的成绩。一方面,国家供应了较多的氮素化肥,另一方面,全县大力积造农家肥料,并且自办小型磷肥厂,自造磷素化肥。在种子方面,近几年来逐步淘汰了一部分旧种,积极推广了适应新的水利、肥料条件的高产良种。
“黄金时代”到来了
由于水利、肥料、种子等主要生产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南海县的农业生产逐步走向稳产高产。一九六一年以来,全县粮食生产连年增长。一九六三年虽然发生了六十年来未见的大旱,南海县却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全县稻谷总产量比丰收的一九六二年增加了一亿一千多万斤,即增产百分之二十八点五,比公社化前产量最高的一九五六年增加了百分之五十三点七。一九六三年全县两季水稻合计平均亩产量达到九百六十八斤,每亩比解放初期提高近一倍。此外,猪、蚕茧、塘鱼、甘蔗、水果等产量也分别比一九六二年增长了二成到一倍以上。
空前的大丰收,使得全县广大农民和干部欢悦异常,眉飞色舞。有的干部和社员认为这是“想不到”的大胜利;有人说:南海县农业生产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在空前的生产成就面前,在响彻全县的欢乐声中,中共南海县委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没有因为巨大的成就而自满自足。县委认为,当前重要的是打开广大干部和社员的眼界,使他们看到“一山更比一山高”,不骄傲、不自满,继续向更高产的方向前进,而打开人们眼界的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组织大家到先进地区、先进单位去参观、学习。
比一比,打开了眼界
为此,还在去年晚稻收割期间,南海县委便派出县委副书记、全县公社党委书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和生产队长等八百多人,分赴水稻高产区的潮汕平原各县和珠江三角洲新会、东莞、台山等先进地区参观、学习。接着,县委召开公社党委书记会议,对比潮汕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对南海县的农业生产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总结。经过参观、学习,干部的眼界开阔了,对本地区、本单位的成绩和缺点也就看得更清楚了。大家一致认为,一九六三年南海县农业生产虽然有了大幅度的增长,但是跟潮汕等先进地区比起来,还有不小的差距。这一点在晚造生产上看得尤其明显。南海县晚造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两个大队,跟潮汕的高产大队相比,每亩相差三百多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距呢?南海的干部在参观、学习中认识到:最根本的原因是南海的耕作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特别是晚造,耕作技术跟潮汕比还差很远。最使南海干部佩服的是,潮汕的晚稻很少倒伏,这主要是因为人家解决壮秧问题比自己高明。在育秧方面,潮汕的秧田播种量少些,秧龄一般在六七十天以上,所以秧壮似蒲草,分蘖早,耐肥,穗大粒多,不易倒伏;南海的秧田播种量大,秧龄只有四五十天,秧苗有的不老也不壮,有的老而不壮,因此,分蘖迟,不耐肥,谷穗小,容易倒伏。倒伏跟施肥技术也有密切关系。潮汕是基肥施得足,分蘖肥施得早,穗肥施得重,所以水稻节间短,禾秆矮,不易倒伏;南海的施肥技术仍然停留在过去的早熟中产品种的施肥方法上。在种子方面也不如潮汕,因为那里有完整的选种留种育种的制度,并且已经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两三年内就能更换一次种子;而南海在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很多生产队没有做好选种留种工作,种子不纯。此外,在田间管理、排灌管理方面,南海县的干部也认为比不上潮汕,需要向潮汕地区学习。
在虚心地考察了潮汕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和认真地总结了本县农业生产经验之后,南海县委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耕作技术水平跟已经改变了的水利、肥料等生产条件不相适应,已经成为南海县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于是县委向全县的干部和农民提出了一个行动口号:在耕作技术方面学潮汕,赶潮汕,走潮汕平原的道路!
立下不断争高产的志气
由比较粗放的耕作向精耕细作的过渡,标志着南海县的农业生产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这样一个大的转变,必须使全县各级干部和群众都有一个充分的思想准备。为此,中共南海县委和县人民委员会最近联合召开了全县三级干部会议和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向全县各级干部和先进生产者讲清新形势,指出前进的方向,并就一九六四年的农业生产进行深入的思想动员。在这次会议上,树立本县的先进旗帜,介绍潮汕等先进地区的经验,发动群众全面地总结一九六三年的农业生产,通过评比,找差距,挖潜力,学人之长,克己之短。这样,越评比,越总结,各级干部的眼界越开阔,争取高产再高产的干劲也越大。在进行总结、评比以前,有些比较先进的社队的干部,以为自己已经“够高产了”;有些社队虽然产量不很高,但感到去年增产幅度很大,也以为自己的生产“差不多了”。但是,摆出具体的事实一比,他们发现,本单位不仅与潮汕地区有很大的差距,就是与县内一些先进的公社、大队、生产队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不仅有生产上的差距,也有思想上的差距。许多人都说:“不比坐井观天,一比天外有天”!在总结、评比会上,许多干部和社员都检查了自己安于现状的自满情绪,树立了不断争取高产的志气和信心。
比学赶帮扎扎实实
在广大干部和社员的思想觉悟提高以后,一个具有明确奋斗目标的比学赶帮运动便在南海县蓬勃开展起来。全县按不同地区、不同作物,层层树立了高产“标兵”。生产队和本大队的“样板”队挂钩,大队的“样板”队和公社的“样板”队挂钩,公社的“样板”大队和县的“样板”大队挂钩,县的“样板”大队则以潮汕地区的先进队为榜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前一时期,南海县派出了一部分干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自带粮食和农具,去到潮汕地区的先进社队住下来,他们将用半年到一年的时间,在那里实行“跟班劳动”,以便把先进的耕作技术真正学到手。同时,这个县又从潮汕地区聘请了一批有专门经验的老农到县里来,做技术顾问,传授先进的耕作技术。县内各社队之间,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了派人出去“跟班劳动”、请人来队传授技术的互学互帮活动。
比学赶帮运动开展以后,各社队普遍重新修订了增产措施,出现了新气象。官窑、小塘、罗村、丹肚等公社,有一万多亩高岗田,容易受旱不能稳产。这几个公社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去冬今春又新建成了三十多个小型电动抽水站,彻底解除了这些高岗田受旱的威胁。南海县各公社为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还领导各队扩大了基肥面积、良种面积,今年全县有基肥的面积比去年多了九万多亩。今年全县早造矮秆高产良种的播种面积,也已由去年占总面积的四成扩大到八成以上。
为推进耕作技术的改革,南海县最近普遍建立和健全了技术队伍和技术阵地。全县十二个公社都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站;县、公社、大队三级建立了技术推广委员会,由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组成;生产队成立了农业技术推广小组。另外,县委还决定以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为中心,联系各公社的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站和重点大队,公社以这个站为中心,联系“片”的重点生产队和各大队的重点生产队,各大队也抓一个重点生产队,做为农业科学技术的阵地,采取以点带面的办法,进行先进耕作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春雨未到,南海县田野里已是春水溶溶,绿秧遍地,到处都是劳动的人群,春耕生产搞得热火朝天。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总政治部要求全国人民武装干部
开展学习吴兴春的活动
推动人民武装建设事业
新华社三十一日讯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最近发出关于在全国人民武装干部中开展学习吴兴春活动的通知,要求各地在比学赶帮运动中,更多地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吴兴春”,以推动人民武装建设事业的不断发展。
通知指出,贵州省从江县人民武装部组织科长吴兴春同志,是一个赤胆忠心的无产阶级革命干部,全国各地人民武装干部学习的好榜样。结合四好运动的开展,在全国人民武装干部中开展一个学习吴兴春同志的活动,对进一步做好民兵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和军事落实的工作,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通知说,向吴兴春学习,主要是学习他刻苦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自觉性;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以及在敌人面前是硬骨头,在人民面前是孺子牛的精神;学习他时刻不忘阶级斗争,在工作中坚持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坚定立场;学习他热爱人民武装工作的事业心,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紧紧依靠、联系人民群众的工作作风。
通知要求各级人民武装部门和全体人民武装干部以吴兴春为榜样,自觉地联系对照自己,实事求是地找出差距,提出学、赶办法。同时要注意宣扬本地区、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从中发现自己的“吴兴春”,培养自己的“吴兴春”,进而掀起一个比学赶帮的热潮,使新的“吴兴春”在全国人民武装干部中,一批又一批地涌现出来,以推动人民武装工作的不断前进。


第2版()
专栏:短评

“不知足”常乐
广东南海县去年遭受了六十年未遇的大旱,却获得了历史上未有的大丰收。有的干部和群众认为这是“想不到”的大胜利,是南海农业生产的“黄金时代”到来了。
在这样的大胜利面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自满的或者说“知足”的态度,认为“够高产了”,“差不多了”,不少社队干部就是这样;一种是不自满的或者说“不知足”的态度,认为必须继续努力、继续前进,中共南海县委就是这样。
旧社会有句流行的话:“知足者常乐”,这是看不到光明前景的被压迫人民自我安慰的哲学。我们是解放了自己还要解放全世界的革命者,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不能认为“知足者常乐”,恰恰相反,应该认为“不知足者常乐”。
为什么“知足”不能“常乐”,“不知足”反能“常乐”呢?这里有个辩证法的道理。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谈到互相矛盾着的事物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时候说:“一极已经作为胚胎存在于另一极之中。”胜利和失败这两个矛盾着的事物也是这样。失败这“一极”正是存在于胜利那“一极”之中的胚胎;反过来也一样。兵法上讲的“骄兵必败、哀兵必胜”就包含了这个辩证的道理。
但是,矛盾着的事物共存于统一体中是一回事,引起这两个事物的转化却是另一回事。因为这种转化必须有一定的条件。比如,胜利了,如果骄傲自满,就可能转化为失败,如果谦虚谨慎,不但不会转化为失败,还可能发展为更大的胜利。
“知足”之可怕就在这里。任何人如果工作一旦“胜利”,就知足了,骄傲自满了,不作努力了,不求进步了,其结果很可能是“胜利”转化为失败,先进转化为落后,这怎么能够“常乐”呢?相反,任何人不管取得多大的“胜利”,总是“不知足”,总是谦虚谨慎,努力再努力,前进再前进,就能取得更大的胜利,这怎么会不“常乐”呢?
“不知足者常乐”,对于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产来说,也就是对于我们的革命事业来说,是个真理,它反映了正确的辩证的思想方法。
南海县“不知足”,南海县就一定能“常乐”。只要他们保持这种“不知足”的精神状态,只要他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辩证思想方法,他们就一定会继续取得“想不到”的成就,就一定能继续保持自己的“黄金时代”。而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他们的革命和建设的成就会放出愈来愈灿烂的光辉。


第2版()
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邓锡侯逝世
新华社成都三十一日电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国防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副省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川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邓锡侯,因病于一九六四年三月三十日在成都逝世,享年七十五岁。
邓锡侯治丧委员会由李大章任主任委员。委员有王维舟、朱蕴山、刘伯承、刘文辉、李井泉、李维汉、但懋辛、邵力子、陈劭先、张治中、贺龙、徐冰、程潜、熊克武等四十二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