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石油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陈庆宁
石油工业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到了现在,石油以及与石油有密切关系的天然气,已在人们生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有人将石油比作“工业的血液”,这只不过是说明了石油的一个方面,实际上,石油和天然气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一切领域,而且其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还有人将石油称作“黑色的金子”,这也只能抽象地表达石油的价值,实际上,金子绝不能发挥石油和天然气那么大的物质作用。
虽然在整个十九世纪的后半期,石油的主要用途,一直只限于用作照明的油料,间或用作润滑剂或外用医药,但是到了二十世纪的初期,内燃机开始应用,并逐步得到推广,于是,石油很快就成为一种重要的动力燃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有机合成技术急剧发展,石油和天然气又以飞跃的发展速度,成为极其重要的化工原料,于是,石油和天然气又进入了综合利用的时期。
目前,石油工业已成为发展最快的工业部门之一。本世纪以来,全世界的原油产量,除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十年的增长速度较慢以外,一般都是每隔十年增长一倍左右,现在仍然保持这一速度。世界各国的石油工业发展速度,不仅比某些个别的经济部门快得多,而且超过了各国工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一九五○年到一九六一年,全世界已探明的原油储量,从一百三十六亿吨增加到三百九十六亿吨,共计增长一点九一倍;原油产量从五点二八亿吨增加到十一点一九亿吨,共计增长一点一二倍;炼油能力从五点八亿吨增加到十二点七三亿吨,共计增长一点四五倍。一九六一年,天然气的探明储量为二十万四千一百亿立方米,产量为五千九百四十九亿立方米。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液体石油产品的产量从四万二千五百六十万吨增加到八万零五百四十万吨(不包括我国和苏联在内的估计产量),共计增长百分之九十。
从一九五一年到一九六○年十年间,石油和天然气的消费量分别增长了百分之八十七和百分之九十四,而煤炭只增长百分之三十五。从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九年,在全世界的燃料动力消费构成百分比中,煤炭从百分之五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五十一点二,水电从百分之七下降到百分之六点一,而石油则从百分之二十五点五上升到百分之三十点四,天然气从百分之九点六上升到百分之十二点三。在某些工农业生产水平较高的国家中,这种变化就更加明显。
在有机合成化学工业中,直接和间接从石油和天然气制成的产品估计有三千至五千种。有的国家,石油化学品在整个化学工业总产值中占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以上事实,充分说明石油和天然气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在燃料动力平衡中正处在取代煤炭的领先地位,在有机化学工业中占领了一大部分其他原料的位置,从而大大地改变了化学工业的面貌。
下面,让我们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谈石油和天然气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石油是动力和热力的源泉
长期以来,石油和天然气一直就是重要的燃料,在照明、动力和热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绝大部分的石油和天然气仍然是作为燃料而消耗掉。作为燃料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品主要有:燃料气、液化气、汽油、燃气透平燃料、煤油、馏出燃料油(如柴油、炉用油等)、残渣燃料油等。这些燃料主要是用作动力燃料,而在动力燃料中,又以用于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为最突出。这是因为近年来,世界各国的交通运输发展极为迅速,其中又以汽车和航空运输的发展为最显著。
在陆上运输中,以石油为动力燃料的内燃机的车辆数量增长非常迅速。例如,一九四八年,全世界的内燃机车辆数为五千五百八十六万辆,到了一九五九年,就增加到一万一千五百零二万辆,十年间数量增加一倍以上。铁道机车现在虽然仍以煤为主要燃料,但是,也有向柴油机化和电气化发展的趋势。因为铁道机车在改用柴油机以后,不但使用清洁方便,容易维修,而且热效率可以提高,单位功率重量可以减轻,同时又可以节约钢材,并制造高功率的机车等。各种机车的试用结果说明,蒸汽机车的最高效率为百分之六至百分之七,一般只能达到百分之五,电气机车也不过百分之十二,而内燃机车则可达百分之二十五。蒸汽机车的单位功率重量为每马力八十至一百公斤,而内燃机车每马力则仅三十至六十公斤。上述数字证明,铁道机车在改用以石油为动力燃料的内燃机以后的优越性。
在海上运输中,过去的轮船一直是以煤为主要燃料,但现在也多半改用以石油所制取的重油和柴油。一九六一年,全世界已有百分之九十六的轮船改用石油产品作为动力燃料。
在航空运输中,石油产品可说是唯一的动力燃料,其用量正日益增加。现在一架巨型的喷气式民航机,每次加油就高达四十五吨。据说在今后十年内,还将发展更大的巨型喷气式民航机,每次加油可达六十至七十二吨。目前,航空用的燃料每年以千万吨计。
在农业机械化中,由于农业机械以移动式的机械为主,所以石油产品更是不可缺少的动力燃料。在绝大多数场合下,这种由石油产品所提供的动力,很难用其他燃料或电力来代替。在好多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国家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农业机械动力就是来自石油和天然气产品的。
在现代化的国防中,石油可说是除核能以外的唯一动力来源。各种战车、飞机、载重卡车等等,没有一样不是以石油产品为动力燃料的。现代化的新型武器也多半以石油为燃料。例如,航速超过音速二至三倍的新型军用飞机所用的燃料就是石油产品。部分远程导弹和火箭也用液体石油烃作为动力燃料。有的火箭或导弹虽不是直接以石油产品为燃料,但所用的液体燃料如液态氨、液态氢、联胺、酒精,以及固体火箭燃料中所用的粘结剂、氧化剂等等,也都是直接或间接用石油化学的方法制取的。
除了作为动力燃料以外,石油和天然气还是很好的工业燃料。在这方面,石油和天然气所占的比重正在日益上升。例如,在钢铁工业、水泥工业、电力工业、造气工业、建筑材料工业、玻璃陶瓷工业等等方面,都在试用石油产品和天然气作为燃料,并取得积极的成果。根据某些工业部门的试验结果,有些在采用石油和天然气作为燃料以后,生产费用降低,产品回收率提高,产品质量获得改进。看来,石油和天然气在各个工业部门中作为工业燃料的前途是十分广阔的,尤其是在许多缺煤和产油的国家里,采用石油和天然气作为工业燃料,将更具有现实意义。
在许多缺煤或产油的国家里,石油和天然气不但在动力燃料和工业燃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家用和商业用燃料中也不例外。例如,在不少国家中,石油或天然气已成为炊事和取暖等家用燃料,在个别国家中,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已占全部家用燃料的百分之八十七,在商业用燃料中也占到百分之五十左右。
从以上这些不完全的介绍中,不难看出,石油和天然气在作为燃料这一个方面,就牵涉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日常生活和国防等各个重要的部分。目前,用作燃料的石油所占的比重,已超越其他一切石油产品之上,占全部石油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石油是优质润滑材料的重要原料
多年以来,以石油为原料所生产的润滑剂,一直占常用润滑材料的主要部分。但是,从数量上看,润滑剂在石油总量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例如,一九六○年,除中国和苏联以外,全世界所生产的润滑油和润滑脂总计不过一千三百八十万吨,占全部液体石油产品的百分之一点七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军用油消耗量最多的一九四五年为例,润滑油和润滑脂的总消耗量也不过占百分之三点二。目前,由于润滑材料和机械制造的技术在不断改进,润滑油和润滑脂的使用寿命正日益延长,工作性能正日益改善,所以润滑油和润滑脂的产量在石油的总量中所占的百分比不是日益增加,而是日益减少。
但是,绝对不能从这些事实得出结论,认为润滑油和润滑脂就不重要。相反,润滑油和润滑脂在现代国民经济各部门和现代化的国防中,是绝对不能缺少的重要石油产品。在任何相对摩擦的机械部件中,如果没有润滑材料发挥减少摩擦和磨损的作用,将会出现一系列难以想像的复杂问题,许多运动的机械将无法进行工作。尤其是牵涉到许多新兴的尖端科学和技术,例如导弹、原子能、宇宙航行等等,更需要各种能耐高温、低温、防水、抗辐射、抗腐蚀、抗氧化、耐高压、高真空等等具有特殊性能的润滑油和润滑脂。现在,从石油可以制出各种各样的适合各种机械用的润滑油脂,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品种的润滑油脂还在继续增加中。虽然润滑油和润滑脂因使用寿命的延长而生产率有所下降,但是,这只能说明科学技术的进展对节约物资的积极作用,丝毫不能降低润滑油和润滑脂的重要性。
石油和人们吃、穿、用的关系
石油和天然气与人们吃、穿、用的关系极为密切。为人们吃、穿、用提供日新月异的石油化学品的石油化学工业,现在已日益受到重视,并得到蓬勃的发展。
石油化学工业的萌芽很早,但是,这门工业得到真正的发展,还是在二十世纪的五十年代。因为在这一时期,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不断大量发现,开采量不断提高,为有机合成化学工业提供了丰富、价廉的原料来源。石油和天然气的开采、储运和加工比其他任何矿产品更为方便,也为加工制造者所乐于使用。同时,新的、切实可行的高效加工方法,已能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出优质而又价廉的化工原料。
目前,从石油和天然气所生产出来的化学品的应用范围,正在逐渐扩展。可以这样说,现在没有任何一个部门能够不与石油化学品发生关系。
石油化学工业的最主要产品包括: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合成肥料、合成洗涤剂、合成农药以及其他农业化学品等几大类。这些产品过去大半是以昂贵的工业产品或农业、林业、牧业等产品为原料而生产的,不但原料价格高昂,而且制造过程也比较复杂。例如,每生产一吨石油化学工业原料乙烯,如按过去的老方法以农产品为原料,就需要五点七吨的谷物或十七吨的马铃薯,而生产出这么多的上述农产品,大约需要二十五到二十八亩土地。假如改用石油炼厂的废气或天然气为原料,就只需要其中所含的乙烷一点二吨。这还只是着眼于原料的数量这一点,如果再考虑到原料的储运和加工技术的繁简,产品的纯度等等因素在内,就更能显出以石油或天然气为原料的优越性。
此外,根据已发表的新材料,利用从石油制取的土壤复盖剂和喷洒剂,可以保护土壤,提高农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也可以改造沙漠,扩大耕种面积。由石油制取的动植物助长剂,可以刺激动植物的成长,起到节约饲料和土地的作用。最近,又有人利用石油馏分为原料,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可以从一吨石油产品得到一吨含维生素的蛋白质浓缩物,而且当石油馏分被微生物所作用时,被转化为蛋白质的物料正好是石油中一般称为杂质的部分,所以在生产蛋白质浓缩物的同时,又达到了精制石油馏分的目的,附带得到了精制的油品。
其他能从石油和天然气制取的化学品可说不胜枚举,总的说来,这些产品都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密切的关系。这些产品不但直接解决了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且由于大量地代替天然产品,从而使天然产品能更合理地发挥其作用。又由于石油化学品的原料是深藏在地下的天然资源,所以在制造之初,就节约了大量的地面原料,如木材、农产品等等,这也等于是间接节约了种植土地和增产了粮食。例如,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就可以大量节约棉花和橡胶树的种植土地,合成酒精和合成洗涤剂就可以大量节约粮食和动植物油脂,合成肥料和合成农药就可以促进农业的增产,等等。
以上仅就燃料、润滑剂和石油化学品等三个重要方面,简略地谈谈石油和天然气在人们生活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挂一漏万,很难说明全部情况。例如,从石油还可以生产出医药、电气绝缘油料和材料、金属防护油料、电解炭极、铺路和建筑用的沥青,以至包装食品用的防潮蜡纸,洗濯用的去污油等等,真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而且这些产品,目前大半还很难找出更便宜而又合适的代用品。
应当指出,石油工业发展到现在,已不再单纯是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燃料和润滑材料,而且通过油气的综合利用,可以提供大量的新型材料,为新兴的工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开辟广阔的前途。


第5版()
专栏:

唯物辩证法的不朽文献
——读列宁的《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
金羽
在五十年以前,列宁批判地研究了黑格尔的《逻辑学》(黑格尔的《大逻辑》,尚未有中译本)一书以后,作了许多摘录、评语和批注,构成了《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它被收集在《哲学笔记》中,并且是《哲学笔记》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原来是列宁为写一部唯物辩证法专门著作而准备的材料。这部著作后来因种种原因未能写成。我们知道,贯串整个《哲学笔记》的中心问题是唯物辩证法问题,而《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认真地学习列宁的《黑格尔
〈逻辑学〉一书摘要》,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掌握列宁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这部著作中,列宁在批判地改造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阐发了关于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问题。特别重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思想:
第一,关于辩证法问题。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一切最本质方面。在这里,列宁概括性地提出的辩证法的十六条要素,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明确地勾划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完整体系。在研究这本著作中的辩证法思想时应充分注意这十六条要素,并且以此为纲。
列宁循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道路,十分重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且在许多地方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比如,列宁说:“运动和自己运动”,“一切自己运动的原则”等等,这就是黑格尔主义的实质(见《列宁全集》第三八卷,第一四七页)。又说:“……黑格尔无意中流露出的辩证法的标准:‘在一切自然界的、科学的和精神的发展中’——这就是黑格尔主义的神秘外壳中所包含的深刻真理的内核!”(同上,第一六三页)这些思想与同年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一九一四年)一文中所说的思想是完全一致的:“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黑格尔辩证法这一最周到、最富有内容和最深刻的发展论,是德国古典哲学最大的成果。”(《论马克思恩格斯及马克思主义》,第二二页)在通读《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以后,不难看出,列宁对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不仅从总体上而且从每一个具体细节上,都作了详细的阐发。
列宁很高地评价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但是并没有忽视黑格尔的辩证法与马克思的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列宁坚定地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立场上,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作了尖锐深刻的批判。他说:“我总是竭力用唯物主义观点来读黑格尔的著作”(《列宁全集》第三八卷,第一○四页)。又说:“天国——自然界——精神。打倒天国:唯物主义”(同上,第一○三页)。在批判黑格尔对概念所作的唯心主义曲解时,列宁指出:“要倒过来说:概念是人脑(物质的最高产物)的最高产物。”(同上,第一七七页)因此,列宁十分强调“观察的客观性”,并且把它放在《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一条作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首要要求,使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放置在唯物主义基础上,从而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严格地划清界线。《黑格尔
〈逻辑学〉一书摘要》为我们批判地继承哲学遗产提供了一个光辉的榜样。
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对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则论述极多。在《辩证法的要素》的第二条和第三条里,把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原则作为唯物辩证法的两个基本原则肯定下来。列宁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分析批判,多方面地论证了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原则,并且批判了在这些问题上的形而上学观点,以及黑格尔把联系和运动只看作是观念的特性与原则的唯心主义错误。列宁在指出联系的普遍性时,还强调了联系不是僵化的静止的,而是活生生的转化,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转化,从而揭示了普遍联系原则和运动发展原则的内在统一。
列宁在许多地方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辩证法的要素》的第四至十二条比较集中地探讨了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法的要素》的第十三、十四条探讨了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要素》的第十五、十六条集中地论述了量变质变规律。关于唯物辩证法问题,列宁特别重视对立统一规律,并且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他说:“辩证法是一种学说,它研究对立面怎样能够同一,是怎样(怎样成为)同一的——在什么条件下它们是同一的,是相互转化的。”(同上,第一一一页)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同上,第二四○页)这些思想和《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所说的思想完全一致。在这篇文章中,列宁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同上,第四○七页)
在研究辩证法问题时,列宁还批判了普列汉诺夫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他说:“普列汉诺夫批判康德主义(以及一般不可知论)多半是从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而很少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因为他只是不痛不痒地驳斥它们的议论,而没有纠正(像黑格尔纠正康德那样)这些议论,没有加深、概括、扩大它们,没有指出一切的和任何的概念的联系和转化。”(同上,第一九○至一九一页)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也批判普列汉诺夫不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不把对立统一规律看作认识规律和客观规律,而把对立统一规律当作实例的总和。这种违反辩证法的错误,是普列汉诺夫陷入修正主义泥坑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关于认识论问题。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继《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之后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列宁在论述认识论问题时,首先肯定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他指出“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同上,第一九四页),并批判了把认识当作人与客观世界分离开来的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错误。
列宁精辟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思想。他根据对立统一规律的转化原理提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是相对的,它们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他说:“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这个思想是深刻的”(同上,第一一七页);“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的区别也不是无条件的、不是过分的”(同上,第一一七页)。又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同上,第二二八页);“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同上,第二二九页)。观念的东西反映客观实在,人的“意识反映客观世界”,这是唯物主义的一般命题。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只到此为止。马克思主义者在承认观念、意识反映物质、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承认观念向物质的转化,这不是走向唯心主义,而是坚持了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统一。在这里,明显地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区分开来了。
列宁还肯定和发挥了“马克思把实践的标准列入认识论”的思想。他论证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实践不仅有普遍性的优点,并且有直接的现实性的优点。”(《列宁全集》三十八卷,第二三○页)他认为“必须把认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同上,第二三三页),并且说:“为了学会游泳,必须钻到水中”(同上,第二二一页)。列宁在许多地方论证了认识是一个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发展过程。他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类认识的辩证规律,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制定了一个著名公式:“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同上,第一八一页)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反复强调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他说:“人的和人类的实践是认识的客观性的验证、准绳”(同上,第二二七页)。又说:“从人的主观的观念经过‘实践’(和技术)走向客观真理”(同上,第二一五页)。
第三,关于辩证逻辑问题。在这部著作中,列宁十分重视辩证逻辑,并且就这个方面提出许多宝贵指示。列宁首先肯定了逻辑的客观基础。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指出:“倒过来:逻辑和认识论应当从‘全部自然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发展’中引伸出来。”(同上,第八四页)在这部著作中,列宁第一次给辩证逻辑下了一个经典定义:“逻辑不是关于思维的外在形式的学说,而是关于‘一切物质的、自然的和精神的事物’的发展规律的学说,即关于世界的全部具体内容及对它的认识的发展规律的学说。换句话说,逻辑是对世界的认识的历史的总计、总和、结论。”(同上,第八九—九○页)这个定义揭示了辩证逻辑的本质、研究辩证逻辑的具体途径,并且指出了研究人类各门认识史对发展辩证逻辑的重要意义。列宁深刻地阐明了辩证逻辑的主要内容是:“概念的关系(=转化=矛盾)=逻辑的主要内容,并且这些概念(及其关系、转化、矛盾)是作为客观世界的反映而被表现出来的。事物的辩证法创造观念的辩证法,而不是相反。”(同上,第二一○页)列宁还进一步区分了辩证逻辑和形式逻辑。他指出了辩证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的地方在于它不是简单地研究思维的外在形式,而是研究客观世界具体内容的发展规律、研究对客观世界具体内容认识的发展规律的。他说:“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同上,第一九二页)
列宁还探讨了辩证逻辑的范畴,说明了范畴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他说:“范畴是区分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即认识世界的过程中的一些小阶段,是帮助我们认识和掌握自然现象之网的网上纽结。”(同上,第九○页)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一系列辩证逻辑的概念,概念的相互转化,以及使用概念的原则等许多深刻的思想。这对于我们建立辩证逻辑的科学体系也极为重要。
第四,关于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问题。列宁在研究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之后,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极其深刻的原理。他说:“逻辑学是关于认识的学说,是认识的理论。”(同上,第一九四页)
“逻辑规律就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同上,第一九五页)在《谈谈辩证法问题》一文中,列宁说:“辩证法是人类的全部认识所固有的”,“辩证法也就是(黑格尔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上,第四一○页)。在《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一九一五年)一文中,列宁明确地表述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的统一性。他说:“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同上,第三五七页)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绝大多数哲学家那里,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是相互脱节的,只有到了黑格尔手里,才消除了三者的脱节现象。但是,黑格尔解决这一问题是唯心主义的,他的目的是使人相信客观世界的发展只不过是“绝对观念”的自我发展、自我认识过程。这样,他把世界头脚倒立起来了。黑格尔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在唯心主义基础上加以统一,因此还是不科学不彻底的。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吸取了其中的“合理内核”,把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统一起来。马克思的《资本论》是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光辉典范。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细致地批判分析了黑格尔,深刻地研究了《资本论》,在哲学史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学三者统一的著名原理,并多方面作了论证,指出三者统一的基础是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实践观点。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又一重大的新发现和新贡献。
《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写于一九一四年,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固有的一切矛盾极端尖锐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十分激烈,无产阶级革命即将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但是,第二国际的领袖们却奉行机会主义政策,公开堕落成为帝国主义政策的辩护士。为了对帝国主义矛盾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为了揭露第二国际修正主义领袖们的叛徒嘴脸,为了制定正确的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以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列宁特别重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工作。《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是列宁研究唯物辩证法的辉煌成果。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的问题的讨论
最近,有些同志对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目前已发表的文章有:李民《试论董仲舒的自然观》(《新建设》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号),张岂之等《怎样理解董仲舒的自然观的实质》(《新建设》一九六三年三月号),司马文《从对董仲舒谭嗣同哲学的某些分析谈起——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再谈哲学史研究中贯彻党性原则问题》
(《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四月十一日、十一月十五日),李民《从〈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谈起》(《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月十八日),李真《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党性原则的典范》(《光明日报》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二十二日)等。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简介如下:
一、坚持哲学史研究中的党性原则
有人认为,董仲舒的自然观中,既有“非神”论的部分,也有“有神”论部分。我国古代哲学家中间,有不少人的思想体系中,既有素朴唯物主义的因素,也有唯心主义或神秘主义的因素。我们应该在既承认前者,又承认后者的基础上,然后指出他的主要倾向。也有人说,谭嗣同的哲学既有唯物主义又有唯心主义,我们既不能以前者否定后者,也不能以后者否定前者。
司马文指出,这类观点是自觉不自觉地模糊了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和斗争,有意无意地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的。
司马文认为,要认真贯彻这一原则,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是所谓“绝对化”。他说:“作为哲学中的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根本上就是互相对立的,这种对立本身就具有绝对的性质。”哲学史研究中,必须以这一对立的原则为指导,识透种种矛盾和复杂情况,进而揭示哲学体系的本质。二是所谓“简单化”。他说:哲学史中两条路线斗争这一原则的具体运用,的确是极其复杂的,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二、经典作家分析古代哲学思想的范例
李民认为,分析古代哲学家时,应该在既承认有唯物主义部分,又承认有唯心主义部分的基础上,指出他的主要倾向,这种方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经典作家在评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早期的某些重要哲学家或哲学流派时,曾经惯用的方法”。
司马文认为,果真哲学家的思想体系中都“既有”一部分是唯物主义,“又有”一部分是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者如此,唯心主义者亦然,那么,这种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互相并存、互相包含的“复杂”性,就势必成为普遍的基本原则。把这原则定下来作为“基础”,就会使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条路线的划分和斗争,失去了“根本规律的意义”。在这个“基础”上再讲“指出他的主要倾向”,也就难免落空,以至似乎历史上的各个哲学体系都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部分”的结合,只是其中两个“部分”的比重有所不同。其结果恐怕很难说是对党性原则的维护。
张岂之等也指出,如像李民所说一些哲学体系中,其唯物主义观点与唯心主义观点仅仅同等地作为“因素”而并存,那就没有什么标准可以判定它的唯物主义实质或唯心主义实质;这种说法会导向非常有害的结论,即:否认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对立及其斗争。
经典作家在分析古代哲学思想中,为我们作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党性原则的典范。李真说:“列宁在《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一书摘要》中始终坚持从哲学根本问题出发来研究哲学史,并反对黑格尔对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流派的颂扬和对唯物主义流派的攻击、歪曲,保卫了唯物主义。”《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深刻地揭露了马赫主义“无党性”及其“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上的哲学本质,是捍卫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纯洁性、彻底贯彻哲学党性原则的伟大榜样。经典作家绝没有承认“既此又彼”的哲学体系的存在。
司马文认为,第一,必须认真遵循哲学基本问题划分哲学阵营的标准,解剖哲学家思想体系,抓住其基本的观点,分析其矛盾,揭示其归属。第二,必须把特定的哲学体系,把它的矛盾,放到哲学斗争的历史洪流和时代全局中去考察和分析。第三,由于特定哲学体系的矛盾或复杂情况,还应该从哲学家的阶级性格及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得到说明。只有以党性原则为指导,才能真正认清哲学体系的具体本质;也只有通过具体分析,才能使党性原则得到坚持和贯彻。这两者的紧密结合和统一,才是经典作家分析古代哲学家思想的“惯用的方法”和“范例”。
三、怎样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李民认为,司马文在《重提哲学史方法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中,根据董仲舒的“天”有意志、能“谴告”人的观念,断定董仲舒的思想是唯心主义。从这一点便可以看出,《重提》的作者划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个阵营所凭借的标准,是与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所规定的标准相对立的。如果按照《重提》的作者的标准,则凡是承认有神、有上帝或上帝有意志的哲学家,便都是唯心主义者了。
司马文认为,如果把有神论和无神论的问题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问题混淆起来,当然是错误的。分歧不在于承认不承认经典作家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而在于是不是正确地理解这一标准。司马文又说:“思维对存在的关系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以不同的形式提出来”。在西欧“世界是神创造的呢,还是本来就有的”,就曾经是“哲学根本问题所表现的特殊形式。在我国封建社会里,哲学斗争有时也正是采取了这样的形式”。董仲舒把
“天”看成是有意志、有“仁爱”之心的,能化生万物,并主宰着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神秘实体,岂不正说明他的哲学是一种主张“世界是神创造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学说吗?
李真认为,哲学史上无神论和有神论的斗争,也是围绕着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展开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唯物主义承认物质是第一性的,所以世界存在的根据在于它自身,不需要神、创造主。唯心主义承认精神是第一性的,所以世界存在的根据不是在它自身,而是在神、创造主那里。(立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