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2版

第2版()
专栏:

朱委员长董副主席等分别题词
号召人民解放军全军官兵 向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学习
新华社十九日讯 朱德委员长、董必武副主席和贺龙元帅、聂荣臻元帅、徐向前元帅、叶剑英元帅、罗瑞卿大将,最近分别题词,号召人民解放军全军官兵向舍身救列车的伟大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学习。
朱德委员长的题词是:“学习欧阳海同志高度自我牺牲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董必武副主席的题词是:“向欧阳海同志学习:赴汤蹈火如需要,‘脸不变色心不跳’,毛主席的好战士,说得出来做得到。曾经跳入冷水井,救出小孩非由请,又曾跑进大火房,背出邻家老大娘。见义勇为出天性,生平只知干革命,一本毛选不离身,书能活用可通神。舍生冒险救车祸,百千人命得安妥,忘我精神世所钦,钢铁意志火红心。”
贺龙元帅的题词是:“学习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同志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光荣献身的崇高品德。”
聂荣臻元帅的题词是:“学习欧阳海烈士:为人民而生,为人民而战,为人民献出问心无愧的一生!”
徐向前元帅的题词是:“欧阳海班的同志们要齐心协力,红思想,专技术,把欧阳海班的革命红榜高高举起,永不褪色。”
叶剑英元帅的题词是:“向欧阳海烈士学习:真正认识毛主席为全人类进行的共产主义伟大的革命实践,并学好毛主席著作,在平凡劳动中就可以表现出崇高的风格,在短暂的生命里。也可以发挥出无限的光辉。”
罗瑞卿大将的题词是:“向欧阳海同志的共产主义精神学习,欧阳海同志的精神永垂不朽!”


第2版()
专栏:

先进不骄 步步登高
李顺达申纪兰带领西沟大队干部社员,认真学习本地外地先进经验,集体经济越办越好
西沟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经常用国家的要求衡量自己的工作和生产,用全省、全国先进单位的水平来找自己的差距,用发动群众的方法来挖掘本队的潜力,学赶先进,不断前进。
据新华社太原十九日电 全国农业劳动模范李顺达、申纪兰带头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使他们所领导的山西平顺县西沟公社西沟大队,生产步步上升,集体经济日益壮大。
西沟大队的干部和社员,在李顺达、申纪兰的带领下,虚心学习本地和外地的先进经验,克勤克俭地进行山地建设,现在已经把一个过去的穷山沟,变成了富西沟。全大队一万亩宜林面积,已经有九千亩披上了绿装,每户平均有果木树三千多株;半山腰里的一千多亩梯田,大都进行了加工整修。去年虽然遭到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亩产量仍达到四百四十斤,比一九五二年提高了百分之八十二。大牲畜比一九五二年增长了近一倍。圈存猪平均每户基本达到了一口。
生产的不断发展,落后面貌的改变,引起各地的注意。于是,前来这里参观访问的人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有些干部和社员滋长了一种故步自封、骄傲自满的情绪。他们听到外地的增产经验,总是强调“人家的条件好,咱没法和人家比”。有的还说:“咱们的劲用尽了,像咱这样一个土少石头多的山沟,闹成这个样子,就算不错了,人不能没尽。”这些说法引起了李顺达的深思,他想起每当自己所在的单位取得一点成绩的时候,党总是一再告诫自己:“要戒骄戒躁,不断前进。”社员中这种骄傲自满情绪,不正是落后的起点吗?他和申纪兰共同建议党支部加强对干部和社员进行谦虚谨慎的教育。党支部根据他们的意见,不仅经常组织干部和社员学习报纸、刊物上介绍的先进经验,并且把虚心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列为党的生活会、干部鉴定会、社员评比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在五好社员条件中,也明确规定了虚心学习先进经验这一条。在检查总结工作时,既总结成绩,也检查缺点。党支部还规定了给外来参观访问的人介绍情况时,既要介绍成绩和经验,也要介绍缺点和教训;既让看好的地方,也让看做得差的地方。在学习先进经验的时候,既要向外省、外县学习,也要向本县、本社学习;既向先进单位学习,也向后进单位中的先进事例学习。
经过党支部一系列的思想教育工作,谦虚谨慎的作风在干部和社员中得到了发扬。在李顺达和申纪兰的带动下,这个大队的干部和社员,经常用国家的要求衡量自己的工作和生产,用全省、全国先进单位的水平来找自己的差距,用发动群众的方法来挖掘本队的潜力。经过比较,不少干部和社员看到了天外有天,在找到差距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产量赶大寨、山区建设赶羊井底、养猪赶关村”的三赶口号,形成了一个学赶先进的热潮。
党支部经常教育干部和社员,学习外地经验时,一定要虚心学,重点学,学深学透,把真经学到手。去年三月,李顺达到昔阳县大寨大队参观以前,党支部就首先根据陈永贵在全省农业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的经验介绍,对照了本大队的工作。大家一致认为,粮食产量和大寨的差距很大。当时,要求李顺达把大寨增产粮食的措施和经验学回来。由于重点突出,目标明确,李顺达到大寨后,认真学了那里深耕、深种、深锄和增施磷肥、合理间作等经验。这些经验推广以后,收效很大。羊井底大队山区建设的成绩突出。有一次李顺达、申纪兰趁县里召开三级干部会议的机会,向羊井底大队的大队长武侯梨请教。他俩曾先后六次访问过羊井底大队,全面学习那里治理山区的经验。一九六三年,他们根据羊井底的经验,有重点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效果很好。
李顺达说:学是为了用,要把外地的先进经验,在本大队开花结果,必须因地制宜地试验推广,不能死搬硬套。他们始终坚持了因地制宜、活学活用的方法。情况明,群众乐意接受的,马上推广,没有把握的先在小田试验,再大田推广。一九六三年,李顺达参观学习了曲沃县杨谈公社杨谈生产大队整修地埂经验以后,他们对两地的地理条件作了分析对比,认为杨谈的坡度小、梯田岸头低,又是圪塔土,那样整修是适宜的,而西沟山势坡度大,梯田岸头高,又多是石垒岸,如果全部像杨谈那样整修,反而有些土地会破坏地岸,受到洪水冲刷。因此,他们根据杨谈的经验和西沟的实际情况,把大队土地分了两类,一类学杨谈的办法整修,另一类仍坚持本地的办法。去年全大队因地制宜地整理一千四百亩土地,整修了边堰,对增产起了很大作用。
同时,西沟大队在推广先进经验中,坚持了有计划、有步骤,分期分批的原则。有的先进经验反映在长期规划中,有的订在年度计划内,根据需要与可能,全面安排,逐步实现。他们并且十分注意巩固提高工作。采取学来一项,试验推广一项,总结一项,巩固提高一项。每一项先进经验经过实践之后,都要认真进行总结,对不完备的加以充实改进,对成功的就纳入大队的技术操作规程,用制度固定下来。


第2版()
专栏:

贵州山区各族社员学赶大寨
决心自力更生征服自然建设家乡
据新华社贵阳十八日电 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建设山区的光辉事迹和先进经验,在贵州高原上各族社员和干部中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近来,很多县、公社和生产队,层层有组织地学习《大寨之路》的通讯,大寨事迹正在广为流传。最近在贵阳市举行的贵州省一九六三年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上,一千四百多位代表用了两天多的时间,专门学习了《大寨之路》的通讯。代表们对如何进一步办好集体经济,进一步增加生产充满了信心。
大寨人民那种自力更生、藐视困难、征服自然、建设山区的英雄气魄,对贵州山区一些后进社队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促使他们奋发图强,急起直追。
许多先进社队,学习大寨的高尚风格,已经订出了“一带二”,“一带三”的计划,帮助后进的兄弟社队共同前进。毕节、铜仁两专区的部分地区,有二百多个先进社队确定了带和帮的社队就有七百多个。


第2版()
专栏:

欧阳海烈士的父亲欧阳恒文
教育子女一心为公备受群众赞扬
新华社长沙十九日电 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欧阳海的父亲欧阳恒文,重视教育子女,深受当地社员的尊敬和赞扬。
欧阳恒文是湖南桂阳县两路公社的社员,今年六十五岁。去年冬,他听到欧阳海为抢救一列火车而牺牲时,深深感到儿子死的光荣,死的有价值。他把自己的几个儿女找在一起,对他们说:“欧阳海的光荣,也是全家的光荣,我们要向欧阳海学习,更好地听党的话,把生产搞好。”他还对十六岁的小儿子欧阳增榜说:“你长大后,也要送你当解放军。”
欧阳恒文历来对儿女要求严格。他常对儿女说:“人生父母最亲,党和毛主席比父母更亲。我家不是毛主席领导解放了,一百多担谷的债务永远还不清,讨米棍世世代代丢不了。解放后,党领导我们废了债,分了田地,走上了大家共同富裕的道路,哪一个父母有党和毛主席这样关心我们穷人呢?”他共有六个儿女。解放初期,他领着自己的儿子最先组织起互助组。一九五四年,他又鼓励大儿子欧阳增龙和二儿子欧阳海发动村里的十二户贫农、下中农,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合作社。一九五八年公社化以来,他更是经常教育儿子一心为公,坚持搞好集体生产。去年,白城大队遭受了严重的干旱,他的大儿子当生产队长,工作一度有些松劲,打算出外抓些个人的副业收入。欧阳恒文察觉后,及时加以制止。他对增龙说:“你是生产队长,一队之长,队里的集体生产不管好,反想搞个人副业,这难道是翻身农民做的事吗?”欧阳增龙很快打消了错误打算,把队里的生产搞得更好了。前不久,雪后初晴,四儿子欧阳增智想去砍担茅柴来烧,欧阳恒文看到队里几间牛栏急需垫冬茅,便喊住增智不去砍柴,先割冬茅垫栏。他说:“烧柴是我们一家的事,耕牛是集体养的,还是先割茅去!”
欧阳恒文从小就注意培养儿女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和公正无私的风格。一九五四年冬天下大雪,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傅颜香,缺柴又缺水,欧阳恒文对年刚十四岁的欧阳海讲天下穷人是一家的道理,要欧阳海帮助老人劈柴、挑水。后来,傅颜香有三十斤粮食在三十里路远的地方没法运回,欧阳海也主动地给她挑了回来。还有一次,欧阳海和几个小孩在野外放牛,想在人家的土里挖个红薯解渴,正好被欧阳恒文看到了。欧阳恒文便说:“人家种的红薯,辛辛苦苦搞了几十道工夫,贪人家的便宜,这还行吗?”欧阳海听着父亲的教导,便红着脸儿走开了。后不久,欧阳海从外地赶集回来,在路上拾到一只鸭子,还有三元人民币,想到父亲教导不应该贪别人的便宜的话,也想法把拾物交给原主了。当欧阳海年满十八岁的时候,欧阳恒文又积极鼓励他参加解放军。欧阳海离别家庭的时候,老人再三嘱咐道:“要记住,你是翻身农民的儿子,不要翻身忘本,要好好听党的话,做模范的战士。”


第2版()
专栏:

吉林省延吉市长白人民公社新丰大队,一九五六年以来,共有二百五十名知识青年回乡参加生产,成为生产中一支突击力量。这是参加积肥的知识青年,愉快地休息。
朴圣德摄


第2版()
专栏:

彭山农村新风
新华社记者 李德森 林平兰
春天,随伴着比学赶帮的农业生产竞赛,来到四川西南部的彭山县农村。这里,到处可以看到热气腾腾的春耕生产活动,到处是激动人心的新人新事。
帮助别人赶上自己
在你追我赶的竞赛中,条件好、产量高的生产队,主动帮助自己的对手,在这里已经成为风气。观音公社杨柳大队第一生产队和第二生产队,是两个紧邻的队。二队生产条件好,耕牛、农具、肥料、种子样样齐全,去年的产量也比较高。一队生产条件不如二队,产量也比较低。可是,一队社员心雄志大,决心要在今年的生产竞赛中同二队一比高低。
竞赛开始,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一队的二十多亩油菜突然变黄,急需追肥。可是没有适合的农家肥。唯一的办法是买化肥。但是一时筹措不出资金。二队知道这件事,立即召开了社员大会,讨论要不要帮助一队?怎样帮助?二队的社员说:我们准备大春生产的资金,一时还用不着,先借给一队买肥料。于是二队选派代表,带着钱,给一队送上门。
这件事又引出了另一件事。一队的另一个竞赛对手是第八生产队。八队的条件比一队还差,主要是没有好的育秧田,培育不出壮秧,水稻产量一直比较低。起初,一队的社员想,赶二队要大家加一把劲;赛过八队是不在话下的事。可是,自从二队借钱支援一队的事发生后,好像在一队社员的脑海里投下一块石子,激起了波澜。社员们想,八队的困难我们也应该帮助解决。他们看到八队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好的育秧田,于是把自己的育秧田调换三亩八分给八队。
这股助人为乐之风,吹遍了杨柳大队,吹遍了观音公社,吹遍了彭山县农村。
到处都是无名英雄
一天,记者来到了双江公社寿泉大队第七生产队,看见男女社员都在田间劳动,生产进行得井井有条。我们想找队干部,可是问了好几个正在指挥生产的人,都不是。原来,所有干部这几天都在公社开会。那末,有些急需赶在季节前头的农活一时没人安排,怎么办呢?许多干部十分担心,会刚完就马上赶回来,还没有到队办公室,就已经发觉队里的油菜已追完肥,麦田也锄了草。
社员们告诉记者,这是一天夜晚发生的事:双江公社寿泉大队九队社员周少云正睡得香,突然被一阵雨声惊醒了。一个念头闪过他的脑子:春雨贵如油,这场雨简直是下粮食。他乐了。紧接着又闪出了第二个念头:山弯塘的漏水口还没有堵好。他立即披起衣服,顶着风雨,往塘边走去。这时,雨声也惊醒了生产队长。队长来到塘边一看,漏水口已经堵好了。他抬头四下一望,看见一个黑影走进了周少云的家。一切都明白了。第二天,周少云也没有提起这件事,还是队长把这件事说出来,并且表扬了他。
群众争当五好社员
广大社员在热烈的比学赶帮竞赛中,以自己的行动创造了说不完、数不尽的模范事迹。评选五好社员的活动也像春风一样吹遍了每个生产队。有人争当“五好”,也有人谦让。双江公社万盛大队四队青年社员蔡开龙,原先贪玩偷懒。队长蔡锡洲便耐心帮助他,主动跟他一道出工,而且自己尽拣重活干。渐渐的,蔡开龙觉得队长不错,挺信服他。这时,蔡锡洲便利用并肩劳动的机会,引导蔡开龙回忆过去,对比现在,展望将来。蔡开龙的家庭是贫农,经队长一启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对,很快就转变过来,积极出工。评选五好社员的时候,大家要选蔡开龙,他再三推辞说:“要选先选队长,我是经过他的帮助才有转变。社员们说:你积极劳动,有了转变,这就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从此,蔡开龙更加积极了。
彭山县的春耕春播还要等一段时期才开始。但是,广大干部和社员已经把许多活做在前头。全县的蓄水量已超过了去年同期的三成以上。积造的肥料也比去年同期多四成左右。耕牛和农具等各项春耕生产资料,都比往年多。争取今年大丰收,成了全县人民的行动口号。
 (本报有删节)


第2版()
专栏:

北京佛教界人士举行法会
纪念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年
新华社十八日讯 北京僧、尼、喇嘛、居士二百多人,今天上午在北京法源寺举行法会,纪念唐代名僧玄奘法师逝世一千三百年。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喜饶嘉错主持法会。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噶喇藏、巨赞、周叔迦,以及正在北京访问的日本佛教界人士西川景文长老、大河内隆弘长老和中浓教笃法师等,参加了法会。在纪念仪式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朴初和西川景文长老讲了话。


第2版()
专栏:

他们有了新名字
本报记者 王宝馨
每个人都有个名字。记者在这里记述的三个小故事的主人公,除了他们的本名外,同伴们还另外给他们送了新名字。这些名字的来由,是同主人公高尚的思想风格联系着的。
“冯膘子”的新含义
“冯膘子”姓冯,名振声,是哈尔滨电机厂铸钢车间的工人。平日里,他干起活来有股膘劲,真是生龙活虎一般;可是,在给他评功摆好那天,他却腼腆得像个大姑娘,坐也不是,站也不是,弄得满头大汗。
评着评着,有人建议,要追查一下,为什么大家管冯振声叫“冯膘子”?“膘子”,在东北话里有点缺心眼的意思。冯振声这绰号究竟是什么含义呢?
冯振声是个造型工人,可是他对车间里每件工作,都有强烈的兴趣。特别在每次出钢的紧张时刻,只要他的工作能放得下,他总要跑前跑后地帮助铸钢工人忙活一阵子。有一天,又出钢了,天车吊着盛满滚滚钢水的大钢水包,正准备浇铸钢件。不知怎的,钢水包摇晃了一下,通红的钢水从钢水包里流出来,洒在湿地上,顿时钢花四溅。周围有的工人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好。正在这紧要时刻,说时迟,那时快,冯振声一个箭步抢上前去,把钢水包稳住了。许多工人都以敬佩的口吻赞扬冯振声真勇敢。有的工人跟他开玩笑,说他有点膘劲,就送他一个“膘子”的绰号。从此,有些不明了这绰号来历的人,也以讹传讹地跟着叫开了。
在评功会上,不少人称赞冯振声的膘劲都使在工作上,一点也不惜力。一个工人回忆去年十月间的一桩事说:车间里正浇铸三万六千瓩水轮机大叶片,急等砂型用,但是因为天气渐渐冷起来,大叶片的砂型很不容易干。冯振声就在晚上大伙下班以后,加火来烤干砂型。为了让火烧得更旺,他还用风管助燃。这样一来,闹得全工段烟雾弥漫,又热又呛。我心想这一定又是“冯膘子”干的。过去一看,果然不错。他满身是灰,变成一个土人了。
一件一件这样的事情,小组里就摆了二十多件。工人们越说越感动。一个工人说:大家管冯振声叫“膘子”,无非说他缺个心眼;我看,他缺的是个个人主义心眼。大家说:对,我们都应该学冯振声这样的膘劲。
张全德的美名
在一次偶然的误会里,龙江电工厂工人医院内科大夫张全德,得了一个不体面的绰号:“张缺德”。
有一个青年工人患感冒,想请张全德大夫开点贵重药。张大夫告诉他:头疼脑热吃点日常药就会好。这个小青年无意中说了一句:“真缺德”。不想,被一些调皮的小青年听到了,就不分青红皂白地给传扬开了。
张全德究竟是个怎么样的大夫呢?在这次评功摆好会上,大伙算摆清楚了。
共产党员张全德,是个爱为别人操心的人。他是门诊大夫,但是,人们常看到他晚上出现在病房或急诊室里,不是帮别的大夫查病房,就是参加对重病人的会诊。去年冬天一个午夜,工人张宝树胃溃疡忽然发作,由于大量出血,血色素降得很低,情况十分危急。医院的值班人员找外科大夫邵正给他动手术,张全德听到敲门,打听到这件事情,也赶到医院参加抢救。他帮助护士消毒、拿药,给邵大夫作助手,后来又想起做这样大手术,需要很长时间,就跑到食堂去弄饭,一直忙到清晨才回家。当早晨上班的时候,他又像平常一样,提前来到了门诊室。
在日常生活中,张全德也是助人为乐。他会点木匠手艺,到别人家串门,看到谁家桌椅断腿,谁家箱箱柜柜坏了,就像在自己家里似的,把它修理好。内科医生贾凯夫妇很想参加夜大学学习,但是三个小孩晚上没人照顾。张全德就同自己妻子商量好,每星期一、三、五下午,到学校和幼儿园去把贾大夫的小孩接回,照顾他们吃饭、睡觉,保证贾凯夫妇能在夜大学学习。
经过这次评功摆好,人们认为张全德大夫的绰号应该是“张美德”。于是,“张美德”的名字便在工人中传开了。
从“破烂迷”到“百宝箱”
哈尔滨轴承厂工具车间给老工人毕千祥评功摆好,摆了两个晚上还没摆完。
毕千祥是个八级钳工。这个老工人有个特别的脾气,不论在厂里什么地方,不论地上扔的是废布头、小螺丝,还是废钻头、废铁料,只要一让他看见,他就要拣起来,送进自己的废品仓库。因此,人称“破烂迷”。
有一次下班以后,他和一个青年工人一块从车间里出来。走到垃圾箱跟前,他端详一下,就过去扒拉开了。青年工人劝他:“没成用的东西,快走吧!”他说:“你先走吧。别看东西不起眼,洗一洗,修理修理,就够使几个月的。”他从垃圾箱里拣出一堆破油布,抱回车间。第二天,用检修机器剩下的废汽油和废火碱,把油布洗干净,晒干以后放进自己的小仓库。当他看到谁的擦机器抹布需要更换了,就给他一块。本车间的工人知道他有个小仓库,缺点什么也向他去要。去年,他把拣来的废车刀修理以后交给车间使用,使车间节约了不少好车刀。
最近厂里评功摆好,车间工人特意参观了他的小仓库。里边放着大小不同的三百多个螺丝帽,四百多块废砂轮,还有二十多根废锯条和三十多块洗好的抹布,以及大堆有圆有扁奇形怪状的废料头。有人问他为什么拣这些东西,他说:“六亿多人的大国,事事得从大处着眼,又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一天少,两天多,点滴节约,日久天长就惊人了!”
经过评功摆好,大家对毕千祥的行动更加敬佩了。人们觉得“破烂迷”不好听,便改嘴称呼他“百宝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