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通往解放的道路
——重读《组织起来》
张凛
毛泽东同志在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招待陕甘宁边区劳动英雄大会上作的《组织起来》的著名讲话,到现在已经二十年多了。从这些年来我国革命所经历的路程和取得的胜利来看,这一文献更加显示出其久远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当时,我国人民正处在艰巨的抗日战争的年代。一九四○年至一九四三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解放区大举进攻。同时,国民党反动派也发动三次大规模的所谓“反共高潮”,调动大批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解放区,对解放区实行经济封锁。这使解放区的军民遭遇到绝大困难。但是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解放区的全体军民组织起来,自己动手,自力更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组织起来》,就是毛泽东同志动员解放区的全体党政军民在敌人疯狂进攻、封锁的严重情况下,进一步发展生产,战胜困难的战斗号召。这一号召,是毛泽东同志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化的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农民劳动互助的经验和我们党自一九二七年以来在革命根据地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土地改革和开展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由于这个口号体现了广大群众的智慧和要求,因此它一经提出,就变成了巨大的物质力量。在这个伟大号召的指引下,各个解放区的军民都动员起来,组织起来,开展了规模浩大的生产斗争,一方面打击敌人,一方面进行生产。组织起来进行生产所取得的成效是史无前例的,不但克服了重重困难,而且竟然做到了丰衣足食。这个大生产运动和一九四二年开始的整风运动,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对整个革命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组织起来》这一文献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自然不止于此。在这个讲话中,毛泽东同志还提出并且回答了在我们中国这样一个被封建制度统治了几千年的国度里,怎样彻底解决农民问题,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的问题。这是继《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之后,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解决农民问题的另一篇不朽的著作。二十年来的实践完全证明,而且还在不断地证明,只要坚决地、正确地执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这个方针,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积极地但是逐步地通过互助合作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就可以建设新的生产方式,解放生产力。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这里,只就这个问题谈一点粗浅的领会。

正确地处理和农民的关系,彻底解决农民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整个革命过程中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问题。列宁说:“这个最根本最重大的问题,就是工人阶级同农民的关系问题,工人阶级同农民的联盟问题,也就是经过大工厂长期的艰苦的然而有收获的锻炼的先进工人,是否能够把那些被资本主义和地主、被自己贫困简陋的旧经济压得透不过气来的农民群众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是否能够向他们证明,无论在工农联盟这条道路上会遇到多大的困难(这种困难很多,我们不能闭上眼睛不看),只有工农联盟才能使农民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世世代代的压迫。”①
无产阶级通过什么道路,把农民吸引到自己这方面来,和他们建立巩固的联盟,使他们永远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世世代代的压迫呢?
马克思在一八六四年写的《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指出:“要解放劳动群众,合作劳动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发展,因而也必须依靠国家财力。”②自然,马克思在这里所说的国家不是由土地巨头和资本巨头统治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后,他在《巴枯宁所著‘国家与无政府状态’一书摘要》中又指出,无产阶级将以政府的身分采取措施,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方面来;但这些措施要初步促使土地私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使农民自己通过经济道路走向这方面来;但是不能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制等等,这会使农民惊慌失措。马克思为解放农民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后来在恩格斯的《法德农民问题》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恩格斯论证了农民要保全他们的小土地所有制是绝对不可能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将把他们那无力的陈旧的小生产压碎,就像火车能把独轮手推车压碎一样。小农经济的唯一出路就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联合为协作的大经济。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和恩格斯还不可能为无产阶级政党具体地规定引导农民走上集体化道路的步骤。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专政的建立,使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解放农民的思想第一次变为现实。列宁开始领导俄国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列宁总结了实践中的经验,将马克思主义原理具体化,指出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过渡到集体所有制的途径,解决了许许多多社会主义者解决不了的难题。列宁在《论合作制》中全面地论证了在国家支配着一切大生产资料,无产阶级掌握着国家权力,无产阶级和千百万小农结成联盟,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已有保证等等条件下,合作社就是使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度的阶梯。在这种条件下建立的合作社工作者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制度。
如何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运用到中国来,解决更具有复杂性的中国农民问题呢?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我国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从我国丰富的革命经验中总结了一套系统的完整的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组织起来》讲话中所阐明的思想,就是其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篇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概括地指出了领导我国农民走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必要性和具体步骤,虽然那时我国革命还处在民主革命阶段。
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指出:“在农民群众方面,几千年来都是个体经济,一家一户就是一个生产单位,这种分散的个体生产,就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而使农民自己陷于永远的穷苦。克服这种状况的唯一办法,就是逐渐地集体化;而达到集体化的唯一道路,依据列宁所说,就是经过合作社。在边区,我们现在已经组织了许多的农民合作社,不过这些在目前还是一种初级形式的合作社,还要经过若干发展阶段,才会在将来发展为苏联式的被称为集体农庄的那种合作社。”
毛泽东同志的这段话,扼要地表达了关于如何使我国农民从剥削、压迫和贫困中解放出来的精辟思想。这些思想一直贯穿在他领导我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中,并不断地予以补充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早在二十年前就明确地指出我国农民必须要经历的道路,是从深入了解我国农村的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出发的,也就是说,摸透了我国农村的“底”。毛泽东同志一向主张对具体的事物要作具体的分析。他根据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具体分析,从他领导中国革命事业的一开始,就紧紧地抓住这个决定中国革命成败的中心环节,把最大注意力放在解决农民问题上。他断定:在中国,除了无产阶级是最彻底的革命民主派之外,农民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因此,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号召革命同志立刻下决心,研究农民问题,去做组织农民的浩大的工作;要立刻下决心,跑到熟悉的或不熟悉的农村去,夏天晒着酷热的太阳,冬天冒着严寒的风雪,搀着农民的手,问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从他们的痛苦和需要中,引导他们组织起来,向土豪劣绅作斗争。在《组织起来》的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又一次阐明了这个重要的思想。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应该经风雨,见世面;这个风雨,就是群众斗争的大风雨,这个世面,就是群众斗争的大世面。……我们应该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解决群众的问题,使群众得到解放和幸福。”毛泽东同志在这里所说的群众,主要指的是农民。他自己正是这样做的。他长期深入到农民群众斗争的大风雨中,了解农民的要求和希望,总结农民群众斗争的经验,从而把他们一步一步地引导到得以解放的社会主义大道上来。
下农村,有各种各样的下法。毛泽东同志下农村是和有些同志下农村不一样的。有些同志天天处在农村,自以为很了解农村,其实并不真正地了解农村,因而也就找不到正确解决农民问题的办法。而毛泽东同志,由于摸到了农村的“底”,所以能够为解决农民问题,使农民得到解放和幸福,指出正确的道路。这个“底”不是别的,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群众斗争的大风雨、大世面。换句话说,就是农村中客观存在着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列宁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③毛泽东同志就是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分析方法深入地分析我国农村的阶级关系,牢牢地掌握住农村中阶级斗争这条纲,因势利导,领导农民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农村中的阶级关系比过去封建社会更加错综复杂,农民反对地主的阶级斗争更加剧烈。地主阶级作为最落后最反动的生产关系代表,和帝国主义分子、官僚资产阶级站在一起,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农民。而亿万过着奴隶生活的农民大众,却力图打翻压在他们头上的统治者。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是当时农村中最尖锐、最主要的矛盾。毛泽东同志根据农民的这种迫切要求,稳稳地抓住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这条纲,动员大批共产党人投入到这火热的阶级斗争中去,领导农民把这一阶级斗争的火焰掀到最高度,把农民运动推向最高潮,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在毛泽东同志看来,正确处理无产阶级和农民的关系,建立牢固的工农联盟,把农民吸引到无产阶级这方面来,必须全力支持和领导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只有这样,才能调动起广大农民群众的革命积极性,摧毁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基础,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使农民从封建桎梏下解放出来。
推翻封建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只是解决了农民同地主阶级的矛盾。农村中的阶级斗争并没有因此而止息。农村中仍然存在着富农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和农民的个体所有制。农民同富农以及其他资本主义因素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和斗争,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还没有解决。无地、少地的广大农民群众从地主手里夺回土地,这对他们来说,无疑是翻天复地的大事,是挣脱封建束缚的大解放。但是,小土地所有制还不能使他们获得完全解放和自由。每人平均只有三亩左右的土地,使用陈旧的粗笨的农具,牲畜很少,生产能力十分薄弱。每年有不少农田遭受自然灾害的侵袭。许多农户在生产上和生活上还存在着困难,尽管他们全家老幼从早到晚拼命地劳动,省吃俭用,尽可能地压低消费水平,也还不能使生活得到保障。其中有的因抵抗不住天灾人祸而破产,重新失掉土地。只有极少数人利用大多数人的贫穷和困难,从事放高利贷、投机倒把、雇工等剥削活动而发财。小农经济必然产生两极分化,必然使资本主义得以保留和复活,完全像列宁曾经分析的那样:“无论在俄国或别的国家,这种劳动只能使农民愚昧贫穷,造成富人对穷人的统治,因为各干各的,要完成摆在农业面前的任务是不行的。这只能重新招致往日的贫困,结果一百人中间只有一人或五人由贫变富,其余的人则过着贫困的生活。”⑤
毛泽东同志完全了解小农经济这种固有的命运,完全了解农民既倾向于社会主义又倾向于资本主义的两重性和农村中交织着的两种阶级斗争,即农民与地主的斗争和农民与富农的斗争。因此,当他领导农民向封建势力作斗争时,就准备继续领导农民向资本主义势力作斗争;在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时,就准备进一步解决农民的集体化问题;在领导农民进行民主革命时,就为将来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当民主革命胜利以后,毛泽东同志就立即把最大的注意力转移到领导农民自觉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势力的阶级斗争、逐步地实现集体化的问题上。因为,这才是使农民获得完全解放的唯一的出路。
但是,怎样使我国有几亿人口的个体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呢?
我国农民,一方面由于异常贫困,比较容易接受协作生产的方式,并且在群众中历来已有自发的朴素的劳动互助的经验。但是,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长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土地私有制的观念比较深,文化落后,缺乏合作社的传统。把这样人数众多的农民引导到集体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上来,是有很多的困难的,是需要经过适当的步骤才能办到的。在《组织起来》讲话中,毛泽东同志对于这个问题也作了极为重要的阐述。他指出:第一,要善于综合群众的经验,采用群众自己发明出来的劳动互助的办法和组织形式如“变工队”、“扎工队”等,并且使之条理化和向前发展。第二,逐步地改变私有制,先建立不拘形式的带有社会主义萌芽的几个人、几十个人或几百个人的集体互助组织;然后再组织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的初级的合作社;然后,再发展为集体所有制的高级合作社。第三,要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广泛组织集体互助组织,决不能强迫命令。毛泽东同志指出的这些原则和步骤,对我国农村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意义。农民一旦参加了互助合作组织,特别是参加了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以后,就可以比较顺利地继续一步、两步、三步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这些步骤,看起来似乎是慢的,其实,是很快的。采取这些步骤,完全适合农民的特点,可以使农民从自己的亲身体验中逐步地提高对集体化优越性的认识,逐步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因而可以避免因突然改变生产方式而带来的农作物减产的损失。这是毛泽东同志关于无产阶级如何领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一个重大创造。
正是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开始,就十分注意开展农村互助合作运动。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直到全国解放,毛泽东同志根据各个革命时期的形势和特点,一贯大力提倡在革命根据地开展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在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指导下,各个革命根据地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得到广泛的发展。在全国解放以后,仅仅在七八年的时间内,全国五亿多农民能够在土地改革以后全部走上合作化的道路,并且又进一步实现了人民公社化,这和我们党具有长期领导农民实行互助合作的经验,许多农民群众具有互助合作的体会,是分不开的。而干部和群众具有的这种精神准备,正是毛泽东同志一向坚持把农民组织起来的伟大成果。

当农民组织起来,走上集体化道路以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两条道路的斗争进行到底,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一个带关键性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根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经验和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又概括了一系列关于农民组织起来,建立了集体经济组织以后,如何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避免资本主义复辟危险的理论。
在农业集体化以后,农村中的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千百年来都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个体农民已经变成集体农民。地主、富农也被批准进入集体经济组织,在社员监督下劳动改造。党领导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农村进入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但是,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并没有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已经一劳永逸地完成。列宁说得好,历史上从来没有过一种革命,在取得胜利以后就可以万事大吉,高枕无忧。在有着深邃私有制根源的广大农村,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彻底消灭阶级差别,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生活条件,建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自然更需要经过长期的斗争。被推翻的剥削者,总是千方百计地企图恢复他们已失去的权利,其中有的甚至篡夺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权,实行“和平演变”,实行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复辟。
在改变了所有制以后,除去旧的剥削阶级分子对社会主义公有制进行各种破坏活动,企图复辟以外,在农民群众中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影响和旧的习惯势力。广大农民群众一方面欢迎新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保留着不少的旧的习惯。
此外,在集体经济建立以后,国家工作人员和集体经济组织工作人员对于维护和管理公有经济的经验还不够丰富,也需要有一个学习和取得经验的过程。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生产方式的建立,都是经过反复的摸索过程的,何况是这种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在建立以后,自然更需要有一个继续建立和巩固的过程。
基于对集体化以后农村阶级关系的深刻分析,毛泽东同志指出,在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内,在农村中,都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存在着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在农业实现集体化以后,绝不是万事大吉,以为农民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就此完成,农村中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不再存在了。恰恰相反,在人们面前,还有一个十分艰巨的捍卫、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制度,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任务。就是说,工人阶级不仅要领导农民继续在经济战线上进行阶级斗争,而且还要在政治和思想战线上进行阶级斗争,彻底消灭遗留在人们头脑中的为旧制度服务的一切思想观念;不仅要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而且还要实现对人的改造。这种斗争既表现为敌我性质的矛盾,也表现为人民内部性质的矛盾。而要完成这一任务,需要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整个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要经过长期的无产阶级专政,要经过深刻的阶级斗争,镇压被推翻的剥削者的反抗以及任何资本主义的复发现象,克服小资产阶级的自发倾向,消灭阶级差别,直到过渡到共产主义。
在农业集体化以后,怎样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将两条道路的斗争进行到底呢?
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五年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阐明的在完成土地改革以后党在农业上的根本路线,就是我们党在两条道路斗争中,坚持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路线。根据党的这条根本路线,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这就是说,在农业集体化以后,还必须实现农业现代化,使集体经济拥有雄厚的现代化物质基础,才能使农民的心理健全起来,集体经济才能巩固,生产才能迅速发展。
为了适应使我国农业尽快地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我们党从我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情况出发,在领导农民实行合作化以后,又进一步地实行了人民公社化。这是我国人民的一个伟大的创举。列宁说过,我们并不苛求马克思或马克思主义者知道走向社会主义道路上的一切具体情况。我们只知道这条道路的方向,只知道在这条道路上前进的有哪些阶级的力量;至于具体情况,实际情况,那只有千百万人的实践经验才能表明。我国人民的实践经验完全表明,人民公社制度不仅提供了农业发展的极大可能性,提供了农民群众共同富裕的极大可能性,使集体经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而且还为集体所有制逐步过渡到全民所有制、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指出了道路。坚持人民公社制度,就可以使我国农民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地前进。而巩固人民公社制度,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过程,也正是深刻的两条道路斗争的过程。
那么,我们依靠哪些阶级力量来巩固人民公社制度,进行两条道路的斗争呢?
关于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也为我们指出了重要的原则。早在一九五五年农业合作化高潮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如果要用社会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去彻底地改造整个农村的小农私有生产资料的制度,便只有依靠过去是半无产阶级的广大的贫农群众,才能比较顺利地办到,否则将是很困难的。”⑥
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表述的无产阶级政党在农村必须要实行阶级路线,必须要依靠广大贫农群众的思想,像一根红线似地贯穿在他解决农民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中,成为党在农村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一个战无不胜的武器。无论是在土地改革中或是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毛泽东同志总是强调指出要注意阶级分析和阶级路线,要坚决依靠贫农、下中农和团结其他中农。在农业实现集体化以后,毛泽东同志仍然不断教育我们,党在农村仍然必须以贫农、下中农为自己的依靠力量;依靠贫农、下中农和团结其他中农,是党在农村中长期执行的阶级路线。
贫农、下中农在旧社会受的剥削、压迫最重,生活最为贫困。他们参加集体经济组织以后,依靠集体力量和国家的支援,生活水平已有显著的提高。许多户的生活状况已经达到或超过富裕中农的水平。但是也还有一部分贫农、下中农,或者由于人口多、劳动力少,或者由于鳏寡孤独,无劳动力;或者由于当地常年遭灾等等原因,生活水平上升得还不够快。生活水平上升较快的老贫农、下中农,对于依靠集体力量达到共同富裕有深切的体会,对党的方针、政策是积极拥护的。生活水平提高较慢的,更感到需要依靠集体力量发展生产,增加收入,更加容易把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坚决地跟着党走。无论是前者或后者,对于他们在旧社会受的剥削、压迫记忆犹新,走社会主义道路最为坚定。因此,他们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在农村中的社会基础。是我们党在农村中的依靠力量。只有依靠贫农、下中农,才能形成巩固的工农联盟,加强无产阶级专政,向一切资本主义势力和封建残余势力作斗争。只有依靠贫农、下中农,才能有效地团结中农,正确地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法令,制止资本主义自发倾向,办好集体经济,发展生产。
中农在加入集体经济组织以后,一般生活水平上升,思想觉悟也有显著的提高,有的成为生产上的积极分子。也还有少数人,受过去小有产者经济地位的影响,还容易留恋私有制度,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发生摇摆,有的甚至还做一些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的事情(主要是少数富裕中农)。对于这个动摇的阶层,只能采取团结的方针,而不能作为党的依靠力量。
贯彻党的阶级路线的核心问题,是树立贫农、下中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党的阶级路线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一方面使广大贫农、下中农基本群众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集体化的伟大革命斗争,在经济上得到解放,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阶级觉悟,成为农村中自觉的主人翁;另一方面要保证,农村中的政治经济组织由受群众拥护的贫农、下中农出身的积极分子充当主要领导骨干。贫农、下中农是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如果他们的觉悟程度不高,在政治上不能当家作主,农村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领导权不掌握在这个占农民大多数的阶层的代表人物手中,党的路线、政策就不能贯彻,农村的管理也就不能符合大多数群众的意志。因此,树立贫农、下中农在农村中的优势问题,是决定农村一切工作的关键,也是农村阶级斗争的中心问题。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这个问题的,把它看作实现贫农、下中农和中农团结,巩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实现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条件。毛泽东同志说:“没有这个条件,中农和贫农就不能团结,合作社就不能巩固,生产就不能发展,整个农村的社会主义改造就不能实现。”⑦
保证树立贫农、下中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并使这种优势巩固下来,党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通过不断向农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组织强有力的阶级队伍。有了这种坚强的队伍,在党的领导下,才能充分发挥贫农、下中农基本群众在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巩固集体经济、发展生产中的重要作用。单个的、没有组织的贫农下中农是难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的。
树立贫农、下中农的优势,还必须注意从经济上扶助当前生活上还有困难的贫农、下中农。也就是说,党的阶级路线,不仅在政治上得到体现,还必须在经济上得到体现。如果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也会直接影响到贫农、下中农政治优势的树立和巩固。党在各个时期制定的有关农村的经济政策,都是党的阶级政策,都反映了工人阶级和农民群众首先是贫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当我们一步一步地把广大贫苦农民引上社会主义道路以后,当然更需要再接再厉,在经济上继续扶助他们,帮助他们及时解决生产和生活上存在的困难。贫农、下中农经济力量加强,精神就更加焕发,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就会更大。
党强调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当然并不是把中农排斥在一边。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和团结中农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的。树立贫农、下中农优势的最终目的,是使贫农、下中农和中农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所以,那种抛开中农,违反贫农、下中农和中农紧密团结的原则的贫农、下中农的优势,绝不是我们所要求的真正的贫农、下中农优势。我们所要求的,是像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那样,贫农、下中农的带头作用是团结中农和自己一道行动,而不是抛弃中农由自己包办一切。对于中农的经济利益,在照顾贫农、下中农的利益的同时,也要采取严格保护的方针。
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真正尺度。实践证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在农村的阶级路线,是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两条道路的斗争必须遵循的根本路线。只要坚决地、正确地执行这一路线,农民群众就发动得充分,贫农、下中农在农村就树立起阶级优势,革命进行得就彻底,工农联盟就益加巩固,无产阶级领导权就能很好地实现。要彻底完成把农民组织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必须继续坚决地执行这条阶级路线,并同违反这一路线的一切错误观点、倾向作斗争。
注:①《全俄苏维埃第九次代表大会关于共和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第一二八至一二九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选》(两卷集)第一卷,第三六一页。
③《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列宁全集》第三十二卷,第二四○页。
④《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二卷,第六一九页。
⑤《彼得格勒省农业工人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二五页。
⑥⑦《长沙县高山乡武塘农业生产合作社是怎样从中农占优势转变为贫农占优势的》一文按语。《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中册,第八五七至八五八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