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6版

第6版()
专栏:

诗三首
〔越南〕黄文欢
春节诗两首
在飞机上赠中国同志
九霄云外一群仙
正是天堂上过年
中越友情磅礴处
倾头低瞰尽桃源
经武汉时赠中国同志
正展凌空万里程
鹤楼招手架梯迎
楼头共酌春禧酒
无限芬芳华越情
千里行千里而来此一行
定将有以利吾营
欲为革命谋团结
必得同心作斗争
马列正当经考验
越中依旧是坚贞
红河为带泰山砺
屹立长流万古情


第6版()
专栏:影评

新兴力量的赞歌
——推荐大型彩色纪录片《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副主任 黄中
我国和印度尼西亚共和国联合摄制的大型彩色纪录片《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已经与首都观众见面,并即将在全国放映。这是两国友好团结关系中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这部影片在两国电影工作者的同心协力下,拍得非常出色。它以生动的形象,纪录了世界体育运动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篇章,纪录了第一届新运会的盛况和辉煌成就,显示出新兴国家运动员团结友好和朝气勃勃的景象。影片以旭日东升为序曲,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兴力量,犹如朝阳初升,光耀大地。这个深刻的主题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情绪。贯穿在整部影片中的是一派勇往直前,锐不可当的气势。这气势在开幕式的镜头中,显现得尤其动人。二千多名运动健儿在万众欢腾声中,迈着整齐有力的步伐进入运动场。非洲黑人兄弟,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地行进。来自拉丁美洲的运动员,也长途跋涉到达雅加达,参加新兴力量的行列……。新兴力量运动会第一次举行,就有四大洲五十一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参加,这正反映了各国人民独立自主举办国际运动会的共同愿望,也体现出反对帝国主义和新老殖民主义的世界潮流。我们知道美帝国主义是怎样专制蛮横地操纵国际体育事务,是怎样在国际体育事务中也施行他们的可耻的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的政策的,现在,面对这新兴力量大团结的宏伟壮观的场景,我们怎能不激动呢?
新兴力量的火炬点燃起来了。新运会会旗升起来了。苏加诺总统宣布第一届新运会开幕。由数千名印度尼西亚青年组成的合唱团唱起了新运会颂歌:“所有的新兴力量,大家共同来打断镣铐,新运会是摧毁旧世界的伟大象征……。”
新兴国家人民打断了帝国主义控制和束缚的镣铐,就能迸发出无穷的青春活力。第一届新运会出现了五项世界纪录。影片把我们带到雅加达竞赛场里,如同亲临其境地目睹这五项世界纪录的诞生。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轻量级举重选手李兴泉要了破挺举世界纪录的份量——一百四十一公斤,第一次没有挺起,看电影的和当时在现场观众的心情一样,为他着急、加油;而当他最后挺起来时,我们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朝鲜的申金丹和李兴泉,我国的黎纪元、李淑兰所创的世界纪录,还有许多国家的优秀运动员在新运会上打破本国纪录,都显示出新兴国家人民具有很高的体育才华,有能力为发展世界体育运动作出贡献。当阿尔及利亚选手阿里纵身一跃,取得男子跳远冠军,为新独立的祖国赢得金质奖章;当在国际运动场上升起印度尼西亚国旗;当奏起庄严的我国国歌,我们的心情怎么能平静呢?
纪录片把新运会二十个竞赛项目巧妙地交替映现,并衬托着“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的美丽河山与自然风光;用多样的取景角度和表现技巧,充分展现了各个运动项目的特色,使人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之感。音乐对不同场景不同项目的配合也很恰当,根据不同的竞赛项目,既有表现健美的抒情乐声,也有表现力量和意志的粗犷奔放的旋律,使观众时而紧张期待,时而轻松愉快的心情,融汇在和谐的音响中。影片着力地描绘了田径和自行车的长距离竞赛。我们可以看到自行车运动员在风景秀丽的西爪哇山区的公路上,征服一个又一个山坡。参加这项竞赛不仅要有很好的体力和技术水平,更须有坚韧不屈的意志,才能在赤道地带的炎阳下,飞驰一百八十八公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影片编导和摄影师的匠心,把主题与题材的选取熔为一炉,既纪录了要纪录的事,而又能紧紧地围绕着表现新兴力量运动会的新风格新精神。
穿插在激烈紧张的运动竞赛里,还有大量各国选手间的友好活动的亲切动人的景况。印度尼西亚、朝鲜、中国三国女自行车选手在四十五公里公路竞赛的激烈争先途中,互相帮助,递水解渴,这感人的深情厚谊,曾一时传为佳话;古巴射箭运动员来雅加达没有带好弓,中国射箭队慷慨赠弓,并交流经验;印度尼西亚选手向越南兄弟送球……在苏加诺总统举行的招待会上,在国际村的各国运动员联欢会上,不论来自哪个国家的运动员,不分种族肤色,亲如家人。如果说,彩色纪录片《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是一支新运会赞歌,那么,团结友谊之音是这支歌的最强音。
印度尼西亚政府和人民为胜利召开第一届新运会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以及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全国形成的新运会热潮,是无法全部摄入影片的。即使如此,我们仍然从纪录片里感染到这种热情。当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的火炬从爪哇岛三处“圣火”中燃起的时候,当熊熊的火炬通过印度尼西亚每一城市和乡村的时候,到处呈现节日的气氛,人们穿着美丽的盛装,载歌载舞地欢迎火炬。开幕式和闭幕式,以及各项竞赛组织得有条不紊,卓有成效,并且很有气魄。观众参观竞赛是那样热烈和公正。在漫长的马拉松赛跑途中,一群群印度尼西亚观众守候在道旁,为各国选手加油,给他们递干粮、桔子水,送湿毛巾,甚至提着水桶为运动员冲凉。多么热情周到的观众!多么好客的主人啊!这一切都反映出印度尼西亚举国一致支持新运会的巨大而真诚的热情,也是第一届新运会开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这部影片不仅结构严谨,寓意深远,音乐优美,富有印度尼西亚民族色彩,它的最出色之处,是能把新运会的成就,既完美又突出地纪录下来。新运会胜利召开的这一事实所具有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新老殖民主义的巨大意义,赋予了这部纪录片深刻的思想性。
第一届新运会已经闭幕,但它所点燃的火炬,将永远在人们的心头燃烧着。(附图片)
〔左下图: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开幕式在朋加诺运动场举行〕


第6版()
专栏:

小小一根针
梁信
这几天,一直是风雨不断。
行军队伍前面,是八百二十米主峰的最后二十米。好家伙!从太阳压山到小半夜,大伙儿摸黑强行了四十里田埂,又爬了八百米的荒山路,才来到这儿。
战士们继续高歌猛进,歌声压倒了铺天盖地的风雨声。等爬上最后二十米,人人头上直冒白气,活像湿手巾包着的热馒头。
休息号响了。
“小方,离你家近了,你回去看看老爷爷吧。”二班长对列兵方学志说。他见对方面有难色,又补充道:“这是连部决定的。回去,把你评为五好战士的喜事报告给老人家;另外看看他一个人生活有困难没有。明天早晨八点钟赶到驻训地就行了。”
班长把话说到这里,小方就不能不服从了,因为这是领导上交给他的任务。小方的爷爷是个养路工——准确点说是退休了的养路工。可大家都说,他是“退休不退职”:退休五年了,还一直住在高山上的一个养路工段里。他总说:“旧社会我养了三十年路,可在这条路上,我饿死了老伴,摔死了儿子,卖了姑娘;新社会我从这条路坐车上了北京,当了劳动模范;在这条路上我送走孙子参军。——我怎能退职?离开这条路!”
孙子小方,虽然知道爷爷始终生活在集体之中,并不孤单,可离家久了,也真想看看他老人家。
前进号响了,部队又继续前进了。
养路工段的工人宿舍就在路边上,距公路中心最多有二百米。小方目送行军队伍远去,侧头看看工人宿舍:临公路东头第一间房子还亮着灯,那就是爷爷住的房间。老人有个习惯:每逢军队过路,总是日夜烧开水给战士们喝。看来他现在还没睡。
小方正正军帽,习惯地把胸前被背包带勒着的衣服抚平。突然,一根刺扎了下手。一想,明白了,这是一根针。这根针不是自己的,是老乡的。
昨天,部队在后半夜宿营了。天亮后,房东一家子都下地了,孩子们都上学了,只剩下个老奶奶。小方早起给房东家担水时,看见老奶奶迎着晨光在穿针。看来眼力不行了,总也穿不上。小方就上前接过针线替老奶奶穿。刚要交回去,一低头,看见老奶奶怀里的军用袜子,那是同班战友的,不知什么时候被老奶奶悄悄拿来缝补来了。他说什么也不让老奶奶缝,就抢过来缝好。缝完以后,照平常的习惯,咬断线,把针往胸前一别……挑完水穿上棉军衣,把这根针就忘了。现在才发现它!
怎么办?!小方看看爷爷房间的灯光,仿佛已闻到那亲切而熟悉的、香喷喷的龙岩烟叶味儿。回去送针?那可就没有时间看爷爷了!唉,班长又不在……不,正因为领导不在,一定得往回走,送针去!不是吗,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根针事小,可它关系到一个战士的纪律观念,不然为什么毛主席在井冈山就订下这一条!
走!
下边的事读者会推想得到了,不过有两个细节需要交代一下:小方在下半夜跑到昨天宿营的村子,把针交给了值夜民兵,因为老奶奶已睡了。民兵也没说好多客套话,只是把小方的手握得好疼!至于民兵心里的话,那恐怕写出来要比本文多许多,而且也非笔墨能形容出来的。送了针,小方又跑步急行,第二天早八点赶回驻训地;可关于针的事,他并没对别人讲,因为他觉得是应该的。


第6版()
专栏:大家谈

当家的样子
姚人为
“今天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了。我是一个工人,自然就得拿出当家作主的样子来。”这是坚持节约包装麻布的上海协新打包站工人彭昌宗同志说的话。
当家有当家的样子。当家的一个特点就是“管”。
在旧中国,印把子掌握在大地主、大资本家和大官僚的手里,劳苦群众一年到头过着牛马般的生活,连自己的一张嘴都管不住,哪能顾及其他?自从劳动人民当了国家的主人,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今天不仅“管”,而且管得多管得好。这是我们时代的新风尚。
怎样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
有人说:“我说是说了,改不改是人家的事,领导的事。我总算已尽了自己的言责。”以自己尽了“言责”为满足,这其实是管若不管。
彭昌宗同志曾经两次提出节约麻布的建议,都没有被接受。但他不灰心,就直接到生产麻布的上海经纬麻纺织厂了解情况。当了解到改织窄麻布并无困难之后,他又到上海《解放日报》申述自己的合理建议,立即得到党报的支持。就这样,终于使上海市外贸局接受他的建议,杜绝了麻布浪费。
彭昌宗同志说了一次再一次,到这里说了又到那里说,不能说不是尽了最大的“言责”。然而,他并不到此为止,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尽到责任。这才是名副其实的“管”。彭昌宗同志却认为,“不论是在本单位或者其他单位的事情,只要对社会主义建设有利,我就应该关心,应该去做。”虽然他干的是粗活,但他可以搞设计;虽然人在打包站,他却想到茶叶进出口公司,想到麻纺织厂,想到这是人民的企业,想到自己有说话的权利。
要管,就应该像彭昌宗同志那样管到底,管得好,管得宽。这才是劳动人民当家的样子!


第6版()
专栏:

芙蓉国里尽朝晖——敬写毛主席《答友人》诗意
傅抱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