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9日人民日报 第4版

第4版()
专栏:

约翰逊向美国国会提出隔靴搔痒的所谓“经济机会法案”
名为“向贫穷开战” 实是拿穷人开心
连美刊也说穿了这不过是骗取选票的一出拙劣把戏
本报记者述评 约翰逊上台以来就一直大吹大擂的所谓
“向贫穷开战”的把戏,终于揭开了盖儿。他在十六日向美国国会提出了一个所谓“一九六四年经济机会法案”,作为他的这场“伟大战争”的“战表”。约翰逊把这个法案说成是美国
“一百八十年来为我们人民寻求更好的生活的里程碑”。这简直是拿穷人开心。
约翰逊在提出这个法案的一项特别咨文中,一方面吹嘘美国是“最富足、最幸运的国家”,同时却无法否认美国贫困现象的严重。他承认“数以百万计的美国人——占人口五分之一的人”辗转于贫困之中,这些人不得不“天天进行挣扎以获取必需品来维持勉强的生存”,“富裕”对他们说来是“没有份的”。约翰逊在这里打了大大的一个折扣。今天在美国过着贫困生活的人何止三千五百万?据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海勒委员会的统计,在美国城市中的一个四口之家,在一九五九——一九六○年必须有五千五百到六千五百美元的收入才能够维持“节俭而勉强过得去”的生活水平。约翰逊把收入在二千七百九十八美元以下的家庭才算是贫穷户,是不符实际的。按照海勒委员会的计算,美国贫穷的人至少应该占总人口的五分之二而不是五分之一。约翰逊在大叫大嚷要
“向贫穷开战”的时候,却故意缩小美国贫穷人口的数字,掩饰美国贫穷状况的严重性。仅仅从这一点,也就可以看出他的所谓“消灭贫困”计划有几分真意了。
约翰逊想用“机会”来解释美国大量存在的贫困现象。他正经八摆地说:一些人之所以“落入贫困生活的陷阱”,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抓住在他们周围看到的富裕、享受和机会”,或者是“没有具备为一个复杂社会所需要的技能”。这就是说,美国今天好几千万穷人都是些低能儿、落伍者。约翰逊发出的这种奇谈怪论,不仅是为了回避美国产生贫困的真正原因,而且还是为了装点他所提出的那一套根本不解决问题的所谓“反贫穷”计划。
约翰逊在咨文中大事宣扬的所谓“向贫穷开战”的五大措施,事实上是完全不着边际的。譬如说,美国今天社会贫困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失业不断增加。失业和半失业的人数已达一千万上下。而约翰逊根本提不出任何保证充分就业的有效办法,却莫名其妙地强调对青年的教育、职业和工作训练。这显然是隔靴搔痒。人所共知,在今天的美国有大批技术工人由于企业开工不足和实行自动化而不断被解雇,难道搞一些所谓“工作训练”就能使几百万失业者有工可作,摆脱贫困的“陷阱”?至于所谓建立“向贫穷开战”的“志愿队”,成立所谓“经济机会办公室”等等措施,那就更是十足的装模作样了。
据约翰逊的咨文说,美国政府准备在一九六五财政年度用于上述各项计划的开支为九亿七千万美元,即只占整个联邦政府开支的百分之一。而据一些美国报刊估计,要真正使得一个目前生活困苦的家庭稍稍改善它的处境,美国政府每年至少要为它花上一千美元。那么要减轻而不是消灭被约翰逊列入贫穷户的九百万个家庭的困苦,也需要九十亿美元的拨款。约翰逊政府预算中九亿多美元的区区之数,岂不是杯水车薪吗?约翰逊在咨文中也不得不承认,靠着这一点经费,美国的贫困问题是不能解决的。这倒是讲出了实话。
既然如此,约翰逊又干什么硬要在所谓“向贫穷开战”这个题目上大作文章呢?事情很明白,他无非是企图借此来平息一下千百万美国人对他们贫困处境的不满,想靠玩弄这样一手来为民主党在即将到来的总统选举中骗取选票。这种拙劣的把戏,是明眼人一下就可以看穿的。不久以前,美国《新闻周刊》就毫不客气地指出,约翰逊提出的“向贫穷开战”的计划,不过是“大选年头的口号”。约翰逊这一出自以为得意的拿手好戏,不过是一出蹩脚戏罢了。


第4版()
专栏:

四年一度的吹泡比赛
 方成


第4版()
专栏:

纽约有一百万人辗转在饥饿线上
他们的悲惨消息被封锁,成为“被遗忘的公民”
新华社讯 纽约消息:《纽约邮报》最近说,“纽约有一百万非常饥饿的人。”
这些人大多数住在纽约东部的贫民区。在那里,失业率高达百分之十六点四。有一个地区,失业率达到百分之二十五点四。
《纽约邮报》把这些人叫做这个大都市中的“被遗忘的公民”。他们的悲惨的和不幸的生活被市政当局严密地封锁起来,不让公众知道。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救济”部门的工作人员违犯了这个不可侵犯的规则,让外部世界看到这个贫民区,这个工作人员就要失去工作,甚至失去找到别的工作的机会。
在这个巨大的和死气沉沉的贫苦社会中,人们或者靠一年只有几个月有工作时得来的不足够的收入为生,或者靠“救济”部门的施舍度日。他们没有像样的食物、暖和的衣服和医药保健,他们中只有极少人能在初级学校毕业。
一个四十九岁的得胃癌症而等死的黑人妇女说,“我工作了十五年,他们每两星期就从我这里拿钱去(作为社会保险金)。我的总统告诉我,我将在圣诞节得到一件外衣。现在已经是新年了,我的外衣呢?如果我是一个酒鬼或者是一个虚弱的人,我还能理解。可是我从来不喝酒,我不玩……我没有一条毯子来使我不发抖。这算是一个什么国家呢?”


第4版()
专栏:

花言巧语笼络人心 残羹剩饭收买选票
英报嘲弄约翰逊“向贫穷开战”咨文
新华社伦敦十七日电 英国报纸今天嘲弄美国总统约翰逊昨天发表的
“向贫穷开战”的咨文,说它是一个在选举前的笼络人心的行动;并预料,这个咨文不会达到它所要达到的目的。
伦敦《泰晤士报》的社论说,“尽管夸夸其谈地说要争取全面胜利”,这个咨文却是一个“比较有限的和初步的”计划。
报纸指出,美国穷人贫困的原因很多。这个国家的大约五分之一的人——三千五百万人或九百万户——生活在贫穷之中。受贫穷之害最深的是:老年人、青年人、流动性工人、文化程度很低的人、波多黎各人和住在煤矿或其他赖以为生的工业已经关闭的地区,诸如阿巴拉契亚山区的人们。
报纸说:“全面胜利恐怕不是切合实际的提法。”
《每日电讯报》的社论说,“许多美国人的贫穷是由于种族纠纷和其他深刻的社会分化所引起的,这是不管花多少经费也无法很快消除的”。
社论指出,“前景将是令人失望的。如果美国人发现这个计划最终所取得的不是‘全面胜利’……他们决不应感到吃惊。”
社论说,约翰逊主张的“自动化的发展”,只能“使得一些美国人更加富有,另一些美国人更加贫穷”。
《卫报》登载的一篇报道认为,约翰逊咨文中提出的“向贫穷开战”的款项是美国政府“对选民施舍的一点残羹剩饭,用来购买约翰逊的重新当选”。


第4版()
专栏:短评

如此“调解人”
美国助理国务卿克利夫兰在一次广播谈话中主张,联合国应该把美国“充任世界的警察”的担子接过去,成立一个“国际机构”,来对付“世界上发生的每一次着火事件”;为此联合国需要有一些供“救火”之用的“准备好的部队”,“一队或一组调解人或调停人”。
换句话说,美国要把联合国变成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进行侵略的更加得心应手的工具,把所谓“联合国军”在朝鲜、刚果干下的丑事进一步合法化、经常化起来。
美帝国主义一向把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看作是它独有的“光荣”。一年多以前,肯尼迪曾经大言不惭地说过,“在今后十年或二十年内,维护自由(应读作镇压民族解放运动)的负担将完全由我国担负”。然而现在美国却希望把这顶“桂冠”转加到联合国头上去了。
原因很清楚。美国这个“世界警察”,现在在全世界到处碰壁。他在南越的“灌木林火”中已经被烧得焦头烂额,却还找不到跳出火海的妙计。而风向对于美国又越来越不利,“每天都有新的挑战来扣美国的前门——白宫的门”。在这种情况下,手忙脚乱的美帝国主义,就希望通过组织联合国的“救火”部队,把其他国家也拖进火海里去,让他们为美国火中取栗。
但是,联合国是救不了美帝国主义的命的。“联合国军”在朝鲜的下场,已是人所共知的了。“联合国军”鲸吞了刚果,而刚果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火焰也熊熊地燃烧起来。因此,联合国的部队纵然组成,美国也不可能利用它来取得比直接武装侵略更好的收场。


第4版()
专栏:

美报担心戴高乐在拉丁美洲鼓动反美
美国“后院”正逢多事之秋 那堪法国再来踩上一脚
据新华社十八日讯 纽约消息:美国一些资产阶级报刊和通讯社在评论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墨西哥和今秋继续访问其他一些拉丁美洲国家时表露了不安的心情。
一些报刊特别指出,戴高乐对拉丁美洲国家的访问,是在拉丁美洲国家反美运动高涨、美国在拉丁美洲推行的“争取进步联盟”计划遭遇失败和困难的情况下进行的。
《纽约时报》十六日发表一篇评论说,华盛顿现在有一种倾向,就是认为戴高乐访问墨西哥是对美国的一个“挑战”,而“凑巧的是,在戴高乐将军将到达墨西哥城的时候,正是约翰逊总统开始第一次对美国同拉丁美洲的关系进行全面研究的时候。”这家美国大报十五日还刊载它的特派记者保罗·肯尼迪的一篇文章说,在墨西哥,戴高乐的访问“之所以引起了兴趣,主要是因为他代表一项独立的政策”,同时“人们老是存在这一感觉:戴高乐的访问是对美国在墨西哥和整个拉丁美洲的经济优势的挑战”。
《纽约先驱论坛报》十六日在一篇文章里表示担心,不断反抗美国的控制的戴高乐在拉丁美洲,特别是墨西哥将成为“一支潜在的新力量”,而“拉丁美洲自古至今几乎一切都是指靠美国的”。文章不安地指出,戴高乐的墨西哥之行实际上是发动法国的一场运动,这个运动是要使拉丁美洲支持他的在政治上不受美国的影响而独立的政策。文章说,戴高乐今年秋季还将访问拉丁美洲其他一些国家,以便“‘恢复旧交’,并把法国的势力扩大到美国的传统的后院”。这篇文章引用一个美国国务院人士的话说,“就我们而论,戴高乐做了一些不负责任的事”,“如果那种不负责任的作风影响了已经不负责任的拉丁美洲国家,那我们就要碰到困难”。
美联社记者海托华十七日也报道说,美国官员“已经产生了某种疑虑,担心戴高乐可能引起新的反美浪潮或是无意地鼓动新的反美浪潮。”报道指出,“法国领导人同约翰逊总统在某种意义上目前正在进行争夺在南美事务中的威信和有效的影响的运动。”
海托华说,现在“华盛顿当局敏感地注意到拉丁美洲各国普遍地存在着反美情绪,他们认为,这种情绪为戴高乐的个人外交以及他那一套由法国提出来的第三种国际生活方式敞开了大门。”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十四日刊载的一篇评论认为,戴高乐访问拉丁美洲,是法国在世界范围内同美国的政策抗衡的重要的一步。评论说,“无疑的,法国人可以利用拉丁美洲对法国传统抱有同情给美国在争取进步联盟方面所作的努力惹起更多的麻烦。”


第4版()
专栏:小统计

美国的贫困户
美国劳工统计局曾经作出估计,美国城市中一个四口之家要生活“过得去”每年需要六千一百美元的开支。《另一个美国》的作者哈林顿把每年收入只达这个标准的一半的家庭归入贫困户。据一九六四年一月二十日一期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发表的数字,目前美国每年收入不足三千美元的家庭达九百三十万户,其分布情况如下:
地区 户数 百分比①东北部 1,520,000 16.3%②南部 4,370,000 47.0%③北方中部 2,260,000 24.3%④西部(包括夏威夷、阿拉斯加) 1,150,000 12.4%


第4版()
专栏:

美国青少年失业问题严重
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个找不到工作
据新华社讯 纽约消息:三日的《华尔街日报》说,“大约每六个寻找工作的青少年当中就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这个比率为美国全国失业率的大约三倍。事实上,美国四百万失业者当中有将近四分之一是青少年。”
这家报纸承认,“青少年失业的问题正在引起广泛的不安,这不仅是因为青少年的失业人数多,而且也是因为青少年的失业人数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加。”报纸说,“目前每六个青少年当中有一个人失业,而就在五年前,大约每十个青少年当中才有一个人失业,在没有受过训练的和没有技术的那些中途辍学的青少年当中——他们约占目前寻找工作的青少年的半数,失业率五年前大约是每八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失业,而现在已经上升到每三个人当中有一个人失业。
报纸引经济学家的话说,青少年即将大批涌进劳动市场,这意味着,如果要使失业人数减少,美国在今后十年中必须提供约两千万个工作位置。而过去十二年中全国每年实际工作位置增长的数目只有九十万个。


第4版()
专栏:

金元帝国的底层
华澄
今年一月十三日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吹嘘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国家有“这样多的人拥有这样多的财富”。据说,去年,全国生产的货物和劳动总值达六千亿美元。个人拥有的存款和债券将近一万二千亿美元。过去三年中,公司利润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四,去年纳税后的净得利润将近二百八十亿美元,打破了历来的纪录。
这只是一个美国,是金融巨头、石油大王、钢铁大王的美国,是军火制造商的美国,是得克萨斯州百万富翁的美国以及为这些垄断资本服务的政客们的美国。
另一方面,美国作家迈凯耳·哈林顿描绘了一幅美国穷人社会的阴暗、悲惨的景象。那是“另一个美国”,是穷人的美国。那里有贫民窟里的黑人,阿巴拉契亚的失业矿工,到处赶着收割而被烈日晒焦了的流动农业雇工,和在垃圾箱里找食物充饥的面黄肌瘦的穷孩子。
哈林顿的《另一个美国》一书出版后,很快就成了畅销书。据《时代》周刊说,这本书曾引起了肯尼迪的注意。为了在选举中笼络人心,肯尼迪在被暗杀前不久曾命令他的经济顾问海勒起草一个“战胜贫困”的计划。约翰逊继任总统后,把这个计划抓过来,煞有介事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向贫穷开战”的法案。
在美国究竟有多少穷人,哪些人是穷人,已成为美国经济学家们近来争论的题目。有的说,美国有九千万穷人,将近人口的二分之一。作家哈林顿认为大约有五千万人。约翰逊只承认有三千五百万人,他称之为“被遗忘的五分之一”。根据《星期六晚邮报》最近发表的数字,这些人中包括长期萧条的产业部门和地区的就业不足的工人、七百万非熟练劳工、七百万农村贫民、八百万老人、五十万印第安人、四百多万失业者……
在这个农产品一向“过剩”的国家中,却有百分之四十的农业人口生活“艰难”,其中一半以上吃不饱肚子。由于农业危机的持久化和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大鱼吃小鱼的过程在加速进行,小农场竞争不过机械化的大农场,大批的家庭农场走向破产。失业救济没有他们的份,因为自耕自作的农民即使是在挨饿,也不能叫做失业。在美国南部各州,成千上万的黑人当佃农和分成佃农,受着残酷的剥削。农村贫民中最苦的要算流动雇工。哈林顿说,在美国,流动农业雇工有两百万,其中绝大部分是黑人、印第安人、墨西哥移民和波多黎各人。他们仍然过着斯坦培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中描写的生活。这些人工资低,工作没有保证,生活不安定,像牛马一样今天到这里,明天到那里,用他们的两只手做机器代替不了的收割细活。
东海岸的阿巴拉契亚山区,面积十六万平方英里。这些地方的经济以采煤和小农生产为主。近十几年来,由于矿井关闭,矿工就业人数从五十年代的四十四万减少到二十来万,减少了百分之六十。小农经济破产又使得许多人不得不离乡背井,到城市去谋生路,农业劳动人口减少了百分之二十五。据统计,过去十几年,这个地区的一千五百万人口中有两百万劳动力外流。留下的多为老弱妇孺。他们住的是破烂的小木房子,吃的是政府发放的长了霉的剩余农产品,失业率比全国平均数高百分之四十五,肺病率比平均数高百分之五十。孩子们很少上学,有的连铅笔都没有见过。很多孩子成天光着脚,很多孩子肚子里长期长着钩虫。
如果从这里得出印象,以为美国的贫困现象只存在于农村或山区,那就错了。据哈林顿说,五千万穷人中约有百分之八十生活在城市。
在华盛顿,从总统府白宫步行不到十几分钟,就可以看到破烂不堪的贫民窟。
在号称“美国西部文明之窗”的旧金山,每天上午十一点钟,总有一千五百个衣衫褴褛的人们,有一些是蓬头垢面拖儿带女的妇女,到圣安东尼教堂去领一顿施舍饭。这是他们一天中唯一的一顿饭。
在纽约,在最高的摩天大楼和豪华旅馆脚下就是最肮脏的贫民窟。那里有一百万人过着赤贫如洗的生活。集中了四十万黑人的哈莱姆区,是典型的城市黑人生活的写照。他们的工资最低,房屋最坏,房子阴湿,墙壁剥落,垃圾堆到处都是,老鼠成灾。该区报纸《阿姆斯特丹新闻》最近刊载了一张照片,说一个三岁小孩睡觉时嘴唇被老鼠咬了。据报道,像这样老鼠咬人的事件每年有七百起之多。
按照哈林顿的分析,美国的城市贫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干卑贱的、低薪职业的社会“底层”;另一类是失业者,包括短期失业者和因生产自动化而被淘汰了的牺牲品。所谓低薪职业,包括洗衣工人,饭店雇工和医院里的清洁工人等。从事这种职业的人有一千六百万,工资比联邦最低工资法规定的还要低,人们称之为“半饱”工资。
失业在美国经济生活中是一个经常的固有的特点。即使是在“景气”时期,资本家们也需要经常保持一定数量的所谓“健康的、适度的”失业,以便压低工资,剥削工人。十四年来,美国的失业数字在不断增加。一九五八年,失业率增加到百分之五点一。其后经常保持在百分之五以上。有时达到百分之六。约翰逊最近在预算咨文中承认有四百万人失业,占劳动力的百分之五点五。
在资本主义社会,技术进步只给资本家带来丰厚的利润,给穷人带来的却是失业的恐惧和痛苦。在美国,自动化过程每年使将近二十万人失去工作。哈林顿说,在美国工业中,一个劳动力到了四十岁就开始报废了。四十岁以上的人“做工嫌太老、退休又太年轻”。为了找一个工作,他们到处碰壁。
几千万美国穷人中有三分之一是老人和残废者。美国社会对这些人是异常冷酷的。据统计,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年中有一半以上(大约八九百万)领不到养老津贴。参议院的一个研究报告说,这些人过着
“极端贫困和孤苦伶仃的”生活。他们病多,但无钱看病。
约翰逊叫嚷“向贫穷开战”,不过是争取选票的骗局。约翰逊的预算咨文充分说明了他的口号的虚伪性。预算规定下一会计年度要拨款五百四十亿美元用于“国防”,而“向贫穷开战”的拨款只有两亿,为全年总开支的百分之零点二。如果拿这笔钱在他自己所说的三千五百万穷人中平均分配,每人每周所得仅一角一分。
在评论约翰逊的这个计划时,《纽约时报》说,这个区区之数不足以打第一个遭遇战,不足以消除纽约四分之一的贫民窟。约翰逊的骗人把戏是骗不了几千万饿着肚子的美国穷人的。(附图片)
在摩天大楼和垄断资本家豪奢生活的背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挣扎着千百万苦难的贫民。这是无依无靠的老人,只能在垃圾桶里寻找食物的残屑和一些破烂度日(上图);这是父亲带着孩子在铁路上拣煤渣取暖,度过严寒冬天(左起图一);这是收入不够糊口的家庭的丈夫和妻子饿着肚子,看着孩子们勉强果腹(左起图二);这是九口之家,父亲失了业,由于他还能劳动,又没有资格领取失业救济金,全家陷于绝望之中(左起图三)。这几幅照片,对于约翰逊“向贫穷开战”咨文,是多么辛辣的嘲讽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