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3月14日人民日报 第7版

第7版()
专栏:

我国林业生产和建设的若干问题
吴中伦
我国森林资源较少,分布不均,大面积的天然林分布于人
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而在交通方便,人口稠密,
需用木材多的工农业区,则森林稀少。这就造成了当前木材供
应比较紧张,各地风沙水旱灾害还很严重的情况。这种局面是
我国历史上历代封建皇朝和日伪及国民党反动统治,长期以来对我国森林的残暴掠夺和破坏所造成的结果。然而应该指出,虽然我国现有森林为数不多,但还有相当数量的蓄积。这些蓄积主要集中在几片辽阔的天然林区,特别是东北和内蒙古林区。大力开发这些林区,迅速采伐木材,是能够供应当前,至少二三十年,甚至更长时期内国民经济建设所需要的木材的。而这些林区进行合理采伐、及时更新、妥善经营,也一定能够达到永续经营利用的目标。与此同时,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优越的南方山区,努力培养新的用材林基地,一二十年后就可以开始供应大宗的商品材。此外,在广大的缺林地区,狠抓四旁植树,必然能够很快地生产用材,供应当地需要的民用材及薪材。一句话,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林业战线的工作一定能够在最短时期内,彻底改变木材供应不足、森林复被率低、水旱风沙严重的历史面貌。本着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狠抓现有天然林区的开发、采伐和更新,另一方面积极培植和扩大新的用材林基地,可以肯定,不但我国当前的木材供应是可以解决的,而且今后更将成为木材和林产品十分丰富的国家。
天然林区的开发和建设
原始林区是供应当前大量木材的主要基地。从地理条件、森林蓄积量及林相情况来说,东北内蒙古林区、即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林区,首先应该集中优势力量,加速开发和采伐。
东北内蒙古林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森林总面积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蓄积量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一半。主要树种为用途广泛、利用率高的落叶松、红松、鱼鳞松等针叶树种。这个林区大部分为成过熟林,生长停滞,因此采伐后及时更新就能增加木材生长量。同时,在地形上由于谷宽坡缓,交通运输建设比较容易铺开。迅速全面开发和建设这个林区,是解决我国当前木材供应的最有效的途径。
全面开发和建设辽阔的天然林区,是一件十分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这不仅是林业工作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开发一个地区、建设一个地区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大事。因此,交通建设、居民点基本建设,都应该全面考虑,统筹安排。
森林的大量采伐必须与及时更新、妥善经营相结合。大力采伐可以供应当前国家急需的木材,而及时更新、妥善经营是建设高产稳产,长期提供更多木材,建成永续经营利用新林区的前提。而森林的永续经营是建设林区的最经济的途径。下列几个方面,在开发和建设林区工作中,似有必要全面深入地研究。
关于林业经营区划及交通道路建设
根据国外经验,一个独立的林业企业单位的规模,例如林业局,通常为一至十万公顷。在气候寒冷、树木生长慢的地区,面积还可更大一些。例如,芬兰北部的国有林业局面积有的超过二十万公顷。林业局的境界通常以流域范围为基础,这样便于集材运输的规划。一个林业局的基本建设规模,可以按照稳定的年产量并与之相适应的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规模为准则。
根据各国经验,现代化的林区交通最好采用公路网。公路运输既便于各个林分的不同采伐量的集材,为选用各种采伐方式及不同强度的间伐量创造条件,同时也为林区居民及日常管理工作提供交通条件。
采伐量和采伐方式
按永续经营原则,年采伐量应该大致等于或稍小于年生长量。但是当整个林区一时还不能全面铺开的情况下,已经建成的林业局的采伐量也可稍大于生长量。从全国来说,如果某个林区在一段时期内必须供应较多的木材,那末这个林区的年采伐量有时也不得不大于年生长量。待其他林区已经开发,或新
的用材林基地已经成材可以采伐时,再调整采伐量。老龄林生
长量低,采伐后及时更新、妥善经营,林分的年生长量将显著增加。因此,老龄林的采伐量可以比当时的年生长量高。
在森林经营上,一个林业局能够保持稳定的年采伐量是有利的。在林业局范围内伐区安排上,除了考虑交通线路的配置外,应尽先采伐成过熟林,而保留幼壮林。这样就能减少老龄林的腐朽率,也能充分发挥幼壮林旺盛的生长力。采伐量中必须充分考虑间伐材。瑞典、芬兰等国的间伐量几乎占总采伐量的一半。这样采伐既能提高木材生长量,又能使林相健康整齐。
采伐方式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意见最纷歧的问题。合理的采伐方式必须考虑三个方面:(1)保证良好的更新环境;(2)保持森林的保安作用,避免破坏森林对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的作用;(3)便于发挥采伐及集材机械的效能,提高采伐工作的劳动生产率。在开发新林区时,往往容易过多地注意木材的采伐及集材方面的问题,而忽略森林更新、水土保持、水源涵养和调节气候方面的问题。但是后面这些问题,恰恰是一个林区长期繁荣的根本前提。因此在某种情况下,采伐集材的机械种类和劳动组织,应该根据树木的生物学特性,更新方式和立地条件来选型和组织,不能单纯讲求机械效率和采伐劳动生产率。一般说,采伐方式除了保安林外,较大规模的利用采伐,多数采用皆伐、渐伐及母树伐。在北欧各国,都强调培养同龄林,而不主张采用择伐作业。但西欧各国也有的采用相当比重的择伐作业。至于皆伐的面积、形状和排列,渐伐、母树伐的采伐次数及各次强度,则应该根据具体条件和情况研究确定。
划定必要的保安林
为了避免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除了选用合理的采伐方式以外,还必须划定必要的林分作为保安林。
我国各大天然林区,都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要求保持森林的保安作用。首先如东北内蒙古林区、特别是大兴安岭林区,天寒地冻,土壤物理风化强烈,化学和生物风化较弱,土壤质地粗,细土少而浅。陡坡及石塘(流水浅谷)的森林,如采伐方式不合理,则细土流便会形成石质荒坡及巨石石塘,森林就很难恢复,从而影响土地生产力及水源涵养作用。在这个林区的北部,土壤有永冻层,天气寒冷,蒸发量低,森林采伐后容易发生沼泽化。因此在东北内蒙古林区的陡坡、石塘及有沼泽化危险的林分,应该划作保安林来经营。此外,在大兴安岭西坡,雨水较少,接近森林草原气候,森林采伐后容易加速草原化,因此林缘、阳坡有必要划定保安林带。
其次如我国西南高山林区,高山深谷,地形复杂,坡度陡峭,如森林采伐不当,则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塌坊现象,不但造成不毛荒坡,而且威胁公路交通,加速河道淤塞,影响下游农田水利。在接近高山草甸的高山疏林带,森林采伐后不仅不易更新,而且会形成高山流石滩,严重影响水土保持及水源涵养。因此西南高山林区对高山疏林带,河流两侧,公路两旁及陡坡森林均应根据情况划出必要的保安林带。
再次如西北高山森林,如天山、阿尔泰山、祈连山等等的森林,都是干旱地区局部山腰地带的林段。在这些地区,森林和草原的竞争极为剧烈。森林采伐后的更新条件应该充分注意保存,也要求划出保安林带来保证森林对调节气候的作用。
至于华南热带地区,虽然雨水充沛,气候暖热,但是我国热带地区有显著的干旱季,多暴雨,如采伐不合理,则也会引起强烈的水土流失。因此陡坡及石山森林应划作保安林。
划定自然保护区及母树林
采伐大面积原始林时,还必须保留一定面积的自然保护区。完整的原始林分是万能的综合自然实验室。它是研究动植物群落发生、发育和演替现象,研究种内种间的关系以及土壤、水文、气候等方面的规律,特别是研究森林的生长、更新、成熟的自然实验室。这样的实验室不是人力所能完全模拟得成的。同时,自然保护区也是各地区珍贵动植物种的保存库和繁育场。因此,在开发各大天然林区时,应分别选择有代表性的林分,保留一定面积,如一千至五千公顷林相完好的森林,作为自然保护区。
此外,各个林区的林业局还须划定一定面积的母树林。如发现生长特别优良的林分,则更应该划出作为母树林,并妥善经营保护,以生产优良种子。良种是今后提高木材生长量的重要条件。
贯彻采育结合的方针
采育结合是党中央和国务院规定的正确方针,必须认真贯彻执行。成功的更新,首先要求有合理的采伐方式,正确的树种选择,妥善的迹地清理,以及及时的幼林抚育。更新中的困难,如土壤水分的不足或过多,土壤温度的剧变,冻害,猖獗的杂草,鸟兽害,强烈的日照等等,都与采伐方式、迹地清理方法及整地技术有密切关系,应详细深入研究,具体解决。至于天然更新方面如母树保护、种子来源、下种情况以及发芽、成苗、成长等有关条件,人工更新方面如育苗技术、苗木保护、栽植季节和技术以及幼林抚育等都是重要关键,应分别树种及立地条件具体研究,正确制订技术方案。
新用材林基地的建设
根据统计,一般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每人每年木材消耗量约为零点三至零点五立米。按此标准,我国每年木材消耗量将达到三亿立米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必须及早筹划。这一数字中,大部分将由各地区自给解决,但是同时必须建立大面积的商品材生产基地。除了现有的天然林区、特别是东北内蒙古林区和西南高山林区采伐后及时更新、妥善经营,将继续成为用材林基地以外,有必要建立新的更大的用材林基地。按照森林地理条件,我国很多地区适合发展用材林。其中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秦岭以南和南岭以北的广大亚热带地区,或称之为南方山地林区。这一地区的面积不下一百五十万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以上,有广大面积的宜林地。这个地区气候温暖,年平均气温在摄氏十五至二十度之间,生长季长,积温约为四千五百至六千度;降水量充沛,达一千至一千五百毫米,个别地区甚至超过二千毫米。更重要的是这个地区是我国全年降水量分布最均匀的区域,最低月降水量一般也在三十毫米以上。除了本区的西部以外,大多数地区雨水最少的冬季也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十以上,长江中下游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的百分之十五。这和华北、西北、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很大不同。华北、西北的冬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二至百分之五,云贵高原约为百分之三至百分之五,华南约为百分之五至百分之十。雨量充足、分配均匀,是本区树木生长快、造林成活率高、经营容易的重要有利因素。
这个地区有丰富的速生优良用材树种,如马尾松、杉木、毛竹、檫树、楠木、栎树等等。马尾松分布广泛,适应性强,造林、抚育成本低,成林、成材快,是优良的人造纤维原料、造纸材、矿柱材、建筑用材和薪材。杉木对立地条件要求较高,但生长快,病、虫害少,群众有丰富的营林经验。毛竹在本区东北部及中部低山地区广泛栽植,产量高,用途广。此外如柏木、金钱松、柳杉、檫木、麻栎等,都适宜在本区生长。缓坡山麓土层深厚之处,还适宜许多优良用材树种如香樟、楠木、鹅掌楸等等。尤其值得提到的是本区的中山地带,气候温凉,降水丰富,湿度高,适宜许多温带落叶阔叶树种的生长,如山毛榉、椴树、槭树等优良胶合板材、文具材、车辆材等等的用材树种。这些树种在我国广大的温带地区(华北及西北)由于干旱季长,分布不普遍,生长不良,而可以在南方山地发展。还有在本区的一些高山地带,如海拔八百米以上,气候寒凉,水分条件优越,适合冷杉、云杉等优良针叶树种的发展。根据安徽黄山山顶的气候条件与四川峨眉山山顶的气候条件十分近似的情况推断,这里的高山地带可以引种各种冷杉和云杉等耐寒针叶树。另外,在江西庐山和浙江莫干山引种日本冷杉生长良好,也是这一推论的有力证明。在莫干山的日本冷杉生长比当地的杉木、柳杉、金钱松、马尾松快,而且十分健康。在这个地区发展这些针叶树,将使本区更加能够建成为优良人造纤维原料的生产基地。
本区大力发展用材林,一方面可以供应国家建设所需要的大宗木材,另一方面也是以木材为原料来繁荣这个地区的经济的有效途径。
为了迅速建成这一广大的用材林区,首先要全面了解自然条件、树种分布、林木生长等基础数据,为制订全面的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其次要系统地、科学地总结这个地区的丰富的群众造林、营林经验,建立现代化科学经营的商品用材林样板,研究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建立预测预报网及防治站,以及广泛地开展良种繁育工作,为实现良种化准备条件。
建设大面积的用材林,必须落实到各林业经营区和林场。商品用材林的经营方式可采取国营及集体经营两类,但经营的基本单位应制订出现代化的施业案,这样才能够正确地计算稳定的木材产量,便于木材加工业的配置和稳定的外调商品材。根据南方的自然条件,经营森林的基本单位以一至五万公顷为宜;应以此为基础,有计划地建设集材运材的运输网。
此外,这个地区还有广大面积的疏林和杂木林,一般林相不好,单位面积蓄积量和生长量很低,不合乎经营林业的要求。因此,应该有计划地进行抚育和改造。
在有计划地培育新用材林和改造现有疏林和杂木林的同时,应该结合乡村交通道路建设,组织力量,通盘考虑木材运输道路系统的建设。
平原、盆地(农业区)的林业生产
平原和盆地都是重要农业区,是许多大中城市所在,人口稠密,土地较少,很难划出较大面积的土地作为经营用材林之用。但是,这些地区气候及土壤条件良好,交通方便,劳力充足,农民有丰富的种植技术,充分掌握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因此可以有计划地发展四旁植树、特别是水旁植树。根据有些国家经验,完成水旁植树即可以生产每人每年零点一立米的木材,这样的产量就足以供应当地需要的小径材及民用材。这就可以减轻国家木材供应的数量,而且就地供应也可大大地节省长途调运的繁重运输任务。在全国大搞水利化,利用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集体力量,有计划地发展水边植树,是多快好省解决木材的重要途径。
在平原、盆地边缘的丘陵前山地带,应该有组织地进行荒山造林及次生林抚育改造工作。这样不仅可以提供附近居民所需要的用材和薪材,而且有利于水土保持,有助于保证农田的高产稳产。
在北方的平原和沿海有风沙危害的地区,还应该有计划地营造农田防护林。农田防护林也可与水旁植树相结合,也能生产一定数量的用材。
农业区的四旁植树、农田防护林及荒山绿化工作,可由国营农场、人民公社或生产大队负责经营。此外,也应该设立必要的林业机构,负责供应良种种苗、防治病虫害技术及药械设备等,使我国广大平原盆地迅速绿化起来。


第7版()
专栏:

加强畜牧业生产经济的研究
廖少云
畜牧业生产不仅包含着生产技术问题,而且还包含着一系列生产经济问题。随着畜牧业生产在农业部门中比重的提高,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专门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畜牧业产品运销、加工部门的发展,对于畜牧业生产经济问题的研究也就会愈来愈迫切。目前,在一些国家中已经出现了专门研究某一畜牧业部门生产经济问题的学科,如“养猪经济”、“养牛经济”、“草原经济”和“养鸡经济”,等等。研究这些生产经济的目的,就是为该部门生产技术、生产组织等方面的措施寻求经济的依据,用最小的耗费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加强畜牧业生产经济的研究,是我国当前科学研究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
畜牧业生产经济研究些什么呢?它对于促进畜牧业发展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它研究畜牧业各部门的经济特征,
为选择畜牧业发展方向寻求经济依据
畜牧业生产中有许多种部门(如养牛业、养猪业、养羊业、养禽业等),每个部门都有它们经济上的特征,研究这些经济特征,是正确地选择畜牧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例如,肉用养猪业的一般经济特征是:(1)进行专门化的肉用养猪业的生产固然有利,但把养猪业作为配合其他主导部门、利用其他部门废弃资源的辅助部门,也可以进行有利的生产。(2)专门化的肉用养猪业对于土地面积的需要较少,但对于养猪场基地则需要排水良好,要有天然荫蔽,而且最好靠近流水。(3)肉用养猪业的投资总数在其产品总额中的比重较小,因此,投资规模小也可以收到一定的经济效益,投资收回的年限也较短,产品销售时间和数量的弹性也较大,较容易随着市场的需要,控制销售的时间和数量。(4)在肉用养猪业的产品成本结构中,劳力和饲料费用占很大的比重。(5)肉用养猪业的风险较大,一旦因为组织和技术问题处理不当或受疫病侵害,会造成相当大的损失。细致地深入地研究、分析这些经济特征,就成为决定是否在某一地区、某一农业企业中发展肉用养猪业,尤其是将肉用养猪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先决条件。
在某一地区、某一农业企业中决定畜牧业发展方向时,不但需要充分研究了解计划发展畜牧业部门的经济特征,而且也需要充分研究了解其他各个畜牧业部门的经济特征,这样,才能综合地、全面地进行比较分析,以便在抉择畜牧业发展方向时有充分的经济依据,作出有利的抉择。
它研究畜牧业生产布局的经济效果,
为畜牧业生产的合理布局寻求经济依据
畜牧业生产布局问题是畜牧业生产经济的一项内容,它的任务是对现有畜牧业的布局进行经济上的评价,充分研究各地区的土壤、气候、雨量、牧场草地类型、种植业生产种类及其他有关的自然条件,以至人口密度、交通运输状况、市场需要、人民消费习惯、劳力畜力条件、畜牧业生产原有基础、畜产品加工业设备等等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条件,并结合各个畜牧业部门、各个畜种的特性,以确定畜牧业合理的布局,并予以充分的经济论证。
在评价畜牧业生产布局的方法上,可以通过产品的成本、劳力消耗和产品率等指标,来说明某个地区配置某一畜牧业部门、某一品种是否最为有利;同时,可以用以说明在某一地区中,种植业部门和畜牧业部门有利结合的方式和适当比例。只有通过这样经济上的评价,才能使畜牧业生产布局趋于合理,从而提高产量、降低成本。
它研究各项畜牧业生产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
为选择合理的技术措施方案寻求经济依据
畜牧业生产技术上的各项措施是否合理,一些新的技术措施是否可以推广,以及在哪一种情况下采取哪一种技术措施等问题,都不能单纯从生产技术本身的评价上求得解决,而应当同时通过经济效果的鉴定。这样,这项技术措施才能以最少的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消耗取得更多更好的使用价值,而生产单位本身也才能不断地进行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例如,牲畜的配种可以采取自然交配和人工授精的方式。一般说来,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有许多优点:可以最经济地利用种公畜,扩大优种公畜配种的地域范围,克服公母畜因体格大小悬殊而产生交配上的困难,避免自然交配时疾病的传播,防止踢伤、咬伤,减少死亡损失,使生殖器官有缺陷的母畜受精,扩大母畜繁殖能力,等等。同时,由于采用了混合精液配种,利用不同雄体精子的竞争作用,还可以提高受胎率。此外,人工授精还便于种间杂交以产生种间杂种。所以,人工授精是一项先进的技术措施,一般说来经济效果很大。但是,人工授精需要一套设备,包括六百倍的显微镜甚至冰箱、天平等等,而且对操作技术的要求也较高,因此,在某种特定条件下采用人工授精方式是否有利,就应当通过一系列经济指标的鉴定,才能有可靠的结论。
牲畜饲料日粮的配合也有许多的经济问题。例如,乳牛饲料日粮的配合,从技术上的要求来说,就有多种方式:可以在日粮中含有较高或较低的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甚至可以完全用粗料饲养,或完全采用精料饲养。到底哪一种日粮配合方式的经济效果最大?应当根据当地具体条件将饲料的成本和产品量进行对比,以“饲料单位报酬”、“每增重一公斤劳动消耗”、“每增重一公斤成本消耗”等指标衡量,才能确定。
上面只是一些例子,实际上,一切技术措施都有经济效果问题,都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鉴定,才能肯定它在经济上是否有利。
它研究各项畜牧业生产组织措施的经济效果,为选择合理的组织措施方案寻求经济依据
畜牧业生产经济的另一项内容是对畜牧业生产组织措施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研究各项组织措施在各种具体条件下的经济效果,作为抉择的依据。例如,牲畜的分娩可以分为集中分娩和陆续分娩。到底哪一种分娩制度较为优越?不可能有一个绝对的答案,而应当根据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才能确定。以乳牛业部门为例,采用陆续分娩制度,可以均衡地供应产品,提高劳力、资金的利用率,减少厂房设备的资金和其折旧费用,因此,一般可以取得较大的经济效果。但是,不能认为这种分娩制度在任何场合下都是有利的,因为如果在严寒地区,冬季的产房犊舍的设备条件不够完善,供暖设备差,那么采用陆续分娩制度就会增加该时出生犊牛的死亡率,并降低母牛的产乳量。在夏季牧草生长良好的地区,如果采取陆续分娩制度,那么在牧草生长旺盛期间分娩的母牛,就会因为干乳期的关系失去产乳量可能达到巅峰状态的可能性,造成生产的损失。因此,在某一特定地区的具体条件下应当采取哪一种分娩制度,应当就该地区的各种条件中进行综合的经济分析,评价几种分娩制度的经济效果。
各种牲畜育肥期的长短和育肥方式,都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来探索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各种牲畜育肥期限和育肥方式,以哪一种在经济上效益最大最好。
在评价组织措施的经济效果中,还包括畜牧场布局经济效果的评价。畜牧场的布局方式不同,经济效果也随之而异。例如,畜牧场布局总的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种方式。畜牧场如果过分集中,就会大大增加运输厩肥和饲料的费用,但是,可以减少基本建设和畜牧业机械化、电气化的投资。因此,究竟哪一种布局方式经济效果最大,应当根据基建投资、运输费用、畜产品的供应等一系列因素进行细致的分析,评价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
在整个畜牧场布局方式确定后,一个畜牧场内部的布局问题也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来解决。一个乳牛场,如果内部布局得当,甚至只要对挤乳地点,运送饲料,清除粪便的路线,饲料调制间和畜舍的距离等方面加以合理的调整,就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显著的经济效果。在这方面可以利用技术查定方法,对现有内部布局情况下的生产过程进行工时利用的写实,分析工时利用结构,并据以拟定新的内部布局方案,评价它的经济效果。
它研究各种畜群结构和畜牧场规模的经济效果,
为组织畜群和确定畜牧场规模寻求经济依据
畜群结构的状况关系到牲畜的产品数量,牲畜的发展速度,合理地利用饲料、牧场、劳力和设备等问题,应当通过对经济效果的评价,才能确定合理的构成。
以乳牛场的畜群结构为例,母牛所占的比例应当首先根据各方面对牛乳供应的要求,合理地确定。母牛比重增大虽然可以供应更多的产品,但是后备幼畜就会因而减少,其结果势必影响畜群的扩大再生产,甚至有可能影响畜群的简单再生产。所以,应当根据具体条件予以综合的经济分析,才能确定合理的畜群结构。
畜群结构愈单纯,即分群愈细致,虽然可以提高饲养上的技术效果,但是往往不能充分利用劳力和设备,会降低劳动生产率和资金利用率。所以,分群的标准不但应当从技术上着眼,还应当从经济效果上着眼。
畜群中各种牲畜不同的配合方式,也有很大经济效果上的区别。例如,牛群配合羊群可以经济地利用牧场,羊群中将绵羊和山羊混合放牧也可以收到充分利用牧地的效果。有的地方以乳牛和育肥猪混合编群,目的是利用牛乳加工后的废品来育肥猪群,提高产品利用率。在牛群放牧中配合猪群,可以使猪群随时利用牛群排泄中所未能完全消化的养料。国内有的农场中在饲养猪群中配合一定数量的鸡群,以便利用猪群吃食中浪费的饲料。
以上,只是一般地说明畜群结构中各种配合比例的经济效果问题。至于应当如何具体地确定配合的比例,各种配合比例经济效果的大小,还应当根据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运用生产经济的方法,评价它们的经济效果,才能得出正确的结
论。
在畜牧场的规模方面也存在着经济效果的问题。某种畜牧场应当保持多大的规模在经济上最为有利,也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这就需要对某地区的饲料生产条件、牧场利用方式、饲养方式、生产过程的机械化和自动化水平、基本建设和设备情况,以及资金、劳力条件等许许多多因素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以乳牛场为例,根据国外有的地区研究,认为六百至七百头规模的乳牛场最符合经济原则,因为七百头规模的乳牛场在基本建设投资、设备投资、经营管理费用、饲养牛群的劳力消耗等方面,都较一百头规模的乳牛场有利。但是,这仅仅是该地区的情况,不可能是所有地区统一的标准,其他一切地区都应当根据本地区条件进行经济效果的评价,才能确定合理的规模。
它研究畜牧业生产基本建设和设备投资的
经济效果,使上述投资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畜牧业生产的基本建设和设备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以便选择一个投资少、效益大的方案。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应当通过对各种投资方案经济效果的分析来解决。在方法上可以用“单位投资报酬”这个指标,来衡量投资的经济效果。“单位投资报酬”愈大,说明投资效果愈高。
畜牧业生产装备的投资,也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例如,养猪场中计划采用自动或半自动饲食设备需要一笔投资,但是这笔投资是否能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才能肯定。这里,需要把一般的、自动的或半自动的饲食设备,从投资数额和由于采用新设备所节省的饲料、劳力等方面加以综合分析。如果自动化饲食设备投资数额较多,但是采用了这种新设备后,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而所增加的投资部分,在这种设备还没有报废前就可以收回,这样,虽然这种设备增加了投资,但是它的经济效果还是可以肯定的。畜牧业生产中,还有许多新设备的采用,例如饲养、挤乳、剪毛等等的电气化设备的采用,它们在哪一种条件下的经济效果如何,都应当通过经济效果的评价,才能在不同的条件下作出经济上有利的抉择。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要发展畜牧业,首先应当考虑发展方向和布局,然后还应当考虑各种技术措施、组织措施、畜群结构、畜牧场布局以及基本建设、设备投资等具体问题,而上述一系列的问题,都应当运用畜牧业生产经济学,才有可能圆满地获得解决。由此可见,畜牧业生产经济对于发展畜牧业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加强和重视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