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8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机能问题
马文桂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的管理,就是在企业中对于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指挥、监督和调节。凡是许多人在一起共同劳动的单位,都需要有管理。共同劳动的规模越大,劳动的分工和协作越是精细复杂,管理工作也就越重要,越复杂。
在手工业企业里,分工协作的共同劳动,已经使企业管理成为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一般说来,手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比较狭小,生产技术和劳动分工也比较简单。因此,在那里,企业管理工作是比较简单的。在现代工业企业里,情形就大大不同了。从这方面来说,工业企业管理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在阶级社会里,工业企业管理总是由占有生产资料的那个阶级来实行,并且是服从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因此,工业企业管理,就体现着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人们在生产和劳动中的相互关系。决定企业管理的社会性质的,是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力。同时,企业管理同上层建筑也有密切联系。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为了按照自己的利益和目的来组织生产,总要制定和执行一定的政策、法令、计划和规章制度等等。这些,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们是为维护和巩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垄断了企业管理的权力。资本家进行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镇压工人的反抗,维持少数人压迫多数人的“秩序”,残酷地剥削工人。正如列宁所说的:“资本家所关心的是怎样为掠夺而管理,怎样借管理来掠夺。”①因此,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具有剥削性,它体现着资本家奴役和剥削工人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废除了人剥削人的制度,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是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它的生产资料属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所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再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而是社会主义的、同志式的、分工合作的关系;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这样,企业管理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管理的权力,掌握在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的手中。社会主义国家,对企业实行集中领导和统一计划,企业在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计划下,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工业企业管理的目的,不再为少数剥削者发财致富,而是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与此相适应,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机能也与资本主义工业企业有本质的不同。资本主义工业企业管理既具有组织生产的机能,又具有剥削工人的机能,它是以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阶级对抗为基础的。马克思曾经明确地指出过:“资本家的指挥,不只是一种特别的,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引起并且属于这种过程的功能,它还同时是一种剥削一个社会劳动过程的功能,为剥削者和他所剥削的原料之间不可避免的对抗所规定。”②
在社会主义国营企业里,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剥削机能被根本否定了;由社会劳动过程的性质引起的组织生产的机能被保留下来,并且在新的条件下,得到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还具有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们在生产与劳动中相互关系的机能,和正确处理企业同国家之间、企业同企业及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相互关系的机能。下面,分别地探讨一下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管理的这三个方面的机能问题。
合理地组织生产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是生产工业产品的单位。它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增加社会产品,扩大社会主义积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给社会提供的产品,品种规格应当是符合需要的,而不应当是不合需要的;质量应当是优良的,而不应当是低劣的;数量应当是尽可能多的,而不应当是很少的;成本应当是低廉的,而不应当是昂贵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对工业产品的需要,才能够促进企业生产和整个国民经济多快好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工业企业应当做到这一点,也完全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给工业企业扩大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产量、降低产品成本,提供了广阔的可能性。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就是要按照国家计划的规定,合理地组织企业的生产,努力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保证给社会提供物美价廉的、适合需要的工业产品。
工业企业要生产出符合社会需要的、物美价廉的工业产品,需要有一定的劳动力,一定的机器设备,一定的原料、材料、燃料。没有这些生产的要素,生产是不能进行的。但是,有了这些生产要素,工业企业的生产是不是就一定能够顺利地进行呢?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进行得很好呢?
不一定。因为工业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运用各种机器设备对原料、材料进行加工的过程。劳动力、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生产要素是进行生产的必要条件,但是,要使生产能够进行,还应当使这些生产要素根据工业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的要求,相互结合起来。就是说,还应当对生产进行合理的组织。只有这样,劳动者才能有效地操纵机器设备,加工劳动对象。生产组织得越是合理,劳动者和机器设备、原料、材料等生产资料的结合得越是充分,越是有效,越是符合工业企业生产技术的特点,生产的进行也就越是顺利,生产的效率也就越高。在现代工业企业里,技术装备很复杂,劳动分工很精细,使用的原料、材料等物资的品种规格和数量也很多。在这种条件下,要合理地组织生产,把生产的各个要素有效地结合起来,使每一个工人都担负同他的专长和才能相适合的工作,能够各尽所能,使每一台机器设备都能够充分发挥效能,使每一个单位的原料、材料和燃料都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并且,使工业企业中的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个人的活动,都能够根据产品生产的统一过程和机器体系的客观要求,互相协调配合,保证整个生产正常地、不间断地进行,这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机能,首先就是要做好这件工作。
为了合理地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需要做许多事情。例如,要做好企业的计划工作、生产准备工作和生产调度工作;要做好技术工作;要认真地维护、检修机器设备,使它们经常处于良好状态,并且,要按照各种机器设备的性能来有效地使用它们;要合理地配备人员,正确地组织劳动,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要合理地组织原料、材料、燃料等物资的供应,并且使它们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利用;要组织好产品的销售;要做好经济核算工作;如此等等。所有这些工作,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只有全面地做好这些工作,并且使它们密切配合,才能真正保证工业企业的生产能够顺利地进行,才能真正以尽可能少的人力、物力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好和尽可能多的工业产品。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要做好这一系列生产组织工作,保证生产顺利地进行,必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生产斗争中,只有不断深入地认识和掌握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并且运用这种规律来改造自然,才能达到自己预期的目的。因此,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应当遵循毛泽东同志的教导,把冲天的革命干劲和严格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在大自然面前,要有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硬骨头精神。破除迷信,尊重科学,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性资料,进行科学实验,摸透“人的脾性”和“自然的脾性”,把工作做得扎扎实实。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组织和指挥生产,保证生产斗争取得胜利。
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合理地组织生产,当然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机能。但是,组织生产可以有两种做法。一种是,把它只看做生产技术上的事情,否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否定企业管理还有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机能;另一种是,肯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确实存在着人民内部矛盾,企业管理应当在正确处理人们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来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合理地组织生产。我们认为,后一种做法是正确的,是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前一种做法是错误的。
道理很明白,生产是由人来进行的。在任何时候,人们进行生产,都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人们的生产关系是不是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对于生产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要合理地组织生产,促使生产多快好省地发展,就必须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这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的机能。
在社会主义工业企业里,消灭了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逐步建立了同志式的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广大职工是空前团结一致的。所有这些,是企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并不是自发地建立起来的,建立了,也不可能立即就很完善。毛泽东同志说过: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但是,它又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除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以外,还有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情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但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存在,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缺陷的存在,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③毛泽东同志所说的这些矛盾,在我们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中,同样也以这种或那种形式反映出来。工业企业管理,就要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这些矛盾,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断完善和发展,推动生产不断地前进。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中存在的矛盾,除了少数是敌我矛盾以外,大量地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企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一般说来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可以经过自觉的调整不断得到解决。
在社会主义阶段,除了敌我矛盾表现为阶级斗争以外,人民内部矛盾,有的也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没有阶级斗争的条件下,而是在阶级斗争的环境中进行的。
很明显,如果否认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削弱乃至放弃无产阶级专政,那就必然会使社会主义革命半途而废,从而导致历史的大倒退。这是极端错误和极其危险的。
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阶级矛盾、阶级斗争,必然会在工业企业内部得到反映。除了隐藏在我们企业中的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以外,在职工队伍中,由于受到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和影响,还存在着资产阶级思想和无产阶级思想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还存在着阶级敌人可以利用的某些旧的习惯势力和新的社会风尚之间的斗争。
企业中的人民内部矛盾除了表现为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以外,还表现为企业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领导干部和各类管理人员相互之间,以及工人内部,由于分工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不同所引起的矛盾,以及由于工作作风、思想方法和人们认识上的先进和落后所引起的矛盾等等。一般说来,这些矛盾是在人们的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企业中经常出现和大量存在的矛盾。
只有正确地处理上述这些矛盾,才能促进企业生产的发展,才能使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更加巩固。
那末,怎样正确地处理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矛盾呢?
在我们的工业企业里,首先是严格区分敌我和人民内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法加以处理。
一般地说,对于敌我矛盾是用专政的方法来处理的。
对于经常的、大量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我们要分清是非,采取民主的方法即说服教育的方法来处理。按照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者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④“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⑤
在这方面,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首先和最主要的,是要正确处理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关系。在我们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里,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都是普通劳动者,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是,他们也有矛盾。这是因为他们的分工不同,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角度也就常常发生差异。同时,在社会主义阶段,社会上还存在着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和旧社会的习惯势力,还存在着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以及反映这些差别的资产阶级法权。在这种情况下,在我们工业企业的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当中,就难免有一些人会沾染上旧的影响和旧的作风,这当然也会引起他们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工业企业中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的矛盾,大量的属于多快好省和少慢差费两种方法之间的斗争,有的则反映着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
正确处理工业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要求工业企业的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水平和改进工作作风,深入群众,深入实际,遇事和群众商量,认真地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并且,要参加生产劳动,通过参加生产,更好地了解生产,管理生产,组织生产;另一方面,要经常教育职工不断提高阶级觉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劳动,自觉地遵守劳动纪律,并且要创造一切条件,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广泛地吸收工人参加管理,使广大职工都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对于改进企业管理的各种意见,使正确的意见能够尽快地付诸实施。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还要正确处理工人内部的关系。由于工人的思想政治觉悟以及社会经历不同,以及他们在生产劳动中的分工不同,各人的生产经验、文化技术水平不同,他们相互之间必然会产生这种或者那种矛盾。同时,企业领导干部、管理人员和工人之间的矛盾,也会在工人内部反映出来。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要用说服教育的方法,用提高广大职工阶级觉悟的方法,从政治上、经济上、技术上和组织上采取各种具体措施,来正确处理这些矛盾,以增强工人的团结,促进生产的发展。
除此以外,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还要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和人之间的其他各种关系,例如,企业领导干部之间的关系,各类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等等。
正确处理企业同国家和其他经济单位的关系
社会主义国营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国家集中领导和统一计划下、是在同其他经济单位的相互联系中进行的。工业企业管理,要合理地组织生产,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还必须正确地处理企业同国家之间的关系,正确地处理企业同其他经济单位之间的关系。这也是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机能。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应当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和国家的计划来组织生产,动员职工努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并且,认真地贯彻执行国家规定的各种立法和规章制度。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还应当按照国家的规定,根据社会主义互相协作的原则,组织同其他企业、其他经济单位的协作关系。它要组织全体职工按时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帮助和监督其他企业、其他经济单位按期完成合同任务。
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只有把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纳入国家统一计划的轨道,组织好同其他企业、其他经济单位的协作关系,才能使自己生产的产品符合社会的需要,才能获得各种必需的原料、材料的供应,才有条件合理地组织工业企业的生产过程。同时,工业企业只有把生产搞好,全面地完成国家计划,给其他企业和其他经济单位供应合乎他们要求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才能够处理好企业同国家的关系,处理好企业同其他企业和其他经济单位的关系。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具有合理组织生产、正确处理企业内部人们的相互关系,以及正确处理企业同国家、其他企业和经济单位的相互关系这样几个机能。这些机能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正确处理工业企业生产中人和人的关系的目的,正确地处理工业企业同国家的关系、工业企业同其他经济
单位的关系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工业企业生产多快好省的发展。同时,也只有正确处理这种关系,才能使生产多快好省的发展。
从上面对工业企业管理机能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工业企业管理,既要解决生产力方面的问题,又要解决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方面的问题。因此,要做好工业企业管理工作,使管理的机能充分发挥作用,我们要学会两种本领:即学会掌握自然规律的本领,学会正确地处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学会掌握社会经济规律的本领,学会正确地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管理现代工业企业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但是,只要我们善于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就能够使我们工业企业的生产获得又多、又快、又好、又省的发展。
①《列宁全集》第二六卷,第三八三页。
②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一九六三年版,第三五○页。
③④⑤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第一二、七、六页。


第5版()
专栏:

加强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讨论
东方明
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来,就是唯物史观在历史研究工作中的运用。我国大多数史学工作者都承认只有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才能使历史的研究成为科学。但是,要真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在历史研究中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却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这需要经过一个认真的艰苦的学习和实践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学习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结合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展开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讨论,是非常重要的。这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史学工作队伍,也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占领阵地的一个基本条件。
我们的历史科学研究工作,成绩是很大的。近几年来,历史问题的讨论,例如历史人物评价问题的讨论,中国农民革命战争问题的讨论,是相当活跃的。有些同志写出了有价值的历史专著和论文。有些同志在搜集、整理、注释史料方面,做出了不小的成绩,为进一步的研究创造了条件。在史学方法论方面,有的同志结合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史学方法论进行了批判,并且结合我们自己的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对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作出了有价值的探讨。但是,就整个情况看来,我们的史学界对于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讨论还是注意不够的。对于曾经在中国史学界有影响的几个资产阶级史学流派,还没有作出系统的分析和批判。结合我们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地研究和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也做得不够,不仅没有这方面的专著,这方面的论文也很少。关于史学方法论的讨论,也是比较少的。看来,加强史学方法论的研究和讨论,是提高我们历史研究工作的质量,提高我们史学工作队伍的一个关键。
勤勤恳恳地搜集、整理、注释史料的史学工作者,应该受到尊重。这一方面的工作还应该加强。有些擅长这一方面工作的专家,分工专搞或着重搞这一方面的工作,也是必要的。但是,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绝不能限于整理史料。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的任务,归根到底,是为了阐明历史发展的规律,从而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如果不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搜集和整理史料的工作,也有可能走入迷途。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应该不断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装自己,逐步学会熟练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地利用花费了许多心血搜集、整理和注释的史料,从而概括出历史发展的规律。
近几年来,我国史学界提出了许多以前未曾提出过的中国历史上的问题,发现了若干以前未被注意的史料,大力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观点,展开了争辩。这是一个好现象。无疑的,这应该继续和加强。但是,从争辩中可以看出这样一种情形:固然有些具体历史问题的长期争辩不得解决,主要是由于史料的掌握还不够;但是有更多的问题,却是由于或主要是由于争辩双方在史学方法论上,或者在运用史学方法论上存在着原则分歧,而不得解决。有些具体的历史问题,争论双方所引用的史料相同,而对史料的解释、得出的结论却很不相同,甚至相反,正是表明了这种情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提高到方法论上进行研究和讨论,具体的历史问题的争辩,就不能深入下去。
科学研究的历史表明,对于方法论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忽视方法论是经验主义的一种表现。恩格斯在晚年曾经针对当时自然科学研究的状况,说过这样一段话:
“的确,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无论对一切理论的思惟多么轻视,可是没有理论的思惟,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就会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唯一的问题是一个人的思惟正确或不正确,而轻视理论显然是自然主义思惟的最确实的道路,因而也就是不正确思惟的道路。”①
恩格斯针对自然科学研究所说的这段话,无疑的,对于历史科学的研究也是适用的。历史研究工作者,如果一味埋头于史料,忽视理论思惟,忽视方法论问题,对于具体的历史问题就不可能得出科学结论,而且会不自觉地陷入资产阶级的思惟方法,用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论来观察历史问题。
认为只要从史料出发就能坚持唯物主义,这是不正确的。保存下来的文献史料,大都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记载下来的,这些史料未必符合当时的客观实际,在关系到阶级利害的问题上,他们的记载不可避免地带有阶级偏见,以至完全歪曲事实。所以,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如果轻视理论思惟,忽视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不仅同自然科学的研究一样,连两件事实“也联系不起来”,而且还会误信歪曲事实的史料,被剥削阶级的偏见俘虏。这就是说,在阶级性很强的历史科学的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更加重要。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之下,对史料做出阶级分析、历史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引出历史发展固有的规律性,才能把握历史真相,按着历史的本来面目解释历史,坚持唯物主义。
没有一定的方法论作指导的史学家,实际上是没有的。在历史研究工作中,不是用历史唯物主义作指导,就是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作指导。不过有的是自觉地运用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论,有的是不自觉地陷入这种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论。所以,立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破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论,是非常重要的。
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方法论,肃清它在史学研究工作中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在旧中国,梁启超、何炳松等人,曾经大量贩运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论。我们不能认为,它的影响已经肃清了。最近就有人发表文章宣扬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的个别史观,认为历史科学只是研究一个一个的个体,而不能也不应该去研究历史发展规律。仅此一例,就可看出,批判资产阶级的史学方法论,使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彻底摆脱资产阶级史学方法论的影响,是何等必要了。
在力图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的史学工作者中间,有时候不自觉地离开唯物史观,也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要熟练地把唯物史观应用到历史研究工作中去,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就是把我们对于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从方法论上进行探讨,带着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弄清何种做法是正确的,何种做法是错误的。
从去年下半年以来,史学界就在历史研究中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历史主义的问题,展开了讨论。这是几年来关于许多具体历史问题讨论的继续,特别是关于历史人物评价和中国农民革命战争问题讨论的继续;就是说,这是把许多具体历史问题的讨论集中到方法论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一讨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认为,史学界应该把这一讨论深入下去,通过这一讨论,从方法论上总结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用唯物史观进一步武装我们的史学工作队伍。我们的史学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会重温马克思列宁主义,重温毛泽东同志的著作。
我们认为,在这一讨论中,需要着重探讨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如何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列宁说:社会科学的研究,“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阶级划分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②。毛泽东同志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拿这个观点解释历史的就叫做历史的唯物主义,站在这个观点的反面的是历史的唯心主义。”③这是包括历史研究工作在内的一切社会科学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历史研究工作的实际证明:对于历史事件做出科学或比较科学的说明的,都是正确地或比较正确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而历史研究工作中的方向性的错误,则无一不是这样或那样地背离了阶级分析方法。文明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阶级、阶级斗争,是历史地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或历史方法,就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中来考察问题。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要求在分析社会历史问题时,“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语),这就是说,要把问题提到一定历史阶段上的阶级斗争环境,从当时的阶级对立及其演进中进行分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绝不是与阶级观点对立的。历史研究工作中的非历史主义倾向,是这样或那样地违背了阶级观点的结果,而不是由于强调了阶级观点。正确地运用阶级观点,不会产生非历史主义倾向。所以,史学界的这次讨论,应该集中地探讨在历史研究工作中如何牢牢把握列宁所说的“基本的指导线索”,亦即如何拿阶级斗争的观点解释历史。这个基本的指导线索,也应该是这次史学方法论问题讨论的基本的指导线索。否则,讨论就抓不住要领,就会陷入五里雾中。
在讨论中弄清有关的基本概念是必要的;但是,应该防止陷入单纯概念的争辩。我们认为,应该把关于阶级观点、历史主义问题的讨论,同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密切结合起来。就是说,从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问题,来探讨如何在历史研究中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历史主义。这种探讨,可以对几年来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问题,做综合的、概括的理论阐明;也可以解剖一只麻雀,把某一个具体历史问题的争论提高到方法论上来研究,例如关于曹操评价讨论中的方法论问题,关于明末农民战争讨论中的方法论问题。防止陷入空洞的概念之争,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又要防止把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运用阶级观点、历史主义的讨论,引向或者变成个别的具体的历史问题和史实的争论、考证。无疑的,个别的具体的历史问题和史实的争论、考证,要继续进行,但是决不能用它来代替方法论问题的讨论。例如不能以隋炀帝这个人物的评价之争,来代替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论的讨论。否则,就会引导到忽视方法论。而忽视方法论,就会使我们的史学工作者陷入史料的汪洋大海,失掉方向。
结合历史研究工作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和讨论如何在历史研究工作中正确运用阶级观点、历史主义,要达到这样的目的:进一步从理论上武装我们的史学工作队伍,克服历史研究工作中的非阶级观点和非历史主义的倾向,使我们的史学工作者进一步掌握唯物史观,准确掌握研究历史的科学方法。这是深入研究和正确解决中国历史上和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一个的问题,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历史研究工作,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矢”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之“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所说的“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毛泽东同志说: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
‘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
‘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
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
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
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
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像,不
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
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
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
正确的结论。这种结论,不是甲乙丙丁的现
象罗列,也不是夸夸其谈的滥调文章,而是
科学的结论。”④
毛泽东同志的这个指示,是一切理论研究工作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它的精神对于历史研究工作也是完全适用的。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说来,就是要详细地占有史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分析,引出正确的结论,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来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要做到这一点,既要反对夸夸其谈的教条主义,又要反对现象罗列、堆集史料的经验主义。
对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研究,都是一个以“矢”(马克思主义)射“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详细地占有史料是重要的。但是,我们指出占有史料的重要性,绝不是意味着可以忽视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史学工作队伍。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历史研究工作者,在历史领域的大海里航行的指南针,如果没有这个指南针,就不可避免地要迷失方向,花多大力气也不能达到目的地。我们的史学工作者,既要努力发掘史料,更要努力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科学的分析史料的工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科学结论,是从客观材料引出来的事物固有的规律;结论既经得出,如马克思所说,它就变成了指南。对于历史研究工作说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是我们向着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过的历史领域进行研究的唯一科学武器。有了这个武器,我们才能正确地分析史料,并且能够具有对于史料的敏感,抓住重要的关键性的东西,而不致使自己淹没在史料文献的汪洋大海之中。
就历史研究工作的现状来看,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我们的史学工作队伍,强调研究史学方法论,是十分必要的。否则,我们的历史研究工作就不能提高。强调这一方面,对于加强史料工作,提高史料工作的质量,也是大有好处的。
我们希望,目前史学界正在进行的关于阶级观点、历史主义问题的讨论,能够引起更多的史学工作者注意研究史学方法论,系统地探讨在历史研究中如何正确地运用唯物史观,系统地批判资产阶级史学方法论,肃清它的影响。我们希望,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论和批判资产阶级史学观点方面,出现一批具有较高科学价值的论文和专著。这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历史领域占领和扩大阵地,肃清资产阶级史学著作和史学观点的影响,为思想战线和文化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服务,是有重要意义的。
(原载《红旗》一九六四年第五期)
①《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五年版,
第三七页。
②《列宁全集》第二九卷,第四三四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四卷,第一四九一页。
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八○一至八○二
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