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尉凤英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一年内帮助工人革新三十三项技术,自己也提前完成生产计划
据新华社沈阳五日电 沈阳市著名女劳动模范、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尉凤英,新近又帮助一个工人革新了一台振动机。用这台振动机加工机械零件,不仅保证质量,而且比原来提高效率一倍。这是她在过去一年内帮助别人实现的第三十三项技术革新。
尉凤英常常在提前完成了自己的生产计划之后,十分热心地帮助本组、别组,甚至别的工厂的工人搞革新。跟尉凤英同在一个组工作的一名青年男工秦加芳,进厂较晚,技术不熟练,常常出废品。尉凤英为了使他赶上自己,经常观察他操作,并且针对他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常采用当场做表演的办法向他传授技术。秦加芳刻苦学习的结果,终于掌握了尉凤英的先进操作方法。一年后的今天,秦加芳已经被评为优质高产能手。
尉凤英是沈阳市群众性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有一次,她在会上听到一家耐火仪器厂的女厂长孙景兰说,她们厂生产的砂轮硬度不够,用户有意见。尉凤英是机械工人,对砂轮技术是外行。可是,她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到处向懂砂轮技术的老工人、技术人员请教。最后,她请一家砂轮厂的老工人同她一起到了耐火仪器厂进行研究,创造出一种新式压型法,砂轮硬度完全符合质量要求。
二十九岁的尉凤英是一九五三年进工厂的。由于她十年如一日地革新技术,并且热心帮助别人搞革新,受到大家的尊敬。一九五四年她当选为沈阳市劳动模范,十年来先后多次出席过全国和省、市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还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技术革新能手”。现在,尉凤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且被聘请为辽宁省科学技术委员会会员。


第2版()
专栏:

以身作则带领牧民发展畜牧业
花拉誉满内蒙古草原
据新华社呼和浩特四日电 在旧社会当过三十多年奴隶的蒙古族妇女花拉,现在是全国畜牧业劳动模范,还担任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的执行委员。
年满六十岁的花拉从一九五八年起,就是她的家乡——内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达里诺尔牧区人民公社的副社长。她同公社其他干部一起,领导牧民进行草原基本建设,发展以畜牧业为中心的各种经济,五年来各种牲畜总增率每年都在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以上。
花拉处处以身作则,带领牧区妇女参加放牧、接羔、搭棚盖圈、保护畜群等生产活动。在她的带动下,全公社有近千名女社员在生产上作出了出色的成就。她们同男社员一起在干旱缺水的牧场上修筑起一百多眼水井,扩大了能容纳三万多头牛羊放牧的牧场;修建一条长十八公里的草原水渠,基本上征服了公社境内的无水草原。花拉和女社员们还积极担负饲料基地的经营管理工作,使这个公社在每年冬春风雪严寒季节有足够的饲料,不再需要国家供应。
在内蒙古草原上,花拉享有很高的声誉。从一九四九年起,几乎每年她都被群众选为旗、盟、自治区的劳动模范。她先后领导的互助组、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也多次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的表扬和奖励。


第2版()
专栏:

“红色娘子军”
在福建前线,在与敌占岛屿一水之隔、面积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浯屿岛上,有一支被人们称为“红色娘子军”的女民兵班。她们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同驻岛部队并肩守卫着海岛。在炮火映红海洋的日子里,她们修工事,运弹药,当炮手,惩罚破坏沿海人民和平生活的金门岛敌人。在平时,她们风里来,雨里去,翻山越岭,日夜为保卫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站岗、放哨。
女民兵班的姑娘们,并不是天生的巾帼英雄。多少年来,敌人向这个小岛打过千百发炮弹,许多民房被炮弹摧毁,岛上的渔民不能下海生产。新仇旧恨促使她们在一九五八年建立了女民兵班,她们发出了“保卫家乡、讨还血债”的誓言。
驻岛部队官兵是女民兵班的好教员。连队指导员亲自给女民兵上政治课,部队官兵手把手地教她们使用手中武器。她们在烈日下操练队列,在泥泞的地上摸爬滚打,晚上举枪向灯火瞄准,在田间抽空练武。去年,女民兵班的军事训练成绩总评优秀,她们去县里参加民兵比武大会,获得了射击、刺杀双第一。
部队官兵在战斗中的大无畏精神,武装了这些女民兵。她们曾经冒着暴风骤雨,下海活捉了伪装的蒋匪特务;她们几次冒着惊涛骇浪,离开小岛去检查可疑的船只。几年来,她们一直用风筝向敌占岛屿散发宣传品,把“无声的炮弹”打到蒋军士兵的心坎上。有时正放着风筝,敌人打炮了,她们机智灵活地就地卧倒,等炮弹爆炸后,站起来继续放。有时遇到敌机骚扰,她们隐蔽一下,待敌机过去再干。
去年夏天,连日南风大起,这是向金门、大担等敌占岛屿散发宣传品的良好时机。姑娘们白天下地生产,晚上回村扎风筝,包装宣传品。为了赶风向,赶潮水,她们三更半夜翻过陡削的石崖、山岗,去海边放风筝。苏洪英挑着一担宣传品下山时,一跤摔倒滚了下来,腿和手都碰破了。可是,她不顾疼痛,一声不响地爬起来,勇敢地挑起担子继续前进。在下海放风筝的时候,陈丽珍被锋利的海蛎壳划破了脚掌,鲜血往外流,海水往里浸,针扎一般痛。姐妹们劝她休息,她拒绝说:解放军为了保卫我们的家乡不惜流血牺牲,我可不能临阵退却!
(据新华社福州电)


第2版()
专栏:

当年地主丫环惨遭践踏 今日人民代表群众爱戴
陈秀兰的血泪史使数十万人受到阶级教育
据新华社合肥五日电 在旧社会当过十四年丫环的陈秀兰,从去年八月到今年一月,连续向安徽省九个县市的数十万人讲述她的血泪身世,给广大群众上了一次生动的阶级教育课。
解放前,陈秀兰是安徽省最大的地主庄园——霍丘县李家圩地主庄园的丫环。秀兰在地主庄园里过着奴隶般的悲惨生活。严寒的冬夜,她要守在主人身边递茶送水,炎热的夏天,她要不停地为主人打扇,稍有疏忽,就遭毒打。她被罚过顶马桶,还被那毫无人性的地主李松泉用烧红的鸦片烟钎烙过脖子,至今她的脖子上还留下条条伤疤。有一次因为吃了一个鸭蛋,就被地主婆狠打一顿。狠毒的地主婆还把一只猫塞在她的裤管里,把秀兰的腿抓得血肉模糊。直到解放时,陈秀兰已被折磨得骨瘦如柴,九死一生。
家乡解放了,陈秀兰也获得了解放。一九五○年,她和霍丘县焦石厂工人孙庆祝结婚,现在已有三个孩子,大孩子已上小学。她全家衣暖食饱,生活过得很幸福。由于她的阶级立场坚定,处处为公忘私,一九五九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最近她还当选为霍丘县城关镇的人民代表。
陈秀兰的“丫环血泪史”,成为全省进行阶级教育的一个活的典型。她先后被邀请到合肥、六安、寿县等九个县市作了四十场报告,使广大群众受到了一次深刻的阶级教育。


第2版()
专栏:

丹格带领当地哈尼族人民走集体化道路
解放前她被当成“鬼”失去做人权利,今天成为人民代表
据新华社昆明五日电 云南省勐海县一个解放前被当成“鬼”的哈尼族妇女丹格,因为积极带领当地哈尼族人民走互助合作道路发展农业生产,不久前被选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家在僾尼山上的丹格,从八岁起就给领主当家奴。十九岁时她因为和一个长工结婚,领主说她私自婚配,把他们夫妻赶出了“龙巴门”(用竹子扎成的一个牌坊状的门。被赶出龙巴门,就被认为是“鬼”,失去了做人的权利)。他们从此在高山森林里住了四年。解放后他们才回到村子里,不久她的丈夫生病死去。
政府派出的工作队来到丹格的寨子后,发给她布和粮食,救济她的生活,并从各方面启发她的阶级觉悟。土地改革以后,丹格成了光荣的共产党员,并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一九五七年,她带领三十三户农民办起了当地哈尼族人民的第一个初级农业社。


第2版()
专栏:

解放军空军通讯总站电话一号台五好电话员、二等技术能手么振筠(前),专心致志地工作。
新华社记者 李学增摄


第2版()
专栏:

北京电表厂先进生产者刘兰英(前左),一九五八年以前是家庭妇女,现在是掌握了多种电表装配技术的工人。新华社记者 顾松年摄


第2版()
专栏:

河北遵化县建明公社刁庄子大队回乡知识青年,建立了农业科学技术小组。这是组员们在试验种子发芽。
刘绍庭摄


第2版()
专栏:

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为国家节约更多财富
河南八百多工商企业实行经济大协作
提高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改进了企业管理
据新华社郑州四日电 河南省有八百八十多个工商企业目前正在开展经济大协作。这项活动是按照经济、合理、互利的原则,以及生产和物资供应的要求,通过签订合同的办法进行的。
这些企业都相互建立了产品部件固定协作及物资定点供应关系。现在已经建立的协作关系,有以下几种形式:在一个地区内,以骨干企业为中心,按照产品配套的需要,固定产品部件协作关系;在行业系统内,按照本行业的生产程序,组织各企业一条龙协作;在同类企业之间,固定技术协作、理化检验协作和计量协作;商业部门与工业企业,直接衔接供需计划,定点、定量、合理经济地组织物资供应。
开展经济协作,不论对社会生产和各企业都有好处;对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改进企业管理、疏通供应渠道,也显示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全省纺织系统实行纺织、印染、坯布对口供应一条龙大协作以后,把原来剪开供应的四十米一匹的坯布,改为由织布机上拿下来不开剪,直接供应印染厂,减去了印染厂染布时的缝接工序,不仅避免了大量的无效劳动,而且节省了大量的棉布。全省针织厂所需的棉纱,以前是供应件纱;实行定点供应后,改为供应筒子纱,减去了摆纱和倒纱手续,从而节约出了好几万个工作日。洛阳市各厂开展生产固定协作、物资定点供应后,由于工业企业所需要的协作产品和其他物资,逐步做到就地就近供应,大大减少了厂方的外出采购任务。
由于固定了协作关系,一些地方工业的产品方向也随之固定下来。平顶山机械修配厂过去生产不稳定,现在同平顶山矿务局建立了固定协作关系后,产品固定了,任务充足了,并且已经转亏为盈。洛阳砂轮砂布厂原来产品质量低,同洛阳拖拉机制造厂、洛阳轴承厂挂钩协作以后,在大厂的帮助下,改善了设备,改进了生产操作技术,产品质量迅速提高。


第2版()
专栏:

津钢一号平炉创新纪录 连续炼钢一千八百多炉
新华社天津五日电 天津钢厂一号中型平炉连续炼出了一千八百三十五炉钢,刷新了在此之前本厂二号平炉创造的连续冶炼一千三百零四炉钢的纪录。
创造新纪录的这座平炉,它的炉顶是用我国独创的新型耐火材料镁铝砖修砌的。一号平炉的这个生产周期(两次更换炉顶之间的连续炼钢期),开始于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二日,结束于本月三日。
据这里的专家说,中型平炉炉顶使用时间所达到的这一成就,在世界炼钢史上是不多见的。
炉顶寿命延长的结果,减少了停炉检修时间,平炉的作业率达到了百分之八十九点四二,比国家计划多炼了八千多吨钢,每一吨钢的生产成本比国家计划降低了四点三元;钢的质量也很好,钢锭合格率都在百分之九十九点三以上。


第2版()
专栏: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庆祝成立十周年
据新华社西宁电 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各族各界一万多人最近在县城集会,热烈庆祝自治县成立十周年。
自治县县长韩应选(撒拉族)在庆祝大会上讲话,谈到十年来自治县各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他说,大力兴修水利的结果,自治县一向干旱的状况已经改变了,全县粮食产量增加,交通不便文化十分落后的闭塞状态已经改变,如今公路、邮电四通八达,偏僻的山村也有了学校。韩应选说,自治县取得的成就,证明了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事务委员会代表包忠爱,中共中央西北局代表上官铁和中共青海省委书记处书记、青海省副省长高克亭也先后在大会上讲话,向各族人民热烈祝贺自治县成立十周年,并祝自治县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把循化建设得更加繁荣和美好。
大会最后通过向党中央和毛主席的致敬电。庆祝大会结束后,各族各界人民举行了盛大的游行。
节日期间,自治县举办了十年建设成就展览会和物资交流会,还举行了赛马、射箭和球类比赛等活动。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成立于一九五四年,地处黄河南岸,这里气候温暖,土地肥沃,盛产各种瓜果,素有“瓜果之乡”之称。


第2版()
专栏:

送瘟神三字经
魏文伯
编者按:“送瘟神三字经”,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传诵,是对群众宣传防治血吸虫病的一种好的形式。我们建议流行区的干部首先读熟,并把它教给群众,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更好地促进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
血吸虫,害人精。粪中卵,要小心。
粪入水,卵变形。长毛蚴,钻螺身。
繁殖快,尾蚴成,人下水,尾蚴侵。
染了病,祸害深。男不长,女不生。
体无力,腹水盈。田地荒,无人耕。
旧社会,无人村。血泪史,留至今。
新社会,传佳音。党号召,送瘟神。
断病源,要认真。搞防护,不可轻。
粪管好,肥成金。杀虫卵,用力勤。
饮、用水,要分明。灭钉螺,誓不停。
灭一块,一块清。学愚公,毅力深。
孙而子,子而孙。除害尽,才甘心。
快治病,早除根。身体好,劳力增。
人添寿,五谷登。家家喜,户户欣。
看杨柳,条条青。山河美,万年春。
(注:螺,指钉螺蛳,不是田螺。)
一九六四年三月


第2版()
专栏:

对待落后设备要有革新精神
南强电筒厂学习上海经验努力改革设备产量质量提高
据新华社广州四日电 广州南强电筒厂前些时候派往上海取经的人员遇到了一件很吃惊的事情。他们在上海汇明电筒厂看到了一台一次能完成三道加工工序的尾筒联合机,而这台机器竟是几年前对方派人到本厂学去的,经过对方再度改进,现在更加完善好用了。但是自己厂的这项新创造,却早已半途搁浅了。
本厂技术革新花朵移植到兄弟厂结出硕果而在本厂却悄然凋谢的事实,给南强厂职工很大的教育。他们说,设备条件并不好的汇明厂能够迅速发展生产,最根本的因素是他们对待落后的技术设备有一股勇于革新的精神。汇明厂的设备条件比南强厂还差。但是这个厂的职工在客观困难面前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积极创造条件,因而各项生产指标都超过了南强厂。汇明厂现在使用的十多种高效率的能保证产品质量的优良设备与工具,绝大多数都是职工们利用老旧设备革新改装而成的。
南强厂的取经人员把上海汇明厂的先进经验和革命精神带回本厂之后,激发了全厂职工的上进心。他们一鼓作气地扎扎实实地推广了二十多项上海先进经验,还根据设备条件进行了新的改革。
全厂职工奋发努力的结果,在没有添置一台新设备的条件下生产跃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一月下半月以来,电筒产量约比过去增长了百分之四十,在质量方面也创造了新纪录。


第2版()
专栏:

技术协作的开拓者
本报记者 史越峨 李惠民
二月二十日傍晚,正在因病休养的辽宁省群众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吴家柱,邀请了劳动模范林海丰和王凤恩,一起来到沈阳旅社。他一跨进贵阳市群众技术协作访问团的房间,就把自己创造的两套震动研磨机图纸,赠送给自己的阶级兄弟。贵阳访问团负责同志接过图纸,十分激动地说:你带着病还把宝送上门来,我们一定要学习你这种无私支援的可贵精神,让你的经验在贵阳开花结果。
“你们的‘宝’要留下来,我们好好学,让它在沈阳扎根!”
吴家柱和贵阳同志的会见,再一次显示了他高尚的精神世界。可是,有谁知道,这竟是他年青生命的最后时刻。当他离开旅社,走到家里时,脑神经开始激烈地抽搐,蛛网膜炎发作了。经过急救无效,这位工人阶级的好儿子,不幸于当晚二十点二十分与世长辞。
一九六一年夏季的一天夜晚,三个工厂的三个共产党员聚集在吴家柱的一间卧室里。那时正是我们国家因为连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发生了暂时困难的时期。这三个先进生产者议论了国内、国际的形势,彼此鼓励:“越有困难,越要干得欢!”“要为整个阶级、整个国家多担担子。”结合自己的岗位,具体做些什么呢?吴家柱,这个沈阳气体压缩机厂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师,他提议说:把大家团结起来,大搞技术革新。参加这个聚会的林海丰和吴大有都同意他的意见。
吴家柱一个一个地去联络自己熟悉的工人和技术人员。每到晚上和假日,他家就成了许多工人的技术研究室。
为了联络能人,壮大技术协作队伍,吴家柱花了很多心血,花了很多业余时间。他在夜大学里有个同学叫周振华,是沈阳著名的劳动模范,有高超的钳工手艺,在群众中也有威信。吴家柱曾经多次请他参加技术协作,他表现得不太热情。后来有一次,吴家柱发现一向勤奋学习的周振华忽然在学习时无精打采,像有什么心事。一打听,原来周振华被一个技术问题难住了——一个粗心的青年工人把一个螺丝帽掉在一台出口机床的床头箱里了,既看不见,也拿不出。吴家柱一听这事,马上去研究,绘图。一夜没睡,第二天清晨,他一到工厂就赶做了一把“电磁拿子”,送给周振华。周振华把电拿子放进床头箱里,啪地一声,那枚枣子大的螺丝帽就被吸出来了。这件事感动了周振华,使他看到了技术协作的威力,从此,他成了技术协作活动的热心人。就因为吴家柱、吴大有、周振华等人,做了许多这样的串连工作,能工巧匠们一个个被陆续请出来,形成了群众性的技术协作队伍。
吴家柱他们还要去找技术关键,找困难问题。他们跑轻工业局,跑农业机械局,走过许多工厂。开始,有的企业不相信他们的本领。同伴中也有人提出:“自古以来,哪有挨门揽活的大工匠?”吴家柱笑着说:“咱们为了什么?想出风头吗?不。咱们是把国家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人家不欢迎,咱们不泄气;人家出难题,咱们也不要怕。把大伙的力量合起来,就能排除万难。”他就是抱着这样的满腔热情,为帮助兄弟工厂改进生产,为帮助同伴提高技术,而到处奔波。例如:他听说沈阳第三机床厂有十二个技术关键问题解决不了,赶去一看,有不少问题他也不懂。他便苦苦想办法,找技术协作积极分子商量,亲自去聘请能手:电气工程师王凤恩来了,著名钳工张成哲来了,磨削能手陈子云来了……十几个人共同研究,一下就突破了九项关键,使这个厂的生产大大前进了一步。就是在他生了病,领导让他住院治疗的时候,他也在不断地为技术协作和厂里的生产操心。
吴家柱为帮助别人求了多少师,访了多少友?已经很难统计。一本被称作“聚宝本”的笔记本,是一个见证。在吴家柱同志这本笔记本上,有著名的劳动模范,有各有专长的普通工人;有在职工人,也有退休职工。这个笔记本不光记载他们的详细地址,而且是一份记载他们专长特艺的特别档案。
吴家柱做了大量工作,促使沈阳以至辽宁的技术协作活动广泛开展起来。他和同伴们一起,实现了大批技术革新,帮助许多工厂克服了一个个技术上的困难,为国家创造了大量财富。人们赞扬他的风格,表彰他的功绩。在这种情况下,吴家柱对自己要求越发严格了。一九六三年三月的一天晚上,吴家柱和吴大有、林海丰在铁西公园聊天。他们谈到技术协作在全市、全省开展起来的情况,都抑止不住内心的喜悦。吴家柱严肃地说:“这个时候,更应该注意防止骄傲自满,要做十分说八分,多做少说。今后,咱们三个人要互相帮助,彼此严格要求啊!”
他们这种促膝谈心,在政治上互相帮助,是在吴家柱倡导下开展起来的。他们称之为“小整风”,每月举行一次。
吴家柱尽心尽力为别人服务,却不允许别人对自己有什么特殊的照顾。有些人为了表示谢意,向他送礼品,或者特意准备饭菜招待,他都婉言谢绝。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风格,在技术协作大军里放射着灿烂的光芒。
吴家柱出生在贫农家庭,十二岁就给地主放牛,在旧社会装了一肚子的苦水。解放了,一九五○年进了工厂,他处处感到党的温暖,自觉接受革命思想的熏陶。一九五二年入党以后,他更加勤奋地学习毛主席著作,并且坚持学习文化和技术,一步一步地攀登着共产主义的思想高峰和科学技术高峰。
现在,他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可是他的思想光辉将永远闪耀在人们的心里。正如全国总工会的唁电中所指出的:
吴家柱同志是优秀的工人出身的工程师。他高举党的艰苦奋斗、勤俭建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旗帜,同其他同志一起发起了群众性技术协作活动,表现了我国工人阶级高度的共产主义风格,为自力更生多快好省地提高我国的技术水平,开拓了一条很好的道路。吴家柱同志的逝世,是我国工人阶级的损失,但他的崇高的革命精神,将继续发扬光大,技术协作的花朵,将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