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20日人民日报 第1版

第1版()
专栏:

江苏广大青年决心以董加耕为榜样
立下务农志 建设新农村
在校学生决心毕业后从事农业生产;在乡知识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努力劳动,钻研技术,纷纷表示要红在农村专在农村。
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
据新华社南京十九日电 江苏全省广大青年正在掀起一个学董加耕、赶董加耕的热潮。成千上万的青年,表示要以董加耕为榜样,走革命的道路,把青春献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事业。
据不完全统计,南京、盐城、南通、无锡等四十二个市、县今年一月以来,举行了一百三十多场报告会,有二十一个市、县的共青团团委组织了学习董加耕的试点工作。许多地方还运用广播、墙报、演唱、讲故事等形式来宣传董加耕的事迹。南通、东台等市、县曾召开了农村知识青年代表会议,对董加耕的事迹进行了学习和讨论。
董加耕是江苏省盐城县葛武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他在一九六一年从高中毕业以后,就抱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理想,立志回乡务农。两年多来,他在农村里经受了多方面的锻炼,以坚定的革命思想,积极的劳动态度,艰苦的工作作风,无私的优秀品质,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树立了一个革命青年的榜样。他的先进事迹在各地青年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广大青年在学董加耕、赶董加耕的活动中,普遍树立了“以农为荣,以农为乐”的思想。他们决心像董加耕一样,扎根在农业第一线。南通市、连云港市不少中学的应届毕业生,纷纷向党支部递决心书,表示要在毕业后回乡务农。已经在农村落户的青年,在向董加耕学习中更加明确了方向。他们纷纷表示,要红在农村,专在农村,在农村生根、开花、结果。常熟县知识青年翟凤翼一九六三年下乡落户以后,虽然积极劳动,但是缺乏长期在农村扎根的思想。在学习董加耕的事迹以后,他懂得了没有一犁一耙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道理。特别是想到董加耕说的“五亿农民能劳动,我们为什么不能劳动”的话,就觉得惭愧,他表示今后一定“宁做水底藕,不做水上萍”,决心一辈子扎根在农村。
董加耕在农业第一线上踏实劳动坚韧不拔的革命毅力,深刻地影响着广大青年。滨海县正洪公社天台大队十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学习了董加耕的事迹以后,马上要求队里分配做最难、最脏、最累的农活。在去年冬季生产中,不论挖土、运肥、修水利,他们都走在前头,干活质量又快又好。沙洲县中兴公社第四大队第一生产队知识青年袁金妹,过去只愿做些轻活,学习董加耕以后,劳动态度有了改变,她和社员们一起,在数九寒天也照样出工挑河泥。她说:“我要像董加耕那样,在体力劳动的熔炉中,把自己这块‘矿石’,炼成‘不锈之钢’。”
董加耕的忠于革命、热爱集体、公而忘私、克己让人的高尚品质,也感染着广大青年。丹阳县新桥公社青年学习了董加耕的事迹后,为贫农下中农做了很多好事,社员们反映说:“青年学习董加耕,做出好事数不清。”到练湖农场第二耕作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吴文雅,向董加耕学习以来,早上工,晚下工,主动帮助生产队收拾农具。有一次,一位新工人病了,她用自己的钱到供销部买糕点送给病人,听到病人家里写信要钱,又私下给病人家里寄了钱。她说:“我要像董加耕一样劳动、工作和生活,做一个新农民。”
董加耕向老农民虚心学习农业技术的精神,启发了农村知识青年刻苦学习的决心,他们表示一定要把农业技术学到手,把老农民的传统经验接过来。吴县唯亭公社四十多名知识青年在业余学校认真学习三麦、油菜、水稻等的种植和管理经验,回队以后带动五百多名青年投入了学习技术的热潮。
广大青年普遍认识到,学习董加耕,就要学他认真读毛主席著作、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进行思想改造的革命精神。许多地区的知识青年成立了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有计划地进行学习。邳县占城公社占城大队的知识青年,在学习中提出学、想、比、赶的口号:学习董加耕认真读毛主席著作的精神,经常想想毛主席著作里的话,比比自己还有哪些没有做到的事,决心赶上董加耕。董加耕的家乡——盐城县葛武公社的知识青年,学习了《青年运动的方向》一文以后,表示一定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好好在农村锻炼自己,终身做党和劳动人民的好儿女。


第1版()
专栏:

毛主席接见波多黎各朋友
新华社十九日讯 毛泽东主席今晚接见正在我国访问的波多黎各学生代表纳尔希索·拉贝尔·马尔丁内斯和玛尔塔·桑切斯·奥尔梅娅,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胡克实、王照华、徐葵。(附图片)
右图:毛泽东主席同波多黎各学生代表纳尔希索·拉贝尔·马尔丁内斯(右)和玛尔塔·桑切斯·奥尔梅娅(左)进行亲切友好的谈话 新华社记者 孟庆彪摄


第1版()
专栏:

学习解放军做又红又专接班人
北京矿业学院“杨连第连特别排”全班学生政治上进,学习刻苦,热爱劳动,热爱集体,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成为全校的学习榜样。
新华社讯 北京矿业学院煤综合利用系选矿专业四年级二班的学生,自从两年多以前这个班接受了铁道兵“杨连第连特别排”的光荣称号以来,以革命烈士杨连第为榜样,处处向解放军学习,决心做又红又专的革命接班人,全班出现了人人政治上积极上进,学习上刻苦钻研,热爱劳动,热爱集体,团结友爱,艰苦朴素的良好风气。
这个班的学生是一九六○年入学的。在他们之前,学校里原来就有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解放军,被铁道兵杨连第连接受为“特别排”。一九六一年,那个班学生毕业了,这个班的学生接了过来。他们自豪地把这叫做接“革命旗帜”。最近几年来,杨连第连连续被评为“四好”连队,这个班各方面也朝气勃勃,稳步前进,连续两年受到学校的表扬,成为全校学习的榜样。
这个班的学生学习杨连第攀登八号桥墩那样勇敢坚毅的革命精神,决心在学习上也要做一名“登高英雄”。他们听课认真,抓紧自习,刻苦钻研,勤学成风。两年多来,他们的学业有了很大长进。原来学习差的一年比一年好,学习好的更好了。原来基础较差的尹德超和基础较好的凌慧明座位紧挨着,每次凌慧明复习好功课,做完作业,总要问一问尹德超有什么疑难问题没有。尹德超碰到“难关”总是自己先认真思考,然后同别人互相切磋。她认为只有像解放军那样下真功夫,才能把知识真正学到手。班上成绩好的学生,对自己也不断地要求更高更严。他们在学习上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一定要把基本知识学得过硬,把基本技能练得过硬。凌慧明常说,他学习成绩较好,不是由于他聪明,而是由于他每听一课,每作一个实验,每算一道题,都与改变祖国“一穷二白”的面貌,都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联系起来。
在生产劳动中,他们也把杨连第不怕困难不怕苦的英雄品质当作自己行动的榜样。去年到北票矿务局台吉选煤厂劳动时,有一天,洪水正冲击着一座公路桥,他们立即以“杨连第连特别排战士”的名义,向矿的领导要求同工人们一起去抢险。学生们唱着《我是一个兵》的歌曲,精神抖擞地来到工地。这时正是大雨滂沱,他们坚持在雨中战斗了六个小时,直到保住了这座桥为止。又一次,几个学生看到一辆大粪车掉进了路旁的沟里,正当赶车人着急的时候,他们一拥而上,不顾粪水溅在身上,把车推出了沟。这件事在矿工中传开以后,人人称赞。在下乡劳动中,他们经常为老乡挑水、碾米、喂猪,离村时都挨户访问,检查群众纪律。他们到北京郊区延庆县屯军营村劳动时,每天下地,都要经过一片果树林,树上结满了果子,地下掉的也是果子。他们不管是一群人还是一个人从那儿经过,从来不伸手,不弯腰。老乡称赞他们说:“你们真像子弟兵。”
这个班上的学生不论男女,人人都有一个针线包,衣服、被子、袜子自己拆洗,自己缝补。从上海来的学生陈继龙,在家时没做过针线活,他拆洗了棉衣,自己不会做,女同学朱光梅就替他做好了。后来在一个寒假里,陈继龙看到同宿舍的两个回家的同学被子没有拆洗,他也主动给他们拆洗缝好。两年多来,男学生们都自己理发。热心为集体做事的王佐民,不仅学习好,还在课余时间给同学理发,成了一个挺不错的“理发师”,并且带出了几个“徒弟”。门上锁或是椅子腿出了毛病,他也常常不声不响地把它修好。像王佐民这样的事情很多,有许多为集体做的好事,一直都不知道是谁做的。
学生们的课外生活也很活泼,充满着革命朝气。全班人人都唱革命歌曲。一首常唱的《我是英雄杨连第的战士》这支歌,就是他们自己创作的。每天清晨,起床铃一响,不消几分钟,他们就集合在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
系里比赛广播操,这个班得了第一名。他们的宿舍里,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地上扫得干干净净。系里的一面卫生流动红旗,老是挂在他们班上。
这个班的三十多个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家庭出身不同,觉悟水平也不同。原来不少人升学目的不明确,对煤矿建设事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一九六一年,学校里那个被命名为“杨连第连特别排”的班快要毕业了,党总支就向一九六○年入学的选矿专业几个班提出:“哪一个班表现好,进步快,‘杨连第连特别排’这面红旗就让谁来接。”他们班立即开了会。矿工出身的学生王文占站起来问大家:“同学们,我们敢不敢接这面红旗?”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敢!”他们终于以实际行动赢得了荣誉,在一九六一年“五四”青年节把这面红旗接了过来。从那以后,他们就处处以杨连第为榜样,处处向解放军学习。
这个学校的党委、系的党总支和行政领导,对这个班坚持认真学习解放军,经常给予鼓励和帮助。班上的党支部和团支部学习了解放军坚持“四个第一”的经验,抓阶级教育,抓活的思想,不断提高大家的阶级觉悟。
这个班的思想政治工作贯彻了以表扬为主的精神。学生中出现一些不健康的思想苗头,党支部和团支部也能及时抓住解决。有一时期,他们看到有些学生有自满的思想苗头,就组织大家讨论“班上还存在哪些缺点”,教育大家也要看自己的缺点,不断督促自己前进。
这个班成立了七个毛主席著作学习小组,人人都学习毛主席著作。两年多来,他们结合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结合世界观、人生观的改造,结合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等,先后有组织地学习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反对自由主义》等二十多篇文章。不少学生做到经常坚持学习,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


第1版()
专栏:

法使馆临时代办拜会陈毅副总理兼外长
新华社十九日讯 法兰西共和国驻华大使馆临时代办克劳德·沙耶今天上午拜会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陈毅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同他进行了友好的谈话。
拜会时在座的,有外交部西欧司司长谢黎,礼宾司副司长葛步海。


第1版()
专栏:

广西归国侨胞艰苦奋斗建设农场
全区各国营农场一千四百多名归侨场员,被评为一九六三年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
新华社南宁十九日电 广西各国营华侨农场最近有一千四百多名归侨场员被评为一九六三年的先进生产者和先进工作者。
去年,广西各个华侨农场都遇到几十年来未有的干旱,归侨场员在抗旱抢种中作出了贡献。柳城华侨农场四百多名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中,归侨场员占百分之九十以上。武鸣华侨农场马来亚归侨、生产队长韦文英,坚持参加劳动,五年如一日。去年他所在的生产队首次改种水稻,成为全场五个水稻高产队之一。桂林华侨农场印度尼西亚归侨、生产队长郑干棠,领导生产有办法,并且不怕困难,遇事带头,使全队去年粮、油生产取得丰收,成为全场的一面红旗。
各华侨农场在其他各项建设事业中也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柳城华侨农场印度尼西亚归侨、修理工赖万贤,想办法自己解决场内机械的大修、中修和小修。有时他还利用空余时间修复一些早已报废的机器,为国家节约了大量资金。百色华侨农场印度尼西亚归侨妇女高瑞芝,是仓库管理员,她工作细致,爱护集体,被人们称为归侨中的“李双双”。


第1版()
专栏:社论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是移风易俗的革命行动
江苏省的知识青年,正在掀起一个学习董加耕的热潮。董加耕同志是一个品学兼优的中学生,他在高中毕业以后,自愿回乡务农。共青团江苏省委特别表扬了董加耕这种热情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的优良的革命品质。董加耕的先进思想和先进事迹,正在全国青年中传播开来。
董加耕所走的道路,正是毛泽东时代知识青年所应该走的革命道路。成千上万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是有最广阔前途的革命行动。他们是我们祖国的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知识的第一代新型农民,是以农为荣,移风易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革命先锋。
董加耕在学校是一个勤工俭学的尖兵,共产党员,团支部书记,学习成绩一向名列前茅,很有可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学习。但是,他却在高中毕业的时候,放弃了报考大学的念头,毅然地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的志愿书,自觉自愿地响应党的号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全国各地都有着像董加耕一样的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的好榜样。天津的赵耘,北京的侯隽、万伯翱、侯方兴,广州的陈嘉鲲,河北的邢燕子、王培珍,吉林的栗心河,等等,都是到农村去的革命先锋。今后将会有更多的城市知识青年一批又一批地下乡上山,在祖国的新农村中生根、开花、结果。
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走上农业生产前线去,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的标志。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日益发展的需要,造就各种德才兼优的人才,一小部分政治思想好、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校继续学习,当然是必要的。应该看到,升学的、特别是升入高等学校的终归是少数,绝大部分中小学毕业生,都要到农业、工业、商业等战线去参加劳动。因此,我们的中小学校的教育工作,一定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掌握从事生产劳动或者升学继续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但是,升学比例的高低并不是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因此不应当片面追求升学率。社会主义的教育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社会主义的教育目标是要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的,毕业以后,仍然是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因而不论是升学还是不升学,都要参加劳动,只是有早些参加同迟些参加生产劳动的区别。不论是升学还是不升学,都是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都没有什么高低之分。
知识青年下乡上山,参加农业生产,的确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是思想战线上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在剥削阶级统治之下,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互对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已经成为阶级社会的传统观念。直到现在,还有人认为,读书就是为了升学,不去升学而去参加农业生产,未免“可惜”。董加耕这样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去报考大学,而去回乡务农,不是也有人觉得“可惜”吗?如果说,知识青年务农就是“可惜”,就是“没有出息”,那末,今后教育事业越发展,读书的越多,但都不去从事农业劳动,不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到多少年以后,我们的农业就会没有人去接班,去耕耘,去经营了。吃的、穿的都没有人生产,建设社会主义岂不是成了一句空话吗?这种思想,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的剥削阶级思想、旧的传统观念的反映。
董加耕是毛泽东时代的好青年,他读毛主席的书,听毛主席的话,按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有些老师,不赞成他回乡务农,他也曾展开激烈的思想斗争:“难道我选择的道路错了吗?”为了寻找答案,他阅读了很多有关青年下乡的文件和文章。他读毛泽东同志《青年运动的方向》时,读到:“看一个青年是不是革命的,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去辨别他呢?只有一个标准,这就是看他愿意不愿意、并且实行不实行和广大的工农群众结合在一块。”他读完这一篇文章,无比激动,兴奋地下定了回乡务农的决心。他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正是执行毛主席的指示,这个方向没有错!”他决心要和农民群众相结合,把知识献给农村,和一切旧的势力作斗争,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我们的学校教育,就要教育学生具有决心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社会主义觉悟。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就要具有像董加耕这种愿意并且实行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精神。董加耕和其它千千万万下乡上山的青年,采取的正是毛泽东同志指示的和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革命行动,正是知识分子工农化的革命行动,是革“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命,是革“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命,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的命,革“学而优则仕”的命。董加耕表现了毛泽东时代革命青年的英雄本色。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教育方针是什么呢?毛泽东同志一九五七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演中,就曾经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要提倡勤俭建国。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几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我们开辟了一条到达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实现还要靠我们的辛勤劳动。有些青年人以为到了社会主义社会就应当什么都好了,就可以不费气力享受现成的幸福生活了,这是一种不实际的想法。”我们的教育部门和各个学校应当坚决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青年。社会主义时代的我国青年就应当不辜负党的培养,坚决按照党和国家的需要来锻炼自己和决定自己的志愿。董加耕就是这样办的。他说,“一个青年应当根据革命的需要,决定自己的生活道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第一线。解放前,第一线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现在的第一线,就是广阔的农村,我到农村去,不正是党所需要的吗?”这话说得很对。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是青年广阔的天地,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正需要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知识的劳动者去担当起来。革命知识青年,应当树雄心立大志,用我们自己的双手,辛勤劳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使我们的祖国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董加耕选择了光荣但是艰巨的道路,担起了高尚但是沉重的担子。他在自己的日记里这样写道:“我要留在劳动人民中间,作一个普通的劳动者,用双手创造世界。劳动像试金石考验着每一个人,生活的激流会把我带到世界的海洋。一株幼小的嫩苗,要在阳光、雨露、狂风、暴雨、炎热、极寒中长成参天大树。”
董加耕、赵耘、侯隽等等,已经勇敢地做了革命先锋,今后,也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城市知识青年,走上这条移风易俗的革命道路。董加耕回乡以后,帮助了三个回乡知识青年安心在农村劳动生产。高中毕业生严宏文,原来是一个被社员说成是“文不像秀才、武不像兵”的姑娘,现在已经被称赞是“能文能武”的好姑娘了。侯隽到了河北省宝坻县窦家桥落户以后,这个村原来准备升学的高中生张俊峰就展开了思想斗争,重又扛起了撂下已久的锄头,走入了劳动行列;这个村有些青年姑娘,原来想到城市去,后来也就逐渐取消了自己的想法。这些,就是移风易俗的巨大作用的表现。这种作用越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越来越多,社会舆论也会越来越好。正如董加耕所说的:“旧的思想经人们的努力是可以改变的。现在,农村的高中毕业生还少,社会上讥笑高中毕业生参加农业劳动也是不可避免的,但今后高中毕业生下乡,一天比一天多了,旧的看法也会逐渐减少。我就是要用自己的行动改变旧风尚,同时自己在这个斗争中也得到了改造。”
现在,我们的农村日益需要天文、气象、土壤、水利、化学、物理、生物各方面的科学技术知识,用来管好天、管好地、管好山、管好水、管好植物和动物,正确地进行农业的经营管理。这正是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大有作为的时候。不仅知识青年自己能够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知识和力量,而且还能够帮助公社社员提高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过去几年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已经在农业技术改革方面作出了不少成绩,有些已经成为农业技术改革的骨干力量。此外,下乡上山的知识青年,在农村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既能受到生动的阶级教育,提高自己的社会主义觉悟,同时又能帮助社、队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读书读报活动;在进行文娱、体育、卫生活动当中,知识青年也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目前农村的劳动生产和生活的条件,比起城市来是艰苦一些。但是,正如董加耕所说:“我们不是一味追求艰苦,不想幸福,而是通过艰苦的斗争,从斗争中求得真正的幸福”。他又说,“没有一犁一耙的耕耘,就没有社会主义的新农村。”董加耕的话说得对,董加耕的路走得对。一切有志于参加农村社会主义建设的城市知识青年们,应当学习董加耕的革命自觉性,下乡上山,投到农业战线的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伟大革命运动中去,同当地的基层干部结合起来,同贫农、下中农结合起来,同广大的农民群众结合起来,在艰苦中锻炼自己,在劳动中创造真正的幸福,真正成为能够经得起风霜、挑得起重担的革命事业接班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