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6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2版()
专栏:

教育部邀请北京市部分中学教师座谈改进教学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经验
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本报讯 在学校教学中,怎样更好地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局最近就这个问题邀请北京市一部分中学教师举行座谈,交流了这方面的经验。
从教师们的发言来看,目前学校教学工作中确实存在着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他们举出许多事实说明,目前不少学校的教师从要把学生教好的愿望出发,在教科书以外增加的补充教材太多;课堂教学以外给学生留的作业太多;考试测验频繁,题目太难,有时又采取突然的方式,造成学生精神负担。这些都不利于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教师们在座谈会上介绍了他们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而在教学工作中摸索出来的许多很好的经验。他们都谈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首先要求教师们正确认识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明确培养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目的,同时要具有全局观点。有的教师说,过去由于对党的教育方针认识不足,总是从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方面考虑得多,为了使学生能够应付升学考试,就尽量让他们多学多练,虽然口头上也讲要使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但实际上却只是重视了智育;后来在党的教育下,对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有了明确的认识,教学情况有所改变,对于学生负担如何,有没有时间学习政治和锻炼身体,考虑得就比较全面了。有的教师说,不从全局观点出发,就不会认识到减轻学生负担问题的重要性,就不会去关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他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大家都深深地感到,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减轻学生的负担,不只是方法问题,而且是和正确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密切相关的。
座谈会上谈到了减轻学生负担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许多教师都以亲身的教学经验证明,要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首先减轻学生负担。有的教师谈到,过去以为要提高质量就该讲得多、讲得深,补充很多课外作业。但是实践证明,不适当地增加学生的负担,学生的功课不一定就学得好。有时讲得太多、太深,学生往往不能接受,反而对课文的基本内容都弄不清。学生作业太多,做完就很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思考和消化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这样,学生就会把书本知识学得太死,教育质量自然也无法提高。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许多教师在座谈会上都介绍了他们的经验和体会。他们一致认为,目前应该首先从减少教科书以外的习题、减少课堂以外的作业和减少考试科目和考试次数等方面着手,来改进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不少人都认为,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方法上,主要问题在于认真备课,充分运用每节课的五十分钟时间。不少教师提出,在讲课时,针对学生具体条件,突出重点、难点,并且把它讲解好,不平均使用力量,就可以教得少而精。同时,课堂教学就可以做到有讲有练,使学生有机会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练习,巩固学到的知识。这样做,学生既能学得好,课外作业负担也可以减少,学生也就有余力从事课外活动,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在座谈会上讲到,在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这是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问题。有位语文教师谈到,以前她教语文时只是靠自己讲,学生被动地接受,造成学生对语文课和作文长期不感兴趣。后来她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将课文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有的课文按学生水平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己讲解;有的主要由学生讲解,老师加以指点;有的内容较深,主要由老师讲解。这样一改变,大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同时,她还了解到学生害怕作文的原因,因而出作文题时就启发学生的思想,学生对作文的兴趣也就大大提高,语文和作文程度不久就有了飞快的进步。有的老师还谈到,改进考试测验方法,也是减轻学生负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重要方面。一位政治教员说,解放军学习毛主席著作是带着问题学,其过程是“问题——学习——实践”;我们过去有一时期学理论是为了应付考试,过程是“讲——背——考”三个字,学生受考试的束缚很大。后来改变了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理论是为了提高觉悟,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学生的思想就解放了。有的学生说:“过去读报纸就想着考试测验,只顾死记标题、大事日期,主要内容倒忽视了;现在读报纸杂志,自觉性提高了,其乐无穷。”
教师们在座谈会上还提出,要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除了学校采取措施以外,希望学生家长也能主动配合,共同努力。他们还就有关减轻学生负担的其他问题向教育部门提出了建议。
这次座谈会是分别在二十二日和二十五日举行的。先后出席座谈会的有北京市十六所中学的语文、数学、外文、政治、化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教师共十八人。(附图片)
在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直门达公社完全小学学习的许多藏族儿童系上了红领巾。
新华社记者 李子青摄


第2版()
专栏:

不可能什么都懂
范武
几年前,听说有一位小学教师讲“开学了”三个字的一篇课文,用了三个教时,翻来复去,拆开并拢,结果字儿一搬家,学生还是不认识。
这种离奇的现象,现在当然是极个别的了。但是,以多为胜,既烦且琐,不考虑学生的精神负担和时间负担,不讲求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和实际效果,这类情况,还远不能说已经完全绝迹。上学期,有一位小学教师,教《朱德的扁担》一课,因为课文中有
“一次”、“一起”、“一道”、“一担”等词,就好心好意地认为应该“总结”一下,让学生全面地懂得以“一”字构成的词语的用法。于是,经过辛辛苦苦的准备,这位教师在教课中讲了“一”字的八九种用法:表示数量,表示完整,表示相同,表示专纯,表示偶,等等。学生都听得张大了嘴干瞪眼,大概感到连个“一”字都那么复杂,读书可真难。还有一位中学教师,前一个时期举行观摩教学,结束时一口气布置了关于语法分析、修辞辨认、摘段落大意、造句、背诵等五道课外作业题。这位教师认为,若不做那么多练习,学生就不能巩固学习所得。可是,一位听课的同志回去试着把全套作业照做一遍,以教师的水平和速度,也须费时八十分钟。学生放学回家时书包里装着这一大堆要求,真不知分量该有多么重。
当然,就主观愿望来说,这些同志是想多让学生懂得一些知识,于是尽量多做一些练习,讲得“深”一些,练习得“全面”一些。但是,多讲,就得多准备;多布置练习,就得多批改,教师本身也要陪上一份不轻的劳动啊!可是,做任何革命工作,都必须讲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好或不好,要从实际情况看,要从全面看。如那位专讲“一”字的用法的同志,给小学生搬来了那么一大套东西,学生究竟能懂得多少呢?教时有限,旁征博引地讲了许多课外的东西,必然得少讲课内该讲清楚、讲确切的东西,这就影响了学生对课文基本精神和重要词句的理解。主观上要多给些,客观效果却恰恰是给少了。再如那位布置大量课外作业的同志,既然听课的教师要八十分钟才能完成这套作业,学生至少得两小时。其他学科的作业怎样办呢?要不要给学生留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呢?做了这些作业题,是否就一定能巩固课堂教学呢?教师片面追求作业数量,学生要么在质量上被迫打折扣,要么牺牲休息、睡眠时间去“硬拼”。多布置作业,形式上是对学生负责,实质上却恰恰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负责。可见,一切善良愿望,离开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只能走向愿望的反面。
主观愿望必须符合客观规律。学科有一定的目的,课文有一定的范围,教时有一定的限制,学生有一定的接受水平,教学的客观规律硬是不可能使学生一下子什么都懂。相反的,平均用力,要求学生什么都懂,结果什么都不懂的例子倒不是没有。
在语文教学中的每一个词、每一种训练,都不是孤立的。如果要扯开去,可以无休无止,永远无法做到学生“都懂”。像前述那个讲“一”的用法的例子,即使学生对老师所总结的八九种“一”字都懂了,也还离开理解有关“一”的全部知识很远很远。新编《辞海》所收以“一”字构成的词目有一百七十三条,前人所编《“一”字长编》,有关“一”的条目以万计,难道能使学生“什么都懂”吗?可见,如果不按照课文实际和学生实际,划定一个“应懂”的范围,结果不能不是事与愿违。
由此看来,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在一堂课上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懂的。看来,树立这样的观念决不仅仅是方法问题,如果教师只想到教,不想到学生学;只凭主观想像,不凭调查研究;只追求形式,不讲究实效,那就不可能摆脱上述不正常的情况,不可能做到学生该懂的,讲清楚,讲确切。不可能懂的,决不加油加醋,楼上造楼。
听说解放前就有这么一个大学教授,一句“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讲了一个学期,不管学生在打瞌睡看小说,更不管社会上的火热斗争,尽自闭着眼睛大讲其三皇五帝、唐尧虞舜。我们是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培养接班人的人民教师,我们必须突破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包围。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眼前的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还是一个如列宁所讲的“我们应当教育青年学什么,应当教育那些真正想做共产主义青年的青年怎样学习”的问题。
(原载三月二十一日《文汇报》)


第2版()
专栏:短评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最近,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局邀请北京市一部分中学教师座谈改进教学和考试方法,减轻学生负担的经验。
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这是目前全日制中小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个问题不下决心加以解决,是不利于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有多方面的原因。彻底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工作。而从学校和教师来说,只要我们正确地理解和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同时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是可以使学生负担过重的现象得到改善的。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学工作还有不甚得法的地方。从教育部座谈会上反映的情况看来,突出的表现就是课堂教得多、作业留得多、测验考试多,以致学生的负担很重。
是不是这样就提高了教学质量呢?衡量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学生能否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而不是教给学生多少死的书本知识。我们党在学习中有一个根本的方法,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实事求是、生动活泼的方法。这是能够最充分地调动起学习者的主动性的方法。
人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必须有做那件事的主动性,才能把那件事做好。学习也是如此。参加教育部座谈会的一些教师根据亲身的经验,认识到要使学生学得好,就要充分启发学生的主动性,减轻学生负担,使他们学得有兴趣,有求知的欲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怎样减轻学生负担?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了几条:
一是教师要有全局观点,不但要有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观点,而且要有对于自己所担任的课程同其他课程相互关系的全局观点。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好主要的课程,而不要各科齐头并进,不要争时间,争地盘。
二要根据教科书进行教学,要善于分清主次,讲得少而精,不要额外增加教材。
三要适当控制作业,课堂教学要有讲有练,习题应该在课堂内完成一部分、大部分或者全部。
四要改进考试方法,应该明确考试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的知识;考试的次数不宜过多,尤其不要以突然袭击的办法和怪僻的试题进行考试,以免造成学生过分的紧张和劳累。
这些意见都是切实可行的。
我们的学校和绝大多数教师,都有教好学生的愿望。有一些学校和教师不但有这种良好的愿望,而且摸索和创造出了比较好的教学经验。他们的经验证明,既要提高教学质量,又要减轻学生负担,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应当认真地总结他们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像教育部和北京市教育局这样,邀请教师们交流改进教学的经验,倾听和吸取他们的有益的意见,就是值得提倡的。


第2版()
专栏:

北京师大文科师生下乡参加社会主义教育和生产劳动
在农村革命熔炉中进行锻炼
他们在锻炼过程中,提高了阶级觉悟,初步学会了按毛泽东思想办事,并把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向工农学习等好风气带回学校。
新华社讯 北京师范大学文科师生一千四百多人,最近分别到郊区大兴县的六个公社参加了两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同时进行社会调查和参加生产劳动。
师生们在农村中受到了实际斗争的锻炼,思想上收获很大。有一百名师生被评为学习毛主席著作和政策好、实际工作好、劳动锻炼好、调查研究好和思想改造好的“五好教师”和“五好学生”。还有二百六十七名师生受到了表扬。许多人表示,这次下乡,是促进思想革命化的“难忘的一课”和“必要的一课”。
北京师大师生们这次下乡,都订有锻炼计划,一下去就把和贫农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作为这次下乡锻炼的“入门证”。许多师生和农民同睡一个炕,同吃一锅饭,和农民一起干活,一起做家务事,思想感情开始起了变化,许多贫农下中农很快把他们看成了“咱家人”。
这次下乡的师生中,许多人原来只是从书本、影片里了解到旧社会的情况,并不真正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参加基层工作和社会调查中,他们才具体了解农村的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情况。中文系三年级学生翟纲绪和几个同学一起,通过访贫问苦,调查了一个村庄的历史,了解到这个村庄的地主的充满血腥味的发家史,使他深切地认识到农民和地主阶级的斗争是你死我活的斗争。在阶级感情的激励下,他们编写了《张各庄地主罪恶史》。历史系讲师马家骏在一个村子里,调查了当地封建剥削的各种形式,同老贫农一起给地主算了剥削账,对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师生们从这些事实中,提高了阶级觉悟,增强了阶级斗争的观点。师生们通过“三同”、访贫问苦、跟农民一起参加实际斗争,对贫农下中农的过去和现在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在这个基础上,他们用毛主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党的有关政策文件为武器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大家都感到心明眼亮了。他们认识到,广大贫农下中农由于在旧社会受剥削受压迫很深,革命性很强,最能接受党的教育和领导,他们听党的话,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决同农村封建势力和资本主义势力作斗争。师生们还看到农民积极向国家交售粮棉,拿出余粮支援灾区,表现了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从中受到很深的教育。农民的勤劳朴素等优秀品质,更是处处可见。他们对农民的思想感情起了变化,越来越感到一些老贫农值得自己尊敬、学习。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学生沈瑜丽,初到农村跟农民在思想感情上还有距离,在同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大娘合睡一个炕后,朝夕相处,感到这位老人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克勤克俭,逐渐对她有了深厚的感情,也就下定决心要自觉地改造思想。
师生们在参加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也懂得了在农村中依靠谁,怎样走群众路线,怎样运用阶级分析方法作调查研究,等等。有的学生第一次访贫问苦时,农民和他们的话总是说不到一块去。有些人在开始写家史、村史时,也是用知识分子的语言念给农民听,农民听了摇头。他们总结了经验教训,然后再学习《“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决心在和贫农下中农共同生活、劳动和斗争中,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农民学习,和农民交心。这样农民就原原本本地讲出了用血和泪凝成的阶级斗争史实。师生们也熟悉和吸取了一些农民的丰富生动的语言。师生们通过实际斗争和农村调查,共写出了一百篇村史初稿、二百四十三篇家史初稿和六十六篇农村阶级斗争调查材料。这些调查有不少念给农民听,农民能听懂,并且感到亲切,成了教育自己、教育群众的好教材。
师生们在参加实际斗争和社会调查中,还比较系统地了解到贫雇农如何在党的领导下翻了身,走上合作化、公社化的道路,看到了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大好形势,受到很大的鼓舞。
两个月来,师生们在农村革命熔炉的锻炼中,也初步培养了学习毛主席著作、按毛泽东思想办事,和艰苦朴素、热爱劳动,向工农学习;敞开思想,互相帮助,自觉革命;学先进、赶先进、力争上游等好风气,并把这些好风气带回到学校里来。


第2版()
专栏:

孟英出任我驻桑给巴尔大使
新华社二十五日讯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任命孟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桑给巴尔人民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