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9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新华日报》社论指出当前江苏农村工作的关键
各级干部迅速到基层去领导春耕
落实六项工作 开展扎扎实实的比学赶帮竞赛 争取今年全面丰收
据新华社南京二十八日电 江苏省《新华日报》二十五日发表社论,要求江苏各地在抓好六个落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扎扎实实的比学赶帮竞赛,搞好夏熟作物管理和春耕春种,争取今年农业生产更好更全面的丰收。
这六个落实是:全年的生产规划落实,增产措施落实,备耕工作落实,夏熟作物田间管理工作落实,社员生活安排落实,领导力量落实。
这篇题为《认真抓好六个落实,争取今年农业更大丰收》的社论说,春耕大忙已开始,农时季节越来越紧迫,有些领导人却成天忙于开会,一般化地向下边布置开展比学赶帮活动,一般化地组织春季生产热潮等等,很少亲自蹲点调查研究,认真地发现并解决开展比学赶帮和组织春季生产热潮中的实际问题,有些地方全年规划和增产措施还没有落实到生产队,有些地方的夏熟田间管理和春播准备工作中还有薄弱环节,有些生产队社员的生活安排还存在问题。应该看到,能不能认真地抓好这六个落实,直接关系到夏熟能不能丰收和春种能不能按时、按量、按质完成,直接关系到全年更大丰收能不能实现。
社论认为,在六个落实之中,首先要落实全年生产规划。全年规划是每个社队的一年大计,凡是生产规划还没有落实到生产队的地区,都应该结合当前生产工作,根据瞻前顾后、有利全面增产的要求,帮助每个生产队逐项作物、逐块田亩地进行复查,把面积、布局落实到田,使规划既能够服从国家的需要,又能够因地种植,真正订立在切实可靠的基础之上。
第二、落实增产措施,使全年生产规划的实现,有真正可靠的物质技术条件。增产措施要和生产规划对起头来,要向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方向努力,特别是有关今年增产的关键性措施,例如水利、肥料、种子、防治病虫害等项目和其他薄弱环节,更要千方百计地抓上去。同时,要全面地把各项增产措施进行排队,有计划地一项一项抓上去。抓增产措施,一定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在狠抓增产措施的过程中,还要积极地进行科学实验,外地的增产经验,一定要通过试验,成功以后再逐步推广。
第三、落实备耕工作。春播夏种是否能争得面积和农时,是否能保住耕种质量,决定于准备工作做得如何。现在春播作物就要播种,时间十分宝贵,必须有重点地深入一个大队、一个生产队,从春耕作物到夏种作物,从种子、肥料到秧池秧灰,作详细的检查。只有现在认真把备耕中的问题摸清楚,切实帮助下面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把今年备耕工作真正落实。
第四、落实夏熟作物田间管理工作。目前重要的问题是要积极准备和病虫、雨涝灾害作斗争,一定要有向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的打算。根据历年来的经验,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采取栽培管理的综合防治和药械防治相结合的办法,是有成效的。
第五、很好地安排社员生活,保证社员有充沛的精力去完成春季生产任务。群众的干劲越大,领导上越要关心群众生活。不论是受灾地区,还是丰收地区,都应当毫无例外地关心群众生活。在大忙中,即使是最忙的时候,也要注意劳逸结合。
第六、领导力量落实。以上各项任务能否落实,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所谓领导力量落实,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各项工作都有统一的领导、统一的部署和检查、总结。一是领导力量要落实到基层去。目前各级党委要狠抓思想政治工作,狠抓有关政策的贯彻执行,把群众动员起来,把各个部门的力量统一组织起来。目前更重要的是应当把各级干部派到基层去,领导干部要亲自蹲点,取得经验,指导全面,同时检查和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第2版()
专栏:

适应平原山区丘陵不同农田灌溉需要
各地制造四十多种新水泵
新华社二十六日讯 各地农业机械厂最近正在制造四十多种农用水泵。这些农用水泵都是去年试制成功的新产品。
浙江水泵厂新近投入生产的六种水泵,很适用于平原水稻地区,从池塘、湖泊、河流中提水灌溉农田。这种泵体积小,流量大,每小时流量从五十立方米到八百立方米,体重只有一二百公斤,移动方便,很受农民欢迎。
无锡水泵厂去年试制成功的两种适应于江苏省水稻产区的“丰收牌”农用水泵,今年也已正式投入生产。
根据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山多、小河多、水力资源丰富的特点,福建省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和广西省柳州农业机械厂正在成批生产新近试制成功的各种水轮泵。这种泵是水轮机和水泵合一,不需要任何动力机,只是利用河流或渠道从高处流下的水的冲击力量,或利用湖溪里水的涨落,冲动水轮机,带动水泵抽水。这种泵是目前我国所有提水工具中最经济的一种。
贵州省黔南通用机械厂现在正在生产两种用煤、木炭、半焦作为燃料的内燃水泵。这两种泵已在我国西南和中南没有电源的丘陵地带使用。
各地工厂为设计和试制这些水泵,曾先后派许多技术人员和老工人下乡,征求农民意见,调查农民的需要。在正式投入生产以前,这些产品都经过有关部门试验,认为质量良好。


第2版()
专栏:

广东一面蓄水防旱一面准备防汛
湖南抓紧雨水较多时机蓄水保水
新华社广州二十七日电 广东各地一面积极蓄水保水、节约用水,预防春旱;一面加紧防汛准备工作,迎接春汛。
广东去年秋冬两季下雨较多,各地乘机抓紧给山塘、水库蓄水。目前,全省山塘、水库存水量已达五十九亿多立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近十八亿立方米。但各地蓄水量不够平衡,蓄水较少的地区,为了确保春耕用水,便进一步抓紧了蓄水保水,同时加强用水管理,提倡节约用水。去年受旱特别严重,秋冬两季蓄水量也不很充裕的惠阳、韶关等地区,大力发动群众就地拦蓄地面水源,把分散的小溪小涧水源也引蓄起来。惠阳一个县现在就拦溪堵坡八百多处,拦蓄的地面水有七百多万立方米,使全县山塘水库的蓄水量增加了两成。蓄水较多的地方,也千方百计节约用水。
各地在抓蓄水保水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做好防汛准备。珠江三角洲易受洪水威胁的地区,如中山、新会、高鹤等县,普遍展开了汛前大检查,对单薄堤围和危险地段、抗洪能力较低的山塘水库,都制定了安全度汛的措施。
据新华社长沙二十七日电湖南各地抓紧最近雨水较多的有利时机,开展蓄水保水活动。目前全省大部分地区的塘坝和水库都已装满了水或装了大半塘的水。蓄水量比去年同期约增加百分之二十左右。郴州专区去年遭受严重干旱、大部分塘坝和水库曾一度无水,现在大部分都蓄上了水。
湖南各地去冬以来又兴修了一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这些水利设施都已完工,预计可使二百六十七万亩稻田受益,各地社员正加紧蓄水保水,充分发挥这些工程的效益。


第2版()
专栏:

把比学赶帮扎根到基层中去 把力量集中到春耕生产上来
《江西日报》报道和评论彬江区学先进的经验
据江西日报报道 江西省宜春县彬江区以高产稳产的先进榜样——洲上生产队为中心,开展比学赶帮竞赛,有效地推动当前春耕生产。
洲上生产队去年以平均亩产干谷一千二百九十一斤的高额产量而闻名全省。去冬以来,这个队不骄不躁,乘胜前进,生产更加出色,成为周围生产队学习的榜样。现在,彬江区十二个公社的二百九十五个生产队同洲上生产队开展了竞赛,其中六十三个生产队同洲上生产队开展对口赛,有效地推动了当前的生产运动。据最近统计,在开展对口赛的六十三个生产队中,积肥数量赶上和超过洲上生产队的有二十九个。绝大部分生产队在比学赶帮竞赛中,修订和补充了原来的生产计划。彬霞公社二十五个生产队学习洲上生产队自力更生的精神,社员投资达二千八百多元,买进化肥一万三千多斤。
在比学赶帮竞赛中,洲上生产队一方面诚恳地向别人介绍经验,另方面虚心学习别人的先进经验。去冬今春,本县外县来这里参观的很多,给洲上生产队社员以很大的鼓舞。他们按照更高的标准,找出了自己的八项差距,进一步挖掘了增产潜力。这种不断革命的精神,给了周围生产队很大启示。团结公社各生产队开展了提条件、找差距的活动,急起直追洲上生产队。
彬江区各级干部在比学赶帮竞赛中,做到了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商量。彬霞公社干部采用“早晨学(学习报刊文件)、上午干(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下午查(检查生产)、晚上帮(帮助解决问题)”的领导方法,对比学赶帮竞赛和春耕生产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共江西省委第一书记杨尚奎,对彬江区的做法表示赞扬,号召全省各地像彬江区一样把比学赶帮竞赛扎根到基层去。杨尚奎同志最近在洲上生产队及其周围社队检查工作,他同社员一起参加田间劳动。他认为,干部和群众扎扎实实的革命干劲,是夺取今年丰收的决定因素;农村的比学赶帮竞赛必须围绕当前的春耕生产来进行,以稳产高产作为目的。他对彬江区各级干部带头参加劳动、下去解决问题的作风,也很称赞。
三月二十四日的江西日报,就彬江区学先进赶先进的消息,发表了题为《把农村比学赶帮竞赛扎根到基层去》的社论。社论认为,要把先进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变成所有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并且继续提高先进生产队的生产水平,必须经过扎实、细致的工作,经过艰巨、复杂的斗争。特别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把农村比学赶帮竞赛扎根到所有的生产队,扎根到以稳产高产为目的的生产运动中去。让队与队之间,真正“比”有对手、“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帮”有对象。社论说,如果只是形式主义地停留在开会、挑战、参观、评比上面,不把劲鼓到落实今年生产计划上来,不把劲鼓到找差距、挖潜力、打硬仗上来,不把劲鼓到春耕生产上来,那就是鼓虚劲,而不是鼓实劲。这样,农村比学赶帮竞赛就没有实际意义,农业生产也就不可能搞好。


第2版()
专栏:

国产第一台大型绞车卷绳筒
直径七米多,每分钟能把四吨多重的煤从四百多米深的地下提升到地面。
据新华社天津电 我国新近自行设计制造第一个大型竖井提升绞车的卷绳筒受到了开滦煤矿职工的好评。
开滦煤矿主管机电的工程师说:这个大型绞车卷绳筒的最大直径达七点六米,比两层楼房还高。它的设计制造成功,标志着我国矿山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在此以前,我国自己制造的最大的提升卷绳筒直径只有四米。
这个双圆柱圆锥形的大型提升卷绳筒适用于深竖井,每分钟能把重四吨多的煤炭从深达四百多米的地下提升到地面。这个提升卷绳筒的设计者是开滦煤矿管理机电设备的技术人员,制造者是洛阳矿山机器厂。(附图片)
下图是大型绞车卷绳筒


第2版()
专栏:

移植牙齿新手术
“自体牙重植”手术早已成功,“同种异体牙移植”手术在上海广慈医院获得较满意的效果
据新华社上海二十八日电 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口腔外科医生把患者口腔里需要拔除的形状完好的牙齿,移植到另一个患者的牙槽里,使移植的牙齿照样生长,并能咀嚼坚硬的食物。
一九五八年以来,这个医院已经为近百个患者施行了这种“同种异体牙移植”手术,获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
学生顾剑平左边第一个下臼齿六年以前因病拔掉了。在局部麻醉条件下,医生们切开他的牙龈,随即把别人的一只形状、大小相似的智齿(尽根牙)移植到他的牙槽中。经过一段时间,这只异体牙齿长得很牢固。顾剑平能用它咬小胡桃、黄豆等坚硬食物。他喝冷饮或热汤时,也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就像自己的牙齿一样。
医生每隔几个月检查这只移植的异体牙,从未发现过异常情况。不久以前,医生又为它拍了一张X光照片,看到这只异体牙的牙根很完整、清晰、生长良好。
广慈医院口腔外科医生对患有牙根尖发炎或牙冠轻度损坏的人早已成功地采用了“自体牙重植”手术,即把病牙拔下,刮去牙根和牙槽骨内的病变组织,经过严密消毒后再植于原来的部位,从而使近千只本来需要拔去的牙齿得到保留。但是这种“自体牙重植”法不适用于牙冠损坏较重的病牙。“同种异体牙移植”手术弥补了“自体牙重植”方法所不能解决的缺陷。
据医生们观察,经过“同种异体牙移植”的少数病例在移植后二年半到四年内,有牙根逐渐消失的现象(牙根被人体组织逐步吸收),移植的牙齿最后会自行脱落,他们正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对待矛盾不能绕道而行
《安徽日报》三月二十四日在“革命化和家庭”专栏中,发表一篇杂文,根据《孟母三迁》的故事和话剧《千万不要忘记》的一段情节,谈论教育子女的问题。
文章说,孟母因为环境不好,怕带坏孟子,一连搬了三次家,是煞费了苦心的。但方法是消极的。因为你不管搬到哪里,总不能搬出当时的社会,那就不免要受社会上各种好坏思想的影响。
文章说,这是一种对待矛盾绕道而行的态度,在我们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也还有一定的代表性。话剧《千万不要忘记》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丁老爷爷对孙子走上邪道很着急,埋怨儿子丁海宽(老工人)不该把孩子留在城里念书,说:“看念成什么玩艺了。”而丁海宽答道:“不在那个,念书念不坏人”;老爷爷又埋怨不该让孩子和在鲜货铺当掌柜的丈母娘生活在一起,说跟这种人在一块“也能锻炼?”丁海宽又答道:“那还能把他装在保险箱里!”引了这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文章接着说,年青人,特别是儿童,应当使他们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少受一些坏思想坏习气的影响。今天的环境是最有利于年青人健康成长的。但是我们今天还是生活在一个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里,要想完全避开资产阶级思想和其他旧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的。那究竟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加强思想锻炼,同思想病菌作斗争,使思想健康起来。
文章说,其实,空气中有病菌也并不是什么坏事,它能锻炼我们的抵抗力,“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在温室里培养出来的东西,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如果没有见过风雨,没有取得免疫力,遇到错误意见就不能打胜仗”(毛主席《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不见谬误不知真理,不见毒草不知香花,不见丑恶不知善美,我们又何必害怕历史垃圾堆里的那些东西呢!当然,不怕不等于不重视,不等于不闻不问,而是要牢牢记住毛主席的教导,在一切思想病菌的侵蚀面前,一要不怕,二要锻炼,三要斗争。这样,我们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老实人老实事老实话
三月二十三日的上海新民晚报,在“老实人、老实事、老实话”的标题下,刊登三则小新闻:
一位三轮车工人无意中把电车的尾部撞瘪一小块。电车驾驶员始终不知原因,想不到三轮车工人却找上门来,承认责任,准备赔偿损失。
一位青年借用哥哥的月票坐车,并没有被察觉,而他自己事后翻悔,主动写信给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检查自己的错误,并随信附去五块钱,赔付车费。
一位乘客买电车票时错责了售票员,由于到站下车来不及表白,就等候在站上,当电车回程时,亲口向那位售票员道歉,亲手把临时写好的信交给他,诚恳地检查了自己的疏忽。
新民晚报在《说“老实”》的短文中论述了新社会的这些美好风尚。文章说,当老实人,做老实事,讲老实话,好像是“老生常谈”;但是,今天我们讲的老实,同古今剥削阶级理论家常讲的“老实”是完全不同的。我们讲老实,是根据毛主席的教导:“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这就是很具体的革命责任心;无论是坚持好的或改正错误,首先是为人民利益,这就要老老实实地而不是假心假意地做。所以我们的老实,就意味着对党老实,对祖国老实,对社会主义老实,对毛主席的教导老实,对科学规律老实,对阶级弟兄老实,对革命工作老实。不管有人看见或没人看见,有人监督或无人监督,都一样地老实。有利于人民,划清敌我界线,这是我们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的目的,也是具体标准。 话说结婚礼服照
北京日报三月二十五日发表一篇随笔和一张漫画,就在照相馆里的一次见闻,议论旧习惯势力的影响。
随笔作者星期天在照相馆里看到一对新婚夫妇拍纪念照,男方西装革履,左手拿双白手套,女方头罩轻纱,身穿白色礼服,裙尾绕地,仿佛二三十年前情景的重现。作者就所见所想写道:
当时,我揣摹起这对新婚夫妇的心理来:他们觉得这身衣服美么?美,一定的。不然干么要花两三块钱租这么一件衣服、只为了刹那间留下一张影子呢?可是这身衣服美吗?我思忖再三,总免不了想起西方戴着白手套的不事生产的绅士,和穿着长衣裙在沙龙里缓缓迈步的十八十九世纪的贵妇人。眼前这对青年是绝不会要当绅士和贵妇人的,我赶忙否定了这个想法。
也许,这一对青年本人倒无所谓,只是相沿成习、模仿他们的前一辈?嗯,很有可能。习惯势力常常在不知不觉之间影响了你。这一对夫妇说不定就是受了某种“遗风”的吹拂,作了另一种习惯势力的牺牲者吧。可是是哪种阶级的习惯势力呢?
我又作了第三种推测。说不定这对夫妇是因为终身大事“毕竟不能等闲视之”,所以才花上一笔钱以示“雍容华贵”。这种可能也会存在的。但是这又是什么思想表现呢?
想来想去,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我们地道的工人在结婚的时候大概不会装扮成绅士和淑女,我们地道的贫雇农结婚的时候,也不会穿上燕尾西装或者长纱裙吧!


第2版()
专栏: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在南京成立
新华社南京二十七日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今天在南京正式成立。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前身,是一九五一年春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南京史料整理处。十三年来,这个处对于旧政权中央机构的大量历史档案,进行了收集、整理、编目和制卡工作,并从整理出的历史档案中,汇编了四千万字的档案专题史料,提供给科学研究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作为参考,其中像《中国现代政治史资料汇编》、《一九二七——一九四九年中国现代政治史大事月表》以及《五四运动》、《一二九学生运动》等专题资料,受到了使用者的欢迎。
我国的历史档案极为丰富。解放以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档案工作,现在除中央级的档案馆外,全国二十八个省、市、自治区,都已建立了档案馆或档案馆的筹备机构,各县也普遍建立了县档案馆。


第2版()
专栏:

全国人大代表周震鳞逝世
新华社二十八日讯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委员会团结委员会委员周震鳞,因病于二十八日早晨在北京逝世,享年九十岁。
周震鳞先生是湖南省宁乡县人,遗体已于二十八日下午举行火葬。
周震鳞先生治丧委员会已经成立。定于三月三十一日上午十时在嘉兴寺举行公祭,公祭后移灵至八宝山革命公墓。
周震鳞先生治丧委员会名单如下:
何香凝、王季范、仇鳌、刘仲容、朱蕴山、李根源、李维汉、陈劭先、余心清、武新宇、张治中、张难先、邵力子、易礼容、周世钊、唐生智、徐冰、徐特立、章士剑、梅龚彬、程潜、熊克武、蒋光鼐、蔡廷锴、黎锦熙、谢觉哉、龚饮冰。


第2版()
专栏:

一个革命战士的情操
新华社记者 周长宗
郅顺义少校和他妻子的故事,在东北炮兵部队里已经传为佳话。广大干部战士从老英雄郅顺义身上,看到了一个革命战士的伟大情操。
战斗英雄郅顺义曾和董存瑞同在一个班。在战争年代,他随部队从东北打到广东,为革命立下了不少战功。在和平的日子里,他做管理工作六年,被群众誉为“红色的管家人”;做领导干部十年,群众称赞他勤勤恳恳、朴朴实实,保持了工农本色。东北炮兵部队把他的事迹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可是这位老英雄,生活中遇到了不幸。他的妻子陈元凤,由于患类湿性关节炎,成了残废,自己不能端碗拿筷,也不能宽衣解带。七八年来,她在生活上一切都需要人照管。
郅顺义担起了服侍妻子的担子。他替她洗脸、梳头、照顾她吃饭、穿衣、睡觉、上厕所。在风雨欲来的夜晚,陈元凤浑身疼痛难熬,他便为她按摩关节,烧汤煎药。
一九六一年二月,郅顺义和雷锋有过一次难忘的会见。雷锋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活着为了别人”的光辉思想,深深留在他的脑海中。每当他一个人面对着残废了的妻子的时候,他就记起“活着为了别人”这句话。他想:这个“别人”中,也有她一个。
郅顺义只有出差的时候,才把服侍妻子的事托付别人;只要不外出,他总把妻子需要别人代做的事,全部担当起来。每天早晨上班前,他都把妻子生活上的事安排妥贴;并且嘱咐五岁多的小儿子伴着妈妈。中午休息时也不顾自己的休息,尽力先照料妻子。
妻子陈元凤有时感到过意不去,说:“你工作那么忙,一天累到晚,回到家我不能侍候你,还得叫你侍候我。”
郅顺义说:“谁侍候谁还不是一个样。如果病生在我身上,你还不是一样侍候我?!”
精神好的时候,陈元凤爱和丈夫开两句玩笑:“你啊,当了英雄,做了官,也不嫌我这个样。”
郅顺义呵呵大笑着说:“这有什么可嫌的?人能变老了,变丑了,可是革命的感情,永远也不会变老,变丑啊!”
我到郅顺义家做客的时候,恰好是他们夫妻结婚二十周年。当初,这两个穷苦人家的儿女举行婚礼的时候,盖的,只有一条破被子;铺的,是一领旧炕席。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互助互敬地生活。
郅顺义告诉我:一九四七年十月他参军时,陈元凤一边送他,一边对他说:“你去吧,一心一意干革命,别挂着家。家里的事,全有我顶着。”他随部队走了,一走就是七年没回家,四年没写一封信。他也曾想到年迈的老父和几岁的孩子,可是一想到妻子,他的心就镇定了:“她顶得住的!”妻子在家,自己上山下坡,打柴担水,耕地时用肩膀拉犁,还自己推磨,一个人照顾着全家老小,度过了漫长的艰难岁月。
郅顺义说:“她从背后支持了我,也支持了革命!”
随后,郅顺义向我谈到了他妻子得病的原因:他参军时,把家里仅有的一套棉衣穿走了,陈元凤一身单衣度过了寒冬。灾荒年,她一把糠、一口菜熬了过来。春耕秋收,她一个人起早贪黑劳动,从没误过农时。就这样,饥寒贫困和劳累,几年时间把她压垮了。
一九五四年夏天,郅顺义从部队回乡探家,当他一眼看到久别的妻子时,猛然打了个寒战:她那一双会穿针引线又能挥镰握锄的手,一双支援过前线、支援过革命战争的手,已经不中用了。
一九五六年,郅顺义把妻子接到部队,为她治病。经过医院治疗,陈元凤的病一度好转,后来又恶化了。
在寒风怒吼的冬夜,郅顺义抚摩着妻子肿大的关节时,在曦光照射的早晨,替妻子梳理那稀落的头发时,他总是默默想着:她的身体残废了,决不能让她的精神再残废。他经常给她讲述董存瑞、刘胡兰、向秀丽等英雄事迹,从精神上帮助她战胜痛苦。陈元凤不识字,不能读书看报,郅顺义买了收音机,让她收听新闻,收听戏曲。礼堂里每次放电影,郅顺义都劝妻子去看,有时扶着她去,有时背着她去,让她经常从银幕上看到祖国和世界上的新人新事。郅顺义每当外出开会、作报告回来,总把自己在外边的见闻对妻子讲讲。一九五九年郅顺义到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回来后,兴致勃勃地对她讲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检阅游行队伍,讲首都的十大建筑……。
在我访问结束以前,炮兵部队的同志们告诉我这样一件事:郅顺义所在的炮兵机关,进行过一次党课和毛主席著作学习测验。机关党支部给郅顺义评定的分数是九十,并且在他的答卷末尾,批了这样一段话:
“郅顺义同志用实际行动答出的‘卷子’,要比他用语言和文字答出的卷子,更值得支部全体党员同志学习!” (本报略有删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