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5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学习毛主席著作的笔记
解放军某部三连副指导员 廖初江
编者按:六年多来,廖初江同志在学习毛主席著作的过程中,写了五十多万字的笔记。他的学习笔记反映了他刻苦学习、细心钻研的学习精神。我们把他的笔记摘选了一部分,发表在这里。
失败是成功之母
我们班里有一个同志,在去年射击练习当中,起初能够认真接受首长和同志们的帮助,自己也很努力,成绩都是优秀。可是,他在获得这些优秀成绩以后,就有点不虚心了。在练习中满不在乎,别人督促他好好练,他说:“没啥了不起!”结果,夜间射击的成绩刚刚及格。他打完这次靶以后,全身凉了大半截,泄气了。后来,经过首长的教育和同志们的帮助,他找到了这次没打好的原因,扭转了消极的态度,下决心勤学苦练,终于在第三练习中又获得了优秀。由于接受了这次教训,他在以后的各个练习中都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这个事实向我们表明:在成功里面往往包含有失败的因素,而失败又常常是胜利的先导。
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成功和失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没有成功就无所谓失败,没有失败也无所谓成功;而且,事物是在矛盾斗争当中不断发展变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两个方面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是毛主席告诉我们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坏的东西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的东西也可以引出坏的结果。”前面提到的那位同志,开始射击练习时获得优秀,这本来是好事。可是他不懂得,这成功里面就包含着失败的因素。这就是说,一个人在成功和胜利的时候,最容易头脑发热,如果自己不警惕,就会出岔子。他就正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骄傲自满起来,不再勤学苦练,结果成绩下降,使好事变成了坏事。然而,这个坏事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后来经过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以及他自己的努力,终于他又重新获得和保持了优秀的成绩。
既然在一定的条件下,好事和坏事可以相互转化,那么,我们在进行任何工作时,都要有充分的精神准备,不仅要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而且也要经得起成功的考验。工作有了成绩,如果骄傲自满,好事就可能变成坏事,原来先进的单位或个人,就可能逐渐走向中游,甚至下游。毛主席教导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我们必须永远牢牢记住。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要认真总结经验,戒骄戒躁,使先进更先进,把好事办得更好;而当工作受到挫折时,也要有勇气和信心来克服困难,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要想做好一件事情,哪怕是最容易的事情,总离不了一个“干”字。这就是说,要想做好任何一件工作,不管你想的再美,计划的再周到,最后还是要干才行。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这就充分地说明“干”的重要性。
完成任何一项任务都要干,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要干得多快好省,首先必须苦干。“干劲出办法,干劲出奇迹”,这话很有道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把“鼓足干劲”提到首要位置,由此可见,苦干是多么重要。当然,要做好一件事情,光有苦干精神还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一件工作,都有它自己所固有的规律,这个规律不能被人们所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是人们通过实践可以认识它,掌握它,利用它。那么人们怎样才能认识客观规律呢?毛主席曾经告诉我们:“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所以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就必须从实际出发,深入调查研究,掌握它的规律,对各方面情况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充分的估计。这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所谓实干,我看就是这个道理。
有了实干精神,掌握了客观情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巧干。我们所说的巧干,也就是指的用巧妙的方法去解决矛盾。但是巧干,必须以苦干、实干为基础。因为,任何工作只有干,并且在充分了解客观情况,找出了它的规律之后,才能找到巧妙的方法。有人以为巧干是投机取巧。这是一种误解,必须纠正。举例来说,我们要想在射击训练中,取得优秀成绩,如果不了解武器的构造性能和功用,没有摸透武器的脾气,不了解射击规律,甚至根本不懂,而是凭自己脑子一热,就想取得优秀成绩,成为优等射手,是不可能成功的。只有认真学习射击原理,熟悉武器的脾气,再加以勤学苦练,才有成功的希望。巧干绝不是投机取巧,而是在掌握了事物发展规律之后,用好的方法取得好的成绩。没有好的方法,就可能顾了这个,丢了那个,结果还是射击成绩不好。在实践过程中,在同样的条件下,干劲也一样大,有的同志干劲甚至还比别人大,可是成绩还不如别人好,不正说明这个问题吗?所以说,不管任何一件事情,既要有苦干精神,又要从实际出发,掌握客观规律,使我们的主观认识尽量符合客观情况,采取巧妙的方法,才能把工作做好。归结起来说,就是要苦干、实干加巧干。
(一九六○年一月)
一次战术训练的体会
我刚当班长时,对如何领导好全班完成战术训练,没有把握。去年在一次班战斗射击和战术合练时,由于地形复杂,准备时间短,加上缺乏经验,耽心达不到上级提出的练活、练精的要求。学习毛主席《论持久战》这篇文章后,我知道了:“指导战争的人们不能超越客观条件许可的限度期求战争的胜利,然而可以而且必须在客观条件的限度之内,能动地争取战争的胜利。”于是以毛主席这一思想为指针,发动群众想办法。经过研究,一致认为训练达到优秀成绩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只要我们掌握战术与技术合练的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一定能达到上级的要求。
这个问题解决以后,在练习动作中我又发现个别同志有重视射击,忽视战术的偏向,在冲击出发位置上,光练瞄准,不挖工事,有的说:解放军一贯英勇顽强,蹲在工事里是怕死鬼。我就以“打仗的目的是什么”为题,组织讨论,使大家懂得了毛主席讲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道理。保存自己并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消灭敌人。光蹲在工事里,不发扬火力,当然消灭不了敌人;光凭勇敢,不讲战术,不挖工事,和敌人的子弹头硬碰,也会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因此,为了消灭敌人,既要英勇顽强,又要构筑工事,发扬火力,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这样,在演习中,大家该滚就滚,该爬就爬,该打就打,动作做得很逼真。
为了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我又提出“火力与运动如何结合”这个问题,叫大家讨论。通过讨论,大家一致同意除了采取全班根据情况分组前进或挨个前进以外,还确定各小组运动的队形也要变化多样,交替前进。关于这一点,在以前我是不敢做的,因为怕把队形搞乱了,没法指挥。学习了毛主席军事著作以后,才知道这样做,完全符合机动灵活的要求,有利于达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这次班的合练演习,虽然在下大雨的恶劣条件下进行,但我们还是全歼了“敌人”,获得了优秀成绩。
经过这次战术演习,我深深地体会到毛主席军事思想的伟大。军事训练中,只要我们听毛主席的话,坚决贯彻“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原则,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军事民主,一定能把战术和技术练活练精。
(一九六○年二月)
“牵牛要牵牛鼻子”
凡是来自农村的战友们都知道,牵牛要牵牛鼻子。如果你牵它的角,它会顶你;牵它的脚,它会踢你;拉它的尾巴,那是蚂蚁拉死猪——拉不动;只有牵住了它的鼻子,它才乖乖地跟你走。
牵牛要牵牛鼻子,这看来是放牛娃都知道的事,假使我们再进一步研究的话,这里面还有好多道理呢!
我们在工作中常讲,要抓关键,抓要害;有时也讲要抓牛鼻子。其实,抓关键、抓要害、抓牛鼻子,都是讲的一个意思,就是要抓工作中的主要矛盾。毛主席告诉我们: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毛主席还告诉我们:“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且,在主要的矛盾里面还有一个是主要的方面,只有抓住了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才能解决。一九五八年第一训练阶段开始以后,我们班干劲不大,闹不团结,训练成绩也不如其他班好,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因为存在着许多矛盾,比如有的新同志才来到部队,生活不习惯,有怕苦思想;有的老同志,因为没有被提拔当班长,闹情绪;特别是正副班长之间团结不好。那么在这些矛盾中,哪一个是主要的呢?我分析了当时的具体情况,感到主要是正副班长不能团结一致,对全班管理教育不够。主要矛盾找到了,哪个方面是主要的呢?主要是自己对新的副班长看不起,认为他文化低,工作能力差,有事也不和他很好商量,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还和他吵了一次嘴。这样看来应该怪我自己。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我就召开了班务会,主动向副班长做了检讨,发动大家给我提意见。副班长看到我的态度好转了,也做了检讨,并且表示了搞好团结的决心。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其它一些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全班开展了谈心活动,互相交换了意见,搞好了团结,解决了个别同志的思想问题,全班拧成一股绳,在训练中互相帮助,互相检查,交流经验。团结就是力量,齐心合力就有好的成绩。我们在射击第一、二练习取得总评良好成绩,第三练习就达到了优秀成绩,单枪战斗射击全班满堂红,年终被评为五好班,还有三个人立了功。
牵牛要牵牛鼻子,干工作要抓关键,我们应该牢牢记住。但是决不能忘记: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随着事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的,同时,事物的性质不同,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也不一样,所以我们只是牵牛要牵牛鼻子,牵马就不牵马鼻子了。我们必须根据我们各班、各个人,在各个阶段中的具体情况,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具体分析,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才能把工作搞好。
(一九六○年四月四日)
我们是同一阶级父母生下来的亲兄弟
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文章里,毛主席告诉我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使我认识到,要做好工作,光靠自己埋头苦干是不行的,必须依靠群众、贯彻群众路线。但是,这条“路线”怎么才能走得通呢?又是毛主席著作给我开了窍。通过学习,我懂得了只有用阶级兄弟的感情,关心大家的思想和生活,真心实意去解决同志们的各种问题,才能使同志们信赖自己,发挥更大的积极性。
一九六○年,新战士张立人分配到我们排里,我发现他好像有什么心事似的,休息时一个人蹲在一边沉思默想,晚上睡觉也比别人入睡得晚。是什么原因呢?我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家常,了解他的“心事”。原来张立人小时候父亲就被地主逼死,一直跟着母亲讨饭过日子。母亲对他十分疼爱,每当他的生日,总要给他讨点什么好吃的。六岁生日那天,母亲为了给他讨到一点好吃的东西,被地主的狗咬伤了腿。他就这样在母亲的身旁长大,现在却远离了母亲,所以心里非常想念。我听了他的话,被他悲惨的童年生活深深感动。觉得我们都是同一阶级父母生下来的亲兄弟,都是生在一条苦根上的瓜,应该相互体贴,相互关心。从此,我在各方面都注意关心小张。有一次,我到兄弟部队汇报学习情况,首长送给我几个苹果。我计算了一下日子,再过十来天,就是小张的生日了,我就把苹果留着。正当张立人过生日那天晚上,我回到了连队,把苹果送到他手里。他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说:“你真像妈妈一样的疼我。”并表示要听党和毛主席的话,好好工作。后来,他也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主动要求去当饲养员,年底被评为五好战士,立了三等功,参加了共产党。
我时刻这样想,同志们在家靠父母关心,来到部队就靠同志们关心。我是干部,就更要很好地关心和帮助他们,使他们都成为毛主席的好战士。所以有的战士病了,我就去照顾;有的战士衣服破了,我就晚睡一会,替他们缝补好……所有这些都是我应尽的责任,是毛主席教导我这样做的。
(一九六一年六月)
富日子要当穷日子过
我学习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节约一节,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革命前辈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过雪山,走草地,吃树皮,咽野菜,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现在我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建设事业正一日千里地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比以前大大丰富了。但是,这些仅仅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主席教导我们:“要使全体干部和全体人民经常想到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但又是一个经济落后的穷国,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为了实现六亿人民的远大理想,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革命前辈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一个革命战士,不仅要站在连队,看到全国,而且还要看到全世界。目前,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劳苦大众没有得到解放,他们还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因此,即使我们的生活好了,也决不应该忘记了他们。
对于自己来说,能否自觉地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也是能否保持无产阶级本色的问题。个人的生活,看起来点点滴滴,但是反映的思想,不是无产阶级,就是资产阶级。一个人开始追求物质生活的享受,他就要开始变质。我时刻想着这些,经常以此警惕自己,所以在当了干部以后,我仍然盖着当战士时用的黄被子。但是,我做得还很不够。今后一定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政治上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生活上以低标准要求自己。自觉地把今天的富日子当穷日子过,把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接过来,传下去。 (一九六二年五月)
训练不忘阶级仇恨
我刚入伍的时候,部队正搞冬训,我向党支部写了保证,还和一位老同志挑了战。那时正是二月,冰还没有融化,有时还下雪。开始我还能坚持,可是练了几天之后,手冻肿了,咳嗽很厉害,浑身难受。那时因为我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为什么要练兵,结果在困难面前打了退堂鼓,保证和挑战都落了空。使我难忘的是一九五七年冬季的一次战术合练,开始我思想上也有过斗争:要求参加呢,还是不要求呢?参加,又怎么战胜严寒呢?我带着这个问题去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说:“为什么要组织红军?因为要使用它去战胜敌人。为什么要学习战争规律?因为要使用这些规律于战争。”看到这里,我反复地想:我为什么当兵呢?为了保卫祖国;用什么来保卫祖国呢?用杀敌本领;本领从哪里来呢?靠练;平时练不好,战时怎能消灭敌人呢?……想到这里,解放前父亲被国民党匪军抓去,母亲遭日本鬼子毒打,受尽折磨死去,这些悲惨的往事就一件件地浮现在我眼前,使我不觉流下了眼泪。当天晚上,我向排长坚决请求参加这次战术合练。在野外一个多星期,白天黑夜摸、爬、滚、打,有时还在野外宿营,生活的确很艰苦。可是当我想起无数革命前辈,南征北战,爬冰卧雪,不惜流血牺牲,我再也不觉得冷和苦了,练兵动作也认真了。在首长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下,我经受了严寒的考验,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上级的口头嘉奖。通过这次锻炼,我深深认识到只有不忘阶级仇恨,明确树立训练为了打仗的思想,才会在任何困难面前真正过得硬。
(一九六三年一月)(附图片)
廖初江同志在认真地阅读毛主席著作 (解放军报供稿)


第5版()
专栏:

谈谈节约建设用地
苗惠芬 张澄波
人们不仅在各种生产活动中离不开土地,在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土地,土地像空气和水一样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马克思说:“劳动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如威廉·配第所说,劳动是它的父,土地是它的母。”(《资本论》第一卷,第一六页)土地是“财富之母”的这种属性,就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课题:充分地认识土地的性能,合理地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发挥它的“财富之母”的作用。
土地的性能是多方面的。就力学方面来说,有的土地耐压能力大,有的土地耐压能力小;就土壤学方面来说,有的土地自然丰度高,有的土地自然丰度低,等等。由于土地的性能不同,也由于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的性质不同,所以土地在农业中的作用和在工业以及其它方面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土地自身在农业上面是当作生产工具来发生作用”,“就工厂来说,土地却不过当作基地,当作场所,当作空间的操作基础来发生作用”(《资本论》第三卷,第一○一八页)。作为生产工具,土地对农业产量的高低有直接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肥沃的土地可以比贫瘠的土地提供高得多的产量。作为基地,场所、基础和土地的位置(交通、水源和气候等)对工厂的影响是大的,但是,土地对工厂产量的高低没有直接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建设在肥沃土地上的工厂,决不会比建设在贫瘠土地上的工厂产量高。
不可否认,随着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和城市建设事业等的发展,这些方面占用的土地(以下简称建设用地)将越来越多。但是土地毕竟是有一定限度的,除了那些根本不能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土地以外,建设用地多了,农业用地就要相应地减少。而减少农业用地,特别是减少现有的耕地,就意味着减少农业的“生产工具”,即减少农业中的主要生产资料,必然会给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可见,节约建设用地、特别是在各种建设中节约耕地,就成为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贯彻“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总方针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国是一个土地辽阔的国家。我国的国土面积共为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仅次于苏联和加拿大,占世界第三位。在我国的国土中,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有的已经被利用起来,大部分还有待于我们有计划地开发利用。我国有着广阔的土地供我们发展工农业生产,发展整个国民经济。我国的土地潜力是很大的。但是,也应当看到,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只有十六亿多亩,平均每人只有二亩多。我国现有的耕地面积是不多的。
我国目前的农业生产,基本上是在现有耕地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各项建设中,要充分注意节约现有的耕地。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高速度地发展国民经济,首先要高速度地发展农业。当然,目前提高农业发展速度的主要途径,是提高现有耕地的单位面积产量。但是,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应当使耕地面积逐年有所扩大,而不是停滞不前,更不能使耕地面积逐年有所减少。为了做到这一点,除了根据国家财力、物力和人力的可能,积极地开垦荒地以外,还要在各项建设中千方百计地少占或不占现有的耕地。同时,目前我国的经济水平还不是很高的,国家还不可能把很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用在开荒方面;而且,新垦荒地在头几年内的产量一般比较低,占一亩耕地需要新开几亩荒地才能顶上。可见,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水平和经济效果来看,在各项建设工作中,应当充分注意节约耕地。
也有这样的情况:建设单位为了节省建设资金,往往愿意占用平坦的耕地,不愿意占用凸凹地和坡地等。当然,在平坦的耕地上进行建设,比在凸凹地和坡地上进行建设,土方工程量可能会小一些,工程造价可能会低一些。但是,从农业方面来说,平坦的耕地,比凸凹地和坡地要好得多。从整个国民经济来权衡利弊,占用平坦的耕地就不一定是有利的。同时,有些工程在技术要求许可的范围内,合理地利用地形特点,尽量减少土方工程,也是可以使工程造价降低的。
大家知道,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土地是私有财产,作为建设用地的土地价格是非常昂贵的。因此,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交通、文化和商业的集中地区,就不能不出现高度密集、极不合理的建筑物群,拥挤不堪,极不卫生。这种状况,给劳动人民的健康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我们国家,土地是公共财产,是不能出卖的,因此,根本不会发生因土地价格而影响建设用地和建设密度的现象。我们在对待建设密度这个具体问题上,是与资本主义国家根本不同的。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国家就规定了城市建设方针:“为生产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建筑密度也要根据这个方针来确定。解放以来,我们对老城市和各种旧的建筑进行了大量的改造工作,老城市中的建筑密度过高也是被改造的一个方面。我们所说的节约建设用地,决不是主张不合理地提高建筑密度。
下面我们谈几点在建设中节约耕地的意见:
第一,在建设项目的布置上,在厂址选择上,既要贯彻生产力均衡分布的原则,又要充分注意土地的性能,使土地的利用达到各得其所。大家知道,生产力均衡分布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之一。过去我们在建设项目的部署上贯彻了这个原则,今后还要贯彻这个原则。生产力均衡分布,一般地说是个大范围的概念。例如,说旧中国的生产力分布不合理,主要是指它的工业和运输业大部分集中在沿海一带。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状况,就要求迅速地在内地发展工业和运输业。而内地是个很大的地区,建设项目摆在哪里,活动余地是很大的。例如,把项目摆在四川是内地,摆在陕西也是内地;摆在成都是内地,摆在重庆也是内地;摆在成都西郊是内地,摆在成都北郊也是内地;等等。当然,有的建设项目有一些特殊的地理要求,它的活动范围并不是“四川也行”,“陕西也行”,但是,也不是“只能在西郊,不能在北郊”,没有一点活动余地。因此我们认为,在生产力均衡分布的原则下,建设项目究竟摆在哪里,具体地点是有很多挑选余地的。在建设项目具体地点的选择上,一定要全面地分析土地的性能,尽量不占宜农地,特别是少占或不占高产田。
第二,在建筑物的布局上,要紧凑合理,密度适当。如前所述,建筑密度太高固然不好,密度太低占地太多也是不好的。如果一个工厂建筑密度很低,各个车间相距很远,如果一座厂房内的工艺设备布置得很松散,那就大大降低了土地的利用率。建筑密度太低或工艺设备布置过分松散,不仅浪费土地,也会加长各个车间和各个工艺设备之间的各种联系管道和线路,造成建设资金的浪费;同时,还会加大半成品的厂内运输费用,不利于企业的经济核算。因此,我们认为,建筑密度要根据有利于生产、有利于劳动人民身体健康的原则,因地制宜地来确定。
第三,不要过早的占用耕地。我们的许多建设项目是分期建设的,是从小到大的。这种建设办法好处很多,其中主要的一条是一期工程建成了便可投入生产,投资效果发挥得快。大一些的建设项目,从第一期工程开始建设到第二期工程开始建设,一般要经过一年以上的时间。如果在开始第一期工程建设的时候,就把第二期,甚至第三期工程的土地也占起来,那么,这些过早占用的土地往往在两三年内不能得到充分利用,实际上是对土地的一种浪费。大家知道,建设用地晚用几个月就可能多收一季的农业产量,因此,决不能忽视时间因素。我们认为,比较好的作法是:用多少占多少,啥时用啥时占,晚用的不早占。
第四,节约施工用地。有不少建设项目,除了项目本身所占用的土地以外,在施工过程中,还要另外占一块施工用地。这种施工用地包括临时工棚占地和建筑材料堆积场等。有的工程在这方面占用的土地面积还是很大的。施工用地是临时性的,一旦工程建成了,它的任务也就完成了,以后大部分土地还要再耕。施工用地,在施工期间固然不能耕种,影响农业生产;施工完了再耕的土地,自然丰度一般是要下降的,也是要影响农业生产的。因此,节约施工用地也是支援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节约施工用地的办法,主要是合理布置施工现场,尽量在建设项目必须占用的土地上,划一块作为施工用地,不另外占用施工用地。建设项目是各种各样的,建筑工地也是很复杂的,一律不另外占用施工用地可能是办不到的。但是,我们认为在建设用地方面,也应当发扬“一厘钱”精神,能少占一亩就少占一亩,能少占一分就少占一分。全国每年施工的工地很多,一个工地少占一分地,全国就是一个很可观的数量。
总之,节约建设用地是个很重要的问题,它对农业的当前生产和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从建设方面来说,只要千方百计地发扬“一厘钱”精神,节约建设用地也是大有可为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