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 第5版

第5版()
专栏:

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
吴玉章
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里我就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推行和应用的情况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汉语拼音方案自经一九五八年二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届五次会议批准以来,已经六年了。六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已在下述各方面应用,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关于应用拼音字母推广普通话和注音识字这两项工作,这里没有涉及,需要专文论述)。
一、给汉字注音
从一九五八年秋季开始,小学语文课本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帮助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中学语文课本的生字,也应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过去在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花相当多的时间来教汉字的读音。现在用了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这就减少了认字的困难,因而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一九五八年以后出版的各种汉字字典和词典,也都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这对于读音的统一和普通话的推广有很大好处。
近年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其他若干报纸、刊物,以及一部分少年儿童读物和通俗读物,应用汉语拼音字母给生僻难认的汉字注音,受到广大读者欢迎。难字注音是我国固有的传统,不过过去用反切、用“某音某”即直音的方法注音,现在改用更加科学的汉语拼音字母罢了。汉字有几万个,一般通用的也在七千上下,其中有很多难认或者容易读错的字,因此难字注音不但对于识字不多的群众和少年儿童很有帮助,就是对于识字较多的知识分子,也是一种方便。
周总理曾经指出:“我看应该承认:汉字是难读难写的,因而也就难记。不要说初学汉字的儿童,就是学了多年的成人,对于不少的汉字也还是不认识,或者要读错。现在我们一方面简化汉字的笔画,另一方面给它注上拼音,目的在于减少汉字的读和写的困难,让它容易为广大群众掌握。”(《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事实证明,周总理的这段话是完全正确的。
二、帮助少数民族创造和改革文字
根据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提请国务院全体会议第六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少数民族文字方案中设计字母的几项原则的规定,少数民族创造文字应该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原有文字进行改革、采用新的字母系统的时候,也应该尽可能以拉丁字母为基础;在字母的读音和用法上应该尽量跟汉语拼音方案取得一致。周总理在一九五八年年初《当前文字改革的任务》的报告中,也提出了同样的原则。
依照上述原则,到目前为止,在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帮助和指导下,经过许多少数民族语文工作者的努力,已经为僮、苗、彝、侗、布依、黎、哈尼、傈僳、纳西、佤等十个民族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帮助景颇和拉祜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改革方案。帮助新疆的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文字方案草案,以改革原来的阿拉伯字母式的旧文字,现在正在试行。以上创制和改革文字的十四个民族,他们的新文字都是采用拉丁字母,都是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共同基础上,适应本民族语言的需要作了必要的补充和调整。
这些少数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不但为促进这些民族的文化的发展、而且为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少数民族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和加强团结,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语文教学的经验表明:少数民族依靠汉语拼音字母学习汉语,比直接学习汉字效果要好;掌握了本民族的新文字之后,可以很快学会汉语拼音字母,然后再用汉语拼音字母注音、民族文字注义的办法学习汉字,可以使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同时,这些民族文字的创制和改革,也便利了汉族人民学习这些民族文字。
三、帮助外国人学汉语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上有愈来愈多的人愿意了解中国,愿意学习中国的经验,因而要求学习汉语。但是汉字很难,又使他们望而生畏。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为他们解除了困难,开辟了学习汉语的一条捷径。
一九五八年以来,对来中国的外国留学生,利用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汉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据我们所知,国外已有许多学校,采用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教学汉语的工具。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编印的《汉语拼音报》和用汉字同拼音对照的读物,包括毛主席著作的单行本,销行国外,作为学习汉语的教材和读物,受到许多国外读者的欢迎。
我国出版的英文月刊《中国建设》,每期有《中文月课》一栏,应用汉语拼音字母教国外读者自学汉语,反应极为热烈。最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日本广播中,增加了“中国语基础讲座”的节目,用汉语拼音字母教学汉语,很受日本听众欢迎。这一方面反映了外国读者要求学习汉语的热忱,另一方面也证明了汉语拼音字母的效用。
四、提高了聋哑教学质量
汉语拼音方案对于提高聋哑教学质量起了很大作用。
聋哑人一般只聋不哑。他们失去了听觉,可是并没有丧失发音和说话的能力,只因听不到声音,学不到语言,因而不会说话。他们不能听话,但是能够学会“看话”,即从对方的口形(口腔动作)来了解对方的说话,并能进一步模仿这种口形,学习正确的发音和说话。汉语拼音字母是聋哑人学习“看话”、学习说话和认字的工具。过去聋哑教育依靠手势语进行,学生不但不会说话,而且写的作文往往词汇贫乏、词序颠倒,不合语法,不合逻辑,概念不清。一九五四年以后,逐渐以口语教学为主,代替手势语教学。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依靠这套科学的拼音字母,聋哑人的口语教学获得了显著的进展。现在各城市的聋哑学校都已教学汉语拼音字母。
此外,根据汉语拼音方案还制订了一套汉语手指字母。汉语手指字母规定了各种不同的“指式”来代表各个字母,几个“指式”结合就成为一个词,运用这套手指字母可以用一只手来“说话”。它既可作为聋哑儿童学习发音和认字的辅助工具,又可掺用在聋哑人手势语中间表达抽象的语词。汉语手指字母于一九五九年发布草案,在全国聋哑学校试行,最近已正式公布。
五、改进盲字
盲人学汉字有很大困难,但可以利用由小凸点组成的拼音盲字,用手指摸读。前中国盲人福利会(现改组为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于一九五八年根据汉语拼音方案拟订了汉语拼音盲字方案草案,准备用来逐步代替“新盲字”(“新盲字”是一九五三年起推行的,比解放前使用的几种老盲字都要进步,但它是在汉语拼音方案之前产生的,与方案不一致)。盲人应用汉语拼音盲字,除了能读书写字、学习文化和技术外,还能够利用普通的拉丁字母打字机打出汉语拼音,同非盲人通信。由于汉语拼音盲字符号与国际通用的盲字符号一致,也便于采用国际通用的数理化盲字符号,并为盲人学习外语盲文提供了有利条件。汉语拼音盲字方案草案还规定了声韵双拼的简化形式,供一般的使用。这个草案已经过重点试验,尚待进一步研究定案后,再逐步推行。
六、增加电报速度
汉字在电报上传送一般要经过两道翻译,发报前先把汉字译成数码,收报后将数码译成汉字。这种传送方法,称为“四码”电报,速度既慢,又易出错,是很不方便的。因此清末以来就有人研究提倡电报拼音化。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一九五八年国庆节,邮电部开办国内汉语拼音电报业务。但是,由于目前汉语拼音知识在社会上尚未普及,实际收发的拼音电报不多。
应用汉语拼音电报获得成效的是铁路系统,特别在东北各省。解放前,东北各铁路广泛推行注音字母电报,可直接阅读,不用译电,比“四码”电报进步。它的缺点是不按词分写,阅读费力,易生误解,而且缺乏注音字母电传机,实际上只限于在点画信号和声响信号的电报机上使用。一九五○年,东北铁路改用拉丁化新文字电报。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即改用汉语拼音电报。现在全国铁路电报的情况是,东北地区都用汉语拼音,其他地区大都仍用“四码”。仍用“四码”的地区,对别地打来的拼音电报都能照收。从电报封数计算,汉语拼音电报已占全部铁路电报的百分之三十五左右。
汉语拼音电报传信速度比“四码”快。在直接传送字母的电传机上,可以节省三分之一的时间;在传送点画信号或声响信号的电报机上,可以节省二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的时间。
汉语拼音电报在技术上还有一个问题,即同音汉字在拼音中如何区分,尚待研究解决。现在铁路拼音电报一般采取掺用少数“四码”来区别。根据东北的经验,大约掺用百分之五的“四码”就可以解决问题。其次,目前铁路职工中汉语拼音还没有普及,因此汉语拼音电报还未能真正发挥直接阅读的优点。
七、用于视觉通信
汉语拼音方案还在视觉通信中应用。在目力能见距离(包括用望远镜)以内,舰艇利用旗语(挂旗、手旗)和灯语(夜间应用)来进行联络,称为视觉通信。汉字不能适用。我国旧海军一向应用英文,这是极不合理的。解放以后,我国海军曾一度使用拉丁化新文字。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后,除某些有关国际通用的信号外,已经一律改用汉语拼音字母。近来,汉语拼音旗语的应用已推广到渔船上,获得良好效果。过去渔船之间用喊话联络,风浪很大,喊话听不见,只好把渔船开来开去,靠近喊话,浪费时间,丧失捕鱼时机。应用汉语拼音旗语以后,增强了联络,节约了时间,有利于生产。
八、用作代号和缩写
代号和缩写(亦称缩语)是科学技术和生产部门广泛使用的。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除使用国际通用的代号缩写以外,我们只能借用别国的以外语为基础的代号和缩写,这是不得已的。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后,我们开始有了以汉语为基础、用汉语拼音字母自定的代号和缩写。工业部门应用汉语拼音字母规定机器、图样、文件等等的代号。例如用N代表农业机械(按“农”拼音是Nong,故用N作代号,以汉语为基础,极便记忆,以下仿此),F代表纺织设备,K代表矿山机械,XT代表系统图,MX代表明细表等等。又如,铁路系统应用汉语拼音字母作车辆的标记,如C——敞车,P——棚车, RW——软卧车,YZ——硬座车等等。
邮电部从一九五八年起就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电信局地名,废除过去外国人搞的“邮电地名”,同时用汉语拼音字母作“简拼”,如JS——江苏,FJ——福建,GD——广东,SC——四川等。
铁道部和邮电部还用汉语拼音字母的缩写代替过去借用英语的“机上通报用语”。铁道部规定了汉语拼音字母的“机上通报用语的缩语”,如NS是“你是谁”的缩语,BDG是“请双工变单工通报”的缩语,都是以汉语为基础的缩写。
代号和缩写共有两类,一类是国际通用的,一类是各国自定的。国际通用的代号缩写,如化学元素的符号等等,我们自然应该继续使用,不成问题。至于各国自定的代号缩写,我们应该以汉语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符号,制订一套我国自己的代号缩写。例如气象学、海洋学、地质学上借用英文的E.W.S.N.代表东西南北。这不是国际通用的符号,因为德文以O代表东,而法文以O代表西。竺可桢同志主张以汉语拼音字母的D.X.N.B.作为东西南北的代号,这样,东北就是DB,西南就是XN,符合汉语习惯,比用英文的NE(北东)、SW(南西),对我们来说要合理得多。这个意见是完全正确的。
九、用于编字典词典
汉字字典词典过去一般都按部首或笔画排列,检查起来都不方便。按部首排列的字典,查起来手续太繁,而且有一些字属于哪一部(如“民”在氏部,“承”在手部),一般人不易理解,小学生尤其难于掌握。按笔画排列的字典,由于好些字的笔数各人数起来不尽相同,而且同笔数的字又太多,查起来也很费劲。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后,汉字字典词典开始采用按汉字读音的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学生字典》、《汉法辞典》、《汉德词典》、《汉英科技常用词汇》等等。这种排列法,严格依照字母顺序,每个汉字地位固定,查起来极为方便省力,比别的检字法要好得多。凡是知道字音而不知字形,或者知道音和形而不知意义,都能快速查得。这些字典词典都另附部首或笔画索引,没有学过汉语拼音字母的人,或者不知道字音,可先查索引。
十、用于序列索引
很多事物,无论是人名、地名、图书、资料、档案、产品……都需要按一个合理的顺序排列,才便于检查。如果排列得不够合理,不能一索即得,就会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汉字无论按部首或笔画排列,都不够简单明确,不便于快速检查。拉丁字母顺序A、B、C、D……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索引序列,简单明确,极便检查。但是在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以前,这套序列索引我们无法广泛利用。汉语拼音方案的公布,为序列索引开辟了一条方便的道路。这样,人名地名录就可以按人地名读音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产品目录可以按产品名称发音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现在已有不少图书馆、医院、企业单位,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序列索引。例如,北京协和医院的病历卡片,按病人姓名的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在一百几十万份病历中找出所需要的病历,一般不到一分钟的时间。最近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列宁全集索引》(第一至三十五卷,上册),其中条目按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不用查部首,不用数笔画,简便易查,读者称便。外国出版的图书,卷末常常有索引,查起来很方便。我国由于汉字不易检查,一般书籍都不附索引,翻译外国著作时,也往往把索引删去不译。这种情况现在应该而且可以改进了。序列索引是各行各业每天都要使用的,这方面的改进可以节省许多人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因此不是一件小事。
以上是汉语拼音方案目前在各方面推行应用的基本情况。
六年来汉语拼音方案在各方面的应用中发挥了不少作用,但是目前汉语拼音知识在社会上尚未普及,还有许多人没有学过,因此不能不使这种作用受到一定限制。
今后,一方面应该逐步扩大汉语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同时,还要结合各方面的应用,继续努力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使拼音知识在群众中逐步普及。


第5版()
专栏:学术动态

北京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研究
不久前中央气象局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研究室王馥棠和李郁竹在北京农业气象学术年会上提出论文,对北京地区农业气候热量资源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研究。作者认为,从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来看,不仅在平原地区,而且在低山区(五百米以下),都可以毫无困难地栽培某些要求热量较多的喜温作物。在水肥和劳力条件有保证的前提下,平原地区完全可以推广小麦—杂粮一年二熟,山区和浅山区可以发展各种间、套作,甚至二年三熟。
以上论点是作者利用三十二个气象台站(包括十六个河北省的站点)的历年(主要为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二年)气象(主要为气温)和物候资料,对北京地区的热量资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获得的。根据分析和研究,平原地区二月下旬开始解冻,十一月二十四日左右封冻,全生长期(大于摄氏五度)长达八个月,无霜期二百天,大于摄氏五度的积温为摄氏四千五百至四千六百度,大于摄氏十度的积温为摄氏四千二百度。平原地区的东南部因地势低洼,各界限温度的出现〔初(春)终(秋)〕日期要比上述地区推迟或提早一至二天,持续日数缩短一至三天,而且各界限积温要少约摄氏五十至一百五十度。昌平及三家店等背山向阳近山区,是北京地区热量资源最充满的地区。不同山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积温减少的速度并不相同。此外,各界限温度积温的年际变化相当大,无霜期与大于摄氏五度、十度持续日数的关系十分密切。作者还确定了生长期中任何一段时期内的平均积温数。
作者所列举的计算结果由于资料较少,年限又较短,所以只能表示一个粗略定量的概念。如要得到更精确的定量概念,还必须作进一步的研究。(俊)


第5版()
专栏:

关于语文教学问题
吕叔湘
在今天的中学和小学里,语文课的教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现在有一个相当普遍的意见,认为多数青年人在学校里没把语文课学好,使用语文的能力差,不能适应工作上的需要。语文教师,校长,以及学生家长,都很着急,都希望改变这一情况。近年来在教材和教学法上也不断有所改变,例如要求不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者文学理论课,作文要精批细改,在中学课本里增加文言文的比重,等等。其实这不是一个新问题,至少已经闹了三十多年了。闹了三十多年还没有很好解决,可见这个问题十分复杂,因素很多,需要好好地调查研究一番。比如光说语文能力“差”就很笼统。究竟“差”在哪里?“差”到什么程度?哪些方面还比较好,哪些方面比较严重?有没有语文学得好的学生?他们是怎样学习的?好的和“差”的,他们的差距有多大?人数是怎样的比例?教学效果的好坏,有多少是由于教材?有多少是由于教学法?有多少是由于教师的修养?做过些什么试验?有些什么先进经验可以肯定?等等。这些都需要有广泛的调查和深入的分析。有了正确的诊断,才能有正确的处方。我在这里只能从语文教学的原则出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供关心这个问题的同志们参考。
我觉得对于语文教学首先得有两点基本认识:(1)语文的性质,主要是语言和文字的关系,(2)人们学会一种语文的过程。
就第一点来说,语言是文字的根本。人类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书面语);人们总是在幼儿时期就学会说话,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学习使用文字。文字和语言基本上是一致的,用的字眼大致相同,词句的组织也没有很大的差别。可是说话往往是现想现说,来不及仔细推敲,写文章就有更多的时间来斟酌。鲜明生动是语言固有的特色,文字在这方面可以也应该尽量发挥语言的潜力。准确和细密是文字的优点,一个受过文字训练的人说起话来,有可能更准确,更细密。语文教学应该语言和文字并举,以语言为基础,以文字为主导,就是说,文字的教学应该从语言出发,又反过来影响语言,提高语言。
就第二点来说,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等等技能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不过语文活动的生理机制比游泳、打乒乓球等活动更加复杂罢了。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技能,所以一般称之为工具课。教师的任务是指点学生摹仿什么,怎么摹仿,检查学生的实践,是否正确,是否熟练。技能的获得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教师是无法包办代替的。
从这两点基本认识出发,谈几个具体问题。
(1)语言训练的问题。从表面上看,儿童七岁入学,口语早已学会了,不用老师操心,只要教他识字、读书、作文就是了。现在的语文教学基本上是从这种认识出发的,也就是说,只注意文字的学习,不注意甚至不理会语言的学习。尽管我们天天讲“语文”教学,实际上我们教的和学的都仅仅是“文”,并不包括“语”,我们的语文教学仿佛有点半身不遂似的。
首先有一个学习普通话的问题。推广普通话是国家语文政策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重要阵地。但是没有得到普遍的重视。有的地区做得好些,有的地区就差些;有的学校做得好些,有的学校就差些;有的班级做得好些,有的班级就差些。很多教师,甚至是语文教师,还在用方言教课,当然也就不要求学生学习普通话了。尤其值得担心的是,小学低年级的情况还比较好些,高年级就不如低年级,中学又不如小学,步步后退,形成一种“倒流”现象。这样下去,我们的普通话到哪年哪月才能普及呢?要做好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不可放过中小学这一关;中小学教师的来源在师范院校,尤其应该抓紧师范院校这个环节。
语言训练的内容不仅仅是学习普通话,还包括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用语言的时间比用文字的时间多得多。职业上或者职务上经常要跟文字打交道的人不算,一般人一年里边除了写上几封信,开上几张便条,有时候记个笔记之外,拿笔的时候就不多了。可是三百六十五天没一天能不说话,有时候还得说很多话,不光是说一些零零碎碎的话,还得说整段整篇的话。人人要开会,时时得发言,许多人要作报告,教学生,带徒弟,更多人要彼此接洽事务,办交涉,或是讨论问题,摆事实,讲道理。口头表达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重要,这好像不用多说大家也会承认的。可是在语文教学上采取什么措施没有呢?没有。我们这一代很少人受过语言训练,因而我们的说话,一般说,是不太高明的:我们摆脱不了方言的影响,有时候严重到叫人听不懂;我们的选词造句跟不上说话内容的进展速度,有时候只顾咭咭呱呱地说下去,不管用词是否恰当,语句是否通顺;有时候又磕磕巴巴,把应该连贯的话说得支离破碎;我们不善于全面掌握说话的内容,常常颠来倒去,说过的又说,可是说完了又发现还有该说的没说进去。这样的说话,听起来非常吃力,不能让人迅速而准确地把握它的内容。语言和文字本来应该是两条腿走路的,可是我们一条腿长,一条腿短,“不良于行”。我们吃尽了不会说话的亏,不能让现在的青少年走上我们的老路。另一方面,我们也遇到过一些人,说起话来有条不紊,清楚而又流利,很容易懂,也很容易记住。这多半是靠自己刻苦锻炼得来的。如果能在学校的语文课里,及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使一般人的说话效率都能大大提高,岂不是更好吗?
有些教师把学习普通话和语言训练看成额外负担。他们认为,光是识字、阅读、作文,学生还学不好,再加上这些额外负担,更加要顾此失彼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语言的训练对于文字的学习不但没有妨害,而且大有帮助。让学生在语言方面得到应有的训练,说起话来有条有理,有头有尾,不重复,不脱节,不颠倒,造句连贯,用词恰当,还愁他不会作文?放过这个环节,让他说话随随便便,乱七八糟,只在两星期一次的作文课上才要求他立意谋篇,字斟句酌,那是一曝十寒,文字的提高也就不可能太快了。语言训练和文字训练,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教学的角度看,这也是个两条腿走路的问题。
(2)学习文言的问题。现在中学课本里文言课文的比重已经大大增加了,可是教文言文的目的还是不很明确。好像有这么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多读文言,才能写好白话。这种想法是很片面的。读点文言,对于白话文的写作当然有些帮助,但是这种帮助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要讲有些帮助,学习一种外语对于汉语水平的提高也有一定的帮助,可是没听见过有谁主张,为了提高汉语水平,必须学习外语。“五四”以后一段时期,很多受过长期文言训练的人改写白话,就是写不好。而现在有许多作者并没有受过多少文言训练,写的文章可真不赖。欧洲也曾流行过要学好本国文字必须先学好希腊、拉丁文的理论,也早已为事实所否定。
至于中学生是否需要学习文言,那是另一问题。我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学生是有这种需要的,那就是准备进一步学习文、史、哲专业的。高等学校里这些专业的教师一直在埋怨学生的文言基础太差,造成学习上很大的困难。要满足这方面的要求,不但是中学里需要教文言,而且还需要大大加强,同时还得改进教学方法,着重基本训练,例如系统地学习古字和古义,练习断句,等等。现在中学里教的这点文言有点“不上不下”,对不准备学习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已经是一种不太必要的负担,而对准备学习文、史、哲专业的学生来说,却仍然不能提供必要的基础。这又涉及中学特别是高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早几年,语文和外语都抓得不紧,一般中学生只是忙数、理、化,现在三方面都抓得很紧,虽然有少数学生还是应付裕如,可是多数学生都有点忙不过来,因此而影响健康的情况也时有所闻。如果能把高中的课程适当地分分类(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科目早就分了类了),让一部分学生少学或者不学文言,多学点数、理、化,让另一部分学生少学点数、理、化,多学点文言和历史,学生的合理负担问题解决了,文言的教学问题也连带解决了。
(3)讲课的问题。最近两年中学语文教师感觉到一个困难问题:要求不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或者文学理论课,应当怎么讲呢?现在在他们中间流行着一个口号叫“字、词、句、章”,意思是要多讲字义、词义、句法、章法。这些是语文本身的内容,拿来作为讲解的对象是对的。可是又往往产生一种偏向,就是逐字逐句地讲,旁征博引,讲得不厌其详。这就是“过犹不及”了。为什么讲课问题老是解决不好呢?我想,主要是因为一、要求讲得多,二、要求有一个一成不变的讲课方式。这是对于语文课的性质没有正确的认识。语文课既然主要是技能课,上课的时候就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活动应该压缩到最低限度。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师只要在估计学生有困难的地方,例如某些难字难句,或是估计学生一时未必看得出、懂得透的地方,例如一篇议论文的某一部分内容,一篇文学作品的某些地方的写法,只要在这些地方指点一下就行了。如果不管学生自己看得懂看不懂都逐字逐句地讲,那就成了例行公事,只会引起学生的厌恶,鼓励学生的思想开小差。同时,课文的情况性质各不相同,不同班级的学习情况也不会完全一样,因而讲法也就不能千篇一律。所贵乎有教师,正在于他能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讲解,讲得不多不少,切合需要。可是这样一来,有些教师又会感觉课时多出来了不好办。要知道把上课的时间全部用在讲解上,从语文教学的原则看,是一种包办代替,本来是不对的。讲解之外,可以诵读课文或者做别的练习,可以指导课外阅读(事实上,学生在课外看很多书,而得不到适当指导,因而获益不大)。在一个“有办法”的教师手上,时间是决不会没有用的。
(4)作文教学的问题。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师最头疼的问题。家长、校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教师也努力“精批细改”,可是作文本子多,时间不够,尽管天天开夜车,仍然是不够“精”,不够“细”。在学生方面,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批改的地方越多越懒得看(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这样,教师的辛勤劳动也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了。怎么办?恐怕得更全面些来看问题。现在的一般过程是(一)教师命题,(二)学生作文,(三)教师批改。是不是还可以在这中间插进一些别的活动呢?比如说,学生作文有一种相当普遍的毛病是内容空洞。针对这个情况,教师可以在命题之后谈些“题中应有之义”,给学生一点启发,或者让学生们大家谈谈。有些题目还可以告诉学生怎样去自己搜集材料。还有一种毛病是内容杂乱。针对这种情况,可以让学生多做些光写大纲的练习。讲到写作本身,当然以各人各写为主,但是也可以安排几次分组集体写作。批改当然是教师的任务,但是也可以有时候选一篇印发给全班,试试集体评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况是有的)。教师的批改,除了错别字是学生一看就知道以外,别的就不一定都是一看就明白为什么要改,为什么要这样改,最好是能够当面讲讲。一班学生常在五十上下,不可能个个都讲,只能挑选几篇作典型。好在学生作文的毛病很多是共同的,讲一两篇也就能使全班得益。这样做,当然得在那几篇上多花点工夫,不过其余各篇就可以比较从简,总算起来还可能少用些时间。有写得好的,或者是全篇,或者是一段两段,也可以拿来在班上讲讲。此外,结合语言训练,还可以练习口头作文,一小时也能轮到三、五个学生。结合语言训练来教作文还有一个好处:使学生认识到作文和说话不是互不相干的两回事,免得拿起笔杆来就要摆架势,就要用些“高深”的字眼,造些“复杂”的句子,甚至说些云里来雾里去、连自己都莫名其妙的话。总之,现在的教法既然吃力而不讨好,就该打破框框,另外想想办法。一味地加强劳动强度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用什么标准评定作文的优点缺点,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同一篇作文在不同的教师手上可以得到高下悬殊的评价。同样的一句或一段,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有“诗情画意”,有的教师却认为是“涂脂抹粉”;另一句或一段,可能有的教师认为是“气势磅礴”,有的教师却认为是“装腔作势”。有些教师特别讨厌错别字,也有些教师特别重视思想正确。种种不一。我觉得中学和小学对作文的要求应该各有重点。小学里应该重视写字和造句,对于内容的要求不要提得太高。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阶段,词句问题应该已经不成大问题了,对于作文可以首先要求它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少搬公式,少说废话;要求内容安排得好,有条理,有层次,不颠倒错乱,不乱用“因此”、“但是”等等,也就是说,要有逻辑性。然后才是词句问题,要求用词恰当,句子通顺而不呆板。最后看它有没有错别字,以及写字是否清楚端正。现在有一种过分突出错别字问题的倾向,可是从全局的观点来衡量一篇文章,不得不承认错别字毕竟是个次要问题。
(5)汉字教学的问题。这是小学特别是小学低年级特有的问题。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教学要费相当多的时间。在小学低年级,汉字的学习和汉语的学习中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是七岁到八岁,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了,但是不认得汉字,得一个一个学起来(不但学认,还得学写)。课文要“白手起家”,就很难编得内容丰富,语言生动,符合发展儿童语言的要求。结果是课本的语言不但不能引导儿童的语言,反而跟不上儿童的语言,知识内容也随之贫乏,读起来淡而无味,不能鼓动学习的兴趣。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系却十分重大,因为这不仅影响到以后各年级的语文课,还影响到别的学科的学习。
我曾经和一些同志交换过意见,觉得有一条道路可以试试。那就是在小学低年级把汉语的学习和汉字的学习暂时分两条线进行。一面先教汉语拼音字母,接着就教拼音课文,尽量满足儿童发展语言和增长知识的需要,一面根据汉字的特点,另行“排队”学习。以后利用注音的汉字读物作为过渡,最后采用全用汉字的课本。我们估计整个的进程可能会比现在的办法快些。希望有学校肯拿出个别班级来做试验。
以上谈的都只是个人的一些想法,自己对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得很不够,这些意见一定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希望从事语文教学和研究语文教学的同志们多多指教。更希望研究教学问题的机构早日进行一次全面的和系统的调查,把情况摸清楚,同时也希望在各个问题上都有人进行一些试验,摸索一些经验,这样,讨论起来也就可以更加落实了。


返回顶部