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编者按: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已经进行了八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这里介绍的是山丘型、水网型和湖沼型三类地区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的情况,反映了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精神面貌一新,生产不断发展。
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在当地是一场移风易俗、改天换地的斗争。这三个地区的生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红旗,发扬革命志气,持续不懈地努力,就一定可以彻底消灭血吸虫病。
除害灭病 思想领先
陈春炎
福建省福清县十八个人民公社,去年农业生产又获得了全面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在总结成绩、庆祝丰收的时候,广大群众都把消灭血吸虫病作为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原因。
福清县是山区,解放前十年九旱,是血吸虫病的重流行区。疫区人口占全县人口百分之四十五,受威胁的人口更多。全县有病人五万多人,严重的地方,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高达百分之七十以上。全县有螺面积达到一千多万平方米,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的钉螺面积分布在山区。当时,残酷的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的血吸虫病和其他疾病的流行,使福清广大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造成了流行区人烟稀少,田园荒芜,垣断壁残,蒿草没膝的惨状。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因血吸虫病造成全村毁灭的有二十二个村庄,人口死亡将半的有二十四个村庄。
一九五一年,福清县开展了消灭血吸虫病的探索性调查,一九五三年组织了防治专业机构,建立了一支防治队伍。经过十年来的反复斗争,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县病人减少了百分之九十,钉螺面积减少了百分之九十七;经过初步鉴定,目前流行地区日益缩小,出现了一批消灭血吸虫病的生产大队。随着血吸虫病的消灭,这些地区呈现着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第一批实现消灭血吸虫病的十几个生产大队的情况看来,加强党的领导,坚持思想领先,把灭病工作当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取得消灭血吸虫病重大胜利的一个最重要原因。福清县的县、社、队的党组织都加强了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县有领导小组,一位县长专管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社有书记负责,队有干部兼管,专业机构也相应加强,县建站,点设组,上下连成一气。
防治初期,许多群众不相信血吸虫病是钉螺传染的,以为鬼神作祟,风水不好;不少干部信心不足,决心不大,认为是卫生部门的事,自己可以不管。针对这些思想,各级党委和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干部,用真人真事真标本,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使群众懂得感染血吸虫病的原因;引导群众回忆解放前血吸虫病带来的灾难,讲清消灭血吸虫病和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家庭幸福和个人身体健康的关系,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和除害灭病的决心,使疫区的防治工作逐渐开展起来。党中央发出消灭血吸虫病的号召之后,各级党委都把防治血吸虫病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扩大了专业队伍和防治地区,并且组织有关农业、水利、畜牧、兽医等部门参加制订规划,分工负责。这时,群众中又出现了怕麻烦,怕集中治疗,怕耽误生产,怕减少工分收入等思想顾虑;部分干部也存在着只相信专家,不敢充分发动群众的片面认识。在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光辉照耀下,上级党委决定大规模防治血吸虫病。县委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对当时形势作了分析,认为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要求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紧紧跟上,而人民公社化又为消灭血吸虫病增加了许多有利条件。原来由于农业社规模较小,在消灭血吸虫病过程中,不易解决的劳力、土地、水利等有关问题,现在都有条件得到更好的解决。因此,县委进一步加强了对防治血吸虫病工作的领导,又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层层进行动员,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并且对实际问题作了具体的研究和解决。组织一些技术人员深入现场、工地、病房,实际参加灭病工作,鼓舞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经过这样一场群众性斗争,十几个大队的绝大部分钉螺已被消灭,病人已被治完,工作逐渐转入巩固扫尾的第三阶段。这时,不少干部和群众又认为大功告成,可以“收兵”,思想上产生了麻痹松劲情绪。因此,为了尽快消灭血吸虫病,就必须用不断革命的思想来武装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明确除害务尽的道理,树立愚公移山的雄心壮志,坚持反复斗争,把消灭血吸虫病工作进行到底。
在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中,福清县的领导干部一贯认为,这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必须由群众自己来办;同时,这个工作又是一项技术工作,必须充分发动业务部门和技术人员的力量,教育他们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科学知识交给群众。
在这十几个大队中,钉螺分布情况十分复杂,但由于事先对干部、民工进行了技术训练,作了现场示范,灭螺技术已为群众掌握,因而新创造和新办法不断出现。根据这些大队的经验,要保证灭螺质量,真正做到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灭螺之前广泛发动群众查清螺情。查螺工作不能草率,对复杂的可疑的地区,必须详细查,反复查,步步查,扩大查。在几年时间内,十几个大队普查钉螺的次数都在十四次以上,重点查螺平均达到二十一次。然后运用人工土埋为主、药物为辅的灭螺方法,进行三到四次大规模突击和八到九次小突击灭螺。因为是在摸清螺情的基础上再进行灭螺,因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大规模灭螺以后,又继续进行经常性的复查复灭工作。这样不仅使突击时的成绩得到巩固,而且也使工作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
在防治过程中,必须占用一些时间和劳力,有时为了消灭钉螺,管理粪便,还会牵涉到一些土地、肥料、水源等一系列具体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不好,就会与生产发生矛盾。
这些大队是怎样处理灭病与生产之间的关系呢?他们采取了“五统一”的办法,即统一领导,统一计划,统一布置,统一安排,统一检查。在具体工作过程中,基层干部和防治工作干部统一步调,紧密配合,把生产和灭病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治疗病人,在农事较忙时,治疗老人、小孩和非主要劳力;在农闲时,抓紧时间治疗主要劳力和基层干部。在粪便管理上,根据农村生产需要、生活水平和经济条件,采取加荫加盖的办法,先存先用,后存后用,减少蚊蝇孳生和消灭一大部分虫卵,避免要求过高过急,耽误农时,影响生产。在消灭钉螺上,农忙时摸清螺情,做好灭螺规划,充分准备好灭螺工具和药物,农忙一过,马上抓住空隙,发动群众来搞,这样既不与生产发生矛盾,还会提高灭螺工效。
福清县的情况雄辩地证明,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是一场移风易俗的革命;整个防治和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是不断革命的过程。十几个大队消灭血吸虫病的工作,前后经历了十年左右的时间,花费了近十八万个劳动日,在治病和灭螺两大环节上经过了相当复杂的斗争过程,才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为了巩固胜利,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继续发扬不断革命的精神,坚定除害务尽的决心,把消灭血吸虫病的斗争进行到底。


第5版()
专栏:

湖北黄陂县向店公社向店大队第二生产队保管员李诗堂原是个血吸虫病患者,现在已经完全治好。他负责保管粮食和农具,工作十分出色,被评为模范保管员。右图是解放初期他患病时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于澄建摄


第5版()
专栏:

关键在于坚持不懈
逢树春
河流纵横的江南水乡上海市嘉定县,解放前死于血吸虫病者,数以万计,不少人家被害得家破人亡,妻离子散。解放初期,全县有钉螺面积达到四百四十多万平方米,钉螺密度平均每平方市尺在十只以上。全县四分之三的地区深受其害。
一九五六年,嘉定县经过了准备、全面行动和巩固提高这三个阶段的反复斗争,采取了灭螺、治疗和粪便管理等综合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为今后彻底消灭血吸虫病打下了基础。根据去年的复查,有螺河道已减少了百分之九十左右;钉螺密度大大降低;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血吸虫病患者,经过治疗恢复了健康。
几年来,嘉定县是怎样消灭钉螺,防治血吸虫病的呢?
首先,坚持了政治挂帅,不断开展了两种思想的反复斗争。一九五六年灭螺工作刚开始时,在一部分干部中存在着消极畏难情绪,对能不能消灭钉螺和怎样消灭信心不足。一九五八年,在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依靠人民公社的巨大威力,开展了大规模的积肥、兴修水利、结合灭螺“一炮三响”的群众运动,树立了人定胜天的信心。取得了一些成绩以后,少数干部又产生了麻痹情绪,认为钉螺灭得差不多了,病人能治的也都治了,松了一口气,以致钉螺密度又有回升。在向残余钉螺全面围攻的过程中,少数干部又产生了新的畏难情绪。情况表明,消灭钉螺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思想斗争过程,只有坚持政治挂帅,不断加强思想教育,才能取得这一工作的胜利。
在开展灭螺工作的两种思想斗争的过程中,嘉定县运用回忆对比的方法,激发了广大干部和群众的阶级感情,开始树立了生产观点、群众观点和阶级观点。望仙公社总人口为一万三千八百多人,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三患过血吸虫病。在这些血吸虫病人中,绝大部分是贫下中农。血吸虫病的危害,给农业生产和群众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威胁。这个公社在解放前,水稻亩产只有三四百斤。经过几年来的大力灭螺和积极防治,促使了生产的发展。在人民公社化五年来,平均亩产达到了六百九十多斤。
其次,把灭螺任务落实到生产队,更深入细致地做好灭螺的组织工作。一九六二年随着灭螺工作的更加深入细致,又把灭螺任务落实到生产队,并由点到面地普遍推行“一包六定一奖”的责任制度(即:生产队包灭螺任务,定人、定地段、定时间、定质量、定工具、定工分,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任务由生产队给予工分奖励)。
任务到队的好处很多,收效较大。一、加强了生产队干部和群众对灭螺工作的责任心;二、便于生产队根据农事忙闲和灭螺任务的大小,合理安排劳动力、船只和工具;三、由于灭螺队员的劳动报酬落实,任务明确和工作范围缩小,工作责任心加强,因而提高了工效和质量;四、有利于生产队干部和群众的检查、监督,加强具体领导;五、使县和公社的灭螺业务人员跳出事务圈子,加强技术指导工作。
第三,消灭钉螺必须与生产斗争紧密结合,与科学实验紧密结合。根据嘉定县的情况,消灭钉螺要经历从多到少和从少到无这两个过程。从多到少的过程,是在钉螺密度高、分布广的情况下,采取集中力量围歼的办法,消灭其有生力量,控制其危害。这个过程共花了两年多的时间。从少到无的过程,也是巩固提高,彻底消灭钉螺的过程,是在钉螺大批消灭后,形成“点”、“段”状态的情况下,乘胜追击,搜索歼灭,反复战斗,要做更多、更深入细致的工作。在整个灭螺过程中,关键在于坚持不懈。一九五八年春天,全县结合开河、积肥,开展了灭螺的群众运动,连续战斗两年,先后围歼钉螺三到四次,消灭了钉螺百分之九十以上,使钉螺的密度显著下降。一九六○年至一九六三年,随着螺情的变化,改变了战术,实行任务到队,组织了一支灭螺骨干队伍,密切结合农事活动,每年反复查螺灭螺四次到五次。
在灭螺的具体方法上,坚持灭一块、清一块、巩固一块,根据不同地区的螺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螺情较重的地区,增加查灭次数,以便迅速控制和缩小螺情;已保持一到二年无螺的地区,继续反复查灭几年,随时发现,随时消灭。
第四,消灭钉螺,尤其在大规模歼灭钉螺以后的消灭残余钉螺的阶段,必须培训群众灭螺骨干,建立群众性的灭螺骨干队伍。这样做的好处是:突击时有人带头,经常工作有人做,任务能更落实,质量能更提高;情况熟悉,工作方便,具体问题容易解决,农忙时搞生产,农闲时搞灭螺,生产、灭螺两不误;可以帮助生产队掌握情况,作好队领导的参谋助手,凡是建立了群众性灭螺骨干队伍的生产大队,几年来都能坚持开展灭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群众灭螺骨干的任务是:平时负责经常性的查螺灭螺工作,开展群众性突击灭螺时,负责查螺情、技术指导和检查验收等工作,并做好队里灭螺资料整理和管理工作。


第5版()
专栏:

“恶水湖”变成“聚宝湖”
马纯堂
湖南省沅江县琼湖地区位于洞庭湖南岸,是一个湖沼型的血吸虫病疫区。湖水通过几条狭窄的水道与洞庭湖和资水相联,水位直接受资水和洞庭湖水的影响,涨落不定,从而造成了钉螺繁殖孳生的良好条件。
这里从一九五三年就开始了防治工作,经过将近十年来的积极防治,特别是经过一九五六年的围垦灭螺和一九五八年的大规模治疗病人以后,现在这个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原有的一千多亩钉螺面积已经接近消灭;几年来一直没有发生过急性感染,新感染的情况也很少发现。第二,原有的一千三百多病人,百分之八十五都进行了治疗,劳动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强或恢复。太阳生产队社员王少贤,一九五六年以前由于患血吸虫病,体质衰弱,母子两人生活全靠政府救济。自一九五九年治愈血吸虫病以后,现在成为队上的强壮劳动力。群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迷信鬼神的人越来越少了,懂得血吸虫病基本科学知识的人越来越多了。第三,通过围垦灭螺,扩大了耕地面积。琼湖地区通过围垦灭螺,共扩大耕地面积一千五百九十七亩,其中水田四百三十八亩,旱地一千一百五十九亩。七年以来,粮食和经济作物大量增产,沿湖居民收入显著增多。由于水位固定,琼湖已变成了一个天然的养鱼湖,一九五七年以来,共产鱼四千六百多担,增加收入十七万元以上。琼湖在通过围堤堵汊以后,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连年水患已从根本上得到消除,境内的水陆交通也得到了发展,过去是危害人民的“恶水湖”,现在已经变成造福群众的“聚宝湖”了。
早在农业合作化以前,中共沅江县委就有围垦琼湖的意图,但由于当时个体经济的种种弱点,这一打算未能实现。农业合作化以后,琼湖沿岸的居民已经组织起来,为围垦琼湖创造了有利条件。一九五六年春天,琼湖一度掀起了铲草灭螺、消灭血吸虫病的热潮,当时投入这一战斗的有五千余人。但是铲草灭螺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时防治工作部门提出了围垦琼湖的建议;县委决定立即施工。
当时虽然正在春耕生产的紧张季节,但各个生产队都积极选派了精壮劳力,投入围垦琼湖的战斗。琼湖镇上的居民和机关干部,也都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经过一个月奋战,终于筑起了一道长达二千二百八十米、高程三十五米的大堤,拦截了琼湖与外河的联系,控制了水位,并积极利用可耕荒地,进行垦殖,使钉螺面积得到了大幅度的压缩。
在围垦灭螺的整个过程中,益阳专区血吸虫病防治所和琼湖血吸虫病防治试点工作组,都积极进行了技术指导工作。他们一方面从发展生产、综合利用湖汊出发,提出了垦荒种植、发展水产、修筑公路、绿化琼湖等措施,从而结合生产,消灭了大片的钉螺面积;另一方面,对边缘死角、低洼地带等不适宜开垦利用的钉螺面积,则采取铲草、火烧、药杀等综合灭螺措施,经过反复斗争,使钉螺面积逐年减少,直至接近消灭。同时派出力量,采取住院治疗与巡回设点治疗相结合的办法,对琼湖沿岸的血吸虫病病人进行了积极治疗。在个人防护和粪便管理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大幅度地降低了居民血吸虫病的感染率。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油菜抽苔期对养分的要求
油菜(指南方越冬菜籽)整个生育期干物质总量,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是春后积累起来的,从春后返青期到初花期的干物质积累,一般为返青期的九倍。在叶面积增长方面,初花期约为返青期前的四到五倍。油菜产区农谚“春菜猛如虎”,就是反映它在春后阶段的旺盛长势。
油菜长势旺,所需要的养分就要相应增加。有人试验过,它在抽苔到开花期所吸收利用的氮素,约占全生育期的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这也就是为什么提倡在油菜抽苔期,多施氮素追肥的根据。
满足油菜对养分的需要,它才能用更多的菜籽来贡献人们。据湖北省油料作物研究所一九六三年试验,用硫酸铵作抽苔期追肥,比用含有同量氮素的牛栏粪作腊肥追施,增产百分之三十四点七四。另据江苏苏州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一九六二年进行的分期施肥效果试验,用同等数量氮素(八斤),分基肥、腊肥、苔肥、花肥、荚肥,施到一亩“胜利油菜”田里,结果以作苔肥用的产量最高。多施抽苔肥,对生长较好的大苗和生长不良的小苗都有好处。大苗得到充足的苔肥,能抽壮苔,多分枝,多开花结籽,产量高。对于小苗,由于它年前营养体小,贮藏养料少,就更需要用足够的肥分来促进它“春发”生长。湖北黄冈专区农民就有这种经验,他们把多施苔肥作为小苗赶大苗的一项主要措施。
追抽苔肥应注意及时早施。据湖北省油料研究所试验,给油菜施苔肥,在抽苔以前施,比抽苔以后施,增产效果显著。华东地区也有春季早施催苔肥,促进早发棵的经验。适时早施苔肥对于白菜型的油菜和甘蓝型油菜中的中熟品种“363”等,更显得必要,因为它们在春后的抽苔生长,比“胜利油菜”来得早而快。
苔肥应以速效氮肥为主。用硫酸铵和人粪尿配合作苔肥效果更好,因为它们可以兼顾油菜抽苔期和花期对养分的需要,更有利于提高单位产量。
湖北农学会油料作物学会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油菜菌核病
油菜菌核病俗称“白杆”、“麻杆”,一般在油菜生育后期发生,主要为害油菜的茎和分枝。受病的茎有病斑,病斑起初浅褐色,以后逐渐变白,并长出白色毛状菌丝。病茎到了后期,皮层和木质部分离,杆的内部变空,剥开菜杆,里面有像老鼠粪一样的菌核。油菜发生菌核病后,一般减产一、二成,重的四、五成以上。受病种子的含油率也较低。所以,防治这种病害是油菜生产上的一件重要事情。
菌核在种过油菜的田里、油菜杆堆放场所等处越夏过冬。开春后,在温暖(摄氏九到十六度)、湿润的气候条件下,菌核就发芽长出子囊盘。子囊盘内有许多含有子囊孢子的子囊。子囊盘成熟后,就放出大量子囊孢子随风传播。
田间湿度在百分之七十到百分之百时,最适宜菌核病的生长发育。所以田间有积水,株间湿度大,菌核病发病就重。针对这个情况,坚持清沟排渍,就成为防治它的一个重要措施。
另一个防治办法是摘除黄叶。油菜茎部发生的菌核病绝大部分是植株下部黄叶上的菌丝传染的。开花后及时摘除黄叶,就能显著减少发病机会。这样做还可以改善田间小气候,对抑制病害蔓延有一定好处。喷布赛力散、石灰粉等药剂,也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浙江农科院作物所油料研究室 余兆海


第5版()
专栏:农业知识

尿肥的保存
人畜尿含有较多的氮和少量的磷、钾等,是当前农村中的一项大宗肥源。
北方许多地区,习惯在冬季用尿当追肥浇小麦,培育壮苗、增加分蘖和增强抗寒能力。
尿中的氮素是尿素形态的,尿素在常温下很容易挥发,在浇麦以外季节积攒,必须注意保存。泥土有保存氮素的作用,据试验,十斤尿中加一斤土能保存氮素百分之三十,加二斤土能保存氮素百分之四十五,加五斤土能保存氮素百分之八十五。泥炭、碎草也有良好的保氮作用。牲畜栏圈经常用泥土、泥炭、碎草等垫铺,就可以保存尿中的氮素不致跑掉。
在粪尿中加化学肥料,也有保氮作用。据试验,在粪尿中加入百分之三到百分之五的过磷酸钙,利用过磷酸钙中的磷酸和部分硫酸,和尿中的氨合成磷酸铵和硫酸铵,也能减少氮素的损失。
尿是速效性的氮素肥料,一般是现积现用,追施冬麦、蔬菜等作物。必须保存备用时,可采用上面的办法。
沧农


第5版()
专栏:答读者

为什么玉米棒的粒行都是偶数
最近我们发现每个玉米棒上玉米粒的行数都是偶数。这是什么原因?沈阳市 参南生
玉米是雌雄同株异花植物,雄花序生长在植物的顶端,雌花序生长在主秆中部叶腋基部上方。无论雄花、雌花都是单性花,又叫不完全花(注)。
玉米穗轴形成初期,周围生有许多纵行排列成对的小穗。如果把它放大,可以看到每个小穗上都有两朵小花,一个在上,一个在下。上边的一朵是正常花,有子房、花柱和柱头,能够接受雄花的花粉,受精结粒;下边的一朵是退化花,发育不完全,不能受精结粒。
正是由于雌花序上的小穗是成对的,而每个小穗上的两朵花中又只有一个花能受精结粒,所以整个玉米棒上的籽粒行数一般都是偶数的。至于每个玉米棒的行数多少,则随不同品种和不同栽培条件而异,少的六行,多的二十行以上,常见的多为八到十六行。有时玉米也会出现粒行弯曲不成偶数的现象,这主要是在发育过程中受外界影响造成的。
注:玉米的雄花、雌花,在开始分化的时候并不都是单性花,雄花和雌花都有一个雌蕊原始体和三个雄蕊原始体。不过,雌花中的雄蕊和雄花中的雌蕊,一般都在玉米发育过程中退化掉了。如果没有完全退化,就会出现另一种怪现象:雄穗结有籽粒,雌穗上又出现雄花。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叫“返祖现象”。
农业部粮油局 李清华


第5版()
专栏:

自动控制温湿度的植物繁殖试验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为了适应植物繁殖试验的需要,已筹建成一座自动控制温湿度的植物繁殖试验室。
这个试验室分底温、喷雾、降温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都不要人工操作,就能自动控制繁殖床的底层温度和床上的相对湿度,以及整个繁殖室的相对湿度。
通过多次试验研究证明,自动控制底温对植物种子孵芽萌发和插条植物繁殖的生理活动,都有良好的作用。喷雾对带叶扦插繁殖的插条有两项作用:①喷雾所形成的细微水分子能使叶面保持一层薄水膜,保护它不雕萎枯黄;②插床无需遮阴,叶片仍能进行一定光合作用,积累养分,插条繁殖成活率高。降温部分可以保持低于气温摄氏二到四度左右的温度。这一部分不仅给试验研究某些嗜冷凉植物创造了良好条件,并且可以用它探索繁殖嗜冷凉植物所需温度的规律。
耿达(附图片)
上图:喷雾室的一角和室内的喷雾装置 钱敏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