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2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活跃在各地报纸上的活思想
通过实验取得发言权
浙江日报三月十四日在“要想高产,非搞科学实验不可”的大题下,报道嵊县各地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诸暨县郭店大队,在春季生产中,以科学实验为先锋,争取今年丰收的具体行动,并就此发表评论。
评论说,现在正是决定今年生产大局的关键时期。各地生产队都要决定用什么品种、采用什么密植程度、用什么方式育秧等等生产技术措施。用哪一种技术措施好,用哪一种技术措施不好,都存在着认识上的差距。统一这个认识上差距的最好办法,是发动群众认真总结几年来的科学实验成果,把科学实验的成果运用到今年的备耕生产中来。实践的经验是辨别某项技术措施是否有增产实效的重要标准。经过多年试验而有很好效果的技术经验,一般来说都是先进的,是可以推广的;没有经过试验或是虽经试验而尚未得出肯定结论的技术措施,一般来说是不宜推广的。在一个地区经过试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普遍推广的时候,还应该允许各地生产队因地制宜地试验、研究,要让他们自己取得实践经验,不能用行政命令方法强行推广。因此,如何把往年的生产经验、科学实验成果运用到今年生产中去,指导备耕工作,对于促进今年的生产发展,有着很大作用。
评论说,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在人和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摸索自然的规律、作物的生长规律,逐步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取得的。对客观规律知之愈深,采取的措施就更能适应客观实际,获得的增产效果也就愈好。如果不懂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乱下措施,就不会有好的增产效果。各级领导只有通过科学实验,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取得生产上的发言权。
革低产田的命
吉林日报三月十一日发表了一篇《见闻谈》,介绍柳河县和平公社和平生产大队改造低产田的艰苦的战斗作风。去年,这个大队提出了“革低产田的命”的口号。干部和社员一鼓作气,把历来没有上过粪的远山沟地都送上粪去了;在近江临河、多年遭受水涝的洼地里,又挖了排水沟,修了防水工程。果真是土地不负苦心经营的人。秋后,这些低产田的产量成倍或几倍地增长了。今年,这个生产大队的社员们又以更大的干劲,不怕山高路远,不管一天只能去两三趟,把更多更好的粪肥送到那些“低产”地里去。
这篇见闻谈在赞扬和平大队社员下“笨”功夫改造低产田的精神时说,要取得生产斗争的胜利,就得树起这种长远建设思想,拿出敢于战胜困难的革命干劲来。当然,低产地块在整个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但是目前大部分生产队都多多少少有一些这类的地,积少成多,增产潜力很大。因此,“革低产田的命”,是很必要的,很值得的。那些低产地块逐步变成高产田,就会给我们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来。
得其精神
广西玉林县山心公社竹子塘第九生产队,位于“十天十夜大雨不涝、十天不雨就要抗旱”的地区,去年早晚两造因旱严重减产。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队干部和社员群众,学大寨之志,走大寨之路,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努力夺取今年丰收。广西日报三月十四日刊登了这个队学大寨的消息和编后谈。
编后谈中说,学习大寨,要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和革命理想,学习他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苦干、实干的革命干劲。学到了这些,就是学到了大寨的精华;学到了这些,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原地区,不论是条件好的,还是条件差的,都可以从中吸取到巨大的前进力量。玉林山心公社竹子塘九队干部、社员,在学大寨中得出一条非常重要的结论:“大寨之路就是我们的道路。”其实,这也是所有农民的必由之路。看清了这条道路,委靡之气就可以一扫而光,革命精神就可以为之大振。竹子塘九队把大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贯彻到各项生产工作中去,使许多原来似乎无法克服的困难克服了,使许多原来认为靠自己力量所办不到的事办起来了,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这样学大寨,是真正从大寨吸取了力量。这样学大寨,可谓得其精神。


第2版()
专栏:

学解放军后勤部门为前方服务的优良作风
把科室工作做到生产第一线
济南台秤厂科室人员和兰州化工公司物资部门送物料工具到车间工地
据新华社济南二十日电 济南台秤厂的科室人员在大学解放军中,以解放军后勤部门为前方服务的战斗作风作为镜子,对比检查了自己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情况,找到了思想上工作上的差距。他们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行动起来,纷纷走出办公室,把科室工作做到生产第一线,扭转了过去“等客上门”的被动局面。
供销科由科长带头做起,主动下车间了解生产需要,组织人员把原料材料和工具及时送到生产第一线。现在,济南台秤厂各个车间的墙壁上都挂着领用物料、工具的登记本。车间里需要什么东西,只要在登记本上登记一下,第二天供销科就给送上门来。一次,翻砂车间需要三个砂轮和一部分紫铜料,工人在登记本上写下了。供销员张耀禄头天晚上看了登记本,第二天一早就用地排车把这些东西送到车间。工人满意地说,过去我们要跑三四里路去领料,现在再也用不着跑腿、耽搁生产时间了。有时候,车间需要的东西,仓库里没有,供销科的工作人员也积极想办法解决。前些时候加工车间要一种新型号的绞刀。供销员在登记本上看到这个要求,而仓库里没有。他立即骑上自行车一连跑了好几个五金器材商店才买到,第二天一早送到车间,满足了生产需要。
财务科过去搞经济核算是往车间里发表报,弄得车间里表报繁杂,只好抽出一个人专门填写。现在有关会计也下了车间,有一些物料一天用了多少,剩了多少,在临下班的时候,跟工人们分头一盘点,一清二楚。
生产技术科的技术人员也深入车间去解决生产关键问题。技术员马传鑫、吴虔修主动帮助加工车间解决了台秤上的中心环刀垫淬火变型问题,工人们见到技术员下车间主动解决问题,很受感动。老工人张连元说:“过去是我们往技术科送问题,问题送去以后,得到的答复常常是研究研究,一研究问题就拖下来,不能及时解决。像现在这样做,生产哪能搞不好?”有一种零件——球架刀垫,按设计图纸是用三厘米钻头钻眼,这样做既浪费材料,质量有时还不能保证,工人们提出改用两个半厘米钻头钻眼,但是没有及时解决,最近技术人员下了车间跟工人一起操作,作对比试验,证明工人的意见很好,问题随即得到解决,节约了材料,提高了生产效率,质量也有了保证。
科室工作的改进,进一步激发了工人的干劲。工人们高兴地说,用物料和工具有人送到车间,有了问题技术员来研究解决,真是处处方便,下一步的胜仗如何打,就要看咱们的了。
据新华社兰州二十日电 兰州化学工业公司物资供应部门职工像解放军后勤部门为前方服务那样,把生产第一线需要的物资送上门去,大大便利了生产。
这个公司的合成氨厂有十四个车间。过去,每天每个车间平均有三个人到仓库领料。这不仅要占去好多人的生产时间,一大群人拥到仓库,也使许多人不能马上领到急需的材料。过去因为领料不及时而影响生产的事,曾经发生过好些次。物资供应部门职工学习了解放军和先进部门的经验以后,建立了由六个人组成的送料队,并配备了两台电瓶车,在“一切为了生产前线”的口号下,实行送料上门。送料队根据车间提出的领料单,把材料按轻重缓急直接送到车间。据二月份统计,送料队送上门的各种材料就有二百五十多吨,其中杂品工具类就有两万五千多件。
公司所属的另一个工厂学习解放军和先进部门经验以后,供销科六名计划员全部到车间和仓库蹲点,了解对材料的需要情况。厂里专门组织了送料小组,根据各车间需要,把材料及时送上门去。
材料总库也改变了以往供应材料的做法,有些材料直接从车站送往工地,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时间,降低了费用。机械厂铆焊车间用的钢材绝大部分在公司材料总库。过去,总库先把钢材发到机械厂仓库,再由车间领取,手续繁杂。现在,按需要由总库直接送到车间,减少了一道中转手续,便利了生产。


第2版()
专栏:

郑州国棉二厂珍惜国家一文钱一钱棉
省字当头办一切事
据新华社郑州电 解放后建设的郑州国棉二厂,到目前为止,已经向国家交了利润两千七百多万元,相当于固定资产总额的两点四倍,工厂平均每年从国家那里可以领取五六万元的企业奖金。但是,在这座相当富裕的工厂里,却有一条没有成文的厂规:把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这条厂规是谁定的,什么时候定的,是很难查清楚的。但是每当有人问起这件事的时候,职工们说,这同厂里发生的两桩小事情有关。
第一桩是关于买棕床的事。这个厂的党委书记和厂长同全厂职工一样,都是睡的竹笆床。总务科的人员觉得过意不去,便想法买了一部分旧棕床。他们把棕床分给党委书记,书记说:“我睡竹笆床习惯了,不必再换。”分给厂长,厂长说:“板床就满好,分给别人吧。”总务科把棕床分给科级干部,又被拒绝了。总务科的人员最后决定分给工人。可是工人知道领导干部睡的都是竹笆床,又去找总务科换床。
另一桩事是买热水瓶。有很长一段时间,工厂会议室里没有热水瓶,来了客人就到别的办公室去借。后来经过厂长批准,买了四个铁壳热水瓶。工厂党委发现这件事之后,在一次党的会议上严肃地提出:会议室买热水瓶的确需要,但是买竹壳水瓶不同样能用吗,竹壳水瓶的价格只有铁壳水瓶的三分之一,为什么多花钱买铁壳水瓶呢。为了这件事,后来厂长在一次全厂职工代表大会上还带头作了检讨。
领导干部这种严格要求自己的态度,在全厂职工当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多少年来,职工们都以领导干部的模范行动为榜样,始终以主人翁的态度珍惜国家一文钱、一钱棉,办什么事都以“省”字当头。
“宁费十遍手,不丢一钱棉”,这就是工人们提出的行动口号。原棉进厂开包之后,包皮布上附沾着一些棉絮,这些棉絮被过磅工人拣过一次了,但是包布退回供销科以后,那里的工人还要拣一次。有些包布当揩布用了,使用揩布的工人仍然把上面一丝一缕的纤维拣下来,放进节约袋里。粗纱和细纱车间车面板上的飞花,工人们都用绕花棒轻轻地收拢起来,掺入好棉纺成棉纱。筒子车间为减少一寸回丝,工人们勤学苦练改进卡头、打结、引纱等技术,使接头回丝由八寸缩短到四寸。就连一些准备出厂的下脚废棉,工程师室和前纺车间还要会同鉴定,从绒板花、车肚花和三号破籽里取出可纺的纤维,用到纺制低支纱上。
这“省”字当头的思想,也具体表现在非生产性开支的各个方面。他们把办公室挤了又挤,腾出一层楼办起了工人俱乐部;从集体宿舍挤出几间房子,办起了招待所;十多年来从没有买过笔记本,从党委书记、厂长到一般干部,工作和学习用的笔记本都是用包装纸边料装订的。


第2版()
专栏:

任庆海的“节约包”
十多年前,徐州煤矿的老矿工任庆海从地上拾起一只废旧螺丝钉放进了随身携带的“节约包”。当时一个叫邵长富的工人问他:“这东西锈成这样子,还有用吗?”任庆海说:“这螺丝钉锈虽锈了,可还是块铁。炼出这块铁不知花费了多少人工!”从此,邵长富也背起了“节约包”,成了任庆海的第一个徒弟。
任庆海是徐州煤矿第一个背起“节约包”的矿工。如今,这位老矿工已经退休了。但是,这个共产党员珍惜国家一钉一木的崇高风格却在矿上广为传播着,师傅传徒弟,徒弟再传徒弟,代代相传。现在全矿背“节约包”的,已经有七百多人了。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学先进先学战斗的领导作风
滻河化工厂改进领导工作,一切面向生产
据新华社西安二十一日电 西安滻河化工厂雷厉风行改进领导工作。
去年冬天,滻河化工厂的厂长陈珂带领一些职工到上海胜利化工厂学习先进经验。胜利厂给陈珂最突出的印象是领导干部作风好。这个厂的领导干部同职工的关系密切,一有空就到车间参加劳动,深入调查研究,车间里的许多问题,领导干部都能当场解决。
陈珂等人回厂以后,又认真学习了解放军的政治工作经验,更加明确地认识到,学上海,首先要学习他们的领导作风;改变自己工厂的落后面貌,首先要从领导干部的革命化作起。
工厂领导人对科室干部进行了领导机构的一切工作要深入工人、面向生产的教育。同时,他们首先行动起来,四个厂长由四个办公室并到一起办公,精简了一些不必要的会议和汇报。他们又根据本厂实际情况,通过广泛讨论,提出了一个改革领导机构的方案,决定撤销科室和生产部门之间的一些繁琐的中间环节,使科室工作的干部能够直接参与生产。
改进领导作风的效果,迅速在生产上反映出来。这个厂原来出产的一种化工产品,是采用自然沉降法生产的,成本高,产量低。学习上海先进经验以后,决定采用叶片抽滤的办法。但这项改革工程仅拆除原有设备,挖个大坑,就要花二十天时间和包工费一千元。职工决定自己动手解决,厂长和党委书记也跟工人一起干。结果,两天三夜就完成了挖坑任务,省下了全部包工费用。事后,工人们反映:“要没有领导这股子战斗作风,打不下这场硬仗!”


第2版()
专栏:

永利久大沽厂供汽车间副主任张希臣(前左一人)在车间里同工人研究“汽包”的生产关键。 操惠摄(河北日报供稿)


第2版()
专栏:

向雷锋学习
南京部队三百多官兵在沪宁线上热心服务
新华社南京二十一日电 南京铁路分局和人民解放军南京部队领导机关最近先后举行晚会,热烈欢送和欢迎春节前后放弃休假参加客运工作的三百七十多名官兵,返回保卫祖国岗位。
这批解放军官兵是春节前到沪宁线的旅客列车上和南京等火车站担任“义务列车员”和“义务服务员”的。二十多天当中,他们充分发扬了人民军队热爱人民、助人为乐的高尚风格,热心为旅客服务,做了一万一千七百多件好事。旅客表扬他们的信件有一千二百多封。
有一次,“义务列车员”、五好战士张克华,在镇江车站看见一位盲人,一手提了行李,一手点着拐杖迎面走来,马上前去接过他的行李,搀扶他上车,给他找了个座位,又和他亲切地交谈起来。这位旅客是从徐州到镇江去探望他父亲的,刚巧他父亲调往南京工作,只得再搭车赶往南京。由于双目失明,人地生疏,又没有亲人陪送,他担心找不到父亲,心里很着急。张克华就安慰他说:“不要紧,我们就是你的亲人。到了南京,我一定帮你想办法。”列车一到南京,马上有“义务列车员”问清了他父亲的地址,把这位盲人送上了三轮车。盲人激动地说:“解放军同志真是比亲兄弟还亲。”
二月二十三日清晨五点多钟,六一○次列车刚开出高资车站,忽然十二号车厢里有一位孕妇肚子痛了。孕妇的丈夫姚玉成担心小孩生在车上,会造成意外,急得手足无措。“义务列车员”姚兴隆上尉竭力安慰他们,并把自己的军大衣盖在孕妇身上,又找来“义务列车员”、上尉军医王辅杰。在连云港新浦医院里当外科护士的旅客倪慕英,也赶来帮着接生。列车开进栖霞山南站时,孕妇平安地生下了一个胖男孩。车上的乘务人员愈加忙碌起来。这个“义务列车员”用自己的军大衣把婴儿包裹,那个“义务列车员”送来了军大衣让产妇铺盖。列车长周毛根、列车员聂洪祥等又送来了红糖、点心等食品。当列车抵达南京站时,一辆救护车早已在车站等候,把产妇送到了医院。为了纪念军民之间的这种深厚的情谊,姚玉成夫妇给婴儿起名叫“军谊”。
解放军官兵这种热心为旅客服务的精神,使旅客十分感动。许多旅客看到他们在车上为旅客扫地擦窗,端水送饭,到站时忙上忙下,为旅客提箱拿篓,扶老携幼,都称赞他们是“毛主席的好战士”,“活的雷锋”。


第2版()
专栏:

天津职工业余文艺会演
天津市最近举行了第十三届职工业余文艺会演。在历时十七天的会演期间,职工业余演员们共演出一百八十个文艺节目,受到广大群众热烈的欢迎。
参加这次会演的文艺节目,内容全部是反映现代生活的。其中以当前工业战线上正在蓬勃开展的比学赶帮和“五好”运动为题材的节目就有八十个。
由于天津市群众业余创作队伍的扩大,这次会演中有一百三十三个节目是职工自己创作的,占全部演出节目的百分之七十四,而上一届会演时,职工创作的节目只占百分之二十六。


第2版()
专栏:

福建农村业余文艺会演
福建省第五届农村业余文艺会演大会于三月八日至十八日在福州市举行。来自全省各地的三百四十多名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共演出一百三十八个节目。
这次会演是对福建农村业余文艺活动的一次大检阅。参加会演的节目都是各地选拔出来的,其中有许多是农民自编自演,富有地方色彩。节目形式包括山歌对唱、相声、快板、盘诗、说书、小演唱、对口词、民乐演奏、竹枪歌、舞蹈、山歌剧、小戏等三十多种。参加这次会演的节目内容,百分之七十以上是表彰农业战线先进单位和先进人物的。


第2版()
专栏:

香港举办林风眠画展
由香港美术界人士主办的林风眠绘画展览,受到香港各界人士的欢迎。这个展览展出了林风眠近几年来的五十件新作品,内容包括仕女、风景和静物。这些作品很受香港中西画家的重视。许多参观者认为,林风眠的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丰富多采的表现技巧。不少美术家和评论家参观后还在报纸上撰文,赞扬林风眠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饱满的创作热情。画家戴文斯在香港《大公报》发表文章指出,林风眠创作热情高涨和产生了那么多境界魅人的作品,是最近这十几年间的事情。如果他没有遇到现在对画家这样尊重和关怀,人们就不可能看到这样丰富多采的画。
(据新华社讯)


第2版()
专栏:

他们是谁
近一个月来,记者在沈阳市许多工厂企业参加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会议,旁听职工们互相评功摆好。说来也巧,会里会外,竟传出这么多内容相近的故事:许多工人为别人办了好事,但不愿吐露自己姓名。
他们是谁呢?
谁从冰水里救起孩子?
一九六三年三月初的一天中午,沈阳大南边门外运河边,突然传来一声声呼救的喊叫。一个孩子掉进运河里了!
一位正赶着到工厂上班的工人,听到远处呼救的喊声,急急地奔到河边一看,孩子被上游流下来的薄冰冲击着,眼看就要滚进河心一个很深的冰窟窿里去了。
这个不习水性的工人,没有考虑自己的安危,立即纵身跳进冰水里,搭救就要被冰块夺去生命的孩子。在齐胸深的冰水里,工人的棉袄棉裤全被湿透了,身子越来越觉得沉重,越来越难活动。孩子也沉到了冰水下面。在这危险的时刻,他奋勇地用身子挡住向孩子没水处冲去的冰块,扑身向前,一把抓住刚从冰水下冒出头来的孩子,使出全身力气把孩子托出水面。这时,岸上的行人很快把孩子和工人拉上岸来。
这个孩子名叫石秀财,是解放军炊事员石德禄的独生子。石秀财的母亲听到孩子掉进冰窟窿的消息,急忙奔到河边。她双手摸着孩子冰凉的四肢,连忙搂在怀里,转身就往家跑。
当晚,石德禄下班回家后,就到处打听儿子的救命恩人,但总是问不到名字。他的妻子也后悔自己当时过于激动,连人家姓名也没打听。两夫妻心里总感到过意不去。
将近一年过去了,最近工厂开展评功活动,石德禄才从附近工人那里知道这人是沈阳针织厂的老工人,名字叫汪义兴。石德禄来到沈阳针织厂,特地给老工人汪义兴送了一封贺功的表扬信。他十分激动地对汪义兴说:“我寻找了一年,今天才与你见面,总算了却了我的一桩心事!”
不知名的义务木工
夜里,沈阳市八十四中学的一间教室里,突然亮起了灯光,室内响起了锯木、锤钉的声音。第二天,当学生们走进教室,发现十八套坏了的桌椅已经修理得又平整又光滑了,可是谁也不知道是谁修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附近的光明小学、华山小学,以及其他一些学校里。
这个人修理桌椅是那样细致、认真,又从不要报酬。有人问他的姓名,他总是指着室外说:“哦!我是那边工厂里的工人。”说完就走了。
个别细心的人,从他工作服上看到“机床一厂”几个字,就写了一封封的感谢信寄到工厂。可是工厂的各级组织很久都查不出这好事是谁干的。
这位老工人是机床一厂木工车间的工人,名叫王博宪。王博宪长到四十多岁,从未跨过学校的大门。平时他常常用自己解放前当劳工的悲惨遭遇教育儿女,要他们爱国家,爱集体,不能忘记过去。一次,大儿子延军告诉他,学校里有同学不爱护公物,常常损坏桌椅板凳。这件事使王博宪想到应当怎样培养孩子们热爱集体的思想,从此,他决定去为许多学校做义务木工,以自己的行动去教育孩子们。
王博宪的高尚行为深深感动了孩子们,他们再不像从前那样随便损坏公物了。
王博宪的行为还感动了同车间的工人,不少人也默默地积极参加这一活动。于是,厂里又经常收到越来越多的表扬信,但是却找不到被表扬的人是谁。
大雨中谁盖好了白灰?
深夜,沈阳市房产局铁西工程处看灰工人姜殿宽发现天色不好,大雨即将来临,急忙去仓库拿苫具,跑向工地去盖白灰。当他顶着倾盆大雨跑到工地时,发现白灰已被人严严实实地盖好了。他靠前用手一摸,发现白灰上盖的不是普通席子或苫布,而是羊毛毡子。这时,老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二天,雨停了。东方刚刚发白,姜殿宽就守候在灰堆旁边。他多么希望认识这位热心的盖灰人呵!
朦胧中,他看到走来一位中年人,取下盖在灰堆上的毡子就走。姜殿宽立即上前,一手拉住那人的手问:“同志,你叫啥名?在哪工作?”
那人笑了笑,说:“问这些干啥,这是我应该作的小事!”说完,抱着沾满泥灰的毡子就走了。
姜殿宽无奈又回到工地。他猜想,这人可能经常路过这里,不然他怎么会发现这堆白灰没盖呢?他决心要再找到这个人。从此以后,他每天早晚都注意每一个路过的行人。
一天早晨,姜殿宽忽然从路上的行人中,找到那个盖灰的人,就一手拉住再也不肯放。那人只好告诉他说,他是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定额员,叫刘洪顺。
事情是这样:那天夜里,刘洪顺已经睡熟,一阵隆隆的雷声把他惊醒了,眼看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他忽然想起下班回家的路旁有一堆白灰没有盖,暴雨一来不就完了吗?这是国家的财产,应当快去抢救。
刘洪顺满屋子寻找,也没有找到一块能盖白灰的东西。这时雷声里已夹着雨点了。他忽然想起家里铺炕用的毡子。可是,毡子被雨一淋不就坏了吗?他有些犹豫。
雷声更响,雨更急了。雷锋用自己的被子盖水泥的形象,立刻出现在他眼前。他毅然取出毡子,又把小孩盖脚的一条也抱上,冒雨赶到工地,铺盖在白灰上。
(本报有删节) 新华社驻沈阳记者


第2版()
专栏:

上海沪南车场九十六路公共汽车售票员奚履平,为了保证公车队准点行车,把自己的挂表让给驾驶员丁延甲使用。上海德安乐器铜厂老会计王全青知道了这件事,便把自己的挂表送给售票员奚履平。图为车队工会主席黄有才到乐器厂感谢王全青(左)。
张祖麟摄(新华社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