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
竺可桢
我国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工、管虽不明白显示气候因素,但气候却贯穿着所有八个因素。因为农业生产不但要因地制宜,而且还要因时制宜。我国古农书上特别注重农时,从吕氏春秋至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均如此。所谓农时实际上就是适宜于某种农作物某一生长发育时期的气候。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第二条对粮食每亩平均年产量从一九五六年开始,在十二年内的指标有如下规定:“在黄河、秦岭、白龙江……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一百五十多斤增加到四百斤;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二百零八斤增加到五百斤;淮河、秦岭、白龙江以南地区,由一九五五年的四百斤增加到八百斤”。如此分区规定指标,主要是因为各地农事季节长短不同,或一年二造,或二年三造,或一年只一造的缘故。而决定一个地区能不能年种两造,气候是一个重要因素。
解放以后,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改革,如农业集体化、开辟水利、增产化肥、防治病虫害、推广良种和其他增产技术等曾经一度使我国粮食产量足以自给而有余。但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天时的不正常加以其他的原因,使我们不得不每年进口一定数量的粮食。据现在所知,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时期气候反常,影响粮食生产实不限于我国。据英国《自然》周刊一九六三年五月间报道,在一九四八至一九五八年十年间,全世界粮食生产以每年增加百分之三的速度增长着,人们满以为照此速度,到公历二千年可使那时粮食产量比目前增加三倍,可以充分地供给那时全世界人口而有余。不幸的是,一九五八年以后粮食生产的速度除少数国家以外骤然低落,使若干地区又发生粮食供不应求的现象。粮食生产率低落之原因,除由于未能广泛应用近代科学技术于农业上外,气候不正常也是原因之一①。气候既仍为目前粮食生产增减的一个重要因素,吾人急应分析气候如何影响粮食生产,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利用一个地方气候的有利因素而减少或免除一个地方气候的不利因素。概括言之,各地方气候影响粮食生产最基本的是下列三个因素,即太阳辐射总量、温度和雨量。试初步地分别讨论这三个因素如何影响我国粮食的生产量。
一、太阳辐射总量
在自然界中植物的叶绿素通过光合作用能吸收空中的二氧化碳使与从土壤中所吸收的水分化合而成有机质碳水化合物,一切动物和人类赖以滋生。人类粮食的大部分也是碳水化合物。叶绿素创造碳水化合物必须经太阳辐射能的光合作用,而太阳辐射能是因时因地而异,这是一个最基本的气候因素。辐射能是以地球空气外层每平方厘米上一分钟内所受到太阳垂直平面照射的能量来计算,已经测得为每平方厘米一点九四卡路里(简称卡)②。在地面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看太阳在空中位置的高低,空气的清浊与云量的多少而不同。一般说来,纬度愈高,太阳辐射能的年总量也愈小。据苏联列宁格勒地球物理总台布德科从世界上一千四百个台站所测得辐射年总量分布所绘图,我们知道世界上辐射年总量最大是在非洲撒哈拉和近东阿拉伯沙漠地区,为每平方厘米二百大卡路里(一大卡等于一千卡),最少是靠近南极圈和北极圈,为八十大卡路里(南北极圈内因乏材料从略)③。我国各地年总辐射量曾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左大康等根据一九五七至一九六○年二十六个太阳辐射台站记录和按公式计算了的一百三十六个地点的数字,制成全国总辐射量分布图(图一)④。
植物叶绿素之所以能制造各种碳水化合物,其能源全靠日光辐射能,从一个地方年总辐射量可以初步推算每公顷或每亩地上在假定理想状况下所能产生的农作物产量。如图一所示,我国长江下游和华南广大区域年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一百二十大卡,换算得每公顷一百二十亿大卡,或每亩八亿大卡。根据埃尔白列顿资料⑤,一克植物碳水化合物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为四点二五大卡,也就是说,假定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是百分之一百的话,每形成一克干物质需要四点二五大卡的热量。如植被能把一年中所照射的太阳辐射尽数吸收利用而制成碳水化合物,则在长江流域下游和华南大部地区可以计算出每公顷可得二千八百二十三公吨的干物质的收获(包括枝干、根叶和谷粒)或每亩一百八十八点二公吨的干物质收获。但自然植被利用辐射能于光合作用的效率是不高的,一般只达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估计平均为千分之五,在最有利条件下亦只能到百分之五⑥。
而且粮食如单季水稻在长江流域,四月下种八月收获,为期不过一百五十天,这一季度总辐射量不过全年百分之五十⑦。如以米谷占水稻干物质总重量的比以百分之五十计,每年只用一个生产季度辐射量,光率效能以百分之一计,则可实得稻米九百四十一市斤。这一数字是在土、肥、水、密、保、种、工、管各方优良条件下依植被平均利用辐射能的效率而求出来的。若提高辐射能利用率到可能达到限度百分之三,则每亩单季水稻产量即可达二千八百二十三市斤。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所所长叶渚沛从土地肥力来计算每亩单季水稻最高产量,得出结果为二千四百九十四市斤,中国科学院植物所副所长汤佩松从植物生理眼光来计算得出华北地区最高水稻产量为二千五百市斤⑧。上数约计利用辐射能的效率为百分之二点六。这是可能做到的数字。但在过去把单季稻亩产指标提高到一万市斤以上,这就不切实际了。
有人可能提出疑问,说水稻是适宜于热带的作物,如水稻产量随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为转移,则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应以在赤道附近和热带中的菲律宾、泰国、缅甸和印度等国为最高,随纬度的增高而减少。但实际适得其反,如表一所示,产量以在地中海亚热带的西班牙、意大利为最高,澳大利亚、阿联、日本等次之,而热带国家如印度、菲律宾、泰国的单位面积产量反而最低,这是什么缘故呢?
从气候条件方面着想,理由很简单。首先,稻米是夏季作物,而夏季六、七、八各月的辐射量在地中海诸国,诸如西班牙、意大利、阿联等的太阳辐射能均超出东南亚各国。以我国各省区而论,一九五二和一九五七两年的稻米单位面积产量中,各省区平均最高产量并不在江南的两湖和江浙。而在日光辐射强大的陕西省。上海市的稻米单位面积产量不及天津和北京,天津市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要高出上海的三分之一。可以推想夏季北方辐射能的强大胜于南方是起了一定作用的。又如青海德令哈农场虽处在拔海二、三千米的高寒荒漠灌区,一九五九年春小麦产量平均超出一千市斤,也是由于夏季日间光合作用时间长,强度高,有利于同化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而晚间温度低,减少植株消耗量的缘故。其次,太阳辐射能虽是农业单位面积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但若不从土、肥、水、种等因素下功夫、做工作,而仅仅靠辐射能,那真是所谓靠天吃饭了。换而言之,热带地区稻米单位面积产量之所以低落,正因为热带区域农业科学技术的落后和人事管理制度之需改进,也即对农业八字宪法之不够注意。至于热带地区土壤瘠薄,作物病虫害繁多,统是可用科学技术力量来克服的。在同样科学技术和人事管理水平下,热带的单位面积产量应该能超过高纬度与中纬度国家的产量。英国牛津大学农业研究室主任葛拉克曾举热带草地每年产干草每公顷八十吨的例子,比温带地区的高产量要高出五倍之多⑩。同时在热带一年中能种两造或三造,而中高纬度只能种一造,所以只要土、肥、水等因素照顾得好,热带地区农作物的产量高于中纬度与高纬度应无问题的。
从图一我们知道,我国辐射年总量最高地区在西藏为一百六十至一百九十大卡,青海、新疆和黄河流域次之,为一百二十至一百六十大卡,而长江流域与大部分华南地区则反而较少,为九十至一百二十大卡。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西北地区不亚于地中海沿岸的阿联、西班牙和意大利,即我国长江流域与华南较之日本与西欧仍不愧为天赋独厚的地区。但我国大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落后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日本,小麦的单位面积产量落后于荷兰、丹麦、比利时诸国。应急起直追以达到并超过先进水平,庶几不负于我国太阳辐射能的优势。
二、温 度
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产重要因素之一。农业上称各地方从一年霜冻终结时日到霜冻开始时日为农作物生长季节。我国古代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在春初有雨水、惊蛰,在秋天有寒露、霜降,均显示着温度对农业的重要性。据欧美植物生态学者长期的观测,知道作物如玉米等其生长速度,无论从枝叶根蒂的长度、厚度计,或以作物重量计,均以气温在摄氏三十度时为最快。气温降至摄氏三十度以下,则温度愈低,生长愈慢,直至摄氏五度左右,大多数作物进入休眠状态。气温若升至摄氏三十度以上,生长速度也要递减,气温达到摄氏四十度,大多数作物也停止生长?。粮食作物如小麦、水稻对温度也极敏感,而幼苗尤甚。各地区冬小麦与春小麦播种期统有一定期限,错过时期,播得过迟或过早,就会影响收获。我国西南地区山岭纵横、地面高峙,冬小麦的上限和当地的气温很有关系,在岷江流域茂县一带为海拔二千四百米,大渡河流域马尔康一带为二千八百米,雅砻江流域甘孜一带为三千二百米,更西至雅鲁藏布江流域之拉萨则冬小麦可种至三千八百米,皆因在成都以西山地太阳辐射比东面的自由空气为强,所以高空平均温度有升高的趋势之故。这一事实对推广冬小麦于西南地区有重大意义。
水稻为东亚、东南亚各国如中国、日本、缅甸、越南民主共和国、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的最重要农产品,因其为高温的作物,其产量受温度影响尤为显著。日本农学家与气象学家对于水稻年产量与温度的关系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日本各县的水稻收获量与温度、日照时数和雨量三者的关系已计算成相关系数制成图表,使阅者可一目了然,知道日本某一县的水稻产量与一年中某月份的温度、日照或雨量关系最为密切?。据日本农业气象学家大后美保研究的结果“在日本是气温越高,(水稻)产量越高,即使在日本温暖地方,气温对于稻作决不会过高。当然这种结果是由于水稻是原产热带的作物。但一般说来,以东北地方关系较为密切,向西南则温度与稻米产量关系就减弱”?。
日本农业气象学者研究温度对于水稻产量的关系已订出方程式,可以计算六、七、八各月温度高若干度便可多收每亩若干斤。伊东四郎从日本各地历年夏季六、七、八三个月气温与水稻产量数字统计中计算出全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夏季平均温度的偏差有下列简单关系:
Y=11.4X,其中Y是某一年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与平年产量数之差,以日本升计;X是夏季三个月平均温度偏差,以摄氏度数计。如夏季温度差一度,单位面积产量即要增减日斗一斗一升强。因为日本气温标准偏差为摄氏零点六度,所以由夏季气温而增减的水稻单位面积产量为每单位六升八合强,而全国稻米单位面积产量偏差为一斗零四合,所以气温偏差的因素即占了百分之六十五。因此大后美保得出结论说:日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到四十年代间,全国水稻总收获量的标准偏差约为三百三十万日本石,而其中约二百二十万日本石是受夏季温度的控制?。
说日本水稻产量年偏差数目三分之二受夏季温度的控制,而其余因子如肥料、雨量、病害、良种等只能影响三分之一,是否过于夸大了温度因素?我们不了解日本农业生产情况,不敢贸然下断语。但有一点足以肯定,即影响日本水稻的单位面积产量,夏季平均温度的高低,是一个极其重要因素。据大后美保在日本北部青森的调查,当七、八两月平均气温在摄氏二十点五度以下,则水稻易于发生歉收,若在摄氏十九度以下,则必然歉收。向南到关东地方,则七、八月平均气温在摄氏二十一度以下就要歉收。我国虽与日本同处在东亚,但以气候而论,我国的大陆性强于日本。大陆性强表现之一,是夏热冬寒;所以在同纬度地方我国各地在夏季均较日本温度高。日本青森纬度相当于我国的沈阳、承德,而日本关东的纬度相当于我国河南、山东。在七、八月间沈阳、承德的平均温度在摄氏二十二至二十四度之间,而河南、山东则在摄氏二十四至二十六度之间,均远远地超出大后美保所举日本歉收温度的限度。直至我国黑龙江江边,七月平均温度尚在摄氏二十度以上,所以我国水稻已北移至北纬五十度以北,这完全出于大陆性气候,夏天特热之赐。大陆气候产生夏季高温对于西藏的农业生产也起了很大作用。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海拔多在三千六百米以上,在日喀则、拉萨、江孜一带均可从事农业。我们如把我国西藏拉萨和南美洲玻利维亚首都素称世界最高城邑的拉巴斯的冬夏气温相比较便知拉萨夏季的和暖。如表二所示,拉萨和拉巴斯海拔相同,但拉巴斯在纬度上要比拉萨更接近赤道十三度,以夏季最热月平均相比,拉萨却比拉巴斯高出摄氏六度之多,而且在夏季六个月中,拉萨温度均比拉巴斯为高。在拉萨附近小麦可种至海拔三千八百米,但在拉巴斯,虽离赤道比拉萨近十三度,也只能种到三千八百米。在拉萨以南的羊卓雍湖旁,在高度四千二百至四千六百米的高原上,尚能广辟农场,种植稞麦、马铃薯、圆根、小油菜等粮食、蔬菜、油料作物,而且所结果实根蒂均极丰硕,皆因西藏高原夏季温度高,太阳辐射能大之故。当然我们不能说夏季作物就不受寒害影响了。初夏深秋寒潮的影响还是很大的。如湖南在一九五九年五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遭受寒流袭击,最低温度达到摄氏十二度,在湘潭等十四个县中二十一个地点的调查,有芒早稻凡在六月十三日以前出穗的,空壳率达百分之七十三点一至百分之一百,每亩产量不到二百斤之数,甚至有颗粒无收者。
三、雨 量
全世界稻米产量几乎全部集中在东亚和东南亚季风区域,在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年时期,东亚、东南亚水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百分之九十六,至一九五○年虽略为减少,但仍占总产量百分之九十三?。所以如此,季风区域夏季有高温和丰沛雨量是一个重要因素。
我国二、三千年来各地的灾荒,史不绝书,而最多的灾荒是旱灾和水灾。我国和日本虽同处在亚洲东部,同属季风气候,但在日本影响秋收粮食作物的产量,无论是大米、小米、玉蜀黍、大豆均以温度影响为最大。以大致而论,温度高则产量高,雨量多少的影响不及温度的密切。参阅和达清夫所著《日本之气候》、大后美保所著《日本作物气候之研究》两书中所列的各种农作物收获量与温度或雨量关系的许多图表便可明白。在我国则适得其反,影响农作物收获,雨量的关系比温度更为重要。自古以来农民只希望“风调雨顺,人寿年丰”。丰年就要靠雨量的适时。解放以来,受旱灾或涝灾的田地每年几乎统以千万亩至数亿亩计。温度和雨量对中日两国农业生产收获影响之所以不同,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我国气候的大陆性强于日本,所以除海拔很高的地区而外,夏季有充足的热量与温度。但因幅员广大,不像日本岛国的随处临近海洋,以全国而论,雨量不及日本的丰沛。一般说来,日本的秋收作物如水稻,夏季并不缺雨,从各县的农作物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看来,大多数地区均患雨水太多?。夏季作物如小麦、大麦,其单位面积产量与雨量的负相关系数更为突出?。所以日本的旱灾少于我国。同时日本不但为岛国而亦为山国,没有我国长江大河所形成地面平坦、广袤数百公里至千公里的大三角洲和平原,如一九六三年八月初旬河北海河流域大雨后大面积积涝成灾的现象。日本虽时有台风袭击,酿成灾荒,但因地面坡度大,排水良好,虽有涝灾亦不及我国之严重。历史上日本水旱灾荒之少于我国,有其地理上和气候上的原因。
上面已讲到我国处在东南亚季风区域,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是雨量集中在夏季温度高的时期。具了这个特点使东南亚成为世界稻米之乡。我国平原地区气候特别适宜于生产如稻米这样高产作物,可说是季风气候的优点。但同时季风气候也带来一个巨大缺点。因为季风区域冬季风和夏季风一年作一度的交替,冬季风时期,一般干旱无雨,夏季风时期潮湿多雨,干旱与潮湿季节极为分明。因此年雨量的分配既不及赤道附近每天下午有阵雨那么匀称,也不及温带内每隔五天至七天有一度低气压来临时雨泽下降的普遍。夏季风来临和退却时期的或迟或早形成雨量的或少或多,这样便使季风地区雨量年变率常较其他区域为大,这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缺点。
在同一气候区域内,雨量的年变率也不一致。概言之,年降水量愈小,则年变率也愈大。我国关内各地雨量年变率依南京大学朱炳海所著《中国气候》一书中图八十一?,为数均相当大(见图二)。在华南和长江流域一般在百分之十五,唯东南沿海一带因受台风影响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黄河流域均在百分之二十以上,黄河下游、淮北地区、海河流域及黄土高原东南部均增加到百分之二十五。如与世界其他各国相比,上述数字是比较高的。在欧洲如英国全国各地最高雨量年变率不超出百分之十六?,美国纽约州的雨量年变率仅百分之九?。据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叶笃正、杨鉴初等的调查,黄河流域雨量的月变率更为庞大,在四、五、六各月为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七十五,七、八月较小也达百分之二十五至百分之六十。冀、鲁、豫三省是全国重要小麦区。小麦需要雨量最重要的时节除分蘖期而外,是开花至成熟时期?,这在华北(指冀、鲁、豫三省)是阳历四、五月间。而在华北平年四、五月两月雨量并不充沛,不能满足小麦的需求,雨量稍逊便酿成灾荒,此所以华北春天有十年九旱的现象。总之,华北地区若无灌溉设施,小麦产量年年要受干旱的威胁,尤其是四、五两月的干旱,此所以俗语有“春雨贵如油”之说。但因我国农业气象的研究年代尚浅,所以雨量对华北小麦产量尚无从以数目字或图表形象表示出来。但气候与我国华北相似的澳大利亚南部已有六十多年积累的雨量与小麦产量的数字可资比较。我们试以河南开封和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得雷德的经纬度、海拔和气候要素列为表如下,以资比较。
从上表我们知道开封和阿得雷德年平均温度相差摄氏三度,但雨量条件几乎相同。如图三所示,从一八九○至一九五二年六十二年内,澳大利亚南部即澳大利亚的主要产麦区不施灌溉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和小麦生长季内雨量多寡的波澜起伏,如形影相随。雨量多,则小麦生产量高;雨量少,则小麦歉收。不难推想,我国华北小麦的每亩产量如无充分灌溉水源设备亦是随生产季节内雨量之多寡而上下。英国地理学家斯坦普曾指出澳大利亚南部小麦亩产量之所以不能提高,主要是由于澳大利亚具季风气候、雨量年变率太大之故。迄近来澳大利亚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是和印度、巴基斯坦列为最低的?。但同在南半球而不具有季风气候的新西兰的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却可与西欧各国相匹敌?,且澳大利亚有灌溉的水稻产量,如表一所示,又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由此可知,要在春季雨量不那么可靠的华北地区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充分的灌溉是首要的。
* * *
在上面已经概略地叙述了我国气候资源对于重要粮食如稻米、小麦的产量,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总结起来,单从气候角度看问题可归纳为下列几点意见:
1、我国太阳年总辐射量既超出西欧和日本,若以较高的辐射量利用率百分之一计算,在农业八字宪法相当安排条件下,则长江以南大面积地、稳定地每亩单季水稻产量达九百四十市斤之数是不难达到的。黄河流域下游夏半年日光辐射总量大于长江下游,如有适当水利条件,夏季作物每亩稳定产量不亚于九百四十市斤。
2、我国具有季风气候,出产水稻是相宜的,在同一纬度上,我国各地夏季温度均高于日本。在日本,经农业气象学家长年研究,已知道日本各地夏季温度愈高,则稻米的产量也愈高。因此在其他条件相同之下,我国各地稻米单位面积产量应高于日本。
3、华北冀、鲁、豫三省年雨量变率甚大。如种小麦则四、五两月值小麦需雨最急之时,华北四、五月平均雨量已嫌不足,若降至平均以下,必遭歉收。所以若无灌溉设施,华北种小麦是不适宜的。过去曾一度在华北平原地区广泛筑坝开渠灌溉农田,因引起次生盐碱化而停止灌溉,不免因噎废食,似应做好排水工程,疏浚下水道,恢复灌溉。
4、水稻是高产粮食作物,在东亚、东南亚季风气候区域特别适宜于种植,其每亩收获量一般高于小麦。全世界小麦产量
每年约二亿吨,为数略多于大米,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世
界市场上出售小麦却五、六倍于大米?。因此米贵麦贱是世界粮食市场的一贯趋势。目前欧美人更趋向于肉食,小麦需要量
将更减少,而亚非人口增加有速于欧美人口的倾向,据最近联合国人口年鉴统计,从一九五○年到一九六○年十一年中,世
界人口增加五亿六千万。所增加的人口百分之六十是以吃稻米为主的亚洲人,所以稻米的需要量将更增加,因此,我国米麦两
宜地区应尽量种植水稻。
5、我国沿海各省每逢夏秋之交,从六月至十月间,台风挟其狂风骤雨,肆虐田亩,对于棉花晚稻等晚秋作物是一极大威胁。目前气象科学虽已在研究改变台风行径方向,但尚无法控制。因此除了如解放以来抓紧台风预告以警惕群众严加防护
田亩外,尚须广泛地用电力排除台风所遗留的田中积水。浙江萧山县山河人民公社一九六二年十四号台风下雨三百五十二毫米,七千多亩稻田积水深达二、三尺,但用电力排水两天即抽完,双季稻仍每亩收得八百七十二斤,排灌机械化对于保证农业增产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6、新疆地区日光辐射量特别丰富,不亚于阿联,宜于种植水稻、小麦与棉花。据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新疆考察队一九五六至一九六○年考察结果,知道尚有大量荒地可以开垦,新疆地区地表上径流资源估计仅七百亿立方米,远不足应付需要。但新疆地下水资源富有潜力,急应加以广泛详细调查,使几万千年以来贮藏于地下的资源和天空灿烂的丰富辐射资源统能充分利用,变沙荒为绿洲,使新疆自治区成为稻米、小麦和棉花的仓廩[lǐn凛]。同时黑龙江地区适于种植春小麦与稻米,亦尚有容易开发的大量荒地,应尽量利用。
7、我国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与美国中西部大平原苏联哈萨克斯坦北部同为北半球温带三大肥沃草原。雨量在三百至四百毫米之间,地形平坦,气候适宜于牛羊的生长,实为天然的良好牧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因小麦昂贵,地主们以有利可图,于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大量地把美国中西部牧场开垦为麦田。到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八年时期,美国连年干旱,雨量比常年平均少百分之二十五,三亿亩草原土地受风吹蚀,土壤被吹去数厘米到一米,尘土飞扬,黑霾蔽天,起风时白天须点电灯,甚至对面不见人,以致交通断绝?。一九三四年五月十一日一次黑霾长二千四百公里,广达一千四百四十公里,高达三公里,使美国东部大城如纽约的天空也为变色?。这五年间风尘灾祸使中美地区数十万人无家可归,美国费数十亿美元来做善后防止土壤吹失工作。苏联于一九五四年以来,在哈萨克斯坦北部开垦草原为麦田,在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间就开垦了三亿亩?。这个地区自一九五九年以来土壤肥力开始减退,又值连年干旱,当地时起“黑风暴”,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尤其以巴夫罗达州更为严重?。
古语云“前车之复,后车之鉴”,我们利用东北和内蒙古草原地区不能再蹈此复辙。必须开发草地使之成为牛、羊、马、骡的乐园,而不能大面积开垦,任风吹荡,使肥沃的土壤从空中飘浮进入大海。
8、我国西北和西南各省区,多为丘陵山岳区,凡在山上开荒易致水土流失,“山上开荒,山下遭殃”是很普遍的现象。再加季风气候,雨量集中于夏季三、四个月,一到雨季倾盆而下,更易造成土壤的侵蚀。如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晋、陕、甘各省,原属森林草地,经二千年来大面积开垦为农田后,每年十亿吨以上的黄土,从中游冲刷而下,淤积于潼关以下的黄河下游,使黄河底部抬高,并高出于平地数米,以致三千多年来发生泛滥一千五百多次,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据另一统计,自秦到西汉末二百五十三年黄河大决口凡六十二次,自王莽至隋初五百八十年只二次,自隋初至元末七百七十九年凡四百四十八次,自明初至一九三六年五百六十八年凡四百六十一次?。据复旦大学谭其骧认为,自王莽到隋唐黄河之所以得安澜无事者,乃由于那时黄土高原隶属于兄弟游牧民族管辖,把已开垦土地恢复为草原之故?。从而可知利用山地必须以牧业森林为主,如大面积开垦必定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9、我国气候资源从农业生产角度来看,是相当丰富的。如加以充分利用,我国稻麦单位面积产量应该居于全世界的先列。从表一中数字,把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年的五年平均稻米产量和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五年平均相比,世界各国增加最快的是阿联百分之三十七点六,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百分之三十六点三,美国百分之二十九点三,其次是日本百分之十二点二,澳大利亚百分之十。在这二十年间,我国虽有增加,但其数甚微。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与日本近年来水稻单位面积产量的激增,应给我们以极大启发。朝、日两国均为近邻,其气候资源并不胜于我国,我们只要根据发展农业纲要的精神,充分发挥人民公社的力量,同时做好农业科技工作,则在相当期间内,达到世界农业生产最先进水平是有把握的。
(原载《地理学报》,一九六四年第一期;《科学通报》,一九六四年三月号)附 注
* 本文是作者在一九六三年十一月中国地理学会学术年会上宣
读的论文。初稿承汤佩松、黄秉维、叶渚沛、过兴先、吕炯、朱
炳海诸先生校阅并提出宝贵意见,承戴松恩先生供给第一表
中部分统计资料,承本院地理研究所地图研究室所属地图工
艺试验室制印附图,特此志谢。
① 英国《自然》周刊一九六三年五月十一日的社论,第五一三
页。
② 白莱等著:《气象手册》,第二九二至二九八页,一九四五
年纽约出版;勃朗脱著:《物理气象学》,第一一一页,一
九四四年英国剑桥出版。
③ 见苏联布德科著:《地表面热量平衡》,总辐射年总量图,李
怀瑾等译,科学出版社一九六○年出版,第一○五页,第十
六图。
④ 左大康、王懿贤等著:《中国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
《气象学报》第三十三卷,第一期,一九六三年,科学出版社出
版。
⑤ 埃尔白列顿著:《营养和新陈代谢中的标准价值》,Saunders
Co.1954。
⑥ 同③,第一八九页。
⑦ 同④,第二表。
⑧ 汤佩松著:《从植物的光能利用效率看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人
民日报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十二日第五版。
⑨ 表中一九三四至一九三八年数字依英国斯坦普著《明天的田
亩》,第九四页,第七表,一九五二年美国地理学会出版。其中若
干数字已参照约翰·罗素著《世界粮食与世界人口》一书第一六
一表加以改正。一九五三至一九五七年数字系根据中国农业科学
院戴松恩副秘书长所供给资料。
⑩ 葛拉克著:《农业生产与人口关系》,见一九六三年伦敦出版的
《人类和他的将来》集刊,第三四页。
? 参阅C.W.桑司威脱著《一个合理性的气候分区的尝试》,《美
国地理评论》第三八卷,一九四八年,第六○至六一页。
? 和达清夫监修:《日本之气候》,一九五三年东京堂刊,第一六
九页。
? 大后美保:《日本作物气象之研究》,东京朝仓书店一九四五年
出版,第五四页。
? 和达清夫监修:《日本之气候》,第五六至五七页。
? 表中拉萨数据依照中央气象局出版气候资料,一九五七年出版;
拉巴斯数据依哲姆斯著:《南美洲》,第八五二页,一九四二年纽
约出版。
? 约翰·罗素著:《世界人口与世界粮食》,第四八○页,伦敦,一九
五四年。
? 同?,第五二页,第二五图。
? 同?,第一○九页,第四七图。
? 朱炳海著:《中国气候》,科学出版社一九六二年出版,第一一
二页。
? 别耳汉著:《不列颠岛的气候》,第八四页,第二七图,一九三
八年伦敦出版。
? 华特著:《美国之气候》,第二一八页,一九二五年波士顿出版。
? 卢其尧著:《华北平原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气象学
报》第三三卷,第三期,一九六三年八月,第三九六页,第一图。
? 同⑨,《明天的田亩》,第九四至九六页。
? 同⑨,《明天的田亩》,第一○二至一○四页。
? 据A.G.诺曼编:《农作物进展》第一四卷,《美国稻谷的改良》
一文中数字,一九六○年世界水稻产量为197,962,000吨,小麦产
量为209,400,000吨,一九六二年,Academic公司出版。
? 斯密斯和飞利浦著:《北美洲》,第四九四至四九七页,纽约,
一九四二年出版;亨丁顿著:《人文地理原理》,第五版,第四
九○至四九一页,纽约,一九四六年出版。
? 勃乐克司著:《日常生活中的气候》,第二二八页,伦敦,一九
五○年出版。
? 见《苏联建国四十年来成绩的数字》,第一七四页,一九五七年
莫斯科出版。
? 参阅一九六三年九月四日及二十五日哈萨克真理报。
? 见邓子恢副总理报告:《根治黄河水害,开发黄河水利》,财经
出版社一九五五年出版,第一○页。
? 见福田秀夫:《黄河治水资料》,第二页,一九四一年东京出版。
? 谭其骧:《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一个长期安流的局面》,
《学术月刊》一九六二年第二期。(附图表)图一 中国年总辐射分布图表一 世界各国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表⑨(单位:市斤/亩)国家和地区 1934—1938年 1953—1957年西班牙 763 773.6意大利 713 661.4澳大利亚 644 709.3日本 491 551.2阿联 471 645.7法国 - 510.6中国 340 342.6英属圭亚那 338 -美国 333 430.9朝鲜 319 435.0*墨西哥 - 263.5印度尼西亚 216 227.2巴基斯坦 200 183.0巴西 193 196.6泰国 193 178.5缅甸 191 195.8印度 183 174.5马尔加什 166 189.8印度支那 157 -菲律宾 147 160.6世界平均 237 -* 这是指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是依据中国农业科学院卜慕
华:《1962年参观朝鲜农业报告》,所得数字系1953年和1961
年两年平均数。表二 拉萨和拉巴斯冬夏气温比较?地 名 经 度 纬 度 高 度 年平均 最高月 最低月拉 萨 91°02’E 29°43’N 3658米 8.7℃ 16.7℃ -0.9℃拉 巴 斯 68°9’W 16°30’S 3658米 9.4℃ 10.6℃ 6.7℃图二 中国全年降水变率表三 开封和阿得雷德气候情况比较地 名 纬 度 经 度 海 拔 年雨量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雨量 年平均气温河南开封 34°48’N 114°19’E 79米 570.8毫米 73.0毫米 14.2℃阿得雷德 34°56’S 138°35’E 140米 538.5毫米 73.6毫米 17.2℃
1、小麦产量,每亩市斤。2、生长季节(四月到十一月)雨量,以毫米计。
图三 澳大利亚南部生长季节雨量和小麦每亩产量历年变更图
(原图见约翰·罗素著:《世界人口与世界粮食》,第四
一○至四一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