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25日人民日报 第3版

第3版()
专栏:

在西巴基斯坦省长举行的欢迎宴会上
穆罕默德汗省长和周恩来总理的讲话
新华社拉合尔二十三日电 西巴基斯坦省省长马利克·阿米尔·穆罕默德汗今晚在这里为欢迎周恩来总理和陈毅副总理举行的宴会上发表讲话,全文如下:
你们来到西巴基斯坦首都的确使我们感到非常荣幸。对于这个古老的城市,周恩来总理阁下并不陌生。我们非常高兴地回想起,他在过去访问巴基斯坦期间,曾经来到这个城市,为这个城市增添了光彩。我们高兴地欢迎他、副总理阁下和他的和蔼可亲的夫人以及其他贵宾。
中国是世界上最伟大和历史最悠久的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巴基斯坦也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我们两国之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争端,相反,长期以来就有着互利的文化联系。西巴基斯坦同你们伟大的国家在地理上紧密相连,因此,我们对我们两国之间有着友好联系和相互了解感到特别高兴。这种关系是符合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最大利益和传统的,并且有助于为促进我们两国人民所从事的建设国家的和平任务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高兴地看到贵国人民在自己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取得如此惊人的进步。我们希望你们在这里的短暂的逗留期间,能够看到我们正在我们国家中所作的这种同样的努力的一些情况,而尤其希望你们访问愉快。
巴基斯坦—中国联合公报已在今晚发表。在这个文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巴基斯坦一起表示希望克什米尔争端将像印度和巴基斯坦向查谟和克什米尔人民保证的那样,按照他们的愿望得到解决。这个声明是一个大国发表的,它的重要性用不着我来谈。
现在请允许我提议为总理阁下、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阁下和他的和蔼可亲的夫人的健康和长寿,为我们的其他中国客人和为我们希望向他们表示我们最好的祝愿和最热烈的问候的伟大的中国人民的幸福和繁荣,干杯!
新华社拉合尔二十三日电 周恩来总理今天晚间在西巴基斯坦省长宴会上的讲话,全文如下:尊敬的外长阁下,尊敬的省长阁下,亲爱的朋友们:
感谢省长阁下和拉合尔人民对我们的殷勤接待和热情欢迎。感谢省长阁下刚才所讲的许多友好的话。我们把这一切看作是巴基斯坦人民对中国人民真挚友谊的表现。
七年前,我曾经访问过你们的城市。现在旧地重游,感到分外亲切。拉合尔是巴基斯坦的一个历史名城、工业重镇和文化中心。近年来,拉合尔市民和全体巴基斯坦人民一道,在阿尤布汗总统阁下的领导下,坚持独立自主的道路,在发展经济和文化建设事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作为你们的邻居和朋友,我们衷心地祝愿巴基斯坦人民今后不断地取得新的成就。
中巴两国人民有着历史悠久的传统友谊。近两年来,我们两国的友好合作关系有了重大的发展。今天,我们两国代表已在拉瓦尔品第签署了中巴联合公报;方才,布托外长阁下已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公布了这一公报。我们相信,中巴联合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巴两国友好合作关系迈出了新的一步。今后,我们两国人民,在维护民族独立、建设各自国家、增强亚非团结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将永远携手前进。
现在,我提议:
为中巴两国人民的友谊,
为外长阁下和夫人的健康,
为省长阁下的健康,
为在座各位尊贵的朋友们的健康,
干杯!


第3版()
专栏:

周总理向巴著名诗人伊克巴勒墓献花圈
新华社拉合尔二十三日电 周恩来总理今天下午在拉合尔向著名巴基斯坦诗人和哲学家阿拉马·穆罕默德·伊克巴勒墓献了花圈。
在献花圈时陪同周恩来总理的有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西巴基斯坦省长马利克·阿米尔·穆罕默德汗,巴基斯坦驻中国大使纳·阿·穆·罗查等。
献花圈时在场的还有陈毅副总理和夫人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其他随行人员,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丁国钰。
阿拉马·穆罕默德·伊克巴勒(一八七三——一九三八年)是毕生从事文学和社会活动的民族诗人。他留下了许多卷乌尔都文和波斯文诗集。
他的墓在美丽的巴德沙希清真寺旁边。这是世界上最大的清真寺之一。它的红墙和白色大理石圆顶映衬着蓝色的天空显得庄严而堂皇。


第3版()
专栏:

陈毅副总理夫人
在拉合尔参观两所学院
据新华社拉合尔二十四日电 中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夫人张茜在巴基斯坦外交部长布托的夫人的陪同下,今天上午参观了拉合尔的法蒂玛·真纳医学院和家政与社会科学学院。这两所学院的师生热烈欢迎中国贵宾。陈毅夫人同这两所学院之间交换了礼物。


第3版()
专栏:

胡志明主席视察造林先进乡
各地农业社积极参加早造增产竞赛
据新华社河内十九日电 据此间报纸报道,越南民主共和国主席胡志明最近视察了越南北方植树造林最好的乡——富寿省清水县荣光乡,表扬了这个乡所取得的成绩。
荣光乡共有六个农业社,拥有五千多人,两年来共种植一百多万株树和多年生经济作物,两百多万株菠萝和四十万株木薯。
最近期间,越南北方各地人民积极准备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到目前为止,北方已有二十个省、市订出了一九六四年全年和春季植树造林计划,并已准备了数千万株树苗。
据新华社河内电 越南北方各地农业劳动者,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产量高、杂粮多、畜牧好”的早造增产竞赛,有力地促进各地农业生产。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地报名参加竞赛的农业社已达三千多个。这些农业社在各地党政领导机关派出的干部的指导下,都制订了具体的、细致的增产计划和实现计划的妥善措施,同时加强对社员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了社员的劳动热情和出勤率。抓紧时机栽插早稻和种植杂粮,已成为当前竞赛运动的中心任务。


第3版()
专栏:

春早人更早 地勤人更勤
阿尔巴尼亚春耕进展迅速
新华社地拉那二十日电 本社记者李克报道:经过几场春雨和几个丽日的晴天,亚得里亚海滨的阿尔巴尼亚已是一片春色。最早报道春天信息的相思树已经开花,在田野里散放出浓郁的香气。阿尔巴尼亚南部发罗拉地区的桃花盛开,在春风中笑靥[yè业]迎人。亚得里亚海上碧波荡漾,渔民们正扬帆出海。在平原地区,广大农业劳动者开始进行春耕。拖拉机的隆隆声和农业社员们的欢笑声组成了春天最动人的音响。
连日来,阿尔巴尼亚各地农民正加速翻耕土地。目前,已翻耕的土地已占春耕计划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为了进一步贯彻“农艺七项法典”,各地今年在春耕时扩大了深耕面积,并增加了施肥量。到二月中旬,斯库台区已深耕了二千多公顷,爱尔巴桑区的农业社员已积下了成千吨肥料。在列希区,农业劳动者准备今春多施九万公担的肥料。
与此同时,各地广大农业劳动者还在加紧检修农业机器,准备春播。现在,已检修了全部甜菜播种机、大部分棉花播种机和玉米播种机。各地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社还响应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提出的首先增产粮食的号召,正加强对冬小麦的田间管理,并准备扩大粮食作物的春播面积。
繁忙的、生气勃勃的春天开始了。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区曾布拉克农业合作社的社员正利用机器种甜萝卜。
阿尔巴尼亚通讯社稿
(新华社发)


第3版()
专栏:

朝鲜捕鱼量增加
新华社平壤二十四日电朝鲜北部东西海岸各渔场一月份的捕鱼量比去年同期增加三万多吨。
西海岸南浦水产事业所的工人们,截至二月八日为止,已经超额百分之一完成了第一季度的捕鱼计划。从今年年初开始,他们建立了集中、统一的海上指挥体系,积极运用科学的捕鱼方法,每天都超额完成捕鱼计划。这个水产事业所的二二四号和二二五号渔船的成绩特别显著。他们每网最高捕鱼量达到十一吨,每天最高捕鱼量为三十多吨。
东海岸清津水产事业所的捕鱼工人们制造了自动装置等零件,使九条渔船的捕鱼量比深海汽船低曳网提高了百分之七十。江原道各水产合作社,由于发展中小渔业,超额四百多吨完成了一月份捕鱼计划。


第3版()
专栏:

苏联一石油产地装置自动化控制设备
新华社莫斯科十九日电 据塔斯社报道:苏联石油产地苏姆加伊特最近装置了苏联第一座自动化控制设备。
通过这座设备,可以根据计划自动地调整石油产品的储存、输送和计量等过程。


第3版()
专栏:

罗马尼亚人口增达一千八百八十多万
新华社布加勒斯特十九日电 据罗马尼亚通讯社报道,根据罗马尼亚中央统计局的材料,罗马尼亚全国人口到一九六四年一月一日为止,已增至一千八百八十七万七千人,比前一年增加了十二万七千人。


第3版()
专栏:

波兰在基尔兹省发现一巨大的石灰层
新华社华沙二十日电 据波兰通讯社报道,波兰最近在基尔兹省发现巨大石灰层,蕴藏量极为丰富。
这个省将建立几个石灰肥料工厂,生产钙质肥料,用来改造酸性土壤。


第3版()
专栏:

保加利亚已建立起第一座机器计算站
新华社索非亚二十日电 保加利亚在普罗夫迪夫市建立了第一座机器计算站,这将使普罗夫迪夫州十六个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全部计算工作机械化。


第3版()
专栏:

南越军民出击频繁战果累累
上月在南部六省出击千余次歼敌近三千包括十七名美侵略者
新华社河内二十三日电据越南南方解放通讯社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南越南部中区六个省的军民,在今年一月份里共出击一千零九次,歼敌二千八百三十五人。计打死敌人一千零五十二人,其中有四名美国侵略者;打伤敌人一千五百零六名,其中有十三名美国侵略者;俘虏二百七十七名。此外,还有八百零三名伪军士兵脱离了敌人的队伍。
在这一个月里,人民武装力量击落敌人飞机九架,击毁军车十四辆,击坏军用船只六艘,拔除和逼使敌人撤走十九个据点、五十六个军事哨所;缴获各种武器三千二百六十七件,六万发子弹,三百颗手榴弹以及许多军用物资。


第3版()
专栏:

日本各界知名人士哀悼高碕达之助
廖承志叶季壮分别电唁高碕达之助逝世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东京消息:日本各界知名人士对高碕达之助的逝世表示哀悼。
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野坂参三今天在打给高碕达之助遗属的唁电中赞扬高碕生前致力于促进日本同中国的友谊。
日本自由民主党顾问松村谦三也赞扬高碕对促进日本同中国的友谊作出的贡献。
日中贸易促进会理事长铃木一雄说:高碕是战后促进日本同中国友好运动的先驱者之一。他一贯地支持和促进发展日中贸易的运动。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廖承志今天打电报给高碕达之助的家属,对高碕达之助不幸逝世表示哀悼。电文如下:高碕事务所转高碕达之助先生遗属:
惊悉高碕达之助先生不幸逝世,谨致深切的哀悼。高碕先生是中国人民的好朋友,生前为中日友好、为中日贸易的发展和中日邦交正常化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人民对高碕先生的逝世感到痛惜。我们相信日本会有更多的人继承高碕先生的遗志,为中日邦交的正常化而继续努力。高碕先生不畏强暴而致力于中日友好事业的精神永垂不朽。谨此电唁,并向高碕先生家属致以亲切的慰问。
廖承志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叶季壮今天致电高碕达之助的家属,对高碕达之助不幸逝世表示哀悼。电文如下:高碕达之助先生的家属:
惊闻高碕达之助先生病逝的噩耗,不胜哀悼。在发展中日贸易和两国人民间的友好关系方面,高碕先生生前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是令人敬佩的。谨向你们表示慰问和对高碕先生的悼念。
叶季壮
一九六四年二月二十四日


第3版()
专栏:

陆定一副总理接见印度尼西亚客人
据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国务院副总理陆定一今天下午接见由玛尔谭尼·沙尔约诺·蒂波团长率领的印度尼西亚电影工作者代表团,同他们进行了亲切友好的谈话。
接见时在座的有陈荒煤、黄中、蔡楚生、徐肖冰、林林等。印度尼西亚驻中国大使苏卡尼·卡托迪维约也在座。
晚间,文化部副部长夏衍和国家体委副主任黄中举行酒会招待印度尼西亚客人。陆定一副总理出席了酒会。(附图片)
陆定一副总理接见印度尼西亚电影工作者代表团时合影。前排右起第三人是团长玛尔谭尼·沙尔约诺·蒂波。
新华社记者 刘庆瑞摄


第3版()
专栏:

《苏联报刊反华言论》第二集出版
新华社二十四日讯 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苏联报刊反华言论》,第二集已于今日出书,即日起在全国发行。在这本书的第二集中,收集了苏联二十六种中央级报刊所发表的反华社论、编辑部文章、评论和文章,共计一百二十篇。
《苏联报刊反华言论》的其他各集,将陆续出版。


第3版()
专栏:人民日报代表团访朝通讯

了不起的胜利
——访朝记事之五
《人民日报》访朝代表团
不到十年的时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便基本上解决了全国人民的衣食住三大生活问题。
衣——由于纺织工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每人每年平均占有的纺织品,已经达到六丈多;食——每个农民,不管大人和小孩,每人每年平均占有量已经达到八百斤粮食;住——每一家一户都有房子,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搬入了有厨房、有仓库、有明亮的玻璃窗的瓦房。
年轻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不是在一般的条件下,解决了全国人民的衣食住这样的重大生活问题的;它是在战争中受了严重的损害,被美帝国主义夷为平地、变为废墟的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获得这一切的。
粮食问题的解决,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朝鲜北部地区,由于土地瘠薄,气候条件不好,从来就是个粮食不能自给的地区,从来就是个依靠粮食进口的地区。但是,现在,已经能够作到粮食自给自足了。刘少奇同志一九六三年九月访问朝鲜的时候,对这一成就曾经给予崇高的评价,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
任何一个胜利的获得,都不是轻而易举的。像解决全国人民衣食住——特别是食这样巨大问题的了不起的胜利,当然更需要作很多工作,解决很多问题,克服很多困难。
朝鲜人民,是在以金日成同志为首的朝鲜劳动党的正确领导下,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发扬了不怕困难、不断前进的革命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之后,才取得这个了不起的胜利的。一
坚决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巩固和发展集体经济,是朝鲜农业迅速发展,从而取得解决全国人民衣、食、住问题,特别是全国人民吃饭问题的了不起的胜利的第一个原因。
在朝鲜,我们访问过很多的合作农场,问他们为什么农业生产发展得这样快?
他们的回答各种各样,但其中有一条却是共同的,这就是因为组织起了合作化农场。
位于西海岸的立石合作农场,全场八百多户农民,一九六三年每户平均分得四点三吨粮食和三百元左右的现金。我们问:为什么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丰收?年轻的农场管理委员长告诉我们:由于组织起合作化的农场。
她,这位只有二十三岁的年轻的管理委员长崔英子同志说:解放战争期间,美帝国主义在这个仅有八百户的村庄里,共屠杀了一百九十多人,抢走了全部的耕牛,破坏了全部的房屋,人们为了抗击美国侵略者,全村的男女青壮年四百二十多人,都参加了人民军。战争停止的时候,村里没有一个青壮年,没有一间完好的房子,没有耕牛,没有农具——甚至没有种子,更不用说人的吃食了,看来实在没有法子生活下去。
“我们就响应金日成同志的号召,组织起来,用集体的力量,克服这种种困难”。崔英子同志回忆地说,“真是组织起来力量大,没有耕牛,我们就用人拉犁;没有青壮年,妇女和老人三个人顶一个,终于克服了种种困难,把庄稼种上,并且得到了看来是不可能获得的好收成,每町步(等于我国十五市亩)的产量竟达到了三千多公斤,比解放前产量最高的一九四四年还要高二千公斤。”
平壤郊区的梨岘里合作农场管理委员长李信子同志——多巧,她也是一位年轻的女管理委员长,而且是我们中国读者很熟悉的一位女同志。你看过《红色宣传员》这出话剧或电影么,那里面的主人翁——宣传员李善子同志,就是以李信子为原型,以李信子的事迹为素材塑造出来的典型人物。李信子同志告诉我们:梨岘里在解放前,是个外村的姑娘死也不肯嫁进来,本村的姑娘又千方百计嫁出去的穷地方,那时,人们不仅讨不到老婆,连打双草鞋也不容易找到一把稻草。这样的穷日子,又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的损失,不说别的,战争结束时,全村竟找不出一个完整的饭碗。
这样的穷日子怎样熬过来的呢?
“靠合作社。”李信子同志说,“一九五四年,我带头组织起一个十多户社员的合作社,得了好收成。第二年人们看到合作社的好处,又有不少的人参加了进来。就这样,生产一年比一年发展,合作社一年比一年扩大,终于在一九五八年组成了包括全村农民的合作化农场。”
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克服困难,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发展生产,是朝鲜劳动党一贯的方针。还在祖国解放战争最严峻的日子里,劳动党便已经在农民中间进行细致深入的组织工作了;战争刚结束,又及时地作出了在全国逐步实现农业合作化的决议。由于战争的严重破坏,极端缺乏劳力、缺乏耕牛的广大农民热烈地响应了劳动党的号召,朝鲜的合作化运动发展的很快,到一九五八年,全国便完成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九五八年在朝鲜农业合作化的历史上,占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这一年,朝鲜全国广大农村不仅实现了第三型态的即完全社会主义性质农业合作化,还以里(相当于我国的乡)为单位,把小型的合作社合并成大型的合作农场,并且把里的人民委员会同农场的管理机构统一起来,实行了“政、场合一”的制度,还把农村的学校、供销商业划归合作农场统一领导。 二
对农业实行技术改造,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这是朝鲜农业迅速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
农业合作化运动的迅速发展和胜利,大大推进了水利化和对农业实行技术改造事业的发展,而农业技术改造事业的迅速发展,又强有力地推动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一九五九年,全国实现高级合作化——普遍建立起“政、场合一”的合作农场以后,广大农民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在劳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个大规模的水利建设运动。
朝鲜是个春旱夏涝的国家。旱涝灾害,向来就是妨碍朝鲜农业迅速发展的两大主要障碍。常常是春天插秧的时候,天旱不雨;而夏天水稻繁茂生长的时候,又阴雨连绵。千百年来,广大农民就生活在这种自然灾害的折磨下,过着极端穷困的生活。过去,人们虽然也曾希望改变这种状况,但在脆弱的小农经济时代,这只不过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幻想!
实现了农业集体化以后,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当朝鲜劳动党中央发出大搞水利建设的号召后,由于实现集体化而变成了巨人的朝鲜农民,便以排山倒海之势,投入到改造大自然的战斗中去了。仅仅半年的时间,便扩大了三十七万多町步的灌溉面积,平均每个农村人口增加了一亩左右的水田。许多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如我们曾经参观过的延丰水库及其灌溉系统,就是在这个期间完成的。由于这个灌溉系统的建成,使朝鲜最大的平原“十二三千里平原”上五万町步干旱的土地,得到了灌溉,变成了旱涝保收的水田,使这个平原的粮食总产量由原来的七万吨提高到二十二万吨,一下子增长了两倍多。
依靠组织起来的集体力量,在战后短短的十年里,朝鲜人民已经建成了平南、安州、岐阳等不少大型水利工程,和一万数千个中小型水利工程,还建成了近万个抽水站,修筑了二万八千多公里的灌溉渠道。各种水利工程和纵横交错的灌溉渠道,使七十万町步的土地摆脱了旱涝灾害。
七十万町步,这个数字恰好是解放前全部灌溉面积的七倍。解放前,几千年才修建了十万町步水田;解放后,朝鲜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仅仅用了十年的工夫,就扩大了七十万町步的水田。十年等于解放前的七个几千年!
对农业实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开展以机械化为中心的农业现代化运动,也是在全国实现了高级合作化以后的一九五九年开始的。
如果说,搞水利建设需要全党全民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搞农业技术改造、搞农业机械化,更需要发扬这种革命精神,更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当时,朝鲜还没有制造拖拉机的工厂和机器设备,甚至连制造拖拉机的设计图纸也没有。进口这种设备和图纸当然是个简便的办法。但一时又进口不来。
怎么办?听任自己的农业停留在落后的手工业的生产方式?当然不能。那样,不仅不可能给劳动人民供应充足的粮食,也不可能为迅速发展着的工业提供充分的原料,更不可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而没有这种经济,国家就不可能独立,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建成,人民就不可能有幸福的生活。
经受了长期的帝国主义奴役的朝鲜人民,是深切知道这个道理的。
没有图纸,拆开一台拖拉机,自己比着画嘛;没有造拖拉机的机器设备,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广大工人的集体智慧,自己造嘛!只要把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没有任何困难是不能克服的。事情果然是这样,只经过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拖拉机便被制造出来了,生产拖拉机的设备也被制造出来了。
一九六三年十一月,我们去朝鲜访问的时候,他们已经建立起一个年产能力达七千台拖拉机的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厂——岐阳拖拉机工厂。这个工厂,从一九六○年起,已经供应了一万七千多台拖拉机给祖国的农业,全国土地平均一百町步左右,就有一台拖拉机了。一九六三年,这个拖拉机工厂又试制成功了七十五马力的大型拖拉机。朝鲜同志告诉我们,他们将用各种型号的拖拉机,把祖国的农业全面装备起来。
至于化学化和电气化,发展也很快。在解放前,只有平原上的水地,才上一点化学肥料。现在,每町步耕地的化肥使用量已经达到三百多公斤。化学灭草剂也已开始大量使用。电灯已是村村皆有,电力脱谷、粮米加工也已相当普遍。
朝鲜农业正在向现代化的方向迅速前进。 三
全党全民关怀农业、支援农业,也是朝鲜农业获得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访朝期间,虽然已是初冬,但广大田野上仍然彩旗招展热闹非凡。人们正为提前完成一九六四年的生产准备工作,紧张的劳动着:有的耕地,有的开渠,有的平整土地,还有的在新开垦出来的山坡上栽植果树。而通往田野的条条道路上,仍有一队队的人群正在前进。他们有系着红领巾的少年儿童,有穿着彩色衣裙的年轻妇女,有企业工人和机关干部,也有人民军官兵。人们举着国旗和各色彩旗,拿着各种工具,参加到正在田里劳动的农民中间去,同农民一起开渠,一起整地。
最初,我们还以为这是一时一地的个别现象。可是不久,我们的这种判断便被事实校正了。在朝鲜,历时一个多月的访问过程中,我们不仅在平壤郊区,也在清津四周;不仅在东海岸的元山、咸兴地区,也在西海岸的文德、肃川的广大田野,到处看到了同样的情形。一问,才知道是人们正在完成着自己的“二十五天的战斗”的任务。
“二十五天的战斗”——这是朝鲜劳动党向一切非农业人口提出来的、支援农业生产的一个光荣的战斗号召。每一个非农业人口,无论是机关干部,企业工人,学校学生还是部队官兵,只要是能够劳动的人,每年都要参加二十五天的农业生产劳动。
并且这种劳动不是随便在什么时候,随便在什么地方只要劳动够二十五天就算完成任务了。不是的。这种劳动组织得非常好,很有计划:某个单位在哪个农场劳动,什么时候劳动以及劳动的质量和数量,生产计划指标的实现等等,都事先经过双方周密的商讨,签订了合同。这种措施,不仅有力地支援着农业生产,克服着劳动力不足的困难;并且大大密切着城乡关系,加强和巩固着工农联盟。
派大批的干部和技术人员下乡,有计划地加强合作农场的领导力量,是朝鲜劳动党和政府关怀农业、支援农业的又一个有力措施。只是一九六三年,国家派往农村的干部、技术人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已经有二十万人。这些同志被派到农村后,有的担任合作农场的管理干部,有的作党和民主青年同盟的工作,更多的人则担任农场的技术员。因此,对于推进农村的各项工作,特别是对于农村的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在肃川郡的苏恩合作农场,我们遇到了这个农场的管理委员长都熙俊同志和总农艺师金荣燮同志。
都熙俊原来是肃川郡人民委员会的农业部长。一九五七年曾因工作有突出的成绩,获国家的功劳奖章——就因为他工作得好,一九五八年党便派他到苏恩合作农场来担任管理委员长。到农场工作后,由于他在工作中认真执行了党的各种政策,调动了广大社员的劳动积极性,使农场的各项生产事业步步上升,年年发展。这个农场的粮食产量已经从一九五八年的二千七百多吨,提高到一九六一年的三千八百吨。
一九六二年金荣燮总农艺师被派来农场工作后,两个人亲密合作、共同努力,推广新的科学技术,又使粮食产量从一九六一年的三千八百吨提高到一九六三年的四千五百吨。
金荣燮原是南朝鲜人。一九五○年人民军解放汉城后参军。由于他在军队中作战勇敢,曾获得过军功奖章。停战后,金荣燮入农业大学学习。因为学习成绩优秀,毕业后被调往国营农牧场,后又调到内阁农业省工作,两年前被派到苏恩农场担任总农艺师。
“把新的科学技术教给农民,把农业生产提高到新的科学技术水平”,是朝鲜劳动党在新的七年计划(一九六一年———一九六七年)中,向农业战线提出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首先落到了派往农村的干部和技术人员肩上。
金荣燮到农场后,除积极推广新技术、办试验田,作施肥方法、耕作方法、改良土壤、选育良种等等试验以外,在都熙俊管理委员长的帮助下,还在每个作业班办起了技术学习小组。经过国家考试,他领导的技术学习小组的学员,一九六三年已经有四十二个人达到了国家规定的技术员的水平。因此,使每个作业班平均有了一个技术员。金荣燮总农艺师高兴地向我们说:“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技术更方便地拿到群众中去了。” 四
不断地改进领导方法,建立新型的农业领导体系,是朝鲜农业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一个巨大的推动力量。
在先进的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的推动下,农业生产力是发展很快的。这就需要不断地改进领导方法,及时地调整组织形式和各种制度,使它适合生产力迅速发展的需要,并更有力地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朝鲜劳动党在这方面是作得很好的,有许多宝贵的经验。
一九五八年十月,朝鲜劳动党根据由于实现农业集体化,而大大发展起来了的农业生产力继续发展的需要,及时地领导农民把小社并成了大型的合作农场,实现了以里为单位的一里一场,并在合作农场内部实行了政、场合一的制度。
但是,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建立起政、场合一的大型合作农场,解决了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同组织规模较小的矛盾之后,不久,又产生新的矛盾了:家大业大,干部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影响了集中力量发展农业生产。
金日成同志为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亲自到农场了解情况、总结经验、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提出了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工作方法。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的实质和基本精神,就是干部要深入群众、深入生产,有事和群众商量,在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要作好人的工作,在一切工作中贯彻政治工作先行的原则;要在工作中认真培养典型,然后推广;集中劳动力在粮食生产战线上,其他生产和工作围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进行,等等。
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在促进朝鲜农业迅速发展中,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一九六○年——推行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的第一年,全国的粮食总产量便达到了三百八十万吨,比解放前的最高年产量增长了将近百分之六十。
事物在不停的前进,合作农场的农业生产,在青山里精神和青山里方法的推动下,发展得更为迅速。不久,新的矛盾新的问题,又摆在人们面前了:农场需要日益增多的生产物资,而这些物资常常因为上级领导机关管理不统一,不能及时供应;农场需要及时检修和补充日益增多的农业机械,以便使它们在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也由于同样的原因,不能及时地得到解决;农场需要及时地得到新的技术指导,而由于上级领导部门是把各种技术力量如兽医、技术推广站等等,分属于各个独立的部门,也不能解决;以及其他等等。
根据这种情况,金日成同志总结了肃川郡的经验,在一九六一年春,又提出了建立新型的农业领导体系的指示。
这种新型的农业领导体系是:把全郡(相当于我国的县)的农业技术力量和物质力量,集中统一起来,组成郡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用领导工厂企业的方式领导农业生产。
成立起郡的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以后,原先受各自上级垂直领导或单独成为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农业机械工厂、灌溉管理所、牲畜防疫站、农业机械作业所、农业生产物资供应处等等单位和部门,统统归郡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直接领导和管理了;原先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的农业技术人员,也统一于委员会,并以农艺总工程师为首,组成参谋部,专门负责管理和指导各个合作农场的各项生产事业;另外,在经营委员会内部,还成立了以行政副委员长为首的农场管理部,统一管理合作农场的财政和劳力;成立了以业务副委员长为首的物资供应部,专门负责对农场供应各种生产资料。
三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把物质力量和技术力量统一起来、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农业生产的新型的农业领导体系,有巨大的优越性,对于促进朝鲜农业生产迅速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成立起郡的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以后,经过一九六一年和一九六二年的辛勤工作,朝鲜的粮食产量,从一九六○年的三百八十万吨,突增到一九六二年的五百万吨,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粮食不能自给的状况,结束了千百年来依靠进口解决本国人民吃饭问题的历史。
一九六三年,朝鲜的粮食生产,又有了新的增长。
我们访问了朝鲜第一个实行这种新型领导体系的肃川郡。
这个郡的合作农场经营委员会,由于认真实行了金日成同志的指示,用管理企业的方法指导农业生产;由于把全郡的技术力量和物质力量统一了起来,一九六二年,顺利地整修和补充了全郡的灌溉设施,改进了供水办法,使水的利用率提高了百分之十一,不误农时地保证了插秧,扩大了受益面积;把拖拉机的利用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八提高到八十六;拖拉机的作业范围从一九六一年的十三种增加到一九六二年的十七种,又增加到一九六三年的四十多种;完成了对全郡每块土地的土壤调查,并且订出了包括土壤改良、品种布置、耕作和施肥方法等科学措施方案,打下了用新的科学技术进行农业生产的良好基础;改进了对农场的物质供应工作,供应的数量、质量和时效都大大提高了。由于这一切,肃川郡的农业生产,获得了从来没有过的高速度地增长,一九六二年比一九六一年多生产了一万九千吨谷物;一九六三年又比一九六二年多生产了一万七千多吨谷物。郡党委员长告诉我们:
一九六三年生产的粮食,全郡八万人按每人每年消费四百公斤计算,够吃四年;
生产的苹果,按每人每天吃一个计算,恰好可以吃一年。
朝鲜农业战线上获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是一个了不起的胜利。但是,英雄的朝鲜人民并没有对已经取得的伟大成就心满意足,他们正为提前和超额完成新的七年计划,为争取农业战线上新的更大的胜利,奋勇前进。
  (附图片)
清津市化学纤维厂是朝鲜重要化学纤维工业基地之一,这个厂一九六三年为国家生产了人造丝五千吨,人造纤维二万五千吨。在利用化学纤维解决穿衣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是清理车间的女工们正在整理化学纤维。 本报记者 吕相友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